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心内科心力衰竭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是各种心脏病严重阶段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正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一)病理生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以下三方面。
①初始心肌损伤:由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各种因素所致,是心力衰竭的启动因素。
②心肌重构:指心室结构的改变,临床上可见心肌质量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
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③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室重构。
(二)分型心力衰竭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循环障碍是以肺淤血为主,临床表现为劳累性气促、端坐呼吸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肺底部啰音、心脏扩大及舒张期奔马律等。
右心衰竭则因体循环淤血及静脉压增高表现为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
左、右心衰竭最终都将发展为全心衰竭。
其中左心衰竭又可进一步分为收缩性(射血分数低)、舒张性(射血功能正常或保留)及混合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为心腔扩大、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射血分数降低。
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有收缩功能障碍。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僵硬度增加致左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而出现的心搏出量减少,临床特点为有心力衰竭表现、心肌显著肥厚、心腔大小正常、射血分数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97mL/m²。
《参芎益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其中,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
参芎益心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本文旨在观察参芎益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等药物。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益心汤,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等)、生活质量评分(MLHFQ)、中医证候积分等。
三、结果1. 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舒张末径缩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MLHFQ评分在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表明参芎益心汤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
四、讨论参芎益心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芎益心汤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
这可能与参芎益心汤中的药材成分有关,如人参、川芎等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五、结论综上所述,参芎益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参芎益心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张文英【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36)5【摘要】目的:通过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观察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各项数值,提高自主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各项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60例,经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型后,其中心肾阳虚型14例,气阴两虚型26例,气虚血瘀型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n=30)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n=30)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予以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需要,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随访时间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评价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数据值,发现其中不同证型的中医治疗之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上治疗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辨证治疗达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数据值.比较改善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各数据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病情具有积极意义,也为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的客观依据.【总页数】2页(P14-15)【作者】张文英【作者单位】苏州中医医院江苏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相关文献】1.中医辨证论治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2.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观察3.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临床观察4.中药辨证论治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5.改善睡眠对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NP在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李健;何怀阳;林晓忠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32)9
【摘要】通过运用对168例心衰患者进行BNP测定,来探讨BNP在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提示阳虚患者BNP、心功能明显高于气虚患者,能够为心衰患者的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总页数】1页(P879-879)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B型利尿钠肽;心功能;气虚;阳虚
【作者】李健;何怀阳;林晓忠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1
【相关文献】
1.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乳管镜下分型在中医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殷飞;倪毅
2.应用心功能Tei指数与血浆BNP水平变化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 [J], 冯小平;王临光;经先振;李桂金;路雯
3.ANP在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J], 李凌华;白雪;杨思进
4.超声心动图联合T3、T4检测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J],
马秀云; 郭雅宁; 吴会亚; 崔英华; 马民凯
5.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不同生物预后因子中的应用 [J], 刘玉凤;李嘉颖;王世威;高秀飞;渠静静;王春丹;肖凤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
龚军;王肖龙;薛金贵;高俊杰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38)4
【摘要】随着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 ,心衰的本质被逐步揭示 ,心衰时神经内分泌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探讨中医诊治心衰的研究刚刚开始 ,有利于对心衰“证”的实质性研究。
本文综述了慢性心衰的辨证分型、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功能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研究慢性心衰的现状 ,探讨心衰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可能。
【总页数】3页(P59-61)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医辨证;神经内分泌;综述
【作者】龚军;王肖龙;薛金贵;高俊杰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16
【相关文献】
1.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J], 杨明才
2.慢性心衰中医分型临床辨证研究 [J], 郑俊
3.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相关性 [J], 李和清;毛春蕾
4.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J],
邵莉莉; 余达; 张凌燕
