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气功学
- 格式:docx
- 大小:22.76 KB
- 文档页数:7
在我国,气功与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政府大力推广气功与中医养生。
我有幸参加了气功中医实践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气功与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气功与中医的基本概念1. 气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气功的修炼过程主要包括功法、功理和功德三个方面。
2. 中医: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治疗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二、气功中医实践课的学习体会1. 气功功法的学习在气功中医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气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气功功法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1)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气功功法,包括八个动作,每个动作都对应人体某个部位。
通过练习八段锦,我感觉到身体各部位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睡眠质量得到了提高,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
(2)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气功功法,分别对应虎、鹿、熊、猿、鹤。
通过练习五禽戏,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增强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气功功法,强调“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培养耐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2. 中医理论的学习在气功中医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事物的属性。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我明白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气功气功是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调节心态、运动身体,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气功的基本原理、常用气功方法以及其益处。
一、中医养生气功的基本原理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体与宇宙视为一个整体。
中医养生气功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思想,通过练习气功来增强生命能量气的流动,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气功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的流动。
气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而气功练习可以调整气的流动,增强体内的生命能量。
2. 调整呼吸:中医养生气功注重调整呼吸方式,通过深呼吸、缓慢呼吸等方法来增加氧气的摄入量,并保持气血的畅通。
3. 调节心态: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心态、舒缓情绪来达到身心平衡。
4. 运动身体:气功练习中的动作和姿势可以促进气的运行,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锻炼肌肉和骨骼系统。
二、常用中医养生气功方法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医养生气功中最常见的练习方法之一。
它通过缓慢、流畅的动作和呼吸配合来调整身体和呼吸的节奏,从而增强体内的气血流动。
2. 八段锦: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气功,通过一系列简单而流畅的动作来调节气的运行,同时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 刘海洋健身气功:刘海洋健身气功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经络学和现代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
它通过姿势、呼吸和意念的调整,促进气的流动,改善身体机能。
4. 易筋经:易筋经是一种以舒展筋骨、增强身体柔韧度为目的的气功练习方法。
它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方式来调节气的运行,同时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5. 四气调息法:四气调息法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的练习方法。
它包括吸、呼、吞、吐等动作,通过调整气的流动来调节身心状态。
三、中医养生气功的益处中医养生气功的练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例如:1. 提高免疫力:气功练习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知识:气功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
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
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
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
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
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
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
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是过于片面了。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
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
心理生理学、病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的定义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中医气功养生调理气血的功法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中医气功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被认为是调理气血的一种有效功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气功养生调理气血的功法,帮助读者了解并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1. 脑海中冥想法冥想法是一种通过冥想来调整身心状态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畅,才能维持身体健康。
