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

一般来说,人物描写主要出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而不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随笔散文之所长。丰子恺的随笔散文以阐述哲理、抒发闲情偶感,或记述见闻为主,写人物的为数不多。解放前写人物的散文很少,“文革”期间的《缘缘堂续笔》中写人散文比较集中,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但在丰子恺总共300多篇散文中仍占很小的比例。这些数量不多,篇幅不长的散文,在人物描写方面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小说写人物,往往须经过典型化,有较多的虚构、综合的成份。记人散文写人物,有时也有这种情况,著名的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杨朔的《雪浪花》,都是如此。这类散文接近于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雪浪花》刚发表时,曹禺是把它当作短篇小说来评论的。丰子恺记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与此不同,它基本上没有虚构,不加综合,只是如实地写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些人物。然而,读丰子恺的写人散文,往往令人联想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这不是因为二者的人物都经过了典型化,而是由于二者都反映旧社会的浙江农村生活,社会背景相同,而且都采用白描手法。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经过了综合和虚构,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丰子恺散文中的人物则不是这样,只是如实描写,因而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别。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有模特儿,主要却是采

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塑造的,在阿Q身上集中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我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与阿Q完全相同的人物,只能在某些真人身上发现阿Q精神的某些方面甚至一鳞半爪。丰子恺笔下的某些人物就颇具阿Q气。1947年,丰子恺在《假辫子》一文中就《漫画阿Q正传》假洋鬼子的辫子问题答复读者的不同意见,顺便提到他儿时家乡的一个流氓烂污阿二,因被人捉奸把辫子剪去,后来做了一条假辫子缀在帽子上。他在说话中占另一流氓庆和的便宜,庆和要把他的帽子连辫子抛到屋上,烂污阿二跪下来讨饶。写到这里,丰子恺说:“这很像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材料。”阿二装假辫子,与假洋鬼子相同;而欺软怕硬,先占便宜后讨饶,又有阿Q的某些特点。然而烂污阿二既不是假洋鬼子,也不是阿Q,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缘缘堂续笔·癞六伯》中的癞六伯身材瘦小,一头癞疮疤,无人知其姓甚名谁,孑然一身,并无家室,喝醉了酒就在街

上骂人,头上的癞疮疤变得通红。这个人物更容易令我们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然而癞六伯有自己的家,并不住在土谷祠内,他也没有阿Q式的狡猾,不游手好闲,上街卖的东西均系自产,且货真价实。癞六伯是本世纪初浙江农村虽然对自己的处境心怀不满,却安分守己,诚实勤劳的贫苦农民,现实生活中实有其人。烂污阿二和癞六伯都不像阿Q那样概括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都是与阿Q既相似又不相似的

另一种社会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然而我们不妨说阿Q是鲁迅在观察思考了无数烂污阿二和癞六伯之

类的人物之后综合概括出来的,烂污阿二和癞六伯的存在恰

恰证明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为我们研究鲁迅笔

下的阿Q概括中国国民性的深度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丰子恺笔下的五爹爹也是如此。他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然而他比孔乙己幸运得多,不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更没有因偷东西被打折腿,而是在三十多岁时终于考中了秀才,在家设塾授徒,后当小学教师,虽生活清苦,却自得其乐。五爹爹与孔乙己同样一生坎坷,然而他全靠达观,竟得长寿。又如《王囡囡》开头就说:“每次读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便想起我的王囡囡。”王囡囡“项颈里戴一个银项圈,手里拿一枝长枪”,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新鲜事;阔别多年以后再见,把儿时的游钓伴侣“慈弟”叫做“子恺先生”。这些情形确实与童年闰土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的命运却大不相同: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成了一个木偶人,而王囡囡家境尚可,只因为是私生子,

一直被封建礼教压迫得抬不起头来,酿成了家庭的不幸。

成功的艺术典型都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又概括了

极为丰富的社会现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丰子恺笔下的烂污阿二、癞六伯、五爹爹、王囡囡等人物身上,我们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闰土等人物确实是在观察了大量社

会现象以后综合概括出来的,反映了某一时期某一类人物的

本质特征,因而是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来自现实生活的人物原型,丰子恺笔下的人物又有其不

