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3
大肠息肉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性大肠息肉标本都会送检病理,它是随访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1) 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错构瘤性、炎症性■增生性四类。
数量则以100个息肉为界限,分为单发/多发大肠息肉和息肉病。
大部分人均属于前者。
(2) 最常见——腺瘤性息肉此型最为常见,目前结肠镜发现的大肠息肉,有70%-80%均为腺瘤性息肉,属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均归为癌前病变,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随访。
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可以总结为:①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性息肉演变为犬肠癌的过程,可总结为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T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绒毛状腺瘤- 大肠癌。
因此,绒毛成分的增生程度趣重,癌变率也依次递增。
②不典型增生程度:目前已经更新为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归入早癌的范畴,需要积极内镜下干预,勤随访。
而上述提及的绒毛成分增多可加重不典型增生程度。
③腺瘤的增大程度:10mm以内的腺瘤癌变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大于20mm ,癌变率激增。
(3)锯齿状腺瘤是一条新来的大白鲨锯齿状腺瘤(SA ),是一种具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组织结构特征和腺瘤的细胞学特征的肿瘤性病变。
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和无蒂锯齿状腺瘤(SSA),其中无蒂锯齿状腺瘤极易与增生性息肉相混淆。
该概念提出时,学术界争鸣不断,目前认为,锯齿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是一条新进的大白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随访。
关于大肠息肉,“积极随访”四个字是医生经常交待给患者的。
那么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各自的随访年限也是各有差异,需要个体化处理。
国内外指南关于随访年限虽略有差异,但基本的核心是不变的,只要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这三个关键词永远是被归为高危人群,将随访年限基本控制在1年内。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根据息肉表面的形态分为平滑型、颗粒型、不规则型等。
二、病理报告1.病理类型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
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前期,需要高度重视。
2.病理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级。
分级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3.病理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
分期越高,治疗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总之,肠息肉的种类繁多,肠镜和病理报告是对其进行分类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报告内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本文介绍了肠道息肉的不同类型以及其病理特征。
肠道息肉可分为带蒂和平坦型,其中带蒂的称为P型,平坦型的称为S型,XXX的则称为PS型。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需知道息肉是否带蒂即可。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
根据绒毛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最常见,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带蒂型。
绒毛状腺瘤不常见,但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混合型,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对于混合型腺瘤,需密切随访。
增生性息肉多为无蒂型,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
虽然过去认为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认为有些可出现异型性增生,需密切随访。
锯齿状腺瘤是一种表现为锯齿状外观的腺瘤,结构特点和细胞学特征兼具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的特点。
对于锯齿状腺瘤,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大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广基型和传统腺瘤。
广基型腺瘤好发于近端结肠,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
传统腺瘤则常见于远端结肠,外形类似管状腺瘤。
目前,锯齿状腺瘤是一个热点,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肠癌发生的第三种途径。
一旦诊断出锯齿状腺瘤,应引起重视。
175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郑小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 达州 635100)摘 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属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区别于大肠癌最常见最经典的癌前病变腺瘤的是其上皮组织主要是呈现出锯齿状的生长模式。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P)、不带蒂锯齿状息肉(SSP)以及锯齿状腺瘤等几个病理类型。
