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淳安电大教师进修学院朱鉴斌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总的说来具有创造性、真理性、生活性、革命性、世界性、人民性、通俗性、实践性、历史阶段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今推进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

1917年秋季,陶行知先生由美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等职务,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1921年参与筹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主任干事。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还亲赴河北、河南等省县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陶行知先生积极提倡乡村教育,次年,在南京北郊老山脚下的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就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晓庄师范。

在晓庄,陶行知先生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大力提倡以人民生活为中心的大众教育,反对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和殖民主义的洋化教育,初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大壮举,为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陶行知的伟大人格是知识分子的楷模。

陶行知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始终置个人名利地位于不顾,一心为工农劳

苦大众服务,他为大众办教育,为大众写文章、写诗歌,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应该走这样的人生之路。

可以说,从精神的高度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理性和他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怎么也不会过分。江泽民同志早在1986年10月就说过:“]陶行知的一生,正值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索新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作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贡献。”宋庆龄赞誉陶行知为“万世师表”,董必武在悼念诗中写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这些荣耀,陶行知是当之无愧的。

(一)、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曾经发挥了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那么,当今还能不能继续发挥他的作用和影响?如果能的话,又怎样才能发挥?这些是我们今天想借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人不能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从理论和逻辑上讲,一种正确理论诞生之时,就是其谬误泛滥之开始。因为,人民这时只会更多地注意到它的正确性、绝对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误差性、相对性的一面。反之,一种错误的理论遭批判之时,也是其真理凸现之肇端。因为,人民这时也只会更多地注意到它的谬误性、绝对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正确性、相对性的一面。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采取批判和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吸取它的合理内核,而敢于抛弃其中落后于时代的东西。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样,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需要发展,于是有了杜威的“做中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以及“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需要发展,因而有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生活教育

理论。很显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需要发展的。时代在前进,理论也要与时俱进。

凡有生命力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如果说一种理论到了顶峰,那么不如说这种理论正在走向没落和灭亡。如果说一种理论绝对正确,不如说这种理论正在把我们引向歧途;同样,如果说一种理论绝对谬误,那么不如说这种理论正在把我们导向另一歧途。

(二)、如何科学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从科学意义上讲,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是他那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教育赶超世界一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甘愿艰苦奋斗、奉献终身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只唯“实践出真知”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学习他那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眼光和宏大气魄,学习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大公无私精神------而不是他那些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具体内容、做法和词句。这儿须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他所有的具体做法和词句都已过时,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虽产生于这个时代前,有超越于这个时代后。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但学陶师陶,并不等于不要学洋师外。外国的教育客观上已走在我们的前列,现在外国教育中所具备的先进做法以及所采用的理论,肯定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所不能全部囊括和包容的。陶行知若还在世的话,他也许会再度出洋,学习取经,再返回国土,创建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教育理论”,但也许他不再称其为“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另有新的名字。

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的时代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已迥然不同,但是,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陶行知先生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倡导者。

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立了以“创造”为灵魂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倡导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行

知先生把这六大解放称之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但他决不是放纵儿童,而是主张儿童应当将“埋头苦干”与“抬头乐干”相结合。多次指出教育要“教人求真”,创造精神则离不开“求真”、“奋斗”和“奉献”的人文情怀。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培养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正确认识。

(二)、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代表。

陶行知为了寻觅中华民族和中国教育的出路,他殚精竭虑,上下求索,历尽艰辛,终以思想家的睿智,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走向。他曾深刻指出,中国要建造的是“合理的工业文明”,即合理的现代化,他倡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以发展科学为基础,具有“川流不息”的活力。教育应当培养“长久的现代人”,这种现代人所以称之为“长久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具有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陶行知的求索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陶行知的成功之路就是“志、爱、勤、创、行”五个字。志,就是志向、理想。这是陶行知先生成功的灵魂。爱,就是爱国爱民爱生。这是陶行知先生成功的动力,是他走上成功之路的基因。勤,就是勤奋。这是陶行知成功的方法。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的座右铭是“活的老,学到老,学不了”。创,就是创新。这是陶行知成功的重要条件,科学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这是陶行知成功的关键。实践出真知。他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认识论,这是他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的过程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吴益宽方善森等:《陶行知研究集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2]周毅向明:《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0.