可替代的独特性与生动性。丰子恺的写人散文重回忆,重写实,人物都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连姓名都不加改变,优点缺点一仍其旧,没有经过加工或典型化,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读起来十分亲切。当然,这也容易引发另一种问题:由于记实,完全可以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写其优点尚可,倘写其缺点,往往容易引起人物亲属或后代的异议。所以当这些作品公开发表的时候,编者(丰子恺的子女)不得不作一些技术处理:“某些随笔中的某些人名,因不便公开,姑用代号。某些内容因不便公开,予以删节。”(《文集6》653页,《缘缘堂续笔》编者脚注①)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及社会,对研究当时社会原生态、研究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是极其有用的。

二、丰子恺写人,一般是初次见面时写外貌,注意能突出其精神的外貌特点,对熟悉的人则略写其外貌(如有变化则简要点出),专写神采。

《法味》一文写得比较早,主要记载李叔同的言行,同时兼及弘伞法师程中和。丰子恺同弘伞法师的关系远不如同弘一法师来得深,对二人的写法也不一样。写弘伞法师,主要通过写形来写神:“他的齿的整齐,眼线的平直,面部的丰满,及脸色的暗黄,一齐显出无限的慈悲,使人见了容易联想螺蛳顶下

的佛面”,觉得这外貌和他的名字“中和”异常调和,从“形”到“名”都显示出他仁慈的“神”。而写弘一法师,则不从他的外貌着眼,而着重写他的动作、神情:他叫丰子恺写信,不仅告诉通讯地址、提供信纸,而且详细周到地教他信上的措辞法。当丰子恺把弘一法师在俗时的照片捧到他自己面前时,

他脸上出现了笑容,但这笑容是“超然而虚空的”,在说明每一张照片的具体内容时,也“像说别人的事一样”。这些细节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引人注目的,但丰子恺不但抓住它们,而且只用寥寥几笔,就显示出李叔同一方面做事认真,另一方面对人生厌弃、佛教信仰坚定。两相对比,写弘伞法师主要是写“形”,通过“形”显示其“神”;写弘一法师却直接写“神”。这是因为丰子恺对弘一法师的了解比对弘伞法师的了解深

刻得多,不须描写外貌只须描写神情,便自信足以表现其精神状态了。

丰子恺描写对他影响很大的另一位长者马一浮,则是形

神兼备。马一浮的外貌很有特点:“他的头圆而大,脑部特别丰隆,假如身体不是这样矮胖,一定负载不起。他的眼……圆大而炯炯发光,上眼帘弯成一条坚致有力的弧线,切着下面的深黑的瞳子。他的须髯从左耳根缘着脸孔一直挂到右耳根,

颜色与眼瞳一样深黑。”显示出这个人天资的聪颖和性格的坚毅。这是初次见面的印象。十六年后第二次见面,双方已有所了解,丰子恺除简要说明其音容并无变化外,不再停留于对

外貌的描写,而是深入一步写其对后辈的教诲:“他和我谈起我所作而他所序的《护生画集》,勉励我;知道我抱着风木之悲,又为我解说无常,劝慰我。”以“勉励”、“劝慰”,表现他对后辈的关心。第三次见面是在第二次见面后三年,外貌只有一点变化:“他的深黑的须髯已变成银灰色,渐近白色了”,此外记了在交谈过程中马一浮的一句话:“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此时对后辈的关怀已不只是一般的劝勉、安慰,而深入到哲理的启发、诱导、指点了。所以三次见面,对马一浮的描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次比一次深入,以此显示一位对年轻人循循善诱长者宽厚睿智的性格。

在人的一生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母亲了。丰子恺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事店事都由母亲一人兼理,母亲以一身兼任严父慈母,她的性格中有严肃和慈爱两个侧面。处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心的是母亲的坐像:“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对母亲的形象、性格描述都围绕这眼光、笑容展开,母亲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由于紧扣住母亲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及由此而形成的性格特征,所以文章虽短,母亲的形象却描绘得极其生动,性格极其鲜明。

三、上面我们已经发现,丰子恺的写人散文虽然都是写的真人真事,未加综合概括或虚构,但并不等于有闻必录,写什么,

不写什么,作者还是经过了精心选择。他写的是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或生活境遇的典型的情节与细节。

