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故事

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故事

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故事
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故事

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故事

备战临沂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一九三八年的时候,日本军队主动

攻击临沂,与庞炳勋的部队发生激烈战斗。然而因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庞炳勋的部队伤

亡惨重,需要等待援军。那个时候,张自忠奉命带着第59军快速赶来增援,事实上,张

自忠与庞炳勋两人有一些不和,但是那个时候,张自忠以战事和国家为重,舍弃个人恩怨,与庞炳勋两人合作带领部下重创了日本军队,为中国军队收服失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枣会战也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张自忠率领部下参与了武汉会战,在潢川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重创日军,就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张自忠被提升为第三十三

集团军总司令,驻守荆门县周边地区。一九三九年五月的时候,中日双方在鄂北地区发生

了随枣会战,日本军队在强火力的支持下,向张自忠所在部队发起了大进攻,张自忠部队

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强力进攻,支撑了并不坚固的防线。然而在日军第六日后,我军最终

还是被日军突破了,先后失守多个地区。在八日,张自忠率领部下冒雨向东前进,五月十

日的时候,在田家集重创日军,破坏了日军渡河进攻襄阳的计划。

张自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抗日英雄、爱国烈士,然而也许有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却

并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这时候就需要张自忠简介。张自忠,字荩臣,后来有改成了荩忱,山东人,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最后为国牺牲。

张自忠简介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大致是这样的:张自忠出生于一八九一年,官宦家庭

出身。六岁的时候,张自忠入读私塾,在九岁的时候,张自忠被他父亲带在身边前往江苏

赴任。一九零五的时候,张自忠已经是个十四岁的颇具正义感的英姿飒爽的少年了,他的

父亲就把他送回了老家,然而张自忠回到老家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九零七年,

张自忠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和李敏慧结为了夫妻。之后他入读了高等学堂,被传授的忠孝仁

义等传统道德使他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九一一年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天津的法政学堂,在那里,他了解到的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和政治主张对张自忠以后的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同年年底,张自忠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并且投身于革命活动。之后张自忠陆续参与了诸多战役,还参与抗日战争,为国家

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然而最后在一九四零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所在部队全军覆没,

张自忠在那场战役中最终为国牺牲了。

张自忠是我国著名抗日烈士、民族英雄,也是二战同盟国中战死的最高级将领,他在

枣宜会战里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杀,最终不幸殉国。在决战前几天,张将军给他的部下们

写了一封赴死状,表达自己愿意为国赴死的决心;1940年5月6日晚,在决战前夕,张将

军亲笔给副总司令留了封遗书,人们称之为张自忠遗书。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将军给他的部下将领们写了一封信,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困难与糟糕境遇,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并且声明只

要敌人敢再来犯,就算丢了项上头颅也要和他们拼死一战,为国家、为民族的死亡是生之大义,为了大义可以以命相搏。

作为一名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完全可以不用身先士卒、亲赴战场第一线,只要留守后方,出谋划策,胜则进,败则退。但是他不顾部下动情动理的劝阻,仍旧义无反顾,誓与将士们共存亡。5月6日晚,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收到了来自总司令的一封信纸——那是一位爱国将领的临阵遗书。

遗书里写道:“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在出阵前,张自忠将军就早已知晓此行的归途,但为了沸腾的爱国之血,为了报得国仇家恨,为了子孙后代的平安富饶,这条路他必须走。