在临床工作中,病理诊断对于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各类病理分型的主要特点和对其分子标记物研究的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郑小春,男,生于1976年,汉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病理检查与诊断。
1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学特征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在结直肠锯齿状改变中的发生率最高,主要好发于远端结肠,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在体检时由结肠镜检查发现。
结肠镜下肉眼可见增生性息肉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宽的基底、水滴状改变等。
结肠镜取活检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增生性息肉有较为完整的隐窝结构,在隐窝的中上部分能够看到这种所谓的锯齿状病变。
增生星星息肉根据其形态学特点以及分泌蛋白的特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亚类型:①微小泡型,这种类型的增生性息肉可以看到的锯齿状病变较为明显,而且能够表达较为丰富的黏蛋白。
②富杯状细胞型,这一些的增生性息肉中其主要特点是有比较多的杯状细胞,而且只分泌出杯状细胞型的黏蛋白,而其锯齿状的结构较之于微小泡型较为细小。
③黏蛋白缺乏性的增生性息肉主要特点是其不具有分泌黏蛋白的功能,这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是用于与其它增生性息肉的鉴别工作。
1.2 不带蒂锯齿状息肉不带蒂的锯齿状息肉发生率在临床上仅次于增生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有所不同的是,其主要好发于近端结肠,此外其也较少会引起临床症状。
结肠镜下观察可见扁平状的或者较宽的基底的、底部稍微有些隆起的息肉样改变。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
在我国,大肠癌已成为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3]。
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是结直肠腺瘤,占息肉类型的80%~90%,约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通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化在至少10年内发展而来的[4]。
由于结直肠腺瘤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临床中需要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才能确诊。
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5-6],因此,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结直肠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6—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且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38例。
肠镜诊断标准及病理诊断标准[7-8]:①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或直肠息肉;②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③根据异型增生情况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以及黏膜内癌;按病理结果根据腺瘤恶变程度分为:无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纳入标准:①依照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配合,资料填写完整,而且资料填写比较准确。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病、脑病、肝病、肾病、肺系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②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不能配合本次调查;③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以及哺乳期的妇女;④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主诉,如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且不能配合者;⑤同时合并存在消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手术史、出现肠梗阻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病史以及同时合并炎症性肠病及其他器质性病变;⑥明确诊断为息肉病的患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幼年性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王华超1,姚玉璞3,刘薇2,彭丹3,刘立阳2,刘仍海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78;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北京 100078)摘 要:目的 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如何预防直肠管状腺瘤偏方介绍直肠管状腺瘤是直肠黏膜下腺体的一种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预防直肠管状腺瘤的发生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预防直肠管状腺瘤的偏方,帮助您保持直肠健康。
健康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直肠管状腺瘤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健康饮食的建议: - 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直肠癌的风险。
- 减少红肉的摄入:大量摄入红肉与直肠癌的发生率相关,尽量减少红肉的摄入,选择其他蛋白质来源,如鱼类、家禽和豆类。
- 控制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肥胖,增加患直肠管状腺瘤的风险。
建议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并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和坚果。
