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素《幸福之路》

罗素《幸福之路》

罗素《幸福之路》
罗素《幸福之路》

介绍一本给我启示比较多的书,很多时候有困惑,我都会翻这本书看看,寻找一种豁达的思考方式,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就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现在让我来就我感触较多的部分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众多启示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谈不幸福的原因,现象和本质。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很显然的,这本书不是探讨社会制度的,主要剖析个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快乐或者快乐。罗素很精辟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许你我感到不幸福的时候也在他的分析中吧,分别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种,畏罪狂,是那种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我理解是那种总是自我责备,失意,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给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道的实际的自己不断发生冲突。说浅些,大概就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实情况相抵触使得他觉得苦恼不幸福。联系到我们自己,这种状况应该是一种生活不适应症。第二种是自溺狂,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我相信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但过度的时候就是一种祸害了。换种说法这是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和失望,因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却是冷笑,罗素讲,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别的兴趣的时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本能是从不能完全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虚荣心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无精打采,百无聊赖。

第三种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我理解这一型是权力欲比较强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应该就是这一型的。但是罗素是个辩证看问题的人,他分析这有一种类型说,约束在适当范围内的权势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了祸。

罗素归纳的三种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状况,我想还有更多混合的类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把罗素看作医生的话,前面这

部分,论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给病人做检查,说症状,查病因,接下来系统地论述各种病的症状,病因等等,他在书中分别论竞争,烦闷和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论畏惧舆论,听听这些题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说不幸福的情形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开药方,给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前面那些,我想谈谈最后一章《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章里,罗素给我们明确地开了幸福的药方。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不说外界环境,他认为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我演绎成自己的话,就是温饱,健康,成功的工作,爱情,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如果拥有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这只是人人可达到的自然的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们应该能获得,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客观的生活,用真实的兴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说到这里,真是无独有偶,以前曾经有个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他们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快乐。就是如罗素所说,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味向外。

其实,我所说的只能让各位基本了解这本书的框架,还有更丰富更多含量的内容,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毫无疑问,《幸福之路》这本书会带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实不玄妙,也不遥远,在我们的观念中,在我们的习惯里。有时我们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没有跳出来,有时我们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境。

最后,希望各位听了我的赘述有所收获,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吧。借着这本书的名字,继续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读后感

为何我们总在找寻幸福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我们经常会矫情地问自己:我幸福吗?也会矫情地问身边的人:你幸福吗?我们会在生活中的无数地方都能看见幸福的字样,会在电视剧中看到幸福的场景,在女主人公口中听到幸福的声音,会听到很多歌手唱关于幸福的歌,即使我们压根都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样子。恐怕,也没有人能描述得出来。 找不到幸福,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不幸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马不停蹄的找寻着它?就像《幸福之路》中讲的“动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有人会问这个世纪的人吃饱喝足,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在我们不担心温饱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求温饱意外的东西,于是我们常常感到难过、伤心。或许某天某时刻,我们会因为小小的瞬间,不,哪怕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感到无比的快乐。然而,当曲尽人散,我们又会回到自己的悲伤的小小世界里。其实也不能说是矫情,毕竟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如意回避不了。虽然我也只不过才度过了二十个年头而已,还没过完人生的几分之一呢,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世界深深的恶意。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作者罗素的观点倒是让我觉得很贴切。他说:“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里素质。”至于前者,我想我就不便讨论什么,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其中,只可意会。对于后者,我觉得与之不可分离的是两个字:欲望。在这样的世界里,欲望自然而然得成为了人由于对自然事物的错误看法以及歪曲理解的产物。其实,我并不是很能理解书中提到的:“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有多种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亚历山大大帝与疯子在心理上同属一类人,哪怕他拥有实现疯狂梦想的才能。然而,他并未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随着他的战绩的扩大,他的梦想也不断膨胀。与其说是膨胀,倒不如说已经进化为了欲望——征服世界的欲望。最后他自封为大帝。可是他真的幸福么?他已经慢慢走进的欲望的怪圈,无法自拔。由此,我不禁想到了《甄嬛传》。几乎所有大小妃嫔在进宫之前,不能说是幸福,也至少是快乐的吧,至少不必为生存问题而夜不能寐。就算有些许的不开心,与生存比起来也都显得微不足道。相比甄嬛,我喜欢华妃可能更多一点。很多人觉得华妃很可悲,因为她毕生爱慕的男人只不过将她看作是一枚有用的棋子。但我个人觉得,至少在知道真相之前她一直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所以她才会那么骄纵跋扈,那么有恃无恐。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尽管她只是幸福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但那又如何?幸福是值得争取的。很多人之所以不幸,是出于一些他们并不了解的原因;而很多人之所以幸福,也是出于他们并不了解的原因。 这世界有多少不幸的人,就有多少幸福的人。当不幸的人减少,幸福的人就会随之增加,反之如此。一个人从破胎落地到灰烬散去,其实都是在竞争中追寻。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究竟什么是对快乐的最大的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不仅是他们,我们也是这样。从上幼儿园开始,已经不再是从小学开始了,竞争就已遍布满地。从谁会跳几支舞、唱几首歌开始,到谁会认识多少汉字,到谁考了多少的分,到谁上了什么样的大学,一路走来,我们总是在人满为患的拥挤道路上。为什么我们非要这么拼命呢?我们这

