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点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截了当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一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闭区域-周界法。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一。即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一个种能够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能够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差不多上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时期,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2阻碍分布区的要紧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势因素、生物因素、时刻因素)

2.2人类因素

3 分布区的扩展

3.1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步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步、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要紧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点

1.种分布区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画种分布区的方法: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截了当、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估量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种群。

同一种内的种群之间尽管常不直截了当相连,但仍可相互迁移(传播繁育体),并能正常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相距过远的种群间这种机会较少。植物生境间差异,各种群还会分化为若干生态型。

生态型(或生态差型)间的分歧终究尚未超过种间差异(或为变种),即仍具有某种同质性。

气候生态型是由于分布区内气候条件的差异阻碍而形成的。一样说气候生态型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年生长周期、耐寒性、耐旱性、光周期需求、生长速度、开花迟早、繁育能力等方面。

土壤生态型的分化缘故为各种土壤理化性质的地区差异,如酸碱度、含钙量、可溶盐含量、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土壤质地等都可能产生选择作用。

可将种的分布区划分出两部分,一部分具有对该种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条件,另一部分(常在分布区的边缘)。

种的分布区既有整体的统一性,这反映种的实际生态幅度。

2)分布区的形状。按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划分类型时一样归纳成两大类型。

连续分布区,区内该种植物重复显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而失去交流繁育体的可能性。

间断分布区(不连续分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间隔的距离或跨过大洋、或在洲范畴内不同部位。其中没有明显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又叫星散分布。

3)分布区范畴。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事实上它们多是盐生植物、淡水水生植物,所在地仅为局部适宜的生境,真正占有的总面积不大。如盐渍土上的盐角草、碱蓬等,后者有芦苇、香蒲、浮萍、大车前、龙葵、蒲公英。

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以东亚特有裸子植物种类为例,偃松为东北亚特有,侧柏为华北(延至朝鲜)特有,杉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特有,金钱松分布于江南丘陵,银杉、水杉和台湾杉木都局限在专门小范畴。2.属和科的分布区

属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每个属的分布区则是所包含各个种的分布区的总和。

同在一属之内彼此专门相近的种,或者具有不重合的分布区、或虽有局部重合而其

内部结构互有差别(即各自适应不同生境)。一样种间不能正常杂交。

科的分布区是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各科和属形成历史久远,其中种间生态特点常有明显差别,因此分布类型多样且缘故复杂。

1)科和属的分布区结构——分布中心。多种属的分布区内部假如显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能够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2)间断分布。呈连续分布的科属大多分布范畴较小,种类不丰富。种属间断分布最为常见,并不乏远距离间断。

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1.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物种通过生殖隔离保持独立的属性,其本身却不断产生具有新遗传物质的个体乃至种群。

遗传密码的突变是偶然的变异,有关植物遭此变化后,在形状上和生理上便显现相应差异,通过生境选择,大多不能适应而死,这种变异就会消逝。相反情形是新突变使有关植物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从而生长旺盛、生殖繁茂,并通过杂交实现新基因扩散,传递到其他同种个体和相应种群。

第三种情形是新遗传物质在原有环境条件下虽无优越性,亦未致死,储存到若干代后,至所在地环境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出它的有利效应。

1)异地物种形成。原始分布区理应是连续的整体,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缘故,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不承诺花粉和种子(繁育体)传送,则这种地理隔离所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显现两种结果,一是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一旦有机会相遇仍可正常杂交,这是植物种的间断分布。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刻长,基因变化趋向不同,积存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彼此不能正常杂交的成效,分化为亲缘专门近的若干不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性分布区。异地物种形成均是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异地分化的亲缘专门近的两个种所出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例如欧亚的二叶舞鹤草(Mainthemum bifolium)与北美的加拿大舞鹤草(M.canadense),东亚(华中)的鹅掌楸(Liriod- endron 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等。

2)同地物种形成。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显现能够导致新种就地势成。

由于某些缘故,有的植株在有性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一代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使具有两组染色体的个体,不能与这些原是同种但已改具四组染色体的个体(称为多倍体)正常杂交,生殖隔离机制的作用把后者转化为新种。

现已查明被子植物中大约一半是多倍体,其中单子叶植物各科的多倍体比例高于双子叶植物(禾本科中多倍体约占2/3),后者中以温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多倍体较常见,如蓼科、景天科、锦葵科、蔷薇科、五加科等都有专门多多倍体种,而壳斗科、桑科、小檗科、葫芦科等几乎没有多倍体,裸子植物中也仅见于罗汉松科和麻黄科。

3)平行物种形成。某种群分布专门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这些个体与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障,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步形成新种。

2.种分布区的扩展

一个物种的生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生长正常、能适应环境的个体,通过特有的生殖策略繁育并向外散布健壮的后代,从而保持甚至扩展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借助果实成熟干燥开裂来弹放种子,散落最远的距离仅15—20m处。但借助风力搬运,则成效要大得多。

流水漂送繁育体亦可较快地远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椰子果实靠洋流推动传播到孤立海岛。

