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9
丰子恺《寄宿生活的回忆》,表现风趣幽默的词
摘要:
一、介绍丰子恺及《寄宿生活的回忆》
二、分析文章中的风趣幽默表现
三、总结丰子恺在文章中对寄宿生活的回忆
正文: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生活感悟著称。
《寄宿生活的回忆》是丰子恺回忆童年时期寄宿生活的散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词句,展现了他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在《寄宿生活的回忆》中,丰子恺运用了许多风趣幽默的描绘手法。
例如,他生动地描述了宿舍里的臭虫:“它们有极大的本领,白天藏起来,晚上就倾巢而出,在我们的被窝里开会。
”这种形象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读者对那个年代的住宿条件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此外,丰子恺还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宿舍里的争抢水源之战:“我们这些小萝卜头,为了争抢水源,简直是拿着性命在拼。
”这里的夸张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调皮捣蛋,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艰辛。
在文章中,丰子恺还通过讲述自己与同学们的趣事,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例如,他们为了逃避午睡时间,想出了各种借口:“头痛、肚子痛、脚痛,什么痛都有。
”这种轻松幽默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总之,《寄宿生活的回忆》通过丰子恺风趣幽默的词句,展示了一段难忘的
童年时光。
【文学常识】丰子恺简介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丰子恺这位超有意思的文学大家哈。
一、丰子恺是谁呀。
丰子恺可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呢。
他1898年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那可是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好地方哟。
他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后来才改名为子恺,笔名有“TK”。
二、他的成长经历。
丰子恺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受到了很好的艺术启蒙。
后来呀,他还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知识,这一段留学经历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三、艺术风格特点。
1. 绘画方面。
丰子恺的绘画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他的画常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像儿童、老人、动物这些都是他画里常见的元素。
他的画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而且呀,他的画充满了童趣和诗意,看着他的画,就好像能感受到那种宁静又美好的生活氛围,让人心里暖暖的。
比如说他画的瞻瞻底车,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文学方面。
他的散文也写得特别棒。
文字简洁质朴,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发现美好和温暖,然后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
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听他讲述那些生活中的小趣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启发。
像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散文,充满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和对童真的赞美。
四、代表作品。
1. 绘画作品。
除了刚才提到的瞻瞻底车,还有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护生画集等。
护生画集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哟,这部画集以慈悲护生为主题,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倡导人们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2. 文学作品。
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丰子恺散文选集等。
在这些作品里,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五、对后世的影响。
丰子恺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大了去了。
第四章艺术人生―丰子恺漫画欣赏前言画家、作家、艺术教育家,这就是读者心目中的丰子恺,三位一体的丰子恺,过着艺术人生的丰子恺。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说过,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又说,他没有追随老师达到宗教的层次,而是停留在艺术的层次,是因为他“脚力小”,也就是“人生欲”不够强大的缘故。
其实,丰子恺望着宗教的高度,做着艺术的实事,也跟他的艺术观有关。
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是丰子恺一直强调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
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
抱着“事事皆可成艺术”这样的主张,丰子恺过着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他已经把人生艺术化了,他已到了与宗教相接近的艺术最高点;而为了实现“人人皆得为艺术家”的主张,“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他身体力行,做着一个艺术教育家的实事。
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
他常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漫者,随意也,因此,他的随笔实际上也可称为“漫文”。
丰子恺先生生平简介丰子恺,原名丰慈玉,又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画家,音乐教育家。
自幼学习多种民族乐器。
毕业于崇德县第三高等小学,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同学,师从李叔同;1919年毕业,与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并发起创办中华美育会。
