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产品。良种是肉鸡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提高肉鸡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强化企业育种主体地位,加快肉鸡遗传改良进程,进一步完善国家肉鸡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肉鸡育种能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肉鸡遗传改良现状

(一)现有基础

我国鸡肉产品主要来源于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用地方鸡品种及含有地方鸡血缘的肉用培育品种和配套系)和淘汰蛋鸡。白羽肉鸡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三大白羽肉鸡生产国之一。黄羽肉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产业,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在保持鸡肉品质的前提下,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明显提高,已占据我国肉鸡生产的近半壁江山。现代肉鸡种业支撑了我国肉鸡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满足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1.保护了一批地方鸡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鸡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收录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中的地方鸡品种达到107个。为加强地方鸡种资源保护,农业部公布了包含28个地方鸡种在内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建立了2个国家级地方鸡种活体保存基因库和1个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确定了13个国家级鸡遗传资源保种场。地方鸡种资源的保护丰富了家禽种质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为肉鸡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宝贵的育种素材。

2.培育和引进了一批肉鸡新品种(配套系)

截止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黄羽肉鸡新品种和配套系(以下均简称品种)数量超过40个。我国自主培育的黄羽肉鸡品种大多肉品质优良、环境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养殖效益,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肉鸡产品市场,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白羽肉鸡生产种源全部从国外引进,品种主要有爱拔益加、罗斯和科宝等,年引进祖代数量超过100万套,为推动我国肉鸡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初步建立了肉鸡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肉鸡产业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培育相结合,基本形成了曾祖代(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我国现有肉鸡祖代场123个,父母代场1633个,年存栏祖代肉种鸡310多万套,父母代种鸡9100多万套,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在北京和扬州分别建立了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承担全国种禽的监督、检测及生产性能测定等任务,为提升我国种禽质量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保障了鸡肉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肉鸡产业加快发展,产量持续增长。出栏肉鸡由11.2亿只增加至87.7亿只,年均增长7.1%;鸡肉产量由122.3万吨增加至1217.0万吨,年均增长8.0%,鸡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7.9%提高到15.0%。肉鸡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肉鸡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我国肉类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于现代畜牧业持续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黄羽肉鸡育种企业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我国黄羽肉鸡育种企业数量多、规模参差不齐,整体技术力量薄弱,先进育种技术应用不够,育种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低水平重复育种现象严重,生产中特征明显、性能优异、市场份额大的核心品种较少。黄羽肉鸡育种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等高遗传力性状方面取得一定的遗传进展,但对肉品质、繁殖和饲料利用率等重要经济性状的选择进展缓慢。

2.白羽肉鸡育种滞后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培育的艾维茵肉鸡一度占有白羽肉鸡50%左右的市场份额。进入21世纪,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中断,生产中使用的良种全部从国外引进。长期大量的引种不仅威胁我国肉鸡种业安全,也给家禽生物安全带来了挑战。无论从产业稳定发展,还是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都迫切需要重新启动白羽肉鸡育种工作。

3.种鸡利用效率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用种鸡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每套祖代白羽肉种鸡年均提供父母代仅50套左右,比美国、巴西等国的平均水平低10套以上。养殖死淘率高直接影响了种鸡的生产效率,导致祖代种鸡资源的浪费。黄羽肉鸡品种数量多,但单个品种推广数量相对较少,祖代种鸡的使用期明显缩短。

4.疫病因素制约了肉鸡种业的发展

国际大型肉鸡育种公司对禽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等疫病的净化和防治工作开展得较早、较彻底,产品竞争力强。近些年来,我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时有发生,禽白血病等疾病种源净化工作亟待加强,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目前国内饲养环境下,切实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净化工作,是肉鸡育种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5.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机制有待加强

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育种公司为主体开展育种工作,是国际肉鸡育种的通行模式,也是我国肉鸡育种的必由之路。我国肉鸡育种企业整体规模小,育种创新能力不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推相结合的育种机制亟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是发展我国现代肉鸡种业的重要机遇期。制定实施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对于提高我国肉鸡生产水平,满足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多元化市场需求,打破国外品种对白羽肉鸡市场的垄断,确立黄羽肉鸡育种的特色和优势,保障肉鸡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任务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育种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育种道路,推进“产、学、研、推”育种协作机制创新,整合和利用产业资源,健全以核心育种场和扩繁推广基地为支撑的肉鸡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生产性能测定、疫病净化、实用技术研发和资源保护利用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高肉鸡种业发展水平,促进肉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提高引进品种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进一步健全良种扩繁推广体系。提升肉鸡种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灵活、竞争有序的现代肉鸡种业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1.培育黄羽肉鸡新品种,持续选育已育成品种,扩大核心品种市场占有率;培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2.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育(引)繁推一体化”肉种鸡企业,建立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商品鸡的需要。

