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87.84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消费人群。
某种程度上大学生接受着高校的先进教育,本应该有着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旺盛,追求新颖,消费冲动而又不具有理性。
在此,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并得出了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而形成的新型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促成的群体消费理念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从众心理暗示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
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
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
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1.1高档型消费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
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
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
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
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
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快感。
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原因:
1.社交压力:大学生一方面需要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也担心被人嫌弃、不受欢迎。
由此,他们会去追求更高档次的消费品,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2.沉溺于消费文化: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认为拥有昂贵的物品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价值。
此外,还可能涉及到时尚、潮流的追求,过度追求潮流造成了不良的消费心理。
3.缺乏理财意识:大学生往往没有经历过独立生活,而父母提供了舒适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得大学生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缺乏理财意识是导致他们不合理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策:
1.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消费品真正的价值,明确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条件,知道如何高效地利用自己的金钱。
比如,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参考产品的价格、使用寿命等因素,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2.强化理财意识:大学生应该开始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定期规划和核算自己的生活费用。
每个月将部分资金定向存入储蓄账户,长期利用利率回报进行理财。
3.建立正确的社交心态:大学生应该摆脱社交压力,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并独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值得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交地位而过度消费。
4.适当借鉴先进经验:可以向经济学老师、成功理财的朋友,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等取经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金钱。
浅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社会心理学分析(5篇)第一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社会心理学分析浅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 进入大学后,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当今高消费的思潮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消费倾向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型消费进行分析关键词: 畸形消费高档型消费攀比性消费从众心理盲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
但是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
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
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无形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独有的消费特点。
第一,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
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是质量。
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真正靠打工挣生活费的学生人数并不多。
所以,我们在花钱时通常是十分谨慎的。
当然,在众多的大学生队伍里,也有家庭条件较好,能够为其不成熟消费买单的大学生,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仅仅是一少部分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同学的情况。
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
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
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园内,穿着名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男生,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
可以说,在大园里进行品牌的调查,就基本反应出这一地区市场上各品牌的销售情况。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消费上面临了更多的选择和诱惑,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信息的影响和引导,进而导致了不少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出发,分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二、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1. 低头族现象: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低头族现象,即在公共场合或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社交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真实的生活和学习。
2. 购物狂潮:大学生对时尚潮流和新奇玩意的追求,导致了他们在网络购物上的非理性消费。
频繁的网购行为不仅影响了其经济状况,也使其陷入了物质欲望的漩涡。
3. 慷慨挥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倾向于慷慨挥霍,大手大脚地花钱,缺乏储蓄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
4. 虚拟赌博:一些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赌博,沉迷于赌博游戏中,不断花费金钱和时间,甚至陷入赌博成瘾的泥淖。
1. 广告宣传的诱惑: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广告宣传充斥着网络,诱惑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特别是一些时尚品牌、游戏平台等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进而促使他们进行非理性消费。
2. 社交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交网络的广泛影响,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他们接受到各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的信息,往往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攀比和模仿,进而导致非理性消费。
3. 心理因素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业负担和生活压力下,倾向于通过消费来寻求快感和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1. 经济负担加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导致了经济负担加重,甚至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品质。
2. 学业受损:由于沉迷于虚拟世界、购物等行为,大学生的学业受到了影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了旷课、逃课等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展开分析,从现状、表现、关系、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普遍偏低,非理性消费心理表现为盲目跟风、冲动消费等现象。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加强心理训练等方式来改善这种现象。
