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37.37 KB
- 文档页数:3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频繁发生的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时间分布特征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南方地区经常遭受长时间的降雨和洪涝灾害,而北方则时常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
此外,我国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连续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
(二)空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极端降水的高发区。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虽然降水量相对较少,但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频发。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域。
(三)影响因素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大气环流是影响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夏季的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都会对我国降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会对局部地区的降水特征产生影响。
三、未来预估(一)预测模型利用气候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以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目前,常用的气候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等。
(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将呈现出更加频繁、强度更强的趋势。
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将更加频繁;南方地区的连续性暴雨和洪涝灾害也将更加严重。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四、应对措施建议针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雷暴是一种大气现象,包含了雷电、雨水和对流云。
它是一种气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
雷暴是由于大气中的积聚电荷所引起的,这些电荷会在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释放,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暴可参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的形成,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雷暴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活动特征。
一、多暴和高暴首先我们来介绍两种主要的雷暴类型:多暴和高暴。
1. 多暴多暴是指发展在低层大气中的小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夏季的下午和晚上,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多暴一般由单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云体较小,垂直发展不明显。
多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短时强风和偏大的冰雹。
2. 高暴高暴是指发展在高层大气中的较大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
高暴由多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可超过15公里,云体垂直发展明显。
高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现象。
二、雷雨过程雷暴的活动特征除了种类外,还表现在其雷雨过程中。
1. 准备阶段在雷暴发生之前,大气经历准备阶段。
这是一种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状态,垂直温度递减,潜热释放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此阶段积聚电荷和提供上升气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为雷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积聚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气积聚了足够的正负电荷。
正电荷会积聚在云顶,而负电荷积聚在云底。
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场也逐渐增强。
3. 电汇阶段当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引发闪电放电。
闪电通过云内和云与地之间的通道传导,从而释放电荷。
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4. 消散阶段电汇阶段后,雷暴的活动逐渐减弱。
云内的电荷逐渐平衡,并且雷雨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散。
这个阶段往往伴有弱雨或毛毛雨。
三、不同地区的雷暴特征雷暴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1. 热带地区的雷暴热带地区的雷暴通常会伴随着剧烈的降雨和强风。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周爽李贵玲吴丹孟杰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应用河北地区142个站1958—2013年雷暴日数的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小波分析、EOF方法,分析了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经历较多、中等、较少3个阶段,雷暴较多阶段的雷暴日数显著多于平均值,年雷暴日数存在28年、3年2个显著变化周期。
(2)河北雷暴日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呈现整体的一致性,还存在南北反位相结构。
关键词: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时间空间变化;气候变化;雷电防护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4雷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体,雷暴常伴随雷击、闪电、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具有较强的致灾性。
我国空间广阔,不同的地区雷暴具有不同的特征,南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北方地区,且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夏季是雷暴天气的高发期,而冬季则较少发生雷暴天气[1-2]。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40 d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四川西部和西藏中部,不同地区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
我国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这一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等因素有关[4-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雷电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对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选取1958—2013年河北142个观测站年雷暴日数的数据,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定义,只要一天中观测到或闻雷,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定义为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雷暴日数的总和。
