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及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县域医共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满足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县域医共体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一、县域医共体的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2.医疗资源整合:县域医共体通过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打破了医疗资源的壁垒,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3.优势互补:县域医共体将各级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4.科技支撑:县域医共体通过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服务协同:县域医共体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实现了医疗服务的互通互联,提高了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二、县域医共体的前景展望1.提升服务能力:未来,县域医共体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创新模式:县域医共体将积极探索医疗服务的新模式,如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医疗服务的跨越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县域医共体将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4.推动健康扶贫:县域医共体将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工作,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更加优惠的医疗服务,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解决就医问题。
5.促进医疗协同发展:县域医共体将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和其他县域医共体的合作,推动医疗服务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县域医共体的发展现状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县域医共体将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负责人,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具体任务包括: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建立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体系,推动医药分开、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与各部门密切协作,依照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推进改革工作。
在医疗服务模式方面,我们逐渐转变传统的以医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推行分级诊疗,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开展了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服务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管理体系方面,我们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通了各个业务和病历系统。
同时,我们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完善了科室间的协作机制和患者医疗流程,确保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
在医药分开、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所属的医院已经完成了所有改革任务。
通过医药分开,我们实现了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的分离,确保了医生的诊疗决策不受药品销售的影响。
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我们重新调整了医院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项职责和权限,增强了内部管理效能。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定向招聘、聘请名医和提供培训课程等,不断优化了医院的医疗团队,提高了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三、工作难点及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问题。
其中,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速度和涉及的范围比较大,需要调整内部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服务理念,这需要时间来逐步推进。
同时,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也存在着一些技术壁垒和人员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强维护和培养。
另外,医药分开、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涉及到较多的政策法规和人员意见,需要进行一定的协商和沟通,规范改革进程,避免工作延迟和矛盾产生。
另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也给我们的改革工作带来了挑战。
四、工作质量和压力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质量较高,完成了所有阶段性工作目标,得到了上级及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一、改革目标我们要明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二、改革措施1.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过去,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导致医院收入来源单一,依赖药品加成。
如今,我们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生劳动价值,减少药品加成,使医院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2.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我们要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人事、绩效等方面的改革。
通过实行院长负责制、任期制,强化院长对医院的全面负责,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级公立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训现有人才,提升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要关注医护人员的生活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简化挂号、就诊、缴费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5.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形象。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医院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三、改革保障1.政策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强对改革效果的监督评估,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2.资金保障合理配置财政资金,确保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所需资金。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院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组织保障建立健全改革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四、改革时间表1.2023年,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2.2024年,推进医疗服务流程优化、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医院文化建设等工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县县医院做为今年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从7月份开始,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切入点,同步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经过四个多月的探索实践,初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效果初显。
1.“以药养医”机制得到彻底破除。
经医改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入驻县医院,对县医院人员结构、财务收支、资产负债、前三年药品收入及加成率、大型医疗器械收入等进行详细摸底的基础上,经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从7月1日起,XX县医院所有药品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收入按照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总量占60%,县财政补贴30%,医院自行解决10%的标准进行消化。
县物价局协助县医院统一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提高了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降低了大型医疗检查设备的收费标准,并将调整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同时落实并完善政府投入政策。
县政府根据县医院前三年药品差价平均收入情况及提高医疗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实际收入情况确定补助经费,年初列入预算,按季度拨付,以确保县医院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政府补偿机制。
2.以人事代理为重点的用人机制初步建立。
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县医院建立了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
(1)创新了编制和岗位管理。
一是实现定岗定责制。
