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
- 格式:pptx
- 大小:328.68 KB
- 文档页数:14
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大家知道核苷类药物吗?知道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恶心、头痛、皮疹、腹痛或腹泻等,这些症状均较轻微,发生的频率较低,且不需要停药、减量等处理。
但每个人机体情况不同,有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后可发生肌酐清除率异常,肌酸激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升高等。
在慢性乙肝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特别关注肾脏、心脏及骨骼等重要器官的健康状况:慢性HBV感染与骨密度下降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症状。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HB\/感染可增加患者肾脏终末期疾病的风险:具有肾毒性的核苷类药物可能进一步增大慢性乙肝患者肾损伤的风险。
慢性乙肝患者能否实现长期治疗,取决于其整体健康状况,有的患者可能因不耐受而中断治疗,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健康损伤。
核苷(酸)类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是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核苷(酸)类药物所致的线粒体毒性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如神经病变、肌病、肝细胞脂肪变性、肾毒性、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急性胰腺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肌病等。
目前所有核苷(酸)类药物说明书中均有关于线粒体毒性的黑框警告。
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核苷与脱氧核苷系列化合物主要用于医药领域,用途广泛,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抗病毒药物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品种繁多,结构多样,主要以破坏病毒转录,干扰或终止病毒核酸的合成为目的,用于抗疱疹病毒、HIV、HBV、以及流感和呼吸系统病毒等DNA和RNA病毒。
目前在这方面应用最多,而且新出现的药物主要集中于治疗上述疾病。
2.抗肿瘤药物目前用于临床和正在研究的核苷类抗肿瘤药物有数十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干扰肿瘤的DNA合成,或者影响核酸的转录过程,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3.抗真菌类药物具有这方面作用的核苷类化合物已经有多种用于临床应用,其中有部分产品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哺乳动物几乎无毒性。
病毒性肝炎┃BINGDUXING GANYAN肝博士 2014年第1期 15情复发或没达到指南要求自行停药的患者,HBV DNA载量升高、肝功能异常了,这时重新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处理原则是这样的:如果原来治疗时使用的核苷(酸)类似物效果明确,能控制住病毒复制,无耐药现象发生,继续应用原来的药物治疗,每3个月复查,监测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无效或耐药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应对策略1.有的患者应用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在疗程中HBV DNA载量不下降,肝功能无改善,这是治疗无效果,我们称之为原发无应答。
这时往往需要更换一种强效的核苷类药物继续抗病毒治疗,如果治疗后经化验还是无应答,这需要核苷和核苷酸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疗效,如果效果还不甚满意,再考虑联合干扰素的治疗。
2.如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已下降或消失后又上升了,肝功能出现了异常,凭经验乙肝病毒可能发生了耐药,这时应该立即化验耐药相关项目查找依据,同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耐药的原因;如果是阿德福韦酯耐药,可直接更换恩替卡韦治疗,如果是核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最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如果在疗程中HBV DNA下降不明显,可应用替诺福韦或加用或改用干扰素治疗。
3.耐药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患者、药物等。
有一部分患者在刚刚开始抗病毒治疗时会按医生要求,定期关注治疗效果,病情平稳后往往会掉以轻心。
但是在核苷(酸)类似物规范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发生了病情反复。
耐药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我们所应用的核苷(酸)类似物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能够完全的杀死病毒,由于在治疗中病毒发生了变化,我们使用的的药物管不住病毒的复制了,病毒数量就越来越多,开始患者没有症状。
随着不断增多的病毒造成肝细胞大量破坏,肝功能就出现了异常, 等患者出现了症状才调整用药,可能为时已晚,病情会进展致使肝功能失代偿、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核苷类的原理及应用核苷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由嘌呤或嘧啶碱基与核苷酸的磷酸骨架组成。
核苷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介绍核苷类的原理及应用。
首先,核苷类的原理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核苷类的结构由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骨架组成。
碱基部分是核心结构,可以是嘌呤(如腺嘌呤、鸟嘌呤)或嘧啶(如胞嘧啶、尿嘧啶)等。
磷酸骨架由糖醇和磷酸酯键构成,糖醇一般是核糖或脱氧核糖。
核苷酸通过糖醇与碱基之间的N-糖苷键连接起来。
核苷类的功能主要涉及核酸合成、能量转化和信号传导等方面。
核苷类通过磷酸骨架的磷酸基团参与能量转化过程,并通过碱基的识别和配对功能实现对DNA和RNA的合成和修复,以及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
其次,核苷类具有广泛的应用。
核苷类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核苷类药物在治疗癌症、病毒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可以抑制DNA合成,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另外,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也有核苷类药物的应用。
此外,核苷类还可用于标记生物分子以及探测基因和蛋白质等方面。
例如,通过标记核苷类分子,可以在细胞内或体内追踪活体细胞的活动,了解其功能和行为。
此外,核苷类在食品和农业领域也具有应用潜力。
核苷类在食品生产中可以用于提高食品的味道和口感。
例如,核苷类物质可用作提味剂添加到调味品中,提高食物的鲜味和香味。
在农业领域,核苷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核苷类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核苷类还可以用作农药和生物肥料的原材料,用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
