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夏季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 格式:pdf
- 大小:469.42 KB
- 文档页数:7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揭秘三大对流性天气)什么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演变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对流性灾害天气。
在暖季(夏半年),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强)对流性”天气。
它们的常表现为伴随雷暴现象的8级以上对流性大风、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或冰雹(通称“雹子”。
由空中落下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
注意“冰雹”与“霰”不同——霰音同线,或称“雪子”,是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龙卷风及飑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不仅尺度小、生命周期短,而且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差)水平梯度很大,天气现象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其“来得急,变化快”,使得强对流成为最难预报的天气类型,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时事链接近期(中国)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往年相比较为异常——前期(4月上旬以前春季月份)偏少,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明显高发,极端性增强。
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西伸北抬,春夏之交(4、5月份)的华南(两广)季风雨消失不见,季风雨带明显北移。
暖湿气流(水汽)、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三重因素影响,不稳定条件非常强,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条件。
近期,造成江浙赣鄂等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剧烈的原因(根据浙江气象服务中心的结论)如下:一是西太平洋副高发力增强,雨带北抬到江苏南京一带。
二是副高内下沉气流造成浙江等原降雨区阴云渐消,阳光普照,气温猛升,水汽蒸发,造成近地面高温高湿,闷热异常,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三是临近傍晚副高进一步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多地释放,引起副高边缘,对流猛烈发展,先是单点发展,后由点连片,形成江浙赣鄂近期罕见的强对流天气。
淄博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作者:魏光龙夏一楠张建成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城市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设备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雷电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也越来越大。
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计。
本文分析了淄博市2003—2013年共10a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淄博市气象部门科学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防雷工程技术人员合理进行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82-21 资料收集雷电资料使用了淄博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3—2013年10a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
“雷电日数”也叫作雷暴日数,一天内只要观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不论雷暴持续了多长时间,雷暴日虽不能准确显现雷电发生次数,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雷电活动规律。
2 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区位优势独特,南连泰山,北临黄河。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半湿润气候。
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淄博南北狭长,地形多变。
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气候的地域分布不均。
全市南部山区年雷暴日比北部平原多,呈现出南高北地的特性,这与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密切关联,南部山区多丘陵和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多平原地势较低,由于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得南部山区对流旺盛,有利于雷暴天气系统的形成,随之雷暴活动频发。
3 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3.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2003—2013年全市平均雷暴日为20.6d,2004年最多为32d,2009年最少为10d。
在趋势变化上,可以看淄博市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
收稿日期:2020-06-17第一作者:肖菲(198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防灾减灾。
E-mail :77331863@摘要:为揭示雷暴发生规律性特征,更好地开展雷电安全防护工作,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59—2013年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九江市的年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沿江沿湖地区;2)1959—2013年研究地区雷暴日数整体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5d/a 上下;3)该地区年雷暴日数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突变点,在1990年代前期进入了减少的突变状态;4)其年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不显著。
九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在减少,山区雷暴数多于低海拔地区。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线性;周期性;突变性;九江市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7705(2020)03-0035-04XIAO Fei(Jiuji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Jiujiang 332000,China)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gularity of thunderstorms and carry out the lightning safety protection work better,a variety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from 1959to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more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than in the areas along the river and lake.2)From 1959to 2013,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e study area as a whole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trend,with a decline rate of 0.5d/a or so.3)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is region began to show the abrupt transition poi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80s,and entered the reduced abrupt transition state in the early 1990s.4)The periodic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change are not significant.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generally decreasing,and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mountainous area is more than that in low altitudearea.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linear characteristics;periodicity;mutabilitycharacteristics;Jiujiang cityDOI :10.16056/j.2096-7705.2020.03.008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肖菲(九江市气象局,江西九江332000)引言雷暴灾害不仅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1-2],而且被电子工业委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3-4]。
