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
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
结论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58-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在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是心前区压榨样窒息样疼痛或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1],而老年人往往起病隐匿,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表现为多种多样,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通过回顾性分析39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1岁-88岁,平均年龄(683±67)岁。
合并症:高血压病10例,2型糖尿病6例,脑梗死3例,肺心病2例,高脂血症1例,高尿酸血症1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入院后根据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均无典型的胸痛表现。
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8例,胸闷、气短5例,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5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4例,以突发晕厥为主要表现2例,牙痛1例,左臂、左肩疼痛1例。
在32例患者中,初发急性心肌梗死28例,占8750%,复发急性心肌梗死4例,占1250%。
并发症:各种心律失常20例,心力衰竭11例,心源性休克5例,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2例,室壁瘤形成2例。
13 误诊情况初次就诊时误诊为心力衰竭4例,误诊为胃炎1例,消化道溃疡1例,急性胰腺炎1例,误诊为心律失常2例,误诊为牙痛1例,误诊为肩周炎1例,误诊为脑血管病1例,共误诊12例,误诊率3750%。
老年急症抢救用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其起病急、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系统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
我国AMI 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万。
一、病因学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除此之外,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AMI ,常见的诱因有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血压剧升、吸烟和饮酒等。
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较中青年严重,多支病变常见。
老年人由于多支病变狭窄严重等病理改变,使AMI 后期易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及心脏性猝死。
老年人中相对增加的危险因素如下。
1.缺乏体力活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能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定期而适度的体力锻炼比间断而剧烈运动的效果要好。
2.社交活动减少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因各方面原因,社交活动减少,易产生孤僻感、抑郁等。
因此,增加老年人社交活动将有益于健康。
3.诱因少老年AMI 发作前有诱因者仅占53.3%,明显少于中青年患者(70%~83%),无诱因的老年人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
老年人常见诱因依次为劳累、激动、饱餐、感染、饮酒、寒冷、消化道出血及排便用力。
少数老年人同时有2种以上的诱因。
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1.无痛型多见胸痛是中青年AMI 的重要特征,但老年患者这一症状并不突出,据有关资料分析,约有1/3的老年心梗患者没有明显的心前区或胸骨后胸痛。
无胸痛是老年人特别是高龄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于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治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四年来收治的27例老年人患者无痛性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其临床特点,为am i患者的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提供依据。
结论: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并不少见,由于不具有典型的ami的特征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难以引起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注意和重视,以致延误就诊,甚至造成误诊和漏诊。
提高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识别是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早期发现的意义【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97-01近年来,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并不少见,由于不具有典型的ami的特征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难以引起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注意和重视,以致延误就诊,甚至造成误诊和漏诊。
提高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识别是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无痛性ami 27例,均经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符合文献⑴中的ami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60-88(75.0±10.6)岁,其中大于80岁者19例(70.3%)。
1.2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心力衰竭12例(44.4%),心律失常4例(14.8%),休克3例(11.1%),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5例(18.5%),头昏、黑曚、昏厥3例(11.1%)。
诱发因素:无诱因者15例(55.5%);有诱因者12例(44.4%),其中情绪波动5例,疲劳4例,饱餐,饮酒和用力排便各1例。
心电图有典型的q波及st-t波变化过程者16例(59.2%),无q梗死波者11例(40.7%).首发ami22例(84.6%,再发ami4例(15.4%)。
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发表时间:2019-07-25T11:18:03.1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颜程王莎陈代钦(通讯作者)[导读] 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邵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邵阳 422000【摘要】目的:分析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方法:择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就诊且经PCI治疗的青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50例分别作为青年组及老年组实验对象,收集其从入院到临床重点间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差异。
结果:青年组男性率、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高脂血症率、典型胸痛率等与老年组间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冠脉病变支数分布、中重度钙化率、前壁梗死率等与老年组间数据会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冠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群,但近几年来,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逐渐提升,而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安全[1]。
