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张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

二、发展挑战——芦山地震应对的启示

我们第二部分其实想跟大家,其实着重的要去想,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我们在芦山地震中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除了看到这五大变化之外,看到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令人激动的变化,令人鼓舞的变化,那么还有哪一些让我们说我们会发现,哪一些这些挑战,还是让我们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我们要有更多、更好、更快的行动去应对,这个其实是我们这个第二部分要来讨论的。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这个五大变化之后,第二部分要是说从这个芦山地震,我们从现在来看,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我们在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间依然存在着这些挑战。那这些挑战是什么?

(一)我国自然灾害群景

首先,我们也要回顾一下这种群景的一个概念。我们常常说,对中国来说,我们是建设了一个中国式的经济增长奇迹,我们有举世罕见的这样一个长时间的保持高增长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历程。所以在这个同时,你也可以看到我们这有一张图,我们这张图其实回顾了什么,从1989年以来,中国自然灾害的一些直接损失。我们在统计这些年,我们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带来的损失占到了我们每年的gdp增长的百分数多少。这个数是想提醒大家,无论如何你可以看到,这些在我们经济越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每一次巨灾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具有一个更强的脆弱性。

但另外一面,它占的比重其实尽管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其实我们在整个的占gdp的比重上来看,也是呈一个下降趋势,可是这种下降趋势它还有一个很大的比重。也意味着说什么,我们基本上中国增长的另一面,也就是说是我们不断与我们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抗争的一面。而且我要提醒大家,我们这样的一个表格,它的估算是非常保守的。这些年我们这些估算,基本上是以直接经济损失来估算的。

我们还很难估算的一点是间接的社会损失。那这一点,我想大家在汶川中间应该感同身受。我想举最简单一个例子是说什么,我们汶川的直接涉及的这4000多万人口,这些家庭,你可以想象,我们大概有近10万大数的这样一个人员伤亡。那这意味着有多少个家庭在这人生发展的这些阶段中间,都时时刻刻会面临这样的一个对于逝者的这样的一个思念,和这样的一个家庭的破坏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点上来说,其实现在社会已经有一个非常共识的一个角度,这个社会影响损失或者叫社会冲击评估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但是,今天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特别标准化的、统一的一种方式来计算这些。这些不仅仅是影响我们个体的幸福,它也影响了整个的社会竞争力。我们所谓的生产力的基本的因素,都在受到影响。这些怎么样去估算?这是很难的。这也就意味着说其实这些损失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说我们确实也是很难以承受的,那在这个角度上。

我们再从科学角度上去看一下,你会感觉到其实我们中国在一直感叹着我们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在为我们的自然资源多样化分布的一个国家,我们同时也在受到我们灾害的风险的多样化的一个威胁。这种风险威胁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说现在我们讲的最多的叫气侯变迁。中国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一个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的气象灾害那是非常频繁的,而且这种频繁它的干湿度的变化还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同志们,为什么说这个不稳定性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大

者当然说这些挑战,我们不是说是新的,是说有一些其实是由来已久的。我们还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去突破障碍,去突破机制、体制乃至法制上的这些障碍,能够去建设一个新的体系。那我们下面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所以对于这些挑战我们怎么看待。

(二)从芦山地震应对看发展挑战

从五大变化,我们再看我们还有几个挑战。那这些挑战,从芦山,我们用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来折射一下,所以这些挑战背后意味着什么?

挑战之一,这个其实是我们中国面临的一个叫发展中的难题。我们讲的第一挑战是来源于我们乡村安全发展的困局。那为什么讲的是乡村这个概念呢?其实你可以看到,其实在这个芦山地震,应该说伤亡的数量,就是直接的因灾害的死亡数量数百个、几百个,可是它影响的这些塌房的这个数量是非常多的。这个其实又折射出来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尤其像雅安这个地方,它基本上是一个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滞后的,相对来说,而且是侧重于环保的,这样的一个保护自然遗产的一个地区。所以它呈现的就是说这种农村地区的发展,其实又是一个相对来说,是我们一个非常直接的一个命题。那直接的命题,其实我们从汶川中间,我们其实讨论很多。