3.净化育种群和扩繁群主要垂直传播疾病,定期监测净化水平。

4.制定并完善肉鸡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建立由核心育种场和种禽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组成的性能测定体系。

5.开展肉鸡育种新技术及新品种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及时收集、分析肉鸡种业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

(三)(四)任务指标

1.遴选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遴选肉鸡核心育种场20个,其中白羽肉鸡2个以上。核心育种场突出核心育种群规模、育种素材、育种方案、设施设备条件、技术团队力量和市场占有率等。育成新品种40个以上,其中白羽快长型肉鸡2个~3个。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黄羽肉鸡品种5个以上,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快长型黄羽肉鸡新品种。入舍母鸡66周龄产合格雏鸡数增加10只以上;商品鸡49

日龄体重提高300克,饲料转化率改进10%,胸腿肌率、成活率分别提高3个和2个百分点。

优质型黄羽肉鸡新品种。入舍母鸡66周龄产合格雏鸡数增加15只以上;商品鸡饲料转化率改进5%,上市体重变异系数控制在8%以内。

白羽肉鸡新品种。商品鸡42日龄体重2.8千克以上,料重比1.70:1以下,成活率95%以上;综合指标有一项以上优于进口品种。

2.遴选良种扩繁推广基地

从“育(引)繁推一体化”肉种鸡企业中遴选25个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单个企业祖代鸡存栏量2万套以上,父母代鸡存栏量30万套以上,年推广商品代雏鸡不低于3000万只。

3.疾病净化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疫病净化符合农业部有关标准要求。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肉鸡良种选育体系

1.实施内容

遴选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方式,遴选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建立长效的考核与淘汰机制,实行核心育种场动态管理。

培育新品种和选育提高已育成品种。通过整合育种优势资源和技术,优化育种方案,完善育种数据采集与遗传评估技术,开发应用育种新技术,培育肉鸡新品种。持续选育已育成肉鸡品种,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肉鸡品种国产化和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净化育种核心群主要垂直传播疫病。开展育种群主要垂直传播疫病的净化工作。完善环境控制和管理配套技术,巩固净化成果。

2.任务指标

2014年发布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2015年遴选黄羽肉鸡核心育种场,2017年遴选白羽肉鸡核心育种场,逐步形成以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到2025年,育成38个以上黄羽肉鸡新品种,核心育种场供应种鸡数量占全国黄羽肉鸡育成品种的75%以上;育成2-3个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商品鸡年出栏量达到白羽肉鸡总出栏量的20%。

核心育种场配备主要疫病检测实验室和净化专用设施,制定并执行主要垂直传播疫病检测、净化技术方案。核心育种群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等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农业部有关标准。

(二)健全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体系

1.实施内容

打造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育(引)繁推一体化”肉种鸡企业。在企业自愿申报、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基础上,以自主培育品种为主,兼顾引进品种,遴选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提升肉鸡产业供种能力。

净化扩繁群主要垂直传播疫病。持续开展肉种鸡主要垂直传播疫病的净化工作,提高雏鸡健康水平。

2.任务指标

2014年发布“育(引)繁推一体化”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遴选标准,2017年前遴选25个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

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制定并执行主要垂直传播疫病检测及净化技术方案,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等的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农业部有关标准要求。

(三)构建国家肉鸡育种支撑体系

1.实施内容

开展肉鸡生产性能测定。健全肉鸡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核心育种场主要测定原种和祖代的生产性能。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期测定国家审定品种和引进品种父母代和商品代生产性能。种禽质量监督检验测定机构负责种鸡质量的监督检验。

研发肉鸡遗传改良实用技术。成立国家肉鸡遗传改良技术专家组,开展肉鸡育种实用新技术研发,为核心育种场提供指导,对测定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汇集各种来源的测定数据,及时掌握品种生产性能的动态变化情况。