[3]胡志淘、丁丁:《生活教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6.

[4]张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2003.6.

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

淳安县机关幼儿园许娟

【摘要】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召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把艺术教育生活化能增强幼儿艺术教育的敏感性;能促进幼儿全脑功能的创造力的开发;能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而《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现如今有的个人或部门为了适应家长的需求开设了形形色色的、豪华的的艺术殿堂,不可否认这些有着或多或少的收获,但这不是根本的,更不是大众的,更多的家长在门外张望着。社会需要平民的、大众的教育。那如何把艺术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联系在一起呢?

【关键词】艺术生活化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召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把艺术教育生活化能增强幼儿艺术教育的敏感性;能促进幼儿全脑功能的创造力的开发;能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而《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现如今有的个人或部门为了适应家长的需求开设了形形色色的、豪华的的艺术殿堂,不可否认这些有着或多或少的收获,但这不是根本的,更不是大众的,更多的家长在门外张望着。社会需要平民的、大众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他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人们要过健康的生活,就须有健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有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就有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有艺术的教育。所以

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也就是为生活而教育”。那如何把艺术教育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联系在一起呢?

一、艺术活动主题生活化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许多教师常常为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而烦恼,其实,只在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艺术活动主题。

从幼儿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幼儿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将其记录下来。其次,从不同艺术门类(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的角度对记录的事物、生活场景、情感进行联想,设计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再次,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整个教育计划的安排调整教育主题。如以“好朋友”这一内容表现为主题,可以扩展出以朋友为主题的美术和音乐作品欣赏活动,如:人类的朋友、动物的朋友等艺术主题。在组织活动时,同一个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也可以以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主,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艺术除了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美化生活,为生活增添色彩。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用艺术表达生活,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艺术的方式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装点自己的用具,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而且通过美的创造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的艺术体验,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应该通过艺术教育来能上能引导幼儿逐渐走向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二、幼儿艺术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训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扭转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1、教师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训艺术感知能力,大自然和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雷雨和闪电、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优美流畅的动作等都蕴涵着美。教师可以组织寻找“生活中的歌声”、“生活中的画”、“自然中的节奏”活动来培训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摆脱日常知觉的局限;使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性质和艺术原理产生敏感,为欣赏艺术品奠定基础。

2、加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生活的环境充满艺术氛围,环境是无声教育,是幼儿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带领幼儿走向街道,走向社会,让幼儿身临其境,获得感性的经验。在具备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后,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开展其他的活动,让幼儿画画说说、做做玩玩,孩子们在活动中其乐无

穷。

3、在幼儿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和美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感的教育,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是艺术教育的最好时机和素材。如随着季节的更换和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穿衣的要求有了不断的变化,一般家长和教师容易很主观的随着自己的意识随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审美为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或者简单的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意穿,很少考虑这一日常生活中与艺术教育能够统一起来。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感受是非常大的要素之一,而对幼儿色彩感受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像大人一样去学习色板,调色等,而是从生活中的处处去感受色彩,欣赏色彩,这样在今后各种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应用色彩。适当的做法是:

首先,让孩子自己去挑要买的衣服,对幼儿感受色彩是一种锻炼。不同的色彩都有它不同的人性化特点,设计师将它们应用在童装中,让每个孩子穿出了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就像大人一样,每个孩子喜欢的颜色都有所不同,从画画中就能观察到,试想一下,一个对服装比较讲究的妈妈喜欢用不同色彩来打扮自己;另一个妈妈穿衣服色彩单一总穿暗色,那么两家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次,衣服的款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能否将整身衣物做出和谐,舒适的搭配这与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衣物搭配起来有它不同的风格,有穿起来可爱的,有华丽的,有清爽的,孩子每天站在镜子前,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能够体现自己的喜好,个性和审美,每天都会以自己喜欢的形象出门,觉得这样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

