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野外描述

岩石野外描述

岩石野外描述
岩石野外描述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H.2.6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

H.3.1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

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H.3.7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

H.4.1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

3.3.2执行。

H.4.3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H.4.5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H.4.7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H.4.8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H.4.9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 砂土

H.5.1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H.6 粉土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H7\粘性土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岩石野外鉴别描述

主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 一、岩浆岩类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虽然很多,但常见的只有二十几种,称为造岩矿物,而最常见的造岩矿物就更少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前四种含铁镁高,称铁镁矿物,矿物颜色较深,又称暗色矿物;后三种含硅、铝高,称硅铝矿物,含有色元素少,矿物颜色较浅,又称浅色矿物。这几种造岩矿物相对于岩浆岩分类命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的肉眼鉴定特征及方法如下: 1、橄榄石(Fe,Mg)2SiO4 它的出现往往表示岩石中SiO2的含量处于不饱和,常分布在超基性岩和部分基性岩中,与辉石或基性斜长石共生。常见的橄榄石是富含镁的,故颜色一般较浅为橄榄绿色,但少数含铁多时可适于黑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不规则粒状,常见有贝壳状断口。次生变化常见,在喷出岩中往往变成红棕色片状伊丁石,有时还保留橄榄石的外形——假象。而在侵入岩中则变成为黄绿色至黑色(由于析出细粒磁铁矿之故)致密蛇纹石,或由叶蛇纹石集合体组成橄榄石假象。它在标本上由于光线的照射而具“闪光面”,这种现象在超基性岩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2、辉石和角闪石 这两类矿物性质上很相似,故常混淆,因此在这里一起叙述。它们都是暗色柱状晶体,与橄榄石在颜色、晶形、节理和次生变化等方面不同。前者颜色一般比较深,呈柱状晶体,有两组解理(110)和

(110)发育。辉石和角闪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可归纳成下表: 在岩浆岩中常见的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常常颜色均为深灰黑色至黑色,光泽亦很相似,这时形状和断面就比较重要,对标本要注意其断面交角,辉石近直角,而角闪石近于菱形,常常要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 辉石类除了普通辉石外,在岩浆岩中还有斜方辉石,如古铜辉石、紫苏辉石等,与普通辉石不同的是如含铁少时,颜色较浅,为淡棕色或碎片状,有些带褐黄色,随着铁含量增多而颜色变深,为暗褐色至褐黑色。另一种为少见的碱性辉石,呈针状、长柱状,两头尖呈箭头状,黑带绿色,这时注意不要把它误认为角闪石,可根据共生矿物产况来识别。 3、黑云母 通常较易鉴别,黑色至褐黑色,具有较强的珍珠光泽,黑云母有时退色,颜色变浅,呈金黄色,底面呈六边形,(001)节理极完善,常呈片状,其纵断面常成为长条状,有时易误认为角闪石;但可以用小刀挑一点到手心上,用放大镜观察,呈片状并具有弹性。这个办法可同时区别于片状的绿泥石和蛭石。次生变化后,颜色变为绿褐色、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具体步骤可为: (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 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则为变质岩所特有。因此,根据某些矿物成分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别。 (4)在岩石命名方面,如果由多种矿物成分组成,则以含量最多的矿物与岩石的基本名称紧紧相连,其他较次要的矿物,按含量多少依次向左排列,如“角闪斜长片麻岩”,说明其矿物组成是以斜长石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角闪石,其他火成岩、沉积岩的多元命名涵意也是如此。 (5)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标本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火成岩中深色成份为主的,常为基性岩类:浅色成份为主的常为酸性岩类。沉积岩中较坚硬的多为硅质胶结的或硅质成分的岩

土的野外鉴别及描述

野外编录 土定名、分类、鉴别、描述等 第一章粘性土 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韧性、干强度、结构及层理特征 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 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 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 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②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 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5、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 6、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7、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 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二、变质岩描述实例 1、矽线榴石片麻岩 岩石总体呈褐色;斑状变晶结构;深色与浅色矿物间断定向排列构成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榴石:棕褐色,呈粗大(d>3㎜)的不规则粒状变斑晶,晶形不甚完整,晶面上裂纹发育(可见交错裂纹),硬度大(7±),含量40%±。石英:无色或浅白色,呈它形压扁~拉长状,粒度不均,一般在0.2~0.5㎜×2~4㎜,含量30%±。矽线石:白色~微带蓝的白色,晶形呈细长柱状,粒度0.1~0.2㎜

