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防治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1、血液型脓病: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
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行,皮肤易破,爬行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
2、中肠型脓离子与空头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生,但发生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高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儿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小,食桑减少或不食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二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食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而后以出大量胃液而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食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生较多,病蚕少食桑或不食桑;存各龄盛食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生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大,上半身透明或全身透明,少食桑或不食桑。
3、细菌病主要是病菌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而传染给蚕引起发病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食后不食桑,蚕体皱缩瘦小,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蚕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蚕病在蚕丝生产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诊断和综合防治蚕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蚕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策略。
一、蚕病的诊断
1、病害症状的观察
蚕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蚕的体表皮肤上,症状轻重程度因蚕的年龄和病情而异。
当蚕受到病原菌侵染时,会出现发蜡团或发汗团,或者发现蚕体表皮出现黑点或黑色斑点等一些症状。
2、病原菌的检测
在蚕病的诊断中,病原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检测的方法可以采用病虫害分离鉴定技术、DNA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核酸逆转录PCR和医学鉴定技术等多种方法。
1、加强蚕室卫生管理
卫生环境对蚕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加盖垫厚度要达到标准,必须确保蚕场消毒的彻底性。
蚕室的温度、湿度、采光等条件要达到蚕的生长要求,思想、技术培训等措施应该加强。
2、选择抗病品种培育
经过多年的育种工作,已经选育出多种抗病品种。
在育种过程中,应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并采用合适的措施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蚕品种。
3、病虫害综合防治
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尽量避免出现抗药性产生等不良后果。
同时,还需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进行养蚕期间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4、加强科学管理
加强养蚕人员的培训,提高养蚕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养蚕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科学养蚕,达到蚕品种的优化,提高蚕的产量,降低养殖成本,确保农民的收益。
总之,蚕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策略是影响蚕丝生产的关键因素,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更好的促进我国蚕丝产业的健康发展。
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危害与防治技术应用1. 引言1.1 柞蚕场栎粉舟蛾概述柞蚕场栎粉舟蛾(学名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属于鳞翅目栎粉舟蛾科。
其幼虫主要以栎树为食,造成严重的危害。
柞蚕场栎粉舟蛾的成虫体长约2-2.5厘米,翅展约4-5厘米,前翅呈米黄色,前缘、外缘及后缘具黑褐色斑点;后翅呈白色,前缘、外缘有黑点。
成虫寿命较短,一般在5-10天左右。
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幼虫则为灰白色或黄色,体型较小,约1.5-2厘米,全身被长毛,毛囊内含有毒素,能对人畜造成刺激。
这些幼虫以栎树嫩叶或樱桃树、梨树等其他植物为食,群体蔓延迅速,能快速消耗植物叶片,导致叶变黄、枯萎,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危害。
及早了解柞蚕场栎粉舟蛾的特征,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植物生长和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危害及防治技术应用。
【字数:284】2. 正文2.1 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危害柞蚕场栎粉舟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柞蚕场的栎树。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生繁殖:柞蚕场栎粉舟蛾成虫会在栎树上产卵,虫卵孵化后的幼虫会寄生在树皮下以及根部,大量的幼虫会导致树木受损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
2. 破坏叶片: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幼虫会以树叶为食,大量食叶会导致树木叶片凋零,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3. 传播病害:柞蚕场栎粉舟蛾在寄生繁殖的过程中会导致树木受损,容易引发树木的疾病。
它们也可能携带一些病原体,加剧树木的病害。
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寄生繁殖、破坏叶片和传播病害等方面。
为了有效防治柞蚕场栎粉舟蛾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应用。
