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语文论文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谈人教版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鹤山市沙坪镇第二小学王艳芳本学期第九周,我们学校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令我陶醉的阅读教学——冯建玲校长执教六(2)班的《一夜的工作》。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同时不留痕迹地落实了积累语言、练表达的训练,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让我们悄悄地走进冯校长的课堂,静静地感受她那令人陶醉的教学吧。一、中心切入、整体感悟。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相信课文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谁能说说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生:找中心句,师随即板书:劳苦简朴)2、师:读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有的人》屏幕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师:就好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样,他虽然去世了,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3、师: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中外称颂。这一节就让我们跟随

作者一起走近周总理,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找中心句,引领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再一次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情本。并借《有的人》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二、走进文本、潜心品读1、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触特别深的?用波浪线画出来,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句子,也可以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你的感受。开始读书吧!(生:一边读一边画)2、师:好的,所有的同学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对总理这一夜的简朴感触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细节?读读你的发现。(部分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个学生回答)屏幕出示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师:找得真准!读得好!非常流利!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现。(生齐读)师: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有一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同学们再读)师:告诉大家哪个词语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生:极其简单师: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词语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极其简单”后面的的话,一起来感受这“简单”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极其”呢?来,读吧。师:假如把“极其”换掉,你会换哪个词儿?生:我会换“非常”。师:“非常”,不够啊!

生:我换“特别”师“特别”,还不够啊!换:如此、十分、特别、非常、尤其等,这些显然不够,惟有“极其”才够味道。我们再读一读这句。(教师轻声引读)“一张不大的……”,学生接着读下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充分地自由读文的基础上,画出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并在句子的旁边写自己的感受。把空间留给学生,这是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体现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通过换词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感受总理生活之简朴,从而把感受转化为朗朗的读书声)师:板书“宫殿”设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词?猜想一下,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会是谁?告诉你们,这座房子原来的主人就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载丰,什么叫摄政王?就是管着皇帝,权利比皇帝还大的那一个亲王。继续猜想估计,比皇帝还大的亲王,他的房子里曾经会有些什么东西?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生: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玩器皿……师:有可能的,完全有可能啊,在这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玩器皿,高档家具,无所不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价值连城,但是,同学们啊,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办公的地方后,有金银珠宝么?有绫罗绸缎么?没有,都没有,我们只看见(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读)他是一国的总理啊。然而,你看到了豪华的书橱吗?你看到了书橱上的古玩器皿吗?看到了舒适的沙发么?我们只看见——(一个学生读)(这个环节的学习目的不在于了解

宫殿的主人是谁,而在于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迸发对总理无比的崇敬之情,使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次次的朗读,老师并没有刻意要求怎样读,但学生声情并茂,真叫人感动。)师:简单吗?怎样的简单?(在“极其”上画重点符号)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看“极其简单”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周总理的身上分明有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是什么呢?生:艰苦朴素师: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作风生:无私奉献师:多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我相信再来读这句话,你们一定会读出更深的感情来。(全体同学有感情地读)(这里教师把作者的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让学生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感悟总理崇高的品质,同时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师:你们的神情告诉了我,你们被总理的人品和精神给深深地感动了。告诉老师,除了感受到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外,还有发现吗?(写作技巧:对比写法、使用数量词、先总后分等)生: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写总理生活及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师:能学以致用吗?“大扫除后,我们的教室干净极了”怎样写具体?生:我们的教室干净极了,书桌一尘不染,窗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黑板……

(读写结合本来就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这个环节引导读中悟写

法,学以致用,突显语文教学的本色)3、周总理的生活如此简朴,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来,读你的发现。比如——大屏幕出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师: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生:不同意,因为(略)师:你们看,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这样简朴的总理怎能不让你感动呢?(这里把课后的问题整合在阅读课文中解决。)4、总结:周总理的生活居然如此简朴,真是让我们意想不到啊,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的工作——极其劳苦。哪些同学对总理工作劳苦感受特别深,而且已找到了相应的句子,读读你的发现。大屏幕出示: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1)、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写周总理认真地审阅稿子。)(2)、总理如何审阅文件,你能在审阅前加修饰词吗?大屏幕出示:我会说:()地审阅(认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3)、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总理审阅文件的,请找出总理审阅文件的动作词。(看、画、想、问)。(4)、请大家自由读这句话。读后,看看你体会到什么?(可以从人物的精神方面、写作技巧方面来说)师:你真的读懂了。是的,当你用心走进课文,你就会发现书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甚至每个标点都可以读出滋味,读出感情来。(这是概括能力、

