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thrilled to bits 的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引言部分概述:"Thrilled to bits" 是一个常见的英语表达,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兴奋、高兴或激动。
这个短语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人对于某个好消息或者令人兴奋的事情感到兴奋到了极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thrilled to bits"的含义、用法以及一些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表达。
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thrilled to bits”这一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介绍本文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thrilled to bits”的含义、用法和举例。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探讨“thrilled to bits”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thrilled to bits”这一短语的用法和含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和介绍英语习语“thrilled to bits”的用法和含义。
通过对该短语的详细解析和举例,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扩展英语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加流利地运用“thrilled to bits”这一习语,从而丰富语言表达方式,增强交流效果。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英语习语的精髓,为其语言学习之路带来新的启示和收获。
2.正文2.1 thrilled to bits的含义:"thrilled to bits"是一个英语习语,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某种令人兴奋或愉快的事情而感到极度兴奋和高兴。
这个习语强调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可将其译为“激动不已”、“乐不可支”或“欣喜若狂”。
当某人说自己“thrilled to bits”时,通常表示他们感到非常兴奋、激动或满足,可能是因为一项重要的成就、一份好消息、一场令人惊喜的事件或任何其他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论习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刘萍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7期[摘要]习语是一门语言最生动的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等文化因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入英语习语,可以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习语;英语教学;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
英语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格言、典故、谚语、俗语等,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英语习语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是英语中表达力最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英语习语的教学。
虽然它一直是英语学习或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英语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英语习语特别是其中的谚语,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和谐的音乐美。
它常借助押韵、对仗、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来表达思想。
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Fortune favors fools 1.(憨有憨福),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Deeds,not words.(行动胜于空谈)。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会去孤立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一些用法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记忆,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由于节奏感强,容易上口,句法单一还富有哲理,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强化记忆。
如讲it做形式主语的句型时,可以引用n is。
good horsethat never stumbles.(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2.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与来自英语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仅靠掌握目的语准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量的词汇,也未必能真正同其开展自然得体的对话,有时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其原因就是对于文化语境的融入程度不够。
英语Fun Facts的魅力与启示English Fun Facts have always fascinated me, offering a window into the rich and diverse world of the language. As a fifth-grade student, I find these tidbits of knowledge not only entertaining but also educational,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quirk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English Fun Facts is the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Did you know that the English alphabet is derived from the Latin alphabet, which in turn traces its roots to the ancient Phoenician script? This evolutionary journey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connecting us with civilizations that existed long before our time.It's amazing to think that the letters we use today have such a deep and ancient history.Another interesting fact is the versatili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has borrowed words from almos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making it a truly global language. From the French "café" to the Spanish "piano" and the Chinese "tea," English is a melting pot oflanguages that reflect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throughout history.