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科普资源概况及发展机制研究

安徽省科普资源概况及发展机制研究

安徽省科普资源概况及发展机制研究
安徽省科普资源概况及发展机制研究

201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3-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变化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000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0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2.09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6.7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47.5:42.9调整为8.8:46.1:45.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全国差距由上年的9个百分点缩小到7.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折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指标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30006.828.02 其中:第一产业[4]2638.01 3.2第二产业13842.098.5 第三产业13526.728.6其中:农林牧渔业2775.41 3.4

工业11663.949.2建筑业2201.22 4.4批发和零售业2006.86 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85.77 3.2住宿和餐饮业543.73 5.8金融业2064.55 5.0房地产业1897.52 5.9其他营利性服务业3199.0322.6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2668.79 2.4 2013—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5] 2013—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85.3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53.6万人,减少9.7万人;第二产业1263.3万人,增加3.8万人;第三产业1768.4万人,增加13.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10万人,增加177.3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7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3%,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总量19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29.1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 201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在信贷增长控制趋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节能减排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这显示着我省经济增长运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回顾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运行显现出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活力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回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区域竞相发展,相对差距出现缩小趋势;发展更加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等特点,下面从全省地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分别分析我省过去一年及今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2010年全省分地域、分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皖北地区 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随着皖北六市追赶步伐的提速,皖北地区总产值达到3586.88亿元,阜阳地区总产值721.8亿元,占皖北地区之首,亳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皖北地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皖北六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23.35亿元、1708.86亿元、1154.57亿元,同比增长?,分市看,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亳州、宿州、阜阳三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在六市中总体靠前,也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速。 2、皖南地区 皖南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区域,区域内包括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安庆七市,面积约为57826平方公里,人口为1787万。 皖南地区总产值3212.74亿元,芜湖市已超千亿产值,马鞍山与芜湖工业产业也超过500亿,安庆总产值接近千亿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已超过500亿,总体看,第二产业为皖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其中池州以30.4%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状况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状况 通报 安徽省水文局2010年第5期 2010年5月份 全省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 5月份全省降雨偏少,平均降雨量93mm,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其中江淮之间偏少2成,其它各区域均偏少3成。长江干流水位呈上涨趋势,均高于常年同期水位,大通站全月过水量1071亿m3,比常年同期多2成,比去年同期过水量多2成。淮河干流水势平稳,王家坝站、鲁台子站、蚌埠(吴家渡)站全月过水量分别为4.07亿m3、14.8亿m3、17.8亿m3,分别比常年同期少5成、1成和持平。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全省主要江河1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I~II类水质的占26.8%,III类水质的占32.1%,IV类水质的占7.1%,V类水质的占9.8%,劣V类水质的占24.1%。达标河段数(符合III类标准,下同)占58.9%,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8.0%。劣V类水环比上升4.1%,同比下降3.2%。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 淮河流域5月份淮河流域III类以上的达标河段比例占41.1%,环比下降3.2%,同比上升9.6%。劣V类河段占26.8%,环比上升0.6%,同比下降6.5%。淮河干流鲁台子段、凤台大桥段、淮南大涧沟段、蚌埠闸上段、吴小街段、明光小柳巷段为III类水。王家坝段、淮南公铁大桥段为IV类水。淮南田家庵段为劣V类水,氨氮超标。颍河界首省界段、阜阳闸上段、颍上闸上段为V类水;范台子段为劣V类水,颍河主要为氨氮超标。颍河支流泉河杨桥新闸上段、老闸上段均为劣V类。涡河亳州省界段、涡阳闸上段为劣V类水,氨氮超标;蒙城闸上段为V类水。茨淮新河插花闸上段、上桥闸上段为II类水;阚疃闸上段和插花下段为III类水。浍河临焕集段、固镇闸上段水质为劣V类。奎河栏杆集段、肖濉新河符离集闸上段、濉河浍塘沟闸上段、新汴河宿州市区段、石梁河泗县闸上段为劣V类水,水质很差。沱河宿东闸上段、新沱河徐楼闸下段、池河明光大桥段水质为V类。新汴河灵西闸上段、沣河霍邱段、西淝河凤台闸上段为IV类水。白塔河天长市区段为III类水。淠河横排头闸上段为I类水;六安市区段大店岗段为III类水。淠河总干渠九里沟段、罗管闸上段为II类水。史河红石嘴段为I类水,水质良好。 长江流域长江干流安庆市下渡口段、池州水厂段、芜湖弋矶山段、马鞍山猫耳山段水质为II 类,质量状况良好。铜陵水厂段为III类水。青弋江南陵弋江段、芜湖中山桥段为III类水,大砻坊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