保护利用地方鸡种资源。支持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鸡种的保护和选育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我国地方鸡种资源肉质、适应能力等优良特性评价,挖掘优势特色基因,为肉鸡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素材。

2.任务指标

制定发布肉鸡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

依托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期开展性能测定工作。遴选20-25个农业部

肉鸡标准化示范场纳入肉鸡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定期测定国家审定品种和引进品种生产性能,并及时公布测定结果。

种禽质量监督检验测定机构定期开展质量抽检,并及时通报检测结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以及纳入性能测定体系的肉鸡标准化示范场的资格审查与推荐,配合做好国家肉种鸡性能和主要垂直传播疫病的监测任务。依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成立肉鸡遗传改良计划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肉鸡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生产性能测定方案,评估遗传改良进展,开展相关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有条件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本省区市肉鸡遗传改良计划。

(二)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本计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遴选并公布核心育种场,依据品种选育的遗传进展、生产性能等指标每3年对育种工作进行一次考核,通报考核结果,淘汰不合格核心育种场。严格遴选“育(引)繁推一体化”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及时考核种鸡饲养规模和商品鸡推广量。严格遴选纳入性能测定体系的标准化示范场,定期对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

(三)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肉鸡种业领域,建立肉鸡育种行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继续加大肉鸡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疫病净化、性能测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整合项目资金,加强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等建设,推进肉鸡遗传改良计划顺利实施。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

加强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依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我国肉鸡种业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全国肉鸡遗传改良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加强国内肉鸡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鼓励育种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肉鸡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格式)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组织单位: 科学技术部 二O 年月

项目信息表

编写说明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 (1)总体目标集中、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研究任务和内容重点突出,课题设置合理,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 (3)所选的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关键点突出、有所创新; (4)配套条件落实,关联行动要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工作)的衔接、配套; (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 (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 (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 2.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 3.本报告规定为大16开或A4,内容一律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十五份。 4.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参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含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与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情况,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相关领域的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等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年度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它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八、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二、有关附件:1. 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2. 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3. 落实的关联行动的证明材料;4. 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5. 中试或产业化项目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5. 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2月12日发布) 1、2018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在牛肉和活牛市场上,刚性需求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国产牛肉增产100多万吨和进口牛肉超过100万吨,牛肉和活牛(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的价格上升且升幅较大。 在产业整体上,肉牛存栏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稳步增加。牦牛的“放牧繁殖、半农半牧区与农区规模化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的产业化模式开始形成。养殖阶段的低成本和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但“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的铁则,依然缺乏系列政策的明确支持。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械化率有所提高。产业技术被主动使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势态明显。肉牛和牦牛产业链各节点的经济效益较2017年稳中有升。 肉牛母牛存栏量明显增加,“弑母杀青”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低成本依然是母牛养殖的核心,“分散、小群体、大规模”依然是母牛养殖基本模式,该模式是我国肉牛产业现阶段赖以存在并且不可动摇的主体模式。其中,分散的养殖场(户)衍生出了按经营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扩大母牛存栏头数,同时兼养育肥牛提升盈利能力的新模式。 爆炸式产业外资金催生的母牛“大规模”、“集约化”圈养形式,面临着环保、管理、成本、技术的适度选用、市场选择、盈利能力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压力和经营风险。 牦牛和犏牛的散户放牧模式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如故,由此每年损失约70万吨牦牛肉,与牦牛超载一道,是藏区草原生态的重大威胁。牛肉市场需求压力促进了牦牛和犏牛的“错峰出栏”、“集中、围栏”等规模化育肥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加速普及。海拔500米以下的规模化育肥是2018年度牦牛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亮点。 市场选择了奶牛是多了一项产奶功能的肉牛,其活牛流通、肉用生产技术和模式得以迅速形成且趋于成熟。但适合我国国情的奶肉融合生产与经营的产业模式尚待成型。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达州市稳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畜禽养殖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四川省达州市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推广改良品系、建造标准化圈舍、修建沼气池和青贮氨化池、种植优质牧草等一系列措施,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优质草食动物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转变,积极推进全市的草食牲畜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一、地域简介 达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达州市地势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 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达州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17.6℃,无霜期300天左右。达州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间。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达州市辖2个市辖区(通川区、达川区)、4个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1个县级市(万源市),另附加一个经济开发区(46个行政村)。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达州市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省草食牲畜养殖大市。目前,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8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完成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及饲用作物55万亩、处理农作物秸秆110万吨,利用率为36.6%。出栏肉牛35万头、肉羊110万只,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3500户,占全市出栏46%;出栏肉羊20只以上的4200户,占全市出栏32%,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牛改方面,全市7个县(市、区)列为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县,已建乡镇牛改人工授精站210 个,肉牛杂交改良面42.5%,位于全省前列。肉羊良种及杂交面97%,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达州市板角山羊、宣汉黄牛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支持,已建成万源大竹河片区板角山羊保护区、宣汉樊哙等地宣汉黄牛保护区等,达州市利用宣汉黄牛培育的“蜀宣花牛”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南方发展肉牛的主推品种。 三、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肉牛产业高效发展。国家发改委2013年9月25日发布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区草食性牲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在政策上给予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扶持,实施中的2014年、2015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及2015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都为草食牲畜的进一步发展吹响了号角,有效调动了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发展积极性。 文│张丹萍(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实践体会 特别关注 Topic 28 ☆中国畜牧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8 2017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7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强化科技,力促“三保”(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强化监测预警调控,着力加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 1.稳定生猪生产。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调控预案,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

