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量的特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64 KB
- 文档页数:3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引言: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也呈上升趋势。
针对中国近30年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雷暴天气的发展趋势,为天气预报和应对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雷暴天气的定义和形成机制雷暴天气是指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下,云团产生强烈对流运动并伴随着闪电、雷声、狂风暴雨等现象的一种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大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以及大气中存在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等。
二、中国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国家之一,其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时间上看,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其中以7-9月份较为集中。
从空间上看,中国南方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四川盆地、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
而中国西北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低。
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变化趋势通过对近30年的中国雷暴天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变化趋势:1. 雷暴天气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30年来,中国各地雷暴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2. 雷暴天气的强度增加: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强度呈上升趋势,即短时间内的降雨量增加、雷电活动更为频繁。
3. 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有所改变:近3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而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略有减少。
4. 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的关联性增强:近30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中国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如台风、暖湿气流等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明显。
四、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影响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雷暴天气引发的强降雨可能导致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其次,雷电活动对电力设施和通信设备造成威胁,可能引发火灾和设备故障;另外,由于雷暴天气伴随着强烈的风暴,可能对农作物和植被造成损失。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极端天气现象,其特征复杂多样,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雷暴天气特征的分析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雷暴天气及其应对之道。
一、雷暴天气特征分析1. 雷雨云的形成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雷雨云的形成。
雷暴云是由水汽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混合的气团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上升形成的,其特点是体积庞大、密集、高耸,形状常为云团状、峰状或壁状。
2. 电闪雷鸣雷雨云内部大量的水汽在空气的对流作用下形成不断上升、凝结、冷却、下降的运动循环。
当上升气流中遇到较强的对流,云中的水汽冰雹等粒子不断摩擦、碰撞,形成了很强的静电场。
当静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会产生闪电,然后产生巨大的雷声。
3. 突发性强降水雷暴天气还常伴随着突发性强降水,由于雷暴云内部的对流运动很激烈,极易形成强降水,使得雨强瞬息万变,且多为暴雨或大暴雨。
4. 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雷暴天气还伴随着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尤其是在降雨过程中,容易伴随着强降水、雷电、狂风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民众生活等均产生严重影响。
二、雷暴天气防灾减灾措施1. 提高气象预警的精准度针对雷暴天气的特征,可以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对雷暴天气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通过提升气象预警的精准度,可以更早地对雷暴天气进行预警,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 做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面对雷暴天气引发的突发性强降水,各地可以加强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降低降水对城市的影响。
3. 加强室外设施的防护面对雷暴天气伴随的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人们在室外工作或活动时,应尽量寻找安全场所躲避,避免被冰雹、飞葱、树木等物体砸伤。
4. 室内防护面对雷暴天气,人们可以关闭门窗,拉上帘子,避免开空调的情况下打开门窗,因为此时的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相差较大,易引起室内外的对流,从而引起雷击伤害。
随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作者:王莉萍黄翠华王波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利用随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等方法对随州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33年间随州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9 d,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2 d。
雷暴日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6~8月)是雷暴多发期,平均雷暴日数19.1 d,占全年雷暴日数66%;初雷日有提前趋势,平均提前近8 d/10年,终雷日有推后趋势,大约推后5 d/10年,雷暴活动期呈增加趋势;一天中,62%雷暴出现在白天(08:00至次日20:00),其中13:00~15:00是雷暴高发时段(占38%);随州雷暴天气系统多来自西北方向,突变检验显示随州雷暴1982年、1996年、2011年存在突变。
关键词随州;雷暴;气候特征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DOI:10.19383/ki.nyzhyj.2020.04.017雷暴是夏季常见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大气瞬间放电的过程,常伴随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其强大电流在短时间内释放,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破坏性强等特点[1]。
