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思想问题汇总

中国哲学思想问题汇总

中国哲学思想问题汇总
中国哲学思想问题汇总

?孔子思想中的禮、義、仁的關係為何?香港社會中最缺乏的是什麼?

1.

义是礼的实质:礼没有了义,就是规律和传统习惯,礼有了义,才是生活和社会的秩序。仁是义的基础:仁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即“设想他人”。

礼是义的表现:

义是仁的彰显:

礼是秩序性(开始),义是正当性,仁是公心(终极),三者互相推动,进步。

2.

香港社会最缺乏“仁”:因为香港是经济主导型的社会,缺少“设想他人”的道德,例如:铅水事件(推卸责任),港澳珠大桥(存私欲),占中事件(缺公心)

?身為一個老師,你如何教導你的學生孔子思想中的禮、義、仁?面對現今社會,你認為學生最需要知道禮、義、仁的哪一部份?

1.

礼:自觉有礼,规范行为

义:以身作则,讲道理

仁:做义工,

2.

仁:仁是最基本也是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教会学生从内心出发真正懂得去关心他人、体谅他人,而不是盲目跟从传统习惯和社会规律,学会自觉、主动地践行礼仪,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孟子「性善」的內涵是什麼?人既然是「善」,為什麼還要教育和修養?

1.

人有四端:即四种善行的开端,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

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存养善性:

扩充善端:

2.

“心”的“四端”只是开始,受到天资和环境的影响,于是需要教育来开发“心”的“善端”,如果没有教育则“善”只停留在“善端”,被外物影响或放弃了自己的良心则成了“恶人”。人的“气”,即情绪是需要修养去提升的,不然“气”成为主导,人的价值就降低。

?荀子「性惡」的內涵是什麼?「心」在人的「惡性」裡有什麼功能?1.

人性是恶:人没有善端,人和动物一样,生而有“物质欲望”,不能分辨是非,不能学礼仪伪必从礼:(礼教——化性起伪——道德)所有的善都是后天的努力和培养,礼仪法度都出于人为。

圣人:人人都有积善的可能,人人都可以为圣人

2.

心的功能:“义辨”,“能群”,辨知能力,分辨能力,压制恶欲。心能知“道”,“道”成了心选择欲望的权衡。

?朱熹的「理」論和王陽明「心」論的內涵是什麼?你認為現代社會比較需要哪一個論點? (請具體舉例說明)

1.

朱熹的“理”论:理是哲学的最高范畴,格物致知让心对理有充分掌

握,求外在的“理”

王阳明“心”论:不求外物,而求“心”,心就是理,知行合一,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2.

王阳明的“心”论更可取

?康有為和陳獨秀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觀點是什麼? 他們如何影響現代社會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請具體舉例說明)

1.

康有为:孔子为世人尊重是因为作《六经》,没有《六经》只是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利用孔子作政治改革的工具,托古改制,稳定社会,认同儒家经典中自由平等的观念,要求回归孔子,认同孔子的”仁政“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国应建立在传统宗教的基础上;认同适当物质享乐的观念。

陈独秀:抨击孔子和儒家思想,认为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认为传统的文化、宗教、习惯都是束缚,但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思想,对孔子”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和“君、父、夫一体的礼教”肯定,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民主、进化,

2.

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提出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老子主張「無為」的內涵是什麼? 你認為「無為」可能在現代社會實踐嗎?

1.

无为:认识道德方法,顺道而行,无所执,无所求。回归自然的韵律。不被所影响,追求物质都是有所作为,外物对身体不好,因此要追求永恒的东西,即道。不用个人的才智,刻意学习不如恢复到先天的本质。反对刻意的仁义,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

无为:不自夸

2.

不可能,现代人“人定胜天”“优胜劣汰”

?老子為什麼主張「守柔」? 你認為「守柔」可能在現代社會實踐嗎?

1.

柔能胜强:天下最柔弱的能凌驾、驰骋于天下最刚强的

回归道:看事物的内在和和反面

不争才会胜:争就会有敌对,有敌对就会有败,

2.

不可能。无私不争、谦下退让很难实践。

?莊子認為的自由是甚麼? 現代社會可能達到這個境界嗎? 為什麼?

1.

