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爆炸及防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氯气安全规程氯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污水处理、漂白剂等领域。
然而,氯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程,以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以下是氯气的安全规程:1. 氯气存放:氯气应存放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的地方,禁止存放在明火和高温处。
存放场所应禁止吸烟和明火,并配置适当的灭火设备。
2. 氯气容器:使用氯气的容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定期检验和维护。
在移动、搬运或存放氯气容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碰撞和摔坏。
3. 氯气泄漏处理: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工作人员应立即逃离泄漏区域,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应全面关闭氯气容器和阀门,封闭泄漏区域,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紧急处理。
4. 氯气接触:避免直接接触氯气,应穿戴好防护设备,包括防毒面具、耐酸碱手套和防化服等。
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防护培训,了解防护知识和使用方法。
5. 氯气操作:在使用氯气时,应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小心谨慎,避免将氯气与其他物质混合,以免产生危险气体。
6. 废气处理:废气应通过适当的排气系统进行处理,以避免在室内产生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的情况。
排气系统应定期检查和清洁,确保正常运行。
7. 预防火灾:在使用氯气时,应注意防火防爆措施。
禁止在氯气周围使用明火、高温和易燃物质。
工作场所应配备消防设备,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8. 事故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在使用氯气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同时,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9. 通风系统:使用氯气的场所应配置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和清洗通风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10. 装载和卸载:在装载和卸载氯气时,应使用专用的装卸设备,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工作人员应戴好防护设备,注意操作规程,以避免意外发生。
总之,氯气的安全使用是保障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氯气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1氯气生产、储存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1.1氯气(液氯)中毒在液氯工段如果发生爆炸泄漏,则可造成氯气外逸导致现场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
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氯气含水分过高导致设备及管道腐蚀;三氯化氮的富集;液氯蒸发器内温度、压力过高等生产系统失控;尾气处理系统发生事故;设备结构材质选择不当;机械设备密封不严;监控系统失控;操作失误;维修不及时等等。
中毒是整个生产装置中最大的危险有害因素。
1.2火灾和爆炸(1)电解槽的爆炸危险。
在电解装置中,饱和食盐水通过直流电电解,产生氢气和氯气。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空气或氧气与氢气相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电解槽可能发生火灾爆炸。
同时又由于装置中存在剧毒的氯气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则可能会连带发生有毒气体的泄漏,后果将更加严重。
(2)管道输送系统爆炸危险。
氯气总管含氢量大于0.5%,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量大于4%,都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
氢气管道出现负压,空气漏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此外在液氯工段,由于三氯化氮的富集,也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
(3)氯气液化和灌装的爆炸危险。
氯气在液化时,由于氢气在氯气液化时的压力和温度下仍为气态,随着氯气液化量的增加,氢气在剩余中的含量随氯气液化量就相对增加,极易构成爆炸性混合物。
(4)氯气储存的爆炸危险。
氯气储存设备在氯气干燥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腐蚀,但是在含水量超过50ppm后,氯气就能够与水作用生成酸,对钢瓶或容器进行腐蚀,使储存设备穿孔,导致泄漏爆炸事故;同时产生氢气,使氯气的浓度进入爆炸极限范围;酸性条件下,三氯化氮极为活泼,易发生爆炸。
(5)三氯化氮爆炸危险。
