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顶精文2019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报告

卓顶精文2019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报告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

【摘要】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关于营商环境的第三方评估显示,北京市制定的优化营商环境9+N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对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方法学,借鉴国际领先标准,在企业跨境贸易、开办企业时效、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缴纳税费、登记财产、获得信贷等方面,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增加透明度,为企业创造审批少、流程优、效率高、服务好、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企业总体评价是:改革成效显著、整体比较满意,政策实施精准、深度解读有待加强,有效评价差别大、低效评价指向集中,措施能否落地、仍有质疑之声。企业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务平台不完善、服务流程不够优化,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困境依旧,法治环境尚需优化、监督检查亟待加强,共性问题依然存在、民企发展任重道远。企业建议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制度化水平。

当前北京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去年9月出台率先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形成了9+N政策体系。受市政府委托,北京市工商联承担此次9+N政策效果及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工作。自3月19日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共组织了6场营商环境专题座谈会,实地调研走访并听取了100余家民营企业对新政出台的真实感受和建议;邀请北京市发改委、规划国土委、住房城乡建设委、财政局、国税局、工商局、城市管理委、商务委、金融局等9个政策制定部门,面向650余位商协会组织代表和民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项政策解读;市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区工商联和近100位企业、商协会代表参与了第三方评估内容、组织实施、问卷设计、报告框架的研讨;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5份。由于9+N政策集中密集出台,短时间内政策效果并未充分显现,评估工作覆盖范围有限,还望谅解。现就评估效果和政策完善形成如下报告:

一、总体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

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着眼新时代首

都职责使命,着力建设体现首都优势和特色的现

代化经济体系,在把北京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从座谈交流、调研走访、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和9+N政策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成效显著,整体比较满意

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不断推出改革创新新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现状总体是满意的。13.7%的企业

认为当前我市的营商环境非常好,48.4%的企业认

图1.营商环境总体评价

为比较好,正向评价合计超六成(见图1)。

(二)政策实施精准,深度解读有待加强

政策出台后,市委、市政府开展密集新闻宣传,

政策制定部门及相关单位持续政策宣讲,主要政策

均制作了“一图看懂”,方便企业快捷浏览。企业

普遍认为9+N政策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

以效果为导向,直面问题,直指痛点,在流程、费用、环节、透明度等方面均有一定

突破和改善,很多企业提到公章制作免费、税务一日领票、电力安装降费等措施落地

及时,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但是,受政策出台时间短的影响,只有

5.4%的企业对9+N非常了解,28.9%的企业表示基本了解,而高达48.0%的企业只是有所耳闻,另有19.5%的企业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政策(见图2)。

(三)有效评价差别大,低效评价指向集中

此次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9+N系列政策的主要改革举措进行评价,为了便于企业了解政策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客观评价,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把主要举措按照开办企业、建设项目审批、获得信贷、纳税、获得电力、跨境贸易、财产登记和人才8个方面进行了归类。从问卷填写情况看,企业对这些政策的评价差别比较大,正向评价(评价为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的)平均值和负向评价(评价为效果不明显和没有效果的)平均值之差高达20%(见图3)。

按改革措施正向评价由高到低排序来看,好评率最高的是提高企业开办效率的改革举措,好评率最低的是获得电力的改革举措(详见表1)。

表1.改革举措有效率排名

排序改革措施按正向评价由高到底排名

(非常有效+比较有效)1 提高企业开办效率88.0%

图3.9+N政策措施有效性评价

2 财产登记79.8%

3 深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78.6%

4 纳税76.5%

5 跨境贸易75.8%

6 获得信贷71.1%

7 人才70.7%

8 获得电力66.0%

具体举措中评价最高的5条措施分布比较均衡,有的涉及纳税,有的涉及企业开办,有的涉及财产登记(详见表2)。

表2.改革举措有效率最高的5条措施

1

推行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自主更正,申报期内的错误,允许自行多次网

上修改。缩短公积金业务办理时限。

2 进一步精简企业登记文书表格材料、优化名称预先核准制度。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全程无纸化办理营业执照,线上申请设立登记最快当日可办结。

3

水、电、气、热、通信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服务项目集中到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一站式”窗口服务。