罗素论人性和政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O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论人性和政治 Undoubtedly the desire for food has been, and still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reat political events. But man differs from other animals in one very important respect, and that is that he has desires which are , so to speak, intimate, which can never be fully gratified, and which should keep him restless even in Paradise. The boa constrictor, when he had an adequate meal, goes to sleep, and does not wake until he needs another meal. Human beings, for the most not part are not like this. When the Arabs, who had been used to living sparingly on a few dates acquir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dwelt in palaces of almost unbelievable luxury, they did not, on that account, become inactive. Hunger could no longer be a motive, for Greek slaves supplied them with exquisite viands at the slightest nod. But other desires kept them active; four in particular , which we can label acquisitiveness , rivalry, vanity and love of power.毫无疑问,占有食物的欲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导致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巨蟒饱食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再进食时它才醒来,绝大部分人不像巨蟒那样。习惯于吃几个枣充饥的阿拉伯人没有因为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财富,稍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为他们端上最精美的食物,然而是其他欲望使他们行动起来,尤其是以下四种。可以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 Acquisitiveness-the wish to possess as much as possible of goods , or the title to goods-is a motive which, I suppose, has its origin in a combination of fear with the desire for necessaries.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I once befriended two little girls from Esthonia, who had narrowly escaped death from starvation in a famine. They lived in my family ,and of course had plenty to eat.But they spent all their leisure visiting neighbouring farms and stealing potatoes, which they hoarded . Rockfeller ,who in his infancy had experienced great poverty ,spent his adult life in a similar manner.Similarly the Arab chieftains on their silken Byzantine divans could not forget the desert ,and hoarded riches far beyond any possible physical need. But whatever the psychoanalysis of acquisitiveness, no one can deny that it is one of the great motives -especially among the more powerful, for ,as I said before, it is one of the infinite motives .However much you may acquire you will always wish to acquire more ;satiety is a dream which will always elude you.

生物教师读书笔记

生物教师读书笔记 生物教师读书笔记(一) 从事教师职业几年就会产生教师职业的倦怠,怎样走出职业倦怠,突破高原期,实现第二次成长呢?暑期认真阅读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对未来又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现将几点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读书。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完成。 近几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中,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倡导“教师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主张教师从被动地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教师的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学行为内涵和品质上的表现,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性的加强也更需要教师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更新,以求胜任研究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角

色。如果没有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经验反思,以及自身素质完善,就无法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预期目的,也很难实现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享受过程。就阅读而言,只有在博览群书、遍赏芳华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开卷有益”的妙处和“万里清风来”的意境。从这个好处上讲,享受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忠实的阅读者,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要反思。教师要做一名哲学的思考者。带着问题去思考教育;带着尝试去解决问题;带着反思去总结问题;带着结论去验证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有关教育教学的个人的思考

《把员工幸福作为第一目标》读后感(精选多篇)