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lso rich in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phrases that often have fascinating stories behind them. For instance, the phrase "a piece of cake" originates from the ease of slicing a cake, while "raining cats and dogs" comes from a time when heavy rains would wash dead animals into the streets. These expressions add color and depth to our conversations, making English notjust a language but a cultural tapestry.Learning English Fun Facts has not only enhanc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sparked my curiosity about other cultures and histories. It has taught me that language is not just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window to the past, a bridge to other cultures, and asource of endless wonder and discovery.Moreover, these facts often present uniqu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ey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problem-solving skills as we try to make sense of theoften-complex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They also foster a love of learning and a thirst for knowledge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classroom.In conclusion, English Fun Facts are not just entertaining trivia; they are powerful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rich tapest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a fifth-grade student, I am constantly amazed and inspired by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 these facts reveal. They have not only made learningEnglish more enjoyable but also opened my eyes to theinfinite possibilities and connections that exist withinthe language itself.**英语趣闻的魅力与启示**英语趣闻总是令我着迷,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英语丰富多样世界的窗户。
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猫”和“狗”的习语比较何云亭(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00)摘要: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猫”“狗”习语的用法、意义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差异,提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
关键词:猫;狗;习语;化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6)S2-0110-03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何云亭(),女,回族,四川泸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化。
猫和狗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动物。
据调查,全美国至少有一半的家庭都养狗,而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养了两只以上的猫,这两种动物在这个英语国家受宠爱是出了名的。
在中国,养猫捉老鼠、养狗看门一直都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习惯;近年来猫狗大军也浩浩荡荡开进了城市家庭,被人们视为宠物。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都十分巧妙地反映了人类与猫、狗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在英语和汉语的习语中,些有关“猫”“狗”的数量众多的习语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西方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从这两种习语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关于习语首先我们要弄清“习语”的概念。
根据Jennifer S ei-dle 所著的English Idioms,习语由若干单词组成,其意义却不能由其中任何一个单词来解释。
另外我们应该认识到,习语不局限于日常会话中使用,它还可出现在正式场合中,甚至在俚语、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圣经中都有应用。
有关动物的习语是习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者其中又以含“猫”和“狗”的习语数量最多。
比如在英语中有“A dog in the manger ”,形容一个人自己不用的东西却占着不准别人使用。
再如汉语中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等。
汉语当中含“猫”和“狗”的习语大部分是来自于成语,如:狗急跳墙、狗血淋头、狗仗人势、狐群狗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也有许多此类习语是由寓言转化而来,如:There ’s more than one w ay to skin a cat.(做事不止一种方法)Every dog has his day.(不论谁都有成功或幸运的时候)Let sleeping dogs lie.(别自找麻烦)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人言可畏)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嘴上利害的人心不一定坏)这些来自成语、寓言的习语曾是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到今天都成为我们生活中,特别是正式场合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传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的传播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语言是载体,文化是灵魂。
只有了解和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者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引导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文化也对语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习者不仅仅学会语言的表面知识,还能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习惯。
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国际交流的需求,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文化的传播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文化,学习者可以拓宽词汇量,丰富语法结构,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英语习语和成语的时候,学习者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掌握其正确的用法。
通过学习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最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是相互促进的。
英语作为世界主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学习英语的人通过学习语言,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英语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优势,引导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和领会英语文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交流的需求。
总之,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要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的传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同时,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文化,提高语言能力。
最终,通过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英语文化,提高国际交流的能力。
look up to 的用法一、"look up to"的定义和基本用法许多人可能熟悉动词短语“look up to”,它是一个常见的英语习语,用于形容对某人怀有尊敬或崇敬的感情。
这个短语通常用来表达对他人智慧、品德和成就的赞赏,并表示希望效仿他们的行为或取得类似成就。
“look up to”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关系,如与导师、家长或先辈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能会说:“I have always looked up to my grandfather. He was a wise and kind man.”(我一直尊敬我的祖父,他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人。
)这句话表明了说话者对祖父优秀品质的崇拜及对其言行的遵循。
此外,“look up to”也可以描述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受到其他人尊敬和仰慕。
例如,“She is widely looked up to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for her groundbreaking research.”(她因其开创性研究在医学领域备受尊敬。
