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题库】2021年武汉大学法学院829民商法学之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考研题库】2021年武汉大学法学院829民商法学之民法学考研核心题库[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简答题

1.简述代理的特征。

【答案】代理的特征有:(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之内实施代理行为,委托代理人应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进行代理,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在法律规定或指定的代理权限内进行代理行为。(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代理人如果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则该代理行为发生的法律后果只能由代理人自己承担。(3)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只有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实施的是能够产生民事权利义务的行为才是代理行为。(4)代理行为须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被代理人享有因代理行为产生的民事权利,同时也应承担代理行为产生的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2.简述我国民法上的情事变更。

【答案】情事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之后、终止之前发生的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促使订立合同的基础改变或者丧失,维持合同原来效力将显失公平或者导致合同目的落空的客观情况。

情事变更的构成要件:客观情况的发生促使合同基础改变或者丧失的重大变化,该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非不可抗力造成并且不属于商业风险,该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导致合同履行显失公平或者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该客观情况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终止之前。

情事变更的效力: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因情事变更而导致解除或者变更合同,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就此得到救济而对方受到损失的,应当给对方适当补偿。

3.委托代理中授权行为与基础关系的关系?

【答案】在委托代理中,代理权的发生原因,为本人的授权行为。所谓授权行为,指本人对于代理人授予代理权的单方意思表示。

在授权行为独立化之前,代理被认为系基于委任、雇用、合伙等契约而发生。当授权行为独立化之后,上述契约关系则被称为代理的基本法律关系。授权行为独立化的过程正是其与基础关系的分裂,直至被“发现”的过程。依据通说,授权行为与基础关系的结合状态有三种:(1)基本法律关系伴有授权行为。此种情形最为常见,如在委任合同中为授权行为;再如在雇用合同中,向销售人员授予代理权时,便也伴有基本法律关系。

(2)仅有授权行为,而无基本法律关系。如在外地之甲嘱托好友乙代充移动手机话费,则虽无委托或雇用等基本法律关系,乙仍取得代理权,体现了仅有授权行为,而无基本法律关系的情形。

(3)仅有基本法律关系,而无授权行为。如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的有限合伙中,有限合

伙人虽然是合伙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但是不得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此种即是仅有基本法律关系,而无授权行为的情形。

在现今民法理论中,授权行为与基本法律关系的分离被称为是授权行为的独立性。

讨论委托代理中授权行为与基础关系的关系,也常常论及授权行为的有因与无因。授权行为的有因与无因,指的是授权行为的有效是否以基本法律关系的影响的问题。在司法实践当中,代理权之授予大多与基本法律关系相伴而生,基本法律关系是授权行为的原因,代理权之授予则是基本法律关系的结果。因此当基本法律关系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作为独立于基础关系的授权行为是否有效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两种学说:授权行为无因说与授权行为有因说。

(1)授权行为无因说。授权行为无因说是授权行为独立性的进一步发展,此学说认为授权行为与基础关系各自独立,基础关系无效或被撤销,不影响授权行为的效力,欲使代理权消灭则另需专门的意思表示。此学说滥觞于德国,并在我国台湾地区有一定影响,学者梅仲协即主张此说。

(2)授权行为有因说。授权行为有因说认为授权行为系属于基本法律关系,基本法律关系无效或被撤销时,授权行为随之消灭。必须澄清的是,授权行为之有因也不过是原则性的规定,若果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使之无因或法律另有规定时,则为无因。

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授权行为与委托合同的关系问题,未设规定,理论上对此也认识不一。但授权行为原则上应为无因行为,因为即使授权的基础关系即使无效,被代理人未撤销授权的,善意第三人也可主张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无效。授权的意思表示既可向代理人为之,也可向与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为之。

4.简述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

【答案】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作出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使之有效或者无效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确定基于以下不同法律事实:

(1)真正的权利人行使追认权,对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事后追认,追认是一种单方意思表示,无须相对人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2)善意相对人行使撤销权,从而使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归于无效。

(3)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会因为特定事实的出现而补正其效力。

5.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答案】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又称诉讼时效的客体,指哪些权利应适用诉讼时效。通说认为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而不适用于支配权,也不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解除权)。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请求权,首先是指债权请求权,包括基于合同之债的请求权、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基于无因管理的请求权、基于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以及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赔偿请求权。

②对于物上请求权,有学说认为应细分为不同情况:因物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请求权,从法理

上看,排除妨碍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物权确认请求权,依其性质应不适用诉讼时效,而返还财产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应受诉讼时效的约束;但是,已登记的物权所产生的物上请求权,不宜因时效而消灭。

③对于人身权请求权,基于身份关系所产生的请求权(如离婚请求权、解除收养关系请求权、扶养请求权等),不适用诉讼时效;人身权受到侵害所产生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请求权,只要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也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而损害赔偿请求权因属于债权请求权,所以应适用诉讼时效。

④对于侵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期间内,停止侵害的请求权也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损害赔偿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但起算有所不同。

⑤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对四类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包括: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6.违约责任的承担条件。

【答案】违约责任即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应当承受的法律效果。

违约责任的承担条件如下:

(1)合同有效。

(2)有违约行为。

(3)违约方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免责事由。

7.简述法人的概念和类型。

【答案】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类型有:

(1)营利法人。营利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且将利益分配于其成员的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2)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是指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3)特别法人。特别法人是除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之外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法人组织,包括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8.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民事权利能力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民事权利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