我一直记得,其实在汶川的2008年,我们去参加论坛。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很多国际友人很关心汶川的应对。所以常常问我们一个问题,问的问题就叫什么,中国是不是有建筑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些房屋建设中间,是不是能够保证这些房屋的结构的安全性。这些问题其实当时我们也大家跟他们坦率的分享。

第一,我们中国其实有着非常严格,或者说有着体系化的建筑规范,所以各个因地制宜的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情。可是有一个问题是全世界也需要关注到的,因为这是我们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科学标准,我们怎么样去保证说这样的一个方式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一个执行,这是一个问题。说白了,那对于乡村来说,我们会面临几个实际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有那么多空间让我们,我们叫我们的人口集聚能够布局在我们希望的这些,或者说相对安全、稳定的区域。也就是说,要避让那些高风险的这样的一个地带。大家可以想像,因为我们其实像我们这种空间上是有限的,我们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说,在我们的一个人口的这样的一个大规模的人口和我们有限的安全空间布局之间,我们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很难说把所有人都去移到一个安全的一个区域,或者是叫完全具有着非常高的安全系数的这样一个地区,来进行居住。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执行的问题。因为因贫治灾、因灾治贫,这还是一个我们非常制约性的一个因素。说越是穷的地方,越是贫穷山区,它的房屋这些基础设施的这种支撑越差。那相应来说,在一定的灾害中间就会出现更大的伤亡。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中国我们常常会出现的,叫什么?小镇大灾。这个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一些局部的这样一个灾害面前,由于这样地区的发展的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我们可能会遭遇到就是说,你看我们这次仅仅塌房数还是很大的。这个我们怎么样去改变这个格局,到今天还在挑战着我们。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说让我们的这个农民家庭,用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很现实的问题,资金怎么来,农村建房资金怎么保证?这仅仅是之一。那之二是什么?之二是说,你农村还要有好的建筑队伍、建筑力量,这从哪里来?我们怎么样让这些就是说因为他本身由于资金的有限,资源的有限,所以它很难形成一个非常有规模的这种建筑市场。那怎么样让一些高水平的建筑团队和专业队伍能够进入到这中间来?第三,当然我们说有了专业队伍,还要有一个建筑技术的应用。

因为我们这次说,地震灾害其实对所有人来说,有很多人都很关注,那不是很简单吗?有结构柱,有圈梁,这两者之间如果能有这些,你其实实际上都会保证很多,或者说至少你的安全系数要增加很多。可是这些建筑技术,包括我们这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都需要有经济的保障和一些所谓我们叫推行中间的一些基础措施。那目前其实看起来,这还是不够的。那我们怎么看待这些,我们现在盖房子,农村盖房子更多是什么,邻里乡亲互帮互助,缺乏专业性的

队伍。当然我们也就是说缺钱了。缺钱,我们就很难说你一个好的技术,一些基本标准化的技术怎么样能够在这些大面积的得到运用,这就是一个难题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其实你这一次我们在芦山地震之后,反映特别明显的,就是说你农村大部分真的是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那你说要建立一个农村的这样一个安全的这种应急体系,或者说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这样一个体系,那我们怎么建呢?我们劳动力很缺乏,因为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这样的一个社会格局,对我们乡村的格局来说,我们怎么突破?这实际上跟我们讲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讲中国城乡两元的问题,也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制度的一个难题。那我们这种制度难题,不仅仅呈现在说是来自于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经济增长,也存在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安全发展的一面。