《把员工幸福作为第一目标》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把员工幸福作为第一目标》读后感 《把员工幸福作为第一目标》读后感 六月二十日在生产销售联席会议上听了刘董事长的讲话,刘董事长的讲话,为兴达的发展展示出一幅波澜壮大阔的优美长卷,同时,指出的各种现象,对工作也更是一种鞭策。作为普通生产的班组长,才能在兴达集团发展的长卷上留下自已的一页。 通过对刘董事长讲话的反复学习,愈发感到董事长的居安思危之情。要做百年企业,更要居安思危。讲话中,董事长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当前形势下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面对,而是讳疾忌医,势必影响到兴达的健康发展,影响到董事长率领兴达向国际化一流企业进军的进程。董事长以他敏锐的眼光,指出了当前存在那些短木板,并谆谆教导我们务必居安思危,反思自省,在发展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认识。,老老实实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企业的

组织管理水平。但目标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股东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是为了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这是多么真切的话语啊!怎样改变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呢?从质量、产量、创新、服务、思想意识上 董事长明确指出了四点,但企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关键一步,就是梳理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建立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我作为一生产的班组长要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水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建设与成员考核管理工作,具体任务的分解、实施,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2、协同车间对所在班组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培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监督员工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工伤和重大事故发生。 3、协助车间或品质管理部门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组织本班组人员开展工艺管理活动,正确指导一线员工的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肃工艺纪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高一读书笔记700字 【三篇】

高一读书笔记700字【三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但斌先生的著作《时间的玫瑰》,忍不住 看了两遍,并推荐给了几位朋友。 近期火爆的财经新闻之一是交易所发了强制退市新规,疯狂了7 个涨停版的妖股002680长生生物停牌,有可能被强制退市。前几天还 在鼓吹富贵险中求的投资者瞬间觉得天寒地冻了。其实如果用赌博的 心态做股票,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好,因为哪怕你前9次都赌对了,只 要最后一次赌错,也可能万劫不复。 如果有幸读了“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像长生生物这种雷一般是 踩不到的,我觉得书中有些观点很有参考意义,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各类资产的收益率 这是过去200多年来各类资产的收益率,从这张图上我们能够看出,股票是一类不错的投资品种。 二、时间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我们今天所买入股票不但仅属于我 们自己,它还属于整个家族,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担负起此刻的责任。 如果用这种心态去买股票,我们就可能不会在意股票一朝一夕的 涨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看,社会在持续进步,财富在持续增值,N年后回头看,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公司,股价一般会令人满意。 三、回顾1957-2006年近50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中保持独 立结构前20名业绩公司,会发现消费行业容易出牛股: 四、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如果能静下心来琢磨贵州茅台成 为股王的逻辑,也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五、很多投资者刚进股市时,往往都偏向于技术分析,因为觉得 这样能赚快钱,但9成的投资者没有所以而致富。巴菲特入市的前10

年也喜欢技术分析,但最终他舍弃了这个方法,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六、节选书中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1、关于美股和港股 2、关于伟大的企业 最后,摘抄一段书中的文字,和大家共勉: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在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元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篇二】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绝大部分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 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

【热门】幸福读后感作文700字4篇

【热门】幸福读后感作文700字4篇 幸福读后感作文700字篇1 幸福感来自于给予他人,也来自于感悟人生。在给予和感悟的同时,自我也感到了幸福。这就是我读了后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写了这个暑假,笑猫和马小跳他们来到了乡下张达外婆家。幸福的鸭子读后感。在飘散着茉莉花香的小村庄,他们认识了女鸭子麻花儿。麻花儿的幸福仿佛没有边界,什么事都能让她感到幸福。在她的心中,总藏着甜美的感动和不尽的思念。她看着孩子们把花环一个又一个地套到自我的脖子上,听着他们一声声的欢呼时,就会产生幸福感;一只很有绅士风度的猫送她回家,她也会产生幸福感;能够看见最后一片晚霞一点一点地消失在天边,这一种景象也会让她忍不住说:“好幸福哦……”大家都被麻花儿的幸福感染了,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正在慢慢长大。 文中的麻花儿经常说:“我好幸福啊!”这时我会被麻花儿的幸福深深地感动。她能够对任何一件小事产生幸福感,她是多么乐观啊!为什么麻花儿这么容易产生幸福感,然后久久陶醉在里面呢?这是因为她热爱生活的点滴,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她是一只时时刻刻都充满幸福感的鸭子,她的心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能从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幸福的鸭子读后感。认识了麻花儿,我从中也受到了她的感染,幸福感一点一点地涨满

