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氧化复习提要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章生物氧化和生物能Biological Oxidation and Bioenergy虫荧光素腺苷酸荧光素酶虫荧光素氧合虫荧光素本章主要内容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1. 生物氧化的方式2. 生物氧化的特点二.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重点)1. 生物能和ATP 2. 生物体系中的高能化合物三.线粒体呼吸链和ATP 合成(重点)1. 线粒体膜的结构特点2. 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3. 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4. ATP 合成√√√√√√Where is the bioenergy come from?⏹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有两个来源:⏹光能(太阳能):植物和某些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生物能。
⏹化学能:动物和大多数的微生物,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有机物质(主要是各种光合作用产物)存储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并转变成生物能。
Where is the bioenergy come from?Biological Oxidation⏹定义: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CO 2和H 2O ,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 的过程。
生物氧化通常需要消耗氧,所以又称为呼吸作用(respiration)。
⏹有机物质CO 2+H 2O +energy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O 2What is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or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外源有机物(药物、毒物等)进入机体后,在微粒体氧化酶系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过程。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1. 生物氧化的方式⏹细胞内一系列氧还酶催化下分步进行。
⏹每一步反应,都由特定的酶催化。
⏹其物质氧化及CO2和H2O生成的方式与一般氧化不同。
1. 生物氧化的方式C 6H 12O 6CO 2H 2O +物质氧化方式脱氢氧化加氧氧化H 2O 生成方式NADH →O 2琥珀酸→O 2CO 2生成方式直接脱羧氧化脱羧彻底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1.1.1 脱氢氧化反应(1) 脱氢⏹是许多有机物质生物氧化的重要步骤。
第六章生物氧化1、氧化呼吸链是由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复合体组成掌握2、氧化磷酸化将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偶联生成ATP3、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4、其他氧化体系(了解)生物氧化1、概念: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
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由于生物氧化消耗O2产生CO2,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又称为细胞呼吸2、部位:(1)线粒体内,伴有ATP的生成;(2)线粒体外,没有磷酸化,也不生成ATP,主要与体内代谢物,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有关。
3、方式:脱氢,加氢,失电子第一节氧化呼吸链是由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复合体组成(一)氧化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2、递氢体:传递氢的酶或辅酶(I、II、Q)3、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只能传递电子(ⅢⅣcytC)能传递电子:全部复合体I:(1)复合体I又称NADH—泛醌还原酶(2)作用: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3)复合体I电子传递:NADH→FMN→Fe—S→CoQ(4)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内膜基质侧泵到胞浆侧,复合体I有质子泵功能(所需能量来自电子传递过程)(5)传递电子过程释放能量多,有质子泵功能复合体II:(1)复合体II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又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2)功能: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3)电子传递:琥珀酸→FAD→Fe—S→CoQ(4)传递电子过程释放能量少,无质子泵功能复合体III:(1)复合体III又叫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2)组成:细胞色素b(b562,b566), 细胞色素c1和一种可移动的铁硫蛋白。
(3)功能: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4)电子传递过程:CoQH2→Cytb→Cytc1→Cytc(5)复合体III每传递2个电子向内膜胞浆侧释放4个H+,有质子泵作用(6)复合体III包括CytbL, CytbH , Dytc1 ,及铁硫蛋白成分复合体IV:(1)复合体IV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2)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3)电子传递:Cytc→CuA→Cyta→Cyta3→CuB→O2(4)每2个电子传递过程使2个H+跨内膜向胞浆侧转移,有质子泵作用细胞色素:一类含有血红素样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