4 设立区级企业开办大厅,涉及企业开办、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实现“只进一门,只对一窗”、“一窗受理、后台流转;一次申报,全程办结”。以购买服务方式,增加行政辅助人员,实现“一站式服务”。

5

物理聚合不动产登记办事窗口,实现自然人房屋权属转让中涉及多部门

参与的业务一窗办理。

低效措施则集中指向信贷领域,评价最低的5条措施均为获得信贷相关举措(详见表3)。全部举措的评价情况请参见报告附件。

表3.改革举措有效率最低的5条措施

1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业务发展。

拓展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与环境相关的2

收益权、排放权、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业务。

降低金融信贷成本,推动在京法人银行减免1—2项收费项目,保证总体3

收费水平逐年降低。

压缩金融信贷审批时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同一类型小微企业客4

户优化信贷审批机制。

定制小微企业针对性金融服务和奖励政策,对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5

款重点给予奖励倾斜。

(四)措施能否落地,仍有质疑之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营企业的利好政策层出不穷,企业表示倍感振奋。但以往政策执行走样变形的情况屡见不鲜,此次出台的9+N新政是否能贯彻到底,不少企业表示担忧。部分企业指出,9+N对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触及,例如公务人员懒政、不作为,执法人员不懂法、乱作为等行为,政策没有给出有效解决方案;28.9%的企业认为,要提高职能部门公务员的担责意识、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严惩不作为、乱作为、不懂法、乱用法行为;部分企业提出,与南方部分省份政府部门相比,北京相关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监管又重于服务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个别政府审批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涉企业务管理和服务情况满意度评价详见表4);部分小微企业则认为,他们在反映问题需求、参与政策制定、获取有效信息、执行意见反馈方面的权利体现不充分。

表4.涉企业务管理和服务情况满意度评价

排序部门满意不满意

1 人力社保79.67% 2.39%

2 消防73.05% 6.15%

3 税务71.56% 8.77%

4 工商71.56% 4.22%

5 文化管理70.46% 3.25%

6 质量监督70.05% 4.43%

7 规划国土69.72% 4.83%

8 园林绿化69.55% 6.04%

9 知识产权69.13% 8.97%

10 金融服务67.37% 8.68%

11 安全监管66.17% 7.71%

12 涉外服务64.18% 6.96%

13 环保63.83% 8.98%

14 食药监管63.21% 6.74%

15 医疗卫生62.03% 9.63%

16 教育部门60.26% 10.91%

17 城市管理59.43% 15.99%

18 建设部门58.73% 18.14%

二、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此次评估调研中,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政务平台不完善,服务流程有待优化

企业普遍反映,政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主要体现在三处有“硬伤”。

一是技术上有“硬伤”。部分企业谈到政务网络技术存在问题,网络不畅通、不稳定、不好用,极大影响了网上办事的体验,24.6%的企业认为急需加强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技术支持保障力度,确保网上办事平台稳定畅通运转。有企业感叹说“什么时候网上办事能跟网上购物一样方便快捷,企业的获得感就真正提升了。”部分企业反映,目前,线下多窗合一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正在大力推进中,而线上“一站式”服务远未成形,企业办理不同事务需要通过不同平台,导致同样信息多次重复报送,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部分企业认为,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均有待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离“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服务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是服务上有“硬伤”。政府服务方式创新仍然不够,数据信息共享不足,有企业在本市不同区都设有服务网点,每个网点都需要向其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申报企业信息、员工情况等多项基础数据,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1。有企业反映,电话咨询热线的建立本意是方便企业进行咨询、少跑窗口,但多数情况下,接线员根本无法解答他们的疑问,“拨打热线咨询得到最多的回复是:此项业务您需要到窗口咨询”,电话咨询服务形同虚设。有企业指出,和南方部分地区政府部门相比,北京市各委办局监管重于服务的观念还比较普遍,办事人员对执行新政策、转变工作方式仍不能完全理解,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工作思维转换和服务意识提升还未真正实现,如在商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预付卡业务”模式,监管部门虽要求企业完成备案,但在企业具体备案过程中却因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均不愿承担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而出现推诿扯皮长达8个月2。

三是窗口合并有“硬伤”。企业反映,单纯的物理聚合办事窗口并不能达到提高

1

海淀区营商环境座谈会企业提供案例。

2

李志起在市政府座谈会上谈到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