了我的心房。我第一次感觉到,幸福原先离我们这么近!其实,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幸福,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发现。例如:在教会了同学一道难题时,你会感到幸福,那是给予的幸福;透过自我的努力获得成功,你会感到幸福,那是成功的幸福;当你遇到挫折时,旁边有朋友亲人关心你,你会感到幸福,那是关爱的幸福……我自我也有过这样的事例:在校运会上,我参加了女子1000米跑步比赛。虽然我没有拿到第一名,但同学和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鼓励我。这时,我感受到了关爱的幸福;在我们一家人出游的时候,一齐玩耍,温馨快乐,这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幸福!身边处处有幸福,而幸福,需要你用心去体会! 生活中的幸福无处不在,一点一滴也是幸福,只要你热爱生活,勇于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那就必须会找到幸福!让我们像麻花儿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当一个幸福的人吧! 幸福读后感作文700字篇2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

谈谈方法读后感大全(8篇)

谈谈方法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谈谈方法》读后感】 笛卡尔生在十六世纪末年,死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他活动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在积聚力量,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而斗争。在少数先进地区,例如英国和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初步取得政权;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还处在被压迫的无权状态中,笛卡尔的祖国法国就是这样。 法国的资产阶级比英国和荷兰的资产阶级幼小,但并不是软弱无能或怯懦退缩。这个初生之犊满怀希望,跃跃欲试,已经看出封建制度日薄西山的颓势了。在笛卡尔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他出身贵族,父亲是布勒丹省法院的法官,把他送入著名的拉弗来施公学,接受耶稣会士的正规传统教育,希望他接贵族的班。但是他完全没有做官当老爷的意思,一心扑在新科学上,父亲一死就把采地卖光,将所得款项投资,靠红利过活了。这就是说,他已经自觉地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法国资产阶级以它的远大前程吸引了笛卡尔的加入。笛卡尔能够干这种事情,而且干得很利索,正说明他不但有眼光,而且很勇敢。他的言论很谨慎,这并不是怯懦,而是处在强大敌人的面前需要讲究一点策略。如果真是胆小怕事,他本来完全有条件安享荣华富贵,又何必单枪匹马地铤而走险呢? 读了《谈谈方法》后,有以下感想: 1、同一方向,道路可以是多条的;同一道路,行进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方向的正确,道路和行进方法选择的恰当。 2、人生,总是有所失,则有所得,得与失,在总体上大致平衡。 3、每个人都需要自觉培育优秀品质。 4、‘我想,所以我是’(我国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赞! 5、身心健康,是所有幸福的载体。 6、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性。 7、简洁为美。 8、人之为人,在于心灵,在于智慧。 9、勇于追求。 【篇二:谈谈方法读后感】

罗素《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罗素《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罗素《幸福之路》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

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

《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 这几天细看罗素《幸福之路》,其中的哲理让人收益匪浅。他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经验主义的实践论者,反对理性主义的先验论思想,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 《论教育》是罗素自选文集中的一章,节选自《人类为何战斗》。罗素的这篇论文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甚杂甚广,难以在一篇短文中完整地讨论。今天我就先记录一下他对于教育的宗旨的观念。在我看来,罗素是一个充满了理想的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人类思想的讴歌。在他看来,教育显然不应该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一门谋生的技能,而更应该因材施教,令有智慧兴趣的孩子们能够在不断的追问中,在不断的对于世界的探索中,培养出思考的能力,思考的习惯,思考的兴趣。“或多或少把思考的欢愉带给所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这乃是可贵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照他的描述,其实他所生活的年代的英国教育与现在的中国教育也相去不 远“只要教育的目的是制造信仰,而非鼓励思考;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之事抱定无疑之见,而非放手让他们观察可疑之处,鼓励他们树立独立见解,那么,对于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教育应带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应当认定某些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这岂不就是中国教育 活生生的写照么!那么教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接着阐述“正是信条把人们团结在战斗的集体(宗教、国家、政党)之中。正是信条中凝聚的信仰产生了战斗力,使胜利归属于那