再有,孩子在自己多次尝试搭配并在成人稍作引导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自然会总结出哪些衣服是适合哪个季节穿的,哪些衣服比较实用,哪些衣服是不能穿的,这是幼儿日积月累的长时间实践的总结和归纳,虽然不太成熟,但也成就了自己初步的风格和个性。

三、善于发现,合理使用,活动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因此,材料提供是前提,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以美术活动为例,美术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美术领域,应放大圈子,自然整合各领域,让活动更生活和自

然化。也可以这样说,幼儿美术欣赏和表现应回归生活,不仅仅是指题材的生活化,组织形式的生活化,更重要的是活动的材料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的。生活化的材料既受幼儿喜欢又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如小石子、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报纸、各种豆豆、钮扣等。多样化的作画工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艺术教育,应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现幼儿心灵美、自然美,并创造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园艺术教育》

(本文获第四届全国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研讨会二等奖)

在集体中培养孩子的自治能力

淳安县机关幼儿园余红英

摘要:我们生活在社会,就应该有社会责任,我们生活在集体当中就应该有集体意识,只有每个社会、集体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集体意识,我们才会有安定的社会,优秀的集体。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很自我,没有集体意识,缺少团队精神.自治能力是形成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陶行知先生说:“人才的幼苗从小培养,如果家庭里,学校里,铺子里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已被发现有特殊的才干,那么,立刻就应当给他以适当之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告诉我们人才应该从小培养,不要错过良好的培养期,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人

格、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所以幼儿园孩子自治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本文就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治能力作了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集体自治

我园是陶行知试验基地,一直以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爱满天下”作为我园的发展宗旨,以“扬起爱的风帆”作为园风,爱心育人。但在这充满陶老教育精华的基地上,只知陶老一些粗浅的教育理论,和极少的几句格言,并不知道陶行知的一些可以震撼人心的教育事迹,不了解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今年暑假其间园里组织读书活动,应领导的推荐,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暑假期间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当我带着完成任务和学习的态度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没有仔细研究过陶行知的人,读过陶行知的书,的的确确是一种遗憾.当我读到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时,遗憾的感觉更加强烈,因为它正是我在班级德育工作时的困惑所在,它使我一直摇曳不定的有关孩子自治能力培养的教育行为有了明确的方向. 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充分体现了自治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先生的有关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理论认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是共同立法守法;不是和集体、班级宣布独立,是共同治理的过程。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学生是指在校的学生,是一个集体中的成员应要有集体团队的精神,学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在集体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达到自治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很自我,没有集体意识,缺少团队精神.他们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缺乏一定的自治能力,来到幼儿园后什么都不会,不敢去尝试、实践,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独自解决各种难题. 我们教育机构要培养的孩子是能够自理学会自治的现代公民,陶行知先生说:“人才的幼苗从小培养,如果家庭里,学校里,铺子里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已被发现有特殊的才干,那么,立刻就应当给他以适当之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告诉我们人才应该从小培养,不要错过良好的培养期,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人格、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所以幼儿园孩子自治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

陶先生指出:人才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培养出来。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包含三种要素:㈠为集体自治;㈡为集体探讨;㈢为集体创造。现代教育理论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对学

生进行教育要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集体。陶先生的“在集体生活中进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集体同样是培养幼儿自治能力的最好阵地, 运用陶先生的“在集体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论培养孩子的自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集体榜样和舆论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幼儿阶段,孩子掌握行为的准则,自治的标准是从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和听到人们的评价开始的,幼儿思维具体且富于模仿,对自己亲眼目睹,直接接触的行为要容易理解,并能较长时间的保留在记忆中,并对自己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自治管理。所以教师要通过榜样来培养孩子的自治首先要为孩子选择组织积极的榜样范例,进行现场观摩和评价,并引导他们的行为,让孩子们先从认知上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形成初步的有关具体事例的是非意识,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好的,最棒的.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从内因上达到自治.

