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染色

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苏丹III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断头法处死小鼠,了解小鼠的内部结构。 2.取小鼠肠系膜用脂类染料苏丹Ⅲ染色,观察肠系膜血管周围脂肪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3.理解苏丹Ⅲ脂类染色的基本原理,熟悉脂类染色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脂类细胞化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细胞中脂类物质的成分变化以及分布。在动物细胞中,脂肪是动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很多种细胞都含有脂肪。通常,细胞中的脂肪和类脂体混合物以游离的液滴状态悬浮在细胞质中,比如肝细胞。在脂肪含量很高的脂肪细胞中,游离的脂肪液滴可以聚集在一起,占据大部分细胞质空间,将细胞质、细胞核挤到细胞边缘。脂肪细胞均匀分布在微血管周围,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后进入小肠外围毛细血管,经肠系膜血管汇总进入肝脏,肠系膜毛细血管外围脂肪细胞与脂质的储存有关。 在小鼠肠系膜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常有单层白色脂肪细胞(对应棕色脂肪细胞)存在。这些脂肪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以甘油三酸酯和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毛细血管从小肠中吸收的部分脂质,待机体需要时再将贮存的脂肪释放到血液中,在特定组织降解并氧化供能。褐色脂肪细胞由于本身含有大量线粒体,可在脂肪细胞内氧化脂类供能。 细胞中的脂肪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因此,对脂肪细胞的固定、染色不能使用脂溶剂。脂肪细胞的固定常使用甲醛类固定剂如甲醛钙,染色使用脂溶性染料如苏丹Ⅲ、苏丹Ⅳ和苏丹黑。理想脂溶性染料的溶剂应该仅能溶解染料,不溶解脂肪。脂类染色最常用的染料是苏丹系列染料,本实验即使用苏丹Ⅲ为脂肪显色。苏丹Ⅲ是一种橙红色偶氮染料,由于其在脂肪中的溶解度高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当用70%乙醇溶解的苏丹Ⅲ饱和溶液浸染脂肪细胞时,苏丹Ⅲ会从70%乙醇中脱离,溶解并集中在脂肪液滴中,使脂肪细胞着色(橘黄色)。以70%乙醇作为苏丹Ⅲ的溶剂可以减少乙醇对脂肪细胞中脂肪液滴的溶解,染色较大的脂肪块。染色的主要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苏丹Ⅲ结构式) 三、实验用品 小鼠,苏丹Ⅲ70%乙醇饱和溶液(室温),70%乙醇,甲醛钙固定液。剪刀,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断头法处死小鼠,置于解剖盘中,剪开腹腔,用镊提起小肠将 盖玻片紧贴于肠系膜,并在其下部置一载玻片,用剪连同盖玻片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在对症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各种方法和成效概况。方法: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著作和文献,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的概况。从各种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中分析作用机制,总结每种方法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成效。结果: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较多,且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结论:中医药对于单纯性肥胖有独特疗效,应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穴位;针灸;单纯性肥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尤其是城市的肥胖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以上。在中医角度上看,单纯性肥胖应视为机体的失衡状态,属形盛气虚,形绝对有余而气相对不足,主要是养生不当所致,也有可能与机体机能障碍有关。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提出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经几十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效果可观,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技术不成熟等缺点,出现伪中医打着中医减肥的旗号行骗,导致人们对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不信任。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年来中医药对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概况综述,为人们日后选择中医药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把肥胖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1】,与现代医学将肥胖分为“脂肪型、瘦肉型、水肿型”类似。膏人,可见“纵腹垂腴”、“皮缓”,属于腹部脂肪多的肥胖;脂人,可见“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可见“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的肥大为主要表现。 1.1 病因 形成肥胖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先天禀赋因素,又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情志失调、疾病、药物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临证指南医案》说“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望诊遵经》说:“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对于肥胖的致病因素【2】,中医认为,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邪,主要是痰、瘀、水、湿等。 1.2 病机 《内经》曰:“肥人血浊”,“血浊”即是痰淤交阻的意思;宋《仁斋直指方》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故肥人多寒湿。”可见肥胖大多由于痰瘀血痹,气虚寒湿引起。而大部分是因为饮食过量,超过脾胃负担, 脾运不健而生痰湿【3】。另外,青中年或更年期女性,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也会引起肥胖。 1.3 治法 根据肥胖的病机,中医辩证诊断可分为五型【4】:胃热湿阻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相应的治法可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祛湿,疏肝理气清热,温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另外,赵进军【5】也提出中医治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诊疗方案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主要是以体质量指数(BMI)来进行区分。体质量指数( BMI) 又称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 ]2,<18.5 kg.m-2者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正常范围,≥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二)临床分型 结合 1997 年全国第 5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和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单纯性肥胖病》的标准,将单纯性肥胖划分为脾虚湿阻证、胃热湿阻证、肝瘀气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五型。 1、脾虚湿阻证: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 2、胃热湿阻证: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 3、肝瘀气滞证: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 4、脾肾阳虚证: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质淡红。 5、阴虚内热证: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 二、治疗方法 (一)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干预特别是针灸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较高的特点,一直以来被称做绿色减肥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中医药疗法来治疗单纯性肥胖。 1、药膳与中医论治 单纯性肥胖人群的药膳以健脾益气、化痰除湿为主,选用茯苓、陈皮、荷叶、赤小豆、薏苡仁、、苦瓜等组成饮食方。 ①脾虚湿阻证 食谱为荷叶茯苓粥或鲤鱼汤; 平胃二陈汤加减: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法半夏、茯苓、枳实、川芎、夏枯草、石菖蒲等; ②肝瘀气滞证 山楂饮或玫瑰荸荠粥;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赤芍、枳实、甘草、川芎、陈皮、香附、旋覆花、荷叶等 ③胃热湿阻证 荷前粥; 芩连二陈汤加减:黄芩、黄连、法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车前子、大黄等; ④脾肾阳虚证 羊肉炒大葱或胡桃枸杞粥;