当人顺应自然,得到真正的自由

人因为形躯、生死、知识的束缚而没有自由

精神自由胜于一切:道是无情却有情,人与自然的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无己,无功,无名

2.

不可能

?莊子認為人的心應該保持甚麼狀態? 理由為何? 這個狀態可以應用到現代社會嗎?

1.

心应该虚静:无思无虑,不被外物所伤,达到无己

心顺着自然而行

心达到“无己”的状态

?道教如何追求永恆生命和幸福生活? 現代社會中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向嗎?

1.

外丹:借用外在永恒物质、使身体变得永恒

内丹:运用体内的气功、达到养生的效果

2.

能。吃丹药,吃胎盘,人体冷冻技术,抗衰老药品等

?道教如何解釋人間的福祉與災禍? 現代社會中人們還有與神鬼溝通嗎?

1.

天人合一

神仙是福祸善恶的“裁判”(利用神灵来约束人)

天道承负(个人的福祸是先辈的行为)

2,

有。节日(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民俗(贴门神,防爆竹),道观,祠堂,少数民族(壮族,土族,阿昌族)

?佛教的「三法印」與「四締」如何解釋人生的苦難? 它的解決之道試用於現代社會嗎?

1.

三法印:

诸行无常:生命是不断变化的,物质、躯体、关系的改变带来痛苦

诸行皆苦:生命没有永远的满足,快乐只是暂时的停止或移除痛苦,所以苦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生命的真象就是一串需求、一串痛苦。这是苦的理据。

诸法无我:一切存在皆不能自主,故人之生命中的每一个现象皆不能自主,都是受条件决定的,没有“独立实在性”。这是苦的另一理据。

四谛:

苦:阐明一切众生都是痛苦的。我们的身体,乃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会招致痛苦。(例如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苦是肢体受到压迫、生存环境改变带来痛苦;老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听觉、视觉衰退,容颜枯槁,行动也不便;病苦是身体、精神的受损和压迫;死苦是死亡带来的痛苦、恐怖、离别、哀伤。除此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之苦、求之不得的苦等等)集:分析痛苦生起的原因,(例如人对基本需求、人际关系、物质享受的不断、盲目渴望)灭:当我们消灭渴望、消灭苦难后就不会产生苦果,从生命轮回转向解脱(例如人达到对已有的感到满足,对没有的不要渴望的境界)

道:“道”的意思是门径或实践的方法,因此“道谛”是指通向涅磐的门径或实践的法。如果努力修行,到了烦恼净尽的地步则达到涅槃的境界,没有苦难、超越轮回。

2.

适合。

三法印:现代人追求医学美容、无尽的财富,但是财富、美貌都是短暂的,都会消失的,我们不能自主,不能改变这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企图改变这个规律,追求美貌和无尽财富,这个过程会带来痛苦。我们应该对现在所拥有的感到满足,对没有的不要渴望,这样我们就超越轮回,不会再感到痛苦。

四谛:四谛中的苦谛指出问题的所在,集谛指出造成问题的原因,灭谛提出解决问题,道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谛可以解决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对于绝症患者来说,苦谛:将要离开人世的痛苦,集谛:渴望生命的延续,灭谛:消除渴望永生的欲望,道谛:明白生死是必然,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命,达到道谛则免除痛苦,超越轮回。

?佛教的「十二因緣」如何解釋生命的形成? 現代社會的人也困在其中嗎?

1.

“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许多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即: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此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投胎而有了“名色”,继而“六入”成形,接着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近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

2.

会。

因为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

例如:

无明、行、识:人有“八苦”是基于基于无明,与生俱来的盲目行动,会障蔽真理,驱使我们盲目地贪婪,人会困在其中,分不清善恶。

名、六入、触:人在成长过程中会迷恋于外在的感受,贪恋美好的景色、动听的音乐或好吃的事物而困于其中。

受、爱、取:人接触外境后会有苦,有乐的感受,也有烦恼,对爱情的追求和不舍,对生命的渴求,对物质生活、高科技产品等外在事物的一味追求都是困在其中。

有、生、死:对新生的大喜或是对身体衰老、死亡的悲伤

?【大乘佛教】與【原始佛教】最大的不同點是甚麼?你認為哪一個教義比較吸引現代社會?

1.

