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老子(一)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三》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四)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第三章词汇P99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颖考叔(郑大夫)是颖谷(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听到这件事,有东西献给郑庄公。
庄公赏赐给他酒肉,(颖考叔)进食时把肉放在一边。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不曾品尝过君王宫中带汁的肉食,请允许我带回去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偏偏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答道:“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达到泉水,从隧道中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既可母子相见,又不算违背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大隧道之中相见,那快乐啊!真是暖融融的。
”姜氏走出隧道进而赋诗:“大隧道之外相见,多么快乐啊!”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像当初一样。
P10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地对唱,栖息在黄河上面的小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望无垠的落叶树木萧萧地落下。
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子天上飞翔,参差舒展翅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又走,不停地走,和你活生生地离别。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2.连绵词今闽越王狼戾不仁。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
贤哉,回也!”【注释】(1)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
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必自毙(21)(21)(21),,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22)(22)。
公于吕曰(。
公于吕曰(。
公于吕曰(2323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2424)。
?欲与大叔,臣)。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25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2727)”,厚将崩。
”)”,厚将崩。
”)”,厚将崩。
”? ?大叔完聚(大叔完聚(282828),缮甲兵,具卒乘(),缮甲兵,具卒乘(),缮甲兵,具卒乘(2929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30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3131)。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为之请制: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2.他邑唯命: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3.今京不度,非制也: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4.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6.不义不暱,厚将崩: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8.段不弟,故不言弟: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9.《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颖孝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
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14),鲜矣。
且夫*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
译文: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木.那里有一种鸟,其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本炎帝之么女,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东海游水,淹死再也没回来,变作了精卫鸟.它长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树枝、石头丢入海里,想将东海给填平.夸父逐日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女涡补天翻译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蝜蝂传译文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与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巫山巫峡翻译译文或注释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王子坊翻译王子坊杨衒之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面靠近洛水,北面到达芒山,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的一块市区,总的取名叫做"寿丘里".这是皇帝宗族居住的地方,民间称它为王子坊.当时全国安定太平,八方边远部族都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庆,和光普照调节着风雨气候,老百姓殷实富庶,庄稼丰收,民俗欢乐.没有听说过贫苦无靠的人吃给猪狗吃的东西,没有看见过孤独无依的人穿给牛马遮体的衣服.在这个时候,皇帝宗族、王公诸侯、外戚公主占据着物产富饶、景色幽美的地方.他们争相修建园林住宅,彼此夸耀,比赛豪华.高门大屋,内宅深幽,房屋连着房屋,巨大的建筑物高耸空中,好象风从中产生,雾从中兴起似的.每一家都建了高大的楼台、芬芳的亭榭;每座园中都有花木、曲池.没有一处不是夏季桃李茂绿,冬季竹柏长青的.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元琛做秦州刺史时,很无政绩.却派遣使者到西域一带寻求名马,远到波斯国才找到匹千里马,称它为"追风赤骥".次一等日行七百里的好马有十多匹,都给起了名字.他用白银做成马槽,用黄金打成锁链.众王侯都叹服他的豪富.元琛常常对人说:"晋朝的石崇只是庶姓富翁,还能穿用雉头毛和狐腋皮做成的衣服,在吃的蛋上画图画,在烧的柴上雕花纹,何况我这大魏天王的子孙,难道不该享受豪华奢侈吗?"于是在后园建造了迎风馆.馆内门窗上都雕了排列的钱币图案和青色连环文,建筑物上镶嵌着口衔吊铃的玉凤和口衔佩饰的金龙.挂满白色苹果和红色李子的枝条伸到屋檐下,歌妓舞女们在楼上坐着可随手摘食.元琛曾经邀请皇族亲友来家聚会,把各种珍贵的器皿陈列出来,金瓶银瓮就有一百多口,贵重的瓯、檠、盘,盒与此数量相当.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各几十个.做工奇特巧妙,是中国所没有的,都来自西域.又陈列出歌女舞女和各种名马.然后又领着众王侯巡行参观财物库房,华丽的毛毡和贵重的珠玑、透明如冰轻薄如雾的丝织品,堆满在仓库里.绣、缬,绸、绫、丝、綵、越布、葛布、钱、绢等等,多得数不清.元琛忽然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遗憾没有见到石祟的豪富,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的豪富!"元融天性贪婪暴戾,欲望没有限度,看到元琛的众多财富怅惘叹息,竟然不觉生病.回到家里,卧病几天不起床.江阳王元继前来探望他的病情,对他说:"论你的财产,应能和元琛不相上下,为什么还要惊叹羡慕,以至弄到这种地步呢?"元融回答说:"我曾经认为只有高阳王一个人的珍宝财物比我多,谁知河间王的财富也超过了我."元继笑着说:"你是想如袁术在淮南时,不晓得世间还有个刘备吗?"元融这才惊跳起来,照常摆酒奏乐.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经过河阴战役,元氏皇族差不多都被杀光了.王侯的府第宅院,大多题上匾额,作了佛寺.寿丘里佛寺密布,随处可见,精舍繁多,宝塔高耸.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这一天,京城里的青年男女大多来到河间寺,看到寺内房舍华丽,没有不惊叹的,认为蓬莱仙阁,也不会超过它.进到河间寺的后园,看见沟渠曲折,石阶高峻,红荷花露出池面,绿萍草飘浮水面,天桥横跨楼阁之间,挺拔的树木直插云端,全都喷喷赞叹.即使梁孝王的兔园,想来它也比不上.《蓝田县丞厅壁记》翻译[题解]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与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逼〔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枿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㶁㶁循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翻译钴鉧潭西小丘记〔1〕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4〕.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5〕.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6〕;其冲然角列面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7〕.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8〕.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9〕."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10〕.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1〕.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12〕.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3〕.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14〕.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15〕.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16〕,价四百,连岁不能售〔17〕.