根据河北省卫生厅《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确定用人岗位,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县编办、人社局批准;二是实现全员聘用制。
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下面主要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两个方面说明: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存在问题一是财政投入不到位。
按照省市政府有关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文件精神,政府要履行“六项投入责任”,但是由于我区财政财力有限,属于“吃饭型”财政,不能真正的将“六项投入责任”全部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上,由于区第一人民医院投资巨大,财政无法全部偿还,只能保证偿还其融资贷款贴息。
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等投入责任尚没有完全履行。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紧缺。
相对于硬件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临床专科建设薄弱,技术力量不足以吸引较好的人才,难以激励员工留在县级公立医院,致使医院的卫生技术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副高以上职称在整个人才结构中所占比例小。
加之目前没有过多的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工资待遇低,不能完全体现效率优先,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吸收和引进高级人才,致使医院高精尖技术人才紧缺,缺乏学科带头人,大病无法医治,病人纷纷择外就医。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
1、目前全区范围内,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缺少联系,没有能够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群众就医交费、新农合、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都要去不同的部门和窗口,造成群众就医相当不便。
2、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医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快速适应医院信息化的到来。
四是县域外就医现象严重。
由于我区距离市区较近,域外就诊现象特别突出,加上市区民营医院的兴起,双向转诊竞争激烈,区域内医院吸引和留住病人的难度较大,群众域外就诊情况严重。
(二)对策与建议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对口协作等工作。
建议上级全面落实人才工程“639”计划,对高校医学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实行专项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鼓励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
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下县级医院的出路思考作者:王松巍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09期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医疗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看病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县级医院作为县区治病治疗的主体,要随着大众的需求更新疾病治疗以及医院管理模式,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县级医院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实现创新,为医院的长久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
本文就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下县级医院的出路进行思考,希望可以给县级医院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引言: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是民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对社会的稳定,建设大众的幸福生活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大众医疗需求的提升,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逐渐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创新。
国家更好的保障大众的利益,公立医院改革提上日程。
县级医院作为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更要积极推动改革创新,降低大众看病难、治病繁琐等问题。
笔者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工作经验就具体的公立医院改革新形势下县级医院的改革策略进行分析,意在提升县级医院的发展水平。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情况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加,以药品为例,在药品的改革上实现了药品零利率销售,真正的惠泽大众。
具体的药物销售差价组成如下表1所示:在医疗收费中各部分的调整如下表2所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阶梯式前进的过程,当前行程的改革成果有明确了政府的责任,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协助县级医院改革的高效率开展,再一个是优化了医院的医药费用结构,疾病治疗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重大疾病,应用的药物以及医疗器械都需要资金,但是对部分普通群众来说,资金是阻碍他们前来就医的重要因素,医药费用结构优化后会减轻大众的资金负担。
改革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多元化、多层次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改革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是当前阻碍县级医院改革的重要因素,好的顶层设计能够推动改革开展,促使改革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流程以及计划开展,尽管当前改革仍处于探索中,但是各地政府并没有明确深化改革发展路径,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效率。
新医改下县级公立医院资金管理问题与改善建议医院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医院资金使用的效率,保证医院正常经营资金需要,降低医院资金使用风险,确保医院收支资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衔接,减少医院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保持医院在日常经营中资金收支均衡。
本文将在概述新医改和资金管理内容,分析当前县级公立医院资金特点,以及县级公立医院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新医改下县级公立医院资金管理改善,从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医院资金运营效率,堵塞医院资金监管漏洞,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建议。
一、关于新医改的概述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新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医疗管理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医药卫生领域的体制改革要求。
2009年3月17日,国家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城乡居民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长远目标。
从此以后,我国医疗改革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关于资金管理的分析“资金”一词在汉语词语中的释义为,“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货币”和“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资金管理属于财务管理重要组成,简单来说就是指计划、监督、控制、考核企业资金来源和使用等工作的总和,涉及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包括资金的使用制度、检查监督、投资、决策、考核等。
资金管理目的是在节约资金、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使用效率,用合理、有效的资金供应为生产经营活动持续进行提供保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在面临巨大挑战的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运行效率、医疗质量和员工福利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薪酬不足、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等原因,公立医院一直面临较大的人才流失问题。
医疗人才的稀缺性使得公立医院在招聘和留住医护人员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2. 绩效管理缺失传统的公立医院管理方式普遍存在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导致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3.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公立医院的职业发展路径单一,晋升机会较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4. 资源配置不合理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着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过剩的情况,而非医疗人员相对匮乏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 健全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医务人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晋升空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2.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公立医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加入公立医院的队伍。