引言三峡坝区位于长江三峡河谷之中最险峻地段的西陵峡峡口区,南北两岸远处为海拔高度1~2km 的崇山峻岭,近处为300~500m 的峭壁,河道自西向东贯穿其中;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并具山地气候特征,是湖北省风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李兰等,2009),其中发生在冬春季的晴空大风,由于持续时间长、平均风速大,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屡次对施工、通航运行带来安全隐患(田刚等,2009)。
随着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投入使用,持续性大风天气对冬季蓄水后的三峡航道影响日益凸显。
按照三峡船闸通航调度技术规程(JTS 196-6-2012),出现6级以上大风时即考虑封航。
近年来,因大风导致三峡船闸停航时间约达10d (孔凡军等,2020),其中造成封航30min 以上的大风天气均为晴空大风。
如,2021年1月因持续性晴空大风,三峡船闸停航长达70h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此类天气的成因对正确认识三峡坝区大风天气及其可能导致的极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冬半年是持续性大风的高发期,其主要发生范元月,张家国,枚雪彬,等.2022.三峡坝区一次冬季持续性晴空大风的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41(2):184-191FAN Yuanyue,ZHANG Jiaguo,MEI Xuebin,et al.2022.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a continuous clear-sky gale event in winter in the Three Gorges Dam Area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1(2):184-191三峡坝区一次冬季持续性晴空大风的成因分析范元月1,张家国2,枚雪彬1,李洪兵1,丁丽丽1(1.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宜昌443000;2.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摘要:2021年1月中旬,三峡坝区出现了一次严重影响近坝区通航安全的持续性晴空大风过程(以下简称“21·1”坝区晴空大风)。
中国暴风雨地区分布标准
中国暴风雨地区分布标准如下:
1. 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由于濒临海洋,容易受到热带气旋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因此暴风雨天气较为频繁。
这些地区的暴风雨季节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其中以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最为典型。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也是暴风雨天气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暴风雨天气通常由冷暖空气交汇引起,常常伴随着大风、暴雨、雷电等天气现象。
3. 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虽然距离海洋较远,但因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容易形成独特的气候现象。
该地区的暴风雨天气通常由山地地形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引起,如西南涡等。
4. 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等省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干燥,暴风雨天气较为少见。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时,也会形成短暂的暴风雨天气。
总体来说,中国的暴风雨天气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暴风雨天气成因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暴风雨天气预警和防御措施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第8卷5期2016年10月天 气 预 报WEATHER FORECAST REVIEWV ol.8,No.5October 2016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2014年预报员专项(CMAYBY2014-084)、973项目(2013CB430106)、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375051)第一作者:方翀,主要从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
Email:fangchong@引 言我国是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造成灾情严重的国家,每年汛期都有各种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
这些强对流天气多以暴雨、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形式出现。
其中的雷暴大风是由雷暴引起的除龙卷以外瞬时风速大于17 m•s -1的灾害性阵风,因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致灾性强且预报预警难度大等特征,其产生的环境条件、触发机制和临近预警一直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雷暴大风是由强对流风暴(超级单体或多单体风暴或飑线)中处于成熟阶段单体中的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处向水平方向扩散,形成的辐散性阵风而产生(俞小鼎等,2006),有时还有冷池密度流和高空水平动量下传的作用。
Fujitta 等(1959)认为,雷暴大风是由于上升气流凝结的冰晶、水滴在下落过程中产生拖曳作用和融化、蒸发吸收释放的潜热使大气冷却所引起的,水负荷在下沉气流的启动和维持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Hookings 等(1965)研究论证了在较小水滴尺度和较大液态水含量以及下沉气流发源处的低湿度环境下,能产生更强烈的雷暴大风。
国内也有相当多的预报科研人员对雷暴大风的气候分布、形成机制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如王秀明等(2012)深入探讨了2009年6月3日造成河南商丘灾害性地面大风的飑线系统发展、维持及灾害性大风成因,指出商丘飑线灾害性地面大风由高空水平风动量下传、强下沉气流辐散和冷池密度流造成。
杨晓霞等(2014)将山东地区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进行分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量参数进华北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物理量统计特征研究方 翀1 王西贵2 盛 杰1 曹艳察1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2.淮南市气象局,淮南 232007摘要:应用2011-2015年4-9月华北地区主要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重要天气报和雷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等特征。
1961—2013年鄂尔多斯市雷暴特征分析张永才【摘要】文章利用1961—2013年鄂尔多斯地区11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2012—201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2d,属于中雷暴区.其中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5d左右,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点且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6、7、8月)平均雷暴数最高,为20.9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66%,53a来,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通过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得出:多数雷暴的雷电流集中在15~80kA之间.【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雷暴;闪电定位;雷电流【作者】张永才【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环绕西、北、东,南临古长城。