张自忠遗书里有的是一位国之大将对祖国的浓浓深情,表达了其为了祖国的解放不惜以身赴死,以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操。人命从来没有贵贱,司令与将士一同赴死,即使是大半个世纪之后的如今,也是难得的美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张自忠三分钟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张自忠将军——我们心中的英雄”。 提到张自忠,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张自忠将军是山东临清人。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年少时,深感国家不幸、民族多难,于是弃学从戎、立志报国。1914年秋,张自忠投奔到奉天新民屯陆军第当兵。服役期间,他表现突出,被逐步提升为师长。先后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5月,日军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企图围歼第33集团军。张自忠派正面部队进行死守,顽强抗敌。粉碎了日军的企图,并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然而,1940年4月,日军再次集中30万兵力进犯鄂北。一心报国的张自忠亲率仅剩的少量兵力迎战。 5月1日,张自忠在给各将领的信中写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5月6日晚,张自忠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毫不畏缩,但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入南瓜店。5月16日下午2时,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留下遗言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日军战史资料记载了张自忠牺牲的时刻:第四分队藤冈元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战起,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开枪射击,打中军官头部。张自忠殉国当日,他的部下夜袭南瓜店,拼死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八处负伤的遗体。遗体运往重庆安葬时,十万宜昌军民不惧日军飞机盘旋,恭送灵柩直江岸。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人民的好儿子张自忠以身殉国时,年仅49岁。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张自忠将军的评价。战争的硝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去,岁月消退了伤痕,却无法抹去人们情感的共鸣。正是一位又一位像张自忠将军这样毫不畏惧,时刻准备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英雄,才让中华民族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他们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将永驻人们的心间,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1892.4.21--1968.4.25),76岁,广东罗定罗镜人。 1892年4月21日,出生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从小爱听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不满清朝的腐败,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志要为中华民族雪耻图强。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8岁的他应募投身到广东新军当兵。(冬,返乡未回营。)1911年,10月9日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留给蔡廷锴深刻印象,他投身到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 1913年,升任班长。 1914年,请长假回乡养鸭。 1915年,往新会县属猪头山粤军剿匪行营当上等兵。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月,袁党余孽龙济光踞粤独立,蔡与同袍联络策动反正失败,回乡。 六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八月,往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 1917年,调宝安县大鹏城警察分所任警长,新所长到任,蔡辞差回家。 1918年,与区宗麟筹组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肇军驻三罗剿匪返省后,留后方部于罗定,成立肇军游击三营,分驻三罗负剿匪之责,商团改编为一连,蔡任中慰排长。旋由陈铭枢任营长,陈、蔡自此相识。) 1919年,夏,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为护国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 七月底,往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受训。 1920年,毕业返部,其时陈铭枢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在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任上尉副官。 1921年,粤军第六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中尉掌旗官,后改任该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国民党改组,由陈铭枢介绍参加国民党,再后调升为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排长。 1922年,参加首次北伐。江西信丰战役中率部首先袭占信丰城;黄八岭战役中任敢死队队长率部击破敌防线,攻克古称“铁城”的赣州;多次立功受奖。 1923年,(讨伐桂军沈鸿英)肇城战役中任先锋队队长,击溃敌增援部队,受奖并升为少校连长。 1924年,往粤军邓世增营任连长。在郁南都城掌握战机,以劣枪精兵取捷径击溃刘(玉山)、陈(天太)叛军,俘获人枪车百余,邓升团长,蔡接其遗缺升任营长。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残部邓本殷,在开平县单水口战役中,蔡率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击溃敌军,缴获敌枪千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任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二十八团团长,在平江、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屡立战功。克复武汉三镇后,第十师增编为两师(十师、二十四师),合成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升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离开武汉,蔡调升为第十师师长。 五月武汉方面的北伐军赴河南与奉军作战,蔡率部首占开封,获得嘉奖。旋因政局变

张自忠将军的家书(带拼音)