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8〕.[题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就在这里流连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山水游记.本篇是作者名作"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作者一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对小丘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另一方面又借小丘不幸被人遗弃的遭遇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小丘的秀美和不被人重视,正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和遭遇不幸的写照.本文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达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写景小品中的佳作.[注释]〔1〕钴鉧潭〔gǔmǔ—〕:潭名.钴鉧,熨斗.潭的形状象熨斗.故名.〔2〕西山:山名.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寻:通"循".沿着.道:这里是行走的意思.步:指跨一步的距离.〔3〕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湍〔tuān〕:急流.浚〔jùn〕:深水.而:连接两个词,起并列作用.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4〕焉: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一下.〔5〕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而: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起顺承作用.殆:几乎,差不多.〔6〕嵚然〔xīn—〕:高峻的样子.相累,相互重叠,彼此挤压.〔7〕冲然〔chòng—〕: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罴〔pí〕:人熊.〔8〕不能:不足,不满,不到.笼:等于说笼罩,包罗.〔9〕货:卖,出售.不售:卖不出去.〔10〕怜:爱惜.售之:买进它.这里的"售"是买的意思.〔1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器用:器具,工具.刈〔yì〕:割.〔12〕其中:小丘的当中.以:同"而",起顺承作用.举:全.熙熙然:和悦的样子.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效:效力,尽力贡献.兹:此,这.〔13〕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14〕匝旬〔zā—〕: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虽:即使,纵使,就是.好事〔hào—〕:爱好山水.或:或许,只怕,可能.焉:表示估量语气.〔15〕胜:指优美的景色.沣〔fēng〕:水名.流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镐: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沣〔fēng〕:水名.流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镐: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鄠〔hù〕地名:在今陕西户县北.杜: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沣:镐、鄠、杜,都是在当时京都长安附近的豪门贵族聚居的地主.〔16〕是州,这个州.指永州.陋:鄙视,轻视.〔17〕连岁:多年,接连几年.〔18〕其:岂,难道.遭遇:遇合,运气.所以:用来……的.所,助词,以,介词."所"先与介词"以"相结合,然后再与动词"贺"〔包括它后面的宾语〕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祝贺这小土山运气的手段.[译文]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往西北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有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一个小丘,小丘上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岩石,有的危然高耸,有的仰卧丘上,有的拔地而起,顶着土向上钻,各种奇形怪状多得难以尽数.那些高高地耸起互相重叠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宛如牛马探身在溪边饮水;那些直立着像兽角一样排列向上的,犹如熊罴向山上登攀.山丘狭小,不足一亩,几乎一个小笼子就可以把它全部装下.问到小丘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废置的土地,要卖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从而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当时与我同游,也都非常高兴,对只花这么一点钱就买到这么好的一个小丘,感到意外.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坏树,并放火把它们烧掉.于是俊美的树木挺立,秀丽的青竹露出,奇妙的山石显现出来了.从中望去,山峰高峻,云彩飘浮,溪水流淌,鸟兽遨游,它们全都快乐地显现出巧妙的姿态,献出高超的技艺,在这座小丘的上下表演着.铺席设枕,躺在上面,于是溪水清凉的景色跃入眼帘,潺潺的水声传入耳中,恬淡空虚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沁入心灵.不到十天就发现奇特的地方两处,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还没有遇到过这种境地吧.唉!像小丘这样美丽的景色,如果把它放置在沣、镐、鄠、杜等地,那么那些公子王孙会争着购买,即使每天增价千金也还是不能买到.现在却被遗弃在这个地方,不要说别的,就是农夫渔人从旁边来往经过,也都认为它很简陋.虽然价钱只要四百文,也还多年卖不出去.唯独我和深源、克己高兴地把它买下了.这小丘果然有这样的运气吗?将以上这些话写在岩石上,用来祝贺这座小丘碰上了好运气.庐山草堂记翻译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合于心意,适于财力.打开北面的小门,使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寒气.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古琴一张,和儒、释、道各家书籍呀,随意摆了几本!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斜看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啊!石啊!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反正就是会这样就是了!却忍不住再问到底为什么?其实,我这座草堂啊:前面的平地约有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又是平台的两倍左右.池边到处。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纳!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您将承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替他安排各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对付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地位显赫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两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经得起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请您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君主不仁义,民众就不会亲近他,即使土地扩大民众增多,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粮草),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将要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听说了公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城。
《古代汉语》全译文1神话四则1)形天——《山海经·海外西经》可能在战国时代成书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与天帝在神威方面进行比斗,天帝弄断他的头,把他葬在常羊山。
于是用乳头作为眼,用肚脐作为口,持盾和戚(类似斧的兵器)挥舞着(继续与天帝抗争)。
2)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
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与太阳赛跑。
赶上(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
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
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泽:神话中的大湖),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即桃林)。
3)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争为帝王,(共工)发怒碰撞不周之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4)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楚屈完来盟于师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楚归晋知罃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
这时荀首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
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感谢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第一单元目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第二单元目录战国策《冯缓客孟尝君》《赵威后顺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第三单元目录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第四单元目录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公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奕秋》《舜发于畎畞之中》第五单元目录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第六单元目录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第七单元目录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第八单元史记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霍光传第一单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6]。