学榜样:例如中班的孩子在吃饭常规方面的自治,中班的老师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要找好积极的范例榜样,最好是常规比较好大班集体,让中班的孩子到大班里参观用餐的整个过程,学习大班用餐时的仅仅有条.二是事先对参观对象在用餐方面的积极评价,让自己班级的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初步了解用餐方面的行为准则,了解自治的标准.知道该怎么做.当中班的老师带着孩子来到大班,大班的孩子刚好准备用餐,一个个井然有序的排队洗手,回到位子上准备用餐,值日生洗完手后主动的分饭,分菜,用餐时的不语和清洁,用餐后的卫生都是孩子参观的内容.参观前老师对大班常规的评价一览无余的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心中对大班哥哥姐姐的认可也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老师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大班孩子进行表扬.表示对能做到这样的用餐常规真是很了不起.有当哥哥姐姐的样子.特别是小一些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一点长大的心理,他们会觉得哥哥姐姐好厉害,能长大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我要学会这些本领,要做大哥哥、大姐姐.在这样心态的驱使下让自己的行为向想哥哥姐姐靠近,努力向哥哥、姐姐们学习.在努力中孩子就是在自治.在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这样的行为准则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一定稳定性,就觉得是应该的事时他们的是非观就奠定了,就可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风气,一种积极的舆论,健康积极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力量,他对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能及时的做出褒或贬,肯定或是否定,倡导或是抑制的评价,对所有的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为得到集体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维护集体是孩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在集体中小朋友之间相互督促,相互管理,达到自治.

做榜样:前面是积极的榜样对集体及个体的影响,促进孩子达到自治。而自己作别人的榜样同样有一种促进作用. 参观了大班孩子的用餐常规后,孩子们就觉得哥哥、姐姐们真是很厉害,自己也很渴望能有那样的本领,渴望自己就是那样的角色。较小的孩子一旦让他充当了哥哥姐姐的角色,他就觉得很荣幸、就会很自觉地以哥哥姐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好让自己能给大家做个表率,那种感觉真的很棒。例如:小班的有个孩子,集体活动的时候都不能按照规则活动,甚至是到处乱走,离开集体.后来老师发现他虽然平时很顽皮淘气,但偶尔对一些比较弱小的孩子比较迁就.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每天在他来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在集体中把他树榜样,说是我们班的哥哥来了,是个能干的孩子,还会谦让小弟弟呢。当老师给他夸奖的时候,他就以老师夸奖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别的小朋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做出违背刚才老师表扬的要求外,小朋友就会起到监督作用.会告诉老师她刚才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并提醒他应该怎样做.同时,当哥哥的小朋友也在时刻以哥哥的准则要求这自己,在班级中他还会管理好别的小朋于友,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对或是不应该的事情时,理应帮她指正和督促.就这样在相互监督中学会了自治。

二、在班级集体中运用各种评价激励,引导孩子相互学习,培养孩子自治

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生活活动成为了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晨间锻炼、用餐、就寝、散步、日常劳动等都是与生活直接有关的活动。所以在生活活动中对每一个孩子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是对孩子的优良行为进行不断强化得以巩固达到自治自理的有效手段。

㈠语言记录评价;

评估本的填写和记录是班级老师和家长交流的一种方式,老师两个星期就会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和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的评价,老师要把在生活中观察到孩子的进步,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在晨间活动时在集体面前把这个记录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老师随时在关注着她,会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所有的孩子都向往老师也能在自己的评估本上写上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带回家给家长。有了这样的自主要求后,孩子就会自觉的努力的向好的方向发展,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达到自治的目的。

㈡图片奖励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一般都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运用,某一活动的开展肯定有一些孩子表现比较突出,可以给予奖励性的评价. 孩子对纯粹的精神上的鼓励虽然也有一定的触动,可是没有一定的物质辅助的鼓励来得直接和有动力。当然就物质上的选择也是很有艺术的,不能让孩子太物化,又能让孩子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孩子天生就对一些小的物品比较喜欢,老师经常性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

抓住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赞赏,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对他们表现出的习惯性自治自理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他们偶发的自治自理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当他们拿到表示他的进步,他的成就的图片时,就会想着下一次我还想得到。就会继续让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很容易接受。通过评价使儿童因自治自理行为而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巩固和发展自治自理行为。”