张zh āng 自z ì 忠zh ōng 将ji āng 军j ūn 家j i ā 书sh ū 仰y ǎng 之zh ī 我w ǒ 弟d ì 如r ú 晤w ù ,看k àn 最zu ì 近j ìn 情q íng 况ku àng ,敌d í 人r én 或hu ò 要y ào 再z ài 来l ái 碰p èng 一y ī 下xi à 钉d ìng 子z ǐ ,只zh ī 要y ào 敌d í 来l ái 犯f àn ,兄xi ōng 即j í 到d ào 河h é 东d ōng 与y ǔ 弟d ì 等d ěng 共g òng 同t óng 去q ù 牺x ī 牲sh ēng 。 国gu ó 家ji ā 到d ào 了l e 如r ú 此c ǐ 地d ì 步b ù ,除ch ú 我w ǒ 等d ěng 为w éi 其q í 死s ǐ ,毫h áo 无w ú 其q í 他t ā 办b àn 法f ǎ 。 我w ǒ 相xi āng 信x ìn ,只zh ī 要y ào 我w ǒ 等d ěng 能n éng 奉f èng 此c ǐ 决ju é 心x īn ,我w ǒ 们men 的de 国gu ó 家ji ā 及j í 我w ǒ 五w ǔ 千qi ān 年ni án 历l ì 史sh ǐ 之zh ī 民m ín 族z ú ,决ju é 不b ù 致zh ì 亡w áng 于y ú 区q ū 区q ū 三s ān 岛d ǎo 倭w ō 奴n ú 之zh ī 手sh ǒu 。 为w éi 国gu ó 家ji ā 民m ín 族z ú 死s ǐ 之zh ī 决ju é 心x īn ,海h ǎi 不b ù 清q īng ,石sh í 不b ù 烂l àn ,决ju é 不b ù 半b àn 点di ǎn 改g ǎi 变bi àn 。 以y ǐ 后h òu 公g ōng 私s ī 均j ūn 得d é 请q ǐng 我w ǒ 弟d ì 负f ù 责z é 。 由y óu 现xi àn 在z ài 起q ǐ ,以y ǐ 后h òu 或hu ò 暂z àn 别bi é 或hu ò 永y ǒng 离l í ,不b ù 得d é 而ér 知zh ī ,专zhu ān 此c ǐ 布b ù 达d á 。 小xi ǎo 兄xi ōng 张zh āng 自z ì 忠zh ōng 手sh ǒu 启q ǐ ,五w ǔ 月yu è 六li ù 日r ì 于y ú 快ku ài

抗日名将张自忠

抗日名将张自忠(历史名人) ■林治波 5月16日,是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殉国60周年纪念日。 “张扒皮”和“活关公”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他是个天生的军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却因对军事兴趣浓厚而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张自忠以治军严厉著称西北军,绰号“张扒皮”。1933年,张自忠率部在喜峰口大败日军,这是他抗日历史的起点。 全国抗战爆发后,张自忠犹如蛟龙出水,猛虎出柙,历经淮河、临沂、徐州、潢川、随枣及冬季攻势诸战役,攻锐守坚,所向披靡,建立赫赫威名,官至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同时,张自忠也作为一个厉害的敌手而备受日军钦敬,被他们尊之为“活关公”、“现代关公”。曾被误解为“亲日派” 张自忠的内心很沉重。因为,卢沟桥事变之前,张自忠身为天津市长曾受命办理对日交涉并率团访问过日本,受到国人误解;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撤出北平,张自忠又奉命留平缓冲,更被舆论误解为逼宫夺权,附敌为逆。在国人的眼中,张自忠简直成了汉奸亲日派。国民政府还一度发布命令,将张自忠撤职查办。 抗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逐渐消去了人们对张自忠的误解;但往昔的罪名仍纠缠在他的心头,使他难以释怀。 1939年夏,张自忠在重庆接受《大刚报》记者采访时曾神色凝重地说:“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绝命赴敌 1940年5月1日,15万日军向襄河东岸第五战区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五十九军各师、团主官:“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愿与诸弟共勉之。”

