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下册译文

古代汉语下册译文

古代汉语下册译文
古代汉语下册译文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就拘束了![你们]平日总是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用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发生饥荒,[仲由]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民众]具有勇敢精神,而且懂得道义。”孔子对他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民众衣食丰足,至于[修明]礼乐[那些大事],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做什么,[但是我]希望在这些方面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这方面

的活动中我希望做一名小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正在弹瑟,]瑟音稀疏,“铿”的一声,曾点把瑟放下,立起来,回答说:“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陈述。”【王按:从训诂资料看,“撰”字可训“述”、“选”、“具”等义(见《故训汇纂》)又,《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撰,郑(玄)作僎,读曰诠,诠之言善也。”据此,“撰”,通“僎”。《说文》:“僎,具也。”本义为“具备”、“完善”,引申为“陈述”。因此,此句也可译为:“我的想法不同于他们三位的完善。”或:“我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选择。”此句岐解甚多。教材释“撰”为“才具,才干”,可商。】孔子说:“有什么妨害呢?只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嘛。”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已穿上了,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许曾点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都出去了,曾晳后出来。曾晳问[孔子]:“那三位

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啦!”[曾晳又问:]“先生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依靠的是礼义,[可是]他的话却[显得]不谦让,因此[我]笑他。”[曾晳说:]“可是,冉求[所说的]就不是治国么?”[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晳又说:]“可是,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么?”[孔子说:]“有宗庙祭祀之事,有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担任小司仪,谁能给诸侯担任大司仪呢?”

《季氏将伐颛臾》

季康子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要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周先王将它作为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在鲁国所管辖的境内,这是[我鲁国]的臣属国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康子想要这样干,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这样做。”孔子说:“冉求!良史周任

有句话说:‘能施展出才能就去担任职务,能力不够的人就应该辞去职务。’[盲人]走到危险的地方,[他的助手]不去扶持;[盲人]将要摔倒了,[他的助手]不去搀住,那何必要用那个助手呢?况且你们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和美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靠近[季氏的采邑]费邑。现在若不夺取,到了后代必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或译为:必定给子孙造成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它’但却一定为它找个借口[的做法]。我听说过,拥有封国的诸侯和拥有封邑的大夫,不必担心贫穷,而应担心[财物]分配不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应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财物]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了,如果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加强仁义礼乐的教化来招致他们。他们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地生活。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到来;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国境之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子路从而后》

子路跟随[孔子]行路而落在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农具。子路问:“您老人家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看你]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我不知道]谁是你的老师!”老人把拐杖直插在地上就去锄草。子路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还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行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那位老人]是位隐者。”让子路返回去拜见老人。到了那里,那位老人却已外出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没有尽到臣子的义务。长幼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们应

该做的事。[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早已知道这种情况了。”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产生丑的观念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产生不善的观念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下”互相补充,“合音”与“单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跟从。——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然发生而不宰制,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望报答,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也就不会离开他。

《小国寡民》

国土狭小,民众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功效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民众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有船只和车辆,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铠甲和兵器,却没有布阵的必要。使民众再回到结绳记事的状况。[人们]觉得自己的食物很香甜,觉得自己的衣服很华美,觉得自己的住所很安适,觉得本地的风俗很称心。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见,但民众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孙子兵法》

《谋攻》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的全军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的部队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

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人一‘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用兵策略,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其次是与敌兵直接交战,最下策是攻城。攻城这种办法,是不得已的。[为了攻城],制造大盾和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月以后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工。指挥攻城的将帅不能承受自己急躁忿怒的情绪,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梯攻城,士兵被敌人杀了三分之一,城池还没有被攻下,这就是盲目攻城带来的灾祸。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使敌人的军队屈服,而不是通过战争取胜,[要设法]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通过攻城[硬拼];[要设法]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持久战。一定要按照最完善的策略争胜于天下,所以,自己的军队不受挫伤,而利益可以完整无缺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如果兵力十倍于

敌军,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军,就进攻他们;兵力比敌军多一倍,就要分散敌军的兵力;兵力和敌军相当,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军,就要主动脱离敌人,隐蔽军情;兵力不如敌军,就要避免与敌军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硬拼死守,就要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者。辅佐[国君]周密,那么国家必定强盛;辅佐[国君]有缺陷,那么国家必定衰弱。