㈢符号评价;

符号评价在小组竞赛中运用的比较多,可以设计几种代表不同层次的符号。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竞争和评比分别获得不同符号的奖励和标识。作为小组的成员,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小组争光,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是最好的,最棒,时刻以标准的要求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为自己的小组作一份贡献,添一份光彩。比个体竞赛更有促进作用的是,小组竞赛不但要求自己遵守相关的要求,还会督促自己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遵守,还要相互配合,共同争取。不仅是对小组成员做出评价和要求,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学会客观的评价是幼儿社会化行为的激励与自控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让幼儿初步理解和懂得正确与错误,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评价标准,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治。

三、集思广益让孩子共同参与班级集体的管理.解决班级问题中学会自治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力也很强,与其老师辛苦还不如权利下放,更加能让孩子的个性在自治中自由发展。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幼儿随时会产生许多问题,我们应该让孩子共同来参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治.

㈠把阵地留给孩子

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经常会向老师推荐玩什么好,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向孩子征求意见,玩这样的游戏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玩比较开心.有序.当孩子们自己制定总结出来,并在集体中决定的规则孩子很乐意接受,在玩的时候就能遵守.以自己定的规则约束和要求自己,达到自治.在自由活动小朋友自发的游戏中让孩子自己设计规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设计游戏的规则,以避免玩的时候尽可能出现纠纷,因为孩子自己定的规矩自己都是能接受并遵守的哪怕就是犯规了,接受惩罚也是心甘情愿.一种自治的意识就会形成.

㈡班级中的问题留给孩子

我们都是集体的成员,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的成员,大到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分忧解难,添砖加瓦,共同治理,使

其进步。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一样,也应该以集体之乐而乐,以集体之忧而忧,共同分享集体的成败,共同担负集体的兴衰,虽然从孩子的个体上来说,没有很明显的集体意识,但从孩子的点滴行为和言语中还是透露出集体的意识.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让孩子参与班级管理,就例如:早上晨间活动的时候,新新告诉老师,小吃店的门被**弄坏了.老师没有及时地走过去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告诉新新,老师今天要新新当店长,要他自己去看看什么原因,怎么样才能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到了第二天晨间活动时,老师以孩子的身份来到小吃店,只见小店已被修整得整整齐齐的,新新站在门口说话了,“各位顾客:由于场地的比较小,请大家不要拥挤,排好队伍,以免损坏门窗。”原来新新已经在当店长期间把店里整顿了一番,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新新以游戏的角色参与管理,并对参加此游戏的小朋友提出的要求,大家都能欣然接受。

总之,学前儿童的行为主要是模仿。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身边及社会上自治自理能力强的儿童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定期评选出衣着整洁者,书包整理出色者,帮父母干活最多者,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组织他们收看或收听关于自治自理能力强的儿童的事迹,同时还经常引导孩子相互之间进行监督,练习自治. 使集体与个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孩子的自治能力会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学习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3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伯、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4、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5、梁志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本文获第四届全国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研讨会二等奖第四届行知〃大华杯全国国教师?我与陶行知?征文评选三等奖)

幼儿园教师角色转换初探

——学陶感想

淳安县机关幼儿园方蓉

摘要:陶行知认为,把自己变成小孩是当好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当我们把自己变成小孩时,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当幼儿园的教师,许多时候需要把自己变成个小孩子,这样,才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走近孩子心灵的深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幼儿园教师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经常转换,有时当妈妈,有时当小小孩,有时当解放军,有时当大灰狼,有时当医生------当幼儿园教师最好要有演员般一样的表演才能,并充满趣味性。要经常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关键词:角色转换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把自己变成小孩,是指教师在心态、情绪、语言表达等方面接近小孩的状态,而不是指真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身体上变小孩那是不可能的。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比较小,一般是3——6的小朋友,教师在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更加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等方面,可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经典思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活动,即: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和体育活动。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所起得作用非常大,表面上始终是教师的角色,其实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活动内容中,教师在不停地转换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生活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扮演母亲的角色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包括来园、盥洗、喝水、进餐、入厕、睡眠、离园等常规性活动。这些活动在时间、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方面每天变化不大,因而教师不能将这些仅仅看做是保育工作,而忽视了它们的教育性。我们要看到,生

