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笔记

思想政治4

必修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4、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联系观(7)

(6)

发展观(8)

辩证法

(7、8、9、10)矛盾(9)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10)

社会历史观

(11)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价值观

(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3.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1.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

..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哲学与世界观

(1)区别: 含义不同哲学的含义:(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特点不同哲学的特点:系统化、理论化。

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体现

世界观方法论

决定

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具体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概括总结——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方面的知识。

〃但具体科学≠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基础

具体科学哲学

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

部分世界整个世界

个别和一般的

特殊规律普遍规律

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为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两大派别

有无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

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对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1.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本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⑴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⑵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⑶局限性: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具有推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名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⑴正确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质是物质。

⑵局限性: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唯一的存在,当成本原

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关系——“两个对子”

1.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辩证法VS形而上学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

1.哲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经济:经济是基础。

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⑴反应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⑵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⑶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和认识成果

〃但真正的哲学绝对不等同于科学的哲学。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

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引导功能: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

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

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3.2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内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精髓:实事求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4.1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产生、存在、发展):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

3.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四、准确把握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共同属性、

的物质性划清了界限划清了界限唯一特性

§2.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3.静止的含义: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⑵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质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

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的特点: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规律是可知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

⑴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⑵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原理及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2.5.1 意识的本质

一、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为什么是“人脑”而不是“大脑”?

因为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二、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2 意识的作用

一、意识的特点

1.目的性、计划性

2.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理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能量。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

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做法:⑴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

和客观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

合起来。

⑷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客体(对象) 本质

【注】⑴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

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2.实践的特点:

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

⑴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和设备)都是客观的。

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时,也具有客观性。

⑵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得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类型: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决定认识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

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了认识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⑷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⑴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⑵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2.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特点

⑴绝对性—客观性(基本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⑵相对性—条件性: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具体性:相对于特定的过程,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原理: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明确的界限,不容混淆。

统一: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两者是相伴而行的。

已确定的真理是不会被推翻的,只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和推进。

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

..性:

主体: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

..性:原因:对象: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

..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五、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点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联系的;

1.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是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客观性: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记主观随意性。

3.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时要一切以时4.条件性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含义不同:整体: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⑴相互区别部分: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

..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地位,整体统率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

...整体。

...的地位,服从

..和服务于

①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影响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⑴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⑴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⑵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⑶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1.前进性: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新事物符合必然趋势,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

2.上升性:旧事物极力抵抗新事物

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和不完善,

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要经历一个过程。

3.发展的趋势原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⑴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含义:量变:数量、场所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

质变:质态的飞跃、改变(根本的、显著的)

2.发展的状态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⑶要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⑴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偏难)

原理:⑴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⑵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⑴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⑵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是个性和共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原理:⑴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⑵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做到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3.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做事情):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看问题):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流和支流。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伦。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辨析:

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前提不同在复杂事物的许多对矛盾中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中

作用不同对复杂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方法论不同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相同点两者都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解题指导关

主次矛盾侧重于做事情

...,

常表述为“抓重点”、“抓关键”、“突出任

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作

为主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

中之重”等词语

矛盾的主次方面侧重于看问题

...,

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总的

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

“判断性质”“占主体”等词语

“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

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

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等

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

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体现了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原理。

②“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

“失之车隅,收之桑榆”等,则体现

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二、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依据:矛盾特殊论

4.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4.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的是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全盘的否定。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是批判的

...。

...、创新的

...、革命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的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素质

创新→生产力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适应决定

生产关系制度

密切相关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

⑴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⑵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实施,决定社会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决定反作用

决定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反作用

3.“两对基本矛盾”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

§4.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现阶段范围: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3.主体部分: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

劳动

群众

4.人民群众的观点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群众观点

⑴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

群众学习。

⑵重要性: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群众路线

⑴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⑵重要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关系:党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前提、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

具体要求和体现。

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能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反之,只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能把工作做好。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4.12.1 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事物所具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价值的性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人的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

——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

4.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⑵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⑶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4.12.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基础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认知)体现(行为)