2.继续抓好生产监测和预警。继续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适时提出启动生猪调控响应机制建议,稳定生产,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在100个养羊大县开展生产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发展动态,指导生产加快恢复。 3.加强生产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分别召开半年和年度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召开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4继续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灾情调度系统,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好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继续遴选1000个国家级示范场;强化已挂牌示范场监管,完善示范场生产信息数据库,落实地方责任,淘汰不合格示范场;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宣传,总结推广各地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有效模式,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组织召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组织实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doc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肉牛的养殖成本是多少,除了陈本养一只肉牛大概能赚多少?养殖肉牛的前景如何,养殖肉牛的成本怎样计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肉牛饲养成本 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 5--8 斤,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 3--5 斤,包括玉米面 60% ,麦麸 30% (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 10%。30 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 8--12 市斤,精细料 5--8 斤,后期追肥每天需草 12--15 斤,精细料 8--10 斤,青草加量 30%。 一头体重 300 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 3000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 300 斤左右,折现金 30元上下。精细料每月 240 斤左右,折现金 150 元上下。如牛有各种疾病的预防与食盐,每月按 30 元计算。饲养 200 头牛需饲养员 2 人,筹备草料与管理 2 人。人均工资每月按600 元计算,饲养半年总计工资一万四千四百元。每头牛合工资费用不过80 元。如每月平均生长 120 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长 720 市斤,加上原来买的 300 斤总计就可以达到 1000 斤以上。就可以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 (一) :每头有牛需投资3000 元左右二:运输、检疫等各种费

用预计 100 元左右三:饲养与管理工资 100 元左右四:草加精细料共计1100 元左右五:疾病预防与食盐 200 元左右六: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3500--4700 之间饲养六个月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1200 斤计算每头牛可 卖到8400 元左右,除去上述每头牛的全部费用 5000-5700 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3400-2700 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2700元。 养殖肉牛的前景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景广阔。特别是2011 年1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肉牛一直供不应求,全球看,世界发达地区牛肉占肉类比例为一半以上,而中国仅占10%左右.牛肉人均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5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10公斤,而中国却不足5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2公斤。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牛肉是小康指标的组成部分,人们越加注重善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具增。 牛是草食动物,饲料利用率高、转化率也居家畜之首,成本低、回报率高,因其食草不与人类争粮,而且安全卫生指标相对较高,近乎于天然绿色食品。养牛业是个古老长远稳定的产业。众多范例和实践已证明:一些有眼光的商人,工程承包商都在完成基本资金积累后,都把多余资金投入到畜牧养牛业。