《伯豪之死》是一篇写得比较早的记人随笔,主人公杨伯豪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同学数年,可记的事很多,然而丰子恺认为他才十七八岁,就“已具有深刻冷静的脑筋,与卓绝不凡的志向,处处见得他是一个头脑清楚而个性强明的少年”。围绕这一特点,作者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选择了几件最能表现他性格特征的事来写:劝丰子恺做事应抱定自己的宗旨,不可只知听从母命、师训、校规;对于学生普遍视同天经地义的宿舍管理规则,伯豪认为是把学生当做犯人或鸡鸭看待,因而加以藐视;他不上不喜欢的课,对于教师的威胁、同学的劝告,以及分数、操行等第等全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直至最后自行离校。可见在回忆伯豪这个人时,作者没有像记流水帐一般罗列生活琐事,而是选择那些最富有反抗色彩的事件来突出伯豪的清醒的头脑和倔强的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子恺散文写人物,与他的漫画相似,往往是取其神而略其形,即一般不写人物外貌,甚至连五官都不画,而着重写能反映其精神状态的情节细节,因而人物虽眉目不具,却神采宛然。《缘缘堂随笔·癞六伯》写癞六伯,只用了两个细节,即他向作者母亲推销新鲜鸡蛋、竹笋而又不肯讨价,店里人代为定价后他无不同意,以及“我”偶然散步到他住的村子,癞六伯热情地烧茶、请吃花生,就把癞六伯的忠厚

同阿Q的油滑区分开来了。《五爹爹》写五爹爹上茶馆,出五个大钱泡一碗茶,吃过以后“摆一摆”,到家中带来一把茶壶,把茶叶倒入壶中回家去吃;他到杭州作客,出去游玩,买两只粽子作为午饭。这两个细节把一个穷秀才千方百计维持读书人生活方式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摆一摆”这个细节,与早年所作《记乡村小学所见》(1935)中驼背先生吃茶如出一辙,可见是当时穷秀才的通用办法,是十分典型的。《王囡囡》写王囡囡,仅用他钓鱼、摆擂台、放纸鸢、缘树四种玩法,就活画出一个“精神勃勃,兴高采烈”的顽童形象。《阿庆》的主旨是通过写阿庆的生活说明“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之理,就写人部分来说,只写了两个情节:阿庆只要听几遍留声机就能在胡琴上拉出曲子;阿庆的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而别人用他的琴却拉不成腔调,就维妙维肖地写出了民间胡琴演奏家阿庆技艺之高超。其它如《菊林》写大徒弟本诚照顾小师傅菊林的可笑情景,《戎孝子和李居士》写李圆净的怪诞性格,无不只用几笔轻轻点染,几乎没有环境描写,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续笔》涉及三教九流,而以写下层人物为主,不论写何等人物,行文都很简洁,情节细节精心选择而并不展开,刻画描写传神有力而不拖泥带水,人物性格点到即止,绝无闲笔。这些都和作者长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用最省俭的笔墨去刻画人物最独特的地方的白描手法有关,与中国文学和绘画不求形似而重气韵的传统有关。

四、以上所述,是丰子恺散文对人物比较单纯的描写。如果要写一个人比较长时间中的几个不同阶段,或同一篇散文中写几个性格不同的人,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丰子恺往往借用绘画中的比较法,而作对比性的描写。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老师,同丰子恺的关系极其密切,对他的一生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丰子恺曾在许多散文中描写李叔同的音容笑貌,其中写得最完整的是《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丰子恺认为:“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为了表现这“认真”的特点,丰子恺描绘了李叔同的五幅肖像。第一幅:“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

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衣帽服饰,烙印着鲜明的特征,显示出这是一个清朝末年上海典型的翩翩公子。第二幅:“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第二幅肖像同第一幅肖像相比,判若二人,脱尽了封建社会末期翩翩公子之气,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留学生。这两个时期的李叔同,丰子恺没有亲见,这两幅肖像都是根据李叔同当年的照片描绘的,虽然突出特点,但仍比较细致。丰子恺到杭州师范读书以后,与李叔同有了直接接·20·触,对其性格特点抓得更准,因而从李叔同当教师的第三幅肖像开始,描绘更加简练、传神:“灰色粗布袍子、黑布褂、布底

鞋子”,“黑的钢丝边眼镜”。与前两幅肖像比,同样写了服装、眼镜,但比较简洁了,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全都略去紧抓特征,活画出一位生活在“五四”前夕的典型的中国教师形象。后面两幅更加简略:李叔同学道,留下了照片,丰子恺也见到过,但