一、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特征 1、旅游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世界一流的黄山等自然资源,又有佛教、道教和徽州文化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培育开发了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产品,形成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2、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经过不断地努力,安徽省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及景点通达度得到显著提高,重点旅游区的通讯、水电及食宿等明显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3、旅游区域合作加强 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谋求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在省内旅游合作方面,黄山、池州、宣城三市签署了区域旅游联动协议,从机制上保证“两山一湖”旅游联动和无障碍旅游区的实现。大皖南、皖江、泛巢湖、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区旅游建设有了新进展。在省际旅游合作方面,安徽省与江浙沪三省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黄山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安徽省与湘赣鄂豫四省建立了中部五省旅游共同体。 4、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显著 国内游、入境游及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旅游总收入908.90亿元,占全省GDP的9.04%,

旅游对经济、就业等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强旅游投资,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单一 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水平有待提高,大多停留观光层面的开发上,缺少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和产品提升。在旅游产品中,观光产品占主体,休闲度假、商务旅游及文化民俗观光等旅游产品较少,这既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消费结构、游客停留时间及支出。 2、旅游收入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收入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问题一直存在,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旅游总收入南多北少,国内旅游收入与旅游外汇差距大。从旅游总收入看,2009年皖南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5.40%,合肥经济圈占40.35%,皖北则仅占14.25%。从国内旅游收入与旅游外汇的差距看,2009年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863.78亿元,旅游外汇收入6.64亿美元。从统计数据上看,这个差距还有扩大的倾向。安徽省旅游业的外向度较低。 3、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有待延长 安徽省旅游业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型业态开发不足。一些地方的旅游发展主要是依靠饭店、旅行社及景区带动经济,旅游收入单一,产业规模小,产业带动性不强。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强化综合性开发与经营,向旅游的上、下游开发,拉长旅游产业链,改变企业单一的