- 增加鱼类和亚麻籽的摄入: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而亚麻籽则是植物性Omega-3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这些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抗癌的作用,有助于预防直肠管状腺瘤的发生。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并减少患直肠管状腺瘤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运动建议: -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跑步、游泳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保持直肠健康。
- 增加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举重和体操。
肌肉力量的增加可以加强直肠周围肌肉的支撑,保护直肠的健康。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饮酒是导致多种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直肠管状腺瘤。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预防直肠管状腺瘤至关重要。
吸烟与直肠癌的发生率有关,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在身体内引发炎症反应,增加直肠肿瘤发生的风险。
因此,尽量戒烟或避免吸二手烟对直肠健康至关重要。
过度饮酒也与直肠癌的发生率增加相关。
建议男性每天限制酒精摄入量为两个单位,女性为一个单位。
过量饮酒可能会引起肠内细菌失调和负面生理反应,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直肠管状腺瘤,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专家论坛·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来茂德收稿日期:2008-07-14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杭州 310058作者简介:来茂德,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E 2mail:l m d@zju .edu .cn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分类;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7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08)05-0515-03 结直肠息肉和腺瘤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病变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
对这些病变性质的认识和正确处理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对某些病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病变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病理医师进行正确诊断。
1 相关术语的界定和分类 息肉(polyp )是最早使用的临床诊断用语,也最常用。
肠息肉指的是肉眼所见的隆起于黏膜表面的境界清楚的病灶,根据病变性质及形态特征,这类传统统称为息肉的病变分为腺瘤和息肉两大类。
腺瘤上皮增生活跃,总是伴有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恶变成腺癌。
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伴有上皮内瘤变则也可恶变。
息肉病大多有遗传缺陷,癌发生率高。
腺瘤(adenoma )的定义目前有两种表述,经典的定义是由异型增生上皮构成的局灶性良性肿瘤,有肿物且界限清楚。
由于近年上皮内瘤变概念的引入,WHO 新版肿瘤分类将结直肠腺瘤定义为无明确原因的、组织学上有上皮内瘤变存在的病灶。
这一概念隐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论病灶是否为息肉状,均以组织学改变为标准;二是由炎症等明确原因引起的上皮内瘤变不列入腺瘤的范畴。
新概念强调腺瘤的早期可以没有明显肉眼可见的病变。
这些肉眼未见明显病灶但组织学上腺窝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腺瘤实际上是一些具有异型增生的畸形腺窝灶。
根据所构成腺窝数量的多少分为单腺窝腺瘤(unicryp tal adenoma )和寡腺窝腺瘤(oligocryp tal adenoma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横结肠管状腺瘤怎么治疗
导语:横结肠管状腺瘤是一种可在儿童及女性身体发病率高的疾病,特别是肥胖及二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很多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因为病症初期身体没
横结肠管状腺瘤是一种可在儿童及女性身体发病率高的疾病,特别是肥胖及二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很多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因为病症初期身体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常常被忽略,但是任何病症都是要引起重视的,对于自己的身体平时也要细心的观察,如果出现便黑或者便后带血的情况就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时的进行医治,虽然横结肠管状腺瘤不是癌症但是也是有转癌的可能性。
结肠腺瘤泛指结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其他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
区分结肠直肠腺瘤的性质,应该选择手术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中药预后好坏的重要保证。
腹腔镜下结直肠手术现在已是非常成熟的手术方式了,在做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术时,从远期效果看,是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期效果是优于开腹手术的,应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肠息肉,对于确认无恶变的病例,只需要切除一段肠管即可,不存在切不切得净的问题。