我们刚才第一个方面讲的这个挑战,是来自于这个乡村的这样一个安全发展格局的这样一个我们叫困局,继续要去破题,要去突破,那这点其实我们刚才也讲了,就是说其实就是涉及的不仅仅是我们当前中国这样的一个城乡两元的格局的发展的一个现状。那我们怎么样去破解这样的一个难题呢?其实我们面对的面临的一系列的我们说这种障碍,这些障碍其实我们需要去在安全发展中间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那也就是说,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怎么样进乡村,那对于乡村来说,我们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环节上,我们怎么样估计到我们的安全发展。我们想这种安全的发展,不是说简单的用一个,好像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简单政策能够全方位的覆盖,而是说怎么样去促进我们的乡村,能够去动用乡土资源,能够去实现一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这种方式。这点对于我们来说,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那有了这个,其实我们说这是我们挑战之一。

第二个挑战,其实就是说基于社区的第一响应人的建设。刚才讲了,就是我们这次社会应对的资源很庞大,社会力量的动员范围很广,那我们信息化的方式又为了这些插上了翅膀。可是有了这些信息就一定可以吗?我们在救灾的前几天,像我每天晚上都会受到很大很多的信息。在我们的前线还有一些方式,还有很多的志愿者,每天晚上会用这个一些信息的的技术,比如说一些语音的实时交流的一些平台进行这个灾情的分享。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困惑,因为我们的信息是很多元的,来源也是很多元。我们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我们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我们志愿者、来源于各种外部的力量,进行的像这种扫街式的这种得来的一些信息。我们具有很大的偶发性。我们观测到的信息,我们观测到这些需求信息也好,还是一些风险信息也好,怎么样保证它的有效性,怎么样保证它的这种格式上的这种能够对接,而且这种信息资源能够是一个持续的信息源头。但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仅仅有外部的这种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是需要建立一个说在这样海量信息的背后,我们要建立一种动态的、有序的机制的源头,并不来源于外部,而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我们说是既有的、受灾地区的这种社区所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信息的机制,才是支撑这些外部信息的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建立以需求为导向,让老百姓、本地的灾民、本地的社区能够建立一种信息的外部沟通机制之后,让他们能够成为信息的采集源头,这时候我们的信息才能够比较动态,而且比较有效,而且能够比较客观。可是在这一点上面,其实就触及到了我们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到至今为止,我们讲了很多建建建,建这样的安全,就是我们应该进入各个层级,我们每一级都有议案。可是在应急管理的角度,我们在社区层面,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一个我们叫什么,盲点。尤其是我们讲这个盲点,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农村社区,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城镇社区。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便我住在一个大学高校的校园里,说这样一个看起来是一个教育程度很高,可是即便是这样,可能我们大部分的邻居也是互不认识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层级上,我说我们要去构想,我们能够去有效应对一些灾害,能够在灾害突发的时候能够去建立关系、建立信任感,能够及时的互助,能够及时的互通信息,能够了解对方的信息都很困难。我不

知道咱们在座的各位学员有多少人,你认识你的邻居吗,你对你邻居的家庭构成有多少了解。这些信息都会影响着在我们有效应对灾害中间的所有的这个最基本的执行单元,所以这个层面上,其实我们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点还远远是一个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步伐来走。也就是说,在现实中间,我们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化应对格局,那我们存在着怎么样去动员我们这样的一个社区,能够让我们的社区成为真正的第一响应人。