第18章遗传疾病的诊断

第十八章遗传病的诊断 遗传病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遗传病的诊断包括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常规诊断指与一般疾病相同的诊断方法,特殊诊断是指采用遗传学方法,包括染色体检查,家系分析等,是遗传病确诊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遗传病诊断包括:临症诊断、症状前诊断(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出生前诊断和植入前诊断。 第一节临症诊断 临症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是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确诊并判断遗传方式,是遗传病诊断的主要内容。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一)病史 遗传病大多有家族聚集倾向,因此病史的采集非常重要。在采集病史时要准确、详尽。另外还要收集病人的家族史、婚姻史和生育史等相关信息。遗传病史的采集比其他疾病更重要,因为遗传病的家族聚集性和其传递的规律性决定了病史采集可能会获得更有用的信息,对后续的分析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病史采集的关键是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病史采集,主要是通过采集对象的描述和有关个体的病案查询工作来完成。实践中还应注意不同个体描述是否可以相互印证,以确定资料的可信度。对于发病原因、过程、时间、地点、治疗情况等也应详细记录。 (二)症状与体症 遗传病除了具有其他疾病相同的体征外,还有特异性征候群,这些都为初步诊断提供线索。大多遗传病在婴儿和儿童期有相应的体征

和症状,如Down综合征患儿的特殊面容和智力低下等,当然还需要通过染色体检查进一步确诊。 二、家系分析 根据对患者及家族成员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绘制系谱,确定单基因病或多基因病,遗传方式等。系谱分析时应注意:系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非常有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Y连锁遗传病。单基因遗传分析中要注意外显不全,延迟显性,显、隐性的相对性,新的突变产生,遗传印记,动态突变,以及遗传异质性等问题,避免判断上的错误和发病风险的错误估计。 线粒体遗传病通过母系遗传,主要特点是晚发,进行性。多基因病是一大类常见的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但不遵循孟德尔分离规律。以往被认为是多基因病的一些疾病,一部分被证明是遗传异质性所致,即受单个主基因决定,如癫痫,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等。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检查或核型分析,是辅助诊断和对染色体病确诊的主要方法。随着显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和确定更多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并发现新的微小畸变综合征。利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可以对许多疾病在染色体水平找到原发性改变,如肿瘤,发育缺陷、心血管疾病等,把疾病相关基因确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染色体原位杂交是应用标记的DNA片段(探针)与玻片标本上的细胞、染色体,以及间期的DNA或RNA杂交,研究核酸片段的位置、相互关系的技术。一般用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探针,原位杂交后,用荧光染料标记的生物素亲和蛋白、抗亲和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检测和杂交信号放大,使探针杂交的区域发出荧光,这种原位杂交称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 我国是养羊大国,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对于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满足羊肉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业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改良是提高肉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加快肉羊遗传改良进程,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增强肉羊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肉羊遗传改良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绵羊、山羊饲养和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十年来,在市场拉动下,我国羊育种方向由毛用为主逐步转向肉用为主,肉羊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对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遗传资源丰富多样 我国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的地方品种共100个,其中绵羊42个、山羊58个。小尾寒羊等27个优良地方品种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地方品种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各具特色,是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

宝贵资源和育种素材。同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良肉羊品种,育成肉用绵羊品种3个、山羊品种2个,丰富了我国肉羊遗传资源。 (二)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与区域布局相适应,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以繁育场为支撑,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730个种羊场,其中绵羊种羊场814个,存栏种羊250.2万只;山羊种羊场916个,存栏种羊82.4万只;国家级羊资源保种场20个、保护区4个。 (三)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良种的普及和饲养管理方式的改进,肉羊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国羊存栏3.03亿只、出栏2.87亿只,比1980年分别增加1.16亿只、2.45亿只,年均增长1.4%、5.8%;羊肉产量428.2 万吨,是1980年的9倍。羊出栏率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14年的95%,胴体重由10.5公斤提高到14.9公斤。 虽然我国肉羊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新阶段肉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工作滞后。选育和杂交利用工作缺乏有