针对治疗的方法还是要客观地评估一下肠镜下切除的难度风险,以及蒂部肿瘤情况,如果是宽基无蒂息肉,建议按肿瘤做腹腔镜下手术。
另外横结肠管状腺瘤还是和很多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有关系的,如果患有家族性的遗传性疾病就要进行防护,平时要改变大便的习惯,如果经常腹泻就要减少吃造成腹泻的食物,经常运动,如果是胃肠的遗传疾病,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吃些容易吸收消化的食物。
如果出现横结肠管状腺瘤的早期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不要大意贻误的病情。
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CT㊁MRI影像表现田㊀川ꎬ谭㊀静ꎬ封㊀俊ꎬ张大福ꎬ李振辉ꎬ高德培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㊀云南㊀昆明㊀650118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总结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ꎬ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ꎮ方法㊀搜集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112例ꎬ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ꎮ结果㊀112例中病灶位于直肠75例ꎬ结肠37例ꎬCT和MRI扫描中病灶形态表现扁平状35例及类圆形38例ꎬ其次是分叶状25例及菜花状14例ꎻ单发病灶99例ꎬ多发13例ꎻ病灶呈宽基底与肠壁相连93例ꎬ带蒂19例ꎮCT平扫9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ꎬ增强呈持续性或渐进性不均匀明显强化85例ꎮ65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ꎬ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60例ꎬ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5例ꎬDWI呈稍高信号60例ꎬADC值在1~1.6ˑ10 ̄3mm2/s之间58例ꎮ结论㊀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多发生于中老年ꎬ以直肠多见ꎬ单发为主ꎬ肿瘤多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㊁扁平状㊁菜花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ꎬ边界清楚ꎬ边缘光滑ꎻCT检查平扫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ꎬ增强呈明显持续性或渐进性不均匀强化ꎻMRT平扫表面见长T1长T2信号粘液覆盖ꎬ病灶增强呈中度及以上不均匀强化ꎬMRI功能成像DWI呈稍高信号ꎬADC值常大于1ˑ10 ̄3mm2/sꎮʌ关键词ɔ㊀绒毛状管状腺瘤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ꎻ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53.3ꎻR44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4 ̄0641 ̄05CTꎬMRIfindingsofcolorectalvilloustubularadenomaTIANChuanꎬTANJingꎬFENGJunꎬZHANGDafuꎬLIZhenhuiꎬGAODepeiDepartmentofRadiologyꎬThe3r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YunnanCancerHospitalꎬKunming650118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summarizetheCTandMRIfindingsofcolorectalvilloustubularadenomainordertoimprovetheaccuracyofpreoperativediagnosis.Methods㊀112casesofcolorectalvilloustubularadenomaconfirmedbypathologyfrom2013to2018inourhospitalwerecollectedandtheirimagingdatawereanalyzedstatistically.Results㊀Ofthe112casesꎬ75wereloca ̄tedintherectumand37inthecolon.Thelesionswereflatin35casesꎬlobularin25casesꎬroundin38casesꎬandcauliflowerin14casesinCTandMRIscans.Therewere93caseswithwidebaseconnectedtotheintestinalwallꎬ19caseswithpedicled.CTplainscanshowedhomogeneoussofttissuedensityꎬandenhancedcasesshowedobviouspersistentorprogressiveheterogeneousenhancement.In65casesofMRIꎬ60casesshowediso ̄T1slightlylongerT2signalintensity.55casesshowedobviousunevenen ̄hancement.Conclusion㊀Colorectalvilloustubularadenomamostlyoccurredinthemiddleandoldageꎬmainlyinrectumꎬmain ̄lysolitary.Thetumorsweremostlyroundꎬflattenedꎬcauliflowerorlobulatedsofttissuemassesꎬwithclearboundaryandsmoothmargin.CTshowedhomogeneoussofttissuedensityꎬobviouspersistentorprogressiveheterogeneousenhancementonenhance ̄mentꎬandCTmultiplanarrecombinationclearlyshowedthe"three ̄ring"enhancementmodeofthelesionandthesingletumor"vascularhilus".ThesurfaceofMRTwascoveredwithmucusonlongT1andT2signalsꎬtheenhancementoflesionswasmoderateorabovehomogeneousenhancementꎬtheDWIofMRIfunctionalimagingwasslightlyhighsignalꎬandtheADCvaluewasusuallymorethan1.0ˑ10 ̄3mm2/s.