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省长李斌

近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谋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以年均13.4%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迈上万亿元大关,去年达到15110.3亿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56.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63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2008年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被批准成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两大战略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合作发展的带动作用。皖江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是我省聚集发展资源、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承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去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7%、64%,落户示范区的亿元以上大项目2981个,到位资金2874亿元,占全省的68.8%,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年,我们与西部省份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通过参与“西洽会”、“青洽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截至去年底,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714个,投资规模1.8万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369个,投资规模1.1万亿元。 三是突出重大改革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们秉承小岗村“大包干”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先行先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二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去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7.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安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三是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地方金融机构、农村银行、村镇银行都有了快速发展。四是推进区域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加强工业强县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1、突出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先后组织实施企业间兼并联合重组方案270余例,盘活存量资产近230亿元。到2005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由1998年3.1亿元增长到2005年13.1亿元,增长3.3倍。二是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大型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通过“九个一批”的改革措施,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拓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领域,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广阔空间。到2003年底,完成了1204户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到2005年底,已有1537户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由554户减少到231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户数由2625增加到5021户,所占比重由67.5%提高到95.2%,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73.6%提高到86.4%。三是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对劣势企业重组“打捆儿”申报债转股,共对55户企业重组为21个项目申报成功,债转股金额116.5亿元。通过实施债转股,21户债转股企业年平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6.5亿元,负债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企业共剥离银行不良贷款560亿元,已处置231亿元。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十五”期间,成功上市企业21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四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3年以来,按照“属地移交、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全省共分离移交企业办中小学校253所,占总数的85.8%,基本完成了大中型企业所办医院的分离移交或企业化改革管理工作;除省机场公司所办公安机关外,基本完成了企业所办公安机关的移交工作;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全省现已有114.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2%;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企业生产与生活的水、电分离。五是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32家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已累计分离辅业企业(含集体)333个,剥离三类资产64.7亿元,分离富余人员约13万人,安置职工10.3万人。 2、突出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创新企业组织形式。除中央在皖企业外,全省3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329户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占总数的99.4%。二是大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方式。我省45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通过股改,上市公司率先享受了资本市场融资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融资72亿多元。三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制衡机制。我省约有6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机制,其中40%的企业实现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全部解决了控股公司法人代表与上市公司的交叉任职问题。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以效益增长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工资均衡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了职工收入分配办法,企业实行灵活工资分配方式的占81.3%。全省已改制企业中,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的占85.8%。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全省有309万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四是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促进负担沉重的老企业焕发新生机。1998年以来,全省共争取118个企业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共涉及资产149.1亿元,职工37.2万人,核销银行呆坏帐88.6亿元。截止2005年底,有102个项目已经实施终结。通过实施关闭破产,消灭了一批亏损源,生成了一批新的优强企业。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淘汰落后工作。几年来,全省共关闭865处落后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小煤矿,关闭264户小水泥企业,关停60户小轧钢、小冶炼、小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成都发展会展业有其城市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一,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软环境、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成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业,2005年分别为49.8%和28.1%,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经济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得会展业成为成都首选扶持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中欧

历史上规模最大、欧洲企业参会企业数量最多的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于11月9日在成都开幕,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2005年,成都举办展会近200个,其中7个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20亿元,占当年GDP的5.06%,会展规模和会展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糖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25%,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4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参展企业近400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力度、三产发达程度、会展硬件设施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讯条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就整体而言,成都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产业结构合理,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3.6、0.9个百分

