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补偿 PPT
- 格式:pdf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25
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黄河流域内,各地区之间根据其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状况,通过一定的补偿方式进行资源调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机制。
该机制的目的是促进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的北方,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差异,一些地区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退化,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保护了生态环境,但资源利用较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性和特点。
首先,需要确定补偿的标准和范围,即哪些地区需要进行补偿,以及补偿的方式和金额如何确定。
其次,需要建立补偿资金的来源和管理机制,确保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平分配。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各地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各地区积极参与生态补偿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资金补偿、资源调配、技术支持等。
补偿的对象可以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较好的地区,也可以是资源利用较多的地区。
通过补偿,可以促使资源利用较多的地区减少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鼓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较好的地区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
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对于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补偿机制,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流域内各地区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合力。
其次,补偿机制可以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激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动各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最后,补偿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提高黄河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然而,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补偿研究》一、引言新安江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其安徽段流经多个县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新安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对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系统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特征1.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新安江流域位于安徽省南部,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多样。
流域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2. 生物多样性新安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珍稀濒危动植物等。
其中,鱼类资源尤为丰富,是众多珍稀鱼类的栖息地。
此外,流域内还有多种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构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3. 水文特征新安江流域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
流域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为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
三、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问题及原因1. 生态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安江流域面临着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
其中,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原因分析生态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包括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等。
此外,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也加剧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四、生态补偿措施研究针对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问题,提出以下生态补偿措施:1.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质标准,保障流域内的水资源安全。
2.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3.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补偿基础知识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也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生态补偿?它是如何运作的?又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生态补偿的基础知识。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生态补偿,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服务的行为进行补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
其目的是激励人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某个地区为了保护一片森林,限制了当地的开发活动,导致居民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弥补这种损失,政府或相关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就是生态补偿的一种常见形式。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水源等。
这些服务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往往被忽视。
生态补偿就是要将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体现出来,让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是正外部性。
例如,农民植树造林,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但自己并没有因此获得全部的收益。
相反,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比如,企业排放污水,污染了河流,却没有承担治理污染的全部费用。
生态补偿就是要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使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内部化。
3、公共物品理论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阻止他人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态环境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点,容易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或其他机构进行干预,生态补偿就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三、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1、森林生态补偿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
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是指在赤水河流域范围内,各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达成的一项协议,旨在保护和改善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生态保护协同。
该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态保护目标:明确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目标,如水质改善、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保护区划划定:确定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区划范围,划定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向流域内其他地区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
4.生态保护措施:确定赤水河流域内各地区需要采取的具体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水资源保护、土地利用调整、生态恢复等。
5.监测与评估: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保护措施和补偿机制。
6.合作机制:建立赤水河流域各相关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实现流域内各方的协同行动。
该协议的签署和执行将有助于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25卷第6期 2008年11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f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oI.25 No.6
NOV.2OO8
经济学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理 卢祖国.陈雪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冲突的关键所在。流域生态经济补偿理论包 括外部效应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生态资本理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流域生态经 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个非平衡和复杂系统;存在着非线性作用机制;并且系统内外 存在着大量的随机涨落及其涨落的放大机制和突变性。因此.需要从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对象 以及生态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流域水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补偿:上下游地区 中图分类号:F 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6-0069-05
近年来,随着流域污染的加剧.流域上游和流域 下游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流域生态补偿成为协调 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我国一些地 区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流域生态补偿并取得了一定成 效,但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流域生态补偿在实践 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理论 上的探讨.为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构建和实务操作 提供帮助 一、流域生态系统及其补偿的必要性 “生态补偿”一词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自然 生态系统由于外界活动而遭干扰或破坏后的自我调 节、自我恢复:另一种则是将生态补偿理解为对损害 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励损 害行为的主体减少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 或对保护资源的行为予以补偿或奖励.从而达到保 护环境的目的。本文所称的生态补偿在第二种意义 上使用,即作为调动生态建设积极性、促进资源环境 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 流域生态补偿是指由于流域上下游之间基于水 资源开发利用的受损和收益的不公平.由下游地区 对上游地区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给予一 定的补偿.其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流域上下游之间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不公平问题而产生的。流域 生态补偿也是指有人类活动的流域经过治理.其上、 中、下游生物和物质成分循环、能量流通和信息交流 加强了。其上游治理效果可以惠及中、下游,下游治 理效果惠及到中、上游f11。 流域生态系统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转性.加之 上下游地区x,-j流域生态资源作出的贡献性质上的差 异.导致了上下游地区在利用流域生态资源上的不 公正。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重建为改善全流域的生 态环境作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种贡献意 味着上游自身的重大牺牲。如果不能使上游地区的 牺牲或损失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上游地区保护生 态的主动性将受到打击.积极性相应下降。最终将使 下游地区的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59绿色中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补偿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内容。
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相较于后者,生态补偿制度指的是人类生产或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之于生态环境的正的外部性的补偿,也就是生态服务或产品的受益者对提供者所给予的经济上的补偿。
这样,一方面,由于我国是自然资源公有或国有制度,那么,国家对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体进行收费,以体现所有者的权益;并对费用进行合理安排,用于生态恢复或生态修复,从而实现对于自然资源或环境因开采而受损的补偿。
另一方面,对于保护资源或环境者进行补偿,或以此鼓励并实现对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将资源和环境责任与受益进一步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生态行为,进行生态调控。
我国所提出的生态补偿机制,部分上类似于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制度(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PES),即,以生态系统的服务为基础,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整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在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利益。
在生态补偿制度文|张云飞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生态文明关键词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美国,政府有关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规划历史显示,其政策已经从维护农场生产力转向奖励农民自愿保护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因此,虽然美国还没有达到高效的PES 系统的状态,但是已经在类似于PES系统的政策上走了很长的实践道路。
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危机使美国开始了水土资源保护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在近些年有了显著的发展。
早期环境保护计划主要关注通过控制水土流失保有土地生产力,对于采用这些政策的农民进行适当补助,采用土壤保护行为也会受到商业补贴。
1985年的《农场法案》(Farm Bill)采用了一些新规定,开始从关注农场生产力转向非农场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