最终,本文总结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管理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实现理性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现状、关系、影响因素、改善方法、关联性总结、管理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了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探讨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从而有效预防和改善这一现象。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及非理性消费心理的表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方法,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消费心理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现状及非理性消费心理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因素。
通过研究,旨在找出改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非理性消费心理的方法,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不良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生活质量。
也有助于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的实现将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促进社会更好地关注并支持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愈发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消费压力更加突出,诱发了他们非理性消费的行为。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
通过互联网金融工具,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网贷等金融产品,从而满足自己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也为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认同消费”的心理,即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心理需求。
二是消费信息泛滥。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费信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这种信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消费诱惑,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消费冲动。
三是金融产品刺激。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产品更加灵活多样,各种消费分期、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推出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消费陷阱。
这些金融产品往往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政策来诱导大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一方面,非理性消费会极大地增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导致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非理性消费还会降低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加重贫困人群的生活压力。
非理性消费还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家庭矛盾,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消费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消费观念,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培养自我控制和理性消费的能力。
二是规范金融产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严格规范各种消费分期、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杜绝利用各种手段诱导大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
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标题: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摘要: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消费主要集中在学习用品、娱乐和社交活动上,同时存在着理财观念不强、消费偏好单一等问题。
本报告以数据和案例为依据,提出了一些改善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建议。
1. 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在不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调查结果分析2.1 大学生消费主要集中在学习用品、娱乐和社交活动上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开支主要包括学习用品、娱乐和社交活动。
其中,学习用品占比最高,娱乐和社交活动次之。
2.2 理财观念不强,消费偏好单一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理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缺乏长远规划和储蓄习惯。
同时,大部分学生消费偏好较为单一,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潮流,缺乏消费理性。
3. 影响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原因3.1 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消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3.2 同伴压力和社交媒体同伴压力和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消费行为、社交媒体上的展示和宣传都会对大学生的消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改善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建议4.1 加强理财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合理消费和储蓄的习惯。
4.2 多样化消费观念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不盲目追求潮流和时尚。
4.3 加强家庭教育和引导家庭应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理性消费和储蓄习惯。
同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同伴压力,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转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
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关注时尚潮流、分享购物体验、互相推荐商品等。
这种转变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定义与表现非理性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情感、冲动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基于实际需求和理性判断做出的消费决策。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盲目跟风、攀比心理、过度消费等。
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一)信息过载与消费决策的迷失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容易产生选择困难和迷失。
他们可能会因为看到同龄人的消费行为而盲目跟风,或者因为追求时尚潮流而过度消费。
(二)攀比心理的滋生与强化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分享功能使得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得以滋生和强化。
他们可能会因为追求在同龄人中的地位和认可度而进行非理性消费,比如购买昂贵的名牌产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三)缺乏自我控制与过度消费社交媒体上的购物便利和各种促销活动使得大学生容易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情感波动而进行非理性消费,购买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
四、对策与建议(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减少信息过载和攀比现象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自律,规范信息发布和分享行为,减少信息过载和攀比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大学生经济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追求时尚、盲目购物等。
这种消费行为往往是出于虚荣心、攀比心理、追求与同龄人的不同等心理需求。
这些需求往往是暂时的、虚无的,无法真正满足个体的内心需求。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往往会导致金钱浪费,给个人经济带来负担。
非理性消费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经济压力增大,焦虑和紧张情绪逐渐加剧。
在追求名牌、时尚的过程中,大学生为了购买心仪的商品可能会花费大量金钱,从而增加负担感。
非理性消费也可能导致自尊心的受挫。