在以后的几天里,日军沿襄河东岸迅速向北推进,战局日趋恶化。为扭转战局,援救友军,张自忠决定东渡襄河,赴第一线督战。行前,张自忠匆匆给自己的副手写信说: “到河东后,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3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 这分明是一封绝命书,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跃然纸上。 上将战死第一人 5月7日拂晓前,张自忠率部渡过宽阔浩荡的襄河,奔赴河东战场。 张自忠挥师北向,一路疾进。在张自忠的指挥下,河东官兵拼死搏杀,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并截断了日军的后方补给线。日军被迫抽调两个师团5万余人,集中力量攻击张自忠部。张自忠立即调整部属,迎击日军,在琚家湾、梅家高庙、方家集等地重创日军。 不幸的是,33集团军总部的发报密码被日军破译,张自忠和身边部队遂陷入日军重兵包围。双方鏖战至5月16日,张自忠力战不退,身中7弹,壮烈殉国,时年49岁。 抗战以来,以上将衔集团军总司令职亲临前线,战死沙场,张自忠为第一人。 英名长留神州大地 噩耗传出,举国震悼。当时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以张自忠与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共享国葬殊荣。延安各界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张自忠将军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1943年张自忠殉国3周年之际,周恩来著文将其誉为“抗战军人之魂”。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随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恢复设立张自忠路。张自忠由此得到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崇高荣誉。大地长留英名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5月17日第十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张自忠将军》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张自忠将军》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张自忠将军》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张自忠将军》教案 内容概要 1.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记张自忠将军》是现代著名作家梁实晚年在台湾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文章回忆抗战时期参加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慰问团,在前线见到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情景。 本文和鲁迅的《忆刘半农君》都是记人为主的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与《忆刘半农君》相比较,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作者并非为张自忠将军立传,没有全面评述人物的生平业迹,而是注重直接的见闻,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所谓侧面描写,是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文章用许多笔墨详细介绍了张自忠将军司令部的简单朴素和他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清淡简朴,又与慰问团一路访问过的不少司令部的陈设以及慰问团所到之处每每受到款待进行对比衬托,从而突出表现了张自忠将军自奉俭朴、为官清廉的可贵品质。对于张将军的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

态度安详,以及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从侧面加以表现。这就如”烘云托月”一般,使所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突现出来。这种写法既意味深长,又可以留下大量的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 第二,将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交织融和在一起,在平朴的记叙中注入深浓的情愫。文章第二段在以细致的笔触记写了张将军司令部的简朴之后,作者写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还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一个。……至于那些雄霸一方的骄兵悍将就不必提了。”第三段在详细记述张将军招待慰问团的那餐饮食的同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文章的第六段,作者回顾此次视察的见闻,感受更为深沉:”军民疾苦,惨不忍言,大家只知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其实亦不尽然,后方亦有不紧吃者,前方亦有紧吃者,大概高级将领之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多觏。我尝以为,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难当头之际仍然到处可见的奢侈腐败之风的憎恶与鞭鞑,寄寓着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而对张将军亮风亮节的敬佩与景仰更溢于言表。见闻与感受,记述与抒情的交织与融和,使文章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此外,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既显示了白话文平易、自然、通脱的特点,又融进了文言文精练、简洁、雅致的长处。全篇文章用的是平易自然的白话,同时又适当运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既能清新流畅地写人状物,表达情思,文笔又显得精炼雅洁,隽永耐读。

八位将军事迹素材

“孙吴白韩,颇牧卫霍” (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

孙武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遂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练兵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看了大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非常佩服,立即召见孙武。吴王说:“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绝伦,先生可否用宫女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演练呢?”众美女一到校军场上,只见旌旗招展,战鼓排列,煞是好看。她们嘻嘻哈哈,东瞅西瞧,漫不经心。孙武下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两个爱姬哪里作过带兵的官儿,只是觉得好笑好玩。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们排成两列。 孙武十分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对这些美女们讲解操练要领。交待完毕,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然后威严地说:“练兵可不是儿戏!你们一定要听从命令,不得马马虎虎,嘻笑打闹,如果谁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理!” 美女们以为大家是来做做游戏的,不想碰见这么个一脸正经的人!这时,孙武命令擂起战鼓,开始操练。孙武发令:“全体向右转!”美女们一个也没有动,反而孙武并不生气,说道:“将军没有把动作要领交待清楚,这是我的错!”于是他又一次详细讲述了动作要领,并问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众美女齐声回答:“听明白了!” 鼓声再起,孙武发令:“全体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一个未动,笑得比上次更加厉害了。吴王见此情景,也觉得有趣,心想:你孙武再大的本领,也无法让这些美女们听你的调动。孙武沉下脸来,说道:“动作要领没有交待清楚,是将军的过错,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从命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了。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听,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将军确实善于用兵,军令严明,吴王十分佩服。这次,请放过寡人的两个爱姬。”孙武回答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吴王既然要我演习兵阵,我一军法规定操练。”于是,将两名爱姬斩首示众,吓得众美女魂飞魄散。孙武命令继续操练。他命令排头两名美女继任队长鸦雀无声。 鼓声第三次响起,众美女按规定动作,一丝不苟,顺利地完成了操练任务。 吴王见孙武斩了自己的爱姬,心中不悦,但仍然佩服孙武治兵的才能。后来以孙武为将,终使吴国挤进强国之列。

