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层保护理论知识

油气层保护理论知识

1、油气层损害的定义: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及油气田开采全过程中,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统称为油气层损害。
2、油气层损害的实质:绝对渗透率的下降和相对渗透率的下降。
3、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a.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油气田和对储量的正确评价。b.保护油气层工作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c.油气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搞好油气层保护有利于油气井的稳产和增产。
4、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特点:
a.保护油气层技术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并贯穿整个油气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从钻开油气层、完井、试油、采油、增产、修井、注水、热采的每一项作业过程中均可能使油气层受到损害,而且如果后一项作业没搞好保护油气层工作,就有可能使前面各项作业中的保护油气层所获得的成效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因此保护油气层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此项工程涉及地质、钻井、测井、试油、采油、井下作业等多个部门,只有这些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正确对待投入与产出,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b. 保护油气层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油气层,油气层特性资料是研究此项技术的基础。由于不同的油气层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从油气层特性出发研究出的保护油气层技术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c. 保护油气层技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 保护油气层技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机理研究与应用规律相结合;室内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
5、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技术思路:
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主要技术思路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 分析所研究油气层的岩石和流体特性,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该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与机理。
(2) 收集现场资料,开展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每组油气层在各项作业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被诱发的原因、过程及防治措施。
(3) 按照系统工程研究各项作业中所选择的保护油气层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综合研究配套形成系列,纳入钻井、完井与开发方案设计及每一项作业的具体设计中。
(4) 各项作业结束后进行诊断与测试,获取油气层损害程度的信息,并评价保护油气层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然后反馈给有关部门,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研究改进措施或补救措施。
(5) 计算机预测、诊断、评价和动态模拟。
6、岩心分析是保护油气层技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油气层技术这一系

统工程的起始点。
7、油气层地质研
究的内容包括:矿物性质,渗流多孔介质的性质,岩石表面性质,地层流体性质,油气层所处环境,矿物、渗流介质、地层流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可能的损害趋势和后果。
8、矿物性质及渗流多孔介质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岩心分析获得,从而体现了岩心分析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9、岩心分析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观测和分析岩心一切特性的系列技术。
10、岩心分析的样品可以来自全尺寸成形的岩心、也可以是井壁取心或钻屑
11、全岩矿物组分和粘土矿物可用X射线衍射(XRD)迅速而准确地测定。
12、粘土矿物的XRD分析使用定向片,包括自然干燥的定向片、经乙二醇饱和的定向片,或盐酸处理之后的自然干燥定向片。
13、X射线衍射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
a.地层微粒分析。地层微粒的分析为矿物微粒稳定剂的筛选、解堵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
b. 全岩分析。对酸敏性研究和酸化设计有帮助。
c.粘土矿物类型鉴定和含量计算。
d. 间层矿物鉴定和间层比计算. 有助于揭示油气层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的特性。
e. 无机垢分析. 为预防和解除垢沉积提供依据。
14、XRD分析不能给出敏感性矿物产状,所以必须与薄片、扫描电镜技术配套使用,才能全面揭示敏感性矿物的特征。
15、扫描电镜(SEM)分析能提供孔隙内充填物的矿物类型、产状的直观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孔隙结构的重要手段。
16、扫描电镜技术再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
a. 油气层中地层微粒的观察。能有效地估计临界流速和速敏程度,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或解除因分散、运移造成的损害。
b. 粘土矿物的观测. 可确定粘土矿物的类型、产状和含量。
c. 油气层孔喉的观测. 对研究微粒运移和外来固相侵入很有意义。
d. 含铁矿物的检测. 配有X射线能谱仪时,能对矿物提供半定量的元素分析, 检测铁元素.
e. 油气层损害的监测. 对于无机和有机垢的晶体形态、排布关系的观察,还可以为抑垢除垢、筛选处理剂、优化工艺措施提供依据。
17、薄片分析技术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
a.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薄片粒度分析给出的粒度分布参数可供设计防砂方案时参考。研究颗粒间接触关系、胶结类型及胶结物的结构可以估计岩石的强度,预测出砂趋势。
b. 骨架颗粒的成分及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油气层的储集性及敏感性。
了解成岩变化及自生矿物的晶出顺序对测井解释、敏感性预测、钻井完井液设计、增产措施选择、注水水质控制十分有

