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广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广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广州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广州开发区产业集聚初探

经济发展局崔鸣文黄瑾

二00四年九月

广州开发区经过了二十年的开发建设,始终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建区方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20年后的今天,广州开发区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吸引外资,接受国际产业、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转移,同时充分利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不断培育本地区制造业势力,已经形成了有产业优势、有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并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在现有管辖区域中,根据区域发展不同要求,积极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合作,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提高产业竞争力。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并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方面走在同类开发区的前列。

一、浅谈产业集聚

生产集中化和区域经济差异化趋势直接导致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何为产业集聚(也有学者称之谓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产生产业

集聚现象的地方的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强于没有出现这样现象的地方。典型的产业集聚有:美国的硅谷IT产业区和底特律汽车产业区、日本的筑波科技园、台湾的新竹科技园,国内的中关村科技园以及上海宝钢钢铁产业区等。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区域经济中的亮点。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来源有:

第一,大型工业基地形成的轴辐式集聚区域。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具体实施。如宝钢、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区等。

第二,地区经济传统形成的特色经济区。经过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区,如苏州丝绸刺绣、景德镇陶瓷等,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

第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如:依托于资源的大庆油田等石化产品集聚区,黑龙江、吉林的大豆种植区以及由此形成的农业加工等集聚区。

第四,通过市场竞争,利用较高的投资回报,产生极地效益,形成产业集聚。如广东玩具、电器等,浙江义乌、温州的小商品等。

第五,开发区、高新区政策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从国务院1994年批准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991年批准第一批高新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益显著,普遍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展迅速,有许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较大份额,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广州开发区二十年的开发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上述我国产业集聚主要来源第五类的最好实证。

二、广州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特点

(一)广州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现状

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广州开发区建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其入区企业数占全区工业企业63.33%。目前,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已成为广州开发区重要的经济支柱、适应市场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提高广州开发区地区竞争力的不竭源泉。2003年六大支柱产业支撑全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4.37亿元,比上年增长62.2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7.56%,拉动全区工业增长58.01个百分点,其新增工业产值占全区新增工业产值97.27%,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4.61%、25.95%、6.3%、9.83%、8.04%、2.83% (具体产值明细见下图),

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2.9%、10.74%、3.95%、10.74%、2.54%、1.59%。六大主导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7%(见下图):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64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307.85亿元,占全区产值的34.61%,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3.79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40.3%;实现工业增加值175.7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54.22%。主要代表企业安利、宝洁公司。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9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231.02亿元,占全区产值的25.95%,所占比重比2002年

上升7.49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38.04%;实现工业增加值36.51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1.27%。主要代表企业建兴科技、南方高科、旭丽电子、金鹏集团。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9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83.23亿元,占全区产值的6.3%,所占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6.6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6.7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5.17%。主要代表企业松下空调器、松下万宝压缩机、三菱压缩机公司。

食品饮料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1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87.2亿元,占全区产值的9.83%,所占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3.2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5.2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0.88%。主要代表企业箭牌、百事公司。

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4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81.88亿元,占全区产值的8.04%,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6.76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4.0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34%。主要代表企业珠江钢铁、台一公司。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1家,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25.22亿元,占全区产值的2.83%,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1.96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 5.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61%。主要代表企业骏兴汽车、环球自行车公司。

(二)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特点

1、产业集群按区域合理分布。广州开发区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

进行合理导向,在西区建成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为主产业集群。截止到2003年底,西区共引进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和金属制造业项目95家,2003年,实现产值328.21亿元,占全区这两行业产值的84.22%;在东区建成了食品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科学城建成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出口加工区建成汽车产业集群;在保税区建成物流园区。

2、传统产业集群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食品、金属、日用化工品等传统产业集群是广州开发区2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585.38亿元,占全区产值的65.35%;实现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76.2%。以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集群近年来发展迅猛,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95%,比2002年所占比重上升了7.49个百分点。

3、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显示巨大的生命力。经过20年开发建设,广州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得到加强,外商投资领域和结构不断优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成为近年外商在开发区投资的热点。迄今为止,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区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有85家落户开发区,这些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开发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重要竞争力量。在六大产业集群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87.72%,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0.3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52%,对全区工业增长的

