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帧中继链路与上层协议的交互
- 格式:docx
- 大小:17.83 KB
- 文档页数:4
文档说明:本文档只有现代交换与通信技术课后习题的部分答案,所以仅供参考,并且只有前七章的哦,可用于考试复习。
第一章1.在通信网中为什么要引入交换功能?为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引入交换节点.各个用户终端不在是两两互连 , 而是分别精油一条通信线路连接到交换节点上,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送的过程引入交换节点后, 用户终端只需要一对线与交换机相连,接生线路投资,组网灵活.2.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是:交换设备. 传输设备 , 用户终端.3.目前通信网中存在的交换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属于哪种传送模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帧交换. 帧中继.ATM交换.IP交换.光交换.软交换.电路交换. 多速率电路交换 .快速电路交换. 属于电路传送模式, 分组交换 .帧交换. 帧中继/属于分组传送模式 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送模式4.电路传送模式.分组传送模式,和异步传送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元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3)同步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的流量控制分组特点: (1)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的特点(2)无连接的工作方式特点(3)统计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异步传送特点: (1)固定长度单元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2)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3)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5.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都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它们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链路拆除三个阶段. 不同; 电路交换的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一条物理连接通路.而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方式都属于逻辑连接.6.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特点是什么?同步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等长的基本单位,一般称为帧,没帧再划分为更小单位叫时隙.对每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的告诉数字信道,采用这种时间分割的方法.依据数字信号在每一帧的时间位置来确定它是第几路子信道.这些子信道又可以称为位置化信道.通过时间位置来识别每路信道异步时分复用是采用动态分配带宽的,各路通信按需使用. 异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时间片,用于传送固定长度的信元.异步时分是依据信头标志来区别哪路通信信元,而不是靠时间位置来识别。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注:⽹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学术派标准OSI参考模型有七层,⽽⼯业标准TCP/IP模型有四层。
后者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在介绍时通常分为5层来叙述但应注意TCP/IP模型实际上只有四层。
1、TCP/IP模型(1)物理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提供具有机械的,电⼦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数据链路层主要提供链路控制(同步,异步,⼆进制,HDLC),差错控制(重发机制),流量控制(窗⼝机制)1) MAC:媒体接⼊控制,主要功能是调度,把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负责根据逻辑信道的瞬时源速率为各个传输信道选择适当的传输格式。
MAC层主要有3类逻辑实体,第⼀类是MAC-b,负责处理⼴播信道数据;第⼆类是MAC-c,负责处理公共信道数据;第三类是MAC-d,负责处理专⽤信道数据。
2)RLC:⽆线链路控制,不仅能载控制⾯的数据,⽽且也承载⽤户⾯的数据。
RLC⼦层有三种⼯作模式,分别是透明模式、⾮确认模式和确认模式,针对不同的业务采⽤不同的模式。
3)BMC:⼴播/组播控制,负责控制多播/组播业务。
4)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负责对IP包的报头进⾏压缩和解压缩,以提⾼空中接⼝⽆线资源的利⽤率。