而冥想可以让人们静下心来,提升气血的流动。
具体操作时,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慢慢地,放松身体的每个部位,放空心灵,让身体的能量重新流动起来。
每天坚持冥想,可以改善气血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 舌尖上养生法中医认为舌头与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紧密相关。
通过舌头的观察,可以了解身体的气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比如,如果舌头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可以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等。
如果舌头发红,可能是气血瘀滞,可以适当进行按摩或者选择中药进行调理。
通过注意舌头的变化,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的气血平衡。
3. 气功调理法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促进气血流通的方法。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并且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协调运动,促进气血的流通。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气功,如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可以通过练习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气血的重要一环。
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改善气血不足或瘀滞的情况。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的人,可以多食用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
对于气血瘀滞的人,可以多摄入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薏米、红豆等,帮助气血流通。
饮食调理需要因人而异,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症状进行调整。
5. 中药调理法中药调理气血是中医气功养生的常见方法。
中药可以通过滋补、活血化瘀等方式,对气血进行有效调理。
例如,当气血不足时,可以使用人参、黄芪等滋补药材;当气血瘀滞时,可以使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材。
夏至节气下的中医气功调养法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意味着一年的中点已经过去,夏季正式到来。
根据中医理论,夏至节气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的身体也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
为了调养身体,中医气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本文中,将介绍夏至节气下的中医气功调养法,帮助大家度过健康的夏季。
一、请坐式养生瘀脉气功中医气功中的请坐式养生瘀脉气功是适合夏至节气的一种养生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保持身体放松,并注意保持正直的坐姿。
2.将双手自然放在腹部,让气息自由流动。
3.用眼神集中的方式,慢慢放松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4.开始用鼻子深呼吸,吸气时自然的将气息流向肚脐,保持扩胸的状态。
5.慢慢地吐气,将气息慢慢放松,并保持呼吸的周期一致。
6.继续保持呼吸,进行深入的感受和观察。
通过请坐式养生瘀脉气功的练习,我们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并且舒缓紧张的情绪。
二、小蓄功小蓄功是一种中医气功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夏至节气中调养身体。
以下是小蓄功的具体练习步骤:1.找到一个舒适的站立姿势,保持身体直立,双脚并拢。
2.将双手自然下垂,贴合大腿侧面,掌心向后。
3.开始慢慢地屈膝,使臀部慢慢下降,但不要让膝盖超过脚尖。
4.当下蹲到一定程度时,将重心略微向后移动,使身体保持稳定。
5.保持这个姿势,开始深呼吸,吸气时将气息由下腹部慢慢提升至丹田。
6.慢慢地呼气,将气息由丹田慢慢流回下腹部。
7.重复以上动作,并保持舒适的呼吸节奏。
通过小蓄功的练习,我们可以调节腹式呼吸,加强下丹田的能量储备,同时帮助消化系统的健康运行,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三、暑湿清气功夏季是湿气较重的季节,以及各种湿邪容易入侵人体。
因此,进行暑湿清气功可以帮助我们排除身体内的湿气,增强清理湿邪的能力。
以下是暑湿清气功的具体方法:1.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
2.调整呼吸并放松身体,保持舒适的状态。
3.用手心来回搓热双手,然后贴在胃脘部位。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扫码观看视频内养功是一种源于佛家的医疗气功功法。
据考,该功法最晚于明朝末年已在民间以单传口授的形式流传,20世纪40年代末,刘贵珍先生首先将其应用于医疗实践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后,以其主要作用而定名为内养功。
功法特点强调阴阳平衡,注重呼吸形式阴阳平衡是人体维持心身健康的基础,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气功学,历来重视呼吸的形式与作用,继《内经》提出“呼吸精气”之论后,后世医家、气功家对呼吸的作用、阴阳属性都有发挥。
内养功秉承这一理念,通过特殊的呼吸形式维持阴阳的平衡、并纠正其失衡。
内养功的“特殊”呼吸方法为停闭呼吸加默念字词,也就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稍稍“停”一下,由此形成了三种呼吸方法:第一种呼吸法以“吸—呼-停”为基本形式,也称软呼吸法、滋阴法。
锻炼时先吸气,随之慢慢呼出,呼气毕稍作“停顿”然后同法行下一次呼吸。
它的本质是“延长”了呼气相的时间。
第二种呼吸法以“吸—停-呼”为基本形式,也称硬呼吸法、补阳法。
锻炼时先行吸气并将其用意念“引”至下丹田,稍作“停顿”后再呼出;然后同法行下一次呼吸。
它的本质是“延长”了吸气相的时间。
第三种呼吸法以“吸—停—吸—呼”为基本形式。
锻炼时先吸气少许,即稍“停顿”一会儿,再吸气至极后徐徐呼出;然后同法行下一次呼吸。
它的本质与第二种呼吸法相同,但它进一步强调了吸气。
研究证明,吸气时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并由此使内脏呈现相应的状态;呼气时则与此相反。
内养功特的殊呼吸方法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古代气功家“吸新吐故以炼脏”的意义。
功法传承内涵日渐丰满,形式与时俱进现有资料显示郝湘武、薛文占、张学忠、张春和、刘渡舟、刘贵珍、刘亚非等为其主要传承人。