利。
c. 孔隙特征. 研究地层微粒及敏感性矿物在孔隙和喉道中的位置及与
孔喉的尺寸匹配关系,可以判断油气层损害原因,并用于综合分析潜在的油气层损害,提出防治措施。
d. 不同产状粘土矿物含量的估计. 薄片分析则可说明同一种类型粘土矿物的几种产状(成因)的相对比例。薄片分析还用于粘土总量的校正.
e. 荧光薄片应用. 荧光薄片提供油存在的有效储集和渗流空间的性质.
18、压汞法由于其仪器装置固定、测定快速准确,并且压力可以较高,便于更微小的孔隙测量,因而它是目前国内外测定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主要手段。
19、毛细管压力曲线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
a. 储集岩的分类评价. 储集岩分类是评价油气层损害的前提,同一损害因素在不同类型的储集岩中的表现存在差异。根据毛细管压力的曲线特征参数,用统计法求特征值,结合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岩性等可以对储集岩进行综合分类。
b. 油气层损害机理分析.
油气层微粒的粒度分析、微粒在孔隙中的空间分布及与孔喉大小的匹配关系是分析油气层损害的关键。
c. 钻井完井液设计.
d. 入井流体悬浮固相控制.
e. 评价和筛选工作液.
20、岩心分析新技术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CT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象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非晶态矿物和纳米矿物学研究,环境扫描电镜的应用。
21、油气层的潜在损害与其储渗空间特性、敏感性矿物,岩石表面性质、地层流体性质有关,同时还受外来流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2、油气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孔隙,渗流通道主要是喉道。
23、喉道是指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是易受损害的敏感部位。
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称为油气层的孔隙结构。
24、孔隙结构是从微观角度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而孔隙度与渗透率则是从宏观角度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
25、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储集空间多少及储集能力大小的参数。
渗透率是衡量油气层岩石渗流能力大小的参数。
26、喉道类型与油气层损害特点:
类 型 主要特征 主要损害方式
缩颈喉道 孔隙大,喉道粗,孔隙与喉道直径比接近于1 固相侵入,出砂和地层坍塌
点状喉道 孔隙较大,喉道略细,孔隙与喉道直径比大 固相侵入,微粒分散/运移,水锁,贾敏
片状和
弯片状喉道 孔隙小,喉道细而长,孔隙与喉道直径比中到大 微粒分散/运移,水锁,贾敏,粘土矿物水化膨胀
管束状喉道 孔隙和喉道成为一体,界限不分明,且细小 水锁,贾敏,乳化堵塞,粘土矿物水化膨胀
27、

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矿物数量虽少,但易与工作液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油气层渗透性显著降低
,我们称之为敏感性矿物。
28、敏感性矿物的特点:粒径很小(<37μm),比表面大,且多数位于孔喉处,它们优先与外界流体接触充分,作用速度快,易引起油气层损害。
29、敏感性矿物的类型:水敏矿物,盐敏矿物,碱敏矿物,酸敏矿物,速敏矿物。
30、自生粘土矿物产状:栉壳式,薄膜式,桥接式,孔隙充填式。
31、岩石的润湿性一般可分为亲水性、亲油性和两性润湿三大类。
32、润湿性的作用:
a.控制孔隙中油气水分布。对于亲水性岩石,水通常吸附于颗粒表面或占据小孔隙角隅,油气则占孔隙中间部位;对于亲油性岩石,刚好出现相反的现象。
b.决定岩石孔道中毛管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毛管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非润湿相一方。当岩石表面亲水时,毛管压力是水驱油的动力;当岩石表面亲油时,毛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
c.制约微粒运移的损害程度。当油气层中流动的流体润湿微粒时,微粒容易随之运移,否则微粒难以运移。
33、地层水性质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当油气层压力和温度降低或侵入流体与地层水不配伍时,会生成CaCO3、CaSO4、BaSO4等无机垢;高矿化度地层水还可引起进入油气层的高分子处理剂发生盐析。
34、原油性质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1)石蜡、胶质和沥青可能形成有机沉淀,堵塞喉道、射孔孔眼、砾石充填层、筛管和油管;(2)原油与入井流体不配伍形成高粘乳状液,胶质沥青质与酸液作用形成酸渣;(3)注水和压裂中的冷却效应还可以导致石蜡、沥青在井间地层中沉积。
35、与损害有关的天然气性质主要是相态特征和H2S、CO2腐蚀气体的含量。
36、油气层损害机理的关键是研究外因如何诱发内因起作用而造成油气层的损害。
37、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流体中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与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与地层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进入油气层影响油水分布造成的损害。
38、外来固相颗粒对油气层的损害有以下特点:(1)颗粒一般在近井地带造成较严重的损害;(2)颗粒粒径小于孔径的十分之一,且浓度较低时,虽然颗粒侵入深度大,但是损害程度可能较低;但此种损害程度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对中、高渗透率的砂岩油气层来说,尤其是裂缝性油气层,外来固相颗粒侵入油气层的深度和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相对较大。
39、引起水敏性矿物水化膨胀、分散或脱落,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我