)在这个例子中,她通过自己的杰出成就赢得了同行们和社会大众的尊重。
二、“Look up to”的原因和表达方式“look up to”之所以被人们视为一种崇敬的情感,通常是由于尊重、赞赏和信任。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我们希望拥有的品质时,我们会自然地对他们产生崇拜。
一个常见的表达尊敬的方式是通过模仿其行为或学习其经历。
我们渴望像那些受到仰慕的人一样成为成功者,并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未来可能实现的潜力。
这种希望使得我们愿意接受挑战、不断努力进取以及推动个人发展。
此外,与“look up to”相关联的情感还包括欣赏和依靠。
当我们仰慕一个人时,我们会注意并欣赏他们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努力。
在困难或关键时刻,这些先知先觉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南。
三、“Look up to”的影响和激励当一个个体被其他人仰慕时,他们就承担起了一种正面影响和激励作用。
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英语习语是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代表了英语口语中独特的习惯用语和文化传统。
这些习语和表达方式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在了解这些习语和表达方式的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社会。
该习语来自于木工制作中钉钉子,指的是将钉子准确地打在砧板上的技能。
在口语中使用,它意味着通过简明扼要地表达到点子上。
2. Break a leg (祝好运)这是舞台剧的演员所使用的习语,它代表了一个祝愿,意为“祝你好运”。
传统上认为在祝愿“好运”的时候,不要直接说“好运”,因为这会为祝愿者带来不幸。
因此,舞台剧演员使用“Break a leg”来代表祝愿。
3. Pulling one’s leg (开玩笑)当一个人使用这个习语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在玩笑中,而不是说真话。
这个习语起源于英国绅士们之间的幽默交往。
在那个时候,一些人在打斗中会假装攻击对方的腿,这就是“拉某人的腿”的起源。
4. Piece of cake (容易)这个习语不是真正的有关于蛋糕的故事,尽管它听起来非常有趣。
它实际上来自于一个叫做“culinary slang”的领域,意为“很容易”。
5.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由你决定)这个习语起源于网球比赛,当一方击球后对手来回接球,球落在对手球场时,掌握发球权的人就可以选择发哪一个球来打乱对手节奏。
在其他场合,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某些问题或决策,需要等待对方的回应。
6. On the same page (想法一致)这个习语描述的就是双方的想法、目标或计划是一致即同步的。
我们通常说,如果我们在同一页上,我们可以一起向前走。
7. Food for thought (启示)这个习语最早来自法国,意为“intelligent food”。
在英文中,它意味着受到一次启示,思考之后将会有所收获。
8.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无法忽略的问题)这个习语意味着一个显而易见、却无法表明的问题。
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汉英习语是各自语言中的精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汉英习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异现象。
这些变异现象不仅体现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构式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汉英习语变异的现象及其原因。
汉英习语中的词汇构式主要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等词汇的用法。
例如,汉语中的“猪狗不如”和英语中的“like a dog”都用了动物词汇来形象地表达某种行为或性格特征。
颜色词汇在汉英习语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红颜薄命”和英语中的“in the black”分别用“红”和“黑”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和财务状况。
汉英习语在语法构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序、时态、语态等方面。
例如,汉语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和英语中的“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在词序上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汉英习语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现上也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和英语中的“Once upon a time”分别用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来表达过去的时间和事件。
汉英习语在语义构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比喻和意象上。
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和英语中的“burn the boat”都用了比喻手法来表达某种极端的决心。
然而,在表达意象方面,汉英习语也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和英语中的“The face is the index of the mind”分别用“桃花”和“face”来传达对美貌和内在修养的赞美。
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对语言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异现象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了语言使用中的单调和乏味。
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然而,汉英习语的变异现象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英语习语研究述评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1998-2009)国内学者对英语习 ...英语习语研究述评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1998,2009)国内学者对英语习语的研究概况,就CSSCI(2008,2009)来源期刊中的50余篇研究论文从研究趋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对英语习语研究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对当前和未来的英语习语研究提供参考。
英语习语(idiom)是英语词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
成人本族语者一生中大约讲出1,000万个隐喻和2,000万个习语,也就是说每周大约3,000个隐喻和7,000个习语。
长期以来,英语习语一直是国外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
其理论建树主要涉及习语形式和语义的研究、习语的功能研究和习语的认知研究。
国内对于英语习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初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英语习语的类型、形式、语义、句法特征、词源及翻译技巧等。
本文将主要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英语习语的研究状况,希望能对当前和未来的习语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成果回顾国内的习语研究起步较晚,到现在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
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经验期(1978,1997)和多元理论期(1998,现在)。
国内对英语习语研究的著述最早见于FungChuiWah于1978年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的LearningEnglishIdioms”。
从此众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柏松,1980;许巧军,1997;宋志平,1998等)都曾致力于习语研究,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对习语的基本特性及其翻译技巧的探讨。
1998年,佘贤君等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题为“惯用语的理解:构造还是提取”一文标志着国内习语研究由传统的经验期向多元理论期过渡。
在这一时期内,国内习语研究蓬勃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
研究内容从词源、结构、句法向理解模式、认知机制、交际功能等方向发展”。
第20卷第4期晋 中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Vol.20 No.4 2003年12月Journal of Jinzhong Teachers College Dec. 2003英语习语学习谈邓文君(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其自身的特征。