活活动贯穿在一日生活始终,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最自然最真诚最不矫揉造作的爱就是母爱。教师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教师要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保护,要像母亲一样保护孩子,产生本能的母爱,教育和保护班里所有的孩子。

1、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儿童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大,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将使他一生受用无穷,尤其是对幼儿的个性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所以,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万万大意不得。

如:按时起居,按时进餐等,孩子在养成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遵守一切制度、纪律的倾向,幼儿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性格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弊病之一是,家长对孩子在生活方面包办代替太多,以至于造成幼儿生活技能水平低,劳动观念差。而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劳动者,他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有开拓创新和顽强劳动精神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上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两大方面。通过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独立吃饭、入厕、穿脱衣服等能力培养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如:通过幼儿料理自然角、整理图书、收拾玩具架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增强幼儿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幼儿在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中,养成为别人做事、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

3、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注重生活活动的教育,切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卫生。一个儿童只是体格健壮、肌肉发达而情绪紧张、性格怪癖或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因而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而且应该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宜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一日生活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民主、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打好基础。

因此,在生活活动中,注意幼儿的心理卫生也是不可忽视的。

可见,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教育因素,如何以母亲般的胸怀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自然渗透;如何做到游戏中生活,生活中学习,有机结合,我们要不断的深入挖掘内在的教育价值,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扮演各类不同的角色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方面呢?曾经看过一堂音乐课,学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把自己扮演成导游,带领小朋友(游客)游黄山,在虚拟的游黄山过程中,小朋友非常愉悦地学会了歌曲。另外,在幼儿园的一些学习活动中,可经常看到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小朋友面前。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时,教师扮演医生,使小朋友养成护齿、保护眼睛、讲卫生等良好习惯;进行故事教学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有时当大灰狼,有时当兔妈妈,有时当猫爸爸等等,使小朋友投入到故事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故事。进行交通规则教育时,扮演警察,使孩子们乐于接受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叠被子学习活动时,教师变成解放军叔叔,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引导小朋友也来当一当小解放军,产生模仿的兴趣和愿望,使枯燥的叠被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都能动手参与操作活动,都能在活动中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科学教育时,曾提到“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经过多年的幼教实践深深地感悟到一点,那就是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促进教师角色向更高一层转变,两个转变相辅相成。这不仅关注了幼儿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学不仅是价值引导行为、交往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性的行动,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越来越要求教师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也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游戏、学习、劳动是人一生中的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很多人认为,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实践活动;学习是学龄儿童的主导实践活

动;劳动是成人的主导实践活动。其实,学习和劳动虽然不是幼儿的社会义务,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与贯通相结合的过程,即学习必须由浅如深、由表及里地下长期积累的工夫;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可见,贯通必须以积累为基础,积累必须以贯通为归宿。3岁以后的幼儿已掌握了口语,各种心理过程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有意性也开始发展,这就为其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与入小学后的正规学习有所区别。学习的内容难度增大了,而在学习时间方面,幼儿园儿童每天是1个小时至1个半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25分钟至30分钟,而小学生则是4个半小时至5个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40分钟至45分钟。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对小学这种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学习,即是要重视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程》的这一提法明确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意味着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寓教育与游戏中。在某一教育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该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观察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之间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学习活动要较多的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才会比较容易接受。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学习活动也不断发展起来,表现在:

小班幼儿: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

中班幼儿:能把学习和游戏区分开,学习仍然以游戏形式为主。

大班幼儿:能按学习任务进行活动,学习仍可采用游戏形式。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的组织教育活动,将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其他身心和谐发