NCl3是一种比氯有更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纯的三氯化氮和橡胶、油类等有机物相遇,可发生强烈反应。
如果在日光照射或碰撞“能”的影响下,更易爆炸。
(6)工艺中存在的引爆源。
电解工艺过程使用大电流,如果电气线路接触不良,绝缘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电火花成为引火源。
氯气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氯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在冶金、纺织、造纸等工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氯气的储存和运输事故却屡屡发生。
202x年8月26日,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现巨量氯气泄漏,6个液氯罐(1t/罐)发生爆炸,导致有机厂原料罐场、聚合醇解工段和合成工段等3个部位燃烧,进而引发其他分厂的连续爆炸。
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60人受伤;22年7月8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化肥厂液氯冲装软管爆裂,造成液氯泄漏事故,共有13人死亡;25年3月29日,一辆载有35t液氯的山东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致使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
氯气扩散,造成公路旁边3个乡镇村民重大伤亡。
从上述事故中可以看到,强化正确使用、储存氯气知识的宣扬培训,制定防止氯气泄漏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方法,已经成为保证氯气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
危险因素氯气的主要危害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特性液氯为黄绿色透明液体,一旦因各种原因发生泄漏,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
氯气属于剧毒气体,有激烈的刺激性和窒息性臭味。
相对密度(空气=1)为2.48,熔点-101℃,沸点-34.5℃。
有腐蚀性,易溶于水、碱液。
泄漏时主要沉积在地面,会形成有毒蒸气随风向沿地面扩散,在低洼处或密闭空间内聚集。
2.火灾爆炸特性当氯气与氢气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会因日光照耀、遇热、遇电火花而爆炸,生成氯化氢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氯气与松节油、乙醚、氨气等反应时可着火爆炸。
由于氯气具有火灾爆炸的特性,因此特别要注意防火防爆。
3.对人体的毒害性氯气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雾滴,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
另外氯气本身属于剧毒气体,氯气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是1mg/m3,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12mg/m3)时,5~10min即致人死亡;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425%(55mg/m3)时,30~60min即致人死亡;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175%(22mg/m3)时,30~60min致人重伤,在极高浓度下会产生“电击样〞死亡。
氯气安全操作规程一、引言氯气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化学品,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制药、化工等领域。
然而,由于氯气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其使用和操作需要遵循严格的安全规程,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氯气的安全操作规程。
二、安全操作规程1. 氯气储存1.1 氯气储存室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热源和易燃物。
1.2 氯气储存室应具备防火、防爆和防漏措施,如安装火灾报警器、灭火设备和泄漏报警装置。
1.3 氯气储存容器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阀门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2. 氯气供应2.1 氯气供应管道应定期检查,确保无泄漏和损坏。
2.2 氯气供应管道应标明清晰的警示标识,以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2.3 氯气供应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
3. 氯气使用3.1 氯气使用前应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了解氯气的性质、危(wei)险性和安全操作规程。
3.2 氯气使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3.3 氯气使用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确保氯气浓度低于安全标准。
3.4 氯气使用结束后,应关闭氯气供应阀门,并及时清理使用区域,防止氯气残留。
4. 氯气泄漏应急处理4.1 发现氯气泄漏时,应即将向上级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4.2 在氯气泄漏区域附近设置警戒线,防止他人挨近。