被食型用果实(或种子)的肉质化部分吸引鸟兽,由硬质种皮爱护的种子被鸟吞食后,经1—2h被排泄体外。此间鸟已飞行了相当距离。附着型用果外附属物(针刺、钩等)或粘液附着于鸟兽体表,不易脱落,能够搬运专门远距离。蚁播型则通过蚂蚁类搬运小型种子。

散布到新领域的植物个体常常不能实现定居,实现定居的又常不能繁育后代,只是当地短暂的“过客”。只有那些生态适应幅度广,利用生活资源能力强,能与原有植物竞争或适应的种类才有定居的机会,此外竞争优势常与个体数量有关,假如仅仅侵入少量繁育体,则对其进一步进展常专门不利。明显,新环境与原先环境越相似,植物扩展分布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第三节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能够依照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1、地理成分: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植物区系组成种类,能够依照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3、迁移成分:按植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

4、历史成分: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依照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5、生态成分: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

二、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1.世界植物分区简介

把那些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进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紧密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最高分区单位是植物区。划分区的标准是含有高比例特有种和特有属,此外还有较多特有科。区内依照次要差别可分为亚区、植物地区(Region),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特有属和植物科属的组成特点(分类结构)。再下一级单位即植物省(Province)的特有属比例较低,仍含有一定的特有种。最小单位植物小区要紧依照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划分。

植物区和亚区的划分情形,全北区(泛北极区)、新热带区、古热带区、澳大利亚区、好望角区、南极区。

2.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

1)侏罗纪时:统一的大陆已分裂为南北两块,南方的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发生断裂移动,全球海洋性气候居于优势,比现代要温顺些,而且气候带间变化不专门显著。北半球银杏类分布甚广,混生松科与杉科植物(其后又显现柏科植物),多处形成大片森林。南半球银杏稀少,以南洋杉科与罗汉松科为主。低纬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以本内苏铁与苏铁类比较繁盛。

2)被子植物化石最早见于早白垩世(1.3亿年前)的热带地区(或认为在山地),至今那个地点(要紧是东南亚)储存有许多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科属,如木兰科、金缕梅

科、三白草科等。这时气候仍专门温顺,但由于山地抬升使部分内陆转为干燥环境。在中白垩世(1.1—1.0亿年前)的岩层中发觉有木兰科、水青树科、无患子科、山龙眼科、小蘖科、毛茛科、防己科、以及类似樟科、莲科的化石或花粉。晚白垩世(8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已居劣势,苏铁类只残留少数,而被子植物约有六、七十科,跃居植物界首位。

白垩纪期间板块运动有所加剧。南美南部与非洲南部在早期就已分离,中期时它们的北部亦失去直截了当联系,印度板块则由南向赤道方向移动。

3)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全球气候较暖,气候带界线难划清晰。这期间被子植物科数又增加一倍左右,并有许多现代属。南北纬25°之间为早第三纪赤道热带植物区系,与现代潮湿热带植物专门相似,它要紧分布在我国南部与东南沿海地带,并斜向西北,最北界延伸到英格兰(50°N)与阿拉斯加(62°N),形成古地中海第三纪植物区。

在35°N以北(在北美到60°N,欧亚到55°N,斯匹次卑尔根为80°N),广泛分布喜暖湿环境的第三纪植物,偏北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南部混生常绿种类。

早第三纪极地寒温带植物区系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北美西北沿岸的一些岛屿。

早第三纪期间南方古陆冈瓦纳连续分裂移动。但南温带植物区系广布于南美南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部。其中八个科包括山龙眼科、鼠刺科、五桠果科、帚灯草科等亦见于南非,证明它们之间尚有联系。南美与非洲的中部拥有许多泛热带植物科,两地共有12个热带科,而南美与东南亚、澳大利亚只共有8个热带科。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中一度位于非澳之间,可能有一些被子植物通过它进行传播交流。但现代印度植物区系缺乏特有科,更多地近似于东南亚植物区系,被认为是在始新世末与亚洲板块碰撞连结后才由后者移入的。澳大利亚板块亦在现在(4900万年前)与南极板块分离北移,由于新西兰与它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分开,两地共同成分较少。南极板块向南方高纬移动,至渐新世时因气候过冷而种子植物在此绝迹。

4)晚第三纪时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高山隆起,大陆面积扩大,内地大陆性气候更趋旱化。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全球普遍降温,气候带变化与界线明显,全世界植物区系和现代已专门接近。

在中新世(1700万年前)北非与中亚植物因陆地相接获得交流条件,通过选择与适应的变化逐步形成地中海西亚-中亚植物区系。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仍旧分布较广,但在更北面更凉湿的地区,北方植物区系获得迅速进展,它以裸子植物中的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为代表,并夹有一定数量的桦、榛、赤杨等。一些学者认为那个区系起源于中纬高地,在气候变冷时向低地移动并扩大分布。到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主体位于南回来

线邻近的高压带形成大面积洪涝的荒漠,它的东南部还保留一些南极成分,北部通过新出露水面的伊里安岛同意一些东南亚热带区系成分。

5)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造山运动剧烈、气候大幅度降温,使第三纪植物区系受到专门深刻的阻碍,专门是分布变化极大。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多次交替显现,造成植物大规模迁移。