中国水利年鉴2018_地方水利-安徽省-【水资源】

方案》,部署用2年时间对河道非法采砂进行全面整治。强化采砂船只管控,长江、淮河干流分别拆除非法采砂船146艘、非法采砂机具835台(套)。抓好首批12个省级综合执法试点,研究制定验收标准。持续开展水法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发送短信500万条,印发画册标语万余份。(李玮) 【水资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十三五”和年度 用水总量与效率主要指标分解。以县域为单元完成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完成18项规划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核查、登记、建档、立牌工作,全省共排查入河排污口2029个,其中规模以上788个,规模以下1241个。出台《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启动19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成40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启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项目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开展地下水压采和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压采超采区地下水521万m3。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河道生态流量控制试点方案》,实施颍河河道生态流量控制试点。稳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出台《安徽省水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暂行)。(李玮) 【全面推行河长制】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要求,省、市、县、乡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部出 台,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并延伸到村,中央要求的六项工作制度全面建立。村级以上河长共有5.27万名,覆盖全省江河湖泊,实现河湖“有人管”和“统一管”。各级河长巡河达23万人次,竖立河长公示牌49901块,签订重点敏感水域跨界联防联控协议25份。省级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和巢湖四个“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付诸实施,市、县两级重点河湖实施方案基本完成。安徽省河长办设在省水利厅,水利厅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水利、环保、住建、农业、林业、国土、交通等13个单位为省河长办成员。安徽省河长办河长制工作处成立并运行,市、县两级河长办工作机构加快组建。(李玮) 【水利规划】组织编制《安徽省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安徽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划 (2017—2021年)》和《安徽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并提请安徽省政府批复实施,发挥规划对水 利工作的指导作用。完成《安徽省淮河治理“六大工程”行动方案》和巢湖、菜子湖等8大湖泊治理规划的批复工作,开展《安徽省水系空间布局规划》《颍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引江济淮工程、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完成项目批复工作。淮干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长江干流马鞍山河段整治二期工程、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长江干流芜湖安庆河段整治工程、港口湾水库灌区、牛岭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抓紧推进。(李玮) 【基本建设】全年下达省以上水利建设投资计划24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0.3亿元,下达和完成省以上投资双双突破“两百”亿元,创历史新高。引江济淮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批复。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如期开工。按序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稳步推进裕溪河、青弋江等主要支流治理项目,基本完成114个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开工79个中小河流治理、8座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基本完成5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 (李玮) 【防汛抗旱】2017年,安徽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先后发生超警洪水,夏伏旱、淮河罕见秋汛接连而 来。全省各级防办、水利部门超前部署、周密组织、精准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减灾效益。先后3次启动、1次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点对点调度山洪灾害防御、堤坝巡查防守、排涝和抗旱供水工作。根据淮河、长江以及新安江流域防洪调度需求,划分21个流域预报分区,实现水文预报与气象预报实时耦合,提高预报精准度。修订《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荆山湖等4个行蓄洪区控制闸调度运用办法,审核47座大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调整5条河流、96座中小水库防汛特征水位。汛期发动2.87万人24小时巡堤查险,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1.89万人。抗旱期间,全省农业抗旱供水45.95亿m3,抗旱浇灌面积1838万亩。全省没有因洪涝灾造成人员伤亡,抗旱浇灌供水保障有力,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抗灾减灾综合效益达55.3亿元。(李玮) 【农田水利】2017年,安徽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4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完成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80.2亿元,共更新改造小型泵站10.74万k W,加固新建小型水闸1208座,改造中小灌区59处,扩挖塘坝14.98万处,整治河沟9051条,修复和新建机电井19109眼,改造灌区末级渠系305万亩。组织编制《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 “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请安徽省政府印发实施。启动2个县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 点,完成6个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新增发放所有权证、使用权证24.5万份,新增管护组织1805个。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增实施面 3 1 3 安徽省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安徽省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6) 2 安徽省总体情况:“中部崛起” (10) 2.1安徽省经济情况:从落后向前赶超 (10) 2.2安徽省发展的引擎:“强省会”+“龙头城市”带动 (12) 2.3安徽省发展的契机:“中部崛起”+深度融入长三角 (13) 3 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再到向制造业强省迈进 (15) 3.1安徽省的产业变迁: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15) 3.2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水平:产业集群化推动产业升级 (17) 3.3安徽省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19) 3.4安徽省的人口优势:低成本+高质量的双重优势 (21) 4 安徽省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24) 4.1产业发展历程:老产业存量竞争优化、高端制造增量优势凸显 (24) 4.2聚焦优势产业:产业协同,“屏-芯-端”形成合力 (26) 4.2.1家电行业:从传统家电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26) 4.2.2面板行业:京东方,“缺屏”困境带来的战略机遇 (27) 4.2.3芯片行业:合肥长鑫,内需外压的破局之路 (29) 4.3“制造强省”:夯实制造业,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32) 4.3.1汽车产业:改革聚焦混改以及新能源 (33) 4.3.2机械工程产业:新能源及智能制造,带来工业新机遇 (33) 4.3.3建材产业:“龙头带动+板块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布局 (34) 4.3.4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聚焦精细化工 (35) 4.3.5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 (36) 4.3.6轻工产业:家具制造向高端转型 (36) 5 安徽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抢占“智能制造”高地 (38) 5.1安徽智造:从“两化融合”到“人工智能” (38) 5.2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空前 (41) 5.3人工智能:安徽制造业升级的下一个高地 (43) 6 安徽产业投资要点及推荐标的:延续科技主线,关注安徽龙头企业。 (45) 7 风险提示 (46)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安徽保险业在60年的时间里,既经受了风雨历练,又创造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保险业经历了建立、发展、整顿、紧缩、撤销的过程,保险业务也是大起大落,1959年,全省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评价,国内保险业务逐渐恢复,从1980年开始,在恢复国内业务的十年来,安徽保险业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新险种不断推出,业务质量日益提高,服务水平得到改善,保险事业出现了先所未有的生机。 2000年9月28日,中国保监会合肥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2001年,安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揭开了安徽保险业专业化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新篇章。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中国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发展思路逐步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安徽保险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实力显著提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省保费收入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保费收入达到亿元,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3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9家,人身保险公司17家,包括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农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2303家(含营销服务部);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保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三是保障功能日益提高。2002年以来,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亿元,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面前,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2008年,全省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和元,分别比2002提高个百分点和元。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功能作用的日益发挥,安徽保险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保险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2004年以来,安徽保监局和部分保险公司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受到省级领导表扬性批示30多次。 在连续四年高速发展基础上,2005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放慢.2005年保险深度%,比上年低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元/人),比上年提高元。1.保险市场新加入主体显著增多,市场集中度逐步分散,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保险公司省级机构16家,较上年新增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0家,人身险公司6家;地市级分支机构126个,新增23家;县级支公司219个,新增3家;营销服务部1404家,新增49家;各类专业中介机构56个,兼业代理机构2451个,全省保险营销员万人,持证率%. 2.保险业进入结构调整期。一是保费收入低增长且增幅回落,2005年全省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回落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分别达亿元,亿元,增长%,%,回落和个百分点。二是安徽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各有一家负增长。三是县域保费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占比达%.四是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亿元,增长%,,增幅高于保费增幅个百分点。 2006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比上