(3)⽹络层提供阻塞控制,路由选择(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1)IP:IP协议提供不可靠、⽆连接的传送服务。
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
IP地址是重要概念2)ARP:地址解析协议。
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
以太⽹中的数据帧从⼀个主机到达⽹内的另⼀台主机是根据48位的以太⽹地址(硬件地址)来确定接⼝的,⽽不是根据32位的IP地址。
帧中继技术基础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通信就是进行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把数据源发送的数据信息从一个地方通过传输信道交换设备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数据接收设备中,也就是数据信息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数据通信网是为提供数据通信业务而提供的媒体,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网的交换技术有:电路方式、分组方式、帧方式、和信元方式等。
电路方式是传递信息最简单的方式。
电路方式之一是基于公众交换电话网(PSTN)或ISDN电路交换的原理,当用户要求发送数据时,交换机在主叫用户端及被叫用户端之间连接一条链路。
终端设备通过接入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或适配器(TA))连到交换机上,经接入设备的拨号在交换机之间构成一条物理链路。
如图1-1所示。
MODEM/TA MODEM/TA图1-1 利用PSTN/ISDN进行数据通信示意图这种方式属于预分配电路资源系统,即在一次接续中,电路资源预先分配给一对用户固定使用,不管该用户是否有数据在链路中传递,电路一直被这一对用户占用,其它用户无法插入该链路中。
只有该对用户使用完后把该链路释放,其它用户才能使用。
另一种电路方式是采用专线,即数字数据网(DDN)。
DDN一般向用户提供专用数据传递链路,如图1-2所示。
DDN图1-2利用专线联接方式进行数据通信电路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为通信的两端建立物理连接,它有如下优点:①信息传输时延小,因为它是一个固定物理连接,信息传输的时延也是固定的。
②电路是“透明”的。
发送端和接收端传递的信息并没有限制在某一个协议下,只要终端设备认可,任何协议的信息都可以传递。
③信息传递的吞吐量大。
可以根椐信息量的大小来选择信息的传递带宽。
它的缺点是资源比较浪费。
基于PSTN或ISDN电路方式至少要占用一路话路,即64Kbps。
如果传递的信息不到64Kbps,占用的带宽也不能减小,其它用户也不能享用。
基于DDN的电路方式虽然可以根据需要分配带宽,但对信道的占用也是半永久性的,用户一旦租用,即使没有信息传递,其带宽也不能由其它用户享用,因此,DDN一般用于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1帧中继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本世纪80年代,很多用户在本地采用了局域网(LAN)技术。
一个公司、企业、机关以LAN将本单位的多台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共享本地网络资源,同时通过网桥或路由器接入公共电信网。
这类用户的数据特点是数据量大、突发性高。
除LAN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图像传送业务也具有突发性特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文件数据量往往很大,比如一张普通的X光片就会有8兆的数据量。
用分组网为这些用户开放业务,由于用户要传送的数据量大,而分组网的接入速率低、传送时延长,用户收发信息要作长时间的等待,会令用户不满意。
如果用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专线为这些用户开放业务,通信效率虽然提高了,但费用较贵。
来自用户的新的通信需求促使人们考虑采取新的通信技术。
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
用户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普遍提高,中继传输线已经普遍采用了光纤,光纤传输性能高,误码率低。
在这种情况下,纠错和流量控制问题可以由用户设备上的高层协议解决,网络协议可以简化。
由此,人们对分组交换协议进行了简化,产生了帧中继(FR)技术。
帧中继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同X.25分组交换技术相比,它具有下列特点:(1)帧中继继承了X.25分组交换统计复用的特点,通过在一条物理电路上复用多条虚电路,在用户间动态地分配数据带宽资源,提高了线路利用率。
(2)帧中继大大简化了X.25通信协议,网络在信息处理上只检错、不纠错,发现出错帧就予以丢弃,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交给用户终端来完成,减轻了网络交换机的处理负担,降低了用户信息的端到端传送时延。
(3)帧中继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优惠的计费政策,即按照承诺的信息速率(CIR)来收费,并保证低于CIR的信息的传送;同时,允许用户传送高于CIR的数据信息,这部分信息传送不收费,网络空闲时予以传送,拥塞时予以丢弃。