当某种植物分布区北部气温下降对该地种群生长不利,可能导致死亡,但南部降温相对地有利于该种向南传播定居时,会显现北退南进的植物迁移。没有阻障的平原有利于远距离迁移时,称为走廊式迁移。迁移去向的前方若有地峡等不利的地理条件存在,可能只容许部分种类通过,其余则被阻滞时,称为过滤式迁移。当迁移前方遇到不能逾越的障碍(高山、海峡等)或生态条件包括生物竞争条件使该种植物无法适应时,迁移可能全然不能进行或半途而废。最后还有一些原有植物在新环境中能够逐步适应,或转化为新生态型(变种),参加当地新的区系组成。

中欧和西伯利亚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在冰期被南部山地和洪涝区阻挡,未能南下避难而大部绝灭,因此现代区系种类贫乏。北美亦仅在东南部和西海岸储存部分第三纪植物区系,与东亚遥遥相对构成间断分布。在中美地峡则只能进行过滤式迁移。近期研究说明,高纬地区庞大冰盖发育时,引起世界性大气环流变化,西风带气旋转向低纬移动,现代洪涝的北非等地区变成多雨环境。此外海进海退、湖泊消长、山地起伏等阻碍使这一变化更趋复杂化。

6)距今11000年前最近一次冰期终止,气候回暖,海面上升,大陆架又被海侵没入水下,岛屿植物与大陆联系中断,大陆植物逐步向中高纬地区迁移。距今7000—5000年前气候最为温顺,喜暖植物分布比现代更偏北。其后显现波动式降温,有几次降温幅度专门大,引起植物分布的相应变化。但这期间人类活动的阻碍已专门重要,专门是对栽培植物和杂草的传播作用更为突出。

三、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专门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洪涝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专门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经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能够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要紧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说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储存下来。它要紧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1)泛热带分布我国约372属,有的除见于分布中心外,还分布到亚热带,其中樟科的厚壳桂属(Cryptocarya)、豆科的黄檀属(Dalbergia)、梧桐科的苹婆属(Sterculia)、大风子科的嘉赐树(Casearia)、使君子科的榄仁树属(Terminalia)等均为我国热带亚热带要紧树种。

2)旧大陆热带分布在我国约有163属,其中限于热带的有肉荳蔻属(Myristica)、血桐属(Macaranga)、山姜属(Alpinia)等,分布到亚热带的有芭蕉属(Musa)、橄榄属(Canariu-m)、合欢属等。

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多呈热带亚洲与热带澳大利亚间断分布。我国约有150属;包括桃金娘科的岗松属(Beackea)、桃金娘属(Rhodomyrthus)、以及樟属(Cinnanmom-um)、五桠果属(Dillenia)、蒲葵属(Livistona)等。而臭椿属(Ailanthus)、荛花属(Wikstr-oemia)可分布到华北。山龙眼科等南半球分布科亦舒展到我国。以上亦可能起源于古南大陆。

4)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在我国有89属,如楠、木姜子(Litsea)、柃木(Eurea)、泡花树(Meliosma)等。

5)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约151属,其中约74属限于热带,如木棉属(Bombax)、刺茉莉属(Azima);分布可北达长江流域的有铁籽属(Myrsine)、香茅属(Cymbopogon)、水团花属(Adina)等;少数可达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如杠柳属(Periploca)、荩草属(Arthraxon)、菅草属(Themeda)等。

6)热带亚洲(印度-马来亚)分布种类最丰富,共542属(占全国总属数19%)。其中单型属及少型属竟达263属,约占本类成分的一半,说明它具有古老的或原始的性质。例如龙脑香科的青梅属(Vatica)、无患子科的荔枝属(Litchi)、漆树科的杧果属

(Mangifera)、桑科的波罗蜜属(Artocarpns)等皆为热带重要树种。

2.温带或以温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温带分布的科约有77科1209属4600多种,比其他温带地区要丰富得多。其中最重要的分布类型有以下几种。

1)北温带分布我国有29科,296属(占全国属数的10.3%)。几乎囊括广布北温带的所有乔木属,如柏、桧、松、冷杉、云杉、落叶松、紫杉(Taxus)等裸子植物,桦、鹅耳枥(Carpinus)、栗、栎、山毛榉、胡桃、桑、梣(Fraxinus)、杨、柳、椴、槭、榆等落叶乔木(其中有些属在南方尚有常绿种类)。灌木中可举出榛、忍冬、杜鹃、蔷薇、绣线菊、山梅花(Philadelphus)、胡颓子(Ela-eagnus)等。至于草本就更加多样,如蒿、凤毛菊(Sausurea)、委陵菜(Potentilla)、乌头(Aconitum)、金莲花(Trollius)、马先蒿(Pedicularis)、鹿蹄草(Pyrola)、舞鹤草(Maiant-hemum)、百合(Lilium)、柳兰(Epilobium)、报春花等,洪涝地区的优若藜(Eurotia)、棘豆(Oxytropis)、冰草(Agropyrum)、针茅(Stipa)等,湿地的海乳草、菖蒲(Acorus)、泽泻(Ali-sma)等。这一成分丰富多样的现象不仅说明北温带植物区系的整体性,也显示中国是储存这一类型最完整的地区。

