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用于对农业的财政支出1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4号)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第60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楼继伟2016年9月6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国家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订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综述作者:付洪垒徐莹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1期[提要] 财政支农支出是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影响所进行的研究,总结出财政支农资金对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发展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产出;综述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一、前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的收入水平,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2003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聚焦于“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而农业基础性地位以及弱质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保障支持,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支出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保障。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宏观调控在农业上的具体表现,是国家灵活运用财政杠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
另外,财政农业支出长期存在支出效率低下、管控不规范、缺乏有效的专项资金监控措施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削弱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此背景下,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影响的研究,探讨提高农业增长的建议,以夯实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二、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新常态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地方政府资金的财政投入,对农业的稳定发展起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落实财政支农资金,一方面对于合理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使财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最终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倍增计划,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支农力度还需加大。
文/傅志华“多予、少取、放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也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行为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
目前,“多予”有了良好开端,“少取”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放活”也在积极推进。
政府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然而,作为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渠道,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财政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仍面临不少问题,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
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思考。
“多予”仍欠力度,加上结构不合理、资金分散、方式不适当,使得应有的支农效果发挥不够。
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惠及广大农民。
但由于财政对农业欠账太多,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过低,因此,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农业需求来说仍然远远不足。
由于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支农方式不完善、支农资金过于分散等原因,导致财政支农效果不明显,财政没有发挥应有的主渠道作用。
财政支农仍欠力度,支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呈下降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2006年财政资金按照“三个高于”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但是,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一直较低,财政收入增幅加大,即使在去年支农的基数上落实了“三个高于”,仍然不能改变财政支农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比重下降的趋势。
因此,可以说,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够,没有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直接财政支农资金过于分散,没有发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比重过低。
用于挥整体效益。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严设”的钱少。
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报告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发展与生产力要素配置作用下的农村经济社会体系的整体优化,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关注重点,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
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二、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特点1. 重点倾斜: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上,重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2. 多元化: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不再限于单一形式,而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发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等形式实施。
3. 长效性: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特点之一是长效性。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连续的投入和支持,财政支出的长效性能够保证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是指在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具备可操作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的农村振兴规划、有效的财政管理和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
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1. 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应该着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设施等,这有助于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和居民生活品质。
2.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推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改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村产业发展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应该用于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发展,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五、提高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效能的途径1.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振兴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简述农业资金、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的含义答:农业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农业资金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农业资金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农业资金的本质特征。
农业财政资金是政府为农业发展而预算的各项农业支出,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公共支出以及为支持和调控农业产业而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
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直接由政府财政预算并拨付。
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也包括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
在内容上,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从目前中国财政统计的概念来说,农业财政资金包括:支援农林生产的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出;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农业财政支出。
农业信贷资金是指金融机构或个人给农业生产者融资所形成的各种农业贷款。
农业信贷资金可以用于公共投资领域,也可以用于农业私人投资领域,或者是政策性的。
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有偿的,到期要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简述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动的原因。
具体来看,农业信贷资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农业各个环节的各种信贷资金。
这里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农业的生产环节,也包括为农业服务的产前行业、产后行业和有关部门(如农业生产要素服务部门、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销售部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等)。
(2)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信贷资金。
2011年国家“三农”政策2011-04-122011年国家“三农”政策1、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即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大兴水利强基础,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全力夺取全年好收成,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增加有效供给和稳定价格总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