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4.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对医院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非医疗人员的培训与发展,提高医院整体的综合管理水平。
5.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推动医院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6. 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加强医护团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思路分析王仕发2016、7、11在全国大面积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大中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挂号一票难求,另一方面,县级尤其是贫困山区县公立医院门诊病员稀少,床位大量空缺。
正如有的医生说的那样,一些病人的诊疗欲望和就医思路不是很明晰,一个感冒都要跑到三甲医院,很多不必要的病症都拥挤到大医院,这种畸形的就医局面,无形中更加加剧了“看病难”的现象。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较多,普遍的看法是医疗资源不均衡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
为了深入剖析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因素,我对我市个别贫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一、困难和问题一是医院管理能力不足。
县级医院院长大多是由同级党委任命的,有的是外行领导内行,根本不懂医院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还是用行政机关的那一套办法来管理,收效不大。
有的是从医务人员中选拔的,是典型的“内行”,但一个好的医生并不代表他就能成为一名好的院长,想法较多,但缺乏行政单位培养出来的干部那种硬手腕,空有想法没有办法缺乏必要的执行力。
加之县级医院人员近亲繁殖,处罚一人就可能得罪一群人,更加加重了管理的难度。
二是学科带头人偏少。
真正能称之为“专家”级别的医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只能看一些常见病,对新技术、新疗法引进慢,如腔镜、关节置换等手术尚需要请上级医生来院会诊手术。
大部分技术未开展,如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血液透析等都没有搞,使这些患者常年奔波于大中城市的医院,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加剧了“看病难”的现象。
ICU、新生儿病房,设备、人员都不到位。
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
从职称来看,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少,部分流失至行政、后勤科室,某县医院高级职称人员23人,在一线工作的不到10人。
从学历来看,本科人员少,不到全部职工的三分之一,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就更少,绝大部分一线工作人员是大专、中专毕业。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进入新医改时代,挑战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严峻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人才流动性增加公立医院人才流动性增加是当前医改中面临的最前沿问题。
大量三甲医院引进高价值医生,医师具有较强的个人市场竞争力,不断变化的薪酬标准和医疗服务市场导致医生职业路线重新定位,以及不断扩张的医院产能等因素,导致了人才流动性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吸引力,通过完善的薪酬福利、科研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立医院,并且推行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
二、医生工作压力大公立医院医生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寿命短的状况严峻。
由于临床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较高,工作压力大,长时间连续工作容易疲惫,严重影响医生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一些医生辞职或调整岗位,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加强对医师的心理疏导、缓解医生工作压力、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规范临床工作时间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公立医院也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和医患关系培训,强化医生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三、医学科研取得不足公立医院医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的质量。
医院人员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经费也不足,造成研究成果不够丰硕。
同时,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变化,医技人员技能及服务升级需求矛盾加剧。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医院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行科研奖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等措施。
此外,推进医学科研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发掘并合理使用先进医疗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有力推进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公立医院医生的知识和技术素质必须贴近最新的医学技术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为此亟需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需建立起完善的训练体系,不断提升医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医生服务意识,同时注重对非医疗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
202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计划综合改革是县级公立医院发展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2023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计划,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位与目标县级公立医院在综合改革中应明确定位,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定位和品牌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优质服务、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改革目标,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运营管理机制改革1. 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3. 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加强医院的管理与营运。
三、人才队伍建设1. 加大对医疗人才的招聘力度,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2. 开展培训和进修计划,提供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能力提升,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1. 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和药品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确保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
3. 合理规划医疗服务网络,参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五、推进医院品牌建设1. 打造品牌文化,提升医院的声誉和形象,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
2.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增强医院的社会责任感。
六、改革实施机制1. 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医院行政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护理、财务、信息化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全面协调和推进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
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与剖析近年来,医疗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浙江省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过去,县级公立医院存在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药费用过高、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健康权益。
在改革的举措方面,浙江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增加了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服务的硬件水平。
这使得县级公立医院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通过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等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
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县级医院坐诊、指导手术,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有更多机会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这不仅提高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让患者在本地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异地就医的奔波和费用。
三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
打破传统的“大锅饭”式薪酬分配模式,建立以工作绩效、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薪酬体系。