二、基础:社会实践

三、依据:⑴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特点

1.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包含阶级性)⑴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而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⑵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②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③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12.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1.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⑵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⑶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政治必修四笔记.doc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4.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 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基础 具体科学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1)谁是第一性 意识是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有同一性——可知论 (2)有无同一性 无同一性——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 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 气、土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B.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合理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 思想武器 2. 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本 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 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 所教班级 执教者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彭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彭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段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段霞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陈婷婷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陈婷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忽丽霞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忽丽霞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张琳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张琳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李永朝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永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三、【知识梳理】 1.哲学怎么产生的? 2.哲学的本义? 3.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 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 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 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马克思——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含义:①本义:爱智慧与追求智慧。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哲学的对象:整个世界 3、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吧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4、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用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3、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自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活、气等,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股票、债券和保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股票、债 券和保险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股票 (1)股票的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股票的性质:是股票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凭证;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3)股票的特征: ①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果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②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③并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能上市交易,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发行股票,只有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才可以上市进行交易。 (4)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它于企业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③股票价格的计算: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票投资的风险: ①公司盈利才能分配股息或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是风险一; ②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股票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这是风险二。 (6)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7)股票作为投资的基本特征:流通性强、高收益、高风险。 2.债券 (1)债券的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性质:它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 (3)债券的类型: ①国债: A含义: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B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 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 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 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等 列举:我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事例?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篇三:文化华为和思维变革 探究三:华为的文化创新说明了什么?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 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 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 的言行,有坚定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结合 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探究了富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优势的民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中;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此教材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 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观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想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以生活

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金石中学高中思想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 2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4、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发行规律: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卡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信用卡的优点是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3、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某种货币升值后,按外币计算的商品出口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大家都愿买进口货而不愿买本国货,造成本国货在内销上的困难。同时货币升值还会使外汇储备受到损失,使外汇储备折成的本国货币相应减少了。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高一必修一思想政治第一课

高一必修一思想政治 第1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专题导学 一、学法指导 1.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2.逻辑顺序 (1)货币的本质:商品和货币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功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3)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二、重难点分析 1.什么是商品?它具有哪两个条件?什么是货币?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和商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其二,必须用于交换。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和货币的关系:第一,货币和商品的区别是:商品出现在前,货币出现在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一般商品不具有上述货币各种特征。第二,货币与商品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货币能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二者在实质上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什么是价值?价值与商品有何联系?在货币出现前后,商品的价值分别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和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3)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交换由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而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的价值则是通过交换,由一定数量的金、银货币来表现的。 3.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 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虽然经过了人类劳动,但它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2)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其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既然不是商品,就谈不上价值。其二,劳动产品只有作为商品用于交换,有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有必要化作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比较其大小,商品才有了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样可以满足人的某方面需要,但这只是它的有用性或说使用价值, 而并非价值)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人教版 思想政治必修三必背提纲(全)

政治提纲 必修3(必背) 平度一中 思想政治

背诵目录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 ⑴文化的内涵: ⑵文化的特点 ⑶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⑷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文化的来源: ⑵文化的表现: ⑶文化的特点: 2.文化塑造人生 3.拓展 ⑴文化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⑴民族节日的形成和价值 ★⑵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意义) 2.文化多样性 ★⑴文化是民族的(原因和含义) ★⑵文化是世界的(原因和含义) 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⑸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3.文化传播 ★⑴途径 ★⑵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 ⑶文化交流:怎样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4.拓展 ★★⑴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⑵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因)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 ★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⑵传统文化作用(影响、重要性) ★★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⑵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⑵社会制度的更替(外部因素) ⑶科学技术的作用 ⑷思想运动的作用 ⑸教育的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⑴文化创新的源泉 ★⑵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⑶文化创新的主体 ★⑷文化创新的途径 2.拓展 ⑴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⑵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⑶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⑷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⑴源远流长的原因:(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⑵文字的作用 ⑶为什么说汉字成为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⑴博大精深的表现: ⑵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⑶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⑷包容性的含义和作用(意义)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⑵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⑷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⑸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拓展 ★★⑴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作原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积极参与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成立于日内瓦,其前身是1948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为wTo; (2)wTo与世界银行(wBG)、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基本原则有5条: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②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③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它是保证不同缔约方在本国的平等竞争。

④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井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它是保证在本国境内,缔约方与本国的平等竞争,即要不排外。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1)积极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2)冲击与挑战:国际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竞争结合在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例如我国要大幅度削减关税;给国内的企业和产品带来了生存危机等。 (3)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也要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 3.我国的对外开放 (1)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1.什么是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2)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 (1)国家的收入和分配就是财政; (2)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也就是以国家为主体 的分配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 保障。 A财政收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 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等。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 发展。 B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 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例如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西部的投入;加大科 研投入力度等。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B在经济增长滞缓、社会总需求/SPAN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 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 动经济增长。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扩大货 币发行量,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C在经济发展过热、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教学文档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问答题精选整理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10页)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4页)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6页)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7—18页) 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客观因素(主要因素): (1)居民的收入: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预期收入③收入差距的大小 (2)物价总体水平 主观因素: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原则)(21页)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8—29页)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30—31页)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必然性:①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