由于大乘佛教是以释迦太子成佛之法为佛法,在大乘佛教中,也就有了许多佛、许多菩萨,有阿弥陀佛、药师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而且都是法力无边的全能佛。而原始佛教是以释迦太子成佛之后,所说的法为佛法,所以只有一佛,也就是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是两者的最大差别。

2.

大乘佛教更吸引现代社会。

大乘佛教注重效率,与大众的需求相切合,适应现代社会。因为大乘佛教注重禅修坐定,在家修行,不强调出家,还可以兼有音乐、跳舞、戏剧等娱乐活动,只需心中有佛,不像原始佛教推崇的苦行那般难以达到。其次,在大乘佛教里,俗人、女人、结婚的人都可以达到觉悟的境界,且男女平等,出家修行与在家修养一样,人人皆可成佛,成功率极高。由于大乘佛教把佛法定义在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佛法上,有别于原始佛教的言说佛法,所以海纳百川、极其丰富,同时又不断进取,不断创发,给佛教徒带来无限的希望。

?【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的教義有哪些不同? 你認為哪一個比較適合現代社會?

1.

中观学派是是现象论,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因果而生,由缘起的东西就必定无实质体系,必定有生死,都是自性不存在的,但是假名还是存在的,脱离断见和常见就是处在中道,即“缘起”、“性空”、“假名”、“中道”。于是中观学派提倡用智慧,应该不苦不乐,按“中道”行,修行不需要苦行,因为苦行不能帮人解脱,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中观学派否定世人对现实的实有感,破除众生的执著。

唯识学派是唯心论,强调主体和自心,否定了独存的境,但是心是存在的,于是唯识学派的修炼方法是打坐和静坐,打坐和静坐可以改变客观环境,认为一切境都是由“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那那识所显现,一切本质或本身的状态有三种自性,即“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2.

中观学派更适应现代社会。

在修行方法上:中观学派倡导不放纵也不苦行,按中道行,这种科学、智慧的修行方法更易于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而唯识学派则倡导通过打坐、静坐来觉悟,这种方法漠视了环境和外物对人影响。在价值观上:中观学派倡导因缘,较为科学,“中道”的思想是能够帮助现代人摒弃断见和常见,避免极端的思想,提出一种超越一般的视野,而唯识学派强调主心、夸大心的作用,否定独存的境,不够科学,难被大众接受。实用上:中观学派破除了众生的执念,否定世人对现实的实有感,提倡智慧、科学的方法修行,而唯识学派更为空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学习和掌握。

?為什麼禪宗是印度佛教的徹底中國化? 它與道教的教義有哪些共通點?

1

禅宗是中国自创的、彻底本土化的佛教,禅宗不依靠印度的佛经,著有《坛经》,禅宗把佛教的“空”的性质推至一个新高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禅宗与儒家思想相通,比如魏晋玄学和后来的宋明理学,王阳明大量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提出“心外物佛,即心是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禅宗又与道家有相似之处,主张不执著,对大自然有一种关怀与赞赏,从印度教的“追求解脱”到道教的“与自然合一”。

平民化:禅宗主张“明心见性”,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说法不用高深学理,只用平常说话,表达佛学之深意,这使佛教由庄严肃穆变成轻松诙谐,让平民大众都能理解。禅宗提出“认心见性”、“见性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觉悟之性,人人平等。禅宗还破除了拜佛,坐禅,念经的宗教形式,倡导不修行,不禁欲。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中国人一向有安贫乐道、顺应自然的传统去向,禅宗的平常心是道、触类是道又能够充分配合,佛教哲学为中国传统哲学注入了新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又因接受了佛教某些新观念而进一步融合发展。

2.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又形成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有许多契合的地方,禅宗的“自性真空”与道家的“清净寡欲”都是“空”的境界,道家本体论“道”和佛教的最高境界一样,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理。

禅宗的“废除坐禅”与道家的“虚静无为”都是提倡“无为”、“无心”的修行方式,

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道家的“静观玄览”“心斋”都强调主体心的作用,用本心去悟出生命之道。

?觀世音菩薩代表了哪些中國民眾的信仰特點? 它仍在中國現代社會流行的原因是什麼1.