些对可疑之事抱定最坚定信念的人们。而实际上,对可疑之事投以疑问才是理智的态度。”很明白,可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想当年,民国的宽松空气鼓舞了青年人去主动思考,去追求各种信仰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正确答案”,到最后,胜出的可不就是那群信仰最坚定的人么?但是信仰坚定与理 性思考,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概念。一时的武力的胜利,并不能说明有坚定的信仰就要比有理性的充满怀疑的思维的 要强;毕竟,斯巴达可以用坚强的纪律打败雅典,但是雅典的公民精神,理性的论辩,自由的思维发展所结出的精神之花才是能永世让后人向往的。那么在理想状态下,教育的目的就很明白了,而且为何理想的教育无法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也变得很显然。政党,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希望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重复性的填鸭式教育扼杀他们的思考能力,毕竟,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成年人最想塑造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并且会坚决执行的机器。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一样谋生的本领,甚至也不是让孩子们学会更宽泛的“谋生的综合能力”。教育的目的,是让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命,了解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整个大自然,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学会自由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问,探索,思考,并接过接力棒,将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是我在寒假里读的第一本书,之所以把这本书放在第一个来读是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幸福的方法。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是新奇的、丰富的,但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常会有苦恼、疲惫、孤独等消极情绪,所以我在寻找这样的原因,从我自身来寻找原因。这本书,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就像译者序中说的一样,如果不知道本书是英国的大哲学家写于1930年的,你会觉得这分明是一本针对眼下你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写的书。该书既没有高深的哲理,也没有艰涩的学问,只是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悟。但重要的是,这些感悟都是作者本人的亲身体验,而非个人的揣测和想象,而且写作的目的,就是让不快乐的普通人快乐起来并得到幸福。 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篇,共17章,作者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及得到幸福的方法,我主要想说最有感触的前四章写读后的感想。 第一章、什么会让人不快乐。在这一章里,作者宏观的分析了人们不快乐的原因就是自我沉溺,将所谓自我沉溺的人们分为了三种类型:畏罪狂、自恋狂和自大 狂。所谓畏罪狂并非犯罪的人而是沉溺于犯罪意识中的人,我们自幼接受的 一些观念会让我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罪恶感,对于这种人 来说得到快乐的办法就是从早年的信仰和情感中解放出来。自恋狂的特征是 惯于自我欣赏并希望被别人赏识,一定程度的自恋是没有问题的,但一旦超 过了这个程度就会形成一种虚荣心,对于这种人找到快乐的方法就是培养自 尊心,从更多事物中寻找乐趣。自大狂和自恋狂不一样,要的是权势而不是 魅力,希望人们畏惧他而不是喜欢他,许多伟人也就是这样的人。之所以这 样是他们把权势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所以这类人要树立正当的目标。 第二章、论拜伦式痛苦。这个所谓的拜伦式痛苦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明白,后来就知道大概的意思是那种自认为看透尘世,看透一切,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的人。在生活中我有时也会有这种觉得好多事情都已经被自己看透的感觉, 这的的确确会使人的生活失去活力和激情,渐渐地会使人显得消极。就作者 所说,这种悲观的生活态度是人没有去感受到这个世界,不仅要用心,还要 用血和身体来认识。所以,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的人就先找一件让自己从生 理上得到满足的事情做起吧,一段时间以后,就不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毫 无意义的吧。 第三章、论竞争。本章说的是无处不在的竞争,在作者的那个年代,以成就和金钱来区分一个人的高低的现象就已经普遍的存在了,只不过我们现今的社会这种 现象又更为普遍了。现代人通常都渴望拥有更多的钱,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显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 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 一、引言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罗素在他的这一部作品中分析了了各种各样的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像生活的压力、类似于烦闷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在书中说明了他自认为可以帮助到大家的相关的方法措施。在中,罗素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部作品并没有艰涩难懂的哲学原理,而是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后写入书中,希望为无数正在烦闷不已的读者们,利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的阅读提升了不少的色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神似论”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他在1951年《高老头》序中写到:“需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和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的神似有着丰富的内涵。“化为我有”是“神似”中对于理解这一环节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在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当中,《论努力与舍弃》这一章节当中,罗素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是:“The golden mean is an uninteresting doctrine, and I can remember when I was young rejecting it with scorn and indignation, since in those days it was heroic extremes that I admired.”。其中,傅雷先生对“The golden mean ”的翻译是“中庸之道”,显然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理解了作者罗索在文中提到的“The golden mean ”,傅雷先生将其所含的意思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对比,找出了与其含义极为相近的解释——中庸之道。就当下而言,我们翻译为黄

