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羽本纪原文(节选)重要字词

项羽本纪原文(节选)重要字词

项羽本纪原文(节选)重要字词
项羽本纪原文(节选)重要字词

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句式:),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句式:)。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句式:)。”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音: )狱掾.(音: )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

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

..及子弟

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句式:),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

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句式:),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句式:)。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

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句式:)。”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

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

..,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

..以来未尝有..,乘埶.起陇亩之中(句式:),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

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

..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

..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

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高考语文项羽本纪练习(节选)

高考语文项羽本纪练习(节选) 1. 读准字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lù)(2)狱掾.(yuàn) (3)力能扛.鼎(gāng)(4)时不利兮骓.不逝(zhu ī) (5)田父绐.曰:“左。”(dài)(6)项王瞋.目叱之(ch ēn)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ì)(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 (9)乃自刎.而死(wěn)(10)舜目盖重瞳 ..子(ch óng)(tóng) (11)自矜.功伐(jīn)(12)岂不谬.哉(mi ù) 2. 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困。) (2)天下匈匈 ..数岁者(“匈匈”通“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3)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4)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繇”通“徭”,徭役。)(5)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出示,展示。) (6)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寤”,通“悟”,觉悟。) 3. 词语释义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敌:抵挡,对抗。)(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纵兵:出动军队。)(3)梁以此奇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4)不肯竟学(竟:完。) (5)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扛:举起。) (6)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统率。) (7)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属:隶属。) (8)将卒二万渡河(将:率领。) (9)楚兵冠诸侯(冠:位居第一。) (1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重金收买,悬赏以求。) 4. 词义辨析 (1)莫 ①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无指代词,没有人。) 1

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情况

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

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第一段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为…所:被) 第二段 书足以 ...记名姓而已(写字;足够;用来)又不肯竟.学(完毕) 剑一人敌.,不足.学(敌对,抵抗;值得)以故 ..(因为这个缘故) 项梁尝有栎阳逮.(dài,有罪相连及)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同徭)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 ..栎阳狱掾司马欣(写信;送达)事得已.(停息)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不及项梁)以.是知其能(用,凭借) 阴以 ..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暗中;用;部署)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敬畏)力能扛.鼎(gāng,举起) 毋妄言 ..,族.矣(瞎说话;名作动,灭族) 第三段 皆沉.船,破釜 ..甑(沉、破:使动;锅)楚兵冠.诸侯(名作动,称冠,居…之首)诸侯军无不人人惴.(zhuì)恐.(恐惧)及.楚击秦(等到)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诸侯皆属.焉(shǔ,隶属) 第四段 项王军壁 ..垓下(军队;名作动,驻扎)时不利兮骓不逝.(奔跑) 歌数阕.(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阕) 第五段 直.夜溃围南出(同值,当)平明 ..(天刚亮)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用,率领)骑能属.者(zhǔ,跟随) 田父(fǔ)绐.曰“左”(dài,欺骗)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能够)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汉军皆披靡 ..(mǐ,溃败) 辟易 ..数里(同避,退避)亡.其两骑耳(损伤) 第六段 乌江亭长舣.船待(yǐ,使船靠岸)愿大王急.渡(快)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称王)无以 ..渡(没有办法)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chuāng,创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若.非吾故人乎(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捕捉)吾为若德.(好处;翻译:我给你这个好处) 第七段 为主死.节(为…而死)乃持项王头视.鲁(同示)

项羽本纪(节选)翻译

项羽本纪(节选)翻译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羽名籍字羽)。当初起义的时候是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其实比叔父排行更后面,是“季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的。项氏代代是楚国的将领,受封在项城,所以姓项。 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去:去掉,指放弃学书);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文: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扛:两手举起),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1. 项籍同志,下相人的干活,字羽。开始起义造反时,芳龄二十四也。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项梁的老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将项燕,被秦朝的王牌大将王翦杀了的那人。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被封在项这个地儿,所以姓项氏。

