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72.63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作者:杨雪冬吴志鹏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7期[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
(河北邯郸 056001)[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102-03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
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课程思政”融入“建筑识图与构造”中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不应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更应该融入相关专业课的课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十分必要。
在中职院校“建筑识图与构造”这一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渗透,需要对现实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才能够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建筑专业相关知识,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文章针对中职院校“建筑识图与构造”的授课过程,就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中职院校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院校;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开展过程中,“建筑识图与构造”是最关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建筑相关知识的入门和基础,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过程中,能够良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政治教育问题,让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因此,要不断探究更加优质的教学方式,努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思政教育将教学课堂这一主要教学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中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专业课的相关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
探究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堂,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筑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让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是相关中职院校教师必须要深刻探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一、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以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思想学习相关专业课知识,这并不是简单地掌握更多的思想理论知识,而是如何将正确的政治思想融入中职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从而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浅谈高职院校“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内容,并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和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也是关键。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至关重要。
未来,建设设备课程应朝着更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
建议高职院校在“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助力他们更好地步入职场。
【关键词】建筑设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技术、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课程评估、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设备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舒适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设备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对从事建筑设备相关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是培养建筑设备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建筑设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
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建筑设备领域的发展需求。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为建设设备课程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促进高职院校建筑设备专业的持续发展。
1.2 意义分析建筑设备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建筑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和设施,如电气设备、供排水设备、空调设备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设备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知识的基础。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论述,以为今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改革参考使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随之职业教育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无论是从院校规模还是从学生数量方面较以往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些年各个高职院校立足专业特点结合专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汲取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专业实践的融合来发现现有科研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研究来进行创新。
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而实践生产则是实现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后科研则是专业技术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指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指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均有所收获的良好局面。
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所应用的主要方法。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首先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其次通过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来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模糊点”,并将这种“模糊”带回到理论课堂中进行进一步的解答,带着疑问去进行学习。
因此从这一方面分析可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实践中不断的转换角色,极大地增强了其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这种模式应用主要方法就是由学校与企业联系,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
二、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文件指出:无论是进行新的专业设置还是对原来的专业进行改革创新,其目的都应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为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高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初探摘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课程的设计上,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理论课+集中实训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实际工作项目,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个情境中,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情境解构重构abstract:as a basic course of building deco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content,break the principle on class + concentrated training curriculum mode and introduce of typical practical work project,creat teaching situation,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to every situation,make students become” learn method “ from “ learn knowlodge “,realization of student occup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raise.keywords: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situation, deconstruction, restructure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以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把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历史的发展,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知识,理解建筑构造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建筑功能分析能力等,帮助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
高职建筑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初探[摘要]针对建筑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对其主干课程建设过程和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课程建设建筑钢结构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已超过半个世纪,钢结构建筑因其强度高、自重轻、制作安装方便、抗震性好等优势,市场需求逐年增长,现已广泛运用于厂房、住宅、飞机库等工程,大量钢结构建筑工程需要专业性更全面的特殊人才。
针对钢结构建筑专门人才的大量匮乏,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领导和专业教师开展大量实地调研,经过精心筹划和申报,2004年设立了高职院校乃至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建筑钢结构专业。
一、专业课程建设过程和现状1.专业课程设置及配套教材建设。
(1)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配套教材建设。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我院开设了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有钢结构构造、钢结构焊接、钢结构施工技术等。
由于大部分专业课没有配套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参考大量相关教材和规范等精心编写了校内讲义。
针对2004级学生反映校外教材内容不够系统、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我院在2005、2006级的教材选用上进行了取舍,如采用校内自编教材,删去无关或次要内容,增加重点知识。
有些教材经过多版,内容日臻完善,2007级教材已基本形成“以自编教材为主,校外教材为辅”的配套体系。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及配套教材建设。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我院开设了钢结构软件操作、钢结构CAD制图、钢结构预算与报价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004~2006三届学生反映动手操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与教训,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改进。
(1)针对各专业理论课的不同特点,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紧扣钢结构建筑构造施工、造价等具体要求,结合大量工程案例、模型、图片、动画以及现行规范、标准、图集等生动地讲授,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高职院校《建筑制图》教学改革初探摘要:《建筑制图》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指导生产施工等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也是为学习后续课程必备的知识基础。
根据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本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围绕实训项目组织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会同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实训项目,按行业标准检测实训效果;将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推行课程教学项目化、模块化,本文探索改变《建筑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制图;项目化;实训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69—01一、引言《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如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等课程做好准备。
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了解国家制图标准,学习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绘制和识读建筑工程图1 。
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用正投影的基本理论绘制和识读工程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制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生源方面。
高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突出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基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在传统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要求;(二)教学课时方面。
学时减少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制图课程改革后面临的现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又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双重原因导致改革后课程理论学时捉襟见肘;(三)教材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