他对这照片只是一笔带过,未加描述,而强调其“学道就断食十七日”。因为在这件事上,“断食十七日”的行动远比服装的变化更能体现李叔同的“认真”精神。最后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丰子恺去看望他时已是“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数日之内变化如此彻底,也足见他的“认真”精神了。通过这五幅不同肖像的对比,丰子恺清楚地记述了李叔同传奇式的一生,从其服饰的变化体现其生活方式、思想感情、精神状态的变化。对李叔同五幅肖像的描写,是同一个人物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对比。对不同的人物,丰子恺也用对比手法来体现其性格的差异。夏尊和李叔同都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时的老师,两位先生都热爱学生,但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同,李叔同“温而厉”,夏尊直率而近于噜苏。丰子恺把他们的不同特点形象地比之为“爸爸的教育”(李)和“妈妈的教育”(夏)。两位先生都忧国忧民,但忧的方式不同,李先生是“痛感于众生疾苦愚迷,要彻底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而‘行大丈夫事’”,出家做了和尚;夏先生则是“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只能忧伤终老。

在《悼师》一文中,通过与李叔同寥寥几笔的对比,夏尊终日皱着眉头叹气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鲜明。在《缘缘堂续笔》中,丰子恺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描写人物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宽盖》中的弘伞法师即《法味》中写到过的程中和,他虽然是军官出身,但为人善良,出家后生活清苦,勤修

梵行,而他的徒弟宽盖曾为日伪特务,剃度后仍为非作歹,荒淫无耻。同是和尚,且为师徒,师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待人善良轻信;徒弟秉性难移,继续作恶,为人狡猾奸诈。《小学同级生》则写了6个人5种不同的结局:有的忧恼成病不治而死,有的坏事做绝就地正法,有的揭出命案死在狱中,有的穷困之极上吊而死,有的被日本飞机炸死。作者晚年回忆小学同级同学的不同命运,读来颇有沧桑之感。

《四轩柱》是用对比映衬手法写不同性格人物最精彩的一篇。作品写石门湾四个老太婆的轶事:莫五娘娘打小儿子木铳阿三;定四娘娘推销豆腐干千张,穿门入户报告各种新闻;盆子三娘娘打官司,叫伙计阿二顶替沈四相公的伪证罪,因而“养杀”他;何三娘娘在街上像怪鸟叫一样骂人:都是在石门湾出了名的“好戏”。这四位“轩柱”又一个胜似一个,难分上下:莫五娘娘打儿子错打了王囡囡,王囡囡的祖母定四娘娘把莫五娘娘推落河里;盆子三娘娘在报道消息时比定四娘娘加入更多的油盐酱醋,叫它变味走样;何三娘娘常常生病,因此她的丈夫何老三常常买猪头“谢菩萨”。在作者的娓娓叙述

之中,四个老太婆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其性格被区分得特别鲜明,而二三十年代杭嘉湖平原小镇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丰子恺的漫画多为画人生、画社会,即使画人也是为了表现人生、社会,极少画人物肖像。他的散文也是这样,以反映人情世态为主,专写人物的不多。但偶有所作,即特色鲜明,而且归根结底还是通过写人物来写人情世态。所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气息,是丰子恺漫画和散文的共同特点,也是丰子恺脚踏实地、关心人生的生活态度的真实反映。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他说问我借钱。我一摸口袋,钱没了。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于是我凭着记忆找。马一凡也帮忙。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 两圈,也没找到! 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如果能更用心去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在学校里有的人要赶着上体育课、有的人在走廊奔跑.....种种看见的都是活力十足且青春的美。 所以,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杭州市文澜中学 温志华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作者:张望 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付海东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张望成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