观世音菩萨能帮助世人解除其现世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或灾祸,实现其现世生活中的种种愿望,不仅如此,《华严经》上还说观世音菩萨在此婆娑世界中随机方便,应种种身相,游诸各国,普度众生。有“救七难”,即火难、水难、罗刹难、刀杖难、鬼难、枷锁难、冤贼难、风难、王难、瘟疫流行难等等,现代还有车难等等,“解三毒”,即贪、瞋、癡,“应二求”求男求女的说法。

2.

迷信:民众渴望添丁,长命百岁,逢凶化吉等。

现实:崇尚财富,渴望好运

政府和社会:提高道德素质,慈悲精神,和平观念,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较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华民族受儒家仁义存心的教化影响,济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较多,而且彼岸观念稍淡,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因而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形成观音崇拜。迷信:民众渴望添丁,长命百岁,逢凶化吉等。现实:崇尚财富,渴望好运。政府和社会:提高道德素质,慈悲精神,和平观念,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 统的梳理。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 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 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 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 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 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 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 大学。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尔后历任安徽高等 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 社社长。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 院教授。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 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后转入上海文史馆。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著有《中国哲学史》、《荀 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创立之时,该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一 不同于胡适、冯友兰等“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钟泰采用了中国化的哲学研究方法。钟泰在书中完全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领域内对哲学进行梳理,较为系统地 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钟泰并不是简单重复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而是具有了明 显的方法论意识。 钟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 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117位。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 先秦,中古哲学史涵括汉唐时期,近古哲学史包含宋明哲学,近世哲学史则涵盖了清代哲学。钟泰以客观的笔触,尽可能真实地介绍各家思想,以庞大完整的体系奠定了“以中释中”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框架。 二 纵观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浅谈中华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中华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11环境2 陶逸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哲学;道;太极;阴阳;少林;天人合一行 摘要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中国武术的主流观点包括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与气和知行合一等,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套哲学范畴。丰富的哲学思想孕育出多种派别的中国武术,如太极拳,峨眉剑术,形意拳,少林功夫,以致近当代的咏春拳等,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髓。 正文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1. 天人合一是武术修行的基本思想 中华武术讲究“形神俱备”,“内外兼修”,“心者身之王”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在和谐统一中得以平衡。太极老谱中:“苟能参天察地, 与日月合其明, 与五岳、四渎华朽, 与四时之错行, 与草木并枯荣, 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 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 人为一小天地也。 2. 阴阳变化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在《易经·系辞上》中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古人将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法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相互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阴阳辨证理论,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他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如太极拳理中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一动一静,是尽拳中之妙”。对于阴阳变化在武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转,阴阳相济等。 3. 知行合一是技击实用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这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当中。在近代中国,孙中山曾经提出过知行的治国思想,而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甚至将此作为教育的训言,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也是知行,可见,这个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知行合一是中国人的认识实践论,自古以来,中国武术与中国哲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就一直默默地要求习武者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理论中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武术推向近代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题目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102 姓名杨婷 学号201111901023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

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以我个人浅显的理解,健康的,积极地,向上的,对人类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才是“知识”而那些反动的落后的,不健康的,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也能称之为知识吗?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知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中国哲学简史》其本身也是一部历史,历史,是相对于某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而言的;历史就必须有追根溯源。而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让我这个自认为历史学的很不错的人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小故事,小史实。前面看到,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道两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过来的,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来的。 从第四章开始,本书就是详细地分析各家的理论了。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学过历史的也都或多或多或少了解。话说孔子的言论内容,概括起来,不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作者:————————————————————————————————日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深,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书也一样,看过一次是一种认识,看的多了想的也就越多,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在两年前就看过,现在看来又是一种味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写的十分简明扼要。这个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所有学中国哲学的人都应该注意。虽然篇幅不长,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这位哲学老人显得很自信,很乐观,这篇总结正是他伟大的遗言,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伟大预言。《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说:“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有学者说,冯先生晚年不准备提出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迄今为止,除冯先生没有一家的“中国哲学史”是用完整的思想脉络,平实的语言编撰而成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从这一百六十多万字中找,而是结合冯先生生平著作的。这些都是题外话。 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名;哲学是初级科学;哲学是太上科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冯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真正的哲学的性质”是“最哲学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 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

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刚柔相济是中国模式成功之奥秘 30年的实践证明, __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乃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班级:11园林1班 姓名:陆荣幸 学号:1113020122 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