所以,国君危害军队的情形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退却而硬命令军队退却,这叫做牵制军队。不了解军队的行政事务而强行干涉,就会使军队迷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而强行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军队产生疑虑了。全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那么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必然到来,这就叫做扰乱军队,夺走了自己的胜利。

所以,可以预测胜利的情况有五种:如果懂得什么情况下可以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战,就能取胜;如果懂得军队[数量]多如

何使用、军队[数量]少又如何使用,就能取胜;如果国内上下、军中上下同心同德,就能取胜;如果以[自己一方的]有准备对付[敌方的]没有准备,就能取胜;如果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控制,就能取胜。这五种情况,是预测胜利的途径。

所以说:[如果]了解敌方[又]了解自己,打一百次仗也不危险;不了解敌方但是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一次打仗[都]必定危险。

《墨子》

《兼爱》(上)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一定要知道祸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不知道祸乱从何处产生,那么就不能治理了。譬如,医生治疗病人的疾病那样:一定要了解疾病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疗;不知道疾病从何处产生,那么就不能治疗。治理社会祸乱的人哪个人难道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从何

处产生,才能治理它;不知道祸乱从何处产生,那么就不能治理。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不能不考察祸乱从何处产生。

【我们】曾经考察祸乱从何处产生,产生于[人们之间]不相爱。臣不孝君,子不孝父,就是所说的祸乱。子女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大臣爱自己而不爱国君,所以使国君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慈爱子女,兄长不慈爱弟弟,国君不慈爱大臣,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所以使子女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国君爱自己,不爱大臣,所以使大臣受到亏损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产生于[人们之间]不相爱。

即使是天下作小偷和强盗的也是这样:小偷爱护自己的家,不爱护别人的家,所以偷别人的家用来充实自己的家;强盗爱护自己的身体,不爱护别人的身体,所以残害他

人的身体来使自己获得好处。这是为什么呢?都是产生于[人们之间]不相爱。

即使是卿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封地,诸侯之间相互进攻封地也是如此:卿大夫各自爱护自家的封地,不爱护别家的封地,所以扰乱别家的封地来使自家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封地,不爱护别国的封地,所以攻夺别国来使本国封地得利。天下的祸乱之事,全都在这里就是了。考察它从何处产生,都产生于[人们之间]不相爱。

假如使天下的人相互之间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爱别人像爱自身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把父亲、兄长和国君看作和自身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顺的事呢?还有不慈爱的人吗?把子女、弟弟和大臣看作和自身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没有不孝不慈的人了,还有小偷、强盗吗?所以,把别人的家看作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偷呢?把别人的身体看作和自己的一样,谁还去残害别人呢?所以小偷和强盗也就没有了。还有卿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夺封地的事吗?把别的大夫的封地看

作和自己的一样,谁还扰乱呢?把别的诸侯国看作和自己的一样,谁还攻夺呢?所以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夺封地的事没有了。假如使天下的人相互之间在爱自己的同时爱别人,诸侯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大夫之间不互相扰乱,小偷强盗没有了,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能孝顺和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怎么能不禁止相互憎恨而鼓励相互友爱呢?所以,天下的人相互之间在爱自己的同时爱别人,那么就能治理好;相互憎恨就出现祸乱。所以墨子先生说:“不能不鼓励人们之间相互友爱”,就是这个原因。

《庄子》

《逍遥游》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做鲲。鲲的巨大,[人们]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它变化而成为鸟,鸟的名称叫做鹏。鹏的背脊,

[人们]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宽]。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在水面上举翼击水,激起的波浪达三千里[之远]。它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山野中如野马奔驰般的蒸腾的雾气,空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远没有到达尽头的地方[因而看不清楚]呢?鹏从几万里高空往下看,也就像这样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浮力。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一叶小草就可给水作船;要是放上一个杯子,这杯子就会粘住不动,这是因为水很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深厚,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大鹏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那么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这才凭借风的力量向前飞行。[大鹏]背负着青天,没

有什么能阻拦它,然后这才打算往南飞去。

蝉和小鸟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们迅速地从地上飞起,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了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再向南飞呢?”到近郊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三顿饭后就回来了,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以外去[旅行]的人,头一天晚上就要连夜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以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聚蓄干粮。这两只小鸟又懂得什么?

见识少的比不上见识多的(才智小的比不上才智大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每月的开头和结尾;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知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又把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树叫做大椿,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把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可是彭祖现在却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说长寿都拿他相比,不也是很可

悲的吗?