当大学生与同龄人的消费差距显著时,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力,产生负面情绪。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问题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明确物质消费不能代表个人价值,要将精力放在学习、成长和提升自我上。
大学生应该培养理性消费的意识,理性评估物质消费的真实需求,避免盲目购物。
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预算,合理安排每月的消费计划。
大学生还可以寻找其他的精神享受,如阅读、音乐、运动等,从而转移对物质的过度依赖。
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如果自己的负性情绪无法自我调节,可以请教心理老师或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评估物质需求,并寻找其他的精神享受。
积极寻求心理帮助也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消费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消费中的地位逐渐显现。
与此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也逐渐增多,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经济状况,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表现为盲目跟风消费、虚荣心作祟、过度使用信用卡等。
盲目跟风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赶时髦、追求新潮而购买一些昂贵的物品,虚荣心作祟表现在大学生因为在同龄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而过度消费,而过度使用信用卡则是指大学生在没有足够还款能力的情况下过度借贷,导致债务危机。
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浪费了大学生的经济资源,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会导致经济压力增加,由于非理性消费而造成的消费支出超过了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面临经济困难。
这种经济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
非理性消费也会导致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空虚感增加,因为非理性消费所得到的物质享受并不能持久,大学生在享受物质上的快乐后很快就会产生空虚感,这种空虚感会引发大学生的负性情绪。
非理性消费还会导致大学生的自我否定,由于非理性消费所产生的后果会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导致负性情绪。
那么,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大学生应该明确理性消费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消费,避免盲目追求时尚和虚荣。
大学生应该自觉控制消费欲望,适度消费,避免过度使用信用卡,避免消费超出经济承受能力。
大学生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当感到负性情绪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排解情绪。
在社会的发展中,大学生非理性消费问题将不可避免,我们需要认真面对这一问题,找出解决途径,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现象。
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问题,才能有效的保证其经济和心理的健康。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摘要】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非理性消费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改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途径。
结论部分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建议。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相关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重要性、原因、关系、影响因素、改善途径、影响、建议、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在非理性消费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规律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及改善途径,可以为大学生自我提升、消费行为改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开展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还可以为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提供可行性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研究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在面对消费选择时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陷入非理性消费的泥沼。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关系,可以为教育部门、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预防,为构建理性消费社会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非理性消费心理分析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自我控制能力和消费心理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90后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内容摘要这篇文章就是通过互联网发放问卷调查表,来了解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解决方法。
大数据的时代,在这篇文章里笔者结合了不同的数据和新闻消息来论证“90后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带来的危害和后果,通过这一次的调查来看看,在经过其他作者写的关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文章下,有没有改善和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现在的人们对于理财的观念日益重视,但像90后的女大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们很少会知道赚钱有多么的难,所以花起父母的钱来是一点都不心疼。
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她们对于理性消费这一个事情的观念薄弱。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自然而然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
这种消费的方式行为下,到底有多少是理性的又有多少是非理性的行为。
现在正是网络发展时代,很多东西根本都不用走出家门,随手一拿手机,电脑就可以去购物,去消费。
每一年的双十一消费报告一出来,大多数都是女性在消费购物,女性本来就是一个不理智消费的群体。
在这种非理性消费的状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最近可以从各大新闻看到“女大学生裸贷”“女大学生去做援交小姐”“某90后女大学生因还不起购物消费欠下的债自杀身亡”,这个问题真的日益严重,我们要减少这个问题情况的出现当然是要直面去面对这个问题的根本,为什么女生会非理性消费,消费在了什么地方,是否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去消费等等......这类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90后女大学生会陷入一个消费的死循环。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调查报告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r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The Post-90s Female CollegeStudentsAbstract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analyze thi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 final conclusion and solu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 this article, Iauthor combine different data and news to demonstrate the harm and consequences of "post-90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 I want to see through this survey whether this serious problem can be improved and solved under the article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 written by many predecessors. Nowaday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but like the post-90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y seldom know how difficult it is to make money, so they don't care about spending their parents' money. Such a way of life makes them weak in the concept of rational consumption. In today's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natural consumption level is also higher and higher. In this way of consumption, how much is rational and how much is