第六章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六章生物氧化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三、授课学时本章共4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讲授安排如下:第一次课(2学时):第一节生成A TP的氧化体系——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第二次课(2学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第二节其他氧化体系四、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物氧化、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定义; ATP生成的方式;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1.主要是生成ATP的氧化体系;2.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过程;3.ATP生成的方式;4.A TP的利用和储存形式;5.胞浆NADH+H+的氧化。
难点: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大致安排以面授为主,适当结合临床提问启发。
每次课预留5分钟小结本次课掌握内容及预留复习题,全章结束后小结本章内容。
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 NAD+ (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α-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α-磷酸甘油穿梭)uncoupler (解偶联剂) CoQ (辅酶Q)malate-asparate shuttl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超氧物歧化酶) catalase (过氧化氢酶) FMN (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mixed-function oxidase (混合功能氧化酶) creatine phosphate (磷酸肌酸)ATP synthase (ATP合酶)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 peroxidase (过氧化物酶)cytochrome (细胞色素) NADP+ (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八、思考题1.何为生物氧化?有何特点?2.试述呼吸链的定义,体内有哪两条呼吸链?3.试写出两条呼吸链组分的排列次序和ATP的生成部位。
第六章 生物氧化和生物能1.为什么说ATP是生物能的主要表现形式?ATP结构有何特点?答:因为生物能是一种能够被生物细胞直接利用的特殊能量形式,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一般的能量形式并不能直接让生物细胞利用,而ATP是可被生物细胞直接利用的一种瞬时自由能供体。
结构特点:由一分子腺嘌呤核苷和三个磷酸基组成,含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能释放大量自由能。
生物能的化学本质就是存储于ATP分子焦磷酸键中的化学能。
2. 生物体内存在哪些重要的高能磷酸物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生物体内存在以下几种重要的高能磷酸物质:1、氧磷键型,包括(1)乙酰磷酸:细菌合成乙酸或利用乙酸的中间代谢产物。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酵解中重要中间产物。
在光反应阶段产生,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与相应的酶(PEP缩合酶),也是C4植物中将CO2固定的化合物。
(3)氨甲酰磷酸:线粒体中氨与二氧化碳在ATP供能条件下预先合成的活性氨甲酰基化合物。
利于鸟氨酸循环的启动。
细胞液中则由谷氨酰氨与二氧化碳在ATP供能时合成氨甲酰磷酸以启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4)氨酰腺苷酸:氨基酸通过高能磷酸酯与腺苷酸结合被而活化,进而通过氨酰基tRNA合成酶,在tRNA的3′末端形成氨酰tRNA,用于肽链的合成。
2、氮磷键型,包括(1)磷酸肌酸,(2)磷酸精氨酸: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
3. 根据提供的还原电位数值,判断下列物质失去电子的容易程度。
编号物质还原电位(1)乙醛 -0.60V(2)H2O +0.82V(3)乳酸 -0.19V(4) NADPH -0.32V答:还原电位越小,失去电子趋势越大,还原能力越强,所以由易到难的排序是:(1)>(4)>(3)>(2)4. 在有相应的酶存在时,在标准状态下,下列反应中哪些可以按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答:a.苹果酸+ NAD+→草酰乙酸+ NADH +H+查表得,E1θ’ (草酰乙酸/苹果酸) = -0.17V,E2θ’(NAD+ /NADH+H+) = -0.32V.所以,ΔEθ’ = E2θ’-E1θ’ = -0.32V-(-0.17V) = -0.15V < 0.由ΔGθ’ = -nFΔEθ’ > 0, 所以该反应不能进行。
第六章 生物氧化
概述
生物氧化:指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
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氧化方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特点:细胞内温和 (体温, PH接近中性)环境;
酶的催化;
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ATP的形成;
代谢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生成水;
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
概念:
呼吸链: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多种酶和辅酶所构成的传递体系,能将
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复杂传递体
系即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递氢体:传递氢的酶或辅酶。
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
(一)呼吸链的组成
复合体 I ( NADH—泛醌还原酶):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含有以FMN为
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以 Fe-S为辅基的铁硫蛋白
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含有以FAD
为辅基的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和Cytb560
泛醌:辅酶Q,唯一不与蛋白结合的电子载体,可在膜内流动
复合体Ⅲ (泛醌—细胞色素 C还原酶 ) 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 c。含
有2种细胞色素 b(cyt b562, b566)、细胞色素 C1和铁硫蛋白
细胞色素C:唯一水溶性组分
复合体IV (细胞色素 C氧化酶):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 C传递给氧。含有 Cyt