们称之为水敏性损害。
40、油气层水敏性损害的规律有:(1)当油气层物性相似时,油气层中水敏性矿物含量越高,水敏性损害程度越大;(2)油
气层中常见的粘土矿物对油气层水敏性损害强弱影响顺序为:蒙皂石>伊/蒙间层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3)当油气层中水敏性矿物含量及存在状态均相似时,高渗透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比低渗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要低些;(4)工作液的矿化度越低,引起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越强;工作液的矿化度降低速度越大,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越强;(5)工作液矿化度相同的情况下,含高价阳离子的成分越多,引起油气层水敏性损害的程度越弱。
41、高PH的外来液体侵入油气层时,与其中的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造成分散、脱落、新的硅酸盐沉淀和硅凝胶体生成,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我们称之为碱敏性损害。
42.、影响油气层碱敏性损害程度的因素有:碱敏性矿物的含量、工作液pH值和侵入量,其中pH值起着重要作用。
43、酸化后导致油气层渗透率降低的现象就是酸敏性损害。
44、控制酸敏性损害的因素有:酸液类型和组成、酸敏性矿物含量、酸化后返排酸的时间。
45、影响无机垢沉淀的因素有:(1)外界液体和油气层液体中盐类的组成及浓度。一般说,当这两种液体中含有高价阳离子(如Ca2+、Ba2+、Sr2+等)和高价阴离子(如SO42-、CO32-等),且其浓度达到或超过形成沉淀的溶度积时,就可能形成无机沉淀;(2)液体的pH值,当外来液体的pH值较高时,可使HCO3-转化成CO32-离子,引起碳酸盐沉淀,同时,还可能引起Ca(OH)2等氢氧化物沉淀形成
46、影响形成有机垢的因素有:(1)外来液体引起原油pH值改变而导致沉淀,高pH值的液体可促使沥青絮凝、沉积,一些含沥青的原油与酸反应形成沥青质、树脂、蜡的胶状污泥;(2)气体和低表面张力的流体侵入油气层,可促使有机垢的生成。(3)注入流体的冷却效应。
47、乳状液造成的油气层损害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比孔喉尺寸大的乳状液滴堵塞孔喉,另一方面是提高流体的粘度,增加流动阻力。影响乳状液形成的因素有:(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浓度;(2)微粒的存在;(3)油气层的润湿性。
48、油田常见的细菌有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铁细菌等。造成的油气层损害:(1)它们繁殖很快,常以体积较大的菌落存在,这些菌落可堵塞孔道;(2)腐生菌和铁细菌都能产生聚合物粘液,这些生物聚合物粘液易于吸附并堵塞油气层;(3)细菌代谢产生CO2、H2S、S2-、OH-等,与井下和地面金属设备表面

作用,可引起FeS2、CaCO3、Fe(OH)2等无机沉淀。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为: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矿化度和pH值)和营养物。防止细菌损害的常用作法是在工作液和注入流体中加入氧化剂和各种杀
菌剂。
49、工程因素造成的损害:作业或生产压差引起的油气层损害,温度变化引起的油气层损害。