2)东亚-北美东部分布我国共有117属(占总数的4%)。

3)东亚分布(喜马拉雅到日本)是我国另一最重要的分布类型。这种分布的科在我国有15个,其中如银杏科、昆栏树科、杜仲科、珙桐科、钟萼树科、水青树科、大血藤科等均为起源古老,我国特有的科。这种分布类型的属在我国有298个,占全国总数的10.4%,且种类丰富多样,分布不仅限于温带而向亚热带乃至热带延伸。分布于全区的木本属多为灌木和小乔木,如枫杨(Pt-erocarya)、枇杷(Eriobotrya)、四照花(Dendrobenthamia)、油杉(Keteleeria)、粗榧(Ce-phalotaxus)、毛竹(Phyllostachys)、棕榈(Trachycarpus)、猕猴桃(Actinidia)、领春木(Euptelea)等。

4)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曾占有古地中海大部,因第三纪以来强烈旱化,形成专门的区系。在我国计有166属(占全国5.8%),要紧归属于菊科、十字花科、藜科、豆科、紫草科、伞形科、禾本科等。假木贼(Anabasis)、梭梭、沙拐枣、琵琶柴(Reaumuria)、霸王(Zygophyllum)、白刺等属均为常见优势植物。

5)旧大陆温带分布在我国有157属,以草本植物为主,如石竹(Dianthus)、麻花头(Se-rratula)、糙苏(Phlomis)、百里香(Thymus)、芨芨草(Achnatherum)、隐子草(Cleistoge-nes)等。

6)亚洲温带分布在我国有63属,如锦鸡儿、杏、线叶菊(Filifolium)等。

7)中亚分布在我国要紧见于西北地区,共112属,如兔唇花(Lagochilus)、苦马豆(Sp-haerophysa)、合头草、沙冬青、沙蓬等。

3.中国特有分布

我国特有属共计196属,占全国属数的6.6%,归入74科。其中单型属多达142个,而云南一省就分布50多属,同时将近一半又为云南省特有,且集中在滇西北。在四川、贵州各约25—30个特有单种属。特有的少种属共48属,亦大部分(约40多属)产于西南,其他地区专门少。从起源上看,我国的特有属中一部分为古老的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后裔或残遗,另一些则为第三纪以后发生的进步类型。

这些古老的特有属中可举出喜树(Camptotheca)、串果藤(Sinofranchetia)、珙桐(Dav-idia)、杜仲(Eucommia)、青钱柳(Cyclocarya)、青檀(Pteroceltis)、独叶草(Kingdonia)、文冠果(Xanthoceras)等。植物区系还能够分出更详细更具有地点性的类型,如欧洲西伯利亚成分,东北成分、华北成分等地理成分。

四、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1.岛屿隔离的阻碍

岛屿形成后,植物由大陆或其他陆地向此散布,因而其间的距离远近和植物跨过海洋的传播能力直截了当制约此岛植物种类组成。除大陆岛外,在距种源近的海洋岛上植物种类也较多样,种子传播方式以海流和鸟播为主。

李德莱提出,岛屿植物种子的传播特点是:1)海流传播的种子可抵达专门多海洋岛屿。2)粘附鸟类体表的种子传播较近,在大陆岛常见,在远洋岛屿较少。3)通过鸟体内传播的植物在一切岛屿都有大量生长。4)由哺乳动物传播的植物一样仅显现在该动物能到达和生活的大陆岛上。5)新显现的岛屿上,第一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2.岛屿面积差异的阻碍

面积小于9hm2的小岛,半径在160m以下,可不能有淡水储存,要紧是海滩生境,容纳植物数量和种类专门有限。当岛屿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随之有所增加。

3.岛屿年龄的阻碍

生物长期独立进化能够形成一些特有种类。

4.岛屿生物地理平稳理论

生物向岛屿拓殖速度与岛上种类绝灭速度趋于平稳的规律。

按照那个理论说明,生物向岛屿移入(拓殖)的速率开始时专门高,凡能适应散布条件的种类都专门快到达新生岛屿,此后因后来的个体和岛上已立足的个体间的种类重复程度不断增加,移入的新种数目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每种生物需要一定的生境和其他条件才能生存,岛上生境和资源数量均有限,需求相同的种间必定发生互斥性竞争,最后造成失败者在此绝灭;在某个生境中适生的种类也不可能储存较大规模的种群,而较小的种群遭受绝灭的机会较多,因此岛上生物绝灭的速率随新种的增加而增加。拓殖和绝灭两速率的平稳点便是岛上现存的种数,但种的组成仍不断转换。

岛屿和生物散布源地的距离越远,新种移入速率就相应越慢,物种绝灭速率增长也随之减缓;假如岛屿面积较大时生物种数增多,种的绝灭速率就变慢。

第四节植被的分布规律性

一、水平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样规律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洪涝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显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专门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形的缘故,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进展的历史有关。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