总结起来,核苷类是一类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核苷类通过碱基和磷酸骨架的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并在医学、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对核苷类研究的深入,相信核苷类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潜力,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益处。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下,研发出了许多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
一、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是模拟细胞内天然核苷酸的药物,通过与病毒RNA或DNA的合成酶结合,阻断其复制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这类药物常见的代表是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
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特别适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阻断病毒DNA的链延伸,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拉米夫定是一种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活性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
它通过与逆转录酶结合,抑制病毒RNA和DNA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复制。
二、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蛋白酶,阻断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司坦治和利巴韦林。
司坦治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特别有效地治疗肝炎病毒感染。
它主要通过抑制肝炎病毒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利巴韦林是一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阻断病毒的复制。
三、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可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同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干扰素诱导剂是通过模拟干扰素的作用,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样物质,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目的。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皮肤疱疹等病毒感染。
综上所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根据其机制和特征作用可分为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等。
2023年核苷类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核苷类药物是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的重要药物类别之一,在药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国内外核苷类药物市场概况、市场分析、竞争格局、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市场概况1. 国际市场全球核苷类药物市场主要由病毒性和肿瘤性两大领域组成。
2018年,全球核苷酸参比剂市场规模为73亿美元,其中抗癌药品(包括核苷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占比较大。
以美国市场为例,核苷类药物是美国抗癌药品市场销售额的第二大子类,约占抗癌药品市场的13%。
2. 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目前核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同时,近年来随着肿瘤病患的增多,核苷类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据中国药品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化学药品市场规模达到了2219.6亿元,其中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占到了27.2%。
二、市场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目前,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疾病。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注重,对于核苷类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前景看好。
同时,随着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核苷类药物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2. 市场竞争分析目前,国内外核苷类药物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复杂。
国内企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其中以恒瑞医药、海王生物、江苏恒瑞、康缘药业等企业为代表。
而国际制药公司主要由默沙东、罗氏、强生、辉瑞等为代表。
国际制药公司在药品研发、产能、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国内企业在生产成本和品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市场发展趋势未来,核苷类药物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一方面,近年来肿瘤病患的增多,将促进核苷类药物在抗癌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将进一步提高病毒感染性疾病领域对防治疾病的关注度,也将推动核苷类药物市场进一步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核苷类药物作为抗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重要类别,在国内外药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学们在学习执业药师课程时,经常会看到“核苷类”、“非核苷类”这样的字眼,比如在《药学专业知识一》中,就把抗病毒药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有一种叫做抗代谢药,其实指的也是核苷类药物。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高大上的专业名词首先,我们得从人的遗传物质说起。
遗传物质,即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它的本质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DNA和RNA。
之前不是有一款如火如荼的美国的新冠RNA疫苗吗,它就是利用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制作的疫苗。
但不管是DNA还是RNA,我们都叫做核酸,只不过DNA叫做脱氧核糖核酸,RNA叫做核糖核酸。
前阵子作为出行刚需的新冠核酸检测,就是在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所以我们可以将核酸等同于DNA和RNA。
那么核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是由一个叫做核苷酸的基本单元构成。
如果把核酸比作一个排成长列的队伍,那么核苷酸就好比队伍中排队的一个个人。