安徽省水功区水质

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通报 (2016年2月,第2期总第26期)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安徽省水文局 监测单位: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 概述 (2) 一、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总体情况 (3) 二、各省辖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6) 附表1 2016年2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河流型)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2 2016年2月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结果(湖库型)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图 (24)

概述 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以及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划定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并且明确其主导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域。 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皖政〔2013〕15号)文件精神,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监测与评价暂行办法》(皖水资源〔2013〕899号),安徽省水利厅组织省水文局编制了《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通报》。 2003年10月和2011年1月省政府先后批复了《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和《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划调整方案》,结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目前全省共划分一二级水功能区248个。 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主要依据的技术文件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安徽省水功能区监测与评价办法》(皖水资源函〔2013〕899号)等。 监测参数包括水温、pH值、总磷、总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硒、六价铬、铜、铅、锌、镉共20项;湖库类水功能区增加了叶绿素a、透明度;饮用水源区另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铁、锰5项指标。 针对目前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类别仅考核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两项,故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仅对此两项参数进行评价。 湖库水功能区符合水质管理目标包括水质类别和营养化两类指标,须同时满足要求。

安徽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安徽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通过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安徽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障碍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安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标签:安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对策 旅游业是对人文和环境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旅游业的长久发展。但目前已经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可能影响和制约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1999年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下的定义是:满足现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区的需要,同时增加和保护未来人机会的旅游。要想实现可持续旅游,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维护生物多样性、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2001年联合国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會以可能阻止其它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的方式,使(人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和改变。目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问题。 2 安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2.1 安徽省旅游资源概况 安徽民谣“两根筷子夹着碗,屏障在西也在南,东面不平北边平,黄山胜过九华山”。概括了安徽省的旅游地理面貌。长江和淮河像两根筷子,巢湖似碗,西面的大别山和东南面的天目山如屏,北面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大平原。而黄山和九华山是安徽最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安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属于国内少有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有世界遗产地2处;有黄山、九华山等1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天堂寨、太平湖等29处省级风景名胜;有新四军军部旧址、宏村、西递村等3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寿县、绩溪等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处于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南部地区山清水秀,以“两山一湖”(典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代表,北方地区以文物古迹为最,曹操故里、成汤古都等。 2.2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第一季度全省共接待游客总数3697.15万人次,同比增幅32.80%,旅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