健康教育教案(肥胖的预防与控制)汇总

健康教育教案 ——肥胖的预防与控制 年月日 ㈠肥胖的治疗方法 1、行为干预 专家、家庭成员与肥胖者需要配合要制定食物摄食计划. 要使肥胖者虽吃少一些但感觉良好能多活动而不懒散有信心坚持治疗。 2、合理的膳食 当消耗热量高于摄入量时才能减轻体重次要是体脂的减少使体内不再积聚脂肪并除去过多的脂肪堆积. 避免吃快餐、方便食品、甜食等高热量食品,但热量也不能过低,否则会有身体衰弱、抑郁感、脱发等不良反应。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应与饮食配合,并长期坚持,否则出现体重不易下降,或下降后又反弹掂象。运动时间宜选择空腹或餐后1—3小时,以有氧运动为宜,即选择运动时最大心率为(170次/min-年龄)为宜。坚持运动(jian1 chi2 yun4 dong4是治疗和预防肥胖最有效方法之一。 运动前做热身准备(yun dong qian zuo re shen zhun bei运动后进行放松。减肥降体重不以体重恢复正常为目标,要逐渐减轻到初始体重的10%,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4、药物治疗 理想的药物要能减轻体重,改善体脂分布异常和肥胖相关的危害因子和并发症状,药物治疗仅在饮食、运动治疗未能奏效时,作为短期内的(wei4 neng2 zou4 xiao4 shi2 _zuo1 wei4 duan3 qi1 nei4 de0辅助治疗。 5、外科治疗 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一倍或超过标准体重的45千克,可用外科治疗方法,手术方式有吸脂、切脂或减少食物吸收的手术等。(二)肥胖的预防 1、普遍性预防

针对总体人口,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提倡适当体力活动及减少吸烟和饮酒等,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减少肥胖相关疾病的产生。 2、选择性治疗 对肥胖高危人群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高危因素,并主动尽可能减少高危因素的影响,以阻止此类人群发展为肥胖。 3、针对性预防 次要对象是已有肥胖相关疾病高危因素的个体。预防肥胖的发生,每天摄入合理营养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重要。 ㈢肥胖的体力活动指喃 肥胖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饮食控制、适量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由于人不可能终身依赖药物来管理或控制体重,所以饮食控制结合适量运动是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 l 运动类(yun4 dong4 lei4型:有氧运动即有节奏的低阻力动力型运动如步行、慢跑、自行车各种球类活动等。 l 运动强度:中低(yun4 dong4 qiang2 du4 _zhong1 di1强度,自觉疲劳程度为有一点累或稍累。 l 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为:每天30~60分钟。一天的运动时间可以累加,但每次运动应在15 ~ 20分钟以上,才能(fen zhong yi shang _cai neng达到减少身体脂肪的效果。运动频率为:3 ~ 5次/周。