项羽本纪文言字词整理

项羽本纪文言现象整理 一、字音练习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力能扛.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绝其甬.道,大破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 ..曰项王自度.不得脱斩将,刈.旗项王瞋.目而叱.之 辟.易数里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舜目盖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秦始皇帝游会稽 ..皆沉船,破斧甑.乌江亭长舣.船待骏马名骓. 1.解释实词 学书不成,去.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以故 ..,事得以已.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 是.以.知其能力能扛.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 诸侯皆属.焉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 田父绐.曰汉军皆披靡 ..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乌江亭长舣.船待 汉军至,无.以.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然羽非有尺寸 ..,乘埶起陇亩之中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岂不谬.哉 2.解释虚词 以: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以.故事得已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2)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3)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4.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意思。 项梁常为主办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期山东为三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屠自后断其股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答案版)电子教案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为…所:被) .. . . ... . 剑一人敌,不足学(敌对,抵抗;值得)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项梁尝有栎阳逮(d ài ,有罪相连及)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同徭) .. . .... . .. .. .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敬畏) 力能扛鼎(g āng ,举起) . .. .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zhu ì)恐(恐惧) 及楚击秦(等到)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诸侯皆属焉(sh ǔ,隶属) .. . . ..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用,率领) 骑能属者(zh ǔ,跟随) 田父(f ǔ)绐曰“左”(d ài ,欺骗)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能够)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汉军皆披靡(m ǐ,溃败) .. . 乌江亭长舣船待(y ǐ,使船靠岸) 愿大王急渡(快) . ..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chu āng ,创伤)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 . .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第一段 . . 第二段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写字;足够;用来) 又不肯竟学(完毕) . . .. . .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写信;送达) 事得已(停息)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不及项梁) 以是知其能(用,凭借)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暗中;用;部署) 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 . . . 毋妄言,族矣(瞎说话;名作动,灭族) 第三段 皆沉船,破釜甑(沉、破:使动;锅) 楚兵冠诸侯(名作动,称冠,居…之首) . . . . . 第四段 项王军壁垓下(军队;名作动,驻扎) 时不利兮骓不逝(奔跑) 歌数阕(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阕) 第五段 直夜溃围南出(同值,当) 平明(天刚亮) . . . . . . .. 辟易数里(同避,退避) 亡其两骑耳(损伤) 第六段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称王) 无以渡(没有办法) . . . 若非吾故人乎(你)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捕捉) word 可编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

项羽本纪文言字词整理教案资料

项羽本纪文言字词整 理

项羽本纪文言现象整理 一、字音练习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力能扛. 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绝其甬.道,大破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 ..曰项王自度.不得脱斩将,刈.旗项王瞋.目而叱.之 辟.易数里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舜目盖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秦始皇帝游会稽 ..皆沉船,破斧甑.乌江亭长舣.船待骏马名骓. 1.解释实词 学书不成,去.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以故 ..,事得以已.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 是以 ..知其能力能扛.鼎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 诸侯皆属.焉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 田父绐.曰汉军皆披靡 ..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乌江亭长舣.船待 汉军至,无以 ..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然羽非有尺寸 ..,乘埶起陇亩之中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岂不谬.哉 2.解释虚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以: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以.故事得已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2)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3)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4.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意思。 项梁常为主办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包括答案.doc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 面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 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 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①汉骑追者数千人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项羽本纪 知识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项羽本纪 一、实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才气 ..过人:句中古义“勇武有力”今义“才华” (2)期山东 ..为三处:句中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3)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句中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 (4)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句中古义“统治”今义“筹划管理” 3、一词多义 属 诸侯皆属焉(归属,归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独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仅) 二、虚词积累 乃 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乃有二十八骑(才) 左,乃陷大泽中(就,于是)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然、却) 以 梁以此奇籍(因为) 以示士卒必死(来)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皆沉船,破.釜甑(使……破) 2、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毋妄言,族.矣(灭族) 楚兵冠.诸侯(位居……之首) 项王军壁 ..垓下(驻军;安营) 左.,乃陷大泽中(向左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军) 马童面.之(对面细看) 4、名词作状语

