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3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李秋;王珊【摘要】病毒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抗肝炎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如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等),核苷(酸)类(如恩曲他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如肌苷单磷酸脱氧酶抑制药利巴韦林、干扰素诱导药盐酸阿比朵尔、M2蛋白离子通道抑制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神经氨酸酶抑制药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齐多夫定、奈韦拉平、地拉韦定、依非韦伦等).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全球新药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抗病毒药物面临抗药性突变株的挑战,为克服抗病毒药物存在的缺点,应尽可能寻找有效的新化学实体药物,并对已有的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备新的衍生物;寻找有效的药物载药释药系统,提高抗病毒药的疗效是目前研究重点.【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4页(P732-735)【关键词】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作者】李秋;王珊【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药剂科,435000;黄石理工学院高职学院,湖北,4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7;R969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甲型H1N1和H5NI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 virus,SARS-CoV)等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全世界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肝炎病毒药物抗HBV治疗的重要目标是HBV-DNA不可测、氨基转移酶水平恢复正常和肝脏的组织学改善。
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类(interferon,IFN)和核苷(酸)类似物。
他达拉非的作用
他达拉非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
它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具有抑制HIV的逆转录酶活性的作用。
逆转录酶是HIV
病毒复制的必需酶,通过抑制其活性,他达拉非可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在治疗艾滋病患者中,他达拉非可以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组成高效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
通过遵循ART
治疗方案,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缓病毒复制和进展,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治疗艾滋病,他达拉非也可用于预防HIV感染。
这被称
为预先曝露性抗病毒治疗(PrEP),旨在提供高风险人群
(如性工作者、HIV阳性配偶等)的保护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他达拉非的使用需要按照指导方针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然而,他达拉非并非万能的药物,使用时仍需注意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和疲劳等,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肝损害和过敏反应等。
此外,他达拉非与其他药物(如抗慢性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他达拉非之前,应告知医生有关已经使用的药物和过敏情况。
总结来说,他达拉非是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HIV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它在ART和PrEP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时需要谨
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艾滋病免疫重建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治疗已成为抗病毒治疗之外的重要策略,是当今全球艾滋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文综述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干预方法,但因这些干预方法的临床疗效尚需考证和观察,毒副作用等亦需要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临床推广还有待时日。
标签:艾滋病;免疫重建;医学干预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免疫功能的逐渐丧失是AIDS的典型特征。
1997年法国的Autran教授[1]首先提出了AIDS免疫重建的观点。
免疫重建是相对于免疫损伤而言的,其目标是通过治疗,使受损的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2]。
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AIDS免疫功能破坏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成为目前AIDS抗病毒治疗之外的重要干预策略和AIDS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HIV感染的免疫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AIDS免疫重建的干预方法纷纷涌现。
本文现对近年来AIDS免疫重建的干预方法和策略予以综述。
1 免疫重建成功的判定标准T细胞免疫重建是机体免疫重建的重要组份,因此,AIDS免疫重建的判定主要集中在对T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功能等免疫指标观测以及运用T细胞受体基因谱系分析T细胞克隆重建情况等方面,但其判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评价标准:①以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恢复及机体异常的免疫激活恢复正常作为免疫重建评价标准[3-4];②以恢复有效的免疫应答及临床症状快速好转,同时CD4+T细胞计数回升[5]作为判定标准;③以CD4+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恢复正常,异常免疫激活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的好转及机会性感染与肿瘤的发生率降低为标准,该标准也是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免疫重建成功的判定标准。
拉米夫定的功能主治1. 拉米夫定的基本介绍•拉米夫定是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
•它的化学名称为拉米夫定,也有一些商品名,如Epivir等。
•拉米夫定主要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
2. 拉米夫定的主要功能拉米夫定具有以下主要功能:2.1 抗逆转录病毒活性拉米夫定通过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减少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数量。
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 抑制逆转录酶活性:逆转录酶是HIV病毒复制过程中关键的酶,而拉米夫定能够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 阻断病毒DNA链延伸:拉米夫定可以嵌入到病毒DNA链中,从而阻断其进一步延伸,最终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