国内多位学者已对全国及湖北省雷暴天气和雷电灾害有过很多研究,但雷暴天气有很大局地性,针对随州雷暴天气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
随州位于湖北省中北部,地处桐柏山与大别山交汇处南麓,大洪山北部,长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地形为山地、丘陵、河谷小平原过渡带,地形多样复杂,境内水系密布[2]。
南北山地山高坡陡,中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容易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伴随有强雷暴。
随州雷暴多出现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偶尔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仅随州城区,每年都有因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例发生,损坏供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3-5]。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还会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探讨对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下将从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影响及预警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1.频率:雷暴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每年全球平均会发生4000多万次雷电,中国境内平均每年发生雷暴天气达到400多天。
2.发生时空性强:雷暴的发生具有极大的时空性差异,常常表现为短时强烈、局部性强。
3.多变且复杂:雷暴天气的发展既受大气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也受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其发展模式与规律复杂多样,很难完全预测。
二、雷暴天气的影响1.人身安全:雷暴天气中,极易导致雷电伤害和溺水事故,同时还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农业生产:雷暴天气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害性的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生长遭到阻碍和破坏,导致农业丰收减少,甚至影响粮食安全。
3.交通运输:雷暴天气常常导致道路、铁路交通受阻,水路运输者也必须停航,这对当代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三、雷暴天气的预警措施1.观测监测:对雷暴天气的观测监测是预防、制定应对措施的基础,通过各种天气监测设备,如雷达、卫星等,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2.预警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预警级别,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给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3.应急响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应对预案,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实施抢险救援等工作。
综上所述,雷暴天气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安全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应对雷暴天气时,需要充分了解其特征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其特点是伴随强烈的雷电、狂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下面将对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雷电活动: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频繁的雷电活动,电流巨大,电压高,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 狂风暴雨:雷暴天气的降水量大,伴有强风,可以造成山洪、水灾等灾害。
3. 瞬时降温:雷暴天气的前后温度差异较大,瞬时降温可能导致人员寒冷不适、病症加重等情况。
针对雷暴天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雷暴天气预警系统,通过气象预报、雷达监测等手段及时监测、预警并发布天气信息。
2. 做好防护措施: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远离高大建筑物和金属物体,避免被雷击。
3. 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护: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因雷击造成电器故障和火灾等事故。
4. 做好排涝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避免城市内涝现象,减轻暴雨带来的危害。
5.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强防暑降温宣传,提醒人们在雷暴天气来临时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过度受凉。
雷暴天气具有强烈的雷电活动、狂风暴雨和瞬时降温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此,我们应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做好防护和排涝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
2013年3月20日湖南和广东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方翀;俞小鼎;朱文剑;尹忠海;周康辉【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5(041)011【摘要】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夜里到20日凌晨发生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是北支高压脊的崩溃和南支槽的建立,槽前出现较强的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并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结构下发生并强烈发展的;地面自动站观测显示北风侵入到前期露点温度较高的贵州黄平地区并形成风向辐合触发了对流,之后对流单体东移进入前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相配合,同时500 hPa极为干冷的湖南中部偏南地区不断发展加强成对流带;雷达观测显示19日夜里在湖南西部不断出现对流单体并在其东移南下过程中最终形成飑线结构,该飑线中存在多个超级单体;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中气旋产品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大多数由中气旋引发的雷暴大风,在雷暴大风出现前2~3个体扫,其中气旋底高不断下降至2 km左右或以下,且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2个体扫,中气旋的最强切变高度显著下降至中气旋底高位置附近;通过风廓线雷达数据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底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大幅度的跃升通常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0~15 min左右出现,其对雷暴大风的出现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总页数】10页(P1305-1314)【作者】方翀;俞小鼎;朱文剑;尹忠海;周康辉【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湖南省气象台,长沙410007;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相关文献】1.2013年湖北地区两次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及雷达回波特征 [J], 刘希文;李得勤;韦惠红;徐双柱;苟阿宁2.一次中尺度雷暴大风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 [J], 冯桂力;王俊;牟容;刘冬霞3.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分析 [J], 蔡艺友;王秋云;林辉;许军辉4.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J], 廖晓农;俞小鼎;王迎春5.昆明“2016.4.19”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杨芳园;杨素雨;周稀;邹灵宇;段燕楠;潘娅婷;李晓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天气现象,其特征分析和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强度大:雷暴天气降水强度通常比一般的大雨或暴雨要大,短时间内降水量大,易导致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