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3.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来线到北纬60°范畴内,要紧为潮湿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潮湿一些。然而,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专门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步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专门大的区域内,显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要紧是与从大西洋潮湿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步减少紧密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尽管受到太平洋潮湿气团的阻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4.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5.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势阻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靠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显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显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阻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差不多上阻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带,出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可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称为垂直带谱)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确实是当地的典型植被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

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潮湿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洪涝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植被类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形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形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据托尔马乔夫(1948)意见,最少分为6种类型。①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从阿尔卑斯山到我国华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见于北方针叶林带。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尔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带专门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见于南美和非洲潮湿热带的高山冰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森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规律。但洪涝气候地区的森林带则随洪涝程度加剧而升高。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同时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6)当高大山脉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专门快,这使植被垂直带谱也发生显著的差异。中纬和高纬地区,专门是洪涝地区的山地阴坡和阳坡,各具不同的生态条件,植被常常迥然有异。再加上山区小地势小气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带更为复杂。

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分布的一样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纳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差不多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能够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全国共划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类型的极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40余个群系,又如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全国共划分出了560余个群系。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

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阻碍柔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潮湿生境有潮湿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四、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要紧依据。但植被区划不同于植被分类,它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点划分出若干个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又相对一致的植被地理区。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全然的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点,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同时还应参考其他各自然要素的区划。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是分区的要紧标志,并依照一定的植被类型的组合作为分区的依据。栽培植被也可作为分区的参考指标,但因素比较复杂,应予注意。

总之,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而植被本身的特点(类型组合和植物区系)则是分区的具体依据。

3.植被区划的单位

依照上述的区划原则和依据,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等。各区划单位的内容和划分依据如下:

1)植被区域(region):区划的高级单位。具有一定水平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如温带草原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等。

2)植被地带(zone):在植被区域或亚区域内,由于南北向的水、热变化,或由于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植被型”的差异,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域可分为:北亚热带夏绿、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3)植被区(province):区划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内部的水热状况,专门是由地貌条件造成的差异,可依照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划分出若干植被区。

4)植被小区(district):在植被区内,依照优势的差不多植被类型单位(群丛组),划分出小区。

依照上述原则、依据和单位,我国的植被分区可划分出8个植被区域,22个植被地带。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2、校园生物分布图习题精选三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2、校园生物分布图习题精选 三 第1题【单选题】 选择题。 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的是( )。 A、鲸 B、白鳍豚 C、海象 下列动物中,( )被誉为我国的国宝。 A、大熊猫 B、小熊猫 C、丹顶鹤 下列动物中已经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的是( )。 A、白鳍豚 B、大熊猫 C、人参 我国建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 )。 A、大熊猫 B、金丝猴 C、丹顶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产于我国东北,有极好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的珍稀植物的是( )。 A、珙桐 B、人参 C、银杏 D、水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珍稀动物扬子鳄主要分布在( )等地。 A、江苏、浙江 B、长江中下游 C、四川、陕西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地下、地上、空中分布的生物。( )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动物的分类的标准是科学家制定的,我们不能自己制定。(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珍稀动植物无论怎样保护,都是要灭绝的。( ) A、正确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随着季节的变化,校园生物的分布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______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______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 【答案】: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格局 在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加速推进生物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于2010年明确将包含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 上图是2010年中国各省生物医药产值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为统一评价各重点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根据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要素,选取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国际交流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如下图:

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评分最高。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以长春市为核心的长吉图地区是亚洲规模较大的疫苗生产基地;长株潭地区拥有长沙高新区、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武汉城市群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及知名企业300余家,已形成支撑创新、产业化发展,较为完善的平台和环境。 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留美华裔生物科技精英创建的,致力于分子生物检测及临床医学诊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广泛涉猎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检验领域。2008年在硅谷投资兴建了新技术研发中心——美国Signosis.Inc,成功构建了多生物素信号放大技术、斑点免疫测试技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等多项技术平台,其中“模板线性扩增和多生物素信号的双重放大方法”等三项发明已申请中国专利及国际专利。先后开发完成200多种最新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试剂产品,产品销售遍布北美、欧洲及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2011年11月,中帜生物正式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九龙产业园,拟斥资4000万元打造公司管理总部、营销管理中心及分子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并与国家疾控中心、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研究院所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临床合作。 作为较早一批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状况分析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刺激下,近年来,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基地、助推器和加速器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也呈现出井喷之势。 在2015年4月10日起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中,将生物医药列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的范畴之内。外资准入门槛的松动有望缓解长期困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钱荒”,同时将加快产业市场化竞争的进程,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事实上,从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至今,国家连续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监管、审批、市场准入机制及创新的支持等配套政策不断成熟,为产业发展扫清了政策障碍。 随着政策刺激的逐步深化,各级政府及企业对生物医药领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量的资本投向了生物医药类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将高达20%,在相关领域的投资额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而这一领域也被业内视为利润回报最为丰厚的投资领域之一。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共设立2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14家国家高新区,其中很多园区都涉及生物医药领域,而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数量则超过400个。 由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区域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园区及企业形成了向经济发达地区、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发展的态势。 以上海、浙江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山东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基础、研发技术、金融支撑、人才储备优势,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也是后发园区进行定向产业招商的重点区域。 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化趋势加快 我国海洋生物产业以基地化、园区化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目前已有8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6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湛江为核心的粤东海洋生物育种与海水健康养殖产业集群,福建闽南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集聚区和闽东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业集聚区等。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最新《校园生物分布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科技行业)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十壹章生物分布和生物区系 第壹节生物分布区 壹、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且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壹切条件的地方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俩种表示方法:壹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接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壹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壹个密闭区域-周界法。把同壹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壹。即认为种是在壹个地点壹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壹个种能够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能够多境发生,而种之上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壹次发生。