学习英语习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不可望文生义;不可采用与汉语类比等同的办法;明确习语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英语;习语;理解;方法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058(2003)04-0348-02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
像汉语一样,英语也有丰富的习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切不可忽视对英语习语的学习。
英语习语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语义的统一性和结构的固定性。
[1]习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并且常常不能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中推断出来。
如sit down under 忍受,cash in on乘机利用,bite one’s tongue off后悔自己说过的话。
就结构而言,习语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组成成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分替换。
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却九针)中,a不能改为one;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中boat不能换用同义词ship。
还有些习语不符合现在的语法规则,如Diamond cut diamond,crook cut crook(棋逢对手)中,动词cut不能加s,因为这已约定俗成,是不容更改的。
英语习语还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洗练的特点,常可用来表达深刻、明确的思想内容,运用恰当往往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英语习语的整体意义往往和它的各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有一定的偏差。
有的与字面意义比较接近,有的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毫不相干,这就给英语习语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0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0 2010
英语习语比喻的民族色彩及对教学的启示 孙晓 摘要:英语习语比喻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文化内涵主要由英语民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思 维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务必深入英语文化的本质,通过反复比较,找出规律,方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习语:比喻:民族色彩: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20—0196—02 作者简介:孙晓(1980一),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2{)3)对外合作处助教,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0—07—14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 表达方式。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ennifer Seidl在其所 著《英语习语和使用》(English Idiom ̄and How t0 Use Them,1978)的前言里说:“习语和语言是不能分开 的,你无法选择要用还是不用。”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 成部分,只要你使用英语,不管是听、说、读、写、译的 哪一项,你都避免不了接触习语。习语是用形象生动、 浅显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 度地阐述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 俗民风、人文习俗和思想感情.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 与升华。 比喻是修辞中应用最为普遍、最为广泛的手法,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或直接经验在语言里的 应用。人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有着同样一个太阳和 月亮,有着相似的山和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世界各 国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有这许多的共 同点,因此在比喻上产生的一些喻体、喻义以及设喻方 式都很相像的习语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看到,不同的文 化既存在比喻的共性,又存在比喻的民族的差异性。 一、英语习语比喻的民族色彩 (一)具有民族共性的比喻习语 世界各国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有 这许多的共同点。就英、汉民族来讲,他们都认为岩石 是坚固的,羽毛是轻的,绵羊是温顺的,狐狸是狡猾 的。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具有民族共性的比喻习语, 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非常轻);as steady as a rock(坚如磐石);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 狡猾);know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了如指掌);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1;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二)具有民族差异性的比喻习语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是,世界各国人民虽然居住在 同一个地球上.但是由于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地理环 境、气候条件不同.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体会 也就有所差异.这样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设喻方式。 有些习语的喻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使用的喻体却不
英语谚语、习语在教学中的妙用发表时间:2011-03-01T10:58:12.283Z 来源:英语周报初教版作者:孟莹[导读] 英语中有大量的谚语、习语,结构简练美观、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启人深思英语中有大量的谚语、习语,结构简练美观、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启人深思,蕴含了广大民众的体验、情感以及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及感悟,是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英语谚语、习语可收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现在就我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使用英语谚语、习语的具体做法及其作用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一日一句,提神助兴上每节英语课时,学生会在我进入教室之前就开始大声诵读由其中一名学生提供的英语谚语或习语,提供者负责解释其义,如有生词或有不会发音的单词,提供者还会负责教读。
学生们大声诵读,优美动听的谚语会让他们兴趣盎然。
每日一句,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持续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激发学生们学好英语的兴趣。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供当天所用的英语谚语、习语呢,我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1.所选的谚语或习语应与当天所学内容相关。
2.所选谚语、习语在结构上应短小精悍且易学易记。
3.寓意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生活或学习习惯者的形成,能激发学生热情、斗志。
二、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在学习Amazing things 和Pets时,学生们提供了大量有关动物谚语。
如:Do not spur a willing horse. (好马不用鞭。
) Don?蒺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不要本末倒置。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双鸟。
