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法师辅导文字版.doc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法师辅导文字版.doc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法师辅导文字版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法师辅导文字版①初学者④不应视②师如③佛解释题目:(1)上师是什么意思?“格日”(又念成“咕噜”,)是“上师”的梵语,意思是深重、沉重,他是一切境中最深重的境,再没有超过这个境的了。“格日”翻译成藏文是“喇嘛”,这也有不可违越的意思。意思就是,一旦违背了他的指示,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我在心态、

行为上稍有不恭,必定会产生很大的过患。上师身负功德的

重担是极其沉重的对境。既然如此,上师有哪些功德?智悲

力。( 2)佛是什么意思?觉悟诸法实相。佛,梵语具云佛

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

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历劫修

因,行满果圆,是名为佛。(无缘慈者,谓无心攀缘一切众

生而能自然现益也。)( 3)A、视师如佛是在哪些论典里面

讲的?(视师如佛有根据吗?)——视师如佛是渐成的境界依

止上师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五品》、《如意宝藏论·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以及《大圆满前行》等众多论典中,讲得都比较详细,并且主要是结合密宗的不共见解,宣说了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解释题目: B、不视师如佛有哪些过患?而这些论典也全都教诫:依止了上师以

后,一定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如果违背了上师教言,

就会直堕金刚地狱如此教言,可谓比比皆是。 C 、为什么视师

如佛?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

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般广阔无边;

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源源不断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

虔诚依止。( 4)谁不能视师如佛?初学者;为什么?——初

学者应视师为人对哪些人而言,不适合视师如佛?

(提问)作为初学者(关键),一开始不应该“视师如佛”。(那初学者应该视师父为什么呢?)目录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1 、为什么需要视师为“人”?1)(教证成立:因为上

师是佛的代言人,根据《大鼓经》: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

汝等众。”(2)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师

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重点,因为普通人的眼里对方也肯定是普通人,上师是佛从哪个角度而言?)乃至宝性论里面讲到佛菩萨示现生老病

死?( 3)视上师为人的必要是什么? 1)不会宠坏了“上师”,增上上师的增上慢: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

就可以观察他了。如果他连一般上师的资格都没有,那你视

师如佛就弄错了,弟子们弄错了不要紧,但很可能把这位上

师宠坏了,渐渐地让他生起增上慢:本来没得神通,认为

已得神通了;没得阿罗汉果,也认为得阿罗汉果了到

了那时候,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了。

可能上师刚开始也是有正知正见的,但弟子们太愚痴了,“上师您就是菩萨、您就是佛”,当面也说、背后也说,三门供养、恭敬承事这样一来,说得多了以后,最后他也真

的认为自己是佛了。《普贤上师言教》中具体说明了四种不

合格上师之相。 A 、犹如木磨之上师比如:有些人自相续中

没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却认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

子弟等,在种姓方面超过其他人,而且我的传承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虽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但并非以希求来世的清

净心修持佛法,只是担心自己在某处会失去上师的地位等,

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这两种人叫作“犹如木磨的上师”。“木磨”就,是外形似磨,本质为木头,不但不能磨粮食,反而会毁坏自身。 B、犹如井蛙之上师比如:有些上师不能

调伏弟子,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差不多,没有一点特殊的功

德,但其他人对他起信心,不经观察就把他放于高位。而他得

到名利之后,心也变得充满我慢,看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人

是“如井蛙般的上师”。C 、犹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有一类恶知

识自己并没有依止过上师,也没有精进学过经典和密续,非常

孤陋寡闻,而且烦恼粗重,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了誓

言。虽然相续比凡夫低劣,但他的行为如大成就者一

样,作得象虚空一样高,而且嗔心和嫉妒心粗重,没有慈悲。

这是“如疯狂向导般的上师”,会把弟子引入邪道。 D、犹如盲

人向导之上师这种上师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而且远离慈

悲心和菩提心,因此他们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这叫

“犹如盲人向导的上师”。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业力,邪师

纷纷出世,但不能因此而毁谤真正的善知识和佛法。我们必须

分辨真假,对假的要远离,对真的不能毁谤。虽然的确存在一

些假活佛,但不能因此否认真正殊胜的转世活佛,对这些真正

的成就者,应当恭敬顶戴。对于人和法也要分析,不能因传法

者是恶知识,就断定他所说的法全是邪法,因为恶知识所传的

也可能是正法。如果所传的是正法,对此法就不能毁谤,否则

容易造下谤法重罪。如同提婆达多认为自己

是与佛功德一样,他自己立为新佛等诸多故事与未生怨王 2)不会危害佛教 :既然是佛的话,那行为上也不用刻意约束了,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上师和他的弟子们,很可能会做

出一些对佛教、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事情,以致最终伤害

了自己、殃及了他人,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 2、既然上师是佛的代言人,那么如何观察上师是否功德与佛等同?