2. 雷电频繁:雷暴天气雷电非常频繁,电流强烈,对于带电物体和高耸物体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构成人员伤亡和火灾的主要原因。
3. 风力较大:雷暴天气伴随着强风,风力一般在5级以上,甚至威力更大。
强风容易导致建筑物倒塌、树木破坏以及物体飞扬等问题。
4. 气温降低明显:雷暴天气过后,气温常常会明显下降,出现昼夜温差较大情况,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雷暴天气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危害:1. 提前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雷暴天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躲避室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雷雨密集、风力较大的时候,最好待在室内,确保人身安全。
3. 防止雷击:避免在雷暴天气中接触带电物体和高耸物体,如电线、铁塔等。
安装避雷设施,利用避雷针将雷电引入地下。
4. 加强水务管理:在雷暴天气降水较强时,要加强城市排水管理,清理堵塞的下水道,防止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
5. 强化房屋建设标准:在建设房屋时,要按照抗震、防风、防雷等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6.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雷暴天气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引导大家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雷暴天气特征的分析和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降低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提升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为灾害防范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它通常由大气中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引起。
在多数情
况下,雷电暴雨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研究雷暴天气的特征和防灾减灾措施对我
们预防和避免灾害尤为重要。
1. 气象条件:雷暴天气通常出现在高温、潮湿和不稳定的气象条件下。
2. 雷暴云的特征:雷暴云通常具有高高的云顶,向上穿越对流层,但云底不高,多
在2000米以下。
通常有一个平展的云底,形成一个“平顶云塔”,其后方云体层层叠叠,形成了雷雨云的经典形态。
雷暴云常常有显著的垂直运动、大量的水汽和冰晶,以及强烈
的云间放电现象。
3. 云间放电现象:雷暴云中的电荷通过云间放电而释放。
这种放电现象包括闪电和
雷声,通常伴随着强劲的风和大量的降雨。
4. 时间和空间特征:雷暴天气通常发生在夏季,一般在下午或晚上,短暂持续时间。
它们可能呈线状或团状,出现在局部或广阔地区。
1. 提高观测和预警能力:及时了解雷暴的形成、发展和消散,对遭受雷暴天气风险
的人员提供预警和提示。
2. 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听到雷声,应尽快避开室外开放区域,如高山、荒野和露天
运动场。
3. 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建筑物和设备应升级到符合培训标准,并配备避雷装置,以
减少雷电和闪电可能造成的损害。
4. 提高公众意识:定期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缓解公众胆怯情绪,增强反应
能力。
总之,掌握雷暴天气的特征,了解防灾减灾的策略和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有
助于减少雷暴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大气中产生雷电现象的一种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强对流,高强度的降水和强烈的电流,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1. 低压和高温:雷暴天气通常在夏季出现,当大气中的水汽在高温的作用下形成层状云,使得气压下降。
这种低压和高温的气候条件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充足的水汽:雷暴天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
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发生对流,从而引发雷暴天气。
3. 不稳定的大气: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即大气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大气易于产生对流,从而形成雷暴天气。
4. 强对流和降水:雷暴天气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对流和降水,伴随着激烈的雷电活动和狂风暴雨。
雷击产生的强电流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大雨容易引发山洪和水灾。
减灾措施:1. 加强雷暴天气监测预警: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护措施。
公众也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雷暴天气的情况,做好防范准备。
2. 避免室外活动:在雷暴天气过程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特别是在雷雨季节。
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安全的室内避雷设施,避免暴雨和雷电直接对人身造成伤害。
3. 避免接触金属物品:雷暴天气时,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品,特别是铁质和铝质物品。
雷电喜欢打击高大的金属物体,接触金属有可能引发雷击事故。
4. 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对于住宅和大型建筑物,应加强防雷设施的建设。
这包括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还应做好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暴雨引发的洪水。
5. 教育公众防雷常识:各级政府和学校等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育公众远离高大的树木、避免站在露天空地,避免使用高空物体等,以降低雷击风险。
雷暴天气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包括低压和高温、充足的水汽、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以及强对流和降水。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主要由暴雨、闪电和雷鸣组成。
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电活动和大气的不稳定性,对人类生活和物质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深入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强降水。