(4)帧中继的帧长较长(可达4096字节),在传送帧长较长(1500字节左右)的局域网数据信息帧时效率较高,适合于实现局域网互联。
⾯试问题之计算机⽹络:OSI七层⽹络模型及相关协议⼀、应⽤层 功能:为应⽤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 包括的协议如下: 1、超⽂本传输协议HTTP:这是⼀种基本的客户机/服务器的访问协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会应相应的⽹页。
2、⽂本传输协议FTP:提供交互式的访问,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向连接,使⽤TCP可靠的传输服务 主要功能:减少/消除不同操作系统下⽂件的不兼容性 3、远程登录协议TELNET:客户服务器模式,能适应许多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差异,⽹络虚拟终端NVT的意义 4、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Client/Server模式,⾯向连接 基本功能:写信、传送、报告传送情况、显⽰信件、接收⽅处理信件 5、DNS域名解析协议:DNS是⼀种⽤以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Internet服务 6、简单⽂件传送协议TFTP:客户服务器模式,使⽤UDP数据报,只⽀持⽂件传输,不⽀持交互,TFTP代码占内存⼩ 7、简单⽹络管理协议SNMP:SNMP模型的4个组件:被管理结点、管理站、管理信息、管理协议 SNMP代理:运⾏SNMP管理进程的被管理结点 对象:描述设备的变量 管理信息库(MIB):保存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 8、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发现协议中的引导⽂件名、空终⽌符、属名或者空,DHCP供应协议中的受限⽬录路径名options- 可选参数字段,参考定义选择列表中的选择⽂件⼆、表⽰层 将应⽤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下⼀层的数据转换为上层能够处理的格式;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确保⼀个系统的应⽤层信息可被另⼀个系统应⽤层读取。
具体来说,就是将设备固有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络标准传输格式,不同设备对同⼀⽐特流解释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因此,主要负责使它们保持⼀致。
三、会话层 负责建⽴和断开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记忆数据的分隔等数据传输相关的管理。
四、传输层 只在通信双⽅的节点上(⽐如计算机终端)进⾏处理,⽽⽆需在路由器上处理,传输层是OSI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层,是唯⼀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的⼀层。
OSI七层模型由低到高谈到网络不能不谈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虽然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于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学习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只是说明标准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fddi令牌环网等。
第一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ARP、RARP、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802.2、802.3ATM、HDLC、FRAME RELAY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
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三层:网络层 IP、IPX、APPLETALK、ICMP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
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四层:传输层 TCP、UDP、SPX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
课程 DA000035 Frame Relay协议原理ISSUE 1.0目录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 (1)课程目标 (1)第1章帧中继协议原理 (2)1.1 帧中继协议介绍 (2)1.2 帧中继协议栈 (4)1.3 帧中继的特点 (5)1.4 帧中继术语 (7)1.5 帧中继DLCI的分配和地址映射 (9)1.6用于网络发现的Inverse ARP协议 (11)1.7 Quidway支持的LMI (12)1.8 帧中继子接口 (13)小结 (16)课程说明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介绍帧中继(Frame Relay)协议。
帧中继是在X.25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相对于X.25协议,帧中继只完成链路层核心的功能,更为简单高效。