ʌKeywordsɔ㊀Villoustubularadenoma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㊀㊀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是结直肠腺瘤中的一种ꎬ其发病率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低ꎬ临床上病变早期或病变较小时没有异常临床症状ꎬ当病变发展到一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编号:2017FE467( ̄084)作者简介:田川(1994 ̄)ꎬ女ꎬ云南文山人ꎬ昆明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高德培㊀主任医师㊀E ̄mail:gaodepei311@sohu.com定程度ꎬ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及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1]ꎮ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质地较为柔软ꎬ临床肛门指检对于发生于结直肠的绒毛状管状腺瘤常遗漏ꎬ所以结直肠镜及影像学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ꎮ但由于其发病率低ꎬ影像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ꎬ常导致误诊ꎮ现将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2例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影像资料146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4期㊀JMedImagingVol.30No.42020作回顾性分析㊁总结ꎬ旨在加强对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ꎬ为日后影像诊断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提供经验ꎬ减少误诊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患者112例ꎬ其中男性53例ꎬ女性59例ꎬ年龄30~82岁ꎬ平均年龄59岁ꎬ发生癌变者3例ꎮ112例患者53例同期做了CT和MRI检查ꎬ12例只做了MRI检查ꎬ47例只做CT检查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完整ꎮ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ꎮ112例患者中临床主要症状便血59例ꎬ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25例ꎬ体检发现结直肠占位而无临床表现28例ꎻ直肠指检阳性50例ꎬ其中质软30例ꎬ质韧9例ꎬ质硬9例ꎻ有触痛10例ꎻ指套血染12例ꎮ行结肠镜检查者104例ꎬ肠镜下104例病灶表面均充血水肿ꎬ部分伴有糜烂ꎬ带蒂或宽基底与肠壁相连ꎬ形态以类圆形或分叶状较为常见ꎬ菜花样肿块多提示病灶恶变可能(图1)ꎮ1.2㊀检查方法1.2.1㊀CT检查㊀采用simensdefinitionAS64排128层螺旋CT机ꎬ均行全腹部CT检查ꎮ扫描范围自膈顶平面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ꎬ管电流为自动毫安秒ꎬ探测器为64ˑ0 625ꎬ层厚2mmꎬ层间距1.5mmꎬ螺距1.0ꎬ球管转速0.5sꎮ扫描时嘱患者屏气ꎬ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法ꎬ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ꎬ对比剂为320mgI/ml碘海醇ꎬ注射速率3~4ml/sꎬ用量:1.5ml/kgꎮ生理盐水:30mlꎮ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对比剂后25~28sꎬ实质期扫描为注射对比剂后120~130sꎮ1.2.2㊀MRI检查㊀使用SiemensMagnetomAVAN ̄T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及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ꎮ行常规T1WI㊁T2WI㊁DWI及增强扫描ꎮ常规平扫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SE)脉冲序列T1WI横断位扫描(TR163.0msꎬTE4.0ms)ꎻFSE脉冲序列T2WI矢状位㊁冠状位和轴位扫描(TR3200.0msꎬTE84.0ms)ꎻ高分辨率轴位FSE序列T2WI(TR3200 0msꎬTE100.0msꎬ层厚:4.0mmꎬ层间距:0 4mm)ꎻDWI:采取轴位扫描ꎬ扩散敏感因子b值选择800s/mm2ꎬTR4700msꎬTE87msꎬ层厚4.0mmꎬ层间距0.4mmꎮ增强扫描:采用LAVAT序列T1WI矢状位㊁冠状位和轴位(动脉期和实质期)ꎬTR4.0msꎬTE2msꎬ层厚3.0mmꎬ层间距0.0mmꎮ对比剂为钆贝葡胺ꎬ剂量为15mlꎬ注射速率2.0~2.5ml/sꎮ生理盐水:30mlꎮ1.3㊀图像分析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ꎬ意见不一致的经协商后达成一致ꎮ观察各组图像上病灶的大小㊁形态㊁密度/信号㊁强化方式㊁DWI㊁ADC值及病变累及肠壁或肠腔情况等特点ꎮ2㊀结果2.1㊀CT和MRI扫描肿瘤位置㊁大小㊁形态㊁肠腔狭窄及淋巴结肿大情况112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74例ꎬ结肠38例ꎮ74例直肠病例中ꎬ病灶位于直肠上㊁中㊁下段分别有25㊁32㊁17例ꎮCT和MRI扫描中病灶位置与病灶形态及大小的关系ꎬ见表1ꎮ结直肠病灶呈宽基底与肠壁相连91例ꎬ窄基底与肠壁相连21例ꎻ单发病灶99例ꎬ多发13例ꎻ病变累及肠段肠腔表现为偏心性狭窄68例ꎬ112例病变累及肠段肠壁均无僵硬ꎮ24例见肠周系膜区淋巴结㊁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以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显示ꎬ其短径小于1cmꎬ术后病理证实均无淋巴结转移(图1)ꎮ表1㊀112例患者CT和MRI扫描中病灶位置与病灶形态及大小的关系类圆形分叶状菜花状扁平状<2cm2~4cm>4cm结肠1493122387直肠241611232337142.2㊀肿瘤的CT特征100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ꎬ96例CT平扫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ꎬ未见坏死囊变ꎬCT值约30~50HUꎬ平均值约40HUꎬ边界清楚ꎬ边缘光滑ꎬ动脉期较平扫平均增加20~30HUꎬ平均值约65HUꎬ静脉期较平扫平均增加40~50HUꎬ平均值约85HUꎻ病灶基底部脉管强化较其他部分明显ꎬ其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ꎮ100例患者中ꎬ85例呈明显 三环状 