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

教师首先应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确立本班保教目标体系。然后以本一阶段性保教目标以及幼儿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科学的安排教育活动。做到以教育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与游戏的优化结合有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无论是怎样的结合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积极地主动地活动、认知和发展。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价值使二者结合,而不是僵化地生搬硬套。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为多,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以整合式为主,大班后期应以分离式为主,偏重于教学活动。二者有机结合,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活动,虽然能力有所不同,但都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将教育意图客体化、物质化,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2、优化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优化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是保证幼儿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要使幼儿发展的需要与发展的环境达到良好的平衡和协调,就要把幼儿园的教育看作一个制约幼儿发展的立体环境。从本质上看,幼儿教育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环境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潜在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强调了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最初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的,可以说幼儿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环境客观存在着教育价值,环境教育是实现幼儿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影响甚大。幼儿的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环境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

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首先,要优化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操作性,可参与性,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可以与环境进行交流,幼儿园和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安全、卫生的环境,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空间。另外,活动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在各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是通过操作相应的材料进行学习。而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多种类的内容或多样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意愿进行选择。

其次,要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向上的精神环境。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它具体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和谐、民主的关系。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活动是人在与周围现实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往往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他们是通过亲自摆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进行观察、注意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⑴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周围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宜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仅依靠书本材料组织教育活动。应将幼儿带到室外,观察大自然,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以促进幼儿观察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⑵为幼儿多提供直接获得感性经验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各种活动中,教师通过运用是实物、图示、情境表演、启发提问等教育手段与方法;让幼儿多看,多听,用动作表示,用语言表达。鼓励每一个幼儿充分参与活动,使幼儿多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助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还可以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和信心,改变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在活动中学习。

⑶利用多种形式有利于全体幼儿获得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形式,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

发展。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发起的个别的或小组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学习。

三、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把自己变成个小孩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途径。

1、系列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首先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好奇心出发。

无论是自主游戏还是集体游戏,游戏成功与否取决于幼儿对游戏有多大兴趣,对游戏的结果和玩具材料是否产生好奇。幼儿由于经验、能力的差异往往在游戏中表现出独特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系列游戏活动内容。有我为幼儿设计的“玩色玩纸系列游戏”之三“团纸拓印—小树开花了”的游戏,开始我只是把它设计成“玩纸系列”之一,可当我发现幼儿对游戏的某个结果—“红花”印在“黄花”上,花的颜色就变了感兴趣时,马上调整了自己的设想,把玩色融入到系列游戏中去,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系列游戏中我添加了“变色纸”,“会跳舞、画画的小球”等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还培养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感受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2、系列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以幼儿日常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源由。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游戏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在游戏中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把幼儿日常游戏中出现的行为问题融入到系列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效果就会非常好。在户外玩滑梯时,我多次发现个别幼儿滑完后不马上离开,造成了滑梯上的拥堵现象,很危险。为此我在“小汽车”的系列游戏中增添了“立交桥”的游戏。游戏时我引导幼儿逐个“开车”上“桥”(滑梯就是立交桥),并在幼儿“开车”下“桥”时变绿灯,让幼儿滑下后根据绿灯指示即时离开,避免了“桥上”的拥堵现象。游戏玩过几次后,我有意识地请以前在滑梯口喜欢停留很长时间的幼儿充当“信号灯”,指挥“桥上来往车辆”。这个游戏,基本上改善了幼儿玩滑梯时出现的问题,游戏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此系列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活性,还促使幼儿树立起了规则意识。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私塾先生和他外祖父的帮助下,读了几年《四书五经》。1906 年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10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1911 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进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 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学美国。1915 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受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孟禄等。1917 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 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 1927 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 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1931 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 科学下嫁" 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1932 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 制” ,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叫“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抗日战争中,陶行知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 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其实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他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 明” ,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11677482.html,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淑贤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先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在后来的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试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涵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 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所提倡的,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终又回归生活,而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便是一所最好的最大的学校;另一方面,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便也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专业技能与处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应试”学生认为学校生活的价值就是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证书固然重要,可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便也枉然。因此,不止学生,甚至是老师,积极把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一学说亦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 我们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教育思想理论生活教育论的一个方面。他的意思是,在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于学的中心,教着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他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创作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中,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这一点对于今天家庭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任性、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各种事情都有父母包办。可见,今天的家庭教的可悲性。在教育中使孩子多动手操作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 另外创造教育的方法解放孩子的空间给孩子创造广阔的舞台。现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害怕孩子出事担负责任,大部分的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在教室中进行,所以孩子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一些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机会观望。孩子的课外知识困乏,缺少丰富的资料和应付的能力,以致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可见解放孩子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师以身作则的理论中,热爱学生,爱满天下。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一位好的老师是孩子一生中的转折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修养的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教师要应有高尚的师德。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民众的教育事业,把教育普及到民间,为劳苦大众服务,陶行知是第一人。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 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岁入家乡的私塾读书;岁进入歙县的崇一学堂免费学习;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同年由金陵大学保送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受教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孟禄;年毕业回国。 陶行知回国后,积极投身建设新教育的实践。19l—年协同杜威、孟禄进行了教育实验和教育调查工作;年陶行知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一职,与晏阳初等人成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年月在南京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论。后来,由于晓庄师范学校师生积极支持工人罢工,南京政府下令关闭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年陶行知回国,开始从事“科学下嫁"运动;年在上海市郊创办山海工学团;年由于上海“八一三事件”爆发,山海工学团被迫停办;年月陶行知在重庆北陪的凤凰山为难童创立了发展特殊才能的育才学校;年创办《民主星期刊》;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年与李公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年月回到上海,患脑溢血逝世。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一)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丙、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陈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演讲稿.doc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方面相形见绌的“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更不会大胆问、动脑想。以至于成绩每况愈下,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纠正他们自卑、封闭、脆弱、冷漠等心理,给教育摆出了新的问题,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亟待我们寻求促使“学困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转化“学困生”的光明之路。 1.陶行知教育思想管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陶先生在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 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分别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他的师德风范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遇到困惑时,又重温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如同重温了一遍经典,不仅在精神上获得了一次愉悦而快慰的旅行,而且陶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赏识教育思想,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都从实践的层面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爱”的教育