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豪杰蜂.起(像蜂一样)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项梁怒.之(对……发火)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怨王侯叛己,难矣 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2、被动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然今卒困于此 3、状语后置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 籍独不愧于心乎 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4、定语后置句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固定格式 汉军至,无以 ..渡(没有办法)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什么……呢) 乃分其骑以为 ..四队(以之为、把它作为) 五、其他重点词语 又不肯竟.学(终、完) 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暗中;部署,约束)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 九战,绝.其甬道(多次;断) 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去,往) 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未尝败北.(失败)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纵使)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舜目盖.重瞳子(语气词,表推测,大概)及羽背.关怀楚(放弃)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施展)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设计) 《项羽本纪》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由易到难为文言文断句,克服惧怕心理。 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人生关键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霸王别姬〉感受项羽悲壮的一生。 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这些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壮)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鸿门宴》,通过一个事件来分析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矜功伐、好大喜功、有勇无谋、胸无城府、为人不忍、妇人之仁)这些说的几乎都是项羽性格的弱点,那么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式英雄,正因为他是个英雄,所以虽然他并未成就霸业,仍被列入记 录帝王人生的“本纪”。但同时他的命运又是悲剧性的,我 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项羽的那 些性格弱点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时势造就英雄”,看 天下风起云涌,数乱世英雄辈出;那么项羽是如何横空出世,又为什么快速衰亡的呢?我们再详细地学习这篇《项羽本纪》,全面地了解项羽其人。 二、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用/给下文断句(展示未标点文本课件)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 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 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 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边断句,边疏通文意。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学书不成,去文字;舍弃 2、又不肯竟学尽,完毕 3、勿妄言,族矣灭族,名作动

项羽本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_一次多义_古今异义整理

《项羽本纪》 一、一词多义(实词) 扛:1、(gang)双手举 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项羽本纪》 2、(kang,第二声)用肩膀承担物体。 扛枪 期:1、动词,约定 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 2、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ji)周(年、月)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尚书?尧典》 4、(ji)期服,旧时为亲属服丧一年、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穷:1、尽,穷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2、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君子亦有穷乎《史记?孔子世家》 3、困,处境艰难 穷来从我《史记?项羽本纪》 4、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属:1、连接,引申为跟随 项王渡淮,骑者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2、托付,交给,特引申为交给官吏治罪。 乃以秦王属吏。——《史记?高祖本纪》 3、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4、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 5、亲属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6、从属,隶属,归属 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拔:1、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2、攻下,攻克已拔,皆坑之 《史记?项羽本纪》 3、突出,越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卒(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纵 1、发放 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 2、耸,向上引 将身一纵,轻跳入瀑布泉中《西游记》

3、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幸:1、宠爱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史记?项羽本纪》 2、幸运,幸福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3、欢喜妒人之能,喜人之失《骂尸虫文》 4、希冀,期望无其人而幸有其功《荀子?君道》 持:1、一只手从下托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庄子?渔父》 2、控制,挟制 持吏长短《史记?酷吏列传》 3、掌握 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4、对之,对峙 楚汉久相持未决《吏记?高祖本记》 当 1.抵挡,抵抗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2.对着,朝着 木兰当户织 3.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4.往昔,过去的 遥想公瑾当年 独 1.只有,唯独 今独臣有船 2.独自,单独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难道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引 1.借口 乃引“天亡我” 2.率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拉开(弓) 将军夜引弓 4.延请 引赵使者蔺相如 5.退回,调转 相如引车避匿 故 1、缘固,原因,所以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

