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摘要: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岩;沉积物;岩石;测井;地震;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地质方法:①沉积岩和沉积物的研究: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确定岩石类型,分析其成因。
②沉积相分析:在了解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综合应用沉积岩和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古地理和古环境。
③建立相模式:在大量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起到标准、对比和预测作用的相模式。
二、地球物理方法:特定的岩石,具有特定的物理响应,因此用反演的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响应可以研究其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学的某些问题。
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可分为测井和地震两种方法。
①测井相分析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形态等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地质相,运用各种模式识别方法,利用测井相进行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步骤为:a.建立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b.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并对之进行深度较正和环境影响较正;c.对所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d.对主成份进行聚类分析;e.对测井相进行判别归类,确定最终测井相,最终测井相具有单一的地质特征,与沉积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地震相方法:根据地震相参数如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层速度等可确定地震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常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作为地震相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它参数作为辅助参数。
在把地震相向沉积相平面转化的过程中可确定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在转相过程中应与盆地古地理背景结合、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与地震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已建立各种地震相模式与其相应的相参数。
第67卷 第3期2 0 2 1年5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Vol . 67 No . 3 M ay ,2 0 2 1甘肃敦煌盆地侏罗纪原型盆地性质与沉积环境演化冯怀伟,许淑梅2,3),崔红庄4),侯旭波4),王金铎4)1)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3)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4)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内容提要:为研究敦煌盆地侏罗纪原型盆地性质及沉积环境演化,本文利用地震资料、航磁资料、野外地质考察 资料、同位素定量测年数据,基于前人在阿尔金断裂系构造理论成果,对敦煌盆地基底岩性组成、深部动力学背景、 盆地发育时限和盆地性质做了系统研究,认为敦煌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酒泉盆地的前侏罗纪基底组成 不相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敦煌地块的南部边界为红柳沟一拉配泉断裂,西部边界为民丰一且末断裂带,阿 尔金主断裂为敦煌盆地的东部边界。
三危山断裂是分割敦煌盆地南北凹陷的控凹断裂,民丰一且末断裂、红柳沟一 拉配泉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是控盆断裂u 青藏高原南缘的北向超深俯冲、北缘陆内南向的浅俯冲、深部地幔羽结构 等多元驱动机制导致敦煌地块显生宙以来大部分时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很少接受沉积,至侏罗纪塌陷形成敦煌湖 盆敦煌盆地在三叠纪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青藏高原两次1大的碰撞造山之间的松弛拉张期形成了侏罗纪沉积 盆地敦煌盆地发育经历3个阶段:早侏罗世填平补齐阶段,中侏罗世断陷阶段和晚诛罗世坳陷阶段,其中中侏罗世 断陷阶段为主成盆期。
关键词:侏罗系;盆地边界;原型盆地;沉积环境;敦煌盆地WWW.geojoumals .cn/georev敦煌盆地地处我国西部,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楔 形。
从板块位置来讲,其东部为华北板块,西部为塔 里木板块,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青藏高原各板 块。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420549206①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编号:KZCX32S W 2128204).收稿日期:2005208223;收修改稿日期:2005212213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①李凤杰1、2 王多云3 张庆龙1 徐旭辉2(1.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5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兰州 730000)摘 要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
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ischer 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ischer 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关键词 层序地层 Fischer 图解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李凤杰 男 1973年出生 博士后 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为一套坳陷型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是盆地中生界两个主力产油气层位之一,油气储量占一半以上,因此,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层位。
近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方法成功地应用到陆相沉积体系的研究中[1~5],我国地质学家也把该方法应用到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的研究中[6~9],然而对延长组层序,尤其是三级层序划分、层序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等几方面存在着明显分歧,并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部,而对盆地西南———陇东地区的研究尚未见报导。
前陆盆地研究概述摘要:前陆盆地是指造山带中靠近陆地一方形成的盆地。
在沉积学理论中,前陆盆地指的是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带。
这个沉积带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阐述了前陆盆地的概念、分类、特征及沉积演化等各个方面,并简要总结了中国前陆盆地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特征,前陆盆地分类引言前陆最初是由徐士(1883)提出的一个术语,系指与造山带相毗邻的稳定地区,且造山带的岩层向它逆冲或掩覆。
Kay更具体地将前陆称为外地槽,其同义词为前渊。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后,Price首次提出前陆盆地这一概念,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其后Dickinson(1974)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前陆盆地和美洲科迪勒拉山前陆盆地的研究,根据盆地的成因和位置,提出了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的分类。
Decelles(1996)发表文章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丰富了前陆盆地的定义,对挠曲机制和可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
近些年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中亚和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特点,提出了一类新的前陆盆地的概念,认为它是与弧后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类前陆盆地。