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单纯性肥胖症的病 因(1) 肥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代谢失调征,使机体的摄入能量与消耗能量失去平衡,造成体内能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入超”状态。而多余的能量则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大网膜、肠系膜和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里,导致体重增加,体态臃肿,行动不便,疾病丛生。简言之,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储存过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肥胖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是复杂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肥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幼年发生的肥胖是脂肪细胞增殖;成年发生的肥胖则是脂肪细胞肥大。但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可以被后天的人为因素(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所加剧或减弱。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威利特博士指出:“运动的缺乏和食品的丰富,使人类过着象围栏里的牲畜一样的生活。”或许,这种“多食少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才是引起肥胖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单纯性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单纯性肥胖占肥胖症患者的95%以上,一般所谓的“中年性肥胖”也是属於单纯性肥胖。但是,其中也可能隐藏有以某种疾病为原发病的症状性肥胖,因此不可加以忽略。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需要摄取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有脂肪的高热量食物,但一旦摄取过量,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累积起来;同时,也有些人因为嗜酒摄取了过量的“酒精”,而造成能量过剩,这点容易被很多爱喝酒的人所忽略。所以,他们会说:“为什麽我吃得很少,仍然会肥胖,我只爱喝酒而已。” 以下是形成单纯性肥胖的各项原因: ⒈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也就是说,具有肥胖基因的家族胖人多。遗传基因是决定生物体性状的内在原因,可使生物体

脂肪细胞是什么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细胞。每个成人体内,大约含有300亿个白色脂肪,功能是将能量以脂肪细胞的形式储存起来。每个脂肪细胞中,都含有三酸甘油脂,俗称脂肪球。脂肪球量变大,脂肪细胞体积就扩增,造成肥胖;反之燃烧三酸甘油脂,细胞萎缩身材就瘦下来了。 正常情形下,脂肪细胞数目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增加。肥胖是脂肪细胞数目过多或过大所致,故成年以前应本文由(P57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c921822.html,)提供,转载请说明!尽量避免发胖,才能把脂肪细胞数目维持在最适当的量;成年以後才发胖的人,一般只是脂肪细胞因储藏多余脂肪而变大所造成,故减肥并不难。 身体脂肪的分布,取决于遗传及荷尔蒙等因素的影向,例如女性的皮下脂肪多积聚于小腹,臀部及大腿,而男性则囤积于上腹及腰部。 脂肪细胞常见的有两类:单泡脂肪细胞和多泡脂肪细胞 单泡脂肪细胞(左)和多泡脂肪细胞(右) 单泡脂肪细胞,也称白色脂肪细胞。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呈薄层,位于细胞周缘,包绕脂滴。细胞核形状平扁且位于边缘。典型的脂肪细胞直径大约有0.1毫米有一些会比那个尺寸大一倍或小一半。脂肪以半液体状态被储存起来,并且主要是甘油三酸酯和胆固醇酯。白色脂肪细胞会分泌抵抗素、脂联素以及瘦素。一个普通成人大约有300亿个脂肪细胞并重达13.5千克。如果一个成人增重过多,在脂肪细胞分裂及增加其现有绝对数量前,其大小会增长近四倍。 多泡脂肪细胞,也称棕色脂肪细胞。不像白色脂肪细胞,这些细胞有相当大细胞质,脂滴分散于整个其中。细胞核则是圆的,且位于中央而不是细胞边缘。其颜色为棕色是因为有大量的线粒体。棕色脂肪,因冬眠动物及婴儿体内含有棕色脂肪组织,故也称为“婴儿脂肪”,是用来产生热量的。 脂肪细胞对人体的作用: 供给人体热量。脂肪在人体内氧化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由脂肪所产生的热量约为等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由此可见脂肪是身体内热量的重要来源。 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脂肪是构成身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是脑神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中含有很多脂肪。脂肪在体内还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形成磷脂、糖脂等。