野外及土层描述

野外及土层描述

.1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 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 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 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 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在岩浆岩中,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 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 肉红色等。因此, 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 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一般说, 具中、粗粒结构, 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 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 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 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 显晶质矿物, 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因此, 根据岩石的结构, 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 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 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 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 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 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 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 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 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 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 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 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 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一般说, 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 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对于隐晶质, 玻璃质结构的岩石,由于肉眼难于辨认其成分, 一般只根据其颜色和结构特征大体定名。如有斑晶, 则需鉴定斑晶矿物。一般说, 斑晶以正长石、石英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以角闪石、斜长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辉石, 橄榄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 目估矿物含量是岩石定名的重要依据。通常目估含量是采用多次在相当平面范围内估计主要矿物所含量占面积的百分比, 然后取其平均值。 (四)综合分析定名 根据观察所积累的全部资料, 可对岩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定名, 如果要求对岩石准确定名, 则需要把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鉴定岩石时的最大错误不在于选错了名称, 而在于作了不全面和不正确的观察。因为有了全面而正确的观察, 一旦发现定名错误, 也很容易根据记录加以更正, 反之则难以办到。

岩石野外实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岩石野外实习心得 篇一: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 东约五公里处,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 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

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

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中保存地壳形成与演化的记录;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成分。所以对岩石的观察、认识、研究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一、岩浆岩的观察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所形成的岩石。按深成岩、脉岩、火山岩叙述。 (一)深成岩 1.岩石的观察:颜色、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蚀变、矿化、风化产物。 2.特殊结构、构造的观察:原生节理(Q、L、S)、片麻理、深源包体(形态、大小、成分与岩浆岩的关系)、捕虏体(形态、大小、成分、排列方式、分布位置,被岩浆岩改造的程度)。 3.岩体的观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岩相的划分、是否存在附加侵入相、多期侵入。脉岩的发育情况。 4.与围岩接触关系的观察:这里只介绍侵入接触关系的观察。(沉积接触、断层接触见有关部分。) 岩体:①边部变细或有冷却边、出现斑状结构; ②边部矿物定向排列-岩浆流动构造; ③有岩枝、岩脉插入围岩; ④有围岩的捕虏体; ⑤受围岩影响边部成分发生变化。 围岩:①出现热接触变质现象; ②有交代作用时出现交代矿物或形成矽卡岩。 (二)脉岩 脉岩是呈岩墙、岩床、岩席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1.脉岩类型的观察: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石英斑岩、伟晶岩、细晶岩、石英脉…… 2.脉岩方向的观察与统计:脉岩经常沿一定的构造破裂面或岩体中的节理侵入,所以,脉岩是区域或局部构造线的反映; 3.脉岩之间关系的观察; 4.与围岩之间关系的观察; 5.产在岩体中的脉岩要注意脉岩矿物成分与岩体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观察; 6.脉岩相对形成时代的观察。 (三)火山岩 火山岩分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1.火山熔岩的观察 ①火山熔岩成分的观察:颜色(是岩石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的综合反映),斑晶成分的观察,注意碎屑物质的混入,有否深源包体; ②火山熔岩结构的观察:斑状结构、球粒结构、球颗结构、玻璃质结构、霏细结构、细晶结构; ③火山熔岩的构造观察:气孔与杏仁构造(形态、大小、含量、排列方式、分布部位)、流纹构造、枕状构造、珍珠构造、柱状节理、块状构造; ④火山熔岩与上、下岩石接触关系的观察:间断面、烘烤、沉积接触……; ⑤火山熔岩地质产状的观察:岩被、岩丘、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颈……;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1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 三种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例如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变质岩常有片理构造。三种常见的变质岩: 1.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重结晶变质而成。颗粒比:石灰岩粗,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酸剧烈反应,一般为白色,如含不同杂质,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常用来做工艺装饰品和建筑石材。 2.板岩由页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具有明显的板状构造。板面微具光泽,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可用做屋瓦和写字石板。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附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野外常见岩石描述