在雷暴天气过程中,强烈的对流活动引发了强降水,往往造成短时间内的大面积降雨。
这种降水模式容易引发山洪、城市内涝和河流泛滥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及时清理排水沟渠,确保畅通;加强河道的治理和河堤的加固,减轻洪水灾害的风险。
雷暴天气的另一个特征是强电活动。
闪电是雷暴过程中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极高的能量。
雷电击中建筑物、树木和其他物体可能引发火灾和倒塌,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雷暴天气还会引发电力设施的故障,造成停电。
为了防范雷电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将雷电引导到地下;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加强电力设施的维护和加固,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
雷暴天气还伴随着强烈的气象条件变化。
气温、大气湿度和气压的急剧变化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如中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加重等。
在雷暴天气来临时,人们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场地或高山地区。
在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注意保持体液的摄入,避免脱水;对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加强监护,及时就医。
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河道治理和河堤的加固、安装避雷设施、维护电力设施、注意中暑防护等措施都是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只有充分认识到雷暴天气的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Derechos)研究_时空分布、环境背景和对流系统形态特征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Derechos)研究:时空分布、环境背景和对流系统形态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其中,雷暴大风事件(Derechos)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天气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研究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的时空分布、环境背景和对流系统形态特征,以期增加对这一气象现象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的时空分布。
根据历史气象记录和卫星资料,我们发现中国雷暴大风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6月和7月份。
而且,这些事件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这些区域由于复杂的地形、湿热的气候和强大的对流活动等因素,使得雷暴大风事件更为频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的环境背景。
研究表明,暖湿气团的交汇区是雷暴大风事件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之一。
在中国,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从而导致雷暴大风事件的发生。
此外,大气层的垂直风切变也是雷暴大风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
风切变可以提供动力支撑和不稳定层结,促进对流发展和加强。
最后,我们将研究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的对流系统形态特征。
雷暴大风事件通常由一系列连续的对流系统组成,如飑线、飑线集合体和飑线系统。
这些对流系统具有长轴伸展、大范围和高度结构复杂等特点。
在雷暴大风事件期间,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交替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和强大的上升气流。
这些对流系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雷电、暴雨、冰雹和强风等天气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这一极端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时空分布、环境背景和对流系统形态特征,我们可以深入探讨雷暴大风事件的机理和成因,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同时,这也为我们认识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化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雷暴大风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为保障社会安全和气象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湿气团的交汇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中国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
广东省广州市气候特点1、广州气候特点冬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
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孝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
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2、广州气候特点广州天气怎么样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广州气候特点广州地处低纬,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一、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北部21.4度,中部21.7度,南部21.9度。
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度,绝对最高气温38.7度;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度,绝对最底气温为-2.6度。
每年1-7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11月下旬至2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
二、雨量: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
每年自1月起雨量渐增,4月激增,5-6月雨量最多,雨量主要在4-9月的汛期,10月至翌年3月是少雨季节,4-6月的前汛期多为锋面雨,7-9月的后汛期多为热带气旋雨,其次为对流雨(热雷雨)。
三、光照:(一)太阳辐射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4 367.2-4 597.3兆焦耳/平方米,分布是南高北低。
年内太阳辐射以2月最低,7月最高。
(二)日照时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20-1 960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1%-44%,南多北少。
季节上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春季最少。
四、风:因受季风的影响,年内冬季(1月)华南受冷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和东北风;春季(4月)风向较零乱,而以东南风较多;夏季(7月)受副热带高压和南海低压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秋季(10月)由夏季风转为冬季风,以偏北风为主。
在平均风速方面,以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夏季风速较小。