当然我们讲第一响应人,讲的是什么?就像你可以想象我们所有灾害的发生都是在地化的,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到这些灾害,能够知道这些灾害的发生,能够对这些灾害能够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知的人,都来自于第一线,或者说那些第一响应出现的地方。那么这些第一响应人在第一时段的动作,其实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灾害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些年,其实全世界的经验也在有所推进。那推进的一个方向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第一响应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固定的,不像我们想象说那很简单,我们明确一下村长,你就作为这第一响应人。这可能还不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响应人。所以我们还想就是说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第一响应人。所以这时候是一个多元化的第一响应人的一种格局,这也是今天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一种可能的技术支撑。在这一点上,其实需要我们的挑战的我们对于我们的社区建设的需要的这样一个技术单元的功能,那是非常高的。同志们,因为我们讲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变迁中间,最大的一个挑战其实不是来自于我们有多少攻艰克难的这些科技难关,我们要让我们的高铁跑的有多快,要让我们的登月计划执行有多么顺利,要让我们对人体的理解,我们的医疗技术有多么多么的高、精、尖,这只是一个方方面。其实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变化变迁过程中间,我们怎么找到说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从政策到文化一个有序的过渡的一种价值重建。这种价值观重建,它体现的不仅仅是说我们建立了一些国家策略,我们建立了一些国家层面的这些战略思考,所以我们要去面对我们建党的第100年我们可能的目标,我们有一个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我们还需要去根据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一个社区的这种重建构建中间,我们就像我们在讨论你应该怎么生活,你应该怎么样去认知你周围的这些人群,用什么的方式去结构性的互动。这些是中国社会重新重建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社会变迁中间最大的一个挑战。但在这个挑战过程中间,其实我们想面对的安全只是中间的一部分,但是这是最基础的一部分。没有安全何谈发展,没有安全我们谈什么说我们还可以大国崛起。所以在这一点方面,我们要提醒大家说这一点,这个第一响应人基于社区的这样的一个建设,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应急管理本身,它其实也关系到中国的这样一个体制变革,一个社会变迁。当然我想说,这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我们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能不能通过说做防灾减灾这样一个最直接、最基础的这样的一个社会需求,来重新构建我们的新型的这种社会基本单元。也就是说,我们的社区怎么样通过这样的一个工作,能够继续的能够整合在一起,能够大家在这样的一个议题中间能够互相分享、互相帮忙,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友望互助的这样的一个新型的社区生活的一种形态。那这个是一个挑战,也是我的一个期待。

地震逃生、火灾逃生紧急疏散应急预案演练解析教案资料

吉也克牧业寄宿制中心校及双语幼儿园 地震逃生、火灾逃生紧急疏散演练应急预案 一、演练活动的目的 1、使全体师生熟悉撤离线路及疏散方法,在紧急状况下能迅速、有序、安全的通过教室的疏散通道撤离到指定地点。 2、使全体师生在人多拥挤道窄的地段,文明靠右行走,队伍快、齐、静,了解遇到紧急情况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进一步发现我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尚存的问题以利整改。 4、提高全校师生安全意识。 二、演练安排 (一)演练时间: 2011年5月27日上午课间操。 (二)演练内容: 1、制造烟雾,火情报警。 2、学校教室遇到火灾时的安全疏散。 3、疏散过程中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及时进行处理。 (三)紧急疏散原则及演练要求: 1、原则 (1)快慢结合(快:出班快,直路跑快。慢:进入窄处或拐弯要慢)