积累词语、朗读感悟等综合训练的高课效的教学环节。)5、总理审阅一份文件容易吗?何以见得?请说“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师:是的,极其的不容易!周总理审阅的仅仅是一份文件吗?请说“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6、“一尺来高”有多高呢?比划一下,这么高,想想该有多少份?7、多么辛苦的周总理啊!让我们一起用心走进总理这极不简单的一夜。老师引导:A、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齐读)B、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齐读)C、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学生齐读)(这里又一次采用对比引读,老师激情的导语,让学生的朗读包含深情,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仿佛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8、看插图写感受(软件:课文插图)师: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此时此刻,我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此时此刻,学生充满了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当学生有话要说,有情想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是训练书面表达的最佳时机。)9、师:是啊,周总理就是这样忧国忧民,他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国家,惟

独没有他自己,每一个目睹他一夜工作的人都感动不已。作者的心中更是像滚滚的波浪那样起伏不定。所以,在回来的路上,他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师:他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总都能听见他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师:作者的心情是这么激动,同学们,你们激动吗?那么,请你们用激动的心情自由读最后两段。请一位同学发出你激动的声音。(板书:激动)师:作者除了激动,还为新中国有一个这么好的总理而自豪。(板书:自豪)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歌颂总理吧。——在回来的路上,……师:此时此刻,老师感动了,老师想看见你们站起来,拿好书本,一起来发出我们的声音。齐读……(的确,与古代的达官贵人相比,只有新中国才会有这样的好总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被充分激了起来了,对于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的学习,任何的讲解都显得多余,此时以读代讲,以包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和释放是最佳的教学手段。)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1、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病的那最后的一段日子吧。大屏幕出示: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 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

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教师读至此声音哽咽,许多学生的眼里充满着泪水)师: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2、周总理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使我又想起《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搜集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深化和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在音乐声中,老师包含深情地读屏幕上的资料,同学们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美好情感的洗礼和升华。课的结束,老师又一次读起《有的人》让周总理永远活在同学们的心中。)这是情意浓浓的课堂,在这里,同学们入情入境地学习,思维潺潺流动,情感汩汩而出。透过冯校长的教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她教学的精彩与娴熟,更重要的是她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投入。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文获鹤山市一等奖、江门市三等奖。)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名言,广为 人们所知,也为当前教育理念作注脚。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而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因此,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没有大量的文本阅读,失去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谓熏陶只能是空中楼阁。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完成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潜心阅读。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具体的做法是: 一、淡化分析、讲解,让琅琅书声回到校园 古人早就有诵读的习惯,在学生的启蒙教学中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文学作品中无法言传的神韵。现在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重视朗读,一遍一遍地诵读,把优美的语句,优秀的文学篇章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孩子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心灵深处。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都是精挑细选、文笔优美的优秀文章,都非常适合诵读,尤其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诗歌,琅琅上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没有到位。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个别读了一起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朗读的面窄。

享受语文的意蕴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4305696.html, 享受语文的意蕴美 作者:冯效国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1期 文章的意蕴美,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依照美学规律寄托的某种理想。它铸就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在语言、节奏、结构、形象、意境、人性、伦理等众多元素所构成的美学系统中,意蕴美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享受语文的意蕴美,成了提高学生品位、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品词析句,寻求语文的意蕴美 语言是灵魂的外衣。对文本优美词句或重点段落的赏析,不但能体会作者高明的语言技巧,而且能寻找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从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幽幽的荷香,很容易领略到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美。透过这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自然美,学生会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显然,这是属于文本意蕴范畴的美学思想。教学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启发,学生难以把握。 于是,教师相机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表现荷塘月色的静谧美、朦胧美、和谐美?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研读“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学生似乎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再次品读,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在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之美。 到此,还可以继续品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学生会惊异地发现:无边的荷香月色使作者暂时忘却烦恼,但蝉噪、蛙鸣又把他唤回现实。教师适时启疑:作者的超脱是逃避吗?20年后,作者竟然有不吃嗟来之食的刚烈行动,这是他清白、独 立人格的必然发展。在柔美的背后,学生又体会到了作者的刚毅之美。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论文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