4.3 避免使用明火和电器设备,以免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4.4 使用适当的泄漏应急处理装备,如泄漏捕集器和化学吸附剂,将泄漏物排除或者中和。
5. 氯气事故处理5.1 氯气事故发生时,应即将启动事故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5.2 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他人挨近。
5.3 向专业的事故处理单位报告,并根据其指导进行事故处理和清理。
三、总结氯气的安全操作规程对于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储存、供应、使用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规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氯气事故的发生。
所有使用氯气的人员都应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环境。
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简介氯气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
同时,由于其易燃易爆的性质,也是一种高危物质。
因此,在氯气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防火制度防火是氯气使用中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以下是一些防火制度的建议:1.禁止在氯气使用场所内吸烟或点火。
2.禁止使用明火进行实验或操作。
使用电炉或加热器等电器设备时,必须注意电路的接地和电器的使用规范。
3.禁止在氯气容器周围存放易燃和易爆物品。
4.在氯气使用地点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和灭火设备,以应对可能的火灾。
防爆制度氯气是一种具备爆炸危险的高危物质,因此必须严格遵守防爆制度。
以下是一些防爆制度的建议:1.使用氯气设备时,应按照制造商的规范正确安装和使用设备。
2.在氯气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撞击、摩擦、震动或过度加热等操作,以免引起火花和爆炸。
3.在氯气使用场所内,应保持通风畅通,避免气体浓度过高引起爆炸。
防中毒制度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一旦吸入过量,会引起中毒反应。
因此,以下是一些防中毒的制度建议:1.在进行氯气实验或操作时,应戴好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等防护装备。
2.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安全操作技能和操作指南,以避免操作不当引起中毒。
3.如果发现氯气泄漏,应立即关闭供气管道,开启通风设施,并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以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
总结在氯气使用工艺中,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对于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操作人员应该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时刻保持警惕,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同时,在氯气使用过程中,对于统计和分析事故相关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
氯气生产储存过程中的爆炸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氯气在广泛的用途,它是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农药的重要原料,在造纸、纸浆工业、有机氯溶剂、水处理中也有大量应用。
工业生产氯气主要采纳电解食盐(NaCl)法,电解时除生产氯气外,还生产氢气、烧碱(NaOH)。
氯气生产储存过程中潜在很大的爆炸危急,必需仔细讨论其危急特性,实行有针对性的防爆措施,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一、氯气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食盐电解生产氯气、氢气和烧碱的方法分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1、隔膜法电解隔膜式电解槽由阴极组、阳极组、槽盖和槽底组成。
食盐水溶液电解过程中,阳极上的反响2Cl-+2e-→Cl2↑; 阴极上的反响2H2O+2e-→H2↑+2OH-;总反响:2H2O+2Cl2↑+H2↑+2OH-。
由阳极产生氯气,阴极产生氢气和氢氧根,氢氧根则与钠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钠。
2、水银法电解水银电解槽由电解室和解汞室组成,在电解室制得氯气,解汞室制得氢气和氢氧化钠。
电解室中阳极上的反响与隔膜法电解一样,汞阴极上的反响Na++nHg+e-→NaHg。
生成的钠汞齐流入解汞室,与水反响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汞则送电解室循环使用。
解汞室的化学反响:NaHgn+H2O→NaOH+1/2H2+nHg。
由于水银法存在的汞污染问题,这种方法不再进展。
但该法在电解法制氯气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3、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阳离子交换膜将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该膜只允许阳离子(Na+)通过进入阴极室,而阴离子(Cl-)则不能通过。
