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读后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读后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读后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

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

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

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 10 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

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

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

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

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平时挺师傅课的时候是我学习的最好时机,往往会产生原来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这引出新知的感叹。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读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吴老师的这三招。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拿到学校为我们数学教师准备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没有多少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前后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 这本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所致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经组织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也都是比较慎重的,可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我就感到汗颜。虽然假期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我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同,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不够,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明白自己的不足,后来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认真地解读教材,试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不断追求中去抓数学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比如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认真解读教材后,我以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的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既害怕又激动。害怕是因为我深切感受到知识的不足。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又多读了一本专业书籍。 (出示)经典语录: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以上四句正是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的经典语录! 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有幸读了由吴老师主编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真的特别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的课堂是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充满魅力的数学灵动课堂: 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 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 1、一起出发(预设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下面以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有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我国小学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主编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所写的书评: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下面,我谈谈令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一、教学目标也可以因学生而修改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教参书上所列写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教师会逐字逐句仔细解读教学目标的内容,然后谨慎地遵照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但在吴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目标也是可以修改的。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参书上所写的教学目标为: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会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直观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巧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通过编口诀,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的学生能将9的乘法口诀全部写对,%的学生表达不规范,25%的学生写出了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的学生写出了少部分。从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已经能写出9的乘法口诀,不会的只有少数学生。 根据这个实际学情,老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找到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规律性,获得探索规律的一些方法,体会自信,增强对探索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调整,更加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正如吴老师所说的,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二、错误也是一种美 教师对于表现出色的孩子总是喜笑颜开,当看到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数老师都会愁眉不展。但在吴老师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吴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很是看重,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经常能绽放别样的美。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班里有个小男孩坚持认为5厘米、3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且他用符合条件的三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给大家看。这个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先用放大镜领着大家逐个观察三角形的角,让大家发现用小棒

陈敏 _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对教育这个职业我的理解是肤浅的,自从2019年10月有幸加入杨校长成立的名师工作室以后,给我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持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亲自走进名师的课堂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这个假期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在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在一定师生关系基础上生成的,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态度。所以,教师要准确对待学生,必须首先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般都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份爱心,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包括有缺陷的孩子;有一份耐心,真诚包容学生的一切,对学生不苛求、不埋怨、不指责;有一份虚心,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二、调动真实有效的学生参与 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师必须把主体参与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主体所具有的潜能,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其次要解放学生,解除对学生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束缚,让学生敢于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三要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接受、自主探究、合作接受、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保障;四要激励学生,即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协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尊重客观现实的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就是学生群体中客观存有的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和思维水平多层化,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个体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安小燕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安小燕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 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 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 标把握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 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 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 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 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 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 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 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的方向,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当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感觉到很震撼。虽然在每个学期开始都会系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本学期研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书中介绍了21种教学策略,没有高深的理论,选用的是案例加策略的呈现方式,吴老师从目标、情境、探究活动、练习、评价、互动学习、问题解决、渗透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建模等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具体阐述了相应的策略,每个策略都有相应的案例及解析,一对一的点评,让人读有所悟,读有所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感受有以下几点: 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重视课前设计,把握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本书中吴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具体来书,老师们在刻画知识与技能目标或描述数学活动过程时,往往忽略目标动词的使用,总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安排难易不合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近期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要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上,以及数感的增强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上,空间观念的发展上。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放眼于未来,准确选择好目标动词,课堂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就有了生命力。 其次就是怎样构建师与生的和谐。吴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是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的过程,所以课堂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场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维活动有了产物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建立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平台,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教师要耐心倾听,寻找学生想法中积极的因素,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实现师生间心灵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认真品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感触颇深。 首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重视课前设计。以前总以为设计一节课只感要是仿照教参制定了学习目标,找到了教学难点重点,准备好了学具教具,预设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上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没这么简单。不能仅凭借教师的直观感觉去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愿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去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不是课程专家或教研人员,也不是教学参考书或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设计,而是执教者本身。课前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还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要上好课,要重视课前设计。主要可以运用学情调研的策略、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每一位老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把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一些研究课上或教学设计评比中体现。学情调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学情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不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人为干预数据。进行教学设计前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读懂教材真正领会编写意图,要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的文化和历史。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另一个感受就是怎样调控教学过程。书中介绍了21种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呢?我想这都是教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系统梳理知识络和数学思想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 略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在吴正宪老师(后面简称“吴老师”)的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的,后面会跟老师再交流。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完整word版)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在吴正宪老师(后面简称“吴老师”)的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的,后面会跟老师再交流。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我国小学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主编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所写的书评: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下面,我谈谈令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一、教学目标也可以因学生而修改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教参书上所列写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教师会逐字逐句仔细解读教学目标的内容,然后谨慎地遵照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但在吴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目标也是可以修改的。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参书上所写的教学目标为: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会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直观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巧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通过编口诀,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56.8%的学生能将9的乘法口诀全部写对,11.4%的学生表达不规范,25%的学生写出了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6.8%的学生写出了少部分。从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已经能写出9的乘法口诀,不会的只有少数学生。 根据这个实际学情,老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内容简介 这本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所致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主要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把握教学方向、深入解读文本、直面学生现实; 2.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创设情境要有情趣、创设情境要有生活、创设情境要有问题、创设情境要有互动、创设情境要有文化; 4.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问和情境相契合、提问和思维相契合、提问和追问相契合; 5.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回归生活,激活经验、回到起点,对接经验、回馈体验,提升经验; 6.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容错--等待花开、试错--诱导明理、纠错--引辩悟道、将错就错--悟中求实; 7.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直面问题,情理交融、顺应思维,巧妙引导、面向全体,探寻本质; 8.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探究内容要筛选、探究问题要精彩、探究材料要准备、探究形式要多样; 9.设计课堂练习的策略:练习设计有趣味、练习设计要开放、练习设计串成串、练习设计有思想、练习设计形式多; 10.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合理评价,激发情感、延迟评价,给予空间、积极评价,鼓励创新、利用评价,突破障碍; 11.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架起平等互尊的桥梁、扬起放飞自信的翅膀、搭设由低到高的门槛、留有教学空白的课堂、激活"海潮现象"的思维; 12.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从前测中读懂学生的基础、从表情中读懂学生的需求、从追问中读懂学生的思路;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建构积极的思维活动、建构展示思维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最根本的一点 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 ___,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