抗日将领张自忠的英雄事迹

抗日将领张自忠的英雄事迹 张自忠是我国著名的抗日将领,杰出的抗战英雄,那张自忠有哪些事迹值得留恋。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张自忠的英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自忠作为一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而出名,因此,关于张自忠的英雄事迹有很多,被世人广泛流传。张自忠在世期间,参与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备战临沂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一九三八年的时候,日本军队主动攻击临沂,与庞炳勋的部队发生激烈战斗。然而因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庞炳勋的部队伤亡惨重,需要等待援军。那个时候,张自忠奉命带着第59军快速赶来增援,事实上,张自忠与庞炳勋两人有一些不和,但是那个时候,张自忠以战事和国家为重,舍弃个人恩怨,与庞炳勋两人合作带领部下重创了日本军队,为中国军队收服失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枣会战也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张自忠率领部下参与了武汉会战,在潢川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重创日军,就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张自忠被提升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驻守荆门县周边地区。一九三九年五月的时候,中日双方在鄂北地区发生了随枣会战,日本军队在强火力的支持下,向张自忠所在部队发起了大进攻,张自忠部队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强力进攻,支撑了并不坚固的防

线。然而在日军第六日后,我军最终还是被日军突破了,先后失守多个地区。在八日,张自忠率领部下冒雨向东前进,五月十日的时候,在田家集重创日军,破坏了日军渡河进攻襄阳的计划。 张自忠生平事迹张自忠从14日与日军交战开始到16日下午4点。张自忠一直坚持到身边只剩下张敬、马孝堂等一共8人,坚定的和日军作战,直到下午4点,张自忠部队全军战亡。 张自忠是一名被舆论逼死的将军,1936年,张自忠为天津市市长,宋哲元退保定后,张自忠代北京市长与日军周旋,后来北京沦陷,舆论就一直是将张自忠称为“汉奸”或者“张自忠逆贼”,所以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奋战的。 实际上,张自忠虽然对日军采取的是缓和政策,但是当时日本要求张自忠反蒋介石时,张自忠是拒绝的,所以他躲避着回到了南京,想告诉蒋介石,在途径济南的时候,他就曾写过一封信给蒋介石,表示社会上有不谅解自己的地方,自己将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所以在1937年,张自忠回到原来部队任军长后,他就和部下说这次回来是和大家一起杀敌报国的。所以在1940年,日军再次向枣阳地区侵犯时,张自忠作为中将,上阵杀敌,只带了2个团与日军数万精兵抗战,临走前曾给冯治安留下了遗嘱,在心中已有战死报国的决心。 张自忠死前身中7弹,身边只剩下马孝堂,最后马副官也牺牲了,也就是说张自忠全军覆没,壮烈殉国。 张自忠遗书张自忠是我国著名抗日烈士、民族英雄,也是二战同

开国上将刘震的生平简介

开国上将刘震的生平简介 刘震,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开国上将刘震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刘震将军虽然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但是他十分注重仪表问题。在那个战乱年间,注重仪表的人确实有,但是像他这样一个在前线带兵打仗还如此注重仪表的将领就比较少见了。刘震将军,从来不穿破破烂烂的衣服,就算是有补丁的地方,也一定是补的服服帖帖,方方正正,一丝不苟。 解放战争时期,刘震将军与他的部队进军东北,那时他的穿衣打扮一直为人所称道。当时刘震将军不仅仅穿西装夹克,还自制吊带裤,整个人看上去风度翩翩。就因为这样,刘震将军还有一个称号叫做“洋司令”。1992年,在刘震将军77岁时,他的穿衣风格依然是紧跟潮流。夹克衫、外套等都是时下香港最流行的款式,西装皆名牌,皮鞋也是意大利进口的真皮皮鞋,以至于很多人一直认为刘震将军是位“老华侨”。 刘震将军还对炮这个武器有很深的研究。当初红军打胜仗后,常常会缴获大量的敌炮,但是军中的人都不认识这个东西,更不知道怎么用。于是就会将这些炮舍弃,刘震将军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就专门