儿童单纯肥胖症的护理

儿童单纯肥胖症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CSO)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门诊55例确诊为CSO的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有差异(P <0.05)。结论对CSO患儿施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达到减肥的效果,以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单纯肥胖症护理 一、概述 单纯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的年龄为婴儿期、5-6岁及青春期。继发性肥胖不属于单纯肥胖症,继发性肥胖是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药物引起的肥胖也不属于单纯肥胖症,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肥胖。由于肥胖病患儿约1/3发展为成人肥胖症,并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治疗十分困难,故应及早预防。 二、病因 1.营养因素营养素摄入太多,如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长期摄入淀粉类、高脂肪食物过多,自幼养成多食习惯,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造成肥胖。 2.缺乏体育锻炼体力活动过少,导致热量消耗减少;或是因某些疾病需长期卧床休息,同时增加营养,亦易形成肥胖。而肥胖后更加懒于活动,使肥胖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肥胖症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双亲常有肥胖儿童,其子女肥胖率为70%~80%,而正常双亲的后代发生率为14%左右。 4.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如父母离异、亲属病故、学习成绩落后等)和心理异常(家庭溺爱造成胆小、恐惧、孤独等),可造成不合群,以进食为自娱而导致肥胖。 5.其他因素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等因素引起的肥胖称为继发性肥胖。 三、临床特点 1.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 2.婴儿期肥胖易患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佝偻病,而且以后很有可能发展为成人肥胖。 3.青春前期肥胖患儿食欲极好,常有多食、喜食肥肉、油炸食物或甜食的习惯。身高及体重与同龄相比均偏高,性成熟较早。可有疲乏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廓及辅助肌运动,致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又称匹克-威克综合征。 四、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高能量食物过多或运动过少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与体态肥胖有关。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概述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ICD编码E66),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的程度。 在2005年WHO工作报告中估计全球大约有16亿成人(15岁以上)超重,肥胖的成人至少有4亿。同时WHO预计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23亿人超重,7亿人口达到肥胖水平。资料还显示200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2000万人肥胖。肥胖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增加更加引人瞩目。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而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上升这些危险呈上升趋势。与BMI增加有关的主要慢性疾病包括:(1)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头号致死原因,每年有l700万人因上述疾病死亡。(2)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WHO估计在未来10年中,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将增加50%。(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4)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肥胖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疾病的“双重负担”:即在面临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挑战的同时,也正在经历诸如肥胖和超重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迅速增加的窘境,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营养不良和肥胖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甚至于同一个家庭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疾病双重负担常常表现为出生前或者婴幼儿期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继而暴露于富含高脂高热量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食物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的环境中,现有的证据表明上述过程是促使青春期或成年期肥胖和发生多种疾病的原因。 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肥胖症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疾病所致,本建议所涉及者仅针对原发性肥胖症。 目前认为,导致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食物转变为富含脂肪和糖类而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微量营养素的高热量食物;由于城市化、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更多地采用坐姿的工作等导致体力活动不断减少等等。超重和肥胖及其导致的慢性疾病绝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力求摄人和消耗能量平衡并维持正常体重;限制脂肪摄入并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增加蔬菜、水果、豆类以及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同时减少简单糖类的摄入。在采取健康饮食的同时增加体力运动,每天保持至少30min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必要时为了控制体重需要增加运动强度。同

减肥:认识脂肪细胞

, 脂肪(又称脂肪组织)分布于人体的多个部位。一般而言,脂肪位于皮肤下方(皮下脂肪)。也有一些脂肪分布于两个肾脏的顶部。其他部位是否含有脂肪与性别有关: 成年男子一般会在胸部、腹部和臀部聚积脂肪,从而形成一个“苹果”形。成年女子的脂肪一般位于乳房、髋部、腰部和臀部,从而形成一个“梨”形。这种脂肪分布位置的差别源自性激素(雌激素和睾丸激素)的作用。 图1. 皮肤的切面图。脂肪位于皮下层中,其间布满了血管。 人体含有两种脂肪组织: 白色脂肪——主要用于代谢能量、保温和减震。棕色脂肪——主要长在新生婴儿的肩膀之间;它们是重要的生热(生成热量)物质。 脂肪组织由脂肪细胞组成。脂肪细胞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您可以将脂肪细胞看作是盛有一滴脂肪的微小塑料袋: 白色脂肪细胞的体积较大,它含有非常少的细胞质(只占细胞体积的15%)、一个小细胞核以及一大滴脂肪(占细胞体积的85%)。

棕色脂肪细胞的体积稍小一些,其中含有线粒体以及一些小滴的脂肪。线粒体能够生成热量。 脂肪细胞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此时婴儿正处于发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青春期到来时,此时正是性激素“破门而入”的阶段。男女之间的脂肪分布差异也就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令人惊讶的是,脂肪细胞在青春期过后便不再增加 -- 即使人体内存储的脂肪不断增多,脂肪细胞的数目也仍保持不变。只是每个脂肪细胞将不断变大! 除了脂肪组织外,一些脂肪会存储在肝脏中,还有一小部分脂肪甚至会分布在肌肉中。 脂肪进入人体的方式 当您摄入含有脂肪(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的食物时,它将经过您的胃和大小肠。在大小肠中,将发生以下反应应: 1.大滴的脂肪会与胆囊中的胆汁盐发生混合,这一过程称为乳化反应。混合过程会将大滴的脂肪分解为很多微小的液滴(称为微团),从而增大了脂肪的表面积。例如:厨房中的乳化反应:当您向沾有油脂的煮锅中添上水后,水的表面会形成一层油脂。如果向煮锅中心挤上一滴洗碗剂,您将发现大片的油脂层会立即分解为许多微小的油滴。 2.胰脏会分泌一种称为脂肪酶的酶,这种酶可侵入每个微团的表面并将脂肪分解为自己的成分——甘油和脂肪酸。 3.这些成分将被吸收到肠内壁的细胞中。 4.在肠细胞中,这些成分将重新聚集成脂肪分子(甘油三酸酯)包,其表面还有一种名为乳糜微滴的蛋白质外层。借助这层蛋白质,脂肪会更易溶于水。 5.乳糜微滴会被释放到淋巴系统中,而不是直接进入血流。这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太大,无法通过毛细管壁。 6.淋巴系统最终与静脉相连,乳糜微滴就是在此结合点进入血流中的。 您是否想知道,为什么脂肪分子需要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马上又要还原回去呢?这是因为脂肪分子太大,难以通过细胞膜。因此,不论是在肠部通过肠细胞进入淋巴系统,还是穿过任何其他细胞膜时,脂肪都必须进行分解。但是,当脂肪在淋巴或血液中传输时,数目较少的大脂肪分子要比许多小脂肪酸更有利。因为与较多的小分子相比,大脂肪分子因渗透作用所吸附的水分子要少得多。