关于针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关于针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 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的管理,确保攻关目标的实现,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以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建立在新的多尺度通用动力框架基础上的、模块化的、能反映中国天气气候特点的不同尺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及数值预报支持系统为研究重点,自主开发建立一套具有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气象数值预报新体系,包括资料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全球中期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以及环境支持系统,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三条本项目采取项目—课题—专题三级管理。 第四条中国气象局受科技部委托为项目的组织单位,并指定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承担具体的项目组织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科技部委托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组织课题评估或评审、课题的招投标,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经费预算安排建议,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课题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按要求汇总、上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第五条设立项目专家组。其成员由项目组织单位在本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研究工作经验的专家中选聘。其主要职责是:(一)审定各课题研究方案与系统(资料同化、模式框架、中尺度与中期预报系统以及支持系统等)的科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审定各课题的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课题间的任务与进度,确保项目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三)主持并批准项目内部阶段成果的验收; (四)审定研究开发成果的业务试验方案,组织协调跨课题的业务试验; (五)根据研究进展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按时完成项目总体目标。包括专题研究任务的撤消或承担单位的优化变更; (六)组织项目内或与相关单位、研究计划间以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主持项目成果文集的编选。 第六条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处理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过程中应由项目主持的各项活动(会议、评审、出版等)的安排与管理; (二)负责项目文档的建立与保管;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部令第 4 号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 第三章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制定程序 第四章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第五章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明确设立国家科技计划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强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国家科技计划是指: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中央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它科学技术活动。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制定、实施和管理国家科技计划必须依法进行; (二)国家科技计划设立和项目选择必须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 (三)简化管理程序,加强国家科技管理的政策、制度和规律研究,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公开制度,促进公众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了解和参与,提高管理决策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 (一)涉及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研究开发能力条件建设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等;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新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 第二章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

第五条科技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对科技的现实需求,适时向国务院提出需由中央财政新增经费支持而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 第六条科技部应当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技界、经济界权威专家对国家科技 计划建议讨论和咨询后,起草设立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报告草案。 国家科技计划的建议报告草案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拟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和重点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相协调,并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要求; (二)应对国家科技计划的宗旨、目标、任务、范围、内容、管理和运行等明确地予以界定,并说明该计划 同现有的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关系; (三)应提供该计划的资金预算,包括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和资金来源,并说明该计划的实施期限(周期); (四)应提供该计划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和有关背景资料。 第七条科技部应将建议报告草案提交由科技、经济和管理专家参加的、独立于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咨询委员会咨询,经高层咨询委员会对建议报告草案咨询审议并通过后,由科技部按程序报送国务院批准。 高层咨询委员会的专家由科技部聘任。 第八条国家科技计划在计划周期内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宗旨、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及撤销或更名,应 经科技部审议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九条利用现有中央财政经费而新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由科技部部务会讨论通过后即可实施。 第十条本规定第四条(一)所列的现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调整和变化不适用于本章规定。 第三章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制定程序 第十一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启动实施前,应当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可根据管理的需要,制定有关实施 细则。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在计划实施期内可以通过制定有关补充规定的方式予以修订。 第十二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由科技部专项计划部门组织起草。起草单位应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的不同意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报送科技部综合计划部门。 第十三条科技部综合计划部门负责对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草案进行审查,起草审查报告,并按科 技部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 审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草案的审查结果和对草案主要问题的说明; (二)征求意见的范围及有关方面对草案的不同意见; (三)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建议和对草案的修改意见。 第十四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由科技部部长签发,在指定报刊上刊登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应依照本规定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的规定程序执行。 第十六条根据科技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计划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可以就下列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一)计划的目标、宗旨、性质、范围、周期等; (二)计划的组织管理。主要涉及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计划实施的基本程序和相应的管理要求; (四)计划经费管理的有关事项,主要包括经费渠道、预算编制和经费下达的程序以及经费使用、监督和检查; (五)计划的有效期。 第四章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第十七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和实施的责任主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主管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二)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授权或委托,行使部分计划管理权并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的机构;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农业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繁殖育种肉牛改良肉牛杂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 01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

河北牛羊生产发展规划

河北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 牛羊肉是我省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是河北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按照《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为促进我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提高牛羊肉生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产现状 河北省是全国牛羊肉生产大省之一,肉牛肉羊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牛羊肉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全省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总结近年来我省牛羊肉生产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牛羊肉产量稳步增长 2013年全省牛羊肉总产量达到81.4万吨,比“十一五”初期的2006年增长6.68%,其中牛肉产量52.3万吨、羊肉产量29.1万吨,分别比2006年减少3.3%和增加28.8%。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我省上世纪80年代先后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海福特、短角等优良品种肉用种公牛,确立了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品种为主体的肉牛改良路线;近年来,又确立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传统肉牛品种为主体,弗莱维赫为补充的肉牛改良路线,以和牛和安格斯为主体的高档肉牛