斜长浅粒岩,风化色与新鲜面均为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构成。其中斜长石(65%±)灰白色,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约0.5mm;石英(30%±)烟灰色,他形粒状充填,约0.5mm;黑云母少量,黑褐色片状,被绿泥石交代;石榴石少量,他形粒状,约为0.5mm,被绿泥石交代。 橄榄方解石大理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大理岩(55%),白云岩(35%),橄榄石(10%)。 英云闪长岩,风化色为淡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组成,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含量约为60%。石英它形粒状,含量约为25%,零散定向分布。黑云母片状,含量为约10%,局部绿泥石化。 石英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构成。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具绢云母化,含量75%。石英他形粒状,含量15%。黑云母鳞片-叶片状,零散略显定向分布,含量10%。 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组成。其中斜长石(70%±),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绢云母化明显;角闪石(15%±),它形柱、粒状,与黑云母、石英等混杂定向分布。黑云母(10%±),片状,主与角闪石混杂相对显条纹状定向分布;石英(5%±),石英它形粒状,零散或集合体呈似条纹状等定向分布。 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变余粉晶结构,似板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生物碎屑组成。其中方解石(90%±),它形粒状,杂乱分布;白云石(5%±),它形粒状;生物碎屑(5%±),主为棘皮类,零星分布。 灰黑色细砂板岩,风化色为黑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似板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70-75% );填隙物(20-25% ),部分变质为绢云母。胶结类型属基底式。 变质粉砂质细砂岩,风化色为黄绿色,新鲜面为绿色,变余粉砂质细砂状结构,似板状—变余层理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细砂(50-55),粉砂(35-40%)。填隙物(10-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基底式。 粗粒岩屑长石砂岩,风化色为灰绿色,新鲜面为绿色,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长石(35-40%)、石英(35-40%)、岩屑(25-30%)。填隙物(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接触式。 变质粗中粒长石砂岩,风化色为砖红色,新鲜面为肉红色,变余中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砂级碎屑,其中石英(50-55%),长石(40-45%)。填隙物(10-15%),主要为粘土,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胶结类型属接触式。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以及现场的一些心得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以及一些心得体会心得 1.心得 2.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 3.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4.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 5.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 6.钻探编录注意事项 7.取水样注意事项 8.表格清晰说明补充 心得 1.标贯的锤子反弹可以判断土层的密实度,软的松散的土不会反弹,硬的岩石会。2,.泥浆的颜色可以判断土层的类别(含砂较多者)泥浆中会有颗粒出现(例如粉质粘土与花岗岩残积土)需结合岩土芯区别。 3.钻杆的跳动可初步判断土层的类别(密实度) 4.钻杆下入土层是否有塌孔的产生,进而判断碎石土砂土的密实度。基岩会出现掉块现象。 5.钻杆同一档转动速度的快慢可判断土层的黏性,密实度,是否出现糊状。 密实度可从以下方面判断a标贯(碎石动力触探)b钻进快慢c钻杆的跳动d塌孔(松散类容易塌孔,反正密实的不易塌) 6.湿度的判段a地下水位b手拍是否有析水现象c用白纸吸水看是否透纸。 7.标贯锤没达到63.5+-0.5可用排水法验算 8标贯锤高度用钢尺测量 9.钻机在钻探前,必须检查是否摆稳,否则会使孔倾斜。 10.标贯的锤击速率保持在15-30击/min 11.分层做标贯,动探,层厚时标贯,动探试验一般每隔1-2m进行一次,测试深度超过15cm时,试验间距可为2-3m 12.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进行标贯试验时,为了避免产生流沙或塌孔现象使N值失真,

孔内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 13.标贯锤遇到塌孔无法打到实地土层情况怎么处理? 14.标贯锤遇到坚硬的残积土等无法先预进入土层15cm时怎么处理? 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 1.土的描述 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 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互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夹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 夹薄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且多次出现, 2.岩石的描述: 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二.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1)光泽反应: 1.方法:用刀切土并抹过土面,观察其切面。 2.评价:光滑程度,粗糙程度,光泽反应。 3.一般土的情况: 粘土:光滑,有油脂光泽,颗粒越细光泽越明显, 粉质粘土:切面稍有光泽。 粉土:无光泽,粗糙。 (2)摇震反应 ⑴方法:把土搓成小球,(天然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另一手震击该 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 ⑵评价:迅速,中等,缓慢,无。 ⑶一般土情况: 粘土:无, 粉质粘土:缓慢, 粉土:中等—迅速。 ⒊韧性: ⑴方法:把土搓成约3mm的土条,(天然含水量略高于塑限) 再搓成土团二次搓条 ⑵评价:低,中,高 ⑶一般情况: 粘土:能再次搓条,指压不碎。 粉质粘土:可再揉成土团,手捏即碎裂。 粉土:不能再搓成土团后重新搓条。 4.干强度:

野外露头观察方法

野外露头观察方法 野外露头观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地质旅游,也是调查或研究沿途地质概貌的最佳办法。随身携带的各种野外工具、仪器都可以协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质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记录本、素描册、照相机等详细地记录、绘画、摄影。 野外露头观察最重要步骤是选好剖面,一般而论,剖面线方向应尽量与地层的走向方向垂直,或者说,跟地层的倾斜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距离,看到最多的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穿越几条剖面的办法了解到区域地层分布的面貌,岩石的类别、特征与构造的格局等等。 野外露头观察要求观察的项目,着重点应放在地层及构造方面。地层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岩性、名称、产状、所含化石、各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厚度、岩层的其他特点等。如遇火成岩,则还应观察岩体、岩脉的形态、穿插关系、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先后关系或两者接触处的变质现象。如遇变质岩,起码要判断属于何种变质类型。 构造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断层、褶皱及其类型,节理的方向及其组合关系,变质岩系中的节理组合与方向,区域构造线的方向。 综合上述观察的内容,可以判断此间地壳运动的性质,演变的历史以及当地大地构造所处的构造单元的部位。 如遇有矿点或矿化现象,应观察矿物的种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可能的成因类型、类别,估计其矿体范围及其经济价值。 野外露头观察可以观察小地貌现象,主要是注意岩性与构造地质这两方面对当地地貌的影响,例如沟谷与断层的关系、悬崖与断层的关系、山坡形态与岩层倾向的关系以及与岩石性质的关系等等。如在石灰岩地区,注意洞穴有无成层性现象,如果存在,则可考虑当地在地质近期内地壳上升的节奏性运动;溶洞及岩溶的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如在火山岩、花岗岩或其他坚硬岩层发育地区,要特别注意裂隙系统对塑造山形水流的关系。 野外露头观察时,边走、边看,要停就停,要走就走,随手作笔记,随时作记录,还可及时素描或摄影,把特殊的地质现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以附图的方式描绘下来,一幅清晰的图件,经常起到胜过文字的作用,并能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信手剖面必须随着前进的步伐而随时描绘下来,哪怕是不很准确的、示意性质的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位技能全面的地质工作者,应该在绘画技巧方面有所训练。 徒步地质旅游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这是在交通工具上难以办到的。采集岩性标本、化石标本、矿物标本及构造标本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带回室内研究)该地层的年代、岩石的名称、构造的特点,掌握沿途地质情况,为下一步工作设计方案。当然,有些仅为作为旅游中的一个纪念。不管何种目的,采集标本时都应注意对环境的爱护,不要破坏自然景观或违反当地的管理规定。 野外露头观察除了本人直接观察地质对象以外,更有利的条件是根据地质特征,进行一些访问工作,比如向当地群众了解到某些生产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说不定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去深入了解或作好进一步研究的准备。常碰到的如以村庄内泉水出露情况了解水文地质特点;以动植物的异态,来了解土壤中矿物元素分布的情况;甚至偶见村落旁边的废弃矿渣堆(古代土法冶炼所遗弃的)可以了解此间某种矿产的埋藏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龙骨”(主要是新生代后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挖掘的线索,找到重要的化石产地;在南方岩溶地貌发育区,通过“泥岩肥料”(大多是洞穴内的哺乳动物化石堆积物,其泥土中含有丰富的磷质,可作肥料)线索找寻化石,甚至人类化石(例如巨猿与马坝人化石便是如此发现的)以及其他等等。 野外露头观察,随时随地向群众了解有关的地质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其他形式的地质旅游不易办到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岩石鉴定方法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观颜色、初定类:岩石的颜色反映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石分类命名的直观依据。但需指出,在估计暗色矿物含量时,易产生肉眼视觉上的误差。浅色矿物覆于暗色矿物之上时,由于它的透明性,易把它看成暗色矿物,故对暗色矿物含量的估计,往往偏高。另尚要注意次生变化的颜色的影响。(2) 辩矿物定大类:在据颜色分成三大部分基础上,再根据矿物种类、含量和共生组合特征把岩石分成(1)超基性岩,(2)基性岩,(3)中性(钙碱性)岩,(4)酸性岩,(5)碱性岩等五类,即可确定岩石属哪一大类。

野外编录秘笈与比较全面的描述

第一章总则 1.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确定名称,鉴别状态、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的工程性质取得原始资料。 2.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记录完成后,不准随便更改)。 3.本描述标准包括下列各类岩土: (1)岩石(2)碎石土(3)砂土(4)粘性土(5)人工填土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及盐渍土等以及特殊要求地工程(如地下洞、边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业研究确定地描述内容进行。 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差异,各工区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根据本标准确定代表性样本。 5.在钻探中,土的描述工作应在土样取出钻孔后立即进行(风干土的描述除外)。 6.土的成因及时代在现场很难确定时,可根据区域已有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确定。 7.对土的描述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特别应注意那些能说明土的工程性质的特征。 8.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副色放在前,主色放在后。 第二章岩石 9.岩石: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是由多种矿物或一种矿物组成的(如石英岩即由石英组成),它的部分块体称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或风成等)和变质岩三大类。 按照坚固性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其代表性的岩石则见表1。 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11.描述岩石成份时,一般情况下只描述主要矿物成份,如:“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 12.岩石的颜色,要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13.岩浆岩:有岩浆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 (1)其结构按照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其结构按照组成岩石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斑状; 其结构按照组成岩石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粒径~2mm)、微粒(粒径小于)。 (2)主要构造有: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岩浆岩野外描述

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 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 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 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