排队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老人也有小孩,同样的,核苷酸也是分为好几种,总共有腺嘌呤核苷酸(腺苷酸)、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胞嘧啶核苷酸(胞苷酸)、尿嘧啶核苷酸(尿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胸苷酸)等5种,所以简单地说,核酸就是由这5种核苷酸组成的一种遗传物质,而核苷类药物就是这5种核苷酸的类似物构成的药物,判断一个药物是否是核苷类药物,只需要看它的结构是否属于这5种核苷酸即可。
那么如何从结构去判断呢?我们需要记住这5种核苷酸具体结构吗?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这5种核苷酸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都可以分为这两大类,一个是嘌呤类(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一个是嘧啶类(胞嘧啶核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所以最终问题就简化为我们只需要记住嘌呤和嘧啶的结构就可以了。
嘌呤和嘧啶其实都属于碱基(核苷酸的组成成分),嘌呤有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有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具体结构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腺嘌呤还是鸟嘌呤,基本母核都是嘌呤环,不管是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基本母核都是嘧啶环。
79基层医生·互动交流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邓如兵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曾是引发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新生儿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等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我国HBV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仍有HBV感染者约7000万,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
而在我国的肝硬化与肝癌患者中,经乙肝恶化发展来的比例约为30%~45%。
可见,积极治疗乙肝是避免其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的重要途径。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推荐,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 B V -D N A )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①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②年龄>30岁,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但行肝纤维化无创评估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药物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保肝类药物等。
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在进入身体后,可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并与机体天然的脱氧三磷酸核苷竞争性结合到H B V 聚合酶上,以发挥抗病毒作用。
该类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的特点,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此类药物具有强效病毒抑制性及高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双特点,如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本药,可获得更高HBV-DNA 抑制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缩短用药周期,提高远期疗效。
但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
阿德福韦酯这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HBV-DNA聚合酶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并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来达到抑制HBV-DNA复制的效果,但它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所以治疗中间不能随意停药。
核苷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潜力和应用核苷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分子,也是DNA和RNA的构成单元。
在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药物具有独特的潜力和应用。
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阻断病毒RNA复制等方式,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下将详细介绍核苷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潜力和应用。
首先,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病毒蛋白质合成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步骤,其中的核苷类药物能够针对病毒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进行干扰。
例如,利巴韦林是一种常用的核苷类药物,它可以与病毒RNA蛋白酶结合,从而抑制病毒RNA复制过程中酶的活性,使病毒无法复制。
此外,阿昔洛韦也是一种常用的核苷类药物,它可以在病毒感染细胞内被病毒酶磷酸化成为活性三磷酸核苷酸,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核苷类药物通过这种方式干扰病毒蛋白质合成,从而对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其次,核苷类药物可以阻断病毒RNA复制,从而抗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会利用细胞内的机制进行自身RNA的复制。
而核苷类药物可以与病毒的RNA 复制酶结合,阻断其活性,从而抑制病毒RNA的复制。
以拉米夫定为例,这是一种常用的核苷类药物,它能够与病毒的反转录酶结合,从而阻断病毒RNA的复制,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核苷类药物阻断病毒RNA复制的方式,成为了抗病毒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此外,核苷类药物还可以作为抗病毒疫苗的辅助治疗。
疫苗是预防疾病的常用手段,但某些病毒,如HIV等,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疫苗。
因此,通过核苷类药物辅助抗病毒疫苗的应用,可以加强免疫效果,提高疫苗的效力。
核苷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负荷等机制,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
此外,核苷类药物还可以促使病毒进一步分化和复制,从而增加疫苗所需的抗原表位,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
在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药物不仅具有抗病毒的潜力,还有其他优点。
首先,核苷类药物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以在长期治疗中使用,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益处和风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缪晓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给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带来的益处非常明显,但药物副作用亦不可忽视。