项羽本纪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 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记,了解人物行事,学会从行事去分析人物; ②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种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圈点的方法,圈出文章的文言重点字词,并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②用辩证的方法总结分析项羽的性格及其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会对人物进行客观辨正评价; ②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某些有价值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教学重点】 1、梳理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学会辩证地分析项羽性格及其成败 【教学设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选读》的第五单元《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的讲读课文。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我试图借助于学习本课刻画人物的手法,(在必修课程中也涉及一些《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因而学生对《史记》的人物刻画有了一些认识)进而鉴赏《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从而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预习字词,疏通课文,制作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文言知识,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用我们学过的《鸿门宴》中大家对项羽的看法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决学生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问题。 (二)按段落进行字词总结 1、第一、二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 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2)通假字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 3)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4)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5)重点句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③与籍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将领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逃亡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长于臣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 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 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 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 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 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 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 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 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 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思考:

高二复习项羽本纪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项羽本纪》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11 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 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 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 C.毋妄言,族矣毋:别,不要D.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害怕 B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书不成,去②去北军二里余 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①以故事得已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D.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B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 C ) ①梁以此奇籍②足以记名姓而已 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项羽本纪(节选)翻译

少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 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kuài)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dàn)籍矣。壮志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jiàng)。”是 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shùn)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shòu)。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pí)将,徇(xùn)下县。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

《史记》常考文言文整理

《史记选读》常考疑难文言实词(一) 班级姓名 1.司:掌管。例如:命南正重以司天。(《太史公自序》) 2.绍:继承。例如:绍复先王之大业。(《尚书》) 3.典:①掌管。例如:司马氏世典周史。(《太史公自序》) ②典当,抵押。例如:民间质典,利息重者五、七分(质:典当,抵押) 4.徇:①巡行,攻占。例如: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太史公自序》) ②示众。例如: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高祖本纪》) 5.害:妒忌。例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贾生列传》)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高祖本纪》) 6.惟:思。例如:退而深惟曰(《太史公自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离骚》) 7.次:①按次序排列。例如: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太史公自序》)/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②处所,地方。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8.仍:①沿袭。例如: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太史公自序》) / 仍旧贯,如之何?(《论语》) ②重复,屡次。例如:今大将军仍复克获。(《汉书?五帝纪》) ③因而,乃。例如:初帝平齐,仍有定关洛意。(《南史?宋武帝纪》) 9.襄:漫上,冲上。例如:浩浩怀山襄陵。(《夏本纪》)/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10.岳:①高大的山。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古代传说中四方诸侯之长。例如: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夏本纪》) 11.摄sha,代理。例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鲁周公世家》)/ 禹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夏本纪》) 12.殛jí杀。例如: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夏本纪》) 13.行:兼代官职。(唐宋指大官兼小官之事)例如: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署:代理,暂任。例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大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守:暂任某职。(唐代以品级较低的人任职责较高的官为“守某官“) 14.居:担任,当。例如: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便居官。(《夏本纪》)/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15.给jǐ:语言敏捷。例如:禹为人敏给克勤。(《夏本纪》) 16.克:①能够。例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②完成。例如:前恐跋胡,后恐疐zhì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③战胜,攻下。例如:既克,公问其故。(《左传》) ④限定,约定。例如:公乃与克日会战。(《三国志?武帝纪》) 17.笃:①忠诚,厚道。例如:旦为孝子,笃仁。(《鲁周公世家》) ②病重。例如:而刘病日笃。(《陈情表》) ③深厚。例如:女勤俭,有顺德,琴瑟甚笃。(《聊斋志异?红玉》) ④十分,一心一意。例如:子良笃好释氏。(《神灭论》) 18.翼:①翅膀。(或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例如:以身翼蔽之(《鸿门宴》) ②辅助,辅佐。例如:以翼天子。(《汉书?晁错传》)/ 旦常辅翼武王。(《鲁周公世家》) 19.集:①群鸟停在树上,泛指停留。 ②安定。例如: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史记?秦始皇本纪》)/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鲁周公世家》) 20.豫:安适,快乐。例如:武王有疾,不豫。(《鲁周公世家》)/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1.用:介词,因,由。例如:用此定汝子孙于地下。(《鲁周公世家》)(定:使……安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