不观察上师为何不应该? 1)假如一位汉地上师要来藏地传

法,那这些想听法的藏族人,就应该先到汉地去了解一下,

这位上师是哪一个寺院的?是方丈、大和尚,还是小沙弥?亲

自到他的寺院里去了解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样,当一位

藏地上师到汉地弘法时,你要得他的法,也有必要亲自去一

趟藏地。一边看看藏地的风光,一边到他的寺院了解一下这

个人,看他到底有没有上师的资格我之所以说这些,不

是对哪一位上师不满,只不过,在依止上师的方法上面,本

身就是这样要求的。在法称论师造《因明七论》的过程中,

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法称论师依靠国王的恭敬及优厚的

待遇,整天都在皇宫里面进行翻译。l 有时候,国王为了观察他的心,派公主和一些美女给他送饭,但是法称论师的心

如如不动; l 有时候,她们在法称论师吃的饭菜里面放一些

地丁(一种特别苦的植物),他吃的时候根本没有发觉。以

如此专注的心,法称论师完成了《因明七论》的创作。 2)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观察上师的表现:因为来不及,很多人一

听到有人传法,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听;一听到有人灌顶,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受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结上师徒之缘,毕竟是一件大事。

如此不观察从世间出世间角度都不应该:就像在世间,· 你要找个老师学习工巧,那至少得看看这个老师他懂不懂工

巧;· 你要学习英语,也要看看老师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英

文底子怎么样;· 要谈恋爱,总得看看对方的家庭、背景、

人格我们依止上师,比一个世间合作要重要、长远得多,按理说更要谨慎这就像签合同,合同签完了,你要是违约,

即使你有理由——“刚开始我没看好、我不了解”,但对方

没变而你变了的话,那还是你的过失戒律里面讲六群比丘化缘

修大房的公案:佛在憍闪毘瞿师罗园。时六众苾刍于他

寺中止住之时常起嫌贱。是时难陀语邬波难陀曰。当观此寺

栋宇倾隤墙壁崩毁。犹如象舍不可停居。时诸苾刍闻而告曰。诸具寿。仁等唯他住他旧寺。自无功力能安片石及造小庵。

而复流言讥嫌他事。是时六众互相谓曰。离陀邬波难陀。我

今极被黑钵者之所轻贱。我等宜应别造余寺。令黑钵者曾所

不见复相告曰。我等若皆共营作者。彼黑钵人得我瑕隙便作

是语。六众苾刍并皆营作如佣力人。致令我等乞食之时人见

轻贱。我今宜应于自众内。差请一人聪明利智善识机宜。能

以细针引入麁杵。少作言说多获珍财者。我当请作授事之人。邬波难陀报言极善。然我众内谁是聪明利智善识机宜。圣者

阐陀即其人也。我等宜应共诣其所。既俱至已而白之曰。具

寿阐陀。仁今知不。即具以上事次第告知。唯有大德智慧辩

才善识机宜。堪充知事。阐陀告曰。善哉善哉。此大福田自

他俱利。无违众意共成随喜。是时具寿阐陀。便于房外洗足

已即入房中。结跏而坐作是念。以何方便我为僧伽能建大寺。

复更思惟。今此世间人天诸众。于世尊所普生敬信。彼某甲

家于具寿阿慎若憍陈如心生敬信。彼家于具寿马胜所。彼家

于跋陀罗所。彼家于婆涩波所。彼家于大名所。彼家于满慈所。彼家于无垢所。彼家于牛王所。彼家于舍利子所。彼家

于大目连所。如是及余诸大苾刍。皆有施主别生敬信。我既

无好施主。当凭告谁而能造寺。时此城中有一婆罗门。大富

多财。然禀性悭涩乃至涤器之水亦不惠人。若能化彼令生信

者。可为僧伽造大住处。是时阐陀至天明已。着衣持钵入憍

闪毘而行乞食。先于一二家得片麨已。便往诣彼婆罗门家欲

入其舍。时守门者告言法师。此是婆罗门家无宜辄入。阐陀

报曰。如佛世尊。乞食之人但遮五处。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沽酒家。四旃荼罗家。五王家。岂可此家是前五种。时守