去研究了怎么使用这个炮。一段时间后,刘震将军研究成功了,使得红军在战场上又多了一门武器可以使用,而且威力不凡。 刘震将军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刘震将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带领中国的空军积极抵抗美国空军。中国这支年轻的空军队伍,在刘震将军的指挥下,竟然渐渐的呈现出可以与美国空军相抗衡的姿态,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许多贡献。还被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了一级国旗勋章。在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上将军衔。 刘震与吴法宪的恩怨说到刘震将军,就不得不提刘震与吴法宪的恩怨这个事情。刘震将军是我国的一位杰出将领,不管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刘震将军都是战功累累。可是谁能想到在文革时期,由于吴法宪的举报,使刘震几乎天天都遭批斗。 刘震与吴法宪是多年的战友,两个人的交情还不错。当时在冀鲁豫支队中,刘震是队长,而吴法宪是政委。刘震打仗十分厉害,在军中的威信也非常高,但是他依然对吴法宪很是尊重,二人还经常一起讨论工作上的事情。因此在外人的眼里,刘震与吴法宪的关系十分的融洽,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 全国解放后,刘震与吴法宪都来到了空军军区。当时吴法宪是空军政委,而刘震是副司令员。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恶化了,因为吴法宪已经投靠了林彪,是林彪手下的一员大将。在之后的“反右倾斗争”中,吴法宪一直按照林彪的指示,不停地打倒每一位不属于自己阵营的将军。

作文素材人物篇:张自忠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f518747042.html,) 〔作文素材人物篇:张自忠〕 导语:张自忠戎马近三十载,竭尽微忱。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自忠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介绍】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从1917 年开始,入冯玉祥部,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0年,张自忠战死,

享年49岁。 ▲【人物素材】 1939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团歼敌4500余人,取得“襄东大捷”,中国老百姓美称他为“活关公”。此后,张自忠的勇猛善战也受到敌军的尊敬,被日军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关羽在中国被美化成武圣人,在日本则是战神的象征。)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1940年5月发生的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我军伤亡惨重,但日军损失也不轻,在局部甚至超过我军。从5月1日至16日之战果,计伤毙敌4.5万人以上,缴获大炮60多门,战马2000余匹,战车70多辆,汽车400余辆。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但日军对让

革命年代战争故事

革命年代战争故事 1939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团歼敌4500余人,取得“襄东大捷”,中国老百姓美称他为“活关公”。此后,张自忠的勇猛善战也受到敌军的尊敬,被日军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关羽在中国被美化成武圣人,在日本则是战神的象征。)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1940年5月发生的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我军伤亡惨重,但日军损失也不轻,在局部甚至超过我军。从5月1日至16日之战果,计伤毙敌4.5万人以上,缴获大炮60多门,战马2000余匹,战车70多辆,汽车400余辆。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但日军对让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张自忠将军,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意味深长的尊重。 张自忠将军阵亡殉国后,日军军曹堂野从他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翻出了“第1号伤员证章”,藤冈也从将军的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笔,上面刻着“张自忠”3个字。日军大为震惊,不禁倒退几步,“啪”地立正,恭恭敬敬向遗体行了军礼。然后靠上前来,仔细端详仰卧在面前的这个身穿将军戎装、佩戴中将领章的血迹斑斑的“大个子支那人”。随即,前线日军向上级二三一联队长横山武彦大佐报告。横山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用担架抬到战场以北10余公里的陈家集日军第三十九师团部,请师团参谋长、与张自忠有过数面之交的专田盛寿核验。至时天色已黑。专田盛寿手举蜡烛,目不转睛地久久注视着张自忠的面颊,突然悲戚地说道:“没有错,确实是张自忠!”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在场者一齐发出庆祝胜利的欢呼声,接下来则是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师团长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仔细擦洗干净,用绷带裹好,然后列队脱帽向遗体敬军礼,并命人从附近的魏华山木匠铺赶制一口棺材,将遗体庄重收殓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坟头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武汉日军广播电台随后发布的报道也钦佩地说: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敛入棺。 事隔16载,1956年,冈村宁次在日本东京与来访的何应钦曾谈到了张自忠之死,冈村宁次说:“我们成了冤家对头,不过这种冤家对头奇妙无比。您也许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认识了张自忠司令官,而在进攻汉口之后,不幸得很,我们在汉水(即襄河——编者注)东岸之战两相对峙下来。那个时候战事爆发,张先生勇往直前,挥兵渡河,进入我方阵地,唯遇我方因战略关系向前进击,他竟冲至我军后面战死。他之死令我感慨无量。”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日军在《一位将军之死》中记述了这最后的一幕:“他(藤冈)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两眼死死盯住藤冈,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头部,他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7434.5010 大学语文(2)B卷答案