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1月第7卷第1期 J Development Med,Jan 2019,V ol.7,No.1·75·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杨帆 李晓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儿童保健科,江苏 南京 210008) ·综述· 脂肪组织是一种复杂的器官,拥有多种生理功能。脂肪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 A T),又分为皮下和内脏脂肪,主要用于能量储存;另一种是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 T),主要用于产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在寒冷的时候能够通过“非颤抖性产热”维持体温[1]。BA T在胎儿时期形成,出生时已经成熟,人类新生儿时期BA T主要储存在纵隔大血管周围、肾周围和肩胛间区。既往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BA T的含量会逐渐减少,至成年时消失[2]。近年使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发现成年人仍留存有活性的BA T[3-4]。进一步研究发现,BA T除了产热功能外,同时具备内分泌功能,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调节机体代谢,影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5]。目前,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期肥胖率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以BA T为靶标,研究其内分泌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有可能为肥胖及其代谢紊乱的诊断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围绕近年国际上对BA T功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BAT的结构特征 BAT在形态、标志性因子和细胞来源等方面 与WAT有明显区别,BAT的分化与生肌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密切相关,Myf5阳性的祖细胞可诱导分化为中央生皮肌节,进而分化为肩胛间经典的棕色脂肪细胞(brown adipocyte,BAC)和骨骼肌细胞。BAC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小脂滴,其线粒体内膜上特异性地存在解耦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可将内膜间隙的大量质子转入线粒体基质,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解耦联释放能量[2]。虽然BAT对婴幼儿的重要性早已明确[6],但其在成人体内是否存在以及其功能如何,近期才得到重视[7]。 WAT是能量储存场所,BAT则是能量释放的场所,两者作用截然相反,但在某些特殊的WAT位点,存在着一类可被诱导成多房形态、UCP1阳性的细胞,称为米色脂肪细胞[8]。值得注意的是,在消瘦儿童的皮下、肾周、内脏脂肪组织中也存在米色脂肪细胞[9],并在动物模型中证实米色脂肪细胞也可改善机体能量和糖代谢[10-12]。寒冷刺激及激素、药物等可诱导米色脂肪细胞表达UCP1蛋白,具有依赖UCP1的产热能力[13-16]。因此米色脂肪细胞又称为棕色样变的白色脂肪细胞。 2 BAT的产热作用 BAT产热功能的激活主要是冷刺激、食物等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触发儿茶酚胺和甲状腺素的 DOI:10.3969/j.issn.2095-5340.2019.01.0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3421)通讯作者:李晓南(Email:xiaonan6189@https://www.doczj.com/doc/fc921822.html,)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前言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 肥胖者为3.01%,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 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

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年3月10日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 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 王文绢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 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 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浅谈小儿肥胖症的主要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余小菁

