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 带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471.30 KB
- 文档页数:18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模拟训练及答案(一)人格修养一、[2018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0分)我们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①近日,微博上有则配有图片的消息传播很广。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78岁高龄搭乘高铁到郑州出差,当日往返,在二等座椅上仍充分利用时间专注核校讲座PPT打印稿。
②网友点赞、跟评非常多。
他们似乎可以坐一等座的。
”“我肃然起敬的不只是头脑更是灵魂。
”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脊梁。
”但就是这样一则暖闻,在网上也依然可以读到非常另类的质疑音一一直指其摆拍、作秀。
如此评说,读来如鲠在喉。
③时下有个非常奇怪却又极为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则多么令人为之动容的暖闻,网上总会出现颇为另类的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刺耳的杂音。
个中的缘由当然非常复杂,或是出于言说者自身功利指向所致一一只有另类才够吸睛,或是确实有过被假暖闻”欺骗的经历使然一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就这则新闻出现的评说杂音,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可以不高尚,但应允许别人高尚,而且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④换言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平庸甚至庸俗,就以己度人,幼稚而可笑地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和自己处于同一精神水准、同一追求层次。
一位78岁高龄的院士,公认的测绘界的泰斗,业绩无数,难道还要靠这种摆拍来自我炒作、博取所谓的浮名吗?这大概是任何一位只要有点脑细胞的人都可以想明白的吧。
其实,早在2009年,刘院士兼任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特聘教授、导师时便拒绝接受任何酬劳。
那可是一年数十万的工资薪酬,而且完全是其个人的合法合理所得。
他将这些酬劳都留在了所在学校,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师生。
即使是从事国家重大攻关科研项目,也因为嫌审批手续繁杂浪费时间,而常常自掏腰包购置相关研究设备。
如果按照这些质疑者的人生逻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势必又会是没完没了的动机分析加另类质疑。
⑤不错,在渴盼成功甚至有些急于成功的颇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浸染之下,借作秀炒作而出名确实有其滋生的土壤。
议论文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归总5答案议论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试题归总5答案议论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试题归总5答案
5
2018年中考(学考)语试题精编议论阅读(一)
答案一、1.我们要敬业(2分)
2.道理论据。
(1分)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意近即可)(1分)
3.不好。
(1分)因为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使论证内容不全面,论证过程不严密。
(1分)
4.示例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不嫌弃这种又苦又累的职业,总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重。
(举例正确1分,评价合理1分)
二、1.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评分标准(2分)无错字即可。
2.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
有错字该问不得分。
3.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评分标准(2分)答案中体现“理想、目标”“奋斗”等字样,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4.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努力拼搏,而沉迷,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评分标准(2分)扣论点答题,意对即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8年黑龙江省议论文阅读5篇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2018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2018届中考语议论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届中考语议论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5 c 议论阅读训练巴以局势面临失控①3月31日,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拉马拉总统府的军事行动已进入第3天,阿拉法特仍被以军围困在总统府内。
与此同时,巴激进组织声称要对以色列实施新一轮的报复。
巴以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
②首先,由于得到美国的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更加肆无忌惮。
29日凌晨,以军坦克包围并进攻阿拉法特拉马拉总统府后,在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的情况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却说,以色列有进行自卫的权利。
30日,美国总统布什又发表讲话,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表示理解并要求阿拉法特采取一切措施制止针对以色列人的自杀性爆炸事。
美国的这一立场更加助长了以色列总理沙龙的气焰。
③第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点燃了巴勒斯坦人的愤怒情绪,其结果必然是招致激进组织的新一轮报复。
就在以军29日在拉马拉的行动开始后几个小时,一个巴勒斯坦女子就在耶路撒冷一家超市入口处制造了一起自杀性爆炸,造成2人死亡。
30日晚,在特拉维夫市区一家咖啡馆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造成30多人受伤。
31日下午在以北部海滨城市海法又发生自杀性爆炸事,至少造成12人死亡。
巴激进组织表示,他们袭击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以色列对拉马拉的军事侵犯,并声称将继续制造更多的爆炸事。
④第三,一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使巴以局势发生突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阿拉法特的生命安全。
自29日凌晨开始进攻拉马拉总统府,以军对阿拉法特步步紧逼。
29日晚,以军占领了总统府,同时切断了电和电话线。
阿拉法特被迫撤到地下室,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总统府内储存的仪器、饮用水也所剩无多。
阿拉法特的。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熬”的境界阅读答案(2018湖南长沙中考试题)“熬”的境界①熬,从火,敖声。
“熬”有“抬高”的意思。
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
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
都是“熬” ,境界迥弄。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
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
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 了下来,谁就是胜者。
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
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
问题是要辩证地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
在平凡的生活中“熬” 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
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何为诗人余秋雨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议论性文体阅读一、【2018 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
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
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
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
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
这也许没错。
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
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带答
案)
18题。
(8分)
15.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评分说明(2分)
16.运用了举例论述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有也之必要”,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增强了的说服力。
评分说明(2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答出论证方法的作用得1分。
17.本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也之 b 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举例论、道理论证等方法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评分说明(2分)能精要概括本的结构思路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得2分;如果结构思路分析不完整或没有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只得1分。
18.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
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
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入脑、走心。
评分说明(2分)也可用原作答;表意完整准确即可得2分。
(2018湖南湘西)14.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完成下列各题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
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
中考语文五套议论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8分)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
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
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
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
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
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
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
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
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
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
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