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利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推进改革,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
发展生产保供给,就是要立足抗灾夺丰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物价总水平稳定。
提高效益增收入,就是要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增长。
提升能力促转变,就是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防范风险保安全,就是要坚持不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市场风险防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
改革创新增活力,就是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调动地方和农民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篇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第1篇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如何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财政涉农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因而,我市支农工作调研是财政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工作成效我市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支农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从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省、州财政支农政策及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
近几年来,财政对支农专项资金66794.36万元。
完成了那棱格勒河二级站、格尔木乃吉里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格尔木温泉水闸除险加固、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江源生态保建设等项目。
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管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
三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
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一)惠农补贴因素性问题较多,现实价值认同度不高我市惠农补贴包括耕地地力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草原生态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公益林补助等方面。
近几年累计下达XXXX万元。
国家惠农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力度也不断增强。
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惠农补贴的作用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群众对此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王翊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开始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的独特性决定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业发展;财政支农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84-0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当前利益,更为重要的是要更多地考虑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今后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且农业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虽然政府极力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在力度和规模上投入不足,支出结构、城乡财政分配比不合理等。
因此,针对公共财政支农的具体举措进行研究,对促进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我国财政支农的具体举措(一)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增强相关体制保障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主要通过取消、免征或者降低收费标准,以及停止征收农业税的方式来完成的。
取消相关收费15项,减轻农民负担约200亿元;屠宰税、牧业税和除烟叶税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一律免征,减轻农民负担约300亿元;取消“三提五统”、农村教育集资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700多亿元;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与1999年比较,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200亿元。
倔睹 碍宪考考2006年第68期(总第2028期) 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俊伟 一、
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1.支农支出的不同口径。根据涵盖范围的 不同,可以把财政支农支出分为窄、中、宽三个口 径。中口径,是指中国财政统计年鉴里“国家财 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具体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 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 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 2004年的规模为2357.89亿元。 窄口径,则可以从项目支持的角度理解。像 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属于国家行政事业机构, 主要职能是规划、管理和服务,其受益对象并不局 限于农村和农民(如大中型水利设施不仅服务于 农村,也服务于城市),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 费属于社会管理费用性质,不宜简单地列为支农 投入(就像维持县乡政府运转的经费,具体如公安 局等机关的办公经费,不宜列为支农支出一样)。 因此,可以从中口径的支农支出中扣除农、林、水 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而得到窄口径的支农支 出。窄口径支农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 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 救济费等项费用。“九五”期间,支援农业生产支 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分别为1031亿 元和1619亿元,两者之比为1:1.57,①按此比例推 算,2004年窄口径支农支出的规模为1323亿元, 约为中口径支农支出的56%。 宽口径,则在中口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了 国家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医疗卫生 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对于中央、省级政府而言, 甚至还包括了以维持基层政权机构运转、推进税 费改革等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支出。这是财政部 近年来的口径。按照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解释, 2005年,仅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就达到了 2975亿元,其中,农村税费转移支付662亿元,农 村教育卫生科技支出189亿元,农、林、水利、气 象部门事业费支出53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农业综合开发912亿元,扶贫支出130亿元 和其他支出。② 2.中口径的财政支农支出。新中国成立 以来,政府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呈快速增长 态势。1952年,财政支农支出只有9.04亿元, 到2004年就增长到2357.89亿元,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也由1952年的5.25%上升到2004年 的8.28%。支农支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自1951年开始到1970年结束,支 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10.4%。 自1951~1964年,这一比重呈逐步上升态势,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
国家用于对农业的财政支出(1978年—2008年)
年份 支农支出(亿元) 总支出(亿元) 所占比例(%)
1978 76.95 989.69 7.78%
1980 82.12 1109.26 7.40%
1985 101.04 1769.81 5.71%
1989 197.12 2404.99 8.20%
1990 221.76 2663.62 8.33%
1991 243.55 2910.81 8.37%
1992 269.04 3151.33 8.54%
1993 323.42 3774.40 8.57%
1994 399.70 4604.71 8.68%
1995 430.22 5374.58 8.00%
1996 510.07 6219.48 8.20%
1997 560.77 7032.87 7.97%
1998 626.02 8201.22 7.63%
1999 677.46 9715.91 6.97%
2000 766.89 11023.58 6.96%
2001 917.96 12750.77 7.20%
2002 1102.70 15252.62 7.23%
2003 1134.86 17028.43 6.66%
2004 1693.79 19634.16 8.63%
2005 1792.40 23052.78 7.78%
2006 2161.35 27975.38 7.73%
2007 3173.00 36327.21 8.73%
2008 4328.34 45891.9 9.43%
我国支农支出与总支出的对比
0.0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1978198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
0
0
8
年份
(
亿
元
)
支农支出
总支出
分析: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出国家还是很重视农业发展的,因此国家在农业上的
补助力度也很大,并且从06年开始有逐渐上升趋势。在农业税收方面除烟叶税
以外全部取消,农民从此不再纳农业税。另外,对农民生产粮食进行补贴,每亩
可以补贴个几十元吧。
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支持,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获得九年义
务教育的权利。
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的助学政策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农村学生也是一个极大的支
持。
另外,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也有自己的政策,都采取一些扶持农村的政策。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工业反哺农业。
但是实话来讲,现在农民还是很穷,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正在致富。相反,农村是
越来越穷,我就是一名农村大学生,在都市待久了真的对此很痛心。
现在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物价大幅度上涨,农村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农产
品价钱依旧偏低,还是有许多的地区靠天吃饭,农民的收入增展缓慢,“三农问
题”依旧是中国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