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 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 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 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 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 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 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 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 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 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 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 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20 世纪 20 年代,丰子恺开始为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一代涉 足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学者。他的书籍封面与插图除了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 性,还有一种大俗与大雅的趣味。雅,是指丰子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俗,是其保留发扬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东西。文章通过分析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中 所呈现的文人画趣味,挖掘其设计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揭示了丰子恺特殊的审美追 求。 丰子恺书籍装帧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讲究意境,所谓诗情画意、画外之音,莫不与意境息息相关。意境美,为一 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朦胧美。意境的创造,是对画家聪明才华及情怀的考验。宋以来文人论 画,强调多读书,多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两条途径磨练塑造人的气质、胸 襟、情感、趣味,使画家成为高雅的作者,方能创作出具有不凡的、美的意境的作品。早在 元代时期,赵孟頫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 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新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纤巧与形 似;“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应八分通;若有人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他还强 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用到绘画中,加强艺术感染力。而将时间定位到 民国时期,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他的观点与赵孟頫不谋而合,继承了文 人画的衣钵。 b5E2RGbCAP 丰子恺擅长在作品中表现意境,这种意境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感悟到。 《人散后,一钩新 月天如水》是 1924 年丰子恺为朱自清和俞平伯主编的期刊《我们的七月》中所配的插图,画 中以疏朗的笔墨表现了上卷的竹帘、廊边的小桌、零星分布的茶壶、茶杯和一弯新月,整幅 画作散发出仙境一般的闲情逸致,使观者感到无限的美感。1933 年,丰子恺为《西湖漫拾》 封面所做的设计极为简约,通过草草数笔的勾勒,残垣的小桥、层叠的峰峦、粼粼的波光、 飘荡的小船、高悬的皓月便跃然纸上,装饰性的构图衬托出书名的雅致。丰子恺是一个拥有 浓厚传统文人气质的学者,除漫画外,他在书法、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品读他设计的 书籍装帧作品,可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追求。丰子恺采用了古代文人画中诗、书、画 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运用流畅的一笔式抒情漫画,使用传统的毛笔勾勒,人物造型简单 概括,同时又不失神韵,虽然很多作品并无对人物五官面貌进行细致刻画,但仅寥寥数笔, 便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体现出东方式的朴素典雅。如《醉里》(1928 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罗黑芷著) 的封面采用左右式构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仰坐的醉汉形象,画中人物侧仰着身子, 慵懒地斜靠后方,整个人的身体呈现出 135 度的钝角,画中并未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深入刻 画,从其仰起的面庞、倾斜的身体、后置的碎发可以看出这个人已经酩酊大醉了。丰子恺寥 寥数笔的体态描绘极为传神。为考虑版式的整体统一,丰子恺的设计很少直接运用花哨的印 刷字体,常选择自己独特的丰式书法作为封面字体,使设计更加庄重、典雅、质朴。《云霓》 这本书,丰子恺完全用字体进行设计,构图上模仿古籍的装帧式样,将书籍信息分为三组进
1/5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2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有的话又让我忍不装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

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3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

韩愈作品简介

韩愈作品简介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 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 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 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 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 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 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 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 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 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丰子恺是著名画家,又是一位散文家,因此,他对事物具有极其细微的观察,并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这篇散文就以杨柳为描写对象,从为什么喜欢杨柳,杨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杨柳能象征春天这三个方面,把杨柳写活了,写透了,赋予原本平凡的柳树以深刻的意义。文章开头,作者首先说明他爱上杨柳完全是偶然的,是因为在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教书时,在自己的住处边种了一株杨柳,并把自己的住处取名为“小杨柳屋”,后来的他又经常把杨柳画在自己的漫画作品中。很多人以为丰子恺原来就与杨柳有缘,其实他对杨柳有着一个渐渐了解的过程,是因为杨柳本身的特点,才让他越来越关注这一种树的。丰子恺深深地感受到了杨柳的美,这是因为其美“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一条条柳丝从树的顶端垂下,垂向大地。尽管它并不艳丽,也没有五彩缤纷,只有一种绿色,显得特别朴实,但正是它“下垂”的姿态,让丰子恺感慨不已。在他的笔下,杨柳已不再是一种树,而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它不像别的植物只顾着“枝叶花果蒸蒸日上”,却“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忘了给它以生命的泥土。杨柳绝不是这样的,它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它一直眷恋着大地,忘不了它

的根。在这一点上,作者让自己手中的`笔往深处开掘,突出描写了杨柳的知恩图报和别的植物的无情和虚荣。拟人化的手段在这里使用得淋漓尽致:“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这是在描写别的那些植物。“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这是对杨柳的描写。在这里,作者甚至还使用了孩子眷恋慈母的生动比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字里行间,丰子恺分明已渗透了他的深情、他的赞许。正是因为春天是美好的,体现着真善美,因此,朴实无华、不忘根本的杨柳才是春天最贴切的象征。怪不得人们索性把春天称之为“柳条春”,那些试图凭借“东君”(太阳之神)的势力,一味求高,百般讨好的树和植物,都不能代表真正的春天。丰子恺在赞美了杨柳的品格之后,十分鲜明地倡导了做人必须具有质朴、踏实、知恩的品质,这样才能拥有未来,才能真正地享受春天。以杨柳喻人,催人向善,这是丰子恺这篇散文的真正主题。(浙江省作家协会孙侃)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 篇一: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 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象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我哭了