这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取消药品加成,切断了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药品费用。
然而,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短缺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尽管通过医联体等方式引进了一些专家,但基层医疗人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一些县级公立医院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导致某些科室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其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已经在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合理之处,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
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调查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便为医院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开放式和选择式两种题型组成,主要面向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
我们在县级公立医院门诊处、住院处、药房以及相邻的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医院改革的现状根据问卷结果,县级公立医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就医难度大;2.医院服务水平不高,缺乏人情味;3.医疗设备陈旧,落后于时代发展;4.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效率低下。
问题解决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以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1.加强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包括医疗设备的更新、医务人员的培训及适当的福利待遇;2.突出人情味,引导医护人员以更好的态度服务患者,提供良好的看病体验;3.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医疗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诊疗效率;4.完善医院管理体制,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思考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实践者,我们应该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医院来说,营销并非单独地推销产品或服务,它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个过程。
通过正确理解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并与患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仔细制定医院治理方案治理方案是医院综合改革的基石,整合所有可用的资源并随时调整策略和计划是实现综合改革的关键。
只有强有力的治理方案才能优化医院的市场地位。
确定实际需要县级公立医院应该确定其实际治疗需求,从服务范围到设备、人员、科技、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和规划,以确定所需资源和经费,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并确保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强调服务体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关注体验。
它包括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患者对医院的关注和响应等。
2023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计划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因此,2023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综合改革,打造现代化、高效率、便利化、可持续发展的县级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2. 原则:(1) 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2)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3) 推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坚持公开透明,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任务和措施1.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1) 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
(2) 调整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3) 增加医院人员编制,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2. 推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1) 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改革,增强医院的自主权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2) 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机制建设,优化流程、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 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1) 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2) 推广和应用远程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患者就医。
(3) 加强医疗信息的安全保护,保障患者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4. 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1) 建立健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实现基层医疗服务的高效对接。
(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减轻县级公立医院的压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 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1. 政府部门要制定配套政策,明确改革任务和目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新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及展望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力度增大,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但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阻碍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县级公立医院不仅是公立医院的基层单位,也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难点的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要求县级公立医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标签:补偿机制;支付方式;人力建设;多元办医;县级公立医院[Abstract] Since the 2009 launch of a new round of health care reform. Government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area of health,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However,at present,our health care system,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these problems have hindered the further health care reform. County public hospitals is not only public hospital establishments,is also a key part of the rural health service system,the reform of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difficult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context of hospit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county public hospitals,how to seize opportunities and avoid risks,requires the county public hospital reform of health system reform,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health system reform.[Key words] Compensation mechanism;Payment;Human capacity building;Multi-run health;County public hospitals目前,在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已经取得以下5点共识:以改革支付方式作为改革的第一步骤;破除以药补医,完善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促进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条件,推动改革的进程;实施多元化办医,充分满足患者对医院服务的要求。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应当从这5点着手,并有所拓展,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达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优目标,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县级公立医院长远发展[1]。
1新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及最终目标1.1改革背景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改拉开帷幕。
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2012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标志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
