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541.5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④ 理想人格
浑沌、神仙
●《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
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窍,七日而浑沌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郭沂: 一派源于史官,其传承系统是:老聃 → 文子 →太史儋→关尹子→黄老学派;
一派源于隐者,其传承系统是:早期隐者 → 杨朱→列子→庄子→庄子后学。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起于战国,盛行于汉初。齐国的“河 上丈人”、稷下学宫的学者已经有了综合儒、墨、 名、法、阴阳家的思想,提出了礼法并用、适时 务实的政治主张。 《吕氏春秋》也是黄老道家思想综合的典范。
汉初,黄老道学盛行,主要代表有陆贾,盖公、 司马谈。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黄老道学
陆贾说:“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 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 于巷,老幼不愁于亭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 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 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 《至德》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书中对黄老道学进 行了总结:“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 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 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 自序》引)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② 更高的知识——“不知之知”
●“一”究竟是什么? 惠施说: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 内,谓之小一”。 《齐物论》还说:“是不是,然不然……忘年忘义, 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无竟”是得道的人所住 之境。这样的人不仅有对于“一”的知识,而且已经 实际体验到“一”。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① “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 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1.“自本自根”的天道观 ②物
●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物是不断变动的 ●物是气构成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下一气也。”《知北游》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① 幸福观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认识论”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 18 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闭目塞耳,静心沉思。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袭明: 按道、常、规律办事。 ●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46章)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 :“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 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② 更高的观点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 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 ●《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㈠ 贵无派 代表:王弼
①“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②“静为噪君”的动静观。
③“得意忘象”的认识论。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㈡ 自然派
代表:稽 康、阮 籍、刘 伶。
其名言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公开痛 斥礼法名教,仁义六经,主张“人性以从欲为 欢”。到西晋后,“任自然”成了“任达”, 纵欲之风恶性膨胀,清淡放荡,不问政事,乃 至发展到“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对弄婢妾”。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愚民政策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4.政治哲学
② “无君论” ③ 社会理想
《马蹄》篇写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 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㈡ 道教的主要信仰
道教的基本教义可概之为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道教的基本教规: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教要求信徒要象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慈爱万 物,去奢念,清心寡欲,谨慎自守,不逞强,不 称霸,唯此方可成为真人神仙。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道家的三个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④道教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② 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①有限的观点
●“天籁”(地籁、人籁) ●“是非莫辩” “辩无胜” ● 正处、正味、正色 ● 朝三暮四 《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③ 生死观
●主张“重生”,反对“轻生” ● “外生死” 《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 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圣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 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③ “物极必反” ——宇宙的不变规律(“常”)
●矛盾 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对) ●矛盾相互依存 :故有无相生,难易向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物 壮则老。”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转化是一个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杨朱的基本观念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 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 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4.政治哲学
① 无为自然
●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 《庄子.骈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 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 所去忧也。”
《庄子.至乐》篇有个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 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 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 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 先圣不一气能,不同其事。”
王忱、刘伶、石王斗富、王济、羊琇 , “看杀卫玠”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㈢ 崇有派,代表:裴 危页
㈣ 独化派,代表:郭象,向秀 ①“万物独化”的本体论
②“冥而忘迹”的认识论
③“大小俱足”的诡辩论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㈠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相传沛国丰人 (今江苏丰县)张陵(34—156年)学道四川鹤鸣 山,得太上老君口授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当 时入道者需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张陵 被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教”。 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 立了道教丹鼎一系。著《抱朴子内篇》,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Hale Waihona Puke Baidu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1.“自本自根”的天道观
①道
● 自本自根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 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 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 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理也。” ● 道无成无毁
●相对幸福 ●以理化情,达生知命 自由尽性
●绝对幸福
无己、无功、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② 人生观
●“缘督以为经”,才与不才之间
《庄子.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㈠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教”,废除三张 (张陵、张衡、张鲁)伪法,提出以封建“礼教”为主要 内容,以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创立了“北天师 道”。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从符箓角度发展了天师道, 创立了道教符箓一系,重符箓丹鼎的天师道,史称“南 天师道”。 元朝南北天师道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同时,道教 内另一支——全真道兴起,反对正一道注重符箓禁咒,强 调识心见性的内修功夫。 明中叶后道教渐失人心,开始衰落,清朝重佛抑道,乾 隆将正一真人官阶从二品降为五品,限制天师职权,取 消了天师统驭三山(龙虎山、合皂山、茅山)的地位,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抱朴子 · 审举》载当时人评察举制 的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 将怯如鸡”。(名士赵宣)
满口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三国的混战,曹氏 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都使人厌恶名教,向往清静无为 的思想。因此,使得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想。 “玄”,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当时的学者,奉《周易》、《老子》、《庄子》为 “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