) When the cat?蒺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浅谈英语习语特征及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摘要:英语习语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英语的精华所在。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语句,英语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与其文化紧密相连,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本文主要分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并探讨英语习语对学习英语的启示,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习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特征启示
习语是一个社会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习语(idioms)范围广泛,内容多样。
就其广义而言, 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英语词汇中习语非常丰富,习语不是英语中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的游离部分,而是英语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了解习语就会影响到用英语进行交际。
因此笔者认为,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英语习语, 可以有效的促进外语教学。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一)习语结构具有固定性特点
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它不像一般短语和词组那样任意拆分、组合、替换。
习语的结构特征表现在结构的固定性(fixity)。
具体来说习语的构成词、搭配、次序、词意、语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固定性,只是习语固定性的强弱程度不同。
例如:A friend in need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就不能改变顺序说成 A friend indeed a friend in need.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善始者必善其终)。
因此都不能将其组成部分随意颠倒、改变,否则就会失去原来的本意。
习语结构的固定性不仅体现在不能随意拆开或更换这一点上,有时还体现在不遵守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等方面。
如英语中的“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按照现代英语语法规则,谓语动词cut应该加上-s ,这一点是与语法规则相悖的。
(二)习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
对于词语而言,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习语的意义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相加,而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真正的涵义。
比如dark house,其表面的意思是黑暗的马,这让我们很费解;当然它是指出乎意料的获胜者,一般译为,黑马。
这个词在赛马比赛中常常出现。
再如lose heart 译为灰心、丧气,而lose one’s heart to sb 则译为爱上某人。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挖掘整个习语深层次的内涵。
再如: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其义不是“落下的猫和狗”,而是“倾盆大雨”;再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是unwell 或unhappy 的意思,不是“在天气之下”。
可见,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不仅毫不相干,而且可能会荒唐可笑。
(三)习语的民族文化性特点
习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内容上与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人物息息相关。
在形式上它的表现手段,结构方式也都渗透着民族语言的特征,体现出其文化的一致性。
例如:在英语国家社会里,“狗”对于人类来说是忠实的朋友,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动物,自古以来赞美和颂扬“狗”的文章和诗歌也很多,所以“狗”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在英语中含有“dog”的习语也就相应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faithful dog”(忠实的人)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
而“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的“dog”就是伴侣和朋友的意思。
然而在汉语中,由于文化习俗因素,含有“狗”的说法一般都具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
又如:“make a pig of oneself”汉语意思是“狼吞虎咽”,而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猪,因此用pig来指狼和虎。
二、英语习语对学习英语的启示
(一)在英语习语中感受优美的语言
汉语是优美的语言,而且有很多优美的语言,英语也是如此,很多英语的习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比如,在表达“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No pains,No gains)”时,英语习语就采用了压韵的技巧,措词巧妙,音韵优美,便于记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might and main(尽全力地)、saint s and sinners(圣人与罪人)、(in)weal and (or) woe(无论是福是祸)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
这些习语不但易于我们记忆,也能让我们感受英语的优美节奏,更能在口语和书面的交流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异并且学习地道的文化常识
英语和汉语的习语都反映了各自语言的民族文化,在学习英语中巧妙地使用这些习语,能够让我们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去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底蕴和语言内涵。
举一个例子,walk/ go down the aisle,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他们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
婚礼开始时新娘由父亲陪着沿着教堂走道走向圣坛,因此这个习语“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了“结婚,出嫁”的意思了。
从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习语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些固定短语。
因此,学习习语能让英语学习者学有所得。
习语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蕴含着许多民族的文化常识。
比如,如果把the Trojan horse 翻译为“特洛伊木马”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明白这一习语的内涵。
笔者就用英语讲述特洛伊战争,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希腊军队是如何使用妙计,把士兵藏入木马中而取得胜利的。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暗藏的敌人威胁。
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再如“Man Friday”的意思就是“得力、忠诚的助手”。
这个说法源自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Friday 原本是个被其它部落俘虏的野人,被鲁滨逊救了,而这个野人很愿意做鲁滨逊的仆人,由于是在星期五救的他,于是给他起名叫Friday。
从此,Friday 就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
而“man Friday”后来就演变成了得力助手的代名词。
如果助手是女性,就叫“girl Friday”。
这也能很好地让我们了解
文学常识,当然能更好地引导英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去学习和阅读这些书籍,更好地感受英语的魅力。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特色魅力的一种语言群体,是经历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考验而生存下来的。
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层挖掘他们的内涵,并适时、适当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真正地喜欢上英语。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教材编写组.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 M ] .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67.
[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唐桑庆.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