但夏季间常有热带气旋侵袭,风速可急剧增大到8级以上的大风。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引言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强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现象。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引发山火、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是预测和防范相应天气灾害的基础。
二、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雷暴在中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征:1. 地理分布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青藏高原和乌鲁木齐河谷地区也是雷暴多发地区。
2. 季节分布差异:雷暴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雷暴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南方地区则更加集中在暖季和雨季。
3. 日变化差异:雷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密切,通常在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发生。
在中国,雷暴活动通常在下午至傍晚时分达到高峰。
三、中国雷暴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次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雷暴频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东北和北部地区,雷暴的频次增加更为显著。
2. 持续时间延长:近年来,雷暴的持续时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 强度变化:中国雷暴的强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方的雷暴强度有所减弱,但其他地方的雷暴却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差异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雷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地形和气象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样。
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雷暴的发展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3. 气象系统:中国的雷暴活动常常与锋面、暖湿气流等大尺度气象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的变化也可能间接影响雷暴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由于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大气现象,常常伴随着闪电、雷声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雷暴天气的特征分析1. 雷暴天气的形成原因雷暴天气的形成是由于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和大气中的强对流活动引起的。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温度逐渐上升并形成对流层时,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之间的对流不稳定性增强。
同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碰撞生成静电,当静电累积至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和雷声。
2. 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包括闪电、雷声和暴雨。
闪电是因为大气中的静电放电而产生的强光现象,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
雷声是由于闪电放电时引起的大气震动而产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通过测量闪电和雷声之间的时间来计算雷暴的距离。
暴雨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特征,其降水量较大、短时强降水、伴有狂风和冰雹。
二、雷暴天气的防灾减灾措施1. 预警和预防措施对于雷暴天气,及时的预警和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天气预报部门通过卫星和雷达监测,可以提前预测雷暴天气,并发出预警信息。
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雷暴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室内避险。
2. 建设避雷设施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在室内避险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因此,在建设住宅和公共场所时,应加强避雷设施的建设。
避雷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和接地装置等,可有效引导和分散雷击电流,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3. 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公众的雷暴天气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栏、社交媒体和电视等渠道,向公众普及雷暴天气的特征和防灾减灾知识,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
4. 室外活动的防护措施在雷暴天气下,如果人们不得不进行室外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避免站在高处或靠近金属物体,不在露天场所停留,同时避免接触金属物体。
第40卷第4期2018年8月广东气象Guangdong MeteorologyVol.40 No.4August2018申定雁,梁兴文,张志慧.台山站和上川站的雷暴气候特征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18 ,40(4) :8-30.台山站和上川站的雷暴气候特征对比分析申定雁1梁兴文1张志慧2(1.上川岛气象站,广东台山529264;.阳江市气象局,广东阳江529500)摘要:利用内陆(台山站)和海岛(上川站)1958 —201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 动平均等方法,对台山和上川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内陆年平均雷 暴日数为83.4 d,海洋为58.4 d,年际差异大,内陆最多132 d(海洋88 d),最少54 d(海洋35 d);雷暴 日数存在明显的月、季变化,8月最多、1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内陆和海洋近60年来雷暴日 数都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 482 8 d/年和-0. 114 9 d/年,内陆的下降趋势在显著性水平a= 0.01上是显著的,而海洋没有通过a= 0.01的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气候学;雷暴;海陆异同;气候特征;台山站;上川站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 -6190.2018.04.007雷暴是自然界中一种十分恶劣的天气现象,形成雷暴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是由于积雨云中电 荷存在电位差,当正负电荷发生碰撞时,在云间 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与雷声现象。
它的出现 常伴有大风、强降水或冰雹,是一种严重的灾害 性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杀伤力,直接威胁 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被联合国确认为1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日数是指只 要在1d内发生过雷暴,听到过雷声,不论雷暴 延续多长时间,都算作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 数”等于全年雷暴日数的总和[]。