浅谈小儿肥胖症的主要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余小菁 发表时间:2018-11-23T09:50:20.793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7期作者:余小菁[导读] 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的主要护理措施与健康宣教的应用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长沙市糖尿病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肥胖症的主要护理措施与健康宣教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5日~2017年11月8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3例肥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系统的护理措施与科学、规范的健康宣教,比较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体重指数(BMI)与护理效果。结果:63例肥胖症患儿中,41例显效,患儿入院时的BMI为(32.29±2.73)、出院前BMI为(28.48±2.29);21例有 效,患儿入院时的BMI为(32.83±2.61)、出院前BMI为(29.84±2.65);1例无效,患儿入院时的BMI为(32.78±2.63)、出院前BMI为(32.36±2.71)。护理效果达到有效和显效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BMI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系统、全面、生动的健康宣教与综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治疗小儿肥胖症意义重大,能够明显改善患儿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可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肥胖症;护理措施;健康宣教;应用效果 目前,我国有5%~8%的儿童为肥胖症患儿[1],我院从饮食、运动、心理三方面对肥胖症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并贯穿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效果理想,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5日~2017年11月8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3例肥胖症患儿,使用不同的身高体重测量仪测量各年龄段患儿去除鞋袜与外衣的身高和体重,根据WHO性别体重评估标准判定患儿的肥胖程度[2],计算公式:【(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29%;中度肥胖:超重30%~49%;重度肥胖:超重50%~59%;极度肥胖:超重≥60%;经测量,所有患儿均符合肥胖症诊断标准,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肿瘤、肝糖原累积症、垂体与下丘脑病变、柯兴综合征等其它因素导致的肥胖。患儿临床表现为食量大、进食速度快、轻微活动后气短、乏力、心率提高,平时运动量较少、夜间睡眠打鼾、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标准相符。63例患儿均为独生子女,男性37例、女性26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74±0.28)岁;4例患儿≤4岁;30例5~8岁;29例9~13岁;43例(68.25%)患儿来自城镇、20例(31.75%)来自农村。 1.2方法 1.2.1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饮食营养搭配应在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又能够不增加体重;食量的减少应循序渐进,不宜突然性的骤减,让患儿忍受饥饿。护理初期,以不增加体重为标准,患儿适应食量后,再以体重下降为目标;蛋白质能够促进组织生长和修补组织,而且还可耐饥[3],满足食欲,所以摄入量不宜太少。脂肪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热量,应格外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所以,适合患儿的食物是热量少、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同时体积较大,比如瘦肉、乳制品、面食、鱼、水果、豆制品和米饭,不摄入甜食、油炸食物。 ②心理护理:部分家长因为孩子过度肥胖而倍感忧虑,为了控制孩子的食量,采用严厉指责、批评的不当方式,很容易给患儿的内心造成伤害[4],从而出现紧张、恐惧或者抗拒、叛逆等情绪。由于肥胖,患儿运动不便,肢体不灵活,很难融入同龄人群体,所以患儿内心通常有自卑感,一方面不满意自身的身体状态,另一方面,无法自主控制食量,很容易遭到同龄人的嘲笑,滋生出焦虑、孤独、无助、压抑等负性情绪。临床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理行为,并进行综合评估,在观察的基础上与患儿交流,走进患儿内心深处,明确造成肥胖的具体原因,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护理人员应向患儿讲明:食量大、运动少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只要配合治疗,体重是可以减轻的,让患儿明白,肥胖并非自身过错,从而主动克服内心的自卑与无助,树立信心,主动、自觉的控制饮食。 ③运动干预:对儿童而言,运动最重要的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充满乐趣[5];在运动方式上,以散步、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慢跑、跳绳和游泳为宜。运动过程中,应有家长陪伴,让患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从而提高运动积极性,发自内心的愿意长久坚持。 1.2.2健康宣教 从患儿及其家属两方面展开健康教育,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告知患儿健康饮食、坚持运动与体重的关系,让患儿明白,体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减轻,通过减轻体重可以获得满足感;此外,还应向家长讲解科学喂养的相关知识,叮嘱家长给患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隔代教育中尤其要避免不加节制的饮食,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遵医嘱来院检查。 1.3观察评定标准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出院前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并计算、比较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cm)2;疗效判定:显效:患儿护理后的BMI下降>10%;有效:护理后的BMI下降<10%;无效:BMI无任何变化甚至增加;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3例肥胖症患儿中,4例极度肥胖、15例重度肥胖、21例中度肥胖、23例轻度肥胖。经护理干预,所有患者的饮食基本恢复症状,食量减少、进食速度较慢、睡眠中打鼾症状明显减轻,而且机体的耐力与灵活度有所提高。达到显效标准的患儿有41例(65.08%)、有效21例(33.33%)、无效1例(1.59%),总有效率98.41%;经t检验,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的患儿,出院前BMI均比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1例临床疗效无效的患儿,出院前BMI与入院时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内科:肥胖症的防治