自然地理环境独具特色,中部隆起,四周递降。
境内西部为波状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属沉降型的窄长地堑盆地;东部是丘陵沟壑区,地表侵蚀强烈,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基岩裸露;中部则是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
年平均降雨量由西向东在175.9~389.4mm之间,年平均气温6.7~8.0℃,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短暂且多雷阵雨,伴随的雷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态的大电流、高电压、高功率、长距离的放电现象。
它带有局域性、突发性、瞬时性及三维性[1]的特点。
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也常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雷电灾害被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鄂尔多斯东西长约400km,南北宽约340km,总面积8.7×104km2,地形起伏不平,总体呈中间高四面低,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固有的气候差异,导致鄂尔多斯地区雷暴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尽相同。
湖北省气候特点湖北省地处中纬度,属于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天气气候特征。
西 风带、副热带及热带天气系统都可以影响我省。
天气变化剧烈,灾害多,春季低 温阴雨,夏季洪涝、持续高温及局地强对流天气,伏、秋旱及寒露风等都是我省 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其中尤以旱、涝灾害对我省威胁最大。
一:地理与气候:湖北省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为海拔 50m —下的江 汉平原,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有地区性差异的地方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 29° 05’ -33 ° 20'、东经108° 21’ -116 ° 07’之 间,主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全省年均温15-17 C, 7月均温为27-29 C,江汉平原最高温在 40 C 以上,有“火炉”之称, 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2245小时,无霜期在 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 800-1600毫米之间,112 ° E 以东平原、丘陵、岗地为主,地 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多在150m 以下,跨越3个维度,具有明显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112° E 以西,以山地为主,相对高度差为500-1000m ,甚至高达1500m,形成山地独特的垂直气候层带。
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 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丘河谷ft.山■ J ;:】j 崙 iljirj度(来) 1DO"V 500:5CI >-800801^1200>120!i £ pjjSnti糙埠咸半|五峰 !1 150,31 5lS19t 6;年平均%jfl ( V )】8 0、is o 15.5、t4.0 137.857 30. B 〜&Q51 * S4888»4〜43汕.3 3982* W 僦 Li fli ^5" j d«■二常■气1气賢1- 41 x fitn甘斗AZ-n 多年平均價—2.0-w —4,0 —4*0“一G.O r —SJ,]、一7\3—o 1(t >(1961—(nm )in ti;门~ 1 u(曲i1715.fi L>6:\3 1404.11884.3年輝水日敌(X)133.8^167,2】込6 j 136.1 1B63^179,02C0B 1二、季风气候特征:我省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亚热带区域内。
2016年6月30日湖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2016年6月30日,湖北省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类似的天气事件。
首先,我们对该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当天湖北省整体气象形势比较复杂,传统天气系统分析法难以完全把握。
然而,通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主要的特征。
首先,该天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降雨量较大,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给当地的交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同时,强对流天气还带来了强烈的雷暴和大风,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来更深入地分析该天气过程。
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大气运动和变化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预测信息。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的数值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该天气过程期间,湖北省上空存在较强的气旋运动和垂直上升运动。
这些运动导致了大气的不稳定和水汽的上升,从而形成了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了该天气过程期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包括副高、冷空气的切变线和低涡等。
通过对该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比对,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这表明数值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预测强对流天气过程。
然而,我们也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模拟结果对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些不足可能是由于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不准确性和初始条件的误差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2016年6月30日湖北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该天气事件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然而,数值模拟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数值模拟方法,以提高对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测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天气过程的观测和监测,以提供更准确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和预报能力。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引言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强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现象。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引发山火、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是预测和防范相应天气灾害的基础。
二、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雷暴在中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征:1. 地理分布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青藏高原和乌鲁木齐河谷地区也是雷暴多发地区。
2. 季节分布差异:雷暴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雷暴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南方地区则更加集中在暖季和雨季。