强246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4期㊀JMedImagingVol.30No.42020图1㊀男ꎬ39岁ꎮ间断便血1月余ꎮ图1aꎬ1b肠镜:距肛门约5cm处见一大小约2.2cmˑ2.0cm的分叶状肿物ꎬ充血水肿明显ꎬ呈宽基底与肠壁相连ꎬ自肛门缘内约3cm延续至肛门缘内约10cmꎬ呈细颗粒绒毛样结节ꎬ镜下靛胭脂染色界限清楚ꎮ图1cꎬ1d(HEꎬˑ200):腺上皮轻 ̄中度不典型增生ꎬ小灶腺上皮中 ̄重度不典型增生㊀图2㊀男ꎬ39岁ꎮ间断便血1月余ꎮ图2aCT平扫轴位见直肠上段一类圆形软组织结节ꎬ大小约为5.5cmˑ4.1cmꎬ密度均匀ꎬ结节与肠壁呈宽基底相连ꎬ肠腔呈偏心性狭窄(箭头所示)ꎮ图2b动脉期矢状位见带蒂分叶状肿块呈中度强化ꎮ图2c实质期结节呈明显不均匀强化ꎬ可见到典型 三环状 强化并见单一 血管门 (箭头所示)静脉期显著强化㊀图3㊀男ꎬ43岁ꎮ4年前诊断直肠肿瘤ꎬ肛门见进行性增大肿物1月ꎮ图3aT2WI高分辨率轴位示盆腔内见一巨大肿块ꎬ其表面覆盖长T2信号粘液(红色箭头)ꎮ图3bT1WI轴位示肿块呈以中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ꎮ图3cꎬ3d动脉期矢状位㊁冠状位见肿块呈 石榴籽 样不均匀强化ꎬ肿块中央可见稍高强化 蒂样 组织连接于肠壁ꎮ图3eDWI上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ꎮ图3fADC图经测量该病灶ADC值最低为1.10ˑ10 ̄3mm2/s化ꎬ93例具有典型 血管门征 ꎬ多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病变及其累及肠段情况及病灶强化方式(图2)ꎮ2.3㊀肿瘤的MRI特征65例MRI检查的患者中ꎬ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60例ꎬ长T1长T2信号5例ꎬ病灶表面出现长T1长T2粘液信号44例ꎻ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5例ꎬ轻中度不均匀强化7例ꎬ轻度均匀强化3例ꎻDWI呈稍高信号60例ꎬDWI呈高信号5例ꎻADC值约在1~1.3ˑ10 ̄3mm2/s之间35例ꎬ1.3~1.6ˑ10 ̄3mm2/s之间23例ꎬ大于1.6ˑ10 ̄3mm2/s4例ꎬ小于1 0ˑ10 ̄3mm2/s3例ꎬ经病理证实ADC值小于1 0ˑ10 ̄3mm2/s的3例病灶均癌变(图3)ꎮ3㊀讨论㊀㊀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带血ꎬ鲜血附于大便表面ꎬ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ꎻ好发中老年人ꎬ与文献报道相符[2]ꎮ最新调查研究显示ꎬ除不良生活习惯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相关外ꎬ青年和中年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中老年人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3]ꎬ这也会导致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发病率上升ꎮ绒毛状管状腺瘤在肠道腺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ꎬ多发生于直肠与乙状结肠ꎬ属于癌前病变[4]ꎬ约有80%的直肠癌是由直肠腺瘤演变而来[5]ꎮ文献报道[6]当腺瘤最大径>3cm时ꎬ癌变率极高(约84.62%)ꎻ匍匐型㊁出现 血管集束征 的腺瘤更容易癌变ꎮ结直肠腺瘤来源于346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4期㊀JMedImagingVol.30No.42020腺上皮ꎬ按组织学可分为管状㊁绒毛状及绒毛状管状三种类型[7]ꎮ结直肠腺瘤是黏膜腺体组织增生肥大形成皱襞样蒂状结构ꎬ增生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组织通过蒂部向腺瘤内伸展[8]ꎬ故而导致瘤体向腔内生长ꎮ结直肠腺瘤通常由三层结构构成:基底部为供养小脉管及纤维基质ꎻ内部为增生的腺体ꎻ外层为腺体表面的柱状上皮[9]ꎮ文献报道[10]20%~50%的结直肠腺瘤在内镜下切除术后3~5年会出现复发ꎮ根据本组112例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影像学统计结果的分析ꎬ现将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影像学特征总结如下:1)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基本影像学特征:①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常发生于中老年人ꎬ性别无差异ꎻ②肿瘤多发生于直肠ꎬ其次是结肠ꎬ与文献报道相符[11]ꎻ③肿瘤多为单发ꎻ④肿瘤常表现为结直肠肠腔内见扁平状㊁分叶状㊁类圆形及菜花状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ꎻ⑤病灶大小常与发生位置相关ꎬ结肠病灶最大径常小于2cmꎬ直肠病灶最大径常在2~4cm之间ꎬ常以宽基底与肠壁相连ꎻ⑥结直肠腺瘤多起源于粘膜面ꎬ呈菜花状匍匐式向腔内生长而不累及肌层ꎬ故病变累及肠段肠腔常呈偏心性狭窄而肠壁无僵硬ꎬ此特点可鉴别直肠癌ꎻ⑦肿大淋巴结罕见ꎬ与文献报道相符[12]ꎻ2)CT特征:CT平扫常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ꎬ边界清楚ꎬ边缘光滑ꎬ增强呈渐进性不均匀明显强化ꎬ并出现基底部强化最明显ꎬ其次是中央腺体ꎬ强化最弱的是外周柱状上皮的 三环状 强化形式[13]ꎬ本组病例中有85例符合此强化特点ꎮ静脉期显著强化的㊁较柔和的肿瘤 血管门 征象提示良性病变[14]ꎬ有助于区分绒毛状管状腺瘤与绒毛状管状腺癌[15]ꎬ本组病例中有93例出现 血管门 征象ꎮ多平面重组可更加清楚地显示病变及其累及肠段情况及其强化方式ꎻ3)MRI特征:MRI平扫病灶多呈等长T1稍长T2信号ꎬ病灶表面常可见长T1长T2信号粘液覆盖(肠型腺体分泌[16])ꎮ结直肠腺瘤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组成[17]ꎬ故其DWI常为稍高信号ꎬADC值常在1.0~1 6ˑ10 ̄3mm2/s之间ꎮ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需要与结直肠癌㊁结直肠淋巴瘤以及结直肠息肉鉴别ꎮ1)结直肠癌:多起于粘膜面并向下浸润粘膜下层及肌层ꎬ导致肠壁不规则增厚ꎬ肠腔缩窄ꎬ即 苹果核征 [18 ̄19]ꎻ病灶内常见坏死ꎬ故其密度/信号及强化不均匀ꎻDWI呈高信号[20]ꎻADC值较低ꎬ常小于1ˑ10 ̄3mm2/s[21]ꎮ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常有异常改变[22]ꎻ2)淋巴瘤:肠淋巴瘤主要有腹痛㊁乏力及消瘦等症状ꎬMRI可表现为黏膜下肿块ꎬ信号均匀ꎬ增强后轻度强化[23 ̄24]ꎻ3)息肉:常表现为带蒂结节ꎬ表面光滑ꎬ最大径常小于3cmꎬ常无临床症状[25]ꎮ总之ꎬ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多发生于中老年ꎬ以直肠多见ꎬ单发为主ꎬ肿瘤多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㊁扁平状㊁菜花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ꎬ边界清楚ꎬ边缘光滑ꎻCT检查平扫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ꎬ增强呈明显持续性或渐进性不均匀强化ꎬCT多平面重组清晰显示病灶 三环状 强化方式及单一肿瘤 血管门 ꎻMRI平扫表面见长T1长T2信号粘液覆盖ꎬ病灶增强呈中度及以上不均匀强化ꎬMRI功能成像DWI呈稍高信号ꎬADC值常大于1ˑ10 ̄3mm2/sꎮ结合临床症状㊁肠镜表现及CT与MRI检查的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术前诊断正确率ꎮ参考文献:[1]ColemanHꎬLoughreyMꎬMurrayLꎬetal.Colorectalcancerriskfollowingadenomaremoval:alargeprospectivepopulation ̄basedcohortstudy[J].CancerEpidemiolBiomarkersPrevꎬ2015ꎬ24(9):1373 ̄1380.