摘要认识雷暴气候要素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是雷电灾害防御的基础。
利用遵义市所辖13个县(区、市)地面气象站1960—2018年的资料,对遵义市整体区域、各县(区、市)的年、春季、夏季、3—8月等时间尺度的雷暴气候要素(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雷暴期)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
结果表明:遵义整体区域属于多雷区,13个县(区、市)中9个属于多雷区、4个属于中雷区。
遵义整体区域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4d ,春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6d ,夏季雷暴日每10年减少1.8d ,3—8月各月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13个县(区、市)年雷暴日每10年减少3~6d ,春季、夏季雷暴日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
遵义整体区域初雷暴日有向后推迟的趋势,12个县(区、市)呈不同程度向后推迟趋势,1个县有提前趋势;遵义整体区域终雷暴日有明显提前的趋势。
遵义整体区域雷暴期每10年缩短6.58d ,13个县(区、市)雷暴期均呈不同程度缩短趋势;年雷暴日在1988年左右发生一次减少突变;雷暴初日在2008年发生推迟突变;雷暴终日在2011年有一次提前突变;雷暴期在2009年发生一次缩短突变。
关键词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雷暴期;时空变化;趋势;贵州遵义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9-0183-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9.07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遵义市雷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田洪进邹德全*吴心路邹承立(遵义市气象局,贵州遵义564300)雷暴是一种产生闪电及雷声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在夏季通常伴随着短时强降雨、大风或冰雹,而在冬季甚至会伴有暴风雪。
雷暴与电力、通信、交通、建筑、核试验和导弹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与森林保护、国家基础建设相关[1]。
近年来,许多学者关注雷暴。
其中,陈小婷等[2]从陕西一次雷暴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得出,暴雪伴随雷暴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动力锋生次级环流上升支促使冷垫面之上的暖湿气流快速上升,触发了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2008年第2期青海气象青海省雷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郭卫东 王振宇 朱西德(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宁 810001) 摘 要:使用青海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年雷暴资料,对青海省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雷暴空间分布青南地区最多,柴达木盆地最少;年雷暴47a来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基本上雷暴多的地区减少趋势越明显,雷暴最少的柴达木盆地变化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
青海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明显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存在准5a周期振荡。
青海省雷暴的年内分布为单峰型分布,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占全年发生总数的99.6%,4~10月雷暴日数1961~2007年期间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春季(4~5月份)减少趋势较秋季(9~10月份)明显。
关键词:青海省;雷暴;变化特征引言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它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现象,是一种破坏性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对农林、交通、通讯、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都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海拔高、地形地貌复杂,是多山地和地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的地区,雷暴灾害分布复杂、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出现比较频繁,深入研究青海省雷暴形成机理和变化特征,对进一步做好本省雷电预警预报及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国内〔1-6〕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都对青藏高原以及西北地区的雷暴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冯建英〔4〕利用二阶正交函数、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北地区各省区历年雷暴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和高山雷暴最多,平川和盆地最少,各地雷暴的年变化都为单峰型,峰值在7月,年际变化各地都存在准8a周期振荡;王建兵〔5〕、景怀玺〔6〕对甘肃雷暴的分布、初终日、变化特征等的研究,李亚丽〔7〕对陕西雷暴的变化研究,都得到了与冯建英基本一致的结果,雷暴天气近几十年呈减少趋势。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摘要】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3页(P4007-4009)【关键词】天水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作者单位】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9雷暴是大气中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在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中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因来势猛、强度大,常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引发森林火灾或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等,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设施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1-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人,财产损失在 50~100亿元[4]。
甘肃省在1989~2000年共发生雷击灾害50多起,死亡5人,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达740多万元[5]。
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雷暴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带来了丰富的降水、狂风和雷电等天气元素。
其中,雷电是由于强烈的云内垂直气流作用下,云间大量水滴、冰晶的碰撞和摩擦,产生巨大静电能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雷电的产生与大气中大规模水汽的存在有关,虽然地球上蕴藏的水汽总量很大,但地球大气中的水汽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水汽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这些地区,强热力作用和大气扰动的影响下,产生了较强的对流和垂直气流运动,为雷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雷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气中水汽的运动、云微物理过程、电荷的产生和分布等多个方面。
由于雷电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能够准确预警雷电活动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
地面电场是雷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地面电场的观测可以了解雷电云的垂直发展过程和活动强度。
地面电场观测用到的仪器是闪电探测器,它通常由一个接收天线和相关的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当闪电发生时,雷电放电的电流会引起感应电场的变化,闪电探测器通过接收感应电场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到雷电活动并进行预警。
