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2章

心理学第2章

心理学第2章
心理学第2章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意识 2.无意识 3.注意 4.生物节律 5.日节律 6.不随意注意 7.随意注意8.随意后注意 9.梦 10.催眠 11.心理促动药物 12.催眠诱导 13.失律性失眠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类所独有,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指的是(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2.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3.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5.人类意识的第四状态就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6.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7.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8.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9.有一种注意,事先是有目的的,但是在进行时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

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这是指(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0.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的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这些节律被称为( )

A.生物节律 B.状态节律 C.情绪节律 D.体能节律

11.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2.有一些人经常对外宣传自己饱受失眠之苦,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失眠。这是一种(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3.如果改变生活程序,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适而影响睡眠,这种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被称为(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4.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心理咨询师诱导形成的,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

态。指的是( )

A.梦 B.幻想 C。失眠 D.催眠

15.有一种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增强感觉的敏感性,并且使时间知觉错乱。有些人更能产生深度做梦般无法描述的神秘感,觉得自己整个身体成为外界环境的一部分,这种物质是( )

A.镇静剂 B.兴奋剂 C.迷幻剂 D.麻醉剂

16.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存一个( )

A.生物钟 B.计时器 C.模板 D.记忆钟

17.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 )

A.遗失 B.遗忘 C.失误 D.梦

三、多项选择题

l.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人的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C.对自身的觉知 D.对神经系统的觉知E.潜意识

2.请指出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本身具有哪几种不同的状态?(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催眠状态E.睡眠状态3.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是(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随意性 D.不随意性 E.目的性

4.注意的功能有( )

A.输入功能 B.过滤功能 C.选择功能 D.维持功能E.调节功能

5.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主观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集中性注意 E.选择性注意6.人在睡眠中,意识既不是完全停止,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其本身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具体名称为( )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 E.做梦期

7.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哪几类?( )

A.情境性失眠 B.暂时性失眠 C.假性失眠 D.失律性失眠 E.药物性失眠8.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层次?( )

A.意识流 B.灵感 C.意识 D.无意识 E.前意识

9.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催眠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种理论是( ) A.催眠是半睡眠B.催眠是幻觉C.催眠是追忆D.催眠是角色扮演E.催眠是意识分离10.心理促动药物按照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

A.镇静剂 B.兴奋剂 C.迷幻剂 D.安眠剂 E.解痛剂

四、简答题

1.概括地说,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简述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3.简述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4.简述睡眠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

5.什么是失眠?失眠有哪些种类?

6.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7.简述催眠和催眠的原理。

8.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9.简述催眠的理论。

10.什么是心理促动药物?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举例说明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

有时,当我们在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时,会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地完成它。整个过程都在我们清醒的意识的控制下。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但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动作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比如我们骑自行车上班,没有有意识地注意怎样协调手、眼、脚等各个动作完成。往往是不知不觉就到了单位。有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报告或听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正在想昨天发生的事,也可能想着将来的美好前程。正当你想入非非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又回到了现实的场面上。当我们真正睡着的时候,就不清楚周围发生的事了。

(1)请用心理学中有关意识状态的知识,分析以上的情况。

(2)简单描述意识的不同状态。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4.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2、埃里克森认为6~11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3、同一性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 4、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5、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6、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IQ分数的构成完全相同。() 7、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8、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9、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后面。() 10、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它影响学习的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2、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 13、个体早期才是智力培养的关键期,青少年时再来培养已为时太迟。() 14、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

属于() 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二、选择题。 1、在小学阶段,学校不开设化学、物理课程,这是受() 单项选择题 A、学生认知发展制约 B、师资力量制约 C、仪器设备制约 D、课程复杂性制约 2、根据维果斯基对人的心理机能的划分,以下哪些机能属心理的低级机能() 单项选择题 A、思维 B、逻辑记忆 C、形象思维 D、有意注意 3、自我意识最原始形态是() 单项选择题 A、心理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人格与教育