2.2 免疫调节作用拉米夫定不仅仅具有抗病毒功能,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拉米夫定的治疗可以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
- 抑制炎症反应:拉米夫定还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并保护免疫系统免受病毒感染的损害。
3. 拉米夫定的主治疾病拉米夫定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3.1 HIV感染拉米夫定是治疗HIV感染的关键药物之一,它可以通过减少病毒数量、提高免疫功能来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具体主治功能包括: - 抑制病毒复制:拉米夫定可以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程度,降低病毒负荷。
- 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拉米夫定可以提高CD4+T淋巴细胞数量。
- 延缓疾病进展:拉米夫定的治疗可以延缓HIV感染患者发展成艾滋病的速度。
3.2 艾滋病(AIDS)拉米夫定也可以用于治疗已经发展成艾滋病的患者,其主要作用是: - 缓解症状:拉米夫定的治疗可以减少艾滋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念珠菌感染等。
-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控制病情、提高免疫功能,拉米夫定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后悔药”——阻断类药物阻断类药物是指用于治疗艾滋病的一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阻碍HIV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和扩散的过程。
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少HIV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阻断类药物主要有三种类型: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和蛋白酶抑制剂(PIs)。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HIV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过程,从而抑制病毒的传播和破坏作用。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一类模拟人体细胞内的DNA构建材料的药物,它们能够替代逆转录酶酶链在形成病毒基因组DNA链时所需的三磷酸核苷酸,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
常见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有拉米夫定、阿比卡韦等。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的药物,从而阻止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这类药物作用速度较快,常见的药物有尼达韦仑、卡文地克等。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阻断HIV病毒释放成熟病毒颗粒的药物,从而阻止病毒扩散和感染新的细胞。
这类药物作用较为持久,常见的药物有洛匹那韦、卡尔巴韦吉等。
使用阻断类药物治疗艾滋病时,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以增强疗效。
这种联合用药的方案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ART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载量,提高免疫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使用阻断类药物治疗艾滋病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抗性的发展,使药物疗效降低。
阻断类药物的使用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
这类药物也有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患者在接受阻断类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并应遵循医生的嘱咐。
124《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7期•药物与临床*市临潼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
将这些患儿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
在A组患儿中,有男23例,女18例;其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为(7.15±1.26)岁;其病程为3~42个月,平均病程为(22.69±5.54)个月。
在B组患儿中,有男25例,女16例;其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7.18±1.19)岁;其病程为5~39个月,平均病程为(22.16±5.17)个月。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过西安市临潼区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为两组患儿均使用丙酸倍氯米松(生产厂家:山东京卫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1125)进行治疗。
丙酸倍氯米松的用法为:雾化吸入,50wg/次,3次/d,连续治疗2周。
为B组患儿使用维生素A(生产厂家:青岛双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1204)进行治疗。
维生素A的用法为:口服,10000U/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1)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将患儿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冋。
显效:经治疗,患儿哮喘的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其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较治疗前增加>25%;有效:经治疗,患儿哮喘的相关症状有所好转,其FEV1较治疗前增加15%~25%;无效:经治疗,患儿哮喘的相关症状无改善,其FEV1较治疗前增加<15%。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血清TNF-a的水平及血清TGF-B1的水平。
取患儿的空腹静脉血5mL。
将取得的静脉血进行离心,离心的速度为3000r/min,离心的时间为10min。
从经离心的静脉血中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进行TNF-a及TGF-p1检测。
抗HIV药物种类抗HIV药物种类: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导致艾滋病(AIDS)的主要病因。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HIV 被发现以来,医学界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研发出多种抗HIV药物,有效地控制了病症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目前已知的主要抗HIV药物种类。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关键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从而抑制HIV的繁殖。
常见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有:阿巴卡韦(Abac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特诺福韦(Tenofovir)等。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直接与逆转录酶结合,阻止其活性,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常见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有:尼拉韦林(Nevirapine)、培菲诺韦(Efavirenz)等。
3.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在感染人细胞后的去鞘过程,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复制,从而抑制HIV的繁殖。
常见的蛋白酶抑制剂有:洛匹那韦(Lopinavir)、阿扎那韦(Atazanavir)等。