(2)就近(靠门靠窗先撤,尤其注意后门要打开不按顺序排队, 边走边排边排边走) (3)避让(出不拥挤行不抢、老师避让学生,主动帮助维持秩序)。 (4)有序,靠门最近的学生及时开门并守在门口。体育委员在前,班主任(当堂课教师)最后撤离。 (5)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平时上课时为科任教师)为第一责任人。 2、演练要求 (1)疏散负责人各负其责 (2)班主任(科任教师)必须熟悉本班疏散的方案和路线。在演练前要安排好本班学生的疏散顺序:从靠班级门口的小组开始有秩序疏散。 (3)班主任(科任教师)听到紧急疏散警报,第一时间内赶到指定位置,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按事先指定路线疏散,不得脱岗,不得在第一时间离岗。 (4)遇到火灾时,学生在撤离疏散时所有师生的正确姿势是弯腰,用湿毛巾堵住口鼻逃生。(衣服角也可) (5)遇到地震时,学生在撤离疏散时所有师生的正确姿势是弯腰,用书包顶在头上或双手抱头逃生。 (6)学生在疏散撤离时,要有序进行,动作要迅速,始终要保持肃静,途中切记不可拥挤,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路线,安全撤离到操场。 三、演练形式:实地操作。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连续重力监测是通过固定点的连续观测,获得表示定点台站的重力时间变化,其包含潮汐和非潮汐成分,但一般以潮汐观测为主。固体潮是一种由日、月和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所导致的地球周期性的形变现象。伴随着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地球表面的重力、倾斜、应变和经纬度等大地测量的观测量将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微小潮汐变化,并可被相关测量仪器检测到。地球的潮汐变形与其介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是连接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活动的重要依据。 地震孕育过程中会伴随震源区的变形或物质迁移,可能促使固体潮信号产生微小扰动。台站仪器记录的连续重力观测值中,由日月等近天体引起的地球固体潮汐导致的重力变化量是仪器观测的主要部分,而其他构造因素、地壳运动、大气负荷和陆地水等因素导致的非潮汐重力变化量相对潮汐成分的信号能量较小。我国连续重力观测始于1958年,至2009年,随着仪器观测精度的提高和环境监测水平的不断强化,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观测网络,为连续重力观测检测地震前兆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震前潮汐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到底具有何种关系,一直是困扰重力工作者的重要问题。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新的观测台站,为芦山7.0级地震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数据,为连续重力观测研究提取地震前兆相关信息提供了机遇。因此,本文通过精细处理计算芦山地震前潮汐时间变化信号,分析提取孕震相关信息,可为利用连续重力测量进行地震预测和机理研究提供震例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为:(1)分析比较了三种固体潮预处理软件,选择Tsoft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比较三种调和分析方法,选择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解算各主要潮波的潮汐因子、相位滞后等参数。(2)台站数据精细化处理。 (3)本文从潮汐因子的计算精度、月潮汐因子方差计算和百分比相对差的统计比较,选择研究M2波。(4)本文对震前的重力数据进行气压改正,发现气压对 M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的趋势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研究M2波震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以及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分为整体上升和整体下降趋势,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5)对震后半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M2波潮汐因子震前呈现上升趋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 (2) 地震、火灾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9月 19日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部署演练方案。正式演练在 9月 24 日下午第 1 节课。 三、演练准备 1、使全体教职工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班主任动员,班主任网上下载有关避震资料,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自我保护知识。并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疏散练习,熟悉疏散线路,进行自救逃生练习。教育学生做到:

①遇事不慌,头脑冷清。②判明情况,思考对策。③积极自救,互帮互助。④听从指挥,有序疏散。同时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4、各班主任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杜建伟 成员: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2)教室室内指导组 成员:各班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

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地震应急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序”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秩序,很容易引起踩踏等其他事故。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中小学生罹难。他们或者直接从楼上跳下,或者不知道可以躲在桌子底下、而被重物砸到,但仍不少学生因为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方法而获救。面对地震,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通过康乐二小的一场逃生演练,为您进行讲解。 避震要点:

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一、编制背景 (一)编制依据 为切实抓好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管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26号)、《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川委发〔2013〕11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援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3〕40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核权限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13〕967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项目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13〕989号)、《中共雅安市委关于科学重建跨越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雅委发〔2013〕9号)等文件,制定《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二)实施范围 实施方案涉及范围为雅安市8个县(区)。其中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6个县(区)属于芦山地震重灾区,纳入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范围,石棉县、汉源县属于一般灾区,纳入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城乡住房建设专项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实施范围。