1921年春赴日本东京留学,主修美术音乐,同年冬天回国。
后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学。
1929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3年回故乡石门镇建造“缘圆堂”住宅。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1938年赴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抗敌文艺编委。
1942年曾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
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
自1960年始,长期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摘要丰子恺一生热爱儿童,在他眼里,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灵性的人,他们有别于成人的虚伪,是全身心尚未公开的真人。
作为一位精通音乐和绘画的文学家,丰子恺巧妙地将音乐和绘画的技巧运用到散文的创作之中。
在丰子恺的儿童题材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叠词、拟声词的出现,从而使得文章变得灵动,富有音乐美。
与此同时,丰子恺又巧妙地运用留白的艺术技巧,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真实的人间生活图景。
本文主要基于丰子恺独特的儿童观,从语言、构图、意境等角度,结合丰子恺具体的文学作品去探讨其儿童题材散文中所蕴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朴素美。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观儿童题材散文The study on Feng Zikai’s children’s proseAbstract Feng Zikai loved children all his life.In his eyes,children are the most spiritual people in the world.They are not the hypocrisy of adults,but real people who have not been exposed.As a literary master of music and painting,Feng Zikai skillfully applied the skills of music and painting to the creation of prose.In Feng Zikai’s children’s prose,we often see the emergence of som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onomatopoeia,which makes the article smart and full of music.At the same time,Feng Zikai also skillfully used the art of blank,draw the outline of a real picture of human life.Based on Feng Zikai’s unique view of children,this paper combines hi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composi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Feng Zikai view on children children’s prose目录引言 (1)一、丰子恺的儿童观 (1)二、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艺术特色 (3)(一)题材 (4)(二)语言 (5)(三)构图 (6)(四)意境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丰子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
丰子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艺术家和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邃
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
以下是丰子恺散文精选的主要内容:
1. 自然与艺术:丰子恺的散文常常探讨自然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他深入剖析
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并将其与艺术创作的灵感相结合。
他用文字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丰子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热爱。
他通
过散文作品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的体验相融合。
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古代文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的交汇处。
3. 心灵与情感: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
的关注。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和他人的交流,传达出对友谊、爱情、家庭等情感的珍视与探求。
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受,触动读者的内心。
4. 人与社会:丰子恺关注社会的兴衰与人类的命运。
他通过他的散文揭示了社
会问题和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反思精神,为读者指示了前行的道路。
总结起来,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以对自然、文化、心灵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温情和幽默感,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追求人生意义的人们,丰子恺的散文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精彩之作。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作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尤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而闻名。
他的散文《送考》被誉为一篇传神的作品,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孩子送考的场景,展现出作者对童心的理解和表达。