7434、5010 《大学语文》(2)B答案 一、词语解释(每题2分,共16分) 1、“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中“殚”、“痡”的意思: 殚(dān):竭尽 痡(pū):病,这里指疲敝 2、“提携捧负,畏其不寿”中“提携捧负”的意思: 提携捧负:这里指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提携,搀扶 3、“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中的“推”字的意思: 推:推测 4、“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中的“苟”的意思: 苟:如果 5、“纵一苇之所如”中“纵”、“所如”的意思: 纵:放任,听凭 所如:所往 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的意思: 缪(liáo):通“缭”,盘绕,环绕,有连接意 7、“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中“.瞿然”、“署”的意思: 瞿然:即瞪大眼睛,全神贯注的样子 署:即题字,指批示或批字 8、“她既不愿看到儿子拂逆爸爸,也为儿子的前途担忧。”中“拂逆”的意思: 拂逆:违背,不顺从 二、古文翻译(14分) 苏轼《后赤壁赋》节选: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人物生平简介,有哪些重要事迹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人物生平简介,有哪些重要 事迹 本文导读: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1940年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9月病逝于山西。 特殊诗人 续范亭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特殊的诗人,在战争时期,他用一个军人特有的犀利笔锋,以诗文做武器,大胆泼辣,力透纸背,痛击反动势力。在延安,续范亭与董必武、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林伯渠这著名的“五老”情深意笃,他们互相赠诗,共勉共慰。续范亭是“怀安诗社”的成员。如他为老友杜仲虑写的悼诗:“……我病君三顾,君亡我未临。月圆君已逝,月缺我方闻。伯仁非我杀,我竟死伯仁。陵园剑不利!湖水一何深?万古中天月,千秋烈士心。……”。续范亭对毛主席十分敬仰曾写《赠毛主席》一诗。诗中写道:“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 青年军官 续范亭自少年时代读书时,便痛恨清廷的腐败并立志救国。他16岁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堂,与傅作义等同学一同按

日本军校模式受训。同年,又受反清革命影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的族兄续西峰策动太原、原平等地新军起义,18岁的续范亭赶去参加,并被任命为镇远队长,率一个营为先锋在风雪中远征500里攻入大同。接着清军反扑,他又在大同城内坚守40天,作为青年军官初着战功并扬名山西军界。 民国成立后,曾投机参加过同盟会的阎锡山把持省政,续范亭看不惯其作派,辞职返乡办小学。1913年,他又投考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因对袁世凯和阎锡山表示过不满,翌年便遭追捕而仓促离校,随族兄续西峰避往陕西华山。在那里,聚集着一批西北的反袁义士,他们同孙中山取得了联系。1915年底云南的蔡锷起兵讨袁时,他们便成立西北护国军并向山西进兵。不久,袁世凯病死,续范亭继续到保定军校深造。后来,他又参加过孙岳、冯玉祥的国民联军,当过旅长、参谋长,其间一度与冯玉祥不和而称病去职。 1927年初,冯玉祥在西安接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的建议,学习黄埔军校的办学方式而兴办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请续范亭出任校长。办校期间,续范亭开始接触共产党人,并对他们全新的革命思想和作风产生了强烈兴趣。不久,因冯玉祥一度同共产党分手而与蒋介石合作,续范亭很不以为然,拒绝参议的职务而长期闲居北平和原籍,并曾打算终老于林泉。

