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2 议论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三大文体就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就是讲述一个事情或者描写一些人物之类的文章;说明文是用来介绍某个事物或者说明某个道理的文章;议论文则是就某个观点发表看法并且进行论证的文章。
②重要程度:这三大文体在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里非常重要,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
如果这部分掌握不好,语文成绩肯定受影响。
就像一个房子的支柱,这三大文体的知识就是现代文阅读这个房子的重要支柱,如果支柱不稳,房子自然就危险。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字词理解能力,对语句的分析能力还有阅读一定量文章的基础。
比如说,要能读懂文章里的生僻字,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等。
④应用价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读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用到说明文的理解方式,看一篇感人故事要用记叙文的理解方法,而评判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时可能就得用上议论文的知识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三大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个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记叙文偏情感和叙事;说明文偏知识的传授;议论文偏观点的论证,它们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
②关联知识:和语句分析、词汇理解、修辞手法等知识紧密相连。
就拿记叙文来说,如果不理解修辞手法,就很难体会文中那些饱含情感的描写。
③重难点分析:- 记叙文:重难点在于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
我当时读朱自清的《背影》,理解父亲的情感变化就费了好大劲儿。
- 说明文:难点是搞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还有说明方法的作用。
像一些科技说明文里的专业术语多,会让人晕头转向。
- 议论文: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尤其重要也较难。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论点,哪个是论据了。
④考点分析:- 记叙文:在考试里经常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把握、情节作用等。
- 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等内容。
- 议论文:论点的概括、论据的选择与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比较常考。
人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7题;共99分)1. (20分) (2017八上·乌兰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守得安静,才有精进①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
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
②“动静等观”。
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
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
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③守静能安。
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
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
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诸多中华古训。
④守静以削冗举要。
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
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
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
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
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
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
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怎样的“水土”才养人①不久前听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听了之后就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
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
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
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
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良善,第三是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
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粘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
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
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
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
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
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安徽中考语文复习之议论文阅读考情:安徽近9年考查4 次议论文。
主要考查读书学习和成长励志这两类主题。
字数在600-900字之间。
考点:必考点:提取并概括中心论点。
高频考点:信息提取概括、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或补写论据、句段作用。
其他考点: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论证思路、议论文语言分析(词语指代、品析句子)、主观表达、引号作用。
练习: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①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善良的源泉来自于人的内心,心存善念的人观世界,世界便是美好的。
②心中充满恶念的人,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异,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
苏东坡一次与佛印和尚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的慧眼看来,你觉得我像什么样呢?”对于朋友的询问,佛印只是赞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却把话题转到了佛印身上,讽刺他:“你想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样吗?就像一坨牛屎!”说完,苏东坡哈哈大笑,而佛印只是笑而不语,似乎没有生气。
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
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
”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却又很珍贵。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③善良,很普遍..为之。
”生命的品质会在点滴的善念中得以升华。
④善和恶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线之距。
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着一段关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轶事。
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
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同学留下来,用很和缓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
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⑤在善面前,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二:议论文阅读专家解读考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要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要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要能辨识、明白得论证的方法,理清论证的结构;要能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明白得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要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定。
对议论文论证的考查一样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结构考查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一,议论文多用状语、定语对表达对象的范畴、程度等作出了规定〔或起修饰限制作用〕,语言严密周到。
其次,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明白得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在平常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品味关键语句的能力。
典型例题透视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另一种珍爱乔叶①曾读过一篇小讲«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
感动之余,我突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看起来总是需要通过不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确信自己、热爱自己。
假如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舞你——人一辈子中必定会有如此的时刻,那时你如何办呢?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
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觉他并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道:〝如何会老呢,每天铡草我差不多上按4/4拍铡的。
〞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闻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明白得如何样挽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
我明白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
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2019-2020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2 议论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议论
文三
要素
论 点 (5年7考)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
中心论点:文章的主要见解。
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论 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详见“论据类型”)两大类。 在议论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们是证明与被
证明的关系。
论 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详见“论证方法”)。
论据
类型
事实论据(5年5考)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一般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历史事实以及统计数字。 作用:用事实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不求甚解》中举的“陶渊明”“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读
书”等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读书“不求甚解”的论点,使文章更加具
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5年2考)
包括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列举孔子的名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
列举“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名言。借用这样的名言能使文章的论
证更加可信确切,使文章有理可寻。
论证
方法
举例论证
(5年7考)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
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例子,具体而确凿地
阐明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对比论证
(5年7考)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运用这种方式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分明,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
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
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
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5年2考)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道理论证。
作用: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如:《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列举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如“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
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
比喻论证(5年2考)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敬业与乐业》中“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就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将懒人比作蛀米虫和盗贼,形
象地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
引用论证(5年1考) 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
作用: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增加文采。
如:《敬业与乐业》一文用《礼记》中“敬业乐群”和《老子》中“安
其居,乐其业”两句话引出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5年4考) ①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②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
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
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③层进式:就是“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
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④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