首先,在这篇散文中,丰子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孩子们送考的场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那种紧张、兴奋和期待的情绪。
作者描绘了孩子们面对考试的焦虑和忐忑,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通过描述孩子们的神情、举止和言辞,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种独特的童真、天性和纯真,让人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童年时光。
其次,丰子恺在《送考》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孩子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者透过孩子们的眼睛和言语,展现了他们对考试和未来的纯真和坚定。
他们或紧张、或兴奋、或期待,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的描绘,展现了他们那种纯真、天真和坚定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心的理解和表达,引起了读者对童年时光和梦想的深深共鸣。
最后,丰子恺在《送考》中通过对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童心的赞美和珍视,展示了他对孩子们那种纯真和天性的理解和尊重。
作者通过对孩子们送考的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孩子们那种天真、坚定和梦想的理解和关怀,传递了一种温暖与希望,让人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
通过这篇散文,丰子恺用他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们面对考试和未来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对童心的尊重和理解,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纯真、坚定和希望的力量,引发了人们对童年时光和梦想的深深感悟。
综上所述,丰子恺的散文《送考》通过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孩子们送考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童心的理解和表达。
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的散文何其芳(1912—1977),曾经和李广田文,卞之琳一起出版过《汉园集》,这三个作家,被称为“汉国三诗人”。
何其芳30年代诗歌是象征主义的。
1936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
此后又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合集《刻意集》,《还乡杂论》等。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代表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937年,荣获《大公报》文艺奖。
评选委员会认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
……《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
”他的诗歌非常类似,诗歌主要的写爱情、青春,带有浓郁的哀伤、寂寞、忧愁的情绪。
《画梦录》虽然并不写爱情,但是,在情感基调上,和那些现代诗歌是一样的。
都是抒发那种哀愁、寂寞而忧伤的内心情绪。
他不是写眼睛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而是完全描写自己心灵所体验,感受到的事物。
写内心的意绪,情感的波动。
往往以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细的感觉,勾画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
他在《扇上的烟云》:“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
“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笔墨:头倚枕上,从之引出两股缭绕的线,象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
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
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
”(《梦后》)这和五四以来的战斗性杂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确有极大的区别。
《墓》这篇散文的题材就很奇特。
写一个非常孤独忧郁的青年和一个已经死了坟墓中的美丽的少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又有点伤感,表现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
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非常美丽,勤劳、天真、叫铃铃,在她的内心深处,刚刚萌发一种朦胧的感情的时候,“那黑暗似乎遮到她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
”在铃铃的墓前,来了一个忧郁的青年,在每一个黄昏里,他都来到这里徘徊,猜想着这女郎的身世,性眼,喜好,于是在一个黄昏中遇见了这个女郎铃铃,她们散步,谈话,柔情蜜意,如胶似漆。
丰子恺梧桐树阅读理解
摘要:
一、丰子恺的生平简介
二、梧桐树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梧桐树作品的主题与意义
四、作品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五、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丰子恺的众多作品中,《梧桐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梧桐树》是丰子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当时正值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梧桐树》作品主要描述了丰子恺童年时期在家乡浙江石门的生活,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梧桐树》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梧桐树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的描绘,丰子恺传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艺术特色方面,《梧桐树》作品充分体现了丰子恺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的散文清新优美、富有诗意,文字间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同时,丰子恺还擅长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梧桐树》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经典散文赏析—丰子恺《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陂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雇工,雇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阴的夏; 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像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