帧中继网提供了用户设备(如路由器和主机等)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用户设备被称作数据终端设备(DTE);为用户设备提供接入的设备,属于网络设备,被称为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帧中继网络可以是公用网络、私有网络、也可以是数据设备之间直接连接构成的网络课程目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您应该能够:●了解帧中继的基本概念●掌握帧中继的协议栈●掌握帧中继的虚链路的维护第1章帧中继协议原理1.1 帧中继协议介绍帧中继协议是在X.25 分组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概括地讲,帧中继技术是在数据链路层用简化的方法转发和交换数据单元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技术是在通信线路质量不断提高,用户终端智能化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协议是改进了的 X.25 协议。
相对于 X.25 协议,帧中继协议只完成链路层核心的功能,简单而高效。
目前在许多国家,帧中继正在替代传统的复杂低速的报文交换服务。
帧中继是基于虚电路的(Virtual Circuits, VCs)。
由于帧中继较快的转发速度,而且帧中继数据单元至少可以达1600 字节,所以帧中继协议十分适合在广域网中连接局域网。
帧中继技术简介帧中继是一种典型的包交换技术。
包交换技术能够使网络节点工作站动态的分享网络介质和可用带宽。
包交换网络支持可变长度数据包,数据的传输更加有效和灵活。
所有的数据包基于交换机制在不同的网段之间进行传递,直到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包交换网络使用统计复用技术控制网络接入,使网络带宽的使用更加灵活和高效。
目前流行的绝大多数局域网应用,包括以太网和令牌环在内,都属于包交换网络。
帧中继可以看做是X.25协议的简化版本,它省略了X.25协议所具有的一些强健功能,例如窗口技术和丢失数据重发技术等。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帧中继技术所使用的广域网环境比起七、八十年代X.25协议普及时所存在的网络基础设施,无论在服务的稳定性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此外,帧中继与X.25不同,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第二层协议,所以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控制和管理功能交由上层协议完成。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帧中继的性能和传输速度,使其更加适合广域网环境下的各种应用。
帧中继设备帧中继网络环境下的设备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
DTE可以被理解成是网络的末端设备,通常被放置在用户区域,直接由用户所有和控制。
DTE设备包括网络终端,个人计算机,路由器和网桥等。
DCE是由运营商所有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用来提供网络的时钟和交换服务,可以通过广域网对数据进行传输。
通常,DCE设备主要是指包交换机。
帧中继网络环境下,DTE和DCE设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DTE和DCE设备之间的连接由物理层组件和数据链路层组件两部分组成。
其中,物理层组件定义设备连接的机械,电气,功能和程序规范;而数据链路层组件则主要定义设备之间的连接协议。
帧中继网络实现目前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帧中继网络都是由服务提供商负责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用帧中继服务。
帧中继技术无论是在公用运营商网络还是专用企业网络上都可以实现,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两种不同的FR网络类型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计网803简答题整理2010年1、ipv6相对ipv4有哪些方面的改进:(1)更大的地址空间,32位扩大到128位;(2)扩展的地址层次结构;(3)灵活的首部格式;(4)改进的选项:含有选项的控制信息;(5)允许协议继续扩充:ipv4功能固定不变的;(6)支持即插即用:不需要DHCP;(7)支持资源的预分配;(8)首部改为8字节对齐:ipv4首部4字节对齐。
2、简述协议与服务的关系:(11)协议是控制两个(或多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指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下面的协议对上面实体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
3、帧中继有哪些优点:(11)帧中继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链路层服务,以帧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容量更大。
在保持了分组交换技术灵活费用低的同时,缩短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速度。