50、微粒在流体流动作用下首先从孔隙或裂缝壁面脱落、运移,在流动通道变窄或流速减低时,单个或多个微粒在孔喉处发生堵塞,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这就是微粒运移损害。
51、影响微粒运移并引起堵塞的因素有:(1)微粒级配和微粒浓度是影响微粒堵塞的主要因素,当微粒尺寸接近于孔隙尺寸的1/3或1/2时,微粒很容易形成堵塞;微粒浓度越大,越容易形成堵塞;(2)孔壁越粗糙,孔道弯曲越大,微粒碰撞孔壁越易发生,微粒堵塞孔道的可能性越大;(3)流体流速越高,不仅越易发生微粒堵塞,而且形成堵塞的强度越大;(4)流速方向不同,对微粒运移堵塞也有影响。
52、微粒运移的解决措施:(1)降低产量或注入量,这种做法可以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最佳选择;(2)对于射孔完成井,通过高密度射孔增加流动通道面积,降低流速;(3)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裸眼完井;(4)应用水平井增大与油气层接触的泄流面积,适当降低流速;(5)采用水力压裂技术;(6)疏松砂岩油气层可采用压裂-砾石充填完井技术;(7)工作液中加入适当的粘土防膨剂和地层微粒稳定剂;(8)控制油气井过早见水和含水率。
53、水锁损害是由于非润湿相驱替润湿相而造成的毛管阻力,从而导致油相渗透率降低。贾敏损害是由于非润湿液滴对润湿相流体流动产生附加阻力,而导致油相渗透率降低。
54、为什么油气层会发生损害呢?
因为在油气层被钻开之前,在油气藏温度压力环境下,岩石矿物和地层流体处于一种物理、化学的平衡状态。钻井、完井、修井、注水和增产等作业或生产过程都能改变原来的环境条件,使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这就可能造成油气井产能下降,导致油气层损害。
55、油气层损害的室内评价是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测定油气层岩石与外来工作液液作用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或者测定油气层物化环境发生变化前后渗透率的改变,来认识和评价油气层损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56、油气层损害的室内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油气层敏感件评价;(2)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损害评价。
57、评价油气层损害的实验岩心的正确选择要经过以下两个环节:(1)岩样的准备。包括: ①对井场或库房中保

存的岩心进行选取;②实验室岩样的接交;③岩心检测;④岩样钻取;⑤岩样的清洗(洗油,洗盐);⑥岩样烘干;⑦用CMS-300岩心渗透率仪或其它孔渗测定仪测定各个岩样的孔隙度和气体渗透率,并求出每块岩心的克氏渗透率K∞。(2
)岩样的选取。对己测K、Φ的各个岩样作K-Φ关系图,画出回归曲线,在曲线上找出要用的岩心样品号码。再根据测井和试井求出的K 、Φ值,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岩心备用,登记好每块岩心的出处(油田、区块、层位、井深)、号码、长度、直径、干重及K 、Φ值。
58、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应力敏感、温度敏感等七敏实验,其目的在于找出油气层发生敏感的条件和由敏感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油气层损害机理分析和制定系统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9、油气层的速敏性是指在钻井、测试、试油、采油、增产作业、注水等作业或生产过程中,当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时,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喉道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60、敏评价实验之目的在于:(1)找出由于流速作用导致微粒运移从而发生损害的临界流速,以及找出由速度敏感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2)为以下的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四种实验及其它的各种损害评价实验确定合理的实验流速提供依据。一般来说,由速敏实验求出临界流速后,可将其它各类评价实验的实验流速定为0.8倍临界流速,因此速敏评价实验必须要先于其它实验;(3)为确定合理的注采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61、速敏损害程度计算公式:

62、敏感程度评价指标
损害程度 ≤30% 30~70% ≥70%
敏感程度 弱 中等 强
63、油气层的这种遇淡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水敏。水敏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粘土矿物遇淡水后的膨胀、分散、运移过程,找出发生水敏的条件及水敏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提供依据。
64、水敏程度评价指标
Kw/Kf ≤30% 30~70% ≥70%
水敏程度 弱 中等 强
65、由于矿化度变化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盐敏。
66、盐敏评价实验的目的是找出盐敏发生的条件,以及由盐敏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提供依据。
67、如果矿化度Ci-1。对应的渗透率Ki-1与矿化度Ci对应的渗透率Ki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说明已发生盐敏。
68、盐敏程度评价指标:
损害程度 ≤30% 30~70% ≥70%
敏感程度 弱 中等 强
69、当高pH值流体进入油气层后,将造成油气层中粘土矿物和硅质胶结的结构破坏,从而造成油气层的堵塞损害

;此外,大量的氢氧根与某些二价阳离于结合会生成不溶物,造成油气层的堵塞损害,称为碱敏性。
70、碱敏评价实验之目的是找出碱敏发生的条件,主要是临界pH值,以及由碱敏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提供依据。
71、如果pHi-1盐水的
渗透率Ki-1与pHi盐水的渗透率Ki之间满足下式的条件,说明已发生碱敏。