《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一生的忠告》读书笔记-by浮生若梦

页眉内容 《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一生的忠告》 --------------------东舟 第一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心灵----谈身心的安顿 人生是为心灵的修行设立的道场。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灾难和幸运的考验中磨练心智、磨练灵魂,造就美丽的心灵。 忠告1 人生即为心灵修行的道场 一个人无论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都仅限于今生享有,即使积攒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去。今生之物只限今生,如果说今生之物中有一样永不灭绝的东西,那就是美好的心灵。人生是为心灵的修行设立的道场,唯此才是永远的。 促使心灵健全发展的重要方法就是认识到受苦的价值,勇敢面对问题,勇于承担相随而来的痛苦。 满足于比较积极而简单的生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 忠告2 整理心灵就是反省之道 每日的反省,能够帮助我们拔出心灵的杂草,这对人格的塑造尤为重要。每天都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静静地反省:今天的工作我是否尽职尽责?面临的机会有没有抓住?待人接物是否坚守诚信?牵扯到的小惠小利有没有做到低调忍让?在挫折面前是否坚韧顽强?心态是否良好平和?追求成功的信念有没有动摇过? 年轻人要善于反省,因为走过的路太短,很容易出现闪失;而后面要走的路还长,反省就更有价值。 忠告3 过好每一天,才能找到力量 所有一切都发生于当下,过好每一天,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发现通往幸福之路的入口。不会把握当下的人,即使有宏伟的目标也只是夸夸其谈,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无法企及。 每天以“拼尽全力,活在当下”这一理念做自我暗示,每时每刻都会过得非常充实。 忠告4 做任何事皆须提升心灵层次 只有提升心灵层次,才能身心合一的执行你的信念;只有提升心灵层次,才能从容自然地在所有环境中坚强有力地成长;只有提升心灵层次,才不致一阵风雨就令你摇摇欲坠。 用理解力和自我控制的情绪面对问题。 用追求卓越、价值及激发自强的心灵超越问题。 慎思明辨的心灵能力驱使我们拥有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追求。 忠告5 丢弃贪婪,无私为大私 贪婪会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无私的思考方式才能导向真正的成功。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要怀着一颗恐惧之心来应对诱惑。 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与人相处表现出助人为乐的品质,以不图回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周边的人,也就为“好人缘”打下了基础。

精选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汇总9篇

精选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汇总9篇 精选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汇总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篇1 做老师两年以来,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做老师,你快乐吗?幸福吗”面对班级的平均分,学习上不去的学生,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当工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之后,整个人都觉得倦怠了。现在,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幸福感,因为每天要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备课,上课,等等……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检查,真的感到心力交瘁。 当我读完《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之后,也想了很多,自尊、自信、自强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只有幸福地做老师才能让学生幸福。我想,很多人往往是在人生的路上,在行走途中,错误地把星座当做目的,而忽略了观赏沿途的风景,造成人生的混乱。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思维,每日早晨早早来到学校,有人会问“你不觉得累吗”也许又是会身心疲惫,但一想到学生们的笑容和听到的朗朗读书声,累,但也凝聚着快乐。因为,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进步,感受的是他人所体验不到的做教师的幸福。我发现有时候心态

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 书中的很多案例令人感动。感动之余又不禁想到自己,如果有人问我:“你会真正的喜爱自己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我是一名职业教师,我的职业道德中要求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学生。这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可是细细想想吧,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就比如面对问题学生,您自己是否能有足够的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一些表现出色、成绩优秀同学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经常捣乱的同学的火冒三丈。反观自己,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真正喜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书中还说到要学会欣赏你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那么,就让我们幸福的阅读吧,不去为了写读书笔记而阅读,不去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项创造都是需要代价的,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勤的汗水与泪水来滋润,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幸福读后感作文800字篇2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

罗素论人生:我为什么而活

罗素论人生:我为什么而活 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1)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These passions,like great winds,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2),in a way-ward course,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3)——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I ha ve sought it,next,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4)。I have sought it,finally,because in the uni on of love I have seen,in a mystic miniature5),the prefiguring6)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 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This is what I sought,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 ledge.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7)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A little of this,but not much,I have achieved.[来源学科网] 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8)in my heart.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9)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 e. (From Russell' s Views on Lif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