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型汽车产业构建策略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534.58 KB
- 文档页数:4
第27卷第6期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o1.27 No.6
2013年12月 Journal of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December 2013
“铆
低碳型汽车产业构建策略探析
口周 园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型
经济社会的构建,汽车产业需要通过构建外部低碳价值链、调整汽车产业内部结构和优化升级产品、革
新汽车产业内部制度等策略,构建一个全面的符合低碳经济特征的低碳型汽车产业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价值链;成本制度革新
【中图分类号】F41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3)06-0039—04
一
、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起源于1992年联合国大 会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3年 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 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 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提出在英国创建低碳经济 社会的构想。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发表《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 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布 “巴厘岛路线图”,强化落实了《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具体的实施领域,成为全球迈向低 碳经济的里程碑。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 与会的192个国家缔约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 排协议,并公布了其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的 浪潮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展开。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 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 建议,12月国务院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白皮书中提出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耗费方式,
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2009年
9B,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至此,发展
低碳经济社会的步伐在我国开始全面展开。
2012年1 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构建低碳
经济社会的构想,提出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
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001年到2012年,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
从2001年汽车年产销233.44和236.37万辆,到
2012年汽车年产销量达到1927.18和1930.64万辆
(各年产销量及增速见图1),2009年伊始,中国已
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然而,在汽车产
【收稿日期】2013-05-12
【作者简介】周园(197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财务会计、成本管理。
・
39・
绿色能源和材料,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在 产品的设计和研究开发阶段,必须考虑产品使用 预期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设计低碳化产品,如 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将产品的回收和再制 造考虑在产品的设计中,如废旧汽车的回收和再 利用;在生产阶段,不仅要考虑降低能源和材料 的耗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或通过改进管理等 方法,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还要积极采 用环境友好技术,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在销售和售后阶段,要降低产品不必要的转移成 本,建立通畅的销售网络,提供产品的售后技术 和维修服务,提供废旧汽车的回收和利用等。 汽车企业价值链的低碳化必然带动上下游产 业的协同变化,这就要求供应商能够为其提供绿 色能源和材料,减少汽车产业对石油、煤电、天 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生产服务部门能够 为其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生产过程改 进等的技术支持,以及高技术人才的引进、资金 的融通等;销售商、物流企业和废旧汽车再生产 企业,能够为其提供畅通、便捷、直达式的销 售、售后和回收网络,减少不必要的节点和对环 境的污染,同时对销售状况进行调研,为生产企 业提供产品预计售量信息,指导企业做好生产安 排,降低存货成本,并减少废旧物资对环境的污 染,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等。汽车产业与上下游产 业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发展,这样,企业链 条式的价值链,在低碳经济下转变为一个扩散式 的网状价值链,形成了以低碳为纽带的产业集群 体。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产业价值链的联动作 用,能够带动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价值增值和 低碳化。 2.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在汽车企业价值链 中,生产者服务业较之其他产业对汽车产业的低 碳化发展更具意义。Muller和Zenker(1997)认为 生产者服务业能够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2Ol1)运用1999-2008年我 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 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生产 性服务业可以有效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赫伯 特伯和迈克尔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在制造业 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提高了 制造业中劳动和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邱小欢、 万晓兰(2011),江静(2007),王保伦、路红艳
(2007),宣烨(2012)分别从中介效应、行业规
模、投入产出、交易成本和空间聚集的外溢效应
等角度,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对
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显著作用。生产者服务业
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生
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汽车服
务业对汽车产业的能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聚集地的生产者服务业,强化汽车制造业与服务
业的低碳化互动机制,通过产业链中的技术溢出
效应和规模效应等,促进汽车产业的低碳化发
展。如生产者服务业通过对汽车企业提供诸如技
术支持、信息收集、营销战略、市场调查、人力
资源配置、售后服务等业务,提高企业对核心技
术的专注度,提升低碳技术向低碳产品和低碳生
产过程的转化速度,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还可通过金融业引导汽车企业对低碳产品和
低碳生产的开发;亦可以发展物流服务业,建立
通畅、便捷的物流网络,减少运输途中的碳排放
等。汽车服务业的低碳化引导与协作,必然促进
汽车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3.建立低碳监督体系。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的研制、现有生产能力的改进、环境的保护和治
理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除通过财税政策等对其
进行引导外,还应对汽车产业价值链进行延伸,
将低碳监督体系纳入汽车企业低碳价值链中,对
企业环保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
增加企业对社会碳管理的贡献值:还可以通过建
立健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认证机构、企业环境
责任履行状况披露机制和社会监管机构等发展低
碳监督体系。在低碳监督体系下,汽车企业应该
定期披露低碳技术的采用情况,低碳产品在总产
品中的比重,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环境治理的
成本等;金融业应该披露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
低碳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低碳化改造等的信贷情
况。低碳监督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对企业
环保责任的履约状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使新
能源、新技术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处于汽车
产业价值链的顶端,从而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的低
碳化发展和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二)汽车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品优化升级
汽车尾气排放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
・
41・
一
,
低碳经济对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低 碳产品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2012年,国务院 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 未来八年的发展战略。研制和生产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必将带 来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这既 是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其发展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产品已经成为汽车产 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和节能 汽车的开发和投产是低碳经济诉诸汽车产业的必 然要求,而以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为主要产品 的汽车企业也必将处于汽车产业内部价值链的顶 端,通过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带动整个汽车产业向 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汽车产业内部结 构调整与产品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之举。 (三)汽车产业内部制度革新与低碳化管理 汽车产业在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中,除需处理 好汽车产业与外部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部 结构等问题,还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满 足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生产运营成 本。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利用现 有生产能力,严格控制能源耗费,这就要求企业
必须能够准确地核算成本,并进行严格的成本控
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耗费。然而,
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实务现状并不乐观。
2006—2008年,我国商务部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联合组成的中国企业成本计算课题研究组对
包括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等在内的
209家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状况进行了问卷
调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成本要
素范围狭小,费用分配缺乏科学性、无法反映成
本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落后等问题。我国从1985年开始,尚未公布新的
成本核算制度,原有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
例》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2011年起,
财政部开始研究制定分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但
至今尚未制定完成。汽车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是汽
车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手段,汽车产业内部制
度革新亦是低碳经济对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
益化要求,汽车企业除需打造低碳化的生产体系
外,还应营造低碳化的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活
动的方方面面都应注意成本的节约、低碳化的经
营管理。
【责任编辑:关鉴航】
【参考文献】
[1]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lO,(4).
[2]宋海龙.低碳经济视域下的汽车产业危机及其化解[J].求索,2O12,(10).
[3]任志新,何秋雨.低碳经济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4).
[4]朱嫒嫒,朱桂平.基于低碳经济的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 1,(7).
[5]袁健红,张亮.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6]胡登峰,王丽萍.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J].软科学,2O10,(2).
[7]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8]赫伯特・格鲁勃,迈克尔・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l32、156.
[9]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农业经济研究,2011,(3).
[10]赫伯特・格鲁勃,迈克尔・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32、156.
[11]邱小欢,万晓兰.生产者服务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基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J].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2]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
经济,2007,(8).
[133王保伦,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07,(7).
[14]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l2,(4).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