中国哲学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之感想 3112003208 容伦 或许在我们之间,一说起哲学就往往会想到欧洲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伟大的影响世界的哲学家,但是我们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哲学。而现在《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带我们了解中国的哲学。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人们由古以来的智慧的结晶,由衷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智慧的博大精深。 一说到哲学,人们就会感觉它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早在三千年开始,我们国人其实就是在中国的哲学中度过的,慢慢地发展壮大,直至到现在都影响着每一代人。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平时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所谓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早就在先秦时期的“天道观”中有所体现,在商代时的天帝之说和殷商时定水火木金土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都分别体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殷商时期的《周易》,其中说明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到后来出现,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老子提出“反”的观念,说“反者道之动”,强调“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思想。其中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今都是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这些绝对是达到了哲学上的高水平。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人道观,孔子的“爱人”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良好的品格的养成至理名言。还有古今观,许多哲学家都是通过对古今的对比,懂得了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其中还有知识论等等,让我们学习到了探讨人的知识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孔子创办私学,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这些我们在生活都是懂得的道理。不要以为哲学离我们很遥远,中国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的手中,一直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照某些哲学家说,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说,名家①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有删改)【注】①名家: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关于“内圣外王”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中国的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不能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不能不问世务。B.“内圣外王”是说圣人不仅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也须看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C.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发展内圣外王的人格,使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命题。D.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观点是一致的。E.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因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卫文明 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

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书法而言,它的形态美、意识美、它的十足的韵味完全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进行诠释和理解,而非一定要有采用艺术解构、空间论等西方的艺术标准去强言附会。要找到书法自已的本体,不要迷失在他人的标准里。古人说,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书法具备绘画的布局和章法;书法也具有音乐所具有的内在节奏和旋律,具有时间的流动性,不可逆性和线条的单维特征;书法也表现出建筑学所要求的平衡和稳定的美感,以及内部空间结构要求;也有人说,书法具有舞蹈的韵律和意境。我国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国画这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韵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心怡。”所以,只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或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问题,首先要明白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说到哲学,就必须谈到宗教,这样也就要明白什么是宗教?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解释。这里讲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宗教也和人生有关,每种宗教大多有一种哲学思想,而宗教则是以某种思想外加教条、组织等构成的。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它以反思也就是思想自己的思想作为基础从而产生了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我们自然应当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开始思想我们的思想,就有了思考宇宙的思想,得到了思想思想后的思想,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一切存在之全”,也相当于惠施所云的“大一”。只有反思自己思想后得到的思想才是知识,才是认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中国哲学的地位问题,还要牵扯到“超道德价值”这个概念。所谓超道德价值,是高于道德价值的。比如说爱人是道德价值,而爱宇宙则是属于超道德价值范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道德价值就是对超乎现实的追求,中国人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的欲望也是存在的。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不是注重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区分了为学和为道两个概念,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中国哲学是属于为道范畴的。

二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家们力图要解决一些问题。其一:如果一个人要获得个人与宇宙的统一,那么是否要远离社会或是要否定“生”?这个问题,道家和佛家的观念是差不多的。佛家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必须要脱离尘网,脱离人生这个痛苦的根源。道家认为“以生为附赘悬疣”,也就是说,要成为圣人,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必要时可以放弃生。显然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有消极意义的。如果人人都想成为圣人,即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那么他们都会远离社会,这样和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他们的思想显得过于片面。还有一种哲学与这种所谓的“出世思想”相悖,即普通的入世哲学。这种哲学,不是超道德价值论,而是普通的道德价值。然而,孔子无疑是持这种入世思想的,这也成为出世哲学者的批评理由,即太过于现实主义,太过于肤浅。其实,无论哪一派,中国的中哲学都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体,他们都会提到政治、道德。当然,中国哲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伦日用,注重实际社会,而不是空泛的指天、宇宙。即使是宋代新儒学和明清之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也都是关注人的,如格物致知等,他都是为人服务的。总的说,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如此的,实际上,中国哲学很实用,但又并不肤浅。 说到入世与出世,就可以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联系。这两者是对立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要完成这两个对立

《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教材: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概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 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简述

中国哲学的特点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灵平 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哲学意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白马非马】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

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哲学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问题出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也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哲学意义: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据《坛经》记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