[2]张新星ꎬ向露ꎬ许晋ꎬ等.老年患者结直肠腺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ꎬ2018ꎬ21(3):310 ̄312. [3]CaoYꎬWuKꎬMehtaRꎬetal.Long ̄termuseofantibioticsandriskofcolorectaladenoma[J].Gutꎬ2018ꎬ67(4):672 ̄678. [4]ReschAꎬSchneiderNꎬLangnerC.Pathologicalevaluationofcolorectalcancerspecimens:advancedandearlylesions[J].CeskPatolꎬ2015ꎬ51(1):12 ̄22.[5]NichollsRꎬZinicolaRꎬBindaG.Indicationsforcolorectalre ̄sectionforadenomabeforeandafterpolypectomy[J].TechCol ̄oproctolꎬ2004ꎬ8(2):291 ̄294.[6]潘冬梅ꎬ范国华ꎬ张维ꎬ等.64排螺旋CT在大肠腺瘤分型及癌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5ꎬ23(5):364 ̄368.[7]CanbeyGretCꎬGretN.Histopathologicalanalysisof173consec ̄utivepatientswithcolorectalcarcinoma:apathologist'sview[J].Med.Sci.Monitꎬ2018ꎬ26(24):6809 ̄6815. [8]焦荣红ꎬ赵玉珍ꎬ杨漪ꎬ等.腔内彩色多普勒技术诊断直肠良㊁恶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05ꎬ20(5):321 ̄324.[9]陈菲菲ꎬ梁文ꎬ李余发ꎬ等.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MR多方位增强扫描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6ꎬ35(2):224 ̄227.[10]刘文静ꎬ胡晓娜ꎬ保志军.结直肠腺瘤内镜切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ꎬ2018ꎬ41(8):506 ̄508. [11]ZhouHꎬShenZꎬZhaoJꎬet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riskfactorsofcolorectaladenomas[J].ZhonghuaWeiChangWaiKeZaZhiꎬ2018ꎬ21(6):678 ̄684.(下转670页)446亦可沿组织间隙塑形生长ꎬ但儿童多见ꎬ且增强扫描淋巴管瘤较少强化ꎮ综上所述ꎬ节细胞神经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㊁脊柱旁沟区等交感神经节㊁脊神经节较丰富的区域ꎬ密度低于周围实质脏器或肌肉ꎬ当肿瘤含有黏液或脂肪成分时易形成 塑形 或 足突 样外形ꎬ增强后主要表现为轻度渐进性强化ꎮ当发生于后纵隔㊁腹膜后㊁肾上腺㊁椎管内外及淋巴结等部位时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ꎮ了解这些共性与个性ꎬ对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非常有价值ꎮ参考文献:[1]罗丽ꎬ韩福刚ꎬ舒健ꎬ等.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ꎬ2016ꎬ32(6):849 ̄852.[2]胡先芳ꎬ毛新峰ꎬ赵育英ꎬ等.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ꎬ2013ꎬ51(25):517 ̄519.[3]GuanYBꎬZengWDꎬGaoQSꎬetal.CTandMRIfingdingsofthoracicganglioneuroma[J].BrJRadiolꎬ2012ꎬ85(1016):362 ̄372.[4]宋之光ꎬ李邦国ꎬ金开元ꎬ等.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3ꎬ32(12):1807 ̄1809.[5]赵平山ꎬ沈训泽ꎬ赵峰ꎬ等.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5ꎬ25(5):853 ̄856. [6]袁媛ꎬ沈海林ꎬ杜红娣ꎬ等.外周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ꎬ2016ꎬ17(5):428 ̄430. [7]张晓艳ꎬ赵晓军ꎬ郝晓宁.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3ꎬ20(2):139 ̄141.[8]朱晓军ꎬ许乙凯.节细胞神经瘤的CT㊁MRI影像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ꎬ2011ꎬ51(2):47 ̄49.[9]卢志平ꎬ王健ꎬ柯勤兵.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6ꎬ26(2):281 ̄283.[10]田霞辉ꎬ梁文ꎬ全显跃ꎬ等.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ꎬ2014ꎬ30(3):463 ̄466.[11]董盼盼ꎬ陈自谦ꎬ钟群ꎬ等.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3ꎬ11(4):81 ̄83.[12]杨慧ꎬ罗丽琳ꎬ杨宣涛ꎬ等.小儿淋巴结节细胞神经瘤1例报告[J].中国误诊学杂志ꎬ2007ꎬ7(22):5212 ̄5214.[13]张晓艳ꎬ彭勇ꎬ魏梦绮ꎬ等.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3ꎬ23(11):1676 ̄1678.[14]范谋海ꎬ王永军ꎬ熊艾平ꎬ等.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㊁MRI表现及病理对照[J].放射学实践ꎬ2014ꎬ29(1):85 ̄87. [15]徐国生ꎬ于春祥.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㊁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5ꎬ25(7):1233 ̄1236.(收稿日期:2019 ̄03 ̄11)(上接644页)[12]潘冬梅ꎬ范国华ꎬ张维ꎬ等.64排螺旋CT在大肠腺瘤分型及癌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5ꎬ23(5):364 ̄368.