内科:肥胖症的防治 管庆波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范又飞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硕士 周新丽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目前流行的高热量、高脂肪的膳食结构和少动的生活方式,使肥胖率在我国迅速上升。肥胖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流行病之一。据2005年大型抽样调查,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 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体重增加、脂肪过度积聚所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形象、造成行动不便,还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因和共同的病理基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肥胖的诊断一般以体重指数(BMI)作为衡量标准。根据亚太地区肥胖和超重的诊断标准,BMI≥23kg/m2为超重,BMI≥25kg/m2即可诊断为肥胖。 肥胖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原称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类。继发性肥胖往往存在明确的病因,如下丘脑-垂体感染、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除去病因后症状大多可以减轻或消失。原发性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治疗方法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但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本文就原发性肥胖防治现况作一综述。 一、饮食治疗 (一)控制总热量摄入科学合理的饮食是控制体重的基础。因此超重和肥胖患者应首先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之低于机体每天的能量消耗,达到逐渐减少体内脂肪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建议女性每天摄入热量为25~30千卡/公斤体重,男性为30~35千卡/公斤体重,不推荐极低热量饮食(即全天热量摄入少于800千卡)。 (二)构建合理膳食结构饮食治疗不仅要控制热量的摄入,改善膳食结构也同样重要。合理的膳食结构应当包括少量脂肪、适量优质蛋白及膳食纤维等各种营养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应为60%~65%、15%~20%和15%~25%。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采用不同的总热量食谱,对重度及极重度肥胖者采用“禁食”食谱,即每日给热量小于837千卡。 二、运动治疗 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力活动是减轻体重的关键。运动不仅可以增加机体的能耗,减少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蓄积,更重要的是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加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利用,从而达到改善血脂、血糖、血压的目的。运动治疗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从小运动量、短时间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并且要结合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一般状况,避免运动伤害。一般推荐快走、慢跑、羽毛球等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只是饮食和运动治疗的补充和辅助,一般不作为首选和单独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一种减肥药物能够迅速减轻体重并能长期维持减重效果的。 (一)食欲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食欲、促进生热等作用。如西布曲明,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下丘脑腹内侧核的饱食中枢,减少食物摄取;增加中枢交感传出神经的兴奋性,刺激棕色脂肪组织水解和产热。其不良反应较轻,一般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如失眠、血压升高、便秘、口干等。 (二)抑制消化系统食物吸收的药物 1.胃肠道脂肪酶和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和小肠中的脂肪酶或糖苷酶,减少脂肪的吸收。将其与饮食控制、运动相结合,能够降低肥胖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代表药物如奥利司他和阿卡波糖。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消化吸收阻滞剂包括食用纤维、蔗糖多酯、壳聚糖衍生物等。此类药物不会被酶水解,因此不会被肠道吸收。但是可以在肠道中膨胀,引起饱食感,减少其他能量的摄入。由于其作用有限,在临床上仅作为

肥胖病人的护理

肥胖病人的护理 摘要:肥胖患者逐年增加,治疗中多以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肥胖病人的护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和心理护理,对于肥胖台并其他疾患患者的护理如褥疮的预防等。它们都是肥胖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是各个相关科室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肥胖;护理;饮食;运动;心理 肥胖是指因体内热量摄人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即为超重,超过30%为轻度肥胖,超过4o%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肥胖成人较非肥胖成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增加。近年来,我国成人和儿童肥胖者日渐增多。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肝胆、骨关节、生殖等器官系统以及内分泌代谢、生长发育等诸多方面,甚至与癌症的高发率有关,因而成为一太公共健康问题。。肥胖病的防治任务长期而终生,治疗中多以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某一环节失误,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减肥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1 肥胖病人的饮食护理 减肥的根本原则在于减少热量的摄人及增加热量的消耗,即保持能量负平衡。主要措施为饮食的调控及积极运动两个方面。肥胖病人的饮食调理是肥胖病护理中的重点。饮食护理要坚持饮食治疗的原则,指导和协助病人严格执行饮食治疗方案,争取饮食减肥取得满意结果。 I.1 饮食治行原理及护理指导 111 合理控制热能饮食供热能必须低于机体实际耗热能,即必须供应低热能饮食,以造成热能的负平衡,促使长期摄人超量的热能被代谢掉,使体重逐渐下降,接近标准体重,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一般说来,对于成年肥胖患者,可每月稳步减肥05—1.0 ,即与正常供给量相比,每天少供给热能523—1046kj(125—250kea1)的标准来确定其一日三餐饮食的供热能。对成年中度以上的肥胖者,必须严格限制热能,可每周减少体重0.5 1.0kg,每天减少热能2.30~4.60mi(550—1100kca1)为宜,适当从严控制。 任何过多的热能,都可引起肥胖,食物蛋白也不例外。在严格限制饮食热能供给的情况下,蛋白质的营养过度还会导致肝、肾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低能饮食蛋白质供给不宜过高。对采用低能饮食的中度以上肥胖者,其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应控制在占饮食总热能的20%一30%,即每4.18mj(100Okc,d)供给蛋白质5o一75g为宜。应选用高生物价蛋白,如牛奶、鱼、鸡蛋清、瘦肉等。 1.1.2 限制脂肪及糖类过多摄人脂肪可I起酮症。限制饮食热能供给时,必须限制饮

肥胖症特点及预防治疗

肥胖症特点及预防治疗一、定义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并超过标准体重20%者可称为肥胖症,是目前最常见的营养疾病之一,大致分为两大类: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多见于儿童,一般无明显症状,有饮食因素,生活因素,遗传因索等。 继发性肥胖,也成为增生型的皮质醇增多症,包括: (1)下丘脑病变所致的肥胖。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所引起的肥胖症。 (3)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肥胖。 (4)性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肥。 (5)药物引起的肥胖。 (6)垂体性肥胖。 (7)糖尿病引起的肥降。 (S)内分泌代谢东乱引起的肥胖。 肥与健康的尖系极为密切,人的寿命与体重有尖,据大量的追踪调查,最长寿命者是比标准体重重10 % -20%的人。 而肥胖者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岛素增高,易发生高血压病心脏 病、糖尿病等二、病状肥胖症的临床表现随不同病因而异,继发性肥胖者除肥胖外具有原发病症群。

