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课本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精选。这些作品不仅文质俱佳,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通过最优化、最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的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奠定学生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同时,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赋有韵律的诗词,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谨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美的意境。

1.1 感知语文学习的“音韵美”。

所谓音韵美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课听觉上的美感。如:苏轼之词的豪迈奔放之势,柳永之词的缠绵悱恻之意,李清照之词的凄凉孤寂之情,余秋雨散文至情至理的阐释与反思……通过学生体验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文章的音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

1.2 感知文章塑造的“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美育就是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进行审美观念与美的价值的教育,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具体表现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急剧成熟的时期,也是政治思想、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美育作为一种情感动力系统,能把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化为内部学习动机。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下面我就语文教学谈谈课堂美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导语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导语实质上是情感的激发,它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得到教育。导语很象自然中的催化剂,其作用是巨大的。如教学《难忘寄园情》,我们用这样的导语:哺育过你、教诲过你、使你得以茁壮成长的人,将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请看,谢稚柳先生通过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老师何等深切的怀念之情!请读一读这篇课文,它将告诉你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向你展示一幅怡然自乐的乡村图景,引你遐想,使你沉思。这样充满激情的导语,就会把学生

带入特定美的意境中去,使审美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导语进行美育。 二、利用音响美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这些文章单凭老师的讲解或让学生读读议议,是难以唤起学生美的形象,也难以理喻其中特有的艺术情趣。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响进行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美更广阔的艺术境界中去,因为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古诗《敕勒歌》,利用音响,美妙动听的音乐会把学生到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上,在那里,天广地阔茂草无边,时有风力,牛羊隐现,诗文的美感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利用插图美育 插图把抽象的东西化为能直接感观的色彩艺术,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它为教材增添了优美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余贤敬)

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 罗山县朱堂中学余贤敬 美育,对学生来说,就是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全面的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人。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然而,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如果能在学习中、生活中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那么,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做到寓教于美。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灌输美学知识 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文质兼美,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都很强。其语言上往往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却是意味无穷。阅读古诗词要细细咀嚼,涵咏玩味,使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让联想的翅膀翱翔于奇崛璀璨的艺术苍穹之中。让感情的触觉摩挲于动人情愫的艺术形象之上。这样,不断地寻究,不断地汲取,不断地意会,在咀嚼涵咏中, 第1页

逐渐体味古诗词尽在不言中的美的真谛。 “骏马西风塞北”是壮美,是阳刚之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美,是阴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恬淡清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壮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安宁静谧;“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画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瑰想象…… 细看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阅读这首诗,仿佛看到、感到草原上天高地远,疾风拂面,碧草连天,牛羊隐现。此情此景,使人不仅目不暇接,而且目舒神怡。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优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堂上,教师如果稍加点拨,就能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 再看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作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景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春风、酒旗、楼台、寺院、烟雨等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光 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渗透美育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灵动。 一、引领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中的形象美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营造美的氛围。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反复朗诵,品味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流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触摸一词,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细读默念,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一本好书能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美文创作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指导观察;二是启发讨论;三是完成创造。如让学生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作文写作,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09T11:55:49.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作者:刘琴琴 [导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湾中学264309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自始至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自然带有审美性的特征。这种审美性主要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能力的教师表现出来,我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作为手段,是教师要以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在课堂上激发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主动参与,情绪愉悦的同时掌握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增强美的发现、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和偏废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装在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把审美活动纳入语文的教学中,无疑会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一种催化和促进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才能自觉地去运用、去创造教学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较高的审美修养,也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修养超高,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就越强。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低劣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在于他们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他们的审美修养。优秀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而且这种修养已成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成分,深深渗透于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中。他们不光会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觉地使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在教学中,他们会深入挖掘每篇课文中潜在的美,并尽力使这些美得到丰富和升华,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期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就初中语文而言,一至六册所精选的一些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其整体结构、文体、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等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源泉。如《背影》中的父与子的亲情美;《我的教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听潮》中潮起潮落的动态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十大浮雕的静态美;《孔乙己》中的悲剧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当潜心钻研,从这一篇篇优美的作品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素材,促使学生逐步完善、提高审美。 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外在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教态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所谓教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动作、表情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的美,他表现为衣着整齐美观,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态度亲切、庄重、热情、真诚等。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则表现在多方面,诸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缓急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张弛交错、疏密有致的节奏美;干净、整齐、清晰、和谐,书写漂亮而又规范的板书美等。 四、指导学生感知自然美,培养他们得审美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之外,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会体略自然美。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萧如笛的山泉瀑布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亲身观察去领会自然界万物的形体、色彩、现调、空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对称等美的活动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些形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如让学生观察荷塘,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讲碧绿的荷叶给人的平静、稳定之感;粉红的荷花给人的淡雅、欢快之感;而叶与花的形态分布可以使人从它的整体结构中感受到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的和谐统一。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自然景物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赋予人的生命和感情,从而产生审美的体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自然界的万物就会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他们的感情也就会在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时再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荷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由荷花联想到春节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对它产生钦佩和敬慕之情,因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各种教育环境和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