我国感染科医师和肝病科医师对核苷类药物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核苷类药物的处方量仍然在增加。
临床上抗病毒方案的决定,包括初始用药的选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治疗后用药方案的修改、药物副作用的处理等,也日趋规范。
但是,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如何全面和准确地评估核苷类药物的受益与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核苷类药物的优势,最大可能地规避其潜在风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预后关系的启示中国台湾学者开展的持续时间长达13年、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乙肝病毒基因载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慢乙肝转归关系的REVEAL(risk evaluation of viral load elevation and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研究[1、2],其结果引起了全球感染病和肝病学者的高度重视。
该研究揭示了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所谓自然状态下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尤其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饮酒、吸烟、E抗原状态、转氨酶水平和HBV DNA载量等,在这些因素中乙肝病毒载量的基线水平以及持续维持水平是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HBV DNA 载量<300拷贝/mL和≥等于106拷贝/mL两组人群的累计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4.5%和36.2%;肝癌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3%和14.9%;同时还证实,无论是肝硬化还是肝癌的发生率,都与HBV DNA的拷贝数呈载量依赖关系。
还尤其指出了,HBV DNA载量为300~9999拷贝/mL的人群,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于300拷贝/mL的人群,这对欧美指南确定的E抗原阳性慢乙肝患者HBV DNA载量≥105/mL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标准是否合适提供了借鉴资料。
核苷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引言核苷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效。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药理作用和潜在的副作用,合理使用核苷类药物对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核苷类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适应症、副作用及合理使用的原则等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药物的分类核苷类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两大类:核糖核苷类药物和鸟苷类药物。
核糖核苷类药物核糖核苷类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它们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疗。
鸟苷类药物鸟苷类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环鸟苷、喜树碱等,它们主要用于抗肿瘤治疗。
核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核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作用:核苷类药物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抑制病毒感染的进展。
2.抗肿瘤作用:核苷类药物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DNA或RNA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免疫调节作用:核苷类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抗病原体和肿瘤的免疫力。
核苷类药物的适应症核苷类药物在临床中有广泛的适应症,主要包括:1.抗病毒治疗: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2.抗肿瘤治疗: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
3.免疫调节治疗: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核苷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1.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3.骨髓抑制:脱发、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4.肝肾损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等。
核苷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核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以下是合理使用核苷类药物的一些原则:1.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药物,遵循用药规范和用药原则。
2.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在禁忌症患者中使用。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用核苷类药能有什么效果
用核苷类药能有什么效果,这是很多人都想全面了解的,因为每一个人来说,都想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更健康,所以为了能让自己身体保持健康,就想全面了解一下,通过这种药物的治疗有什么效果?下面内容就做了具体的介绍,所以对于很多朋友可以全面了解一下。
这类药物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故预期你能得到:
能很快控制病情发展:极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只要几个月血清转氨酶就能正常;失代偿的肝硬化控制病情较慢,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如果已用核苷类药6个月,极大多数病人可以逃过这一次的劫难了。
能较快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但不同药物有较大差异,也因病人治疗前的病毒水平而异。
然而,核苷类药不直接抑制病毒抗原的合成,1年治疗只有20%左右的病人“大三阳”消失。
用核苷类药治疗的病人,常常肝功能试验正常了,血清HBV DNA检不到了,但还是“大三阳”。
病情控制了,“大三阳”似乎是一顶空帽子,但如果不转换为“小三阳”,病情很不稳定,一停药多半早晚要复发。
能稳当的控制病情发展:因这类药物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与病人的免疫状态关系较小,有免疫虚损的病人同样有效。
除了很少数不顺应的病人,极大多数病人都能稳稳当当的控制病情发展:肝内炎症逐渐消散,肝纤维化停止发展,甚至已有一些结节的早期肝硬化也能逆转,据临床试验的数据,认为是最好的抗纤维化治疗。
用核苷类药能有什么效果,相信通过以上全面的了解,很多的人已经了解了这种药物有什么效果?它主要的效果是对于肝脏特别有作用,所以对于很多肝脏出现问题的患者,可以对这样的一种药物全面的了解,了解它的效果有哪些?然后可以选择这种药物治疗自己的肝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