1.前陆盆地的分类在前陆盆地分类中,Dickinson根据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变形改造特征的不同,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
罗志立在对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型俯冲带的概念[1]。
刘和甫根据中国西部盆地的特点,又分出再生前陆盆地和分隔前陆盆地[2]。
通常按前陆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类。
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一陆碰撞造山带外弧地区,是大陆碰撞后由于板块自身重力作用造成陆内俯冲而形成的岩石圈挠曲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在大陆边缘岩浆弧内侧的仰冲板块之上,与陆内型俯冲作用有关。
但是,当前国内许多文章在中国所称的前陆盆地,若按和首先命名的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的定义均不恰当。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1]。
沉积相的研究对象是沉积物,研究不同环境有何不同的产物及表现,以及如何从产物本身反演出过程和环境,也就成为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根据[2]。
自Homes(1965)提出沉积体系概念以来,沉积相研究形成了又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沉积体系的概念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三角洲、深水沉积体系、不同类型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与相应砂体油气勘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技术和手段日益先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出现了一系列与沉积学相关的学科,如沉积动力学、成岩作用和成矿理论、层序地层学、构造沉积学、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储层沉积学、测井沉积学等。
随着沉积学的发展,目前已从对局部沉积环境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盆地范围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的阶段。
此外,随着仪器设备的日益更新和计算机的应用,对沉积学进行定量化研究己成大势所趋。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沉积相研究正在努力赶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在碳酸盐岩、湖泊沉积、潮汐沉积、风暴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8-21],同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陆相研究方面业已形成特色[2]。
目前,沉积相分析有向纵横两方面并行发展的趋势。
纵向上研究逐渐深入,精细地质研究成为重点,随着油田开发程度提高,已开始砂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横向上由单一分析向综合研究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一、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五省,拥有广阔的地理范围和丰富的矿产及能源资源。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坦,内部可划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整体呈现出东缓西窄的格局。
中生代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并闭合,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因此发生强烈下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包含10个油层组,近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研究却仍显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物源分析、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并重建其沉积演化历史。
我们将探讨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揭示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位置。
还将探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上三叠系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以及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本文将对每个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全面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的沉积及演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与地质背景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心脏地带,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五省区。
这一巨大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深厚且丰富的地质历史。
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阴山、大青山,南至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内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事件沉积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但给地球演化、生命的起源研究带来巨大冲击和突破,而且对预测全球的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3旋回沉积学米兰柯维奇的轨道旋回沉积理论研究表明,宇宙边界条件长期旋回变化(如地-月体系及其轨道参数:偏心率、轴斜率、岁差)与地球边界条件(如大陆分布、洋流循环、海平面、冰室-温室期更替及主要构造和气候事件等)共同经大洋和大气圈反馈体系的调节而影响并制约了海洋沉积作用。
因此,米兰柯维奇旋回韵律在不同的沉积环境都打上其烙印,并具特定的沉积标识:δ13C、δ18O、伽马值、特征元素丰度、酸不溶物、有机碳、膏盐类矿物、古生物组合与丰度、层理对、岩石类型及物理性质等。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息息相关的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海平面变化与层序地层、古气候、天外撞击事件、稳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效应等密切相关;②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物源供给三者系统的耦合关系;③海平面升降幅度的定量测定及全球海平面曲线模拟更加精确;④基本弄清了与米兰柯维奇有关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机制。
1.4生物礁研究的新进展生物礁具有独特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生物礁随时间的延伸其结构更加复杂,而对环境的适应性降低,如大西洋一些生物礁在遭受更新世的灭绝事件之后,其残存的稳定部分被现代的鹿角珊瑚属生物礁所替代。
Leinfelder等研究发现巴西现代残存生物礁是一个例外,巴西现代珊瑚生物礁是从第三纪珊瑚生物礁残存部分演化而来,但它没有被鹿角珊瑚属生物礁替代,这是因为受浑浊的亚马逊河的影响。
上述的研究证据为第三纪地球上生物礁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拓宽了新的视角。
2沉积盆地分析与大地构造沉积学沉积盆地分析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缘学科,它正向动力学和定量动态模拟研究方向发展。
大地构造沉积学作为沉积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陆动力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大地构造背景中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从而恢复古动力学条件和古构造环境,探讨大陆动力学过程和岩石圈演化的时空细节,特别对Rodinia超大陆研究是这方面的前沿。
近年来积累了大量利用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的参数来分析物源、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古气候和古构造运动等的方法及经验。
3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层序地层学及精确定年技术(高分辨古生物学和同位素定年技术)不仅提出了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盆地中沉积体系三维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大大推动了沉积充填动力学的研究。
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构造-地层学等相关分支学科的密切结合,将使得盆地充填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产生飞跃,并将有效地用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