在400余年的传承该功法不断提高与发展,使功法的内涵与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刘贵珍的贡献尤为突出。
在传承形式上,刘贵珍打破了历代单传口授的单一形式,以师资培训的形式,将其公开;通过撰写专著、发表论文,将内养功向国内外推广。
中医养生学气功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中医养生学里气功这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说啥是气功?这气功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一股神秘力量,能帮咱们调理身心,让咱们变得更有精神,更健康。
你想想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花园,气功就是那滋养花园的泉水,能让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茁壮成长。
气功的基本操作方法,那可是有讲究的。
就先从调身说起吧。
调身就好比给咱们的身体摆个舒适的姿势,就像咱们回家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
你可以站着,像棵挺拔的大树;也可以坐着,安安稳稳的;还能躺着,舒舒服服地放松全身。
这姿势可不能随便乱来,得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自然放松,不紧绷,不别扭。
你说要是姿势不对,那不就像坐椅子坐歪了,难受不?再说说调心。
调心可重要啦!咱们得把心思收回来,专注在自己的身体和呼吸上,就像把乱跑的小羊羔给牵回羊圈。
别让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在脑子里乱撞,得让心平静下来,像平静的湖水一样。
这可不容易,咱们平时心思到处飞,要收回来可得下点功夫。
但你想想,要是能做到,那得多舒服,多放松啊!还有调息,这就像是给咱们身体这个大机器调整节奏。
呼吸要均匀、深沉、缓慢,就像微风轻轻吹过树林。
吸气的时候,感觉新鲜的空气充满身体;呼气的时候,把身体里的浊气都排出去。
这一呼一吸之间,不就是在给身体充电、排毒嘛!练功的时候,环境也很重要哦!要找个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地方,就像给小鸟找个温暖的窝。
要是在吵闹的地方,心能静下来吗?肯定不能啊!朋友,你别觉得气功是那种玄乎的东西。
其实啊,它就像咱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只要咱们认真去学,去练,就能感受到它的好处。
你想想,通过气功让自己身体棒棒的,心情美美的,多好啊!难道你不想试试?总之啊,气功这门学问,值得咱们好好去琢磨,去实践。
只要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穴位气功中医治疗简介穴位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身体上的穴位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气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穴位气功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基本原理穴位气功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或按摩身体特定的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流动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当气血流动不畅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穴位气功中医治疗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消除气滞和血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用穴位及其作用1.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可以调理经络、益气补血、调理月经,适用于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疾病。
2. 后溪:位于手背背侧,可以舒经活络、消除疲劳、减轻头痛和颈椎病等疼痛。
3. 风池:位于颈背部,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和颈椎病等疾病。
4. 太冲:位于脚背部,可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缓解失眠和焦虑等症状。
5. 神门:位于手腕背侧,可以舒经活络、缓解头痛和眩晕。
使用方法穴位气功中医治疗的使用方法主要有按摩和刺激两种。
1. 按摩:通过用手指或拇指轻轻按压穴位的方法进行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按摩2-3次。
2. 刺激:通过使用针刺等工具刺激穴位,每次刺激2-5分钟,每周1-2次。
在使用穴位气功中医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对于不同的穴位,按摩或刺激的力度应适中,不要过于用力。
- 刺激穴位时,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工具和手部清洁。
- 对于不熟悉的穴位,最好请专业的中医师指导或操作。
注意事项1. 孕妇和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穴位气功中医治疗。
2. 如果在使用穴位气功中医治疗时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3. 使用穴位气功中医治疗时,应结合饮食和生活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总结穴位气功中医治疗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调整和改善身体的气血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解读气功养生气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生活中很多的朋友也在尝试着练习气功,以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当然气功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美容。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气功养生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气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体,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故《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详细地论述了古人养生之道,拿来与现代享受舒适空调但疾病不断者比较,希望您能有所觉悟。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