3. 日变化差异:雷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密切,通常在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发生。
在中国,雷暴活动通常在下午至傍晚时分达到高峰。
三、中国雷暴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次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雷暴频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东北和北部地区,雷暴的频次增加更为显著。
2. 持续时间延长:近年来,雷暴的持续时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 强度变化:中国雷暴的强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方的雷暴强度有所减弱,但其他地方的雷暴却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差异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雷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地形和气象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样。
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雷暴的发展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3. 气象系统:中国的雷暴活动常常与锋面、暖湿气流等大尺度气象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的变化也可能间接影响雷暴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宜昌市雷暴气候特征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宜昌市雷暴气候特征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引言: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面临着雷电灾害的风险。
因此,研究该地区的雷暴气候特征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宜昌市雷暴气候特征1.1 闪电活动频率高根据过去五年的观测资料,宜昌地区每年平均闪电次数超过200万次,这一数字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偏高。
这说明宜昌市的雷暴活动频率较高,存在较大的雷电灾害风险。
1.2 雷暴季节集中宜昌市的雷暴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尤其是5月至8月,雷暴频率高且强度较大,是雷电灾害风险最高的时段。
1.3 雷暴时段偏后相比于其他地区,宜昌市的雷暴时段相对较晚。
每天的雷暴活动主要发生在下午4点至8点之间,这一时间段正好是人们下班回家的时候,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宜昌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2.1 影响因素雷电灾害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地形、湍流等。
宜昌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度大,同时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形。
这些因素使得宜昌市雷电灾害的风险较高。
2.2 风险评估指标综合考虑雷暴频率、强度、易损度、暴露度等因素,可以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对宜昌市各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区域的雷电灾害风险等级。
2.3 风险区划结果根据风险评估指标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宜昌市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雷电灾害风险区。
其中,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及其周边,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郊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河岸地带。
三、雷电灾害防范建议3.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宜昌市应加强雷暴活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雷电灾害的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2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知,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并推广防雷常识,对公共场所、学校和居民区等地进行雷电防范设施的建设。
2004—2013年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王冠;王驷鹞【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5(31)26【摘要】为了找出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便为灾害性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利用2004—2013年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出现日数资料,对该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雾、雷暴、大风、暴雨、霾等5类为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
大风和雾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大雾出现日数相对减少且高发中心向南移动,秋、冬两季多发;大风出现日数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且高发中心向北移动,春、夏季强对流大风较多,高发区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雷暴和暴雨时间变化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出现日数相对稳定,多集中在6—8月,雷暴北部山区多发,遵化市出现频次最高,暴雨各观测站每年约1—3日,且无明显地域性差异;霾日数增多,主要集中在唐山市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影响唐山地区的又一类灾害性天气,并且爆发频次极高。
【总页数】5页(P241-245)【关键词】唐山;灾害性天气;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作者】王冠;王驷鹞【作者单位】唐山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6【相关文献】1.近10 a湖北省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天气概念模型 [J], 吴翠红;王晓玲;龙利民;牛奔;王珊珊;李银娥2.衢州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短历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J], 兰小建;余丽萍3.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J], 张芳;徐亮;苏永玲;朱玉军;郑平4.怀化城区近39a主要灾害性天气变化特征及对策研究 [J], 马育虎;彭晓霞;徐双印;刘英5.2010~2016年夏季武汉市灾害性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J], 庞晶;刘火胜;李明;姜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0期雷暴是指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其发生常伴有大风、雷电、强降水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通信﹑电力﹑建筑﹑交通等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分析雷暴活动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多年变化特征,对雷电灾害的防御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文对鄂州市1959—2007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为鄂州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1鄂州市气候特征鄂州市位于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冬暑期时间短。