生产繁育路线。目前,全省肉牛肉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已建成肉用种公牛站2个,存栏肉用种公牛58头,年生产冻精80多万支,全省建有牛的冷配站点2495个。肉羊推广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建成省级种羊场8个,市级种羊场44个,提供优质种公羊1万只以上,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断加大,产肉性能不断提高。 (三)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牛羊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很大转变,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24.8%,全省肉羊年出栏100 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33.6%。规模养殖促进了加工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省“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等经营模式迅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户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我省肉牛生产已初步形成“北繁南育、西繁东育”格局,在坝上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区建设肉牛繁育基地,在平原地区建设育肥基地。全省培育了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六大肉牛优势产区,2012年牛肉产量达到全省总量的62%。肉羊生产主要集中在坝上地区和山区,受禁牧影响,坝上和山区发展增速放缓,黑龙港地区发展加快。 二、机遇和挑战

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

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浅谈 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点,下面就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谈谈粗浅认识。 技巧一: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 准确判断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是解遗传规律题的前提。 1.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的判断 [例题]下表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 第①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_____________ 遗传;第②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遗传;第③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_________________ 遗传。 分析: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首先是区分生物性状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方法是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来判断。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性状一致且无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有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答案:细胞核中常染色体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细胞质 2.细胞核遗传方式的判断:下面以人类单基因遗传病为例来说明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类型特点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①一般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①代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女性相等多指症 X染色体隐性①一般隔代发病;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色盲、血友病 X染色体显性①代代发病;②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佝偻病 Y染色体遗传病全部男性患病外耳道多毛症)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 1?典型特征 1.1确定显隐性:隐性一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显性一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例题1]分析下列遗传图解,判断患病性状的显隐性。 ?一■ □正常男性 O正常女性 ? O ■主者男性丁?患者女 性 分析:甲、乙是“无中生有为隐性”;丙、丁是“有中生无为显性” 答案:甲、乙中患病性状是隐性,丙、丁中患病性状是显性。 1.2确定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最新版】

【仅供参考】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 部门: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3 页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工作计划安排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X年工作计划安排》。2月26日,三部门组织召开了重大专项XX年工作部署会。 会议总结了重大专项XX年主要工作进展,通报了重大专项XX年重点工作和时间节点安排,并对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XX 年重大专项要扎实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完成各专项年度重点任务;二是完成中期评估工作,启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三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重大专项各项制度;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做好年度监督评估和验收工作;五是推动人才、宣传、培训、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XX年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是重大专项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完成“十二五”任务的关键一年,要以推进深化改革为核心,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瞄准目标、聚焦重点、整合资源,加快推动重大专项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 会议要求,各专项要对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XX年工作计划安排》,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科学管理,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XX年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加快推进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 会议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许倞主任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金奕名副主任、财政部教科文司居昊副巡视员、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各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专职技术责任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第 2 页共 3 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经费预算编报要点

Contents Page 目 录 0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标准 0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03 预算编报要求 04 预算说明 05 开支范围 06 配套经费 07 预算调整

0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标准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中办发〔2016〕50 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 3.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 4.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6〕113 号) 5.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5〕19号) 8.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28号) 9.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赴地方差旅住宿费标准明细表》的通知(财行〔2016〕71号) 10.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 通知(财行〔2016〕214 号) 11.中央高校、科研院所自行制定的差旅费、会议费管理办法 ……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肉牛饲养成本计算 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5--8斤,可以少量用一些 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3--5斤,包括玉米面60%,麦麸 30%(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10%。30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8--12市斤,精细料5--8斤,后期追 肥每天需草12--15斤,精细料8--10斤,青草加量30%。 一头体重300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3000元左右,每月平均用草300斤左右,折现金30元上下。精细料每月240斤左右,折现金150元上下。如牛有各种疾病的预防与食盐,每月按30 元计算。饲养200头牛需饲养员2人,筹备草料与管理2人。人均 工资每月按600元计算,饲养半年总计工资一万四千四百元。每头 牛合工资费用不过80元。如每月平均生长120斤那么半年就可以生 长720市斤,加上原来买的300斤总计就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就 可以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一):每头有牛需投资3000元左右二:运输、检疫等各种费用预计100元左右三:饲养与管理工资 100元左右四:草加精细料共计1100元左右五:疾病预防与食盐 200元左右六: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3500--4700之间饲养六个月 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1200斤计算每头牛可卖到8400元左右,除去 上述每头牛的全部费用5000-5700元那么一头牛的纯利润就是 3400-2700元,在管理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低于2700元。 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 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 景广阔。特别是2011年1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 改良计划(2011-2025年)》,为推进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 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