在阳极和阴极上所发生的反响与一般隔膜法电解一样。
4、工艺流程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工艺原理一样,工艺流程有差异。
简要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氯气生产的工艺流程上一页1 23下一页二、氯气生产过程中爆炸危急性分析1、泄漏爆炸事故电解产物氢气是易燃气体,粘度小、渗透性和集中性强,极易泄漏,爆炸极限为4%~75%。
氢气系统不严密而逸出氢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便会发生爆炸。
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范本1. 简介本制度针对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进行规范,目的是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环境的稳定。
2. 负责人和职责2.1 管理人员负责对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执行;2.2 操作人员负责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工作,并向管理人员及时汇报工作情况;2.3 安全人员负责对工作场所及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防火措施3.1 氯气储存区域应设置防火墙,并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火灾演练;3.2 氯气使用区域禁止吸烟和明火进入,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服和防静电鞋;3.3 氯气容器及管道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如发现泄漏应立即处理,禁止使用易燃物质进行清理;3.4 氯气使用区域应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气体积聚达到爆炸范围;3.5 临时存放的氯气容器应放置在专用的存放区域,并采取防火措施,定期清理存放区域。
4. 防爆措施4.1 氯气使用区域应设置防爆设备,如爆炸切断器、防静电设备等;4.2 所有与氯气接触的设备和工具应符合防爆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4.3 氯气使用区域禁止使用非防爆设备和工具,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防爆操作规范;4.4 氯气泄漏应及时关闭和修复泄漏点,避免积聚达到爆炸范围,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相应处置;4.5 确保氯气容器和管道的接口严密,防止气体泄漏并引发爆炸。
5. 防中毒措施5.1 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中毒防护培训,并掌握中毒防护知识和紧急救护措施;5.2 氯气使用区域应设置氯气泄漏报警装置,并配备个人气体检测仪,确保及时发现氯气泄漏;5.3 氯气使用区域应保持良好通风,尽量避免操作人员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氯气;5.4 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5.5 作业结束后,必须对作业区域进行充分通风和清洁,并对可能导致中毒的区域进行标识和隔离。
氯气爆炸及防爆措施1、氯气1.1氯气的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
氯气在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密度为3.21,是空气的2.45倍。
易溶于碱溶液、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在常温下,氯气被加压到0.6~0.8MPa或在常压下冷却到-35~40℃时就能液化为黄绿色透明液体。
液氯的密度为1.47,熔点-102℃,沸点-34.6℃,气化热62kcal/kg(36℃)。
(2)化学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
1.2液氯的用途用于农药、塑料、增塑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消毒漂白、炼镁和稀有金属等行业。
1.3氯气泄漏爆炸的危害液氯为第二类危险化学品,人体吸入浓度为2.5mg/m的氯气时,就会死亡。
氯气爆炸的危害包括两部分:爆炸本身造成的危害及泄漏的氯气造成的二次危害。
2、氯气爆炸2.1蒸气爆炸液氯发生蒸气爆炸的直接原因是容器出现较大的裂缝,使过热液氯骤然蒸发。
液氯蒸气爆炸的主要原因如下:2.1.1过量充装如果液氯充装过量或满液,遇到阳光照射或其它情况使温度升高,就会引起容器内压异常上升,将导致钢瓶破裂,引发液氯蒸气爆炸。
表1是0℃满液液氯钢瓶在不同温度下的压力值。
表10℃满液液氯钢瓶在不同温度下的压力值液氯温度/℃0510152025303540瓶压/Mpa 0.277.113.118.424.027.532.535.62.2化学性爆炸氯气中含有NCl3、H2,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引起爆炸;氯气与有机物、氨及金属粉末反应易引起爆炸。
氯气化学性爆炸的主要原因:2.2.1NCl3爆炸2.2.1.1NCl3的性质NCl3常温下为黄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为1.653,-27℃以下固化,沸点71℃,自燃爆炸温度为95℃。
2.2.1.2NCl3的生成盐水中含有氨(NH)、铵离子(NH4)、可水解出氨基(-NH)的化合物(无机胺化合物如一氯胺NHCl、二氯胺NHCl等;有机胺化合物如尿素、苯胺、氨基乙酸等)。
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氯气是一种具有毒性和易燃性的气体。
在氯气使用工艺中,采取一系列防火防爆和防中毒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