irrational. Now is the era of network development. Many things don't need to go out of the house at all. With a mobile phone, computers can go shopping and consume. Every year, as soon as the "double eleven" consumption report comes out, most of them are women shopping, and women are an irrational group of consumers. What kind of problems will appear in this situation of irrational consumption? Recently, we can see from the major news tha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aked lo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be a miss of aid" and "a post-90s female college student died of suicide because she can't afford the debt owed by shopping consumption". This problem is real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Of course, we should face this problem directly if we want to reduce this problem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why girls consume irrationally, where they consume, whether they are necessities, why they can't control their consumption and so on... This kind of problem must be solved, otherwise, the post-90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ill fall into a dead cycle of consumption.Key words: Post-90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Ir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Investigation Report ;目录内容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 (2)1. 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2)2. 网贷盛行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与此大学生们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加。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们很容易被各种消费诱惑所诱惑,导致非理性消费的行为频频发生。
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会给大学生们的经济状况带来压力,更会引发负性情绪的产生和加剧。
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消费诱惑、保持良好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外表形象和物质享受,导致消费观念的改变,会出现过高的消费倾向。
一方面,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压力,通过消费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体验短暂的快乐。
大学生群体众多、交际圈广阔,他们经常被社交媒体、朋友圈等外部因素所影响,导致跟风消费,追求所谓的潮流。
这些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会导致大学生们在消费后出现后悔、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广告和社交媒体上的美好生活展示很容易产生向往和模仿。
大学生对于消费和金钱的认知常常还不够成熟,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往往容易在心血来潮时进行消费。
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缺乏计划性和自控能力,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频繁发生。
这些心理因素导致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增加,从而产生了消费后的负性情绪。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度的溺爱或者过度的苛刻,导致他们对金钱和消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健康认知。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在外面会表现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对消费的过度放纵,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而随着非理性消费行为不断增加,大学生们也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包括焦虑、自责、挫折感等。
论文导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消费群体。
所以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不仅对个人。
就其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具备较高学历,知识面较广泛,同时对新生事物有较高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费上呈现为追求高品位、潮流化、前卫化、个性化;但同时他们一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消费上有的表现为量力而行,而有的则在出现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和人际交往支出过度等问题。
因为消费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所以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下面本文在关注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状况的基础上,就其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动机与大学生消费动机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的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
动机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方面是内在条件,即需要。
动机由需要激发。
当人的某种需要被个体意识到时,就以行为动机表现出来。
另一个方面是外部诱因,即外部刺激。
外部社会环境的刺激引发了个体对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动机。
这样,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形成一股合力,最终导致动机的产生和具体行为的实施。
消费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消费个体向一定目标进行消费活动的心理动因。
消费动机表现在大学生消费者的身上,其形成、变化和发展,其强度和范围等,都会打上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的烙印。
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晚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对自我关注日益强烈,渴望给他人以美好印象。
同时其要解决的主要人生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普遍心态是追求新奇、独特,力求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大学生年龄特点而形成的特殊矛盾导致了其消费动机除了具有消费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众性强。
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日益多样化,非理性消费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非理性消费背后,常常伴随着各种负性情绪。
本文将从消费的非理性性质入手,探讨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非理性消费。
非理性消费指的是在购买决策中,消费者没有准确评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而是受到情绪、社交压力、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盲目追求满足即时感受或显示身份地位的高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常常对自己的购买行为产生后悔、焦虑、挫败等负性情绪。
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负性情绪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落或焦虑的状态时,往往会倾向于通过购买物品来暂时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这种消费行为往往是冲动的、缺乏理性的,导致负性情绪的暂时缓解并不能持久。
非理性消费也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当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盲目追求奢侈品、追求虚荣心的满足时,一旦对购买决策产生怀疑或后悔,就会引发焦虑、内疚、挫败感等负性情绪。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的陷阱呢?社会压力是导致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同学、社会的巨大压力,往往希望通过炫耀自己的消费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成功和价值。
当他们无法满足这种社会认同的需求时,会产生负面情绪。
