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0.05 MB
- 文档页数:44
地形之盆地分析_人们把在地貌上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盆地四周一般为山地或高原,盆地内部有的有平原,有的为丘陵,还有的为沙漠、盐沼及湖泊所占据。
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l/3。
它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的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按形成原因,可把盆地分为构造盆地和侵蚀盆地。
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
多数的大型盆地为构造盆地,这类盆地的周边多为断层线,向盆地内部下降,外部抬升,也称为断陷盆地。
有些位于大陆内部的盆地,因四周山地阻挡,温润的海洋气流难以进入,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多为内流水系,盆地内多为沙漠、咸水湖或盐湖占据。
如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我国西南地区的多数构造盆地,属外流水系,最大的如四川盆地,盆地东部多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西部为开阔的成都平原。
盆地内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
上述盆地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属于大型盆地。
为数众多的是小型盆地,在山区、高原和丘陵地区经常可见到几百到几十平方千米的小盆地,甚至只有几平方千米的更小盆地。
这些盆地除了构造原因形成的断陷盆地外,还有其他成因,如冰川、流水、风等的侵蚀作用和岩溶地区的溶蚀作用等,都可形成规模不等的小盆地,这就是侵蚀盆地。
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是由澜沧江及其支流的侵蚀扩展而成的。
在青藏高原上有些山谷中的开阔盆地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常可见风蚀洼地、风蚀湖盆等地貌形态。
在我国西南地区,如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石灰岩地区,经常可见到与峰林地貌相对应的溶蚀洼地、溶蚀漏斗、溶蚀盆地等负向地形。
我国的盆地较多、类型复杂。
东南部的盆地多数自然条件较好,盆地内一般为平原或丘陵,降水丰富,温度较高,土壤肥沃,是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等多种经济的好地方。
埋藏史恢复方法:1回剥技术:由今溯古的恢复地层埋藏史的反演模拟技术。
原理:基于沉积压实原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的上覆盖负载也增加,导致孔隙度变小,体积变小。
假定地层在沉降过程中横向不变,而仅是纵向变化,则地层体积变小就归结为地层厚度变小。
再根据地层的骨架厚度始终不变的假设,求取同一地层在不同时期的埋深技术思路是:各地层在保持其骨架厚度不变的条件下,从今天盆地分层现状出发,按地质年代逐层剥去,直至全部剥完为止。
适用于正常压实的地区或地层段。
应用条件:孔隙度变化是不可逆性的;同一地层(同一井点)只遭到一次剥蚀;已知剥蚀厚度、剥蚀时间;已知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
2超压技术:从古到今恢复古地层压力史的正演模拟技术原理:从地表开始,计算一个地层的古超压史,同时算出相应的古厚度史,一直计算到今天。
这个古厚度史可能与实际厚度不一致,这时调整计算该地层的骨架厚度,进行第二次从古到今的计算;直至古厚度史的今天值与实际厚度吻合。
超压技术所用的关键参数是渗透率,更确切地说,是超压地层的顶界和底界的渗透率。
超压计算的数学模型包括古超压方程和古厚度方程两部分。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1、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曲线图解法:在连续沉积的地层剖面中,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为一条连续的曲线;当存在较大的剥蚀面时,剥蚀面上下的反射率曲线发生不连续,根据剥蚀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的差值可以大致估算剥蚀厚度。
2、泥岩压实曲线法:泥岩压实曲线即泥岩的声波时差(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在正常压实的情况下,在半对数坐标图上,时差与深度的关系成一条直线。
在无剥蚀的情况下,将正常压实趋势线外推到地表,可得到地表声波时差值t0。
3、构造横剖面法:根据未剥蚀部位地层厚度的变化趋势恢复被剥蚀部位的剥蚀厚度。
4、数值模拟法:首先假定剥蚀厚度,用数值模拟法获得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对比实测的热指标剖面与理论剖面,反复调整剥蚀厚度,直至二者相符,此时的剥蚀厚度即为所求的值。
本人没总结完。
会的没总结,一下只做简单参考,考试全是大题,何登发、何金有老师出题,好像是3选2,,4选3这种题型。
五史是重点,几大重大构造形成的盆地是重点。
盆地是在一个不平整的构造面上沉降接受由一个或多个物源区的沉积地域。
它含有了成盆阶段性的概念;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广泛建立盆地描述的综合信息系统,掌握全球盆地勘探论证发现油气藏的案例;通过实例了解盆地形成背景、盆地格架、层序地层、沉降性质、沉积体系域和构造样式;以及根据生、储、盖组成和圈闭形成油气藏分布的规律;从地壳发展史多旋回理论和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建立盆地演化阶段和不同阶段盆地形成机制模式;把握盆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建立未知领域勘探预测比较的知识基础;结合地质学的新进展,检验盆地与大地构造成因模式,不断提高盆地成藏系统推理和科学类比能力。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图解法、泥岩压实曲线法、构造横剖面法、数值模拟法;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断层是通过:①断点—反射终止或反射属性(如振幅、极性)在断面部位突然变化;②褶皱翼或膝折带的终止;③直接的断面反射波,这是由断层或断层两侧的速率和密度变化所应引起的。
断层在地震剖面表现为:(1)断层截断反射波组,反射波特征(振幅、极性)在断层面发生突变;(2)褶皱翼部和膝折带终止于断层;(3)断层可能造成断层上、下盘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差异,形成清晰的断面波。
识别滑脱面:滑脱面是断层,沿层理或其他地层层面发育,其产状总体是水平的或低角度斜面。
①在褶皱冲断构造带,滑脱面可视为拆离面;②在地震剖面中滑脱面无明显标志,滑移面与断坡相连,构成断层的上、下断坪;③在地震剖面上,可根据膝折带向下的终止部位来确定滑脱面的位置。
断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断裂(断层)组合,它们的空间展布、相互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反映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构成统一的应变图像。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