1. 防火措施:
- 确保氯气储存和使用场所周围没有可燃物,如易燃液体、易燃气体等。
- 完善火灾报警系统,并配备灭火器和灭火装置。
- 定期检查和维护火灾防护设备,如灭火器、消防设施等。
2. 防爆措施:
- 在氯气储存和使用场所安装并定期检查防爆设备,如防爆电器、防爆灯具等。
- 使用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工具,确保设备和工具符合防爆要求。
- 定期进行静电携带电荷测试,避免静电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3. 防中毒措施:
- 确保氯气储存和使用场所通风良好,防止氯气积聚。
-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毒服等,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 定期进行氯气浓度监测,确保工作环境内氯气浓度不超标。
此外,氯气使用工艺中还需注意事项如下:
- 储存和操作氯气需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操作规程。
- 氯气储存和使用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储存和使用氯气的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氯气的特性、危害和应急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防火防爆和防中毒制度是氯气使用工艺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氯气使用工艺中的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氯气是一种高度易燃易爆、剧毒的气体,使用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防爆和防中毒措施,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氯气使用工艺中常见的防火、防爆和防中毒制度:
1. 防火防爆制度:
- 在氯气使用区域内,禁止明火作业,禁止吸烟,禁止使用电动工具和电器设备。
- 使用氯气的设备和管道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氯气储罐和输送管道必须具备耐火性能,周围必须有防火设施。
- 氯气储罐和输送管道必须设置适当的泄漏报警装置和自动隔离装置。
2. 防中毒制度:
- 氯气使用区域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气体能迅速被排除。
-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
-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了解氯气的危害性以及急救方法。
- 定期检查氯气储罐和输送管道的泄漏情况,对泄漏进行及时修复。
3. 应急处置制度:
- 设立氯气泄漏报警装置,一旦发生泄漏,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 快速隔离氯气泄漏源,防止泄漏气体扩散。
- 配备专业的气体泄漏应急处理队伍,进行泄漏事故处置。
- 提供急救设备和药品,及时救治中毒人员。
以上是氯气使用工艺中常见的防火、防爆和防中毒制度,具体措施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氯气中含有NCl3、H2,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引起爆炸;氯气与有机物、氨及金属粉末反应易引起爆炸。
氯气化学性爆炸的主要原因:
2.2.1NCl3爆炸
2.2.1.1NCl3的性质
NCl3常温下为黄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为1.653,-27℃以下固化,沸点71℃,自燃爆炸温度为95℃。
2.2.1.2NCl3的生成
盐水中含有氨(NH)、铵离子(NH4)、可水解出氨基(-NH)的化合物(无机胺化合物如一氯胺NHCl、二氯胺NHCl等;有机胺化合物如尿素、苯胺、氨基乙酸等)。
在电槽阳极析出的氯部分地溶解在阳极液中,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使NH3、NH4+、NH2Cl及NHCl2等在阳极板区生成NCl3,并随同氯气一起析出。
其反应式如下:
NH·H2O+Cl2→NH4Cl+HOCl
NH4Cl+3Cl2→4HCl+NCl5→NH2Cl+HOCl→NHCl2+H2O
NHCl3+HOCl→H2O+NCl5→NCl5与氯气混在一起,经冷却、干燥、压缩、液化过程,留存于液氯中。
2.2.1.3NCl3爆炸
NCl5是一种不稳定且危险的爆炸性物质,当体积含量超过5%时,易发生分解爆炸,通常以爆轰方式进行,生成氯气、氮气和大量热量。
绝热状态下,爆炸时温度可达2128℃,压力高达531.6MPa;空气中爆炸温度可达1698℃。
爆炸的危害取决于NCl2积聚的浓度和数量。
爆炸方程式为:
2NCl3→N2+3Cl2+459.9kJ
NCl3爆炸的特点:贮槽内的液氯量少;爆炸的贮槽残骸内有反应产物三氯化铁粉末。
2.2.1.4NCl3富集
NCl3在液氯底部积聚、浓缩,在一定条件下蒸发达到爆炸极限。
NCl3富集主要方式:
a)进料→沉淀→出料循环方式。
氯槽、冷凝器等每次进料后液氯中NCl3不断沉积到贮槽底部;
b)进料(装瓶)→蒸发→排气循环方式。
气化器、氯瓶等随着使用、充装次数增多,其底部余氯NCl3浓度不断升高;
c)余量不足。
气化器、氯瓶发料或使用后余氯少于规定量,使NCl3浓度升高;
d)泄漏。
氯槽、冷凝器、气化器泄漏,液氯蒸发,余氯不断减少,NCl3浓度不断升高;
e)残留。
贮槽、容器未完全清洗干净,残存NCl3蒸发,达到爆炸浓度。
2.2.2氢气爆炸
氢气在氯气中的爆炸范围(体积百分比)为5.5%~89%。
氯气含氢量达5.5%以上,则随时可能在光照或受热情况下发生爆炸。
光照爆炸反应为:H2+Cl2→2HCl+热量。
产生爆炸的原因:(1)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a)进槽盐水中含有铁、钙、镁离子等杂质时,特别是铁杂质,致使阳极室产生第二阴极而放出氢气;