贡献率达到85.2%,拉动区工业产值增长50.85个百分点。

4、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开发区六大产业集群,均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产业集群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现阶段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安利企业群、依利安达企业群、宝洁企业群、光宝企业群、旺旺企业群、顶新企业群、松下.万宝企业群、本田企业群等为龙头的八大相关产业链。2003年,安利企业群和宝洁企业群实现的工业总产值240.15亿元,占全区化学原材料及制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的77.97%;依利安达企业群和光宝企业群实现产值97.65亿元,占全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

42.27%。

三、广州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广州开发区要建设成为广州的制造业中心,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引导,将产业集群战略向纵深中推进。

1、在开发区区域定位上,要力争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建立区域品牌。

现开发区管辖包括西区、东区、永和区、保税区、科学城、生物岛和萝岗街(简称四区一城一岛一街),区域面积大,因此,根据四

区一城一岛一街各自的地区优势,着重发展不同特色产业集群,来整体提高开发区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在原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基础上按区域进行有机整合成西区、东区、永和区以发展化学原材料及制品制造产业等传统产业集群;科学城、保税区二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保税区一期仓储物流产业集群;出口加工区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岛建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萝岗街建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等六大新产业集群。将相关联的同类产业集群“扎堆”,使企业间交流经常化,分工高度化,创新多样化,就会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四区一城一岛一街合理定位后,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和取舍,避免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情况。在招商引资的方法上要积极调动企业的能动性,鼓励自发引进上、下游企业,迅速形成产业链,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创造区域竞争优势。

同时管委会要因地制宜,选择最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争取在全区内多出几个类似“安利”、“宝洁”、“南方高科”等全国知名品牌。

2、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传统产业有着严重的不足:一是不符合土地的集约利用。传统产业往往所需要的工业用地面积较大,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又加大了对开发区土地的控制力度,开发区土地使用将从外延型开发向内涵型开发转变,即

从传统产业引导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二是传统产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偏低,产生的附加值不高。因此,使传统产业集群发挥其原有支柱作用,就需要用高新技术武器进行全面武装,提升传统产业中科技含量,使其附加值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入世”的不断深入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因此,今后重点培育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利用科学城高质量的规划,在科学城发展以计算机及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硅谷”。

3、产业集群中高度重视大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分工网络。

大企业能够把价值链中增值部分最大、最核心的环节保留下来,并通过与中小企业转包合作,把具有专门专有技术知识的中小企业吸收为配套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层次。科学城光宝集团和保税区二期大众电脑集团,充分利用其在计算机及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享有的国际知名度,以产业链进行专业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内部分工替代产业之间分工,有助于拓宽整个产业效率边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广州开发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产业集群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总体来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还需要加强规划、打造品牌、积极扶持、提升水平。

1、加强管委会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政府引导鼓励作用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根据开发区发展的特点,管委会应该从具体的企业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促开发区产业集群自主发展机制,重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高新企业的培育。管委会在今后产业集群中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全区统一规划,确定全区发展方向和主要产业领域;二是管委会对产业集群的扶持,应从以前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的简单扶持阶段,逐步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阶段转变。三是积极为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平台。现阶段,高效的运作和良好的服务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结合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致力于软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机构,健全服务体系。

2、加强招商引资的引导性,不断引进具有产业集聚能力的龙头项目

龙头项目是产业集聚的基础,一个龙头项目可以聚集一个产业集群,我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引导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具有产业集聚能力的龙头项目:一是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如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头羊等;二是核心产业企业,如我区已形成的六大“核心”产业;三是企业间供应链条长的企业。引进上述龙头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我区招商引资的水平,从而达到转变我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目标。

3、加强区内产业集群的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针对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的现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加强内部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增加企业之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创业中心、研发中心以及其他服务机构)、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产业群中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技术交流,增加了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机会,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一个按照科学发展观打造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广州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要素最优配置,区域合理分工上,必将以它鲜明的特色,创新的活力瞩目中国。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二0一年月日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基于不同主导因素会形成不同的集群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理,根据开发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开发区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因素,寻找适合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期望能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集群分类;生成机理;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产业集群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政府利用外资的“试验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获得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或地方政府展示区域形象的亮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开发区并没有根据自身资源环境、区域特色,发展适合的产业,而是在产业功能、结构、模式上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所吸引的投资多数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末段,以加工装配为主,加之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外资对中国本土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循环中,作为外资占主体的开发区,研究其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加强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开发区、所处地区以及中国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产业集群理论是新的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能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经济开发区适宜发展产业集群使开发区的发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新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李佐军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一,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第五,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 【内容提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循环经济 一、产业发展集群化 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①。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②及有序化发展。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就是各要素(如图1、图2所示)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