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春生”的特点,来调养人体中“生”气的原则与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伤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季所发生的温暖的阳气,是夏天旺盛阳气的基础,如果春天阳气不能生,到了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中医“气功”养生的方法发挥练功人的意识能动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历来的治疗方式基本上都是医生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患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气功疗法则是患者通过亲自练功,自己为自己治病,变被动为主动。
(2)、变外部为内部,变他养为自养:传统的医学重视的多是向外界寻求保健治疗的方法。
例如不断合成新药代替旧药;研制新的疫苗去预防传染病,生产含有微量元素的食品等。
这种只注重外部疗法的医学模式,忽视了人体自身内部条件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很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医疗服务,是气功锻炼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又一体现。
实用中医气功学中医气功学的十种医疗气功简介第一节八段锦八段锦是调身为主的气功功法,练习中侧重肢体运动与呼吸相配合。
八段锦是由古代导引术总结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据说在隋唐时期就有此名,但该功法大多认为是在南宋初年创编,有文字记载见于宋·洪迈的《夷坚志》,据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古传气功,内功心法古人称上等的丝织品为锦。
八段锦的名称是将该功法的八节动作比喻为上等的丝织品,以显其珍贵,称颂其精炼完美的编排和良好的祛病保健作用。
八段锦可以作为辩证施功的基本功法之一。
该功法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调理脏腑,且其运动量恰到好处,既达到了健身效果,又不感到疲劳。
现代研究认为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调节功能,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内脏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可激发各系统的功能,纠正机体异常的反应,对许多疾病都有医疗康复作用。
八段锦在流传过程中有坐功和站功之分,本节介绍站功。
站功自清朝开始分南北两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传,以刚为主,动作繁难;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以柔为主,动作简易。
以后为了便于诵记又编成歌诀,经过不断的修改至清光绪初期逐渐定型为七言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第一节五禽戏五禽戏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辅以呼吸吐纳与意念配合的导引类功法。
它是模仿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而编创成的气功功法。
五禽戏之名首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络不朽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鴟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此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由此可见,五禽戏历史悠久,几近两千年,是现在所知套路功法的先驱,且是行之有效的养生祛病导引功法。
五禽戏完整功法的记载,始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名录》。
五禽戏的流传众说纷纭。
有认为在汉魏时已经失传,现所见各流派的五禽戏皆为后人所编创,非是华佗原本所传之法;也有认为华佗所传五禽戏并未失传,一直在秘密流传。
但大多数研究者持前一观点。
后世五禽戏发展成不少流派,继承了华佗五禽戏的思想,但都有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概括起来,有以模仿五禽动作为主,有着重内练为主,有着重外练以动为主,有以动中求静为主,有以刚劲为主,有以练柔劲为主,有以治病养生为主,有以强身健体为主。
但总是以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相兼,刚柔并济为要。
坚持该功法的锻炼,确能起到导引气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第二节六字诀六字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因其功法操作的核心内容是呼气吐字,并有六种变化,故常称“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是呬(属肺金),吹(属肾水),嘘(属肝木),呵(属心火),呼(属脾土),嘻(属三焦)。
该功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
在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则有这样的描述:“纳气有一,吐气六。
纳气者谓吸也,吐气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吐气也”。
自隋以来,历代文献对六字诀有不少论述,例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医方集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
各代练功家总结出便于记忆的六字诀歌诀很多。
明代冷谦著《修龄要旨》,把六字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要理清晰,琅琅上口。
其歌诀为:“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六字诀是根据祖国医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生克制化的理论,按春、夏、秋、冬四时节序,配合五脏(肝,心、脾、肺、肾)属性及角、徵、宫,商、羽五音的发音口型,以呼吸、意念和肢体导引,引地阴之气上升,吸天阳之气下降,吐出脏腑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结合后天之营卫,推动真元,使气血畅行于五脏六腑之中,达通瘀导滞,散毒解结,调整虚实,修残补缺,身心康健,益寿延年之实效,可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
第三节易筋经易筋经是动功功法的一种。
该功法重视姿势、呼吸与意念的锻炼,按人体十二经与任督二脉之运行进行练习,锻炼起来,气脉流注合度,无迟速痞滞的偏倚现象,是气功中的上乘功法。
易筋经起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27年),相传印度达摩和尚所创,宋元以前仅流传于少林寺僧众之中,自明清以来才日益流行,且演变为数个流派。
“易”是改变,“筋”是筋肉,“经”指方法。
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通过锻炼来改变人体筋肉的方法。
中医气功学第五节五行掌五行掌据说是从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运用于临床,证实确有一定疗效。
五行掌功法的气功功理完全依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其五节正功对应于五脏及其经络,非常有利于辩证施功,还可以与六字诀配合练习,以增强疗效。