5.急性脑出血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初探——附104例急性脑出血CT与中医辨证分型对照分析 [J], 徐会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120例老年CHF患者辨证分型为心肺气虚组(35例)、气阴两虚组(30例)、气虚血瘀组(29例)、阳虚水泛(26例),对四组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LVEF、CO、CI、NT-proBNP值进行检测,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对比不同证型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四组患者的NT-proBNP、LVEF、CO、CI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及生存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肺气虚组与气阴两虚组的NT-proBNP、CO、CI、LVEF值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阳虚水泛和气虚血瘀组(P<0.05)。结论: CHF的中医证型与各项心功能指标有着密切联系,心功能指标监测对 CHF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ac function an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lderly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ac function an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lderly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patients.Methods: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F were differentiation typed cardiopulmonary Qi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 (35 cases), Yin Deficiency group (30 cases), QDBS group (29 cases) and Yang deficiency water pan group (26 cases). Detected the NYHA, LVEF, CO, CI and NT-proBNP levels, and asses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our groups, and compared the test results.Results: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of NT-proBNP, LVEF, CO, CI level, NYHA functional clas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NT-proBNP, CO, CI, LVEF value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Qi deficiency syndrome group and Yin Deficienc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ang deficiency water pan and QDBS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lderly CHF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heart function parameters, detection of heart function parameter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HF [Key word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ardiac func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各种功能性疾病或心脏结构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组复杂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其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多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心肌重构和血流动力紊乱[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CHF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CHF在祖国医学中属水肿、喘证 、心悸、胸痹范畴,中医辨证将其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四型。为了解CHF辩证分型与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为CHF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120例老年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进行了检测、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中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内容,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四种证型。 1.1.2 纳入标准 年龄≥60岁;符合上述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者;符合上述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者。 1.1.3 排除标准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者;合并肝肾、脑、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者;精神异常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1.4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老年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男65例,女55例,年龄60~81岁,平均(76.58±8.57)岁,病程0.5~20年,平均(5.2±2.4)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61例,Ⅳ级29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组:心肺气虚组(35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75.87±9.54)岁;气阴两虚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76.98±10.54)岁;气虚血瘀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75.28±9.87)岁;阳虚水泛(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76.08±8.74)岁。四组患者的男女构成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主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脉象、舌象表现,参考CHF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心功能指标检测、生存质量评估。心功能指标具体包括:LVEF(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CO(心输出量)、CI(心脏指数)。 1.2.1 LVEF检测 在患者入院后3d内,对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通过超声扫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房内径,并在心尖四腔切面下,运用单平面法测得LVEF。 1.2.2 NT-proBNP检测 在患者入院当天,采集3ml静脉血,运用定量免疫荧光NT-proBNP测定仪、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测试板检测NT-proBNP水平。 1.2.3 CO、CI检测 在患者入院当日,使用GE Dash4000型无创监测系统进行心排量监测。检测前,患者静息30min,取仰卧位,对局部皮肤消毒后将电极贴片贴于两侧腋中线延长线与颈根部的交点处和胸部腋中线与剑突下缘的交点处,设置参数,输入患者的相关信息,对患者的心功能动态监测60min,每10min取一次CO、CI数值,共取6次计算平均值。 1.2.4 NYHA心功能分级 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一般活动不会引起心绞痛、气促、心悸、疲乏等症状,判定为Ⅰ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一般活动可引起心绞痛、疲乏、心悸、气促,但静息状态下无任何不适,判定为Ⅱ级;体力活动受限明显,轻度活动即可以引起心绞痛、疲乏、心悸、气促,判定为Ⅲ级;无法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静息状态下仍有心绞痛或心衰症状,判定为Ⅳ级。 1.2.5生存质量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第2d,运用明苏尼达生活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包括心理维度、生理维度、其他维度共21个条目,各条目计0~5分,最高分105分,评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四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LVEF值、CO值、CI值、NYHA心功能分级及生存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进行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进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T-proBNP、LVEF、CO、CI水平 方差分析显示,四组患者的NT-proBNP、LVEF、CO、CI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肺气虚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CO、CI与气阴两虚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阳虚水泛和气虚血瘀组(P<0.05)。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三组的LVE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阳虚水泛组,P<0.05。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的NT-proBNP、LVEF、CO、CI水平比较(sx) 组别(n) NT-proBNP (pg/ml) LVEF (%) CO (L/min) CI (L/min·m2) 心肺气虚 (35) 825.6±65.7 50.42±9.60 3.45±0.66 2.36±0.33 气阴两虚 (30) 1667.8±111.2a 48.95±6.52 3.41±0.47 2.31±0.47 气虚血瘀(29) 2566.9±187.4ab 48.88±7.87 3.14±0.49ab 2.09±0.36ab 阳虚水泛(26) 3510.5±200.7abc 42.72±9.20abc 3.13±0.51ab 2.03±0.39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