钱淑芳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摘要: 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出现集群经济形式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也形成了规模大、层次高、能力强、数量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产业集群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范围,迅速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带状产业集群或集团式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珠三角;经济发展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香港加工区在20世纪60-70年代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出现土地紧张、成本上涨等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珠江东岸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正是抓住这一机遇,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出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大朗的毛织产业集群,惠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到了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东岸地区又承接了国际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对与珠江东岸的几个城市,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接受香港辐射比较有限,获得境外企业与要素流入的数量较少。但是这一地区也抓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缺乏的机遇,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例如佛山容城、桂洲等镇的家电产业集群,盐布的内衣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热潮,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 (一)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显著。广东省的6个省级产业集群中,珠三角占大部分。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珠江西岸的家电产业集群(分布于佛山、中山、珠海)、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江门、佛山)、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 (二) 纺织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完整。重点集群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和江门等市所属的40个镇,这些集群企业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流行趋势。如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盐布的内衣,南海西樵的面料,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针织,佛山环市的童装等等。 (三) 建材产业集群规模较大,品种齐全。如佛山建筑陶瓷、开平卫浴、顺德涂料等产业集群,建材工业集群的形成,对增强珠三角建材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增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 珠三角家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大小家用电器产品门类品种齐全,多种家用电器产品的制造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内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期间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享有高知名度的著名品牌,如空调业的格力、美的;微波炉业的格兰仕;小家用电器业的美的等。 (五)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向国际市场,产业链比较完备。以东莞、深圳、广州和惠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和中山为中心基本建立了家用视听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产业集群:从广义上讲在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更具体地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2019年整理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

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1.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业链情况

统计负责人(A004):填表人(A005):联系电话(A006):报出日期(A007):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调查单位(加盖公章): 20 年月日

表JQ-01 指标解释 集群企业数是指产品与集群主导产品相关联的所有企业的总和。 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境外控股企业指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的总和。 1.港澳台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台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港澳台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港澳台商协议控股。 2.外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外商协议控股。 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指建有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研究院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研发、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业的总和。 上市企业指企业的股票已在国内和境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不包含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挂牌“新三板”企业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在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总数。 毕业企业数指符合《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毕业企业标准的孵化毕业企业数。 集群人员数指集群内企业和服务机构所有从业人员总和。 大专及以上指拥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硕士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博士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留学归国人员指出国学习、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总数。 集群日常管理机构人员指集群管理机构中从事集群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总数。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xx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 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 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 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 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的本土化策略研究

产业集群的本土化策略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效率的源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许多国家政府已经将集群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随着集群的“遍地开花”,如何保持本土化集群的持久竞争优势,如何使“嵌入型”集群扎根,都是当前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各国集群的实践看,根本路径在于采取以创新为导向的“本土化”策略,将企业置身于本地的网络中,从而促进集群持续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本土化;地域根植性;学习效应;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585(2004)06-0070-05 一、“本土化”策略的提出 迈克?波特(新竞争经济学,1990)认为,产业集群是许多竞争性或者互补性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合。这些集群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而被称为地方产业集群(1ocalclusterofindustry)或者区域集群(Regionalcluster)。集群的区域性、地方性决定了集群必然具有本土化特征,也只有本土化才能使集群扎根于本地,真正发挥集聚的竞争优势。“本土化”具有双重含义,一指集群的“地域根植性”(embeddedness),二指集群产品创新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根植性”是波兰尼首先提出的,旨在研究社会制度特征及社会网络对市场的影响程度;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在1985年指出根植性的内涵,认为那种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人脉关系网络中的经济活动是最具有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社会学者巴格那斯(Bagnasco)提出“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也强调了网络的本土化是成功的产业区的标志,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网、特殊的劳动力群体及特殊的产业氛围是产业区运转顺畅的关键因素:史德泊(stoper)分析了地方的传统习俗及规则、本土化的制度安排是促使生产体系的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土化”的内涵和特点,就产业集群而言,“本土化”主要是基于集群的区域文化环境及本地企业间、各机构间的网络协作关系,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 二、集群“本土化”策略的内涵 (一)集群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环境的基础上。 以血缘和亲缘造就的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粘结性,促使集群中的企业紧密联系,相互信任与合作,这样的集群不容易从地域上转移,而且具有很强的内在成长性和整体扩张性;集群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都带有明显的本土化色彩,如浙江温州模式就是一种本土化的家庭式个体经营方式:本地独特的传统技艺促使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集群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生产的专业特色品是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例如意大利和浙江的轻工业集群,都是扎根在传统的手工艺术和本土文化基础上,具有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市场的占有份额大,据统计,仅意大利的66个集群每年出口额就占整个国家出口额的40%以上。 (二)集群网络的本土化。 1.网络关系的本土化。哈里森(1992)指出,集群中的经济行为是深深扎根于本地的经济联系中,这些经济关系是由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构成的。第一,产业网络的本土化。它是指由“供应商网络———生产制造网络———销售网络”组成的完整的产业网络,完全地根植在集群区域内,而不是通过复制的方式移植到集群内。这样的集群产业链衔接紧密,下游的生产制造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材料、机器设备等上游供应商,并与许多原材料包装、零部件生产等中间配套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本土化网络的专业化分工明细,网络的生产功能和贸易功能相互依托,并行发展可以促进集群网络更加发达,集群优势更加明显。第二,地方性人脉网络的形成。集群中的企业和个人频繁而非正式地相互学习和相互作用,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等逐渐