2影响分布区的主要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时间因素) 2.2人类因素 3分布区的扩展 3.1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渐、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主要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 第二节分布区和分布区的形成 壹、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1.种分布区 壹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绘种分布区的方法: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接、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壹图上兼用上述俩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且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汇总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地区。其 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图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美国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在世界上确立了代际优势。即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如英国、德国等生物医药强国,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上,要至少先进两代以上。目前,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 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波士顿、华盛顿和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分布在东海岸,旧金山和圣迭戈 分布在西海岸。 2、英国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生物医药研发强国,产业的科学基础是其他欧洲国家无法比拟的,在这一领域, 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在园区发展方面,英国剑桥生物技术园区现已成长为世界最大且从事最尖端科研的生物技术园区之一。目前,英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伦敦、牛津、剑桥、爱丁堡等高等院

校及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 3、印度 印度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将生物医药与信息学不断融合,是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 大特色,已成为亚太地区五个新兴的生物科技领先国家和地区之一。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生物技术的研发,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目前,印度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班加罗尔、 浦那、海德拉巴、新德里、勒克瑙等地区。 4、日本 日本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非常迅猛。日本在2002年12月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立国的口号,经济产业省出台了产业园区计划,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的形成。形成了包含各种高科技的主 题园区18个,而其中的11个都是以生物技术或生命科学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如大阪生物技术产业园区、 神户地区产业园区和北海道物技术产业园区等。目前,日本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京、北海道、关 西等地区。 5、竞争力分析 2016年10月,一项关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及投资环境指标(Biopharmaceutical Competitiveness &Investment,BCI)的研究报告出炉,该报告是由PhRMA委托咨询公司Pugatch Consilium进行的。他们发现各经济体在创新方面不同的政策是影响生物制药竞争能力和投资环 境(BCI)的主要因素,那些出台支出鼓励创新的国家走在了生物制药领域的前列。 这项研究报告是从5个方面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BCI进行评分,满分是100分。5个方面包括:科技实力及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临床研究情况和框架体系,监管体系,市场准入及资金供应。他们 的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各个国家生物制药公司的高层,这些人显然对生物制药的行情了解比较深入。问卷涉 及到上述5个方面共计25个问题(考虑到经济历史的原因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问题略有不同),每个问题的答案分四个等级可供选择,他们就是根据这些答卷来对各国的BCI进行评分。 图表主要经济体生物制药行业竞争能力及投资环境排名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三、分布区的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a?a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2、先锋扩展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一)广域分布区 (二)狭域分布区 (三)连续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第二节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植物区系 动物区系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 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

2.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两张大白纸、记号笔、中国珍稀动植物的图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调查记录 1.上节课,同学们对校园生物进行了仔细的大搜索,现在,先请每个小组整理一下自己小组的记录,统计一下你们小组在校园里搜索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各有多少种?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小组整理。 2.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边将你们组的发现记录在黑板上。 ——小组汇报。 3.现在我们已经把各组的记录表汇集成了一份全班的调查表。让我们来看一看:校园里有哪些动物和植物?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4(1)我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找到了吗? ——没有。 (2)是的,动物、植物一年四季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长期调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地看到校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

——可以画一张图,我们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就在这张图上标出来。 2.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吗? ——学生讨论。 A.遇到不知名的动物或植物,我们可以在分布图上把它的图画或照片贴上。 B.如果某一个地方动植物很多的话,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 3.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 ——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4.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出示校园简图)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发现的动植物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5(1)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生物分布图,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多,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少。 (2)能具体说一说吗? ——花坛中的生物比较多,教室、操场中生物的种类比较少。 (3)为什么在不同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 ——因为花坛里有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来这里安家,在花坛中会形成食物链,甚至是食物网,因此花坛中的生物比较多。 5.推测一下,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什么变化? ——增多。 三、了解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 1.我国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有些珍稀的动植物是我国所特有的。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扬子鳄、藏羚羊、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并说明它们生活的区域) 2.下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并将它们在我国分布的地方标注在我国的地图上。 【板书设计】