72、碱敏程度评价指标:
损害程度 ≤30% 30~70% ≥70%
敏感程度 弱 中等 强
73、油气层的酸敏性是指油气层与酸作用后引起渗透率降低的现象。酸敏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各种酸液的酸敏程度,其本质是研究酸液与油气层的配伍性,为油气层基质酸化和酸化解堵设计提供依据。
74、用实验所测的两个渗透率K1和K2。计算K2/K1的比值来评价酸敏程度。
评价指标:
K2/K1 ≤0.3 0.3~0.7 ≥0.7
酸敏程度 强 中等 弱
75、应力敏感性则考察在施加一定的有效应力时,岩样的物性参数随应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应力敏感性评价的目的在于:(1)准确地评价储层,通过模拟围压条件测定孔隙度可以将常规孔隙度值转换成原地条件,有助于储量评价;(2)求出岩心在原地条件下的渗透率,便于建立岩心渗透率Kc与测试渗透率Ke的关系,对认识Ke和地层电阻率也有帮助;(3)为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提供依据。
76、温度敏感就是指由于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引起温度下降从而导致地层渗透率发生变化的现象。而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研究这种温度敏感引起的地层损害程度。
77、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损害评价主要是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预先在室内评价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损害程度,达到优选工作液配方和施工工艺参数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液的静态损害评价和工作液的动态损害评价。
78、钻井过程中防止油气层损害是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第一个工程环节。其目的是交给试油或采油部门一口无损害或低损害、固井质量优良的油气井。
79、钻井过程中油气层损害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a. 钻井液中分散相颗粒堵塞油气层
b. 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引起的损害
c. 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引起的损害
d. 相渗透率变化引起的损害
e. 负压差急剧变化造成的油气层损害
80、钻井液滤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诱发以下五方面的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1)水敏
低抑制性钻井液滤液进入水敏油气层,引起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是产生微粒运移的损害源之一。
2)盐敏
滤液矿化度低于盐敏的低限临界矿化度时,可引起粘上矿物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当滤液矿化度高于盐敏的高

限临界矿化度,亦有可能引起粘土矿物土水化收缩破裂,造成微粒堵塞。
3)碱敏
高pH值滤液进入碱敏油气层, 引起碱敏矿物分散、运移堵塞及溶蚀结垢。
4)涧湿反转
当滤液含有亲油表面活性剂时,这些表面活性剂就有可能被亲水岩石表面吸附,引起油气层孔喉表面润湿反转,造成油气层油相
渗透率降低。
81、钻井过程中油气层的损害影响作用时间和侵入深度主要是工程因素,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压差,浸泡时间,环空返速,钻井液的性能。
82、为了达到上述对保护油气层的钻井液要求,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四大类十六种用于钻开油气层的钻井液。分别为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气体类流体,合成基钻井液。
83、屏蔽暂堵钻井液技术是利用钻进油气层过程中对油气层发生损害的两个不利因素(压差和钻井液中固相颗粒),将其转变为保护油气层的有利因素,达到减少钻井液、水泥浆、压差和浸泡时间对油气层损害的目的。
84、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工艺技术:
a. 建立四个压力剖面,为井身结构和钻井液密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b. 确定合理井身结构是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的基本保证
c. 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控制油气层的压差处于安全的最低值
d. 降低浸泡时间
e. 搞好中途测试
f. 搞好井控、防止井喷井漏对油气层的损害
g. 钻进多套压力层系地层所采用的保护油气层钻井技术
h. 调整井保护油气层钻井技术
i. 欠平衡钻井技术
85、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地应力和坍塌压力是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参数,依据上述四个压力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井身结构设计,确定出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从而减少压差对油气层所产生的损害。
86、采油过程中造成损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作制度不合理。
87、所谓不合格的注入水水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注入水与地层岩石不配伍;二是指注入水与地层的流体不配伍。
88、注入水水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矿物盐、有机质和气体的总含量,以及水中悬浮物含量及其粒度分布。水质指标可分为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两大类。
89、酸化作业中的油气层损害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酸与油气层岩石和流动不配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中管线、设备锈蚀物带入地层造成的堵塞。
90、压裂作业中产生的油气层损害包括两个方面:压裂液与地层岩石和流体不配伍产生的对地层的损害;不良的压裂液添加剂、支撑剂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损害。
91、支撑剂的要求:(1)粒径均匀;(2)强度

高;(3)杂质含量少;(4)圆球度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