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版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关于读中感悟

关于“阅读教学中感悟”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教学具有重感情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吸收作品精华。”报刊杂志,教育网上,到处都可看到这个字眼: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可如今语文课堂中的“感悟”让人颇难释怀。 现状点击: 在语文课堂是,教师让学生一会儿读书、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汇报、一会儿画画……对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课文的重难点也一带而过,整堂课看上去气氛活跃,可除了个别学生的感悟有些价值外,大部分同学的感悟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教师对之也置之不理,问明原委:这是重感悟,不能搞繁琐分析。 何也,原因有之:(1)观念认识模糊,不知感悟为何物。(2)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尽管我们并不完全主张什么模式,但规律总是存在。规律总会给人更多的自由。(3)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灵活性大,我们教师缺乏自信,习惯于“拿来主义”,所以,难于驾驭课堂。 理性思考: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这就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那种“自然灵气,不思而至的思维睿智。”事实上,人们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主要凭借的往往还是感悟。因而敏锐的感

悟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牛鼻子”。但如今的教学,一味强调“感悟”忽略了理解训练,这种建立在没有基础之上的楼阅,终究要垮掉的。 实践策略: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用课文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内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让知识一点点充实他们的头脑,让精神因善于感悟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一、读为主线——悟之途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由读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读是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1、悟遣词造句之妙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如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学生在读中生疑:“异”是意思?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他们再读感悟。一生说:“异”就是他人的,别的。我没有到此为止,继续引导

从学习语文到享受语文

从学习语文到享受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出于对孩子的生命负责,出于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我深知,我的任务绝不仅在于教孩子学习语文。我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语文的精神世界,创造一种幸福的语文课堂,创造一个享受的学习过程,力求用语文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心灵愉悦,让孩子心灵智慧,让孩子心灵美丽。因为“心灵的素质,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塑造一个健康、美好、智慧的心灵,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一条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成功大道。” “新语文主题阅读”陪伴孩子们一路走来,我欣喜地发现,这个教育理想不再是神话,而是变成了一种可触。 一期以来,“读书”成了孩子们课内、课外的主要学习内容,他们快乐地读着,享受着。 上语文课,成了孩子们一件值得期盼的事情。每当一节课结束,我说“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抑或偶尔调课,我宣布“下节课改上语文!”,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齐声欢呼“吔!”,个个兴奋溢于言表。因为语文课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课堂,他们随着篇篇美文,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在山水画廊欣赏幅幅画卷,体会画山绣水中的诗情;沉醉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领略心灵花朵的芬芳;走进自然,揭秘自然,感叹“自然是人类之师”;透过硝烟里流泪的眼睛,唤起他们对和平的向往;聆听一支支生命的赞歌,萌动了对生命的思考;行走乡下人家,感受小桥流水的婉约;分享一份份成功的甜蜜,发现成功并不遥远;在“故事树”下乘凉,回味馨香一片……我引领孩子们在读中品味:读中赏景、读中陶情、读中悟法、读中明理,嵌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和作者及文中角色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生命的机体,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享受文学的魅力,享受课堂的幸福。我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憾。 语文课上,我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共同分享阅读体验。他们不再“闷课”,有感而发、主动质疑、畅所欲言,甚至自主发言,站起来就说,不吐不快。感情朗读,拟情拟境,人入文、心入文、情入文;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本”,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情体验,“入境始与亲”,句句总关情;课堂辩论,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学,享受课堂,享受成长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智慧的快乐,人性的快乐…… 家庭作业,没有了字词抄写,更没有习题、试卷,孩子们有了足够的时间享受读书。 开学第一天,我送给每个孩子一本阅读摘抄本,鼓励他们除了在书上作阅读批注,还可以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美语段,以达到积累的阅读目的。孩子们为自己的摘抄本取了极富个性的名字,写下了一句自己喜欢的读书格言,并画图画、作装饰,把本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浅谈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浅谈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语文科卢启章 这次国培学习,听了教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感情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 而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重要性。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从阅读教学来说,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心跳,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浸润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阅读素养得到丰润,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感染力等一系列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还获得诸多生命体验,精神历练,感情熏染……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精神人格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整。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朗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于文本的对话。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打铁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的小桃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取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赛读、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如《翠鸟》最后一段有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秋天的怀念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秋天的 怀念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 ——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设计理念】 《语文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步骤】 激情导入,情感铺垫 检查预习,初步解题