广告和商家的营销手段也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因素之一。
广告宣传往往以年轻人追求潮流时尚、追求精神满足为主题,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
大学生常常受到这些广告的影响,盲目根据广告中的美好形象或承诺进行购物,最终导致购买决策的后悔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那么,如何应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呢?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宣传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购买决策中注重产品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而非盲目追求短暂的满足感。
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特征具有冲动性、随意性、攀比性、结构不合理等特点。
当然并不是某一原因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费不合理、奢侈、浪费、攀比等现象,它是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个人因素等。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社会因素、自身所处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国城乡贫富差距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很深的影响。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也和此类社会原因有着一定的关联。
由于社会上一些畸形消费观点和舆论的误导,以致使他们以一种非理性的以互相攀比的心态为特征的消费倾向。
一定时期的消费倾向、消费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舆论,也会对这些面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兴趣的大学生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大学生生活在青年群体场所中,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往往更加敏感、迅速。
所以,社会的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特别深刻的。
再有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教育总体水平的不断加深,我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化越来越明显。
家长从小就对子女呵护有加,乃至于这些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也成了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特别是子女上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孩子。
另一方面,这些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来,“金钱来之不易”这些词汇在他们心中完全没有概念,以至于他们花钱大手大脚。
2、家庭和学校消费教育缺失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家庭的家长更注重的是子女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几乎没有对子女进行过正式且全面的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子女从小就没有能树立起完整且系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以至于进入大学财政相对独立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
再有就是,大学消费教育的缺失与高校的思想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原因及对策探析针对当今大学生不良消费的表现,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解决的对策。
标签:消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今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苗儿”,这一代人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思想观念都与以前的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不良消费的主要表现1.消费追求时尚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事物,并且敢于尝试新事物。
目前,大学生拥有手机已是普遍现象,拥有电脑也不是稀奇事,据调查在某校2007级一个24人的班级中只有1人未使用手机,一个拥有8名同学的寝室有3个人有笔记本电脑。
可见比例之大,数量之多。
此外拥有数码相机、MP3等的同学人数就更多了。
2.消费心理从众性。
从众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因为在我国大学生过的都是集体生活,所以这种从众消费行为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许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品牌服装、化妆品等等。
3.消费结构多样性。
现在的大学生消费内容非常多样化,不像以前的学生把每月支出的大多数用于生活费用。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上网、娱乐、各种聚会以及谈恋爱花费等日渐成为消费热点。
男同学大都把钱用于上网和娱乐方面,每当有钱的时候就和寝室的同学或者要好的哥们小聚一下,给女友买点漂亮的衣服或礼物。
女同学则主要用于零食、化妆品、上网、交友。
4.消费缺乏计划性。
合理分配开支是消费的基本原则,而现在大多数学生对于消费缺乏计划性,有些学生虽制定了计划可很难坚持。
每学期父母给的生活费不会合理的安排和使用。
往往在每学期初的时候比较充裕,所以大手大脚的花钱,毫无节度,到了月底常常是入不敷出,出现财政赤字,不得不东挪西借,节衣缩食。
-29 -2010年第6期 山东省团校学报 No.6,2010(总第80期)
青少年研究
General,No.80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3
王 丹 刘海鹰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倾向。笔者在总结大学生消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从社会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社会学[作者简介]王丹,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刘海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山东淄博 255049
)
所谓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指违背社会相关消费法规和道德、不利于消费者健康和发展的、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消极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较科学、合理,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倾向,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注重原因分析与对策引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观念超前和实力滞后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很多大学生的消费存在问题,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总结起来,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符号性消费,忽视实用性消费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消费主要不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而是作为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手段。他认为变换不定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激发人们欲望的能量,消费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消费是既包括集体认同也包括个体身份认同的象征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1]就众多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说,它是对符号本身的消费,或者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
所获得的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满足感,抑或是对自身地位与身份的认同感。大学生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其他同学做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基于竞争意识形成的攀比心理在某些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在学习上进行攀比会激励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个人能力。然而,他们的攀比还表现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有些学生为了争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超前超标地进行符号消费,忽略了实用性消费。还有些学生的家境并不好,但自尊要强,受不了落后于他人的压抑感觉,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同学的消费方式,而不考虑商品的实际功用与自身的消费能力,造成家庭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另外有些大学生甚至想借由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符号价值,来彰显自身的价值与地位,以博取他人尤其是
3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编号:115GZ58)的阶段性成果。 -30 -