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吃手心。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姊的责骂。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象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罢。后来,我的“印画”的技术渐浇进步。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

从《师说》看韩愈散文的特色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从《师说》看韩愈 散文的特色 (肖旭) 韩愈(70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审孟县)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先后作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 等官。在监察御史任上,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被认为指斥朝玫,被贬为 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准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 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 郎。 韩愈,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 形式也多种多样。韩愈最擅长于论说文。他的论说文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 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其中“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看 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文中所谓“传道”之道,是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文章虽然肯定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对他们却是轻视的。 这篇体现韩愈进步教育思想的散文,既是他推动古文运动的重要创作实践,又是 向青年传授求师之道的重要论文。 关于《师说》的写作缘由,韩愈在文章的结尾处虽有说明,而实际上,此文是韩 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他曾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 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他又反复强调,文章兼有“明道”的 作用,认为“道”是主体,是第一位的;“文”是手段和方法,是为“道”服务的。 这是对六朝骈体文瘠义肥辞、无病呻吟痼疾的有力批判,是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一大 进步。 关于《师说》的写作背景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师说》引起世人“群怪聚骂”,正是因为它触到了世俗的痛处,体现了 韩愈散文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战斗性。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渐——丰子恺-赏析

【作品原文】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 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 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 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 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 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 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 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 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 的纨?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 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 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 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 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 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 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 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 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 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 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 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 日在增加其苦劳!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 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 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渐”的本质是“时间”。时 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

丰子恺的美文

丰子恺的美文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丰子恺的美文供大家参考选择。丰子恺的美文实行的悲哀 | 丰子恺 寒假中,诸儿齐集缘缘堂,任情游戏,笑语喧阗。堂前好象每日做喜庆事。有一儿玩得疲倦,欹藤床少息,随手翻检床边柱上日历,愀然改容叫道:“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业还未动手呢!”游戏的热度忽然为之降低。另一儿接着说:“我看还是未放假时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现在反觉得比未放时不快了。”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 我虽不是学生,并不参与他们的假期游戏,但也是这话的同情者之一。我觉得在人的心理上,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西人有“胜利的悲哀”之说。我想模仿他们,说“实行的悲哀”,由预想进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但在人心的深处,奇妙地存在着这种悲哀。 现在就从学生生活着想,先举星期日为例。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星期六的快乐的原因,原是为了有星期日在后头;但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滋味,却不在其本身,而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六午膳后,课业未了,全校已充满着一种弛缓的空气。

有的人预先作归家的准备;有的人趁早作出游的计划!更有性急的人,已把包裹洋伞整理在一起,预备退课后一拿就走了。最后一课毕,退出教室的时候,欢乐的空气更加浓重了。有的唱着歌出来,有的笑谈着出来,年幼的跳舞着出来。先生们为环境所感,在这些时候大都暂把校规放宽,对于这等骚乱佯作不见不闻。其实他们也是真心地爱好这种弛缓的空气的。星期六晚上,学校中的空气达到了弛缓的极度。这晚上不必自修,也不被严格地监督。学生可以三三五五,各行其游息之乐。出校夜游一会也不妨,买些茶点回到寝室里吃也不妨,迟一点儿睡觉也不妨。这一黄昏,可说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最中了。过了这最中,弛缓的空气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到了星期日早晨,昨天所盼望的佳期已实际地达到,人心中已开始生出那种“实行的悲哀”来了。这一天,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人事不巧,昨日所预定的游约没有畅快地遂行,于是感到一番失望。即使天气好,人事巧,到了兴尽归校的时候,也不免尝到一种接近于“乐尽哀来”的滋味。明日的课业渐渐地挂上了心头,先生的脸孔隐约地出现在脑际,一朵无形的黑云,压迫在各人的头上了。而在游乐之后重新开始修业,犹似重新挑起曾经放下的担子来走路,起初觉得分量格外重些。于是不免懊恨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这星期日好,原来星期日之乐是决不在星期日的。 其次,毕业也是“实行的悲哀”之一例。学生入学,当然是希望毕业的。照事理而论,毕业应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候。但人的心情却不然:毕业的快乐,常在于未毕业之时;一毕业,快乐便消失,有时反而来了悲哀。只有将毕业而未毕业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浓烈地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