商汤问棘有这样的话:“草木不生的荒远地方的北面,有黑色的深海,是天然的水池。那里有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做鲲。那里有鸟,它的名称叫做鹏。鹏的背脊象泰山,翅膀像挂在天上的云彩。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飞到南海去。池沼间的小雀斥鴳嘲笑它:‘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我腾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翔的顶点了,而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可以和合一乡、道德符合一国国君的心意而又能取信于全国国民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之类一样[自视甚高]。可是宋荣子轻蔑地嘲笑这些人。再说,整个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更受到鼓励;整个社会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确定自我与外物的分别,辨明荣辱

的界限,他只做到了这一步为止。他这个人对于世俗的称誉,并没有匆迫地追求。虽然这样,他还有没有树立的境界。那列子驾着风在天空遨游,飘忽的样子美妙极了,十五天后才返回[到地面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匆迫地追求。这虽是驾风而免于步行,但还是要依恃风力。至于顺应天地的自然之性,把握自然之气的变化,而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中遨游的人,那种人还依侍什么啊!所以说:处于最高境界的人无自我,超乎自然的神人不求功业,通达事理的人不求名声。

《秋水》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上百条小水流流入黄河;畅通的水流那样地宽阔,使两岸和河边沙洲之间,[都涨满了水],[隔水远看,]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乎,河神乐滋滋地自己高兴起来,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河神顺流向东行去,到了渤海;面向东面一看,看不见海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掉转它的脸面,仰望着海神若

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曾经听说过,有认为仲尼的学识很少、伯夷的道义太轻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了您的难以穷尽,我要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就会永远被修养高深的人所耻笑了。”

北海海神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只生活在夏季的昆虫不可能同它谈论冰冻,因为它被生长的季节所限制;浅见寡闻的人不可能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接受的教育所束缚。现在你从河岸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了你的浅陋,你将可以与[我]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水流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止息,而大海却不会盈满;海水从尾闾那里流泻出去,不知什么时候停止,而大海却不会虚空。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大海没有什么变化;无论陆上发生水灾还是旱灾,大海都没有什么知觉。这些超过长江黄河水量的大海的水流,是不能用量器计算的。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

我夸耀,是因为自认为我寄形于天地之间,并且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犹如一块小石头、一棵树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所见甚少的想法,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计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蚂蚁洞处于大的草泽之中吗?计算起来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处于大粮仓之中吗?称呼物类的数目叫做‘万’,而人类不过居于万类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在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一个人不过是人群中的一份子。这同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相继承续帝业,夏禹、商汤、周文王争夺天下,讲仁爱的人所忧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辛劳致力的,全都同于此[毫末]之类![同整个世界相比,都是极微小的,尽如毫末而已。]伯夷辞让君位用来取得名声,仲尼谈论学问用来显示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对于河水【上涨】的自满自足一样吗?”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仲尼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他们当年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传述。臣下我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事。如果一定要我谈一谈,那么就谈谈用王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吧。”