(三)编制原则 民生优先。优先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卫生、市政公用设施、交通、水利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科学重建。立足灾区实际,合理布局,科学选址;统筹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创新项目建管模式,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恢复重建进度。发挥灾区干部群众主体作用,组织好省内对口援建,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恢复重建,形成强大合力。 分类实施。恢复重建项目按项目隶属关系组织实施。县(区)项目以县(区)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市本级、部分跨区域的交通、水利项目以及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项目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央属、省属项目按管理权限由相应实施主体组织实施。 实事求是。合理确定重建方式和建设时序。重建时间原则上按3年安排,从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发布(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 (四)灾区概况 雅安地质条件复杂,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3条地震断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地震火灾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 (2) 地震、火灾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3月 19日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部署演练方案。正式演练在 3月 24 日下午第 1 节课。 三、演练准备 1、使全体教职工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班主任动员,班主任网上下载有关避震资料,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自我保护知识。并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疏散练习,熟悉疏散线路,进行自救逃生练习。教育学生做到:①遇事不慌,头脑冷清。②判明情况,思考对策。③积极自救,互帮互助。④听从指挥,有序疏散。同时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4、各班主任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2)教室室内指导组 成员:各班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 职责: ①、“地震警报”(一长哨声)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12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是孩子聚集较多的场所,地震时正确的避震措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在地震来临时,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有序地组织孩子撤离、防震。 1、如果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一楼,应立即组织幼儿紧急撤离到空旷的室外,撤离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及大型玩具,如果来不及跑出去,应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 2、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上,应立即组织幼儿躲到课桌下、讲台旁,并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避开玻璃门窗,或组织幼儿到有管道的卫生间等小空间,绝不可让幼儿乱跑或跳楼。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沉着地组织幼儿迅速撤离到楼下空旷地带。 3、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楼梯上,应立即组织幼儿快速下楼,不要停留,尽可能迅速逃离建筑物,转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逃出时,应尽量躲在楼梯间墙角或支撑结构较多的空间部位。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操场和室外,则可让幼儿原地不动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并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乱跑,不要返回室内。 4、如地震时孩子们在睡觉,应立即叫醒幼儿起床,就 地避险,躲到床下,也可叫幼儿用枕头护头蹲下,蜷缩身体,并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组织幼儿到室外空旷地带。 幼儿防震小常识 1.地震来临时的危险振动大约在一分钟左右。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可暂躲较坚实的课桌、床铺等下面,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小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不能从窗户跳楼。 2.正在上课的小朋友应及时躲避。并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保护好头部,教师不可让幼儿一齐拥向出口。 3. 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4. 在户外活动的小朋友不要在狭窄的位置停留,不要躲进厕所、游艺室及教学楼等建筑物附近,教师应领幼儿到开阔地避震.

学校地震及消防应急演练实施方案

学校防震及消防应急演练方案 为增强我校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本学期(具体时间待定)在学校举行师生安全应急演练。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防火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逃生的正确方法,熟悉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火灾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二、演练前准备 演练前各班召开班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避免火灾伤害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的环境条件,阐述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虽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谣传,但要认真对待,不可儿戏。 三、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四、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各班班主任、保卫人员。 摄像:XXX 信号:XXX (2)教室室内指导:各班班主任 教室室内指导职责: ①、“地震或火灾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避火,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或火灾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学校教学楼前做操和升旗位置。 ③、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指导学生按疏散线路撤离教室,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及撤离班级 (1路):【一(4)班门口、二(3)班门口下4号楼梯到一楼】4号楼梯出口“1”字型台阶“八”字型台阶(面对校门,左)升旗广场。撤离班级及顺序:①、一(4)(4号楼梯口、“1”字型台阶、“八”字型台阶左侧);②、二(3)(4号楼梯口、“1”字型台阶、“八”字型台阶右侧)。 (2路):四(2)门口下3号楼梯到一楼、二(1)班门口侧门通道升旗广场。撤离班级及顺序:①、二(1)二(2)(靠右);②、四(2)(靠左)。 (3路):三(3)班门口下1号楼梯到一楼、一(3)班门口1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_徐锡伟