除了地面电场观测,雷电预警研究还需要其他多源观测资料的支持。
例如,雷达观测可以提供雷暴云的立体结构和降水特征等信息,红外卫星观测可以提供雷暴云顶温度和云顶高度等指标,地闪观测可以揭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这些观测资料能够为雷电预警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并结合气象模型和预报技术,对雷电活动进行准确预测。
雷电预警研究的核心是要建立起雷电活动与各种观测资料之间的联系。
首先,需要分析和研究雷暴云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了解它们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根据雷达观测、红外卫星观测和地闪观测等数据,可以对雷暴云进行特征分析,揭示雷电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雷电活动进行分类和分析,例如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云闪电等,以便更好地建立雷电活动的统计学模型。
鄂尔多斯市1970—2009年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何晨【摘要】本文利用鄂尔多斯市8个主要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的40 a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境内出现的雷暴日数分布情况,揭示雷暴日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全市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从地区空间分布来看,鄂尔多斯市东部雷暴日数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总体上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准格尔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为雷暴多发区,其余地区雷暴相对较少.从年际变化来看,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27d,40年中总体上呈现出在27d上下波动变化的特征.【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8(034)022【总页数】3页(P36-37,67)【关键词】雷暴;日数;分布特征【作者】何晨【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击毁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引起森林火灾,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雷暴因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严重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雷电榜上有名。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鄂尔多斯市因雷暴造成建筑物受损21起,办公电子电器设备受损24件,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1683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68万元[1]。
1 标准划分和资料来源雷暴日是指某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在地面观测中指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天气现象[2]。
按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把某个气象观测站听到有雷声的一个观测日叫做雷暴日。
雷暴日数是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的重要参数。
本文利用鄂尔多斯市8个气象站1970—2009年40a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全市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云和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作者:刘伟平田月李启旺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1期摘要:云和县气象局成立于1956年11月,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
根据建站50余年来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和县雷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份,年平均雷暴日数55.3天,年最大雷暴日数93天(出现在1983年),年最小雷暴日数35天(出现在1976和1979年);最后简要分析了这种分布与变化趋势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云和县;地理情况;雷暴气候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B引言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及建筑物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气象法》明确地规定了气象部门是防御雷电灾害的主管部门,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省局要求要建立全省性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因此,分析本地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就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1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1.1地理分布特征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9′之间(她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丽水市,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
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云和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
山地、丘陵问陷落成山间盆地,龙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宽窄不等的河谷盆地,其中以云和盆地面积最大,约26平方公里,为云和县主要产粮区。
湖南省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许霖;姚蓉;王晓雷;欧小峰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17(36)4 【摘 要】利用1971-2010年湖南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斜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大风事件的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此外,利用200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典型站点对其不同区域动力、热力参数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湖南地区雷暴大风的形成机制及其预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近40年来出现雷暴大风事件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雷暴大风次数显著下降;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且大部分地区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时段;湖南省雷暴大风次数在1990年前后出现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2~3年、3~5年、6~7年的短周期和11~12年的长周期,其中2~3年和3~5年的变化周期具有相对稳定和全域性特点。分析雷暴大风发生时表征大气热力不稳定的参数发现,不同区域的雷暴大风发生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东西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湘西高于湘东;动力不稳定条件南北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湘南高于湘北;上下层水汽差存在山区高于湖区的特点。
【总页数】8页(P993-1000) 【作 者】许霖;姚蓉;王晓雷;欧小峰 【作者单位】湖南省气象台;怀化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446;P466 【相关文献】 1.贵州省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及对流参数特征分析2.贵州省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及对流参数特征分析3.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Derechos)研究:时空分布、环境背景和对流系统形态特征4.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5.华北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物理量统计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85~2014年内蒙古雷暴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张岚晶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为提高内蒙古雷暴资料在雷电活动预警工作中的应用.文章利用内蒙古20个气象站点30年的雷暴日资料,分析了1985~2014年内蒙古雷暴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多,在西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少,且年平均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向.内蒙古雷暴季节变化显著,全区雷暴峰值出现在夏季.(2)内蒙古雷暴日变化与气候和地理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张岚晶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973—2014年宁波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研究 [J], 石湘波;邵程远;王焕邦;郑玲