[齐宣王]说:“[一个国君的]德行需要怎样,就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用王道治理天下,[如果这样],没有一个人阻挡得了。”[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能够。”[齐宣王]说:“[你]从哪里知道我能够[安抚老百姓]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里听到下面这件事:‘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到以后,说:“牛牵往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将用它的血祭钟。”大王说:“不用它吧!我不忍心[看见]它恐惧的样子,好像没有罪过的人走向死地一样。”[牵牛人]回答说:“[既然]这样,那么就废除[用血]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学习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不君:言行不符合为君之道。厚敛:重税。雕:刻画。辟:避。宰夫:厨师。胹(ér):煮。熊蹯(fān):熊掌。畚:以草索制造的容器。载:戴,以头顶物。士季:春秋晋国大夫。士之孙,名会。因先后受随邑(今山西介休东南)、范邑(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随会、随季、随武子、范会、范季、范武子。襄公卒,他与先蔑受赵盾命,入秦迎公子雍归国为君。灵公立,盾拒公子雍,士季奔秦。他为秦谋划,晋国畏惧,设计迎回。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惟他所率上军不败而退。七年,率师灭赤狄之甲氏(在今河北永年东北)、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在今长治)。归,升任中军。后聘周,修改法律。八年,致仕退休。入:采纳、接受。谏而不入:士季此话的主语是“赵盾”。莫之继:无人可继续进谏。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溜:即霤,屋檐下接水长槽。而后视之:按照《燕礼》规定,士会始进入门后,晋灵公要“降立阼阶之东南”,面朝南,迎接士会来到。〔51〕引自《诗经·大雅·荡》。〔52〕固:保障。〔53〕引自《诗经·大雅·民》。衮(ɡ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职:适,恰。阙:同“缺”。仲山甫:即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受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又称樊侯、樊仲甫、樊穆仲。〔54〕衮:以衮服比喻晋国政权。〔55〕鉏麑(chúní):又名鉏麛、沮麛、鉏之弥,晋国武士。贼:刺杀。〔56〕辟:开。〔57〕盛服将朝:穿戴好朝衣朝冠将朝见晋君并参与朝议。〔58〕假寐:闭目养神。〔59〕槐:赵盾家庭中之槐树。〔60〕提弥明:又作祁弥明、示眯明,赵盾的车右。〔61〕爵:饮酒器。三爵:往爵中三次注酒。过三爵非礼:古代国君设宴款臣,其中的小饮酒礼即小燕礼,饮酒不过三杯。〔62〕嗾(sǒu):使唤犬。獒(áo):长四尺的猛犬。〔63〕田:田猎。首山:即首阳山,又名雷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不?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不?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就是君子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就是否敬业?交友就是否守信?知识就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就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就是。”孔子走后,其她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她瞧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就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她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她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瞧人,她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瞧人,听她说,再 瞧她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与裘衣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古代汉语1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 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六月)继续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 本资料主编:林荣举、于笛 郑伯克段于鄢 0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 0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逆生,足先出,“寤”通“啎”,不顺。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恶:憎恶,讨厌) 03.亟请於武公,公弗许。(亟:多次弗:不) 0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请制:请以制为封邑) 05.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严:险要佗:“佗”通“他”,别的) 06.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0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都:都邑,城镇城:都城的围墙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通“三”。 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 不度:不合乎法度不堪:不胜,不任,受不了) 08.姜氏欲之,焉辟害。(焉:何。辟:避) 09.姜氏厌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厌:满足) 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为之所:为他安排地方为:动词。之:间接宾语。 所:处所,直接宾语难图:难以对付) 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该句是一个前用“犹”推宕,后用“况······乎” 逼问的进曾复句。宠:地位尊贵) 1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比喻失败姑:姑且) 13.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 (既而: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贰:益,附益) 14.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 使······生) 16.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于 祸) 17.可矣!厚将得众。(厚:指势力雄厚,多) 18.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 将启之。(启之:开城门) 1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连词) 20.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之 代大叔) 21.称郑伯,讥失教也。(讥:讥刺) 22.不言出奔,难之也。(难之:对这感到为难) 23.遂置姜氏于城(遂:表顺接的副词,就置:通 置,安置) 24.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 翳我独无:唯我一个人没有。翳:语气词) 2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何谓:谓何) 2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该句是一个双宾语句,“之” 都是间接宾语。“故”“悔”都是直接宾语) 2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君何患焉:国君您担心什么呢?若:如果 阙:通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里。其:表反 诘的语气副词) 2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形容暖和舒适) 2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形容舒畅愉快) 30.爱其母,施(yi)及庄公(施:延及) 3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意:该句用典,见《诗经·大雅·既醉) 32.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结构 助词,助宾语前置) 1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代汉语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倒着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姜氏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到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果您要其他地方,我唯命是听。”姜氏就请求京地,庄公便让段住到那里,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人合乎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承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能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设法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分属二主的情形,您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假如不想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太叔又收两属之地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了廪延一带。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会得到广大的人民。”庄公答道:“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人民就不会亲近他,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修葺城墙,聚集民众,整治铠甲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姜氏也将为太叔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就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统率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也背叛太叔段,段就逃到鄢邑,庄公又在鄢邑讨伐段。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亡到了共国。 鞍之战 癸酉这天,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给齐侯驾车,逢丑父做车右。晋军解张给郤克驾车,郑丘缓做车右。齐侯说:“我们姑且剪除消灭晋军之后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攻。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没有停止击鼓。说:“我伤得很重!”张侯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穿进我的手和肘;我折断箭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染成深红色。怎么敢说伤得很重呢?您还是忍住它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有难走的路,我必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然而您却说伤得很重。”张侯说:“军队的注意力在于我们的旗帜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这辆战车只要有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使大事成功。怎么能因为受伤而坏了君王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重还没有死,您还是努力坚持吧!”解张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拽过鼓槌来击鼓,战马狂奔不能停止,军队跟随主帅的车向前冲。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追赶不止)。 韩厥做梦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早晨要避开兵车左右两侧。”因此他代替御者,立在车中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君子。”齐侯说:“称他君子而又射他,不符合礼。”于是射他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坠落到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右边的人仆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兵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车。”綦毋张站在韩厥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自己的身后。韩厥低下身把他右边被射倒的人放稳当。