第20卷第3期2013年5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20No.3 May  2013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收稿日期:2013-05-08;修回日期:2013-05-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21160550,91214201);中国地震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作者简介:徐锡伟(196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E-mail:xiweixu@vip .sina.com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徐锡伟1, 陈桂华1, 于贵华1, 程 佳1, 谭锡斌1, 朱艾斓2, 闻学泽3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上海市地震局,上海2012033.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 10041XU Xiwei 1, CHEN Guihua1, YU Guihua1, CHENG Jia1, TAN Xibin1 , ZHU Ailan2, WEN  Xueze31.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9,China2.Shangha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1203,China3.Sichu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Cheng du610041,ChinaXU Xiwei,CHEN Guihua,YU Guihua,et al.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enchuanearthq uak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011-020Abstract:The Lu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betweenthe Bayan Har and south China blocks.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 any earthquake surfacerupture zone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only secondary surface breaks,such as extensional ground fissures,landslides,bedrock collapses,and liquefa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epicentral areas,which were caused by slopeinstability and earthquake vibration.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urfacestructural geology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a blind reversefault which strikes 212°and dips toward NW with a dip angle of 38°±2°.The upper tip of this blind reversefault is still at the depth of about 9km in the upper crust.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above the tip  to theground surfa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a 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 model.Besides,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aftershocks'distribution,rupturing proces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Wenchuan and Lushanearthquakes are two independent rupturing events occurred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of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respectively .Key words:Lushan earthquake;Longmenshan thrust belt;seismogenic fault;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Tibetan  Plateau摘 要: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关键词:芦山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发震断层;断层扩展背斜;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13)03-0011- 10

地震火灾应急预案总结

地震、火灾应急逃演练预案总结 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当自然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逃生课”应当尽快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又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火灾、洪水等其他重大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但由于这些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对个人而言,遭遇的几率特别小,甚至接近于零,于是许多人都心存侥幸,警惕性比较差。反映到学校教育上,就是逃生教育往往被停留在了口头上,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习。而当灾难突然发生时,人们往往惊慌失措,应对能力十分失当,以致能生还的人非常有限。 为使大家了解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地震、火灾突然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我校于2015年4月22日下午14:30分,成功进行了地震、火灾应急演练预案,从地震警报响起到学生全部从教室撤离到校园安全区域,历时1分20秒。整个演练过程做到快速、安全、有序。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戮力同心,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各班班主任 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知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知识》 一、教学目标: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地震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 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

地震、火灾逃生方法和自救方法

地震、火灾逃生方法和自救方法 一、一旦发生了地震,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4.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二、火灾自救、逃生方法:

1.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沿另 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2.匍匐前进法:由于火灾发生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过程中 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3.毛巾捂鼻法: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一旦吸入后很容易引起 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疏散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温及过滤的作用。 4.棉被护身法:用浸泡过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用 最快的速度钻过火场并冲到安全区域。 5.毛毯隔火法:将毛毯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冷却,以防止外 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时间的目的。6.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索逃生的方 式沿外墙爬下。 7.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楼层的居民 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点,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8.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针引线等竖 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9.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或下一层平 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10.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雨棚等突出

[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3篇

[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 3篇 一、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二、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有预兆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以及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在这次地震中,也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 如: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山林里悠闲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

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律而造成的。 三、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时避险的方法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旁边,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 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3、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 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5、在体育馆、影剧院:护住头部,蹲、伏到排椅旁。 6、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驶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7、在开阔地: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一家人要集中在一起,

小学防火地震消防应急演练方案和总结

淖马小学防火、防震安全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防火、防震应急演练,在校师生掌握应急防火、防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防火、防震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火灾、地震来临时,防火、防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 防火、防震安全知识培训 (2)应急防火、防震暨防踩踏室外演练 2、对象:全体学生。 3、时间:2015年3月19日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防火、防震的正确方法,分析应急防火、防震的环境条件,阐述防火、防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火灾、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火灾、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演练组织机构设置 1、领导小组 组长:高贵君

副组长: 刘霞梁开东 组员:各班班主任 2、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 刘霞: 负责指挥监督防火、防震演练全过程。 梁开东: 负责协调演练中的各项安全事务, 人员调度。 马俊花: 负责安排各班级安全疏散路线,各岗位人员职责。 闫保云: 人员及伤亡统计,后勤保障及救护。 孟丽琴: 教案楼内安全指挥。 各班班主任: 给学生讲解防火、防震知识,正确的避震防火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疏散路线迅速离开教室,到达室外指定安全地点清查人数。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信号员:白玉娟 拍照:崔旭艳 六、教师安全岗位职责安排: 1、班主任职责:给学生讲解防火、防震知识,正确的防火、防震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疏散路线迅速离开教室,到达室外指定安全地点清查人数。 (1)“防火、防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火、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2)“防火、防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3)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各班清点人数,统计伤亡情况,并将统计数据报告演练指挥部汇总。 (4)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2、各楼层疏散组织人员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七、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 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淖马小学防火、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始。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芦山地震祈福倡议书