积极地开展有关雷暴的研究、探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 律[3_8],掌握其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对防雷减灾 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是一个雷暴频发的国家,雷暴活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雷暴气候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农作物生长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了解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减少灾害、保障生产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一般来说,东部地区雷暴频数高于西部地区。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特征:1. 雷暴频数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的雷暴频数明显高于内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贵州、广东、福建等地区雷暴频数最多,占全国雷暴频数的大部分。
而青藏高原、新疆、西北地区及东北地区的雷暴频数相对较低。
2. 夏季雷暴活动最为频繁:在中国雷暴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8月份,这一时期雷暴频数最高,强度也最为明显。
夏季雷暴的活动对全国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3. 地形因素影响明显:中国地势复杂,地形对雷暴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对雷暴的形成、持续时间和活动频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山地地区雷暴活动更为频繁和剧烈。
二、雷暴气候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雷暴气候也呈现出一些变化趋势:1. 变暖趋势下雷暴频数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雷暴频数整体呈现增加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常年雷暴频数较低的地区,雷暴活动逐渐增多。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雷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需要重点关注并加强应对。
3. 雷暴活动地域分布变化:在一些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和人类活动影响,雷暴活动地域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地区原本少有雷暴活动的情况下,近年来也频繁受到雷暴影响。
三、结语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灾害防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雷暴气候的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广东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量的特征分析
广东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量的特征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其中雷暴大风是灾害性天气事件之一。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其成为雷暴大风频发区域。
本文旨在对广东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量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加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与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一、广东雷暴大风的背景分析
广东地处我国南部,东临南海,北接江西、福建,西北毗邻广西。
其地理位置使其受到了来自南海、琼州海峡、云南高山等多方天气系统的影响。
另外,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夏季多雷暴天气。
这样的地理和气候背景使广东成为雷暴大风频发区域。
二、广东雷暴大风的环境参量
1. 温度
广东夏季气温较高,平均气温在28℃-30℃之间,高温天气是
雷暴大风形成的一大因素。
2. 相对湿度
广东夏季湿度较高,相对湿度在70%以上,湿度高易形成强降水、大风和雷暴等恶劣天气。
3. 水汽条件
广东靠近南海,水汽充足。
夏季水汽条件好,这对雷电发展有利,同时也增加了雷暴大风的几率。
4. 气压场
广东夏季常常有热带低压、高空冷涡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这些天气系统造成垂直气流的不稳定,进而加剧雷暴大风的形成。
5. 风场
广东地处亚洲季风带,夏季常常受到来自南海的季风影响,风场较为复杂。
季风风速较大,易形成大风天气。
6. 大气层结
广东夏季上升气流活跃,层结不稳定,有利于雷电和大风的形成。
三、广东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1. 时域分布
广东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夏季,尤以6月至8月为主。
每年7月份雷暴大风事件最为集中,可能与热力、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 空域分布
广东雷暴大风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山区。
沿海地区受南海影响较大,湿度和风场较为复杂;山区地形起伏,有利于气流的堆积和加速,形成大风。
四、广东雷暴大风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1. 社会影响
广东雷暴大风带来的降雨、冰雹和强风等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及人身安全。
特别是在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雷暴大风造成的损失巨大。
2. 防范措施
(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提前预报雷暴大风,增加响应时间。
(2)加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准确且及时的天气信息,引导
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3)强化防范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雷暴大风的
危害性和应对方法。
结论
广东地处南海周边,季风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其成为雷暴大风频发区域。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雷暴大风的环境参量特征,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科学预测和防范雷暴大风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应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雷暴大风的防范意识,以减少灾害损失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的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份。
这与热力、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广东雷暴大风的空域分布特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山区。
社会上,广东雷暴大风带来的降雨、冰雹和强风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
为了减少损失,我们应该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和预报服务,同时加强公众对雷暴大风的防范意识和宣传教育。
通过了解广东雷暴大风的特征,我们可以科学预测和有效防范,以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