县级公立医院在我国医院的数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其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涵盖各个方面,基本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国情,县级公立医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公立医院的主体。
作为连接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紐带,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对于深化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县级公立医院是区域内绝大多数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新医改中,将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以此促进新医改的实施。
此外,随着各类疾病复杂性的变化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药的卫生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级公立医院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其竞争力逐渐被削弱,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迫在眉睫。
1.2改革的最终目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从根本上破除以药养医的格局,通过多种途径控制医疗成本,完善医疗服务机制与监督机制,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切实保障患者的利益,实现经营效益和公益效益的统一。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同时遵循3个原则:联合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共同促进改革;对内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医院改革注入活力;寻求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全面推进改革[2]。
2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成效2.1支付方式改革逐渐深入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政府应当作为补需方的角色参与到保障卫生服务当中,让相关的卫生服务利用者有更多的定点医疗机构可以选择,全面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这一举措成效较为明显[3]。
改革支付方式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传统的单一付费方式促进医院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的提高,结合医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具体情况,在单中病付费、重大疾病付费和总额控费支付上有所突破,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在改革支付方式以后,消除了传统支付方式的弊端,以按病种付费为例,在提高了纳入率的同时,降低了变异率,并使卫生服务的质量得到保障。
目前,支付方式改革在各县级公立医院正不断深入。
2.2补偿机制得到完善在传统的行政定价机制下,成本和医疗服务价值难以通过医疗价格得到体现,国家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药品加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又造成以药养医局面的形成,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看病贵、过度用药、诱导需求等。
县级公立医院为了破除这一格局,将完善补偿机制作为切入点,具体的做法是取消药品加成补偿渠道,保留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种渠道。
与此同时,要适当提高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充分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
在完善补偿机制以后,不仅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格局,还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2.3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县级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逐渐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加大,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优势,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与服务水平,使医院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信息系统的作用,达到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与此同时,县级公立医院加强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对口支援,利用远程医疗活动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不仅为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还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4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更加明显看病难和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后,医院对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采取多种措施优化资源配置。
县级公立医院按照创新体制的要求来优化资源配置,以薪资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县级公立医院在保证自身的经营性与生产性的前提下,坚持自身的公益性,使经营性、生产性和公益性三者结合的优势更加明显。
3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展望3.1改变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是由政府出资举办的事业单位,但是在县级公立医院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其运营逐渐改变了由政府单方出资的局面,医院的收入增加了出售医疗服务和药品这两个途径。
同时,政府为了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对医院的运营加以管制,这为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即获得独立法人地位,取得市场主体地位,以获得更大的经营效益与市场效益,政府则要转变角色,监督县级公立医院的经营行为,为县级公立医院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5]。
县级公立医院在取得独立法人地位以后,医院的员工可以自行推选医院院长,消除行政任命带来的弊端,确保医院院长选举的公正性。
3.2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县级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县级公立医院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要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获得医务人员的支持。
县级公立医院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较为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从根本上提高医务人员的薪资待遇与服务价值。
一方面,县级公立医院要重视绩效考核考核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编制,实现对人员变动的动态调整,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扩充绩效考核制度的内容,将职业道德和对医疗设备的应用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之内,从而达到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另一方面,医院要全面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院在药品、设备、治疗、人员招聘等方面的价格,严格控制成本,提高医务人员薪资在医院总支出中的比重,增强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带动医院整体效益的提高。
3.3建立长期监管机制从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看,一套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还尚未建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接下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努力方向。
主要是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监管主体、监管程序和监管内容,通过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机构在医院监管中发挥的作用来完成监管机制的程序与内容。
在管办分开之后,卫生部门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真正做到依法监管,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细化监督的内容,让监督有法可依,达到卫生部门监督的意义。
在实施新医改以后,医保机构所面临的医疗服务市场将更加复杂,此时医保机构若要进行有效的谈判,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的医院,淘汰服务水平较差的医院,即医保机构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促进有效的医疗服务市场的形成。
医保机构进行有效谈判,实现对医保基金的监督,其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的服务效益,而多元化办医格局是促进这一目的实现的最佳手段[6]。
3.4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从当前我国的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来看,受资金、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县级公立医院的人才缺乏,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既阻碍了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也无法使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