F面以单纯性肥胖症重点阐述。 此组病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幼年型者自幼肥胖;成年型者多起病于20?25岁但临床以40-50岁的中壮年女性为多,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亦不少见。 男性脂肪分布以颈项部、躯干部和头部为主,而女性则以腹部、下腹部、胸部乳房及臂部为主;轻度肥胖者常无症状,中重度肥胖者可有心血管系综合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大,同时心肌内外有脂防沉着,易引起心肌劳损,以致左心扩大与左心衰姆。 内分泌代谢亲乱空腹及餐后血浆陝岛素增高,基值可达30u/ml ,餐后可达300pu/m,约一倍于正常人,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 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常增高。 女性肥胖者多闭经不育,说明性腺功能异常,有时有多囊卵巢伴经少或闭经、多毛、男性化等症群。 男性肥胖者性激素改变较明显,雌激素增多而雄激素减少多有阳痿不育、类无症。 肥胖者瞟吟代谢异常,血浆尿酸增加,使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伴冠心病者有心绞痛发作史。 患者皮肤上可有淡紫纹或白纹,分布于臀外侧、大腿内侧、膝尖节、下腹部等处,褶皱处易磨损,引起皮炎、皮癣。 平时汗多怕热、抵抗力较低而易感染。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_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苏丹Ⅲ染色

图 2. 染料苏丹Ⅲ的分子结构式。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苏丹Ⅲ染色 2012/10/16 实验目的: 取小鼠肠系膜用脂类染料苏丹Ⅲ染色,观察肠系膜血管周围脂肪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理解苏丹Ⅲ脂类染色的基本原理,熟悉脂类染色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脂类细胞化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细胞中脂类物质的成分变化以及分布。 在动物细胞中,脂肪是动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很多种细胞都含有脂肪。通常,细胞中的脂肪和类脂体混合物以游离的液滴状态悬浮在细胞质中,比如肝细胞。在脂肪含量很高的脂肪细胞中,游离的脂肪液滴可以聚集在一起,占据大部分细胞质空间,将细胞质、细胞核挤到细胞边缘(图1-B, 1-C, 1-D )。 图1. 小肠肠系膜脂肪细胞的分布及人体内常见脂肪细胞的切面形态。 A. 肠系膜上微血管与脂肪细胞的分布及营养物质流通方向示意图。脂肪细胞均匀分布在微血管周围,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后进入小肠外围毛细血管,经肠系膜血管汇总进入肝脏,肠系膜毛细血管外围脂肪细胞与脂质的储存有关。B 、C 、D. 三种脂肪细胞的透射电镜切片(人为染色)。B 为典型的白色脂肪细胞(单房细胞),细胞质中只有一个脂肪滴,细胞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D 为典型的棕色脂肪细胞(多房细胞),细胞质中分散有多个脂肪滴,含有大量线粒体(染作绿色);C 类细胞细胞质中脂肪滴未完全融合,介于B 与D 之间。B 是肠系膜脂肪细胞的主要形态,偶尔也存在C 类脂肪细胞。 在小鼠肠系膜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常有单层白色脂肪细胞(对应棕色脂肪细胞)存在(图1-A )。这些脂肪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以甘油三酸酯和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毛细血管从小肠中吸收的部分脂质,待机体需要时再将贮存的脂肪释放到血液中,在特定组织降解并氧化供能。褐色脂肪细胞由于本身含有大量线粒体,可在脂肪细胞内氧化脂类供能。 细胞中的脂肪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 等有机溶剂,因此,对脂肪细胞的固定、染色不能使用 脂溶剂。脂肪细胞的固定常使用甲醛类固定剂如甲醛钙, 染色使用脂溶性染料如苏丹Ⅲ、苏丹Ⅳ和苏丹黑。理想 脂溶性染料的溶剂应该仅能溶解染料,不溶解脂肪。 脂类染色最常用的染料是苏丹系列染料,本实验即 使用苏丹Ⅲ为脂肪显色。苏丹Ⅲ是一种橙红色偶氮染料,(图2)由于其在脂肪中的溶解度高于在乙醇中的溶解 度,当用70%乙醇溶解的苏丹Ⅲ饱和溶液浸染脂肪细胞时,苏丹Ⅲ会从70%乙醇中脱离,溶解并集中在脂肪液滴中,使脂肪细胞着色(橘黄色)。以70% 乙醇作为苏丹Ⅲ的溶剂可以减少乙醇对脂肪细胞中脂肪液滴的溶解,染色较大的脂肪块。染色的主要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