门者报言。法师大见讥弄。此非唱令乃至王家。然是某甲婆

罗门宅仁不须入。是时阐陀便作是念。求执衣裾尚不听近。

欲求余物岂可得耶。于时有一长者。新诞儿息为大欢庆。奏

诸鼓乐多将舞伎。在门前过。彼守门者贪观伎乐便离其门。

是时阐陀即便窃入。时彼威仪庠序如离欲人。时婆罗门既遥

见来。而告之曰善来大德阐陀。宜于此坐暂时停息。然阐陀

所陈未得方便。告婆罗门曰。我已巡门乞得片麨。仁可为罗。时婆罗门告小婢曰。给可取罗为罗此麨。其女即便奉教为罗。是时阐陀于所罗麨就之观察。婆罗门问曰。仁何所观。阐陀

告曰我欲观虫。若有虫者我不应食。婆罗门报曰。若食虫者

当有何过。报曰。如世尊言。若杀生者由数习故。身坏命终

堕于地狱受诸苦恼。设得为人短命多病。然阐陀苾刍。遍闲

三藏无碍辩才善能说法。即为婆罗门宣说法要。十恶业道广

为敷陈。时婆罗门既闻法已心生敬信。即便入舍。令办种种

上妙噉嚼。香美饮食供养阐陀。阐陀见已即便生念。我闻木

釜一煮便休。若受此食即为前食亦为后食。告言施主我已受

得他所施麨。岂容见弃噉美食耶。婆罗门曰。我宗族法。先

得麁食后逢美妙。弃前恶食实无愆犯。阐陀报曰。婆罗门族

不持戒行随意所为。我受戒品。云何受他信施辄轻弃耶。时

婆罗门闻此语已倍生深信。阐陀即便见辞而去。婆罗门告曰。

大德。于时时间赐过我舍。阐陀报曰。我实欲得数数相过。

而守门人如暴狱卒不听前进。时婆罗门唤守门者告云。汝见

法师阐陀不应遮止。门人答曰尔。是时阐陀便即思念。若更

有余黑钵者入。不识机宜令施主失信。我今宜可预设方便不

令其入。报守门者曰。男子。汝今知不。此婆罗门我以大缘

令生敬信。门人报曰。我已知之。告云汝从今后。勿令诸余

黑钵辄入此门。若令入者我当与汝重杖替以别人。彼便报曰。仁入此门非我所欲。岂令余者而辄进耶。请勿为虑。是时阐

陀于时时间来诣其舍。为婆罗门夫妇宣扬妙法。令受三归持

五学处。时婆罗门尽家所有皆悉罄心持以奉施。随所须者咸

无悋惜。是时阐陀一无所受。后于异时来过其宅。为婆罗门

赞说七种有事福业。彼婆罗门闻说福利深生欢喜。白阐陀曰。圣者。我今欲修有事福业。报言贤首。今正是时。随意当作。婆罗门曰。欲作何事。阐陀报言。可为众僧营造住处。即便

生念。我已屡曾家赀总施。然而圣者乃至缕线曾不为受。今

时虽许复为众僧。覩斯少欲殊深敬重。白言大德。我今实有

众多财物。欲为僧伽。然地皆属王无处造寺。阐陀报曰。贤

首。仁不须忧。我为诣王求觅其地。阐陀念曰。我今先当参

请于谁。为见国王为大臣耶。参请之法不从于王应从使者。

是时阐陀向大臣家而为参请。大臣问曰。圣者阐陀何意来此。报大臣曰。今有某甲婆罗门。欲为僧伽营造住处。然为地皆

属王无处营造。我今为此敢欲白王。幸愿仁慈助我成就。大

臣报曰。圣者。王若闲居我当相唤。彼于异时王无机事但有

大臣。命一人曰。汝宜往唤圣者阐陀。彼人奉命往唤。来至

王门。告守门人曰。汝今宜去启白大王。苾刍阐陀来至门外

欲见大王。时守门者即为奏知。王闻遣入大德阐陀谁复遮止。既至王所即便呪愿。愿王无病长寿。王为设座即便就坐。时

彼大臣为白王曰。法师阐陀是释迦子。舍俗出家善闲三藏。

辩才无碍有大福德。王曰我先知之。善来圣者因何得至。阐

陀白言。大王有某甲婆罗门。欲为僧伽兴建住处。然地是王

物。我今为此咨白大王。王曰圣者。随情所欲。必乐于此任

作僧园。我当出外必其不尔。唯除王宅。余外园田随情造立。

阐陀呪愿曰。愿王无病长寿。辞退而去尔时阐陀还至住处。

告六众曰。难陀邬波难陀。仁等随喜。王与我愿。唯除王宅。余有园田随情造寺。是时六众即便共往婆罗门舍。告曰贤首。仁今当知王与我愿。唯除王宅。自外园田随情造寺。贤首所

费钱财宜当见授。时彼即便多与财物。既得物已持之而去。

共相谓曰。欲于何处造毘诃罗。一人议曰。从憍闪毘向瞿师

罗园。于此中间有一大树形状可爱。有婆罗门于此树下教五

百童子而受学业。每有苾刍于此经过。时诸学徒常为调弄。

咄苾刍此是初乞食人。此是第二乞食人。钵袋开张多有容受。

常欺笑我。我今恼彼。当伐其树充寺所须。作是议已即便往

诣客作行中。雇五百佣人共论价直。便将诸人来诣寺所。佣人。告言。圣者。示我作处。即便告曰。且餐小食。食已问言。圣者何处当作。报言且油涂身片时当作。次与晡食至黄

曛时。告言圣者。当还价直。报言痴人。汝等今日大作生活。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见钟情,把上师看作佛(这不是视师如佛)很可能把这位上师宠坏了,渐渐地让他生起增上慢很可能会做出一些对佛教、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事情,以致最终伤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观过失、诽谤他你自己就构成了很大的罪业观察上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