上海地区园区及产业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园区及产业分 布情况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海地区园区及产业分布情况 (一)、浦东新区: 1、金融贸易区 2、外高桥保税区(自由贸易区) 3、金桥出口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4、张江高科技园区(国内微电子产业核心基地)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软件产业、网游动漫) (二)、金山区: 1、金山科技园区 2、化学工业区(石油、精细化工) 3、金山工业区:(A·青蒲区:印刷、电子、纺织新材料;B·南汇工业园:光电、半导体芯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精密仪器等关键零部件) 4、金山嘴工业区:(化学制品制造及精细化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轻访、电子、塑料、新型建材) (三)、奉贤区: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输配电、电子、医药) (四)、崇明区: 崇明县工业园(自由贸易、中转航运、出口加工、生态农业、海岛旅游) (五)、宝山区:

宝山工业区(精品钢延伸业、国际物流业、造船港机业、都市和楼宇经济) (六)、闵行区: 1、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光电子、微电子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仪器仪表) 2、漕河泾出口加工区(计算机、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及网络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3、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莘庄工业区(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配件和机电工业、新材料) 5、紫竹科学园区(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纳米科技、生命科学) (七)、嘉定区 嘉定工业区(汽车零配件、光学仪器、电子、精密机械包装新材料) 另有服务业区、高科企业孵化园、出口加工区、江桥工业园以研发配套、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 (八)、闸北区 以研发和总部经济为主。 (九)、徐汇区 徐汇区工业园区(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 (十)、长宁区:

第2课 《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1.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2.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校园生物分布图》说课稿 西屯中心小学姚红娟 一、说教学内容 《校园生物分布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校园生物大搜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细致观察、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难点是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并展示研究成果。 四、说教学流程 1本节课在上课之前和学生交流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每个小组就是果树的一个树枝,每个学生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丰硕的果实。 2.交流回顾:上节课,学生对校园生物进行了仔细的大搜索,并进行回顾。请各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在校园里搜索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各有多少种?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3.现在我们已经把各组的记录表进行了交流。让我们来看一看:校园里有哪些动物和植物?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 4.引导学生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5.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地看到校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提示学生:可以画一张图,我们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就在这张图上标出来) 6.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吗? 7.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A. 遇到不知名的动物或植物,我们可以在分布图上把它的图画或照片贴上。B.如果某一个地方动植物很多的话,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 8.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出示校园分布图)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发现的动植物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5.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生物分布图,并对发现的进行描述。 6.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花坛中的生物比较多,教室、操场中生物的种类比较少。 7.根据学生在分布图中填充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因为花坛里有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来这里安家,在花坛中会形成食物链,甚至是食物网,

(完整版)国内外医药生物产业园

国外: (一)美国麻省生物科技园 1、园区简介 美国麻省生物科技园创建于1985年,是美国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中心之一,属于伍斯特(Worcester)商业发展公司。科技园由生物科技公司、非盈利的学术机构和一些服务设施组成。 2、园区机制 科技园的生物科学研究是在麻省生物研究所(一个非盈利的教育和科研公司)的领导下进行的。生物科技园通过吸引大公司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加速了科学技术从学术研究到商业应用的转化。 3、竞争优势 与其它生物技术园相比,麻省生物科技园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1)可以随时提供相对廉价的土地,可提供用户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 (2)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图书齐全的医学图书馆,医学院一流的设施、专家和教学医院;(3)科研力量雄厚,其附近有8所学院和大学,包括占全国医学院前20名的麻省医学中心; (4)有规模较大的包括科学家和半熟练工人在内的就业群; (5)有提供从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和服务的公司; (6)有便利的交通,迷人的自然风景和统一规划的建筑,有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 (二)德国海德堡科技园区 1、园区概况 园区创建于1985年,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国际科学园,为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其股东是海德堡市政府和莱茵奈克工商会。 海德堡科技园以生命科学中心著称,位于海德堡市大学校园及其它市区场所,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 2、重要优势 交通便利。园区与各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去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乘火车仅需35分钟,汽车45分钟,是欧洲科学、商务和社会生活的中心门户。 研发氛围。海德堡科技园区能提供非常灵活实用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在科技开发方面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高分子生物学中心、诺尔公司、罗切医疗公司以及莱茵奈克生物科学研发三角地区另外80家中小型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校园生物分布图(研究课)教案

《校园生物分布图》 研究课教案 【教材分析】 《校园生物分布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2课。本课通过调查和交流,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地将校园生物状况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分布图了解我国的珍贵生物资源。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汇集我们的调查结果”,主要是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第二部分“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本节课的主体活动,主要是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将自己的研究转变为科研成果发表出去,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地将校园生物状况展现出来。第三部分“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布图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珍贵生物资源。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1课对校园生物进行了调查,因为每个学生对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要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将全班同学的调查记录汇总成一张全班的调查表。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多种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方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种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用“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的方法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还是第一次。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处理信息、展示成果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植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2019-2020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2、校园生物分布图教科版知识点练习五十一

2019-2020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2、校园生物分布图教科版知识点练 习五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产于我国东北,有极好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的珍稀植物的是( )。 A、珙桐 B、人参 C、银杏 D、水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四种动物中,哪一种不属于珍稀动物。( ) A、朱鹮 B、褐马鸡 C、大鲵 D、蜜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珍稀动物扬子鳄主要分布在( )等地。 A、江苏、浙江 B、长江中下游