爱得真诚、深沉、博大是陶行知先生师爱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为教育、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只有教师付出真爱,学生才会走近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2)赏识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3)习惯养成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强调“终生教育”,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在他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江苏省陶研会第十二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市编号:省编号:(本行由评审单位填写)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教育家,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给我们遗留的精神财富是非常珍贵的。他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等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浅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鼓励质疑、创造教育、潜心育人的思想精髓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潜心育人;启示 一、生活教育、开放教学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包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应当满足社会所需求。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现代教育绝对不能脱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实践。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压迫下非常被动地学习,然而当他们把这些知识背得很熟练时,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派不上用场。相反,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运用,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我从中得出启示:应该从适应生活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倡导综合性活动,这其实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以课堂为基点,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可以设计一些当促销员、导游、服装设计师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能力,全方位把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生活,将头脑中储存的相似模块调动、激活诠释新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鼓励质疑,尝试探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 陶行知 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 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 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 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 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 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 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 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 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 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 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 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 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 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 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交流讲座材料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交流讲座材料】 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 各位教育界的同行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有幸在一起来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进行研讨交流,我很高兴。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毛泽东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的道德修养与理想带给中国教育界的思考是无穷的,对于我国现今教育有着巨大启示。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荟萃 1、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2、终身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3、手脑相长: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从教育方面说就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4、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时代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对现今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启示。我们应该吸收其教育理念和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改造利用。我国现今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就中小学生的教育来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二、现今中小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其次,要打破先生关。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他提出:“中国是个穷国,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从群众经济状况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学校关。他认为专靠学校很难普及教育,因此必须采用自学团、共学团、工学团、空中学校等组织形式,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第六要打破人口关。要普及教育,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则很难普及。第七要有立法保证,“劝导与强迫并行”,同时要使一切妨碍别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陶行知一生为普及大众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任教时就举办了暑期学校,带领留校学生教居民、车夫、商贩识字读书。1923年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编写了《平民千字文》,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教平民读书识字。1926年后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重点是普及大众教育。1930年担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义务教育组主任,与马寅初、朱经农共同起草了《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成为当时政府推进普及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后又发起普及教育运动。在长期的普及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适合中国特别农村教育实际的宝贵经验,为普及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