层序地层学的重要突破在于建立了盆地、区域乃至全球的等时地层格架,并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放在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因而能有效地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配置关系。
层序地层学自八十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层序地层对比,层序沉积模式、矿产资源评价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同时,其自身理论学科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生物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层序充填动力学以及应用层序地层学等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4储层沉积学储层沉积学脱胎于储层地质学,是沉积学与储层物理学、储层地球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产物,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对储层古地理、沉积相、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与储层发育、演化及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为有利储层的勘探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的边缘分支学科。
长期以来,储层储集性的不均一性和分段性一直构成储层研究和勘探的最大障碍。
目前,在能源研究由勘探转向提高油气回采率的新形势下,储层沉积学,引起极大关注并开始迅速发展,其研究的重点对象就是储层不均一性和分段性及其控制因素,并主要着重于下列诸方面的研究:①成岩作用及其模拟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成岩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包括三方面:储层定量化模拟一一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及其变化的模拟;储层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运移及物质平衡模拟;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及物理平衡模拟;②古岩溶学在储层沉积学中的应用—岩溶储层沉积学的发展;③有机地球化学在储层沉积学中的应用—有机成因储层沉积学的发展;④矿物包裹体学在储层沉积学中的应用—储层包裹体沉积学的发展;⑤裂缝性储层沉积学的发展;⑥综合成因储层沉积学的发展;⑦储层描述。
5全球变化沉积学与环境沉积学面对生态、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结合环境科学、沉积学的理论和技术,环境沉积学应运而生。
全球变化沉积学与环境沉积学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它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气候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沉积学、灾害沉积学、资源沉积学、生态学、生物学、水文地质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及工程学科,运用各种沉积记录、孢粉、硅藻、浮游生物、珊瑚、树轮、古土壤、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古地磁、地球化学、人类活动等信息,采用多指标定量恢复物源、古植被、古生态、水面波动变化、古盐度、古温度及环境演变等。
全球变化沉积学与环境沉积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湖泊沉积与气候变化、黄土-土壤沉积与气候变化、生物礁与古气候变化、沙漠沉积与古气候变化等几个方面。
环境沉积学是环境科学与沉积学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沉积学原理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技术,研究各种沉积循环、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中的沉积问题,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协助解决和控制环境污染,科学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缓解,控制全球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主要有原生环境沉积学、污染物环境沉积学、生态环境沉积学和全球变化环境沉积学等4个研究方向。
其内容包括水资源问题、地质灾害研究、城市工程研究和矿业开发环境问题等。
6资源沉积学面对全球资源的恶性损耗和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资源和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按研究内容、范围及重点,资源沉积学进一步分为传统资源沉积学和现代资源沉积学。
传统资源沉积学是指对各种地质矿产、能源矿产及地下水资源等的矿源层(或烃源岩)、含矿岩系和含水层等进行沉积学研究,并了解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及其与古地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的一个沉积学分支。
现代资源沉积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资源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见,现代资源沉积学比传统资源沉积学更为社会化、环境化和实用化,并更具使命性和现实性。
资源沉积学作为资源科学与沉积学的交叉渗透学科,已发展到现代资源沉积学,其重点是研究资源与环境、生态、社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目的是为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及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提供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
7高新技术应用古地磁、地面雷达、高精度遥感技术、地球化学、深部地震反射剖面、层析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热流和应力测量、X衍射、离子和激光探针、加速质谱仪、科学深钻、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对现代沉积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保证。
地球化学作为定量化的地学在当代沉积学研究中日益重要。
运用地球化学定量刻画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的演化、成岩演化、全球地层对比、物源分析、定年、水体盐度、灾变事件以及生物灭绝事件等。
空间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是新一轮地质调查、资源、环境变化动态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甚至包括地球与星际空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8沉积学展望当前沉积学研究的4个发展方向为大地构造沉积地质学、资源/能源沉积地质学、环境沉积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沉积地质学。
当代沉积学研究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多种高新技术的引用和多领域应用的方向发展。
今后的沉积学仍将沿此方向发展,重点应考虑大陆动力沉积学,特别是造山带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古地理、沉积相、沉积过程、地层格架、层序与充填系列、流体作用与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耦合关系。
沉积学未来的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理论向应用、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学科向多学科、由手工向智能、由地区向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
由于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及研究热点,能在更深层次上进行起点高、难度大、科学意义明显的研究;已成为与当代人类活动的3大基本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密切相关的研究问题。
未来沉积学的发展,必须以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依托的环境、气候、资源服务为发展方向,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才会对21世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盆地分析就是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盆地进行整体解剖,找出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建立盆地三维空间随时间演化的模式进行定量动力学模拟,对各类能源资源井斜预测和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