通过帧中继实现异地网络互连,具有可靠性高、协议透明传输、高速廉价的优点4、计算机网络主要面临哪些安全威胁:(11)两大类,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1)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网络中的关键设备);(2)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被:截获;主:中断、篡改、伪造、拒绝服务);(3)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病毒、蠕虫、木马等);2011年1、简述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有哪些(1)双协议栈(dual stack)一部分主机或路由器同时装有ipv4和ipv6协议,都能进行通信,双协议栈主机通过DNS查询目的主机采用何种地址。
缺:对于ip地址耗尽没有任何帮助,双路由基础设施增加了网络复杂度(2)隧道技术(tunneling)在ipv6数据报要进入ipv4网络时,将ipv6数据报封装成ipv4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缺:提供了过渡期间通信方法,不能解决ipv4节点和ipv6节点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3)协议转换;(4)6PE技术2、简述什么是移动自组网络移动自组网络是由多个移动节点组成的多跳无线网络。
11 帧中继链路与上层协议的交互2008-08-19 23:1515页的东西,很长,帧中继链路和OSPF网络类型的交互,很乱,再整理一下吧:都有些什么呢?嗯,有这些:一、很NA的理论;二、用Tunnel搭建远距离的链中继二层链路;三、帧中继与OSPF网络类型的交互,这个最杂了,总结一下吧:关于帧中继的不支持广播的问题:1、帧中继是NBMA非广播型多路访问,由于不支持广播,所以在帧中继链路上运行依赖广播的RIP V1,是起不来的,当然,对于依赖组播的RIP V2、EIGRP和OSPF,也是跑不下来的,实验中可以看到(组播在后面,现在还不怎么有概念)。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MAP映射里面加broadcast参数,将一个数据包复制成几份扔到各个DLCI管道里面去。
反向ARP的话是自动加了这个参数的,手动映射的话必须得注意加上这个参数。
再说一个吧,rip v2在帧中继链路上默认在主接口是关闭了水平分割的,但子接口开启,而EIGRP是默认开启的。
2、关于OSPF在帧中继链路上的问题:(1)邻居建立的问题:解决方法:改网络类型、单播建邻居(2)角色混乱的问题:解决方法:改优先级,spoke端不参与竞选(3)数据通信的问题:解决方法:做二层PVC和IP地址的映射(不增加PVC)多播又是怎么发送数据包的?(这个不急,可以学了多播了再说)OSPF有五种网络类型,在帧中继链路上默认是NBMA,即或是帧中继二层链路加上了广播参数,即二层支持广播,OSPF也认为组播包发不出去而不发HELLO包,所以邻居关系无法建立,协议无法运行。
解决方法1:改OSPF网络类型,让OSPF用组播建立邻居:改OSPF网络类型为点对多点,这时不管二层链路是全互联还是HUB-AND-SPOKE,角色混乱问题和路由数据包的发送问题都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MA域的所有路由上的OSPF链路类型必须一致,否则即使能建立邻居,也不能正常传递路由.还有在HUB-AND-SPOKE二层链路上,各个路由器都会出现所有参与OSPF的路由器接口地址的32位主机路由;看一下二层链路是多点子接口的情况,现在是三个路由器多点子接口全互联,也就是三个路由器都还连着其他网络.将主接口和子接口的反向ARP关掉,或者不关开启LMI本地管理协议,在子接口做MAP映射.结果很正常,三个问题都没有出现(很奇怪,看了一下OSPF的接口,这是默认的NBMA三层网络,为什么在多点子接口下就不存在上述三个问题了呢?).这是三层网络为默认的NBMA的情况, NBMA都没有问题,改成点到多点应该更没有问题吧. 看一下,的确没有这三个问题,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时会生成MA网络中参与OSPF的接口地址的32位主机路由.现在看二层是HUB-AND-SPOKE的情况.这又是畸形网络了,在OSPF默认为NBMA的情况下,会出现两个DR,这时将SPOKE端优先级改为0解决第二个邻居关系建立问题,再做二层MAP映射解决第三个数据包封装问题.再将OSPF默认的NBMA网络改成点到多点,就是和二层链路类型一样啦.在MA 网络中所有路由器相应接口上改,结果没有没有出现数据包封装问题,一切正常.要注意的是每台路由上都会出现其他两个路由在这个MA网络中参与OSPF的接口地址的32位主机路由.最后看点对点全互联的二层链路,这相当于三个路由器连成一个环,最后显示没有出现上述三个OSPF的问题,注意这时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为点到点.将OSPF网络类型改为点到多点.结果正常,就是多了几条主机路由.再看点对点HUB-AND-SPOKE,这就相当于三个路由器串一起了,没什么好说的,将OSPF改成点到多点无非就是多两条主机路由就是,没有任何问题.改OSPF网络类型为广播,这时如果帧中继二层链路是主接口全互联,则一切正常,如果是HUB-AND-SPOKE链路,则会出现路由器角色混乱问题,这时应该解决下一个问题将SPOKE端优先级改为0,不让其参与角色竞选,没有意义。
接下来还得解决SPOKE端数据包传输的问题,因为这时虽然OSPF邻居建立了,路由条目也计算出来了,但是SPOKE端之间没有二层映射,在二层封装时会失败。