故五行掌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医疗气功功法。
五行掌属动功,初学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调身为主,自然呼吸,不用意念,练好架势,上体要中正安舒,不可前俯后仰,抬臂要肩、肘、腕端平,翘掌、立掌、勾手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获得麻胀等气感,出脚保持四正八隅的方向,弓步有重心的虚实变换,马步要重心中正。
第二阶段加入调息的内容,动作熟练后,重点放在呼吸与动作的同步配合,呼吸应细静匀长。
第三阶段加入调心的内容,意守经络是重点,开始可把意念放在一侧,当产生气感后,同时意守两侧,注意不要刻意追求气感,做到似有似无,以免出偏。
练功运动量大小,可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每法可按3、5、7、9的次数递增运动量,最多不过9次。
总之,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自然舒适为标准,不要练至疲劳再收功。
五行掌的锻炼重点在腕、掌、指,年轻人可用作训练发放外气的方法。
中医气功学第六节保健功保健功系根据传统导引法整理改编而成,由全身自上而下的自我按摩及运动组成。
其动作缓和柔韧,男女老少皆宜,既有保健作用,又可以防治疾病。
唐·释慧琳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地经疏义》)。
保健功就是这种“自摩自捏”的导引法,其作用如明代养生家高濂所说:“……导引按摩之术,可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
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如是,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遵生八笺》)中医气功学第七节站桩功站桩功是传统的站式练功法,虽强调调身,但也非常注重调整意念和呼吸。
“桩”有树木深根在地,固定不动之意。
站桩功是武术气功的代表功法,但也用于养生和治疗。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站桩功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流派,但总以站立姿势为其基本练功姿势,故名站桩功,亦简称站桩或桩功。
《诸病源候论》中有倚壁、立身等站式名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站桩功曾作为医疗气功的主要功法之一在全国推广应用,40多年的医疗实践表明,其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
站桩功的姿势各家流派虽多,但也有一些代表性的桩势,如自然式桩功、三圆式桩功、下按式桩功、混圆式桩功、探马式桩功、伏虎式桩功、少林剑指桩等。
如以其姿势难度来分,则可分高位站桩、中位站桩和低位站桩三种。
高位站桩指站桩架势高,膝关节微屈,消耗量较小,适合于年老体弱的病人锻炼,中位站桩是介于高低位之间的一种架式,膝关节夹角约130°左右,消耗量适中,一般体质较好的病人可使用。
低位站桩架式低,膝关节夹角约90°,消耗量较大,适合于无病或身体已基本恢复健康的人锻炼。
中医气功学第八节回春功回春功是传承全真道华山派的一套疗效显著的气功功法,最早源于金元时期,至今有近八百年历史。
回春功历来为道家内部秘传的延年修真功法,以“炼形生精,还精补脑”为宗旨,以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为原则,在练功过程中强调松、静、圆、柔等特点,是一种动静双修、精、气、神、形并练的全身性柔韧型动功。
回春功的修习强调乐字当头、妙炼“下丹”,着重调理和改善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下焦生殖性腺系统。
该功法能够有效地健运全身十四经络,通利关节筋脉,特别是全方位的运动脊柱,起到对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全面地濡养调整作用,因而对于久服药物不愈的慢性病、虚弱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长期习练此功还有健身美容,延缓衰老,返老还壮之功效,并能够改善和提高性功能。
中医气功学第八节放松功放松功是静功的一种,是通过有意识地放松,把身心调整到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解除紧张,消除身体和大脑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同时能使意念逐渐集中,排除杂念,安定心神,疏通经络,协调脏腑,有助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放松功是近代人在继承古人静坐意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法,侧重精神内守,意导气行,与慢细匀长的呼吸配合。
古代虽无其名,但有类似的修炼内容,如《苏沈良方》中的“静守”、“静坐”,近代丁福保介绍的“松弛法”,美国的“渐进性放松疗法”、日本的“松弛反应”、前苏联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法”都与放松功相似。
该功法安全有效,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易学、易练、易见效益,站、坐、卧、行均可;既适合健康人练习,是练功入静的基础,又适合患者康复练习;能促进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功法之一。
中医气功学第九节内养功内养功是以吐纳为主的气功功法。
于明末清初时流传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经挖掘、整理并推广应用。
数十年来经临床实践证明,内养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它多种慢性疾病疗效显著,是一种简便高效的优秀医疗气功功法。
在数十年的应用实践中,该功法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功法本身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
如今内养功分为静功和动功两种练习形式,要求“形气神合”贯穿于整个功法始终,而在不同的层次又各有侧重。
停闭呼吸(亦称为“不平衡式呼吸法”)和意念的配合是内养功的锻炼重点。
在具体操作上强调呼吸停顿、默念字句、舌体起落、气沉丹田,具有使大脑静、脏腑动的锻炼特点。
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锻炼,实现形体放松、呼吸调和、心神恬静,从而起到静心守神、培补元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和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
这里主要介绍初级静功中的五种松静法和中极静功中的三种停闭呼吸法。
中医气功学第十节强壮功强壮功是根据古代释、儒、道、俗各家的练功方法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而成,也是传统内丹术的筑基功法。
该功法具有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的作用。
以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为主,对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开发智能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气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