⑴文讲谁怀念谁? ⑵预习了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本文作者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心情: 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整体式默读思考:文主要写什么?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寻读式速读想一想: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的能力和语言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材料俗语说"春的耕耘、秋的收获",回顾几年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充实、几分感概……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本着"为了学生服务,为了自己的提高"的理念,在全体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开展着,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几年来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酸,现总结一下分享给同仁们: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几年来,我们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认为,一桶水岂能解决?古人不是说为有源头活水来吗?要有源源不断地水流才能左右逢源、应对自如。也许,这只是揭示了教师需要具备丰足的学科知识而已。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选取《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及《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名著或教育教学杂志,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全组每位教师至少摘录笔记20则以上,学习、阅读蔚然成风。并不断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特别是张春宵老师,养成了每天写随笔的习惯。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组内听课活动,促进整组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我们三年语文组积极开展组内开课听课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开出一节组内研讨课,其他组 员认真听课、议课,听课节数最少15节以上,最多的达30多节,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在此基础上,推荐张春宵老师上校级研讨课,围绕校教导处提出的如何上好阅读课第一课时这一主题,整组老师参与备课,陈海云老师说课,李雪芬老师评课,开出了一节真实、朴实,并力求扎实的课,受到领导及其他听课老师的好评。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在读书中感悟

在读书中感悟 《玫瑰与教育》一书中告诉我:要做一个个性鲜明、信念坚定的思考者、实践者。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的成长道路;看到了一个教师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窦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诉说着、向我们诠释着,普通的你同样也可以变得灿烂。 “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在我感到写作的渺茫时,是窦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让我坚定。 窦老师“活在当下”的说法,让我们每个人看到自身那涌动的火山般随时爆发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多幸福更有价值。“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强调我要教学生什么东西了。我们没有办法为下一代规划他们要学习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为下一代调整什么东西,我们唯一能教会他们的是如何学习,而不是将孩子考成‘烧糊了的卷子’”。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当前教育弃之不去的弊端,道出了我们教育的内涵,道出了一个做真教育者的心声。 拿起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带给你极大的触动:你会驻足思量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反思自己原先的无知和不足,你会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你会找到自己前行的航标,你会对教育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读了这本书,再次使我深深意识到: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窦老师告诉我,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态度、行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对于教师而言,这份动力

感受语文之美

国华文集 感受语文之美 曾经听过一场语文课,老师在课前这样说:“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觉得最舒服的姿势听我讲课,我则会走到你们中间,因为语文就是你我精神上平等的沟通与享受。” 这是我听到过的,对语文的最佳诠释。 每一个小孩子的童年,都在和语文打着交道。 摇头晃脑地背一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舔着棉花糖,认为自己在吃天边的云朵;蹲在田间地头,咿咿呀呀地和蚂蚁对话;躺在麦草垛上,想着怎样把月宫的玉兔抱下来玩耍……这时候的语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新奇与热情,不杂一丝尘滓。这时的语文,最美。 然而,长大后,现实的严峻戳破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泡影,快节奏的生活里似乎永远是忙不完的事情。我们,很少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寻找一份静谧,驰骋想象。我们变得浮躁了,语文,也渐渐失去了她的美,似乎,变苍老了。 所幸还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依然固执地守护着语文的美。 还好还有陶渊明愿意看那依依墟里烟,还有林和靖愿意嗅那浮动的暗香,还有刘墉愿意听一听心灵的声音,还有史铁生愿意在地坛等待节日的降临。 还好,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感受语文。 是的,感受语文。 感受语文,不必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必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不必似易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去感受语文,只需要在夏日的晨曦中看一滴露珠轻轻划过荷叶,越滚越圆;只需要在秋阳与西风中,静待一片秋叶完成它的使命,落叶归根;只需要在某个午后,将路边花坛里的一株蒲公英吹成若干个纷纷扬扬的“降落伞”;只需要在黄昏时分登上高层建筑,一个人静静地看一场日落,我们,同样可以获得陶渊明一般的悠然自得,李白般飘逸洒脱,易安般温婉简约。 语文是最美的存在,体悟方能感受其妙趣横生。 如果你说,吟诵着唐诗宋词,在明清小说中遨游,相互间用文言文交流,信手写下一个个方块字,作成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就是在学语文了。 那,我要说,我宁愿去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 因为,只有守护住那心灵中的一方净土,去观察,去体悟,才是真的,在用心感受语文。 作者:高二(4)班崔晨茜 小编:蒙佳欣 4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刘丰兰 《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上完课后,我感觉比前两次试讲的效果要好,但是也还有很多的不足,总结了几点: 1.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找出铁罐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先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并有层次地展开对话的朗读指导:让孩子们在评议中理解,在理解中练读,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再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铁罐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学生就从课文中找出来了“傲慢”这个词,我接着提问,“傲慢”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傲慢的样子,我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陶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地争着举手。几个环节下来,通过指名读,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了铺垫。 2.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来指导学习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个性的时候,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然后体会人物的感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对话,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感觉不是很到位,学生讨论的过程比较短,我在总结学法的时候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在细节方面讲得更清楚,小组内也要注意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一个组内应该有一个组织者,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也还需要加强。 3.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有个别的地方有些重复,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