2.2 防治技术应用1.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对柞蚕场栎粉舟蛾进行防治。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释放天敌虫、喷施微生物制剂等。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防治方法。
452021.4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高 洋,季明刚*(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摘要:柞蚕保护用药及使用技术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本文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保护研究人员及广大蚕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柞蚕;柞蚕保护;防控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珍贵吐丝昆虫,我国一直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其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在柞蚕茧丰产稳产的因素中,柞蚕保护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我国柞蚕保护科技工作者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柞蚕NPV病毒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寄生线虫病和柞蚕空胴病、柞蚕FV病毒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绒茧蜂病、螽斯、步甲、蚂蚁、蜘蛛,食蚕鸟、柞园害鼠等柞蚕病虫敌害,从病原到病理,从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到发生规律,再到防控技术,都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与高效低毒广谱防控药剂广泛应用于全国的柞蚕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柞蚕幼虫放养于野外,其幼虫期和蛹的前期,都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度过的,自然要受到微生物的侵染,肉食性昆虫、鸟类、兽类等动物的危害,以及高温、低温、大风、暴雨、干旱和霜冻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有的能导致柞蚕发病而死亡,有的则直接使柞蚕遭受损害。
因此,它们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柞蚕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主要病虫害包括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吐白水软化病、柞蚕白僵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线虫病、柞蚕绒茧蜂病、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虫害、鸟害、兽害等。
柞蚕本身防御各种病虫敌害的能力非常弱,因此,有效的柞蚕保护技术是夺得蚕茧丰收的关键一环。
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加以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及广大蚕民提供帮助与指导,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浅析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综合技术柞蚕是一种优良的丝绸蚕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丝质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丝绸生产。
柞蚕养殖的稳产高产综合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饲料管理、病害防治和环境控制三个方面,对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综合技术进行浅析。
饲料管理是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的关键。
柞蚕主要以桑叶为饲料,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确保桑叶的质量和供应充足。
选用优质的桑叶作为饲料,营养丰富且无污染物质。
要根据柞蚕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过量或不足。
要定期清理饲料残渣,保持环境整洁,防止病害的发生。
病害防治是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
柞蚕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病害影响,如白点病、蚕黄病等。
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
要加强对柞蚕的观察,及时发现病害的症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要定期对柞蚕进行病害防治,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且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环境控制是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柞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因此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控制养殖环境的温湿度。
在蚕室内部,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并防止紫外线的辐射。
在室外养殖中,要选择合适的场所,保证阳光充足但又不过热,避免暴雨和强风的侵袭。
柞蚕养殖稳产高产综合技术包括饲料管理、病害防治和环境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提供养分丰富的饲料,保证柞蚕的正常生长发育;通过科学的病害防治,可以减少病害对柞蚕产量的影响;通过适宜的环境控制,可以为柞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柞蚕养殖的稳产高产,提高养殖的效益。
蚕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蚕病是指蚕害虫病害,常见的有蚕蛾、蚕螟、心虫等。
蚕作为丝绸业的重要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蚕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蚕病的诊断1.外观特征诊断在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
蚕蛾初孵化时,表现出缓慢的生长和体型较小,且颜色也比较淡;在第二、第三天开始,其体型迅速增大,体色也加深。
蚕螟的症状包括:病幼虫的体表沾黏、变薄、身体逐渐变黑,呈现出尸体的颜色等。
2.病虫体内特征诊断通过镜检、切片等技术,可以在蚕的体内发现病虫的特征。
例如,在悉眼镜下可以观察到心虫的奇特体形,蚕蛾内部可以观察到其为母体产卵的情况等。
3.血清学和遗传学诊断血清学和遗传学技术是目前常用的蚕病诊断方法。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确定蚕体内是否存在病毒、菌、寄生虫或其他病原体。