解析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

解析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解析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集群成为了推动现代区域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集群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大,员工的就业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加,对集群外的员工的吸引力上升而引起了人才的流动与集聚现象。伴随着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及长时间知识累积的传统行业的产业集群的日趋发展和成熟,人才集聚所引起的知识溢出效应不仅是影响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与升级的主要源动力。因此,探索产业集群背景下人才集聚的深层次原因及动态演化规律,对引导产业集群的人才有序流动,推动集群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对产业研究。 国内学者则从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人才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集群对人才集聚功能提升方面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而且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上。孙健和尤雯(2008)以知识密集型的软件产业为例,证明了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分别用本地区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例及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软件人才的比例来衡量本地区软件产业及软件人才的聚集

程度[6];张樨樨(2020)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先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描述,然后建立回归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进行论证[7];另外,牛冲槐等(2006)分析了人才的聚集现象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人才聚集效应的8个具体特征进行了总排序,依次为:创新效应、区域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激励效应、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效应[8]。王勇(2020)利用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得出各地区的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9]。 由此可见,国内外的学者对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两者互动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却鲜有深入分析产业集群内是何种作用机制造成了人才的流动与集聚现象,以及在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背后隐藏着何种深层次原因。基于这些考虑,文章就从经济学理论着手分析集群内人才集聚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二、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成本-收益分析 1.产业集群降低了人才集聚成本 (1)产业集群降低了人才的搜寻成本 马歇尔(1997)认为产业集群的三大优势之一就是劳动力供给优势,从他所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会导致该产业在这一区域的比重随之上升,从而使这一产业不论是在本区域还是与其它区域相比都会表现出相当的优势地位,逐渐壮大的该产业会对传统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很大转变[10]。因此,在这种市场结构发生转变的同时,该产业集群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市场及各生产要素间的平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在经历了前两次以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创新全球化时代”。审时度势,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于成为经济交往的核心形式的新时代,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为顺应经济潮流的度势之举。而对于区域来讲,要想谋得“在扁平世界创造出全球‘尖峰’”,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个性,又是其必然路径。 2011年科技部提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之后,大批区域纷纷申报以争取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缘何如此吸引了各区域踊跃申报?这其中固然有获得试点后能得到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科研资源、创新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大原由在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集约发展的需要。而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紧抓机遇,转变“集群模式”,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便是顺理成章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创新”二字。传统产业集群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新技术创新链条为依托而形成,两者要么是产业的量的堆砌、要么是创新概念的狭隘理解,前者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求,而后者则无法诠释创新的真正含义。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创新当中,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聚工程”就是要把“创新”的含义高度突出,使产业集群的模式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片片勃勃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是扁平的,一片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想成为勃勃生机的一座座扁平世界里的“尖峰”,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个性,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而对于区域自身来讲,必然是要打造自身区域个性。其中典型案例莫过于厦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机遇,硅谷、新竹、班加罗尔成为“尖峰”无不是如此。海洋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创新创业诞生的最佳温床,厦门选择“海洋与生命科学”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而从厦门、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充分突出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同时,又把海洋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则区别于其它地区、避免了同质化,强势突出了厦门的区域个性。 期待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尖峰”!期待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一座座“尖峰”。

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的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