00536古代汉语

00536《古代汉语》自考学习笔记 绪论 1、汉语发展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 (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2、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所使用并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 古代文献语言。分为,文言和古白话。 3、文言的两大特点:超方言性和仿古性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世界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汉字属于构意文字。 2、许慎作《说文解字》。 3、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字也有表示实物性质或状态的,作形容词。 5、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为数最少。 6、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两种类型:形合会意字、义合会意字。 7、形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最早是增加声符构成,后是增加义符构成 8、转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非结构类型。

六书 例字 会意 9、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非結構類型。各类型例字: 形象 人 大 女 又 目 耳 口 齒 日 月 草 木 水 戈 戶 門 牛 羊 犬 豕 馬 鹿 弓 矢 高 向 眉 栗 血 指事 上 下 一 二 刃 亦 形合 从 牧 莫 舂 义合 臭 息 法(灋) 明 形声 江 河 星 雞 項 題 顏 顛 產 转注 考 老 假借 令 長 其 莫 10、古文字时期汉字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小篆以后,汉字进入今文字时期。 11、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字体扁方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鼠头燕尾,有波势挑法。 12、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文选译文 1) 夫子至于是邦也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2) 贫而无谄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 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 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 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按:此据热心网友整理,适当调整,仅供参考。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 (3) 齐桓公伐楚 (3) 宫之奇谏假道 (3) 烛之武退秦师 (4) 蹇叔哭师 (4) 晋灵公不君 (5) 齐晋鞌之战 (5) 楚归晋知罃 (6) 祁奚荐贤 (6) 子产不毁乡校 (7) 冯谖客孟尝君 (7) 赵威后问齐使 (8) 江乙对荆宣王 (8) 庄辛说楚襄王 (8) 鲁仲连义不帝秦 (9) 触龙说赵太后 (10) 学而 (11) 为政 (11) 里仁 (11) 公冶长 (11) 雍也 (11) 述而 (11) 泰伯 (12) 子罕 (12) 先进 (12) 颜渊 (12) 子路 (13) 宪问 (13) 卫灵公 (13) 季氏 (14) 阳货 (14) 微子 (14) 子张 (14)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15) 战于郎(檀弓下) (15) 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15) 大同(礼运) (15) 教学相长(学记) (16) 博学(中庸) (16)

诚意(大学) (16) 寡人之于国也 (16) 齐桓晋文之事 (16) 文王之囿 (18) 所谓故国者 (18) 夫子当路于齐 (18) 许行 (19) 攘鸡 (21) 陈仲子 (21) 弈秋 (2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1) 非攻 (22) 老子 (22) 北冥有鱼(逍遥游) (23) 不龟手之药 (24) 庖丁解牛 (25) 胠箧 (25) 百川灌河 (27) 庄子钓于璞水 (27) 惠子相梁 (27) 惠子相梁 (27) 运斤成风 (28) 曹商使秦 (28) 劝学 (28) 察传 (30) 五蠹 (31) 淮阴侯列传 (35) 魏其武安侯列传 (38) 艺文志诸子略 (42) 霍光传 (44) 哀郢 (46)

古代汉语翻译题

古代汉语翻译题: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2.《战国策》扁鹊见秦武王 [文言文/古文原文]: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文言文翻译/解释]:从前扁鹊拜见秦国的武王,武王告知他自己的病,扁鹊请求让他来治好这病。 [文言文/古文原文]: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文言文翻译/解释]:(国王)左右的人说:?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去除它未必能彻底清除,那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 [文言文/古文原文]: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文言文翻译/解释]: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扁鹊恼火地扔下治病的器具说:?您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案),却和不懂的人否定治疗(方案),用这样的方式主持秦国政治,那么您一定会亡国的啊。? 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十八课翻译精品

【关键字】情况、力气、方法、地方、问题、尽力、充分、统一、提出、措施、利益、途径、资源、方针、把握、严格、管理、鼓励、实施、减轻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 一鸣惊人 【繁】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簍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张释之谏孝文帝 【繁】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為騎郎,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無所知名。釋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