变的学生说得多,老师说的少了,学生们毕竟没有经验,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强调出重难点,这样就难免对一些听讲习惯不好的学生造成困扰,不能较好的掌握知识。吴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之三“重复中突出重点”策略解决了我的困扰。吴老师说“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课堂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可以促使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认知的表达转化为全班的共识。”书中“角的度量”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并说明测量方法。在学生交流时吴老师通过插言“大家听见了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好吗?”通过追问“又一个对齐,什么对齐啊?”“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看刻度线的,从哪确定内圈和外圈?”“零刻度线在哪?”“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我们能不能陈述一下刚才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层次的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针对这个教学片断,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法,本学期开始我就教给了学生每天预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也做到有备而来。,最后自己尝试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那对于“角的度量”一课,学生们首先是自己的预习,按照书上的步骤提示,自己试着学习了量角,学会了第二天上课好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因为这是动手操作的内容,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第二天学生们进行交流时,因为大家都有所准备,所以演示的同学自信的讲着,台下的同学听得都很认真,判断和自己量角的方法是否一样。最后又组织学生对台上的小老师发问,和交流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读《吴正宪课 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最根本

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变的学生说得多,老师说的少了,学生们毕竟没有经验,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强调出重难点,这样就难免对一些听讲习惯不好的学生造成困扰,不能较好的掌握知识。吴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之三“重复中突出重点”策略解决了我的困扰。吴老师说“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课堂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可以促使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认知的表达转化为全班的共识。”书中“角的度量”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并说明测量方法。在学生交流时吴老师通过插言“大家听见了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好吗?”通过追问“又一个对齐,什么对齐啊?”“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看刻度线的,从哪确定内圈和外圈?”“零刻度线在哪?”“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我们能不能陈述一下刚才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层次的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实验小学校王利君 我有幸加入了名师工作室,更有幸获得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 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提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书中“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片断,吴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总结:(1)先看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求什么问题,弄懂题意。(2)再想想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也就是做好解题的计划。(3)解决问题,按计划实施。(4)回头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总结。正好这两天我们也讲到了“解决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着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讲讲看,在讲完例题后就带着学生总结了以上的4个步骤,并提出在今后解决问题时就按照以上4步进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充分信任、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做题前,我都会尽量给学生创

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或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或教材中的静态画面动态化、情境化,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完成第1步弄清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让学生充分地说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从中引出数学问题。第2、3步做好解题计划和实施计划可以合并进行。这一环节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交流,还有全体性的补充。具体是这样做的,以3道题为一组,先是自己独立完成,全部写完的指名3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再写完如有不同,可直接走上讲台写自己的方法,然后分三种情况进行,第一种请每位上台的学生分别进行讲解,第二种由下面学生针对板书的不同解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板书学生再做解答,第三种是针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其他学生讲解题思路。我觉得这样做的确很好,这样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让学生将多种算法自己展示到黑板上,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多样化教学思想。第4步回头看是我在教学中常常忽略的环节,其实是尤为重要的,回头看不但包括检验,还包括自己的反思和调整,这是进一步形成新经验的重要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笔记三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笔记三 书中介绍了21种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呢?我想这都是教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

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 浅!

学习《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同时,我也积极地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全国名师的教学课堂视频,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在日积月累中,我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是在每日繁琐的工作中,我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眼中“冲动的魔鬼”。在学习中,听了吴老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堂环节中无不渗透着一个“爱”字,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一次鼓励的掌声,一段充满爱意的评价,收到的学习效果比大声的指责高出很多倍。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 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爱,使我的教学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先前感觉枯燥的教学变得充实。

1、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案互动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案互动交流策略 一、课堂教案互动交流地内涵和意义 1 .什么是课堂教案地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案内容、环境等随着教案地进程,通过对信息地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地相互影响地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地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地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没有真正地动心,没有真正地思考,这只是表层地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地思考. 教师地问题设计很重要,好地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地想法,形成真正地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地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地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地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地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地观点是对地,可是那个人地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地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地效果是非常好地. 2.课堂教案互动交流地主要意义 课堂教案互动交流地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地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地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地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案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这种教案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案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地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案活动地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案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地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地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地教案相长,互相地促进.它其实也是一种新地课程理念,在我们教案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地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就像领导训话地时候,是不容易互动地.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地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地互动.在吴正宪老师<后面简称“吴老师”)地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地,后面会跟老师再交流.在这样地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地过程中,实现教案相长.它地本质就是相互地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地尊重.如果真地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把它付诸于教案行为地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地转变.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地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要把孩子们地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地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地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地知识教育,向综合地素质教育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