第二章人格与教育 第一节人格及测量 一、人格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 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1)整体性 (2)稳定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 (二)与人格有关的两个概念 1、人格与气质 人格包含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中的气质(temperament)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动力特征。 希伯克拉底曾提出“四液学说”,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混合比例,并以何种液体占优势而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性: 多血质(sanguine temperament):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且灵活。 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黏液质(phlegmatic temperament):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较高。 抑郁质(melancholic temperament):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2、人格与性格 人格包含性格。性格(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Kharakter”,意为“印记”、“雕刻”或“雕成之物”。后来转意为“绘图”、“标志”和“特征”,意指有外界环境造成的、深层的人格结构。我国心理学家倾向于把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其特征。主要包括:(1)性格的态度特征,如对待社会和集体和他人表现出热情、正直或冷漠、虚伪等特征,对待自己表现出自信、自爱、自尊或自负、自责等特征,对待学习、工作、劳动时表现出勤奋、认真或懒惰、马虎等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如目的性、主动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性格特征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 二、人格测量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2009、11整理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l、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的哪一阶段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D 】P13 A.幼儿园毕业 B.小学毕业 C.青春期 D.死亡 2、人的思维发展是沿着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思维,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B 】P14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逆性 3、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说明心理发展有它的【 D 】 P14 A.连续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4、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迄时间、到达成熟的时间有不同的进程指的是【 C】P14 A.发展的阶段性 B.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C 】P14 A.5个 B.6个 C.8个 D.10个 6、哪一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C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7、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I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的时期是【 C 】 P14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关键期”概念是和动物的哪一种行为现象有关……………………………【 A 】P16 A.印刻现象 B.学习现象 C.本能 D.无条什反射 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一种水平【 C 】P19 A.儿童思维现有的发展水平 B.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C.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 D.最高发展水平 10、“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D 】 A.现有的发展水平 B.即将达到的水平 C.最高的发展水平 D.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11、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最高表现是【 B 】P16 A.想象 B.逻辑思维 c.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 12、儿童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叫【 A 】P17 A.自我中心 B.去自我中心 C.思维可逆性 D.多维思维 13、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叫做【 A 】P17 A.去自我中心 B.自我中心 C.思维可逆性 D.多维思维 1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能够掌握“守恒”概念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 【 C 】P17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 )1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 树突 B .轴突 C .神经元 D .细胞体 ( )2 、大脑左半球的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 A. 布洛卡区 B .威尔尼克区 C .运动皮层区 D .感觉皮层区 ( )3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 来进行的。 A. 细胞体 B .细胞核 C .树突 D .突触 ( )4 、人脑中主要具有协调肌肉运动和维持平衡功能的是。 A .丘脑 B .下丘脑 C .中脑 D .小脑 ( )5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 .脊髓 B .躯体神经系统 C .交感神经系统 D .自主神经系统 ( )6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元,由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A 、神经纤维 B 、细胞体 C 、髓鞘 D 、神经递质 ( )7 、调节内脏器官的肌肉和腺体活动的传出神经系统称为。 A 、交感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系统 C 、自主神经系统 D 、躯干神经系统( )8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元,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A 、树突 B 、神经纤维 C 、神经递质 D 、髓鞘 ( )9 、负责感觉器官(包括骨骼肌)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神经系统称为。 A 、交感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系统 C 、自主神经系统 D 、躯干神经系统 ( )10 、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__________ 构成 A 、脑 B 、脊髓 C 、自主神经系统 D 、交感神经系统 ( )11 、__________ 的主要机能是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 A 、细胞体 B 、树突 C 、轴突 D 、突触 ( )12 、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侧裂处,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这个区被称为____________ 。 A 、威尔尼克区 B 、布洛卡区 C 、感觉皮层区 D 、运动皮层区( )13 、大脑两半球被一条称之为________ 纤维束连为一体,它使得两半球的沟通得以实现。 A 、脑纵裂 B 、胼胝体 C 、中央沟 D 、侧裂 ( )14 、“一张一弛”,是对两大神经系统的绝妙写照。 A 、交感和副交感 B 、躯体和自主 C 、中枢和周围 D 、脑和脊髓( )15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依赖于。 A. 突触 B .树突 C .轴突 D .细胞体 ( )16 、大脑两半球之间的部分叫做。 A 、脑纵裂 B 、胼胝体 C 、中央沟 D 、侧裂 ( )17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对“裂脑人”进行了大量研究。 A 、斯佩里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一、心里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 答:心里是心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应;而人的心里则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二、反映是指一种物体在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能留下外部影响的痕迹并对他做出回答的功能。 三、无机物的反应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性质的反应。 四、生物的反映形式;他最初所表现的是有机体的感应性,即对能维持生存的物质作用反映的能力。 五、动物的反映形式:他最初是在低等生物(如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等)身上出现的感受性。 六、肯定心里是反映包括两种含义:第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二,心理是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应机能与产物。 七、心理尽管来源于客观现实,而且是物质的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但就映像本身来说则只是一种主观存在的、往往带有主观性的现象。他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派生物。或者说心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八、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九、兴奋:自身由静态转入动态或由弱动态转为强动态。抑制:自身由强动态变为弱动态或由动态转入静态。 十、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分布全身的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连接感受器关于中暑传入神经、和连接中枢与效应器官的传出神经)两大部分。 十一、脑的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优势半球,执行着抽象概括思维的功能,右半球是感性知识优势半球,执行着直观思维的功能。 十二、意识不同于一般心里之处在于:1、意识是借助于整个认知过程特别是抽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比较完美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2、意识是一种能对自身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审查的功能。3、意识也是以情感、态度的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带带倾向性的内心状态。4、意识是使人行动具有目的性并促使其实现的内部调节与控制力量。 十三、心理发展的概念:1、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2、反映活动从被动的,不随意的向主动的、随意的方向发展。3、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十四、心理发展具体有哪些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十五、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因素作用,2、环境的作用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十六、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如下: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的,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 十七、生理机能的发展:主要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 十八、智力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十九、情趣的发展: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二十、社会性的发展;主要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里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2、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5、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一)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二)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和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把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如图1~4所示,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所谓接受刺激就是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至神经中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整合信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专栏1-2 外周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牙齿、