4.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INSTIs)整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IV整合酶这一重要的酶活性,阻止病毒基因组的整合过程,从而阻碍病毒的复制。
常见的整合酶抑制剂有:拉度夫定(Raltegravir)、达卡他韦(Dolutegravir)等。
5.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Nucleotide Synthesis Inhibitors)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阻碍病毒的复制。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的致死率显著下降,使其逐渐演变为一种慢性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患者无法从免疫功能重建中受益,而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确切定义目前仍存在争议。
本文概述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抗病毒治疗的进展、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定义问题,以及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发病情况和潜在原因。
旨在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抗病毒治疗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功能重建不良;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应用使艾滋病逐渐演变为慢性疾病,显著延长了HIV/AIDS患者的寿命[1]。
艾滋病防控工作已经转入新的阶段,目标由“2020年底实现90%-90%-90%”进展为“2025年底实现95%-95%-95%-95%”,并提出了“十四五”艾滋病防治目标和“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科学愿景[2]。
然而,尽管一些HIV/AIDS患者病毒得到有效抑制,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情况。
本文总结了关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发病情况和可能原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优化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1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1985年传入中国。
全球艾滋病发病率在2005年达到峰值,之后5年开始下降。
然而,自2010年以来,发病率再次上升,可能与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有关。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截至2020年,全球大约有3.77亿HIV/AIDS患者,其中约有170万儿童,大约有2.75亿人接受抗病毒治疗[4],较2010年的780万人显著增加。
中国的艾滋病流行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分散态势转变为90年代以后的聚集性流行,并开始发现母婴传播病例。
·综述·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艾滋病仍是整个世界面临的医学难题,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而当前的治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且病毒耐药性不断发生[1]。
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共批准了20多种抗HIV 药物上市,临床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主要药物有核苷类(NRTIs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奈韦拉平、地拉韦啶)、蛋白酶抑制剂(PIs ,奈非那韦、沙奎邦韦等)和整合酶抑制剂(IIs )等[2]。
然而这些药物及鸡尾酒疗法(HAART ,三联治疗方案)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HIV 的复制,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不能根治,且由于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使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面临着挑战。
而新药开发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促使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想办法降低研发费用,缩短开发时间。
而当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已知化合物的信息进行构效关系(SAR )[3-4]及其他研究,分析待开发药物的分子结构,对药物的药效团(包括特定的化学基团、氢键基团、正负电荷基团和疏水基团等)、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指导新药的合成,降低开发费用,开发出高活性、低副作用的新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大类抗HIV 药物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抗HIV 药物相关的构效关系研究1.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艾滋病毒的作用,是抑制HIV逆转录最有效的药物,FDA 批准用于临床的这类药物有齐多夫定、地丹诺辛、扎西他滨等[2]。
李江波等[5]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对20个核苷酸类化合物(d4T 的衍生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QSAR 方程。
模型指出该类化合物的抗HIV-1活性与nM 、lgP 、(lgP )2及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复相关系数r 为0.94,可推得分子连接性指数在抗HIV-1过程中比电子参数σ发挥更大的作用。
1例使用含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抗病毒治疗 HIV感染致钙质流失的病例报告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钙质流失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迄今全球治疗艾滋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自进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目录以来,凭借其半衰期长,服用方便等特点,逐步成为抗病毒治疗医生的首选方案。
近年来,对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不良反应的报道多集中于其肾毒性,而临床医生和患者往往容易忽略其骨矿物质流失等罕见不良反应。
本文就1例使用含有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进行联合抗-1病毒治疗,导致钙质流失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丧偶,无固定职业,体重49Kg,于2013年3月1日经云南省红河州疾控中心确诊为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8个/ul。
患者无不洁注射器静脉吸毒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其他高危行为,系丈夫经性传播感染。
患者于2013年3月20日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为TDF+3TC+EFV。
服药18个月后,于2014年9月患者开始出现腰部、足背疼痛,运动时加剧,同时伴有双下肢无力。
查体提示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及四肢无压痛,四肢触、温觉无异常。
在骨科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腰腿部疼痛持续加剧,进而行走不能。
2014年10月18日,在当地综合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胸3-11椎体、腰2-骶1椎体及双侧骶髋髂关节骨质多发病变,性质待查。