[13]李庆龙ꎬ高剑波ꎬ吕培杰ꎬ等.直肠绒毛管状腺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ꎬ2013ꎬ30(7):1116 ̄1118.[14]ChungJꎬKimMꎬLeeJꎬetal.Largevillousadenomainrectummimickingcerebralhemispheres[J].AJRꎬ2000ꎬ175(5):1465 ̄1466.[15]李洪ꎬ马春ꎬ李汝辉ꎬ等.64层螺旋CT显示肿瘤血管征与结直肠管状 ̄绒毛状腺瘤恶变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ꎬ2015ꎬ30(2):295 ̄299.[16]周冰妮ꎬ刘晓航ꎬ黄丹ꎬ等.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J].肿瘤影像学ꎬ2014ꎬ23(4):294 ̄296+301. [17]RoussetPꎬHoeffelC.Tumorsoftherectum:MRIandCTfea ̄tures[J].JRadiolꎬ2018ꎬ50(6):1098 ̄1101.[18]BerhoMꎬBejaranoP.Rectalcancerandthepathologist[J].Mi ̄nervaChirꎬ2018ꎬ73(6):534 ̄547.[19]ShaoHꎬMaXꎬGaoYꎬetal.Comparisonofthediagnosticeffi ̄ciencyforlocalrecurrenceofrectalcancerusingCTꎬMRIꎬPETandPET ̄CT:Asystematicreviewprotocol[J].Medicine(Balti ̄more)ꎬ2018ꎬ97(48):1290 ̄1396.[20]PhamTꎬLineyGꎬWongKꎬetal.FunctionalMRIforquantita ̄tivetreatmentresponsepredictioninlocallyadvancedrectalcancer[J].BrJRadiolꎬ2017ꎬ90(1072):1078 ̄1080.[21]LambregtsDꎬDelliPizziAꎬLahayeMꎬetal.Apattern ̄basedapproachcombiningtumormorphologyonMRIwithdistinctsignalpatternson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toassessresponseofrectaltumorsafterchemoradiotherapy[J].DisColonRectumꎬ2018ꎬ61(3):328 ̄337.[22]ZhaoJꎬXuJꎬZhangR.Clinicalandprognosticsignificanceofpathologicalandinflammatorymarkersinmucinousrectalcancerpatientsreceivingneo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andcurativesur ̄gery[J].MedSciMonitꎬ2017ꎬ23(9):4826 ̄4833. [23]李娟ꎬ高雪梅ꎬ程敬亮.MRI对直肠腺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7ꎬ15(9):122 ̄125. [24]ChanderUꎬLeeman ̄NeillRꎬBhagatG.Pathogenesisofenterop ̄athy ̄associatedTcelllymphoma[J].CurrHematolMaligRepꎬ2018ꎬ13(4):308 ̄317.[25]ChenSꎬSunKꎬChaoKꎬetal.Detectionrateandproximalshifttendencyofadenomasandserratedpolyps:aretrospectivestudyof62ꎬ560colonoscopies[J].IntJColorectalDisꎬ2018ꎬ33(2):131 ̄139.(收稿日期:2019 ̄02 ̄15)076。
第 1 页
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直肠管状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
及其他自觉症状。一般般临床上可采用内窥镜摘除是首选方法,
也可行圈套电灼切除术。此种方法相对损伤小,反应轻,效果好
等。那么直肠管状腺瘤应如何辨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
腔,内含粘液。
显微镜观察
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
第 2 页
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
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
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
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
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
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
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 最常见的一种。
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
着于肠黏膜上。 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
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
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 及间质与浸润,
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第 3 页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
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
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
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
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
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 基底膜分隔。
在上文的文章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
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症状还是不太明确的话,建议去正规医院
进行检查,早日治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