鼻腔、角膜、头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迷走神经等。 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FFFFFFFFFFFFFFFFFFFFF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图1—5是脑正中处的矢状切面示意图,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枢神经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 (一)脊髓 脊髓呈柱状,自上而下越来越细,中间是个管;其横切面接近于圆;管周围呈H形的灰质部分叫脊髓灰质,其前端主要由大型的运动神经元构成;后端主要由感觉神经元构成;脊髓中段前后端之间集中了自主神经元。 灰质的外边是脊髓的白质,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负责向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 青年初级的年龄在C 阶段。 A.6.7-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2. A 思维已从“实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A.抽象逻辑 B.具体形象 C.辩证 D.单维 3.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D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4. 主动感对内应盛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B A.培养自立性 B.培养主动性 C.培养勤奋感 D.培养自我同一性 5. A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尊 6. 威特?提出A 的认知公式的差异 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辐今型与发散型 D.同时性与继时性 7. 最经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A A.可能性 B.观摩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8. 最经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9. 有能力,独立性强,自律,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D 教育方式下成长进步的。

B.专制型 C.自由型 D.民主型 10.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D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行 D.多命题形式进行 11. 流体智力和晶力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 人的发展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B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13.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C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A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16.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B A.男伏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伏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则不相等 17. 青少年自觉的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A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人格心理学1-8章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3) 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4) 假设-检验方法 (4) 个案研究法 (4) 数据的统计分析 (5)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5) 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 (5) 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 (5) 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 (5)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6)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 (6) 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 (6) 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7) 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 (7) 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 8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 (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 荣格(分析心理学) (8) 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 (9) 凯伦.霍尼(女性心理学) (10) 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1) 焦虑和应对策略 (11) 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2) 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Trait Approach】 (13) 特质流派P94 (13)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亨利.默里、卡特尔)P95 (13)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P99 (14) 情景论与特质论之争P104 (15)

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5) A型人格 (15) 情绪 (16)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思考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过程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中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3.智商(IQ)等于(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A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二、填空题 l.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3)抓住关键期(劳伦兹):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