同时,通过遗传学检测,也能够检测出蚕种类的品种等信息。
二、综合防治策略1.选品种、布地育蚕从选品种着手,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育种。
同时,合理选址、合理布局、合理配种、合理施肥、合理培育等,保证健康成长的蚕。
2.调节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环境条件,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干扰,可以减少蚕虫发生病害的风险。
例如,对于蚕蛾的防治,需要将蚕房内置暖气,对蚕蛾做好保温、保湿。
3.加强预防在育蚕过程中,应及时引进一些新技术、新装备,防止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如对蚕房和蚕苗进行高温消毒。
同时,也需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干扰,如将一些含病害的废弃物等清除掉。
4.合理化管理对蚕病进行管理,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蚕虫的正常发育。
例如,及时对被蚕病危害的蚕进行隔离和消毒,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方式,防止发生传染性的病害。
5.化学防治当出现蚕病时,可以采用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
化学药物一般质量好、杀虫效果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药物,以保证达到有效防治目的,坚决扼制蚕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蚕病的诊断策略,可以通过外观特征、体内特征、血清学和遗传学技术进行诊断。
・14・餐桑茶叶逋讯总第202期柞養中毒原因、症状及预防陈忠艺(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467300)摘要:由大气环境污染引发的蚕儿中毒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柞蚕茧质量,制约了柞蚕生产的持续稳健发展。
通过不同污染源分析及其致柞蚕中毒后的症状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效预防措施,以期把柞蚕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蚕期生产安全。
关键词:柞蚕;中毒源;中毒症状;预防近年来,鲁山县柞蚕中毒时有发生,据调查统计,每年有5%-10%的蚕户在春柞蚕放养中发生蚕儿中毒,其中2018年因县林业害虫飞防致重点养蚕区域大面积发生中毒,部分农户的蚕甚至全部中毒死亡而绝收,损失极为惨重,大大地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为此,笔者对柞蚕中毒原因及中毒症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效预防措施,以此与同行探讨交流。
1引起柞蚕中毒的原因1.1工业排放物工厂企业没有经过严格的环保措施处理,而直接排放的废气、烟尘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氮化物、氟化物以及重金属粉末等,均是非常恶性的蚕儿中毒物。
1.2农田、果园、柞园病虫害防治引起交叉污染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农、林、果产业协调推进,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鲁山县也不例外。
农田、果园、柞园都离不开病虫害防控。
一方面在对农田、果园喷施农药时,受风及空气扩散影响,农药极易漂浮到柞园污染柞叶而导致蚕儿中毒;另一方面,是柞园本身防治病虫时因使用农药不恰当而致蚕儿中毒。
1.3林业部门微生物飞防随着无人机在林业病虫害防控上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利用高效低毒的微生物农药飞防,具有良好防效,飞防已是林业病虫防控的常用方法。
但因柞蚕也是一种昆虫,微生物农药对昆虫毒性强、残效期长,微生物农药飞防在实现林业良好防效的同时也必给柞蚕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若林业飞防恰逢蚕期,极易造成附近蚕区大面积蚕中毒。
2柞蚕不同毒物中毒的症状2.1工厂废气中毒工厂废气中的有毒气体通过叶肉气孔侵入柞叶组织,重者使柞叶生产不良,轻者柞叶外表看不出受害,但蚕儿食下含毒气体的废气物污染的柞叶,均发生中毒症状。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养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蚕病。
由于诱发蚕病的原因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
为提高防效,降低蚕病损失,现就本市蚕区常见蚕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1、血液型脓病(俗称脓蚕、拖白水、水白肚)主要症状:食欲减退、体色发亮、肿胀、狂燥爬行,流乳白色脓液,其他如高节蚕、起节蚕、竹节蚕、不眠蚕、斑蚕等。
传播途径:食下和创伤传染。
1~5龄蚕均能发生,多发生于三龄眠前,爆发于五龄中后期。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亮蚕)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群体大小不齐,空头、下痢起缩、尖头、临死吐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病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症状:空头、起缩、下痢,群体发育不齐,龄期延长。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在夏秋蚕五龄期时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即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
(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蚕前消毒严,蚕中消毒勤,蚕后消毒及时)。
(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4)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5)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
(6)选择抗病药剂添食,增强蚕儿体质。
二、细菌病1、细菌性败血病主要症状: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肠液,排软粪。
腐败发臭,流出污液。
传播途径:伤口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夏秋季高温多发生。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2)操作仔细,防止创伤,减少伤口传染。
(3)添食抗菌素。
2、细菌性中毒症主要症状:急性中毒症状是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胸部膨大,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慢性中毒状是体色较暗,空头、下痢,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发生在大蚕期。
防治方法:(1)消毒防病。
(2)防治桑树害虫,减少交叉感染。
(3)添食抗菌素。