2人工观测雷暴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2.1雷暴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是以年平均雷暴天数来度量。
1959—2007年鄂州平均年雷暴日为38.3d ,60年代雷暴日数平均为43.8d ;70年代雷暴日数平均为40.2d ;80年代雷暴日数平均为40.0d ;90年代年雷暴日数平均为31.5d ;2000—2007年雷暴日数平均为28.9d 。
雷暴日数最多的为1960年(59d ),年雷暴日数最少的为1962年(21d )。
2.2雷暴月季变化特征鄂州雷暴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但多出现在盛夏。
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加上足够的动力﹑热力作用,容易形成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过程频繁发生[1]。
据近49年资料,鄂州月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出现在4—8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2.7%。
其中最大值出现在7月,有9.1d ;其次为8月,平均雷暴日数为8.6d 。
2—3月是雷暴突增期,8—10月为陡减期,9月平均雷暴日数是10月的近10倍。
月平均雷暴日数呈准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8月。
鄂州一年四季都有雷暴发生,3—9月为多雷期,1—2月和11—12月为少雷期。
2.3雷暴旬际变化特征以旬为单位对鄂州雷暴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发现雷暴旬变化规律与月变化特征有相似之处,雷暴集中发生在第10旬(4月上旬)至25旬(9月上旬)。
仙居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及雷达回波特征研究
杨玲玲;朱寿燕;李知何;王亮;金郁淇
【期刊名称】《浙江气象》
【年(卷),期】2022(43)4
【摘要】选取2005-2020年仙居县大风数据等,对仙居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年际变化明显,呈波动性增长。
雷暴大风年站次与自动站总站数之比呈现4~6a的周期性波动。
月际分布呈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其中以夏季次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
日分布高频时段为14-20时,峰值出现在下午。
夜间和上午为雷暴大风低频时段;(2)雷暴大风高频区分布在永安溪两侧较为开阔、与南北部的山地存在较明显海拔梯度的河谷地区。
峡谷或喇叭口地形,有利于气流的汇流和辐合;(3)雷暴大风过程雷达回波移向以自西向东移动的过程为最多,自西北向东南的过程次之。
回波形态上,块状回波发展增强的过程最多;弓状回波次之,但强度普遍更强,影响范围更广。
雷达回波进人仙居境内后强度普遍增强或维持,离境后减弱或维持。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杨玲玲;朱寿燕;李知何;王亮;金郁淇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统计分析
2.婺源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分类与特征分析
3.江西副高边缘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特征分析
4.新余市渝水区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特征分析
5.浮梁雷暴大风雷达回波分类与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雷暴大风是一种常见而破坏性较强的天气现象,常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省份,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容易受到雷暴大风的影响。
因此,研究湖北省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对于预测和预警该类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湖北省雷暴大风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过去几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湖北省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其东南地区,包括武汉市及周边地区、黄石市、襄阳市等。
这些地区多数位于湖北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潮湿,适宜雷暴大风的生成和发展。
其次,湖北省雷暴大风的时间分布特征也值得关注。
根据逐年统计的观测资料,湖北省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5月至8月。
这一时段是湖北省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对流环境较为不稳定的时期,是雷暴大风生成的主要季节。
而秋季和冬季,湖北省的雷暴大风相对较少。
这与湖北省气候季节变化的特点相吻合,也与大气环流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湖北省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
湖北省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热力和动力因子。
首先,热力因子主要涉及湿度、温度和辐射等因素。
湖北省夏季气温高,湿度较大,这为雷暴大风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热能和水汽条件。
其次,湖北省在夏季常常受到副高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加上地形的作用,形成了适宜雷暴大风生成的动力环境。
垂直风切变是大气中风向、风速的变化,是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动
力因素。
湖北省夏季常常存在较大的垂直风切变,这为雷暴大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我们要重点关注不同类型雷暴大风在湖北省的时空分布和环境参数特征。
湖北省雷暴大风一般可分为两类:前沿大风和后期大风。
前沿大风主要发生在雷暴云的前沿、下沿和侧沿,一般伴随着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
而后期大风一般发生在雷暴云减弱、消亡的阶段,这类大风主要受到雷暴对流的强烈上升运动和降水透过雷暴云同流层的垂直上升运动影响。
综上所述,湖北省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气候季节变化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湖北省雷暴大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该地区雷暴大风的发生规律,为社会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雷暴大风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但通过科学研究和合理防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湖北省的安全与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湖北省雷暴大风的发生与其地理位置、气候季节变化和地形密切相关。
湖北省夏季常常受到副高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加上地形的作用,形成了适宜雷暴大风生成的动力环境。
同时,湖北省夏季存在较大的垂直风切变,为雷暴大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北省雷暴大风一般可分为前沿大风和后期大风,前沿大风主要发生在雷暴云的前沿、下沿和侧沿,而后期大风主要发生在雷暴云减弱、消亡的阶段。
通过对湖北省雷暴大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该地区雷暴大风的发生规律,为社会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雷暴大风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一
定的困扰,但通过科学研究和合理防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湖北省的安全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