芦山地震祈福倡议书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马云飞)xx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目前芦山县、宝兴等地受灾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月22日,团淳安县委、县教育局、县志愿者指导中心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抗震救灾的号召,率先行动,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开展“交一次特殊团费”、“一腔热血献灾区”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为受灾群众祈福,为灾区的父老乡亲们送去一份温暖、一份关心,与灾区人民携手共度难关!让我们奉献爱心,守护雅安! 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只要踊跃参与,就能让灾区人民感受到淳安青年的浓浓爱心!让我们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心手相连,共渡难关!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帮助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请大家共同为芦山、宝兴,为雅安,为四川,为中国祈福! 芦山地震祈福倡议书 [篇2] 亲爱的同学们: xx年4月20号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截止目前,已经有193人遇难,12211人受伤,受灾人口达152万,

共记录到余震3500余次,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在灾难面前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向灾区同胞表达最深切的慰问,向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表达哀悼,因此我们倡议: 让我们一起祈福:愿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一路走好! 让我们一起祈福:愿在灾难中幸存的人早日走出阴霾! 让我们一起祈福:愿还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人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让我们一起祈福:愿奋战在一线辛苦救援的战士和志愿者们平安! 让我们一起祈福:愿我们的家园少一点灾难,多一点关怀! 我们坚信:“灾难无情人有情”,作为中华儿女,心系灾区,传递关爱,我们责无旁贷!此刻,让我们相聚在一起,让我们的爱心化作天使,守护整个灾区,为他们祈福!此刻,让我们一起加入到祈福的队伍,爱心接力!此刻,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诚传递爱与希望,向灾区送去祝福! 让我们携起手来,将我们的爱凝聚成为众志成城的力量,为逝者祈福,为雅安加油。我们欢迎你一起共筑中国自强之梦! 祈福时间:xx年4月26日21:00 祈福地点: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6号楼与7号楼之间排球场 形式:默哀,心形光源祈福,爱心寄语和签名以及大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爱心的知识普及等。 资源与环境学院 10级环工环科生态党支部

防地震火灾安全应急预案

防地震火灾安全应急预案 为使地震火灾等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快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根据我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防地震火灾安全应急预案。 一、紧急疏散 1、听到警报后,由各班负责人组织本班人员快速、有序第地撤离办公楼到楼前空旷地段。 2、撤离顺序,以班级为单位,快速自然形成单列纵队,快速撤离办公楼。切莫惊慌失措、快速奔跑,造成秩序混乱。 3、校领导要保证有效指挥,按要求进疏散至办公楼前空旷地段后,办公室迅速清点人数后向局领导报告。 二、紧急避震 1、听到警报声,要保持镇定,应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 2、在办公室的人员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俯卧或蹲下的方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异物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交叉,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遇到地震引发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6、疏散后的集结点为空旷的地方,并要用双手抱头,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三、火灾现场处置 1、发现火情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和分管领导和部门电话。 2、立即切断电源,撤离易燃、易爆物品,打开所有出口通道。 3、使用灭火器及其它灭火器材,奋力灭火。 4、抢救受伤人员,重要财产:如现金、贵重物品、帐册等。 5、保护现场,维护秩序,防止外人趁火打劫。 6、根据火灾情况,疏散人员。 7、公安消防队到场后,及时向公安消防部门的火场总指挥报告情况,带领职工服从统一指挥。 四、有关要求 1、进入防震紧急状态后,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将通过电话、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命令、指示一经发出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立即到岗到位,凡发现不到岗到位者追究责任。 2、在抗震减灾应急行动中,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3、本预案一旦启动,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保证24小时手机开机,凡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将追究个人责任。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地震安全教案

防地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防其它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