3、细菌性胃肠病主要症状:起缩、空头、下痢。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作者:李春艳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5期
从当下柞蚕养殖现状来看,受落后的养殖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柞蚕病害发生有上升趋势,从而为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有必要对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这对于推动柞蚕养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柞蚕常见的病害症状
(1)柞蚕脓病
柞蚕脓病又被称为“黄烂病”、“老虎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旦出现,短期内会造成大量柞蚕感染死亡,容易为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
柞蚕脓病易在蚕期与蛹期发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环节肿胀,体色变淡,体壁也变得比较柔软,随着病程进展,体壁会出现溃疡破裂,流出浓汁而死。
蚕蛹在患病期间,主要症状表现为蚕蛹身体失去光泽,颜色变深,颅顶板变成深灰色,轻轻触动,便会破皮,同时流出脓汁,浸透茧层。
(2)柞蚕锈病
柞蚕锈病又被称之为微粒子病,主要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所引起。
柞蚕锈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蚕体瘦小,整体发育迟缓,不爱动,食欲减退,最终会完全废绝。
柞蚕身体会变成异常的黄色,刚毛出现卷曲脱落问题,在柞蚕的体表,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斑点,这些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在柞蚕气门线附近以及胸足、腹足附近分布最多。
若是3龄时期的柞蚕染病,多会在蚕期便发病死亡。
在4龄以后,遭受感染的柞蚕很多都能结茧化蛹。
若感染症状较轻,能够正常结茧,如果病情感染比较重,将会严重影响结茧质量,主要表现为茧皮较薄,茧口没有密封,茧形不正,不利于后续售卖,严重影响养蚕效益。
(3)柞蚕软化病
柞蚕软化病顾名思义,就是染病后的蚕身体变软。
这一疾病常见于幼蚕,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
1龄柞蚕在染病后,活动量明显减少,食欲减退,最终随着病情加重,食欲完全废绝。
期间会排出少量稀粪便,粪便颜色呈异常褐色,病种蚕身体会明显缩小,死后会被风吹落在地,或者被稀粪便粘附在柞树叶上。
2龄蚕染病后,会停留在就眠位置,不取食,蚕体收缩,死后大部分掉落在地。
3至4龄蚕在染病后,食欲减退,蚕体日渐瘦弱,因此显得蚕头比较大,刚毛比较长,死后经常挂于柞枝,头下垂而死。
因软化病而死的柞蚕体壁不破,也没有明显的腥臭味。
2、柞蚕综合防治措施
(1)及时做好病蚕的隔离
很多柞蚕病害都是传染性比较强的病害,并且柞蚕在感染病害后,整体发育变得非常迟缓,从而对于养蚕技术正常实施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患病柞蚕本身也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源,容易导致病害大面积传播。
因此针对一些发育迟缓的小蚕,应分批提青,这些小蚕免疫力差,更易染病,通过与健康蚕分开饲养,能够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患病个体,需要立即捡出,针对患病严重个体,需要立即淘汰。
同时在发现病死蚕后,应小心捡出,避免柞蚕尸体流出脓液,污染养殖环境,并注意及时对蚕体、蚕具做好消毒处理,防止细菌病毒进一步感染。
(2)提升养蚕的科学合理规范性
在农村地区,由于养蚕条件差,技术老化,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养蚕现象,因此需要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等活动,在农村开展柞蚕养殖技术培训班,做好蚕农的养蚕技术培训,有效提升农村蚕农养殖规范化水平,自觉形成良好的消毒卫生习惯,降低柞蚕病害发病率。
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控制好养蚕批次,在一年之中,柞蚕可养殖多次,由于蚕室、蚕具的连续使用,且缺乏充分的洗刷和消毒时间,容易导致病毒细菌累积,增加了柞蚕病害发生隐患。
因此需要蚕农结合实际,减少养蚕次数,在相邻蚕期之间,至少留出1星期的间隙,用于开展系统全面的消毒工作,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病概率。
如果不能减少养蚕批次,可建立小蚕专用蚕房,实行小蚕共育。
(3)加强柞蚕的消毒管理工作
很多柞蚕疾病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因此加强柞蚕的消毒管理,切断感染源,对于柞蚕病害综合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室内进行柞蚕养殖时,应事先清洗好蚕室墙、天棚、地面等,并做好消毒处理。
在具体实施方面,可选择将蚕室封闭,然后采用3%福尔马林溶液,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持续的熏蒸,持续时间为24小时,能够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如果是在山坡种植柞树林进行柞蚕养殖,那么在養蚕期结束后,需要对柞树林进行彻底的消毒,用过的草笼,应集中运出林外作焚毁处理,从而有效降低残留的细菌病毒数量,降低柞蚕病害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柞蚕在出蚁时,有啃食卵壳的习惯,而在卵壳之上,经常会附着一些细菌、病毒,从而导致柞蚕遭受感染,引发大面积病害。
因此做好柞蚕卵面消毒工作也非常重要。
针对于春蚕制种而言,柞蚕的卵壳均为散卵,因此可选择在柞蚕出蚁前一天,采用3%福尔马林溶液,做好卵壳浸泡,浸泡时间为30分钟,然后置于室内晾干,注意控制室温在25℃左右,第二天进行收蚁。
若是秋蚕,实际在制种时,可选择在牛皮纸面用3%福尔马林和10%盐酸混合溶液消毒,然后进行浸泡,最后再挂卵收蚁。
还可以选择在秋蚕场附近,搭设专门的架子,摆
放牛皮纸,并采用塑料薄膜,将牛皮纸罩严,然后在罩内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熏蒸,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此外,还应加强柞林种植管理,这是因为柞林叶是柞蚕主要的食物来源,优质的柞林叶能够为柞蚕提供更多营养,提高柞蚕免疫力。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柞林治虫防病工作,有效消除柞林中的寄生虫与疾病,避免柞蚕遭受感染。
同时针对受污染的柞林区,可选择采用0.3%漂白粉澄清液,做好叶面消毒工作,将病原体全部杀除后才能进行柞蚕喂养。
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柞蚕养殖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从而导致柞蚕出现大面积死亡,为柞蚕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病害问题,并加强综合防治力度,从而有效降低柞蚕病害发病概率,推动柞蚕养殖实现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113117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峡河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