<<丰子恺散文——山水间的生活>>读书心得我家迁住白马湖上后三天,我在火车中遇见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山水间虽然清静,但物质的需要不便之外;住家不免寂寞,办学校不免闭门造车,有利亦有弊。
”我当时对于这话就起一种感想,后来忙中就忘却了。
现在春晖在山水间已生活了近一年了,我的家庭在山水间已生活了一月多了。
我对于山水间的生活,觉得有意义,又想起了火车中的友人的话。
写出我的几种感想在下面。
我曾经住过上海,觉得上海住家,邻人都是不相往来,而且敌视的。
我也曾做过上海的学校教师,觉得上海的繁华和文明,能使聪明的明白人得到暗示和觉悟,而使悟力薄弱的人收到很恶的影响。
我觉得上海虽热闹,实在寂寞,山中虽冷静,实在热闹,不觉得叔寞。
就是上海是骚扰的寂寞,山中是清静的热闹。
在火车里的几小时,是在这社会里四五十年的人生的缩图。
座位被占,提包被偷等恐慌,就是生活恐慌的缩形。
倘嫌山水间的生活的寂寞,而慕都会的热闹,犹之在只乘四五个相熟的人的火车里嫌寂寞,要望别的拥挤着的车子里去。
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定是要描写拥挤的车子而去观察的小说家,否则是想图利去的pickpocket(扒手)。
我在教授图画唱歌的时候,觉得以前曾在别处学过图画唱歌的人最难教授,全然没有学过的人容易指导。
同样,我觉得在社会里最感到困难的是“因袭的打破难”。
许多学校风潮,许多家庭悲剧,许多恶劣的人类分子,都是“因袭的罪恶”,何尝是人间本身的不良。
因袭好比遗传,永不断绝。
新文化一次输入因袭旧恶的社会里,仿佛注些花露水在粪里,气味更难当。
再输入一次,仿佛在这花露水和粪里再注入些香油,又变一种臭气。
我觉得无论什么改造,非先除去因袭的恶弊终归越弄越坏。
在山水间的学校和家庭,不拘何等孤僻,何等少见闻,何等寂寥,“因袭的传染的隔远”和“改造的容易入手”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我从前往往听见人讲到子弟求学或职业等问题,都说:“总要出上海!”听者带着一种对于将来生活的恐慌的自警的态度默应着。
学年论文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 丰子恺既是著名的漫画家,音乐家,又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散文家,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他的散文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目前对于他的散文艺术已有部分研究,如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型的《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的范例》,他以《两场闹》为例,分析了丰子恺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画面,重点阐述了丰子恺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所融入的绘画技术。又如北京师范大学陈亚丽,毋霞的《丰子恺散文浅论》从丰子恺散文的佛学思想,文质的纯真方面对其散文做了一系列论证,以其代表作《秋》,《剪网》,《大帐薄》为列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再有福建师范大学的张胜璋的《丰子恺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文,对丰子恺散文中的童真和自然作了简明的介绍 现将从丰子恺散文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朴实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补充。
一 音乐美 音乐美:原指诗歌创作中对格律和韵律有很好的把握,引申到散文,指散文的文字中流动出让人能产生听觉美感的文章。 作为音乐家的丰子恺,在其散文创作中大量的穿插了对声音的描绘以及运用了声乐的比喻,这种无形的渗透使其散文在静态中有了灵动感,比如在《闲居》一文中,把春比喻成门德尔松,将无声的春天赋予门德尔松乐的明澈,文雅而不失热情奔放。把夏比作贝多芬,将夏日那难以描绘的热烈用贝多芬音乐的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其“炽热表达”的方式给了夏一个完美的诠释,将秋说成是肖邦,舒曼,无以言说的悲凉之感顿时深入读者的心身,冬天就是舒伯特的曲子,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中欲罢不能的歌唱性透露出柔情简约的格律,在这样的比喻中抽象而难以捉摸的四季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首首不同风格的曲子,此起彼伏的在耳畔缠绕,如果不是这样的比喻,那么文中的表达将不再生动而富有灵气。 又如《作父亲》这篇文章中写道:“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就变成了咫尺天涯”写出了小鸡的咿哟,咿哟的叫声和孩子们好来,好来的赞叹声,将买小鸡的场面生动活泼的显现出来,让人可以在这些简单明了的声音描写中感受到孩子们看到小鸡时的那份欢快和兴奋之态,又如一曲活泼爽朗的童歌,将天真烂漫的孩童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这音符中诞生着欢快美的音乐美。 再如《晨梦》,其中“天一亮,小孩子就醒来,小鸟儿在我耳边喧聒,又不绝的催我起床。”这一句写出了孩子们一早起来的吵闹声,以及来到父亲耳畔叽叽喳喳唤父亲起床的场景,将一群可爱的精灵化作一群清晨从窗外飞来的小鸟,那份清新,宁静在这曲清晨的欢歌中跃然纸上,这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却是父亲心里似烦却喜的天籁,在这样一个晨光中,听着如此心悦的歌声从梦里醒来,感受到的是人生的无限幸福与知足,由此,作者笔下的晨梦不仅由文字映入我们的眼睛,更化作一缕旋律飘入我们的耳朵,在这样的双重美感呼应下,使丰子恺的散文不经意间铺满了声音的美妙感,即音乐美。