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时,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 一、课题设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上课伊始,我出示邓小平在大海中永生的课件。问:“你们看到画面有什么?”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有位学生说:“我看到了邓小平的画像在大海中。”我相机板书——《在大海中永生》。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一只只小手举起,传出不同的小声音。有位学生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以《在大海中永生》为题目,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我说:“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不要老师讲,你们这样聪明,自己读书就可以弄明白。”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求知欲望。 二、反复朗读课文,不读熟课文不开讲。 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见,“读”在语文课的重要性。教师感言:现在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我觉得主要存在两点原因:一、是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二、是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欠缺。我主张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我觉得一堂课文课教完之后,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衡量学生是否读熟课文,而不是

能做课文后面的习题。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认真读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难读的句子甚至可以读五六遍。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例如学生提出课文中“…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我还没有明白句子的内涵”时,我立即加以鼓励:“真会动脑筋啊!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去了!是啊!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怎么这么深远呢?这个问题也不让老师讲,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准能有所感悟。” 三、通过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熟读且要精思,才能有所感悟,学生的情感才能受到熏陶。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是教学重要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书中,能引导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一件棘手的事,但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分析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路。学生对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我设法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文本。通过文本,我相机说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构想和制定“一国两制”的方针的两大卓越成就。“当我读课文第3自然段,①“也许……”,动情地插话:“是啊,邓爷爷,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您。”②“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放心,香港、澳门已经回归。”③“也许……”,动情地插话:“总有一天,台湾也会回到祖国怀抱。”④“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会永远活在世

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桃李不言落笔生辉 陈敏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与各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毕业班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讨本届毕业班工作,倍感荣幸。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向社会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毕业班的教学质量可以说是关系到学校的面子,所以提高毕业班的教学成绩显得尤其重要。临近毕业考,在短时间内,如何系统复习,争取在最后冲刺阶段再创佳绩呢我觉得,为了“对付”毕业考,须抓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走进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这个班的学生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的,虽然我没当班主任,但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很了解,因此,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前提,用一些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平时在班上多表扬、鼓励学生,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定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抓两头,扶中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班学生,都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一班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

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一对一形式,以优生来辅导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造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夯实基础,重视阅读与应用。 (一)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课本上要求积累背诵的部分必须人人过关,分三个环节背诵:家长关、组长关和教师关。一环一环地过关,将之落到实处。大家知道,高年级语文每个单元都有词语盘点,这些词语,我要求学生学了后在笔记本上注上拼音,下面打上括号,里面不写汉字,听写的时候就让学生看着音节写下来,这样就比老师念着听写省力多了。 (二)重视阅读与应用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群文阅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利用图书开放活动让学生多接触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享受阅读的快感,对阅读一往情深。作文是部分学生最