C、四川、陕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于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不同颜色表示地上、地下、空中分布的生物种类 B、给生物编号,将号码记录在分布图上,可以有空间记录更多生物 C、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必须独立完成 D、分布图是整理信息,找出研究成果的好方法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珙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是珍贵的观赏物种。(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判断题。 校园里的生物一年四季都一样。 A、正确 B、错误 在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还要记下是在哪里找到的。 A、正确 B、错误 在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时,可以按照树木、花草或其他标注将植物进行分类。 A、正确 B、错误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一次将校园里的生物彻底调查清楚。 A、正确 B、错误

上海地区园区及产业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园区及产业分布情况 (一)、浦东新区: 1、金融贸易区 2、外高桥保税区(自由贸易区) 3、金桥出口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4、张江高科技园区(国内微电子产业核心基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半导体 照明、软件产业、网游动漫) (二)、金山区: 1、金山科技园区 2、化学工业区(石油、精细化工) 3、金山工业区:(A ?青蒲区:印刷、电子、纺织新材料;B ?南汇工业园: 光电、半导体芯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精密仪器等关键零部件) 4 、金山嘴工业区:(化学制品制造及精细化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轻访、电子、塑料、新型建材) (三)、奉贤区: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输配电、电子、医药) (四)、崇明区: 崇明县工业园(自由贸易、中转航运、出口加工、生态农业、海岛旅游) (五)、宝山区: 宝山工业区(精品钢延伸业、国际物流业、造船港机业、都市和楼宇经济) (六)、闵行区: 1、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光电子、微电子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

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仪器仪表) 2、漕河泾出口加工区(计算机、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及网络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3、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莘庄工业区(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配件和机电工业、新材料) 5、紫竹科学园区(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纳米科技、生命科学) (七)、嘉定区 嘉定工业区(汽车零配件、光学仪器、电子、精密机械包装新材料)另有服务业区、高科企业孵化园、出口加工区、江桥工业园以研发配套、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 (八)、闸北区 以研发和总部经济为主。 (九)、徐汇区徐汇区工业园区(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十)、长宁区: 信息咨询服务业(软件开发、网络开发、系统集成和专业咨询服务)生物工程、新材料。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点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截了当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一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闭区域-周界法。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一。即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一个种能够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能够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差不多上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时期,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2阻碍分布区的要紧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势因素、生物因素、时刻因素) 2.2人类因素 3 分布区的扩展 3.1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步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步、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要紧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点 1.种分布区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画种分布区的方法: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截了当、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估量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种群。

校园生物分布图

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板书设计:

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 / 7 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5年6月) 石家庄基地 特色基地依托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7平方 千米,拥有华药、石药、四药股份等相关生物企业40余家,总 投资超百亿元。目前重点建设项目共178个,分为四大类:一是化学制药领域;二是生物制药领域;三是现代中药领域;四是公共配套领域。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 建设目标到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85亿元。 长春基地 特色基地将由3大模块构成:医药产业核心区坐落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工业核心区布局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农业核心区布局在城东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面积13.4平方千米。 目前为亚洲最大的疫苗和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在生物制造领域,长春大成实业集团为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商。在生物能源领域,乙醇汽油项目为国家唯一试点城市;大成集团投资100亿元年产100万吨化工醇项目为全国最大的化工醇项目之一。 建设目标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00亿~1000亿元。深圳基地 特色核心区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展区为光明和南澳两

个片区。产业用地将近3平方千米。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量为123家,其中产值1亿~10亿元的企业数量为36家。 通过建立完整的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配套系统,使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成果转化基地,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基地。 2 / 7 建设目标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700亿~1000亿元。第二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6年10月) 长沙基地 特色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地设“一园五区”。基地已形成11个医药产业群,其中,中药戒毒药列全国第一、生物疫苗和抗生素制剂列中南地区第一、减肥类保健品列全国第三、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列全国第二。2007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0.63亿元。建设目标到2015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800亿元。 广州基地 特色基地规划由两个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总体规划面积约13平方千米。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四大生物医药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农业,推进生物服务业(生物技术研发等)发展。现具有各类生物企业

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分布

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分布

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分布 ?目前我国有各类生物医药园区(“药谷”、科技园、产业基地等)100多个; 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园区有50多个。 我国生物医药园区是伴随着高新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 个,均涉及生物产业。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国家发改委自2005 年以来,先后批准设立了四批共计22 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基地)的地域分布 地域数量园区名称 东北 4 长春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吉林通化医药城,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区,辽宁大连生物医药产业园。 华北 10 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天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石家庄中国药都,呼和浩特

医药产业基地,济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禹城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济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淄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华东 15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南京生物医药科技工业园,江苏无锡生命科学园,江苏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苏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孵化器,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常州市“三药”科技产业基地,浦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南通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杭州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兰溪天然药物产业基地,新昌医药产业基地,合肥生命科学产业园,淮南生物医药工业园。 华中 3 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中国药谷),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西北 5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陕西九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宝鸡生物医药产业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