二 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在描写一些景物与事物时,把事物的棱角与状态形容的非常的美.在散文中表现为无意中勾勒的完整的图画,使作者要表达的抽象而虚幻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的感觉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且这个内容在这种表达中有一种极充实的美感。 丰子恺,是散文家,同时也是漫画家,他的文章并不因为作为画家而刻意去实现文与画的结合,他所写的是毫无雕琢的文画的和谐统一,是来自于作家本身的修养及一种相辅相成的审美观,这样一种写作的构思不是经过刻意安排的,而是流露于心,《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刻,许多小孩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进”其中的意象江边,青草堤上,孩子,花,帆船,使人幻想出无数的诗篇,在历史的滔滔江河中流淌,把静的意象和动的节奏两成一条伸入远方的线,在这静与动,远与近的结合中,一副思乡的惆怅图与一副童真无暇图形成鲜明的对照,远方的故居在成人的眼中露出忧愁,而眼前的花草,帆船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金金闪闪的新奇,忧中带喜,喜中杂忧,这不仅是一副难以描绘的山水图,更是一幕满是情思的人间生活图。这样的描写是文的画,更是画的文,使得文章的绘画美明亮而突出。“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架下的梯子上不断的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的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这一段文字写了作者回忆中的缘缘堂秋天的景致,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这句话中长大和高出两个词用的极妙,若写成长大了的芭蕉的叶子比墙还高就将完全失色,作者的这种写法,将芭蕉赋予了生命力,这“长大”将芭蕉写成了个孩子,在岁月中慢慢的成长着,再用“高出”一词将芭蕉超过围墙。露出枝叶在墙外的动作有一跃而出之意,又似“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灵巧,这么两个动作将芭蕉这一景物洒在了水墨中,不仅是一幅芭蕉图,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这动态的生长中不远处又搭有静态的葡萄架,是一个重叠的绿幕,安静处,又有孩子在葡萄架下不断的爬上爬下,这两动一静,层层往下的结构使眼前的画面十分的和谐,这些是看的到得景象,也是实的事物,接着为这幅丹青洒了一丝月光,照着高楼,也照着这和谐的图景,四起的虫鸣此时又如锦上添花般得将这个场面缓缓托出,如此看来,在丰子恺的散文中,不仅句子中闪现出灵活的画面,句与句和成的段落又成了一幅整体的图,这些图与图之间不是拼凑而成,竟是达到了自然的融合,从而形成一幅更大的有机画,作者的这种文字不是水彩画绘成,却胜似水墨泼成的天然之作。 又有《自然》一文中“伛偻的老丐,像一幅米勒的木炭画,充满着哀怨之情,施与同情的人又买得一幅充满感激之情的画”,“普通的照相中的人物,都装着在舞台上演剧的优伶神气,或者南面而朝的王者的神气,或者庙里的菩萨像的神气,或好像正在摆步位的拳教师的神气。”前一段写街上伛偻的老乞丐,作者不着一墨,没有写老丐的神态外貌,也没有写他的可怜之状,却说像一幅米勒的木炭画,将读者的思维拉入米勒的画作中,顿时联想到《拾穗者》一画中的妇人那隐忍、谦卑,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借用名家画作来写眼前的老丐是在是比画作本身更令人心生沉重之感,而施与同情的人又买得一幅充满感激之情的画,没有将施与者得细小恩赐和老丐的感激涕零指装实写出来,但老丐的卑微却极易审视,后一段写照相之人的形态,几个比喻将各色各样的pose幽默的道出,有南面而朝的王者神气,有庙里菩萨像的神气,有摆步位拳教师的神气,将人物的动作,姿态浓缩与一个框架中,一个舞台中,一张照片中,实在是直观而又不乏生动。作者这一个个的形象比喻,一处出的景象铺写,构成的一幅幅无声却胜有声的画无不彰显着其散文中的绘画美。
三 朴实美 朴实美:质朴,无文饰。《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成玄英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 在丰子恺的散文中,无论选材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极其的朴质,毫无修饰,无需用华丽的词澡,也无需借用奇特的意象,总是能在自然界中发现极简单普遍的事物,写出深刻而巧妙的见解,使其文章中飘逸着淡淡的,真真实实的美。在《吃瓜子》这一名篇中,写到中国人吃瓜子这一事件,其中“这种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得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这几句,在毫无色彩渲染中将中国的少爷小姐吃瓜的模样写得入木三分,又写到外国人吃瓜子“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无处寻找了。”“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的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将不懂吃瓜子之法的人所闹的笑话写得有趣而滑稽,从而看出吃瓜子这小事中也有大学问,最后升华到:“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得出了作者的思考,将作者从平淡的小事中看出的大道理写得有理有据,是在让人感觉到这支普通的笔中写出的不显眼的字却有莫大震撼力。而在《沙坪小屋的鹅》一文中,又选取了鹅这极不起眼的物来写,让人在不以为意中发现新景象,如写鹅的叫声:“其‘轧轧‘然的与鸭的大体相似,然却不同于鸭的琐碎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其声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喝叱。写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的,颇似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正是它傲慢性格的表现”将鹅身上不同于其它家禽的细微之处得体的描绘了出来,而对鹅吃食的抒写更是细致入微,鹅是要吃冷饭的,需要水,泥,草三样东西下饭,吃的时候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到某地方吃一口草及泥,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一口饭,倘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的大踏步前去吃一口水,再踏大步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旁边还必须有一个人守候,像饭馆里的侍者一样。将鹅吃食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在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中道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富有朴实感,一幅乡间质朴图画又出现在读者的眼帘。再如《杨柳》,《蜜蜂》,《炒爆米花》,《楼板》等篇目都是以最普通的事物入题,写了杨柳虽是“最贱的”随处可栽,只需阳光,泥土和水就能生活,不比牡丹,葡萄藤,许多花木娇贵,但它却有下垂的特点,不像其它花木,只一心向上爬,爬到高处却忘了跟,只有杨柳它是最普通却又最懂得感恩的植物,又如蜜蜂,写蜜蜂被困在房内,总想从关闭的玻璃窗处飞出,平常蜜蜂在人的眼里是不善的动物,它会蜇人,但作者却从这个侧面写了蜜蜂为了生活频频碰到钉子后的不屈不挠,不管阻力多大,不管能不能出头,它都执著的坚持着,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生存需要的精神毅力,再如炒爆米花,将硬年糕爆过后原本质地致密,不易嚼碎,不易消化的爆米花就变得松脆易消化了,又从这个浅显的事理中得出一个道理,即有些事情只需转个弯或稍作加工,原本不够好的东西就能有质的突变。还有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