张自忠简介

张自忠简介及朗读内容 张自忠(1891-1940)汉族,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及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自率部出击作战,但他不顾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并给前线的将士写下了“抗战家书”。 (五年级朗读内容)“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率两千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十多次。日军伤亡惨重。5月15日,日军一万多人分南北两路向张自忠率领的部队实行夹击。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九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二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下面是冯玉祥将军写的悼词: (六年级朗读内容)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全体国民留下一个不朽的榜样,让那些贪生怕死享乐耽逸之徒,有一个反省的机会,想想中国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家应如何牺牲自己,报效国家,方算尽了个人的神圣天职。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一般官吏留一个舍身为国、尽职尽责的模范,让那些少数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能有掏出天良,洗心革面的一天。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让一般吃里爬外,卖祖宗、卖子孙的汉奸汪逆兆铭,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看看真正中国人的骨头和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就在这种先进分子手中,得到永生,得到自由和独立。我堂堂中华民族绝非少数败类所出卖得了的,所可屈服投降拱手让人的。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叫挣扎泥沼、野心不死的日寇知道,我们不仅有英勇的士兵,更有视死如归的高级将领。让他们知道,他们所作的迷梦,是如何的愚妄可笑,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屈辱的,我们的将领是以必死的精诚,有敌无我的决心,效忠于国家民族的,头可断,血可流,而不获得最后胜利,绝不甘休。这种浩然之气,会教你们军阀、财阀死无葬身之地。 我说荩忱死得好,我说荩忱死得好,我说荩忱死得好,他不是为打自己中国人而死,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

张治中将军的生平简介

张治中将军的生平简介 张治中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著名抗日将领,被称为和平将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张治中将军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治中将军是民国期间很有名抗日战争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抵抗日军侵略而战斗着。经过那么多次战争的爆发,他没有退缩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战斗中的他英姿飒爽,在政治上的他立场分明,他坚持共党之间和平共处的交流,被人称作“和平将军”的称号!在第一次和国共合作期间,张治中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国内局势的稳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十年的寒窗苦读让他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在入伍之后他了解到和平是多么重要的事。 张治中将军的一生都在为和平努力奋斗中,是个绝对爱国主义家,文武双全的他是个性情中人,一生忠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和相爱的人在随时爆发战争的年代里生活。作为一名军人他忠于职守,严格的要求自己遵循纪律。 在国民党任职期间他直言不讳,大胆发表自己的感言,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即复杂,但又很简单的人,是一个绝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家,在党的号召下认真贯彻执行的军人……充满责任感的领头人物,面对他的一生都在为解放

和平而战斗着,解放后的中国是和平的。在建国后张治中将军因病逝世。 张治中后代怎么样张治中后代中,张一纯是一位比较活跃的人员。张一纯是张治中的小儿子,受到张治中夫妇的格外爱护。张治中同周恩来交往期间,张一纯当时是小孩子,对这些事情记得很清楚。他接受采访的时候经常回忆父亲与周恩来的事情。 张一纯一直担任着政协委员。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一行人住在张治中的寓所;;桂园。当时张一纯是个小孩子,他搬到了传达室里居住,住在传达室的时候,张一纯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的高级官员。因此,张一纯知道很多关于重庆谈判的细节,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张治中后代中,他的长女张素娥是全国妇联主席。张素娥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本来是在美国工作的。新中国解放后,张素娥回到了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素娥遭到了冲击,但是文革结束后,张素娥又恢复了工作。 张治中后代中,他的长子张一真去了台湾。张一真很早就加入了国民党,在国共内战期间,参加了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张一真去了台湾。在得知父亲留在北京后,张一真发表了断绝父子关系的文章,以此来换得蒋介石的信任。 张治中最早是国民党中军政要员,后来他又向中国共产党投诚。张治中后代由于张治中的经历,有的生活在台湾,有的生活在大陆,虽然这些人天各一方,但是他们都盼着祖国早点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