10月24日再次行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胸椎椎体、腰1-骶1椎体及双侧骶髋髂关节骨质多发病变,腰椎段后纵韧带强化,性质待查。
10月28日该院DR提示右侧股骨下段、胫骨、腓骨上段轻度骨质疏松脱钙。
10月28日骨密度测量结果示“正位腰椎L1-L4的骨密度(BMD)测量值为74.8mg/cm3,其T值为-3.1,其Z值为-2.3;左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量值(股骨颈)为58.9mg/cm3,其T值为-2.8,其Z值为-2.3。
恩替卡韦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恩替卡韦的简介恩替卡韦(Emtricitabine)是一种核苷类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属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类别。
它可以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并用于预防艾滋病毒(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传播。
2. 恩替卡韦的作用机制恩替卡韦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阻断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转录和合成步骤,从而有效抑制HIV的复制和传播。
它具有广谱的抗HIV活性,对多种HIV-1毒株都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
3. 恩替卡韦的主要功能与主治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HIV感染和预防艾滋病毒的传播。
以下是恩替卡韦的主要功能和主治:•治疗HIV感染:恩替卡韦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地控制HIV的繁殖和传播,减少病毒在体内的数量,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母婴传播:恩替卡韦也可以用于预防母婴传播,如果孕妇在孕期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可以降低HIV传染给胎儿的风险。
同时,在分娩过程和产后给予新生儿恩替卡韦治疗,可以进一步减少HIV感染的风险。
•预防高危人群感染:恩替卡韦还可以用于预防高危人群感染HIV。
例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以及与HIV感染者进行性行为的人群,可以使用恩替卡韦预防感染。
这种应用方式被称为HIV预先曝露预防(HIV 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
•治疗早期HIV感染:恩替卡韦也可以作为早期HIV感染的治疗药物。
早期使用恩替卡韦可以控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负载,减缓疾病进展,并提供更好的临床效果。
4. 恩替卡韦的用法与剂量恩替卡韦通常以口服片剂的形式使用,并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剂量和用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用途而定,在开始使用恩替卡韦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拉米夫定的功效与作用拉米夫定是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常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
拉米夫定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了HIV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拉米夫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希望能够给读者对拉米夫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拉米夫定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它能够阻断HIV逆转录酶活性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其化学结构与自然的核苷酸非常相似,可以作为逆转录酶的底物,嵌入到病毒的DNA链中,但又不能继续合成下去,从而阻断了病毒的复制。
它对于广谱的HIV-1和HIV-2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不仅能抑制感染细胞,还能够通过乳汁、精液等体液的排泄起到阻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的作用。
拉米夫定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HIV药物联合使用,通常与另一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一起使用,形成剂量效应协同作用,加强了病毒逃逸突变的阻断。
与其他抗HIV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延长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拉米夫定可以击败HIV病毒的突变性,提高疗效的持久性。
临床研究表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其他抗HIV药物,对不同潜伏期和疾病进程的HIV感染者都具有治疗作用。
无论是对于未曾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初治疗病例,还是对于经历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复发病例,拉米夫定都能够提供其持续核心抑制病毒水平,控制HIV感染的发展。
此外,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中,与拉米夫定相关联的治疗处方还可以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拉米夫定还可以预防静脉药物吸毒者和性高危人群中HIV的传播。
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拉米夫定可以显著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静脉药物吸毒者中的预防效果非常明显。
实际上,拉米夫定只能用于治疗已确诊感染HIV的患者,而不能用作预防HIV的药物。
虽然拉米夫定在抗HIV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HIV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章达药升3班12331171
摘要: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一1)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
HIV 属于RNA逆转录病毒。
因此,逆转录酶抑制剂成为重要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核苷或核苷酸结构衍生物,通过竞争性地抑制天然核苷与HIV-1逆转录酶的结合,阻碍前病毒DNA的合成。
本文综述了核苷酸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几种代表性药物的作用原理。
关键词:艾滋病;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治疗
HIV Research progress of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Summary :HIV/AIDS (AIDS) Is determined by the 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 I (HIV 1) Serious diseases caused by infection. HIV belongs to RNA retrovirus. Therefor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have become important drugs for treatment of HIV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are derivatives of nucleoside or nucleotide structure, through competitive inhibition of natural nucleosides and HIV-1 combination of 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enzyme, preventing viruses before DNA synthesis. Nucleotide clas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drugs works.