本次研究以2016年7月-2018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此期间入本院就诊的青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50例,收集其入院后经PCI治疗,直至临床终点间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探究青年与老年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群体中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各选取150例患者,分别设为青年组及老年组。
青年组,男性116例,女性34例,年龄18-40岁,年龄平均(33.75±3.36)岁;老年组,男性85例,女性65例,年龄60-81岁,年龄平均(69.46±5.19)岁。
老年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56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8-0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老年的常见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窒息样疼痛是ami的特征性改变,但有相当一部分ami患者从发病甚至整个病程都无典型胸痛发生,甚至无心前区疼痛表现,现将我科近几年收治无痛性ami5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心内科自2001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敝56例61岁以上ami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61~81,平均71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22例,高脂血症14例,脑血管病10例。
1.2 诊断依据:ami诊断参照中华心血管病学会2001年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均以特性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动态改变而确诊。
1.3 临床表现:症状:上腹痛,恶心呕吐18例(32.1%);颈肩部疼痛6例(0.11%);牙痛,咽喉部有堵塞感17例(30.4%);低血压,休克4例(0.07%);心力衰竭3例(0.05%);心律失常5例(0.09%)。
梗死部位:下壁23例,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11例,下辟,前壁7例,下壁,后辟9例,下壁,右心室2例。
伴发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博12例,室早成对5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22例,房室传导(avb)6例,iii度avb2例。
2 治疗2.1 一般治疗:2.1.1 立即收入ccu 卧床休息;吸氧;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建立静脉通道;立即给予asa300mg口服;给予镇静,通便和半流食。
2.1.2 镇痛吗啡3mgiv,10~15分钟后可重复,总量≤15mg,其作用是镇痛和抗心肌缺血。
2.1.3 β受冻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止痛、缩小梗塞面积,抗心律失常,抑制重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诊断[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
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
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诊断in early days diagnosis and counterplan of nontypical model clinical symptom ami patient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
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
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本文试结合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23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性7例,年龄43岁~89岁。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胸痛均不明显,其中剑下及偏左侧者5例,偏右侧者有3例,下背痛2例,脐周痛1例,右肩痛1例,仅有胸闷无疼痛者5例。
腹痛患者腹部有压痛者有8例,常伴恶心、呕吐,乏力等。
各病例有时伴低血压、休克样表现等就诊,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心肌梗死,就是心脏的冠状动脉某根血管堵住了,这根血管所营养的心肌因为没有血液滋养的原因,所以坏死了。
心梗的原因是患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血块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高发人群:从年龄分布来说,40岁以后及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从区域分布来说,我国寒冷地带相对发病率更高一些,因此北方发病趋势高于南方;急性心梗与遗传因素有关,假如直系血亲当中在50岁或者更早年龄出现过心肌梗死,有这样的家族史的人群就要高度重视,及早进行预防;一些容易发生冠心病的基础疾病也需要注意,例如糖尿病、高脂血、高血压等;一些容易高度紧张、长期负荷的工作,以及熬夜、重度吸烟、长期饮酒、不爱运动、肥胖、饮食不健康、心理压力大的人群,也容易发生冠心病,甚至发生急性心梗以及猝死的情况。
总体而言,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越处于不良状态的人群,易患病因素越高。
冷暖、温度巨变的时候容易发生心梗。
急性心梗的中心环节就是血凝块、血栓堵住了血管,使心肌失去了血液供给。
人在遇冷的情况下,心脏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使我们的供血发生障碍,同时也容易发生血栓。
所以在寒冷季节或者冷热突然变换的季节,以及三伏天、三九天里,包括游泳、吃雪糕、饮用冰啤酒,都会使血管痉挛,都更容易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
另外,大喜大悲、暴怒等情绪严重波动时,也易引起交感神经的高度兴奋,形成相对应的血管痉挛。
我国急性心梗的发病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发病率还在增加。
第二,发病人口相对趋于年轻化。
主要症状表现:急性心梗以胸痛作为主要症状表现,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于胸痛要高度重视。
心肌梗死是急性的缺血性心肌坏死过程,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心痛,也就是常说的心绞痛,这种疼痛超过20分钟,可能就要发展成为心肌梗死了。
因此,大家要提高对心绞痛的认识。
一般来说,这种疼痛会由一个中心放射到三个部位,即胸骨中上段疼痛,放射到左手和前臂尺侧。
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状和类型?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患病者多是中老年人,发病时会出现前胸痛、心悸、气喘等及其难受的症状。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超负荷劳动,不要有过激情绪,不要暴饮暴食等等,注重细节,尽量降低自身容易让你患病的几率。
下面将简要介绍下心肌梗塞的类型及它们的症状。
★1、急性心肌梗死:
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等。
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
★2、无痛性心肌梗死:
常见症状有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心律失常、脑卒中、感染等。
★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胸痛持续至少半小时以上,符合心梗的胸痛特点。
★4、右室心肌梗死:
颈静脉压升高和Kussmaul’s 征是右室缺血或坏死最精确的临床指标。
★5、心房心肌梗死:
具有典型临床及心电图的心肌梗死表现。
部分患者有房性或其他心律失常。
★6、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一种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心包炎症的心前区痛和心包摩擦音。
另一种为Dressler综合征。
其临床特点主要是胸痛伴发热和不适感。
★7、老年人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病前有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者多;昼夜发作规律,晨6~12时发作居多;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8、青年心肌梗死:
发病时则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
★9、妊娠性心肌梗死:
周围性水肿,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