解决方法是将对端SPOKE的地址映射到本路由器和HUB端的DLCI上,这样不用全互联节省资金,还解决了数据包的传输问题.再来看一下二层链路为点到多点子接口的情况.如果是点到多点子接口全互联的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是点到多点HUB-AND-SPOKE链路,则又会出现两个DR,所以哈,又得改两端的优先级,还要做映射.这个就不多说了哈.最后看一下点到点全互联二层链路,默认的是点到点网络类型,改成广播,结果数据包封装正常,角色有点小问题.看点到点非全互联的情形.结果什么样呢?两个DR,但是数据包封装好像没有问题.这个和主接口不一样.改OSPF网络类型为点对点:这样肯定不行的啦,不管底层是主接口全互联还是HUB-AND-SPOKE.太变态了,真佩服自己,这样的实验也要做.呵呵,显示一会和这个路由器建立邻居,一会和那个路由器建立邻居,反正最后都不行.哈哈,我想路由器快被我整崩溃了哈!再看一下点对多点子接口全互联,改成点对点网络不行,点对多点子接口的HUB-AND-SPOKE,也不行.最后看一下点到点的HUB-AND-SPOKE 二层链路,这个就相关于三个路由器串成一串了.OSPF默认的针对这种点地点的二层帧中继链路都是点对点的网络类型,没有任何问题哈.针对点对点全互联的二层链路,OSPF默认也是点对点的网络类型哈,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OSPF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网络类型的原因:更好的适应底层网络.解决方法2:不改OSPF网络类型,用单播建邻居:如果底层是主接口全互联的话,在所有路由器上将MA网络中其他路由指为Neighbor就可以了哈.如果只在一台路由器上打一条neighbor命令,必须再将另外两个路由的优先级改为0,让他们不参与角色竞选才行.否则,我靠,一个MA网络,两个DR,1认为4是DR,5认为1是DR,路由条目更是混乱.呵呵,变态吧,畸形吧!子接口由于不存在上述三个问题,这个就不看了哈,不想变态了.如果是HUB-AND-SPOKE链路的话,我看看啊,这个只需要在HUB端打上neighbor 命令,不过也得改优先级,否则也会出现两个DR.还有啊,还得解决第三个数据包的传递问题,做MAP映射(注意不需要增加新的PVC哦).12 路由协议与帧中继的交互三进宫2008-08-19 23:17这是三进宫了。
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思路终于清晰,终于不再惧它了。
闲话少述,请看正文!1、关于帧中继:帧中继是NBMA链路,不存在二层广播地址,不能以一对多或一对所有的方式发送数据帧,所以以三层广播地址或组播地址建立邻居的协议都不能在其上面正常运行。
要在这种链路上启用路由协议,必须强制让帧中继链路支持1对多,解决办法是将一个数据包复制多份扔到多个dlci管道中,具体做法是在手工map的时候加上一个broadcast参数,如果是用反向ARP自动映射的话会默认已经加上这个参数;2、关于路由协议RIP V1:协议以广播定期发送路由表,不存在邻居建立的过程,在加上了broadcast参数的帧中继链路上不再有其他问题;RIP V2:以组播地址224.0.0.9定期发送路由表,也不存在邻居建立的过程,在加上了broadcast参数的帧中继链路上也不再有其他问题;EIGRP:以224.0.0.10的组播发送hello包以建立邻居,以224.0.0.10发送更新包,在加上了broadcast参数的帧中继链路上同样不再有其他问题;OFPF :在MA链路上DR以224.0.0.5的组播地址向DRother发送hello,DR和BDR 之间以224.0.0.6进行通信,DRother以224.0.0.6的组播地址向DR和BDR发送hello(问题:其他四种协议报文呢?也以这个地址发送么?还有,点到点不存在DR和BDR等角色,它们以什么地址建立邻居?)OSPF有六种网络类型(loopback也算一种哈)在帧中继主接口全互联链路上,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为NBMA。
这时它认为二层链路上不支持组播,所以它就不再以组播地址发送hello,于是邻居不能建立。
解决办法一:让OSPF发送组播包。
具体做法是修改OSPF网络类型,将默认的NBMA改为广播即可。
解决办法二:让OSPF以单播建邻居。
具体做法就是在OSPF 进程里面neighbor一下就行了,至于是所有的路由器都得做还是只需要做一个就行了我没有做实验,眼睛疼得不行了,不做了,做了的兄弟请告诉我!在帧中继主接口hub-and-spoke的链路上,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也为NBMA,这时它也不再以组播地址发送hello,同样面临不能建立邻居的问题.而且就算想办法让邻居建立了,路由条目也不能被正确传递,因为路由器角色会发生混乱。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二层映射有路由却不能完成数据包封装的问题。
解决办法一:改OSPF网络类型为广播解决邻居建立问题,将SPOKE端优先级改为0解决角色混乱问题,做MAP映射解决第三个数据包不能封装的问题。
解决办法二:在HUB端用neighbor命令指邻居解决第一个问题,将SPOKE端优先级改为0解决角色混乱问题,做MAP映射解决第三个数据包不能封装的问题。
在帧中继点到点子接口所连接的链路上,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为point-to-point,不存在邻居关系建立的问题、路由表信息错误的问题和数据包不能被封装的问题(递归查询)。
在帧中继子接口点到多点全互联链路上,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为NON_BROADCAST (NBMA),所以也存在邻居建立的问题,但不存在后面两个问题。
这个就简单了,改一下网络类型就OK了。
在帧中继子接口点到多点hub-and-spoke链路上,OSPF默认的网络类型为POINT_TO_MULTIPOINT点到多点,能够发送组播报文,不存在其他任何问题。
到这里为止,IGP的东西终于结束,终于可以向BGP进军了,晚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