Key words: AIDS, 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treatment
引言: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
该病毒的表面是双脂膜。
膜中包裹着2个单链RNA和一些重要的酶(如逆转录酶、蛋白水解酶、整合酶)及结构蛋白质[1]。
核苷酸类HIV 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于逆转录酶与其天然底物核苷结合的活性部位。
该类药物是天然核苷的类药物,进人体内后经过多步磷酰化反应,代谢为真正的活性分子三磷酸化核苷(NRTI—PPP),它们与内源性的dNTP竞争性地作用于酶的底物活性部位[2]。
由于NRTI.PPP的结构极为相似于dNTP底物,酶会将这类药物误认为是底物并将其嵌人正在延长的DNA链中一旦这些药物进人了DNA链,由于药物分子的结构中没有可与下一个dNTP进行3’—5’相连的3’—羟基。
因而阻断了病毒DNA链的延长,也就抑制了HIV的复制[3]。
下面介绍几种核苷酸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1齐多夫定:齐多夫定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抑制病毒复制,可使CD4细胞计数升高,亦可减少病毒的垂直传播。
但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长期应用,特别是单剂治疗,可引起骨髓抑制(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齐多夫定亦可因为病毒基因突变而引起耐药性。
其合成路线:
2.司他夫定:司他夫定(Stavudine又名Zerit)结构和作用机理与齐多夫定相似。
在细胞内司他夫定和齐多夫定都能整合人病毒的DNA,但司他夫定的速率较慢[4]。
体外试验,本品对HIV.1和HIV-2有同等抑制作用,有效浓度为0.01 g/ml,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IV.1病毒株,本品也有抑制作用,但对乙型肝炎病毒和病原性杆菌无抑制作用。
临床上适用于对齐多夫定、去羟肌苷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其合成路线:
3.拉米夫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商品名Epivir)是一种半合成二脱氧核苷酸类似物,可抑制HIV逆转录酶[5]。
在体外,本品对分离的HIV一1、HIV-2和齐多夫定耐药毒株具有活性。
与齐多夫定连用时有协同作用。
临床上与其他抗病毒剂联用治疗进展性HIV疾病。
其合成路线:
4. 阿巴卡韦:阿巴卡韦(Abacavir,商品名Ziagen)是由多种碳环核苷类衍生物中挑选出来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逆转录酶抑制剂[6]。
具有体外抗HIV活性强、生物利用度佳、易渗人中枢神经系统等特点[7]。
阿巴卡韦抑制临床分离的HIV一1的效价与齐多夫定相当,比去羟肌苷作用强,但弱于扎西他滨。
在MT4细胞中,阿巴卡韦与齐多夫定、奈韦拉平(nevi.rap ine)和安泼那韦(amp renavir)有很强的协同抗HIV一1作用[8]。
与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和拉米夫定(1ain ivudine)联合应用时有相加和(或)协同作用。
阿巴卡韦对细胞毒性低。
体外阿巴卡韦耐药产生不是很快,已在HIV-21逆转录酶编码区确定4个突变位点,至少需2~3个突变位点同时存在时,才表现明显耐药性。
阿巴卡韦与司他夫定、齐多夫定无交叉耐药,可能与去羟肌苷、扎西他滨或拉米夫定有些交叉耐药。
在体外阿巴卡韦抗HIV-2的作用与抗HIV-1作用相似,在浓度≤100 mo L/L时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甲型流感病毒则无抑制活性[9]。
临床上与其他抗病
毒药物联用用来治疗HIV感染。
其合成路线:
抗HIV-1药物发展前景:目前Hlv-1患者使用的药物大多数都是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经过多年的使用治疗,病人对这些药的耐药性逐年增加,而许多新型抗HIV-1药物目前己经进入临床阶段,比如说整合酶抑制剂以及融合抑制剂等,药效仍有待检验。
随着研究的进步,我们对HIV-1复制整合调控机理越来越了解,这为我们寻找新的靶向病毒转录复制调控中关键的基因位点的药物提供依据,特别是Tat介导的反式转录激活过程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由于其起到的关键作用,现在很多研究都在寻找能够抑制Tat-TAR的化合物[11]。
随着科研的深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必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龙北国.江丽芳.高级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5-231.
2 Balzarini J.Efect of anitmetabolite drugs of nueleotide metabolism onthe anti.human immunodefieieney virus activity of nucleosidePharmacology&Therapeutics 2000,87:175-187.
3 蒋卫民.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微生物分册,2000,23(1):215.
4 陈历胜.陈本川.艾滋病治疗药司他夫定.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3,17(2):112-113.
5 叶金朝.抗免疫缺陷药拉米夫定.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8,19(2):83-84.
6Agrawal I ,Lu X,Jin Q,eta1.Anti—HIV therapy: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Curt Pharm Des,2006,12(16):20312055.
7 Men4ndez-Arias I .Targeting HIV: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J].Trends Pharmaeol Sci,2002,23(8):381-388.
8 De Clercq E.New approaches toward anti HIV chemotherapy [J].J Med Chem,2005,48(5):1297-1313.
9 Foster RH.Faulds D.Abacavir.Drugs,1998,55(5):729330.
10 郑艳彬.何礼贤.抗艾滋病药Ahacavir.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21(2):
99.
11周先志.赵敏.艾滋病诊疗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