2.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袁慧敏;孔文甲
3.镇江地区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雷暴日异常多年的特征分析 [J], 吴志伟;王镇江;朱筱英;徐焱;岳一洲
4.2014年~2018年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刘旭洋; 李溪楠; 甄熙; 刘晓东; 房晓峰; 王乐乐; 付亚楠; 武玉龙
5.2014—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干雷电时空分布特征 [J], 曲学斌;王彦平;杨淑香;宋海清;赵岳冀;邹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卷第 1 页,总 9 页 2022 年疆乌鲁木齐市高考地理一诊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5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1. 如图为世界四个岛屿水系略图。据此完成〔1〕~〔2〕题。
(1) 关于图中四个岛屿自然地理特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乙岛深受海洋影响,常绿阔叶林广布
B.甲岛受东北信风影响,东侧降水较多
C.丙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淡水资源丰富
D.丁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2) 关于图中四个岛屿人文地理特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乙岛接近兴旺地区,旅游业兴旺
B.甲岛蔗林遍布,蔗糖出口量较大
C.丙岛气候湿热,人口分布较稀疏
D.丁岛接近渔场,海水养殖业兴旺
2. 雷阵雨是含有充分水汽的气流猛烈上升造成的伴有雷电的阵雨现象。海南儋州市被
称为我国“雷暴之乡”。平均一年有 100 多天雷雨天气。如图为我国海南岛水系略图。据此完成〔1〕~〔2〕题。 (1) 关于雷阵雨发生的一般时空分布特点,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温带多于热带C.夏季多于秋季 B. 内陆多于沿海D.上午多于下午 试卷第 2 页,总 9 页
(2) 儋州市全年雷雨日多的缘由主要是〔 〕 A.位于谷地,白天下沉气流显著
B.地处低纬地区,太阳辐射猛烈
C.赤道低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
D.东南季风把握,水汽较为充分
3. 悬铃木〔我国也称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悬铃木属落叶大乔木,
根系分布较浅,易倒斜。香樟属常绿大乔木,主根兴旺,深根性,能杭风。悬铃木曾 是我国某市的主要行道树种,1996 年占比高达 68%.后该市有关部门通过调整行道树的种类和数量,香樟成为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2022 年悬铃木占比降为 8.7%.据此完成〔1〕~〔2〕题。 (1) 该市悬铃木倒斜数量消灭峰值的时期和影响因素分别是〔〕 A.5﹣6 月梅雨 B.1﹣2 月积雪
作者简介柳志慧(1989—),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工程师。
研究方向:天气预报技术、灾害性天气与医疗气象。
收稿日期2022-03-30摘要利用内蒙古1980—2019年43个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雷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内蒙古雷暴分布与地形走向关系紧密,在西部偏东地区和中部偏西地区,为沿阴山山脉的东西走向,且阴山山脉南侧多于北侧;在中部偏东地区和东部地区,为沿大兴安岭的南北走向,且大兴安岭东侧多于西侧;西部偏西地区和东部偏东北地区为少雷区。
与40年平均值相比,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正距平区明显多于负距平区,之后负距平区明显增大,到21世纪10年代正距平区明显少于负距平区。
内蒙古全年雷暴总站次数随时间呈显著减少趋势,且主要表现为夏季雷暴的减少。
内蒙古雷暴季节性极强,集中发生在6—8月,7月达到峰值。
内蒙古雷暴在一天中以前半夜20:00至次日1:00发生最多(占51%),其次为下午14:00—19:00(占22%)。
内蒙古初雷暴日普遍出现在3—4月,40年中有28年出现在3月,初雷暴日在波动中推迟;终雷暴日普遍出现在10—11月,40年中有29年出现在10月,终雷暴日在波动中提前。
一年中雷暴周期在波动中缩短。
关键词雷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内蒙古自治区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2)24-0143-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2.24.03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in InnerMongolia from 1980to 2019LIU Zhihui YUN Jingbo ZOU Yihang(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Abstract Based on thunderstorm observation data of 43weather st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80to 2019,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in Inner Mongolia were analyzed by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inear trend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understorms in Inner Mongoli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opographic trend.In the east-west area and central-west area,the thunderstorms distributed from east to west along the Yinshan Mountains,and more on the south side than that on the north side.In thecentral-east area and east area,the thunderstorm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and more on the east side than that on the west side.In the west -west area and northeast -east area,the thunderstorms distributed pared with 40-year average in Inner Mongolia,the positive anomaly area was more than negative anomaly area in 1980s,then the negative anomaly area increased obviously.By the 2010s,the positive anomaly area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negative anomaly area.The tot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in Inner Mongolia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main performance was the reduction of summer thunderstorms.The seasonality of thunderstorm in Inner Mongolia was very strong,which concentrated in June to August,and the peak was in July.Thunderstorm in Inner Mongolia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during 20:00to 1:00the next day (accounting for 51%),followed by 14:00-19:00pm (accounting for 22%).In Inner Mongolia,the first thunderstorm day generally occurredin March to April,and it occurred in March for 28years (in 40years).The first thunderstorm day was delayed in1980—2019年内蒙古地区雷暴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柳志慧云静波邹逸航(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现代农业科技2022年第24期资源与环境科学143现代农业科技2022年第24期资源与环境科学雷暴是积雨云云体强烈发展阶段所产生的雷电现象,常伴有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