aa3(含有2个铁卟啉辅基和2个铜原子)。
(二)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排列顺序的确定
(1)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低到高)
(2)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
(3)抑制剂,吸收光谱的改变
(4)缓慢给氧,根据吸收光谱的改变,确定被氧化的顺序
两条氧化呼吸链:
1.NADH氧化呼吸链(产生3分子ATP)。
如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都是以 NAD+为辅酶的,NAD接受氢生成NADH+H+。
NADH+H+脱下的2H经复合体I(FMN,Fe-S)传给 CoQ,再经复合体Ⅲ
(Ctyb,Fe-S,Ctyc1)传至 Cyt c,然后传至复合体IV(Cyt a, Cyt a3)最后将2e
交给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产生2分子ATP)。
琥珀酸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脱下的2H经复合体 Ⅱ(FAD, Fe- S, b560)使 CoQ
形成 CoQH2,再传给复合体Ⅲ、复合体IV,最后将2e交给O2。
二、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电子传递链与氧结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
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之,即氢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相偶联,又
称为偶联磷酸化。
(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NADH呼吸链存在三个偶联部位,FADH2呼吸链存在两个偶联部位。
测定方法:
1.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
尔数(或 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2.自由能变化: ΔG0‘=-nF ΔE0 生成每摩尔ATP需能约30.5kJ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1、1、化学渗透假说
2.ATP合酶 由F0和F1两部分组成,工作机制见P149图。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抑制剂
1.呼吸链抑制剂:能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如鱼藤酮、粉蝶霉素
A等与复合体Ⅰ中的铁硫蛋白结合,CO、CN-等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均可抑
制电子传递。
2.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 ,如二硝基苯酚能进入基质侧
释出H+,返回胞液側结合H+,从而破坏电化学梯度。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如寡霉素可
与ATP合酶F1和F0之间柄部的寡霉素敏感蛋白结合,抑制质子回流,抑制ATP
生成。
(二)ADP的调节作用:ATP利用增多,ADP浓度增高,转运入线粒体后使氧化磷酸
化速度加快,反之,ADP不足,氧化磷酸化速度减弱。
(三)甲状腺激素:促进ATP分解产生ADP,ADP增多,氧化磷酸化速度增快。
(四)线粒体DNA突变:也会影响氧化磷酸化速度。
四、ATP
高能磷酸键: 磷酸酯键水解时释放能量较多(大于21kJ/ mol),常用“~P”符
号表示。
①磷酸酐、②烯醇磷酸、③混合酸酐(酰基磷酸)、④磷酸胍类
高能磷酸化合物: 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如磷酸肌酸、ATP等
其他高能化合物:高能硫酯键,如乙酰COA等。
1、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的生成:
(1)氧化磷酸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的利用:
(1)磷酸键的形成,即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磷酸键,驱动不可逆反应,能量
以热能形式散发。
(2)分解产生能量供机体利用(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3)核苷多磷酸间转移,UTP——糖原合成;CTP——磷脂合成;GTP——蛋
白质合成。
2、ATP的储存: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作为能量的一种储
存形式。
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一)胞液中NADH的氧化
1.a-磷酸甘油穿梭作用: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线粒体内以FAD作受氢体,循FADH2呼吸链,产生2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线粒体内以NAD+作受氢体,循NADH+H+呼吸链,产生3分子ATP。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一、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参与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氧化酶催化底物氧化,其辅基含铜离子,以氧为受氢体,产物为H2O 。如细
胞色素C氧化酶
需氧脱氢酶可催化底物脱氢并以氧为受氢体,其辅基是FMN或 FAD,反应产
物是H2O2。如黄嘌呤氧化酶。
二、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一)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O
2
(二)过氧化物酶
催化H2O2直接氧化酚类或胺类化合物,反应如下:
R+ H2O2——>RO+ H2O
RH2+ H2O2 ——> R+2H2O
(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三、超氧物歧化酶
超氧物歧化酶(SOD)可催化1分子超氧离子氧化生成 O2,另一分子超氧离子
还原生成 H2O
2
CuZn-SOD、 Mn-SOD
四、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
(一)加单氧酶
由NAD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P450、FAD等组成
RH+ NADPH+ H++ O2 ——> ROH+ NADP++ H2O
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羟化酶
作用:1)参与生物体内正常物质代谢;
2)参与一些毒物和药物的解毒转化和代谢清除反应。
(二)加双氧酶
催化氧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带双键的2个碳原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