b)离子膜损坏,使氯气与氢气混合;
c)氯气系统管线、阀门窜漏氢气;
d)氢气在液化器、分离器或尾气罐气相富集。
(2)着火源:光照、静电火花、电器火花、磨擦、碰撞等。
2.2.3有机物爆炸
氯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有机物发生快速反应,生成气体产物并放出大量热量,使容器发生爆炸。
以下有机物倒流或误装入氯容器会引起爆炸:
(1)可燃烃类。
如乙炔、乙烯、丙烯、正丁烯、正戊烯等。
(2)氯化衍生物、氯代烃和氯代烃的二元混合物类。
如氯化石蜡等。
(3)醇、醚、羧酸类。
(4)其它。
如松节油、油脂等。
2.2.4受热爆炸
盛装液氯的容器一般是碳钢。
在温度达到230℃以上时,氯可与钢产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反应生成物氯化铁(溶点282℃,沸点315℃)气化,使容器发生爆炸。
3、防止氯气爆炸措施
3.1防止蒸气爆炸
3.1.1严禁超装
液氯槽、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得超过全容积的80%。
钢瓶及其它压力容器的充装系数为1.25kg/L,不准超量,充装压力不得超过1.1MPa。
3.1.2防腐
1)湿氯防腐。
钛具有优良的耐湿氯性能,因此在氯的冷却处理工艺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为了保持钛在氯气中的钝性,实践证明,氯气中至少需要1.5%的含水量。
输送、冷却湿氯的管道、冷却器、仪表、阀门等应选用钛管材,它能有效防止湿氯的腐蚀。
(2)液氯防腐。
控制液氯产品含水≤0.040%,液氯含水量越少,对碳钢、不锈钢腐蚀就越小。
(3)制定防腐制度。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对易腐蚀的部位,建立定期检测、检查、检修制度,并建立防腐档案。
3.1.3防碰撞
(1)执行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
车辆运输液氯钢瓶时,钢瓶头部要按同一方向横着摆放,保持中速均匀行进,尽量减少急刹车,避免瓶内液氯惯性冲击。
(2)钢瓶装卸、搬运必须戴好瓶帽、防震圈,严禁摔、碰、撞。
(3)液氯槽区、槽车及钢瓶周围禁止机械、电气作业。
3.2防止化学性爆炸
3.2.1防止NCl3爆炸
3.2.1.1控制NCl3生成
a)控制原盐质量。
对原盐含铵(胺)总量进行检测,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原盐不准入库。
b)监测化盐水。
采用经净化的江河水化盐,应注意不同季节江河水含铵(胺)量变化。
c)粗盐水除铵(胺)。
化盐后的粗盐水加入来自阳极液循环槽、经脱氯塔脱氯的淡盐水(游离氯含量为5-10mg/L),再加入适量的次氯酸钠或氯气,检测粗盐水游离氯应达到1~2mg/L、PH<4.2,使粗盐水中的铵(胺)生成NCl3。
其后经过加压溶气罐,将生成的NCl3浮滤排除。
d)控制进槽盐水指标。
无机铵≤1mg/L,总胺≤4mg/L。
3.2.1.2防止NCl3富集
a)氯水洗涤工艺。
采用低温氯水冷却洗涤净化电解槽出来的湿氯气,清除部分气相NCl3。
b)NCl3排放制度。
氯槽、冷凝器、分离器及气化器定期带液氯排污,清除部分液相NCl3。
同时取排污液氯检测NC3含量,严格控制在60g/L以下。
若NCl3超过60g/L,应增加排污量和排污次数,并加强检测,同时应查找原因,及时消除。
c)余氯量控制。
气化器内的液氯不得低于1/3。
充装量为500kg、1000kg的氯瓶应分别保留5kg、10kg以上的余氯,余压必须≥0.05MPa;对使用频次较高、接近检验期的钢瓶,应抽检余氯NCl3的含量,若NCl3含量太高,应提前清洗,消除隐患。
d)液氯产品质量。
出厂检验NCl3含量≤50mg/L。
e)防止氯气泄漏NCl3浓缩。
氯槽、冷凝器、气化器泄漏,应及时倒槽,对底部不能排尽的液氯,应通入含水≤0.01%的空气进行混合、清洗或反洗,降低气相NCl3浓度。
严禁液氯自然蒸发排放,防止后期NCl3浓缩、积聚导致爆炸。
f)贮槽碱洗。
排尽液氯的贮槽必须经碱洗、碱液浸泡,彻底清除NCl3后才能检修,避免底
部或管阀沉积NCl3,在检修、动火过程引起爆炸。
g)中和处理。
必须保持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完好,定期检测碱池碱液浓度,对排出带NCl3的废气、废液及时中和处理,防止排污设施NCl3富集。
3.2.1.3消除引爆能。
静电接地,使用防爆电器、设备及工具,只许用不超过45℃的水加热气化器,禁止使用强超声波设备,严格执行用火管理制度等。
3.2.2防止氢气爆炸
(1)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A)盐水精制。
分别加入足量的Na2CO3和NaOH溶液,通过戈尔膜或碳素管过滤除去沉淀,然后用盐酸调节pH值,除去过量的CO32-,仍含有少量Ca2+、Mg2+的盐水,最后通过树脂塔除去。
防止Fe32+、Ca2+、Mg2+等杂质产生第二阴极;
b)离子膜定期检查维护,防止脱落、损坏;
c)从生产工艺上防止氢气或氯气窜漏;
d)控制氢气浓度。
氯气总管中含氢应≤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0.4%。
实行尾气定期排放、检测制度,防止氢气富集。
(2)消除着火源。
静电接地,使用防爆电器、设备及工具,严格执行用火管理制度等。
3.2.3防止有机物爆炸
(1)防止倒流。
氯瓶向反应釜内通氯气时,中间应设置止回阀和足够容积的缓冲罐,防止氯气断流或压力减小时,有机物倒流,作业结束后立即关闭隔离阀及氯瓶阀。
(2)充装前必须有专人对钢瓶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异物,方可充装。
(3)氯瓶及贮槽周围禁止存放有机物质。
3.2.4控制受热
液氯容器周围禁止存放易燃物,防止火灾引起受热爆炸。
4、结束语
氯气爆炸通常是由倒窜或误装物质、NCl3等引起的化学性爆炸。
生产、贮存、使用氯气的单位一定要按照《氯气安全规程》的规定,严格控制各项工艺参数,杜绝任何物质倒窜或误装进入液氯容器;严格控制进槽盐水的无机铵和总胺含量,降低氯气中NCl3的产生量,严格落实NCl3的分析与排放制度,防止NCl3富集。
建立完善氯气应急救援预案,防止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