大学语文感悟

——读《大学语文》有感 在今年的大一中我读到一本令我怦然心动的书,这就是《大学新语文》!!它勾起了我以前学习语文的回忆。语文是多么广大的科目呢,生活上的微微小事都能出现他的身影。记得小时侯的早上,我手中总捧着书本,大声朗读,读课文,古诗,文言文...想起那时,我的脸上总有那么一点光彩,是令我那么自豪。现在这本语文,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书,主要是为了应试考试的硬要求,它是一本语言技能课、文学欣赏课,能让我们深深感动,能大大加强我们人文修养的道德指标,核心灵魂! 大学语文是一种合适大学生生活的教材,一种能让大学生突破知识性、工具性的教材。虽然它并非尽善尽美。但他是有这种人文价值性,即以大学生的“精神成人”为根本目的,这颇契合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他的清词丽句,宣扬着一种普世的价值。虽然其中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知识性,但其宗旨并非在知识的介绍,而在一种精神气质的宣扬。在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食粮。读这样的文字,时时感到性灵的冲击,时时勾起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思。其中有着许多经典读本,它所关心的是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关心青年人的文化选择,关心的是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感伤,他们飞扬的意志,他们如花的青春。细读这里的文字,我真信了编选者所说的,阅读史,就是心灵史,读别人的文字,也扣问着自己的心灵。 学了一段时间语文请允许我就此谈谈自己对一下文章的体会: 我在学习其中,对《冯谖客孟尝君》一科很有意思。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篇文字歌颂了冯谖的政治卓见。冯谖的所谓“焚券市羲”,实际上是一种争取民心的活动。冯谖的政治远见,明智远虑,就在于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一个统治者尽管可以一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将是十分危险的。从文学性、艺术特色来看,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们主要从刻划人物上来认识。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谈、行为细节的描写,通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地刻划了一个有奇谋异策的冯谖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异乎寻常的智谋和奇士的风采。文章写冯谖的三件事,一是冯谖初为门客,以异乎寻常的回答和行动试探了孟尝君对“士人”的态度;二是在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在薛地当众烧券,收买了民心;三是写在孟尝君失掉相位后,冯谖出奇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建议在薛地建立宗庙,以长久保护封地,最后点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都是冯谖一系列的策谋起了作用。 本文写冯谖客为孟尝君出麻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政治远见和才能,同时也肯定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梦些品德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篇文章歌颂了冯谖的政治桌越实际上是一种争取民心的活动。冯谖的政治远见,明智远虑就在于他比较清楚的看到一个政治者尽管一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将是十分危险的, 我想这就是《大学新语文》真正的用意,他们就是要我们自已寻找这样的真精神,让我们在人生的路,就是寻找良知的过程。 这就是我读《大学新语文》所感受到的,愿这本书能给大学的青年朋友带来灵魂的清泉。

以读为本1

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水平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水平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 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使用朗读 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实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 文都要用准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准确地读,要求学 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准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准确、速度合 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 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 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 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 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 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 使用语言、搜集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 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感悟语文中的艺术美

感悟语文中的艺术美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谭庄小学凡元昌 摘要:要使学生拥有探索语文蕴涵的艺术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老师就应该对文章中的审美对象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之变成学生容易感知、鉴赏的审美对象。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创新能力提高 正文: 语文中的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叙事抒情说理的,它的美,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也常蕴涵于生动逼真的意境中。要使学生有探索这蕴涵的艺术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老师就应该对文章中的审美对象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之变成学生容易感知、鉴赏的审美对象。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显示出彩色图像和播放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余秋雨的《都江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为了让学生感知都江堰水的魅力,我从网上下载了介绍都江堰的纪录片,当这部分纪录

片通过多媒体放出来时,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都江堰水那种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的生命力,感受到了江水翻卷咆哮又最终归于驯顺的特点,当然更体会到了李冰造福百姓、泽被后人的伟大成就。 再如教学《观潮》这篇文章时,“潮来时”一段真可谓“天下奇观”,而我们学生都属于中原地区的孩子,对于这种场景见所未见,老师单凭泛泛的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潮来之时的景象展现出来,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如身临其境,那“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波浪,如同“山崩地裂”般的巨响,就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灵魂。 二、促进教学活动过程的展示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通过研究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提出一种假说:鸟类很有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的发现,为人类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笨拙的恐龙怎么样才能变成轻盈的鸟儿,学生没看过这种已经灭绝的生物,这对学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恐龙和鸟儿的对比图,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后,我趁热打铁,利用多媒体演示恐龙的一支是怎么样长出了美丽的翅膀,进而飞翔在蔚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感悟,积累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

读中感悟 读中激情

读中感悟入境生情 ——《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 项迎春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入境生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的说课将按照:立足文本说教材、结合实际说学情、依据大纲说目标、打造特色说策略、力求高效说流程、突出重点说板书这一程序来进行。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说学情】 要上好一节课,除了透彻地理解教材外,还要做好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教学中我将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这节课我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教法: 1、朗读感悟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