同龄人的倾慕,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2.注重物质享受性消费,忽视学习发展性消费大学生重视物质享受性消费主要体现在追求品牌、新奇、时尚。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已超越生存性消费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关注的是展现自我的消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名牌消费。在穿着方面,有调查显示,对于名牌产品的消费,当被问及“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90%大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2]在饮食方面,吃饭不仅要讲档次,还要讲排场。比如麦当劳这种快餐式食品,由于其服务质量及消费环境的较高层次性,在我国城市的快餐业中脱颖而出,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大学生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却极大地忽视了学习发展的消费。现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而是越来越追求吃好穿好玩好等享受性消费,但同时却对提升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发展性消费的认识严重不足。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消费在日常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7.37%,用于购买名牌产品和上网的消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0.77%和8.56%,而考试辅导班和书籍费所占百分比仅为1.77%和0.44%。[3]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学习发展性消费的认识不足和对提升个人内在消费意识的淡化。3.无计划消费、超前消费现象严重大学生虽然能够决定他们的日常消费,但经济独立意识差,消费心理不成熟,在消费时,他们缺少必备的消费知识和理财意识,不能有计划地支配整个学期的生活费用,往往只追求即兴消费。许多大学生每学年的生活费用支出往往是前松后紧,手中有钱就乱花,几乎没有预算可言,有些大学生就因为学期初频繁购物致使学期末要借债度日。这些都反映出他们消费的无计划性,理财能力缺乏。当代大学生以追求时尚和新潮作为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甚至以满足虚荣心为价值取向。他们过分追求时尚、新潮、前卫,片面崇尚超前消费,这种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因此他们趋之若鹜。近年来社会上流行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各大银行把这种消费也推广到了校园,免费为学生办信用卡,所以很多大学生深受影响,
走入超前消费的误区,甚至成为“卡奴”。这种非理性的消费现象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几个视角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攀比消费、炫耀消费、从众消费、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现象,成因很多,笔者试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分析。1.消费主义视角随着全球化过程向越来越多国家蔓延,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思潮自然会对中国的消费者产生影响。目前对大学生消费有巨大影响的西方文化思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文化倾向和最确切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4]。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追求高消费、超前性消费、无计划性消费,放松了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它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大学生接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机会比较多,
思想上容易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过于注重符号性消费和物质享受性消费就是一个证明。2.符号价值视角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消费过程其实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纵活动[5]。大学生思想异常活跃,主观能动性较强,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消费上的时尚、前卫、个性来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一味地追求新、奇、异,过于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自我表现的消费欲望强烈,但同时他们也表达着被社会认同的渴望和对自我认同的肯定。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人们-31 -
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人虚荣、显耀、装富的消费心理渐渐表现出来,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宣传媒介也在大肆渲染享受主义,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寻求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这些炫耀、攀比的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表现出盲目的从众消费。3.自我认同视角埃里克森指出,在社会化的阶段中,青少年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6]。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容易形成较高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感一旦确立,就可以在相互依赖或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迫切的寻求认同的需要,需要得到同辈的认同,成为群体的一个成员。群体的形成就会出现一定的潜规则,并且具有某种强制性,成员若不遵从群体标准,就可能受到讥笑、嘲讽等压力。迫于这些压力,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会通过模仿、顺应、同化的方式来选择商品,以期在同辈群体那里得到良好的印象。这样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出于满足实用性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同辈群体的要求,产生盲目的从众性消费行为。4.社会交换理论视角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他在其成功命题中指出,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获得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他指出,这个命题所讲的是,不论一个人是因何种原因或理由而活动,如果他的活动被证明是成功的(即获得报酬),那么这个人就会重复该活动[7]。例如,当大学生因虚荣心而购买某名牌产品后,如果经常获得别人的倾慕或较高的评价,他便从中获得了期待中的报酬———虚荣心和满足感,那么,在以后需要购买该类产品时他就可能再次购买该名牌产品。大学生在选择名牌的同时,既有了质的保证,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虚荣心,即获得了期望中的报酬。“名牌效应”似乎在大学生消费中也便长盛不衰了。这是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矫正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扬弃西方的消费观念今日中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面对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文化,
在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因此,对于西方的消费文化观念,应引导大学生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对其精华的部分进行转化、吸收,对不良的部分放弃、拒绝。2.优化社会风气,营造影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良好的消费环境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人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受到他人的态度和期望的影响。因此如果全社会能够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人们之间能够达成健康消费的共识,那么,大学生在购物过程中由于受人们理性消费的态度和期望的影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首先,从社会消费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反对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消费的新风尚。其次,规范家长、教师的消费行为。家长、教师都是学生行动的楷模,在消费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为学生做好表率,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最后,净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非理性消费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消费知识欠缺、理财能力弱。例如,商家促销期间标价为0.99的商品,其实只比其实际价格便宜0.01,此时缺乏相关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的大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捡了便宜,大量购买,结果无计划性消费、非理性消费现象出现。因此,高校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一些讲授理财知识的选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