及庄公即位[7],为之请制[8]。
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3]。
君将不堪[4]。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8],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1.夫子至于是邦也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2.贫而无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4.哀公问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5.我未见好仁者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6.女与回也孰愈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译文】孔子对子贡道:”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道:”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7.颜渊季路侍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来源:考试大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8.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9.子适卫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道:”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教育他们”10.阳货欲见孔子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道谢.]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两人在路上碰着了.他叫着孔子道:”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了过去.]他又道:”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做仁爱吗?”[孔子没吭声.]他便自己接口道:”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孔子仍然没吭声.]他又自己接口道:”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1.子欲子之王之善与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戴不胜说:”找齐国人来教他好.”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和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采集者退散2.齐人伐燕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溪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译文】齐人讨伐燕国占取了它,诸侯们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许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怎样来对付他们呢?”孟子答道:”我听说有凭藉方圆七十里的疆域而治理天下的人,那就是成汤,没听说拥有千里国土而畏惧他人的.《书》说‘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普天之下都信任他,他东向征讨,西方的夷人便埋怨;南向征讨,北方的狄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丢下我们啊!’民众对他的盼望犹如大旱时盼望云朵一样,所到之处,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不改变耕作,诛杀了残暴的君主而抚慰那儿的民众,如同及时降下甘霖一样,民众非常喜悦,《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现在燕国虐害他们的民众,大王前去征讨,民众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饮水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假如杀掉他们的父兄,拘禁他们的子弟,拆毁他们的宗庙,搬迁他们的礼器珍宝,这样做怎么可以呢?普天之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又扩展了疆域并且不施行仁攻,这就招惹天下各国与齐国为敌.请大王赶快发出命令,放回他们的老人和小孩,归还他们的礼器珍宝,与燕国人士商议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那儿撤离,这样还可以来得及制止战祸.”3.桀纣之失天下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它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4.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吧!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了解一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译文]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措施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2.士君子之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彊,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译文]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3.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译文]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样的.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禽兽一般的行为却还要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至于君子嘛,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啊.”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措置得恰当,而小人将它措置错了.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拿它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华夏;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4.圣王之制也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译文]圣明帝王的制度: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5.有乱君无乱国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徧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译文]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尚书》说:”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博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曾子寝疾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牀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译文】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大同与小康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虽有佳肴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淩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的美女编辑们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采集者退散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羣而索居.亦已久矣.”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墨子【非攻】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一、《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⑤。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⑥。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
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
”“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
”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
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
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
②毛传:“之子,去者也。
归,归宗也。
远送过礼。
于,於也。
郊外曰野。
”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
‘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
‘於’犹‘之’也。
”③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
颉颃,即顾盼翱翔。
④将,朱熹曰“送也”。
伫立,毛传曰“久立也”。
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⑥毛传:“仲,戴妫字也。
”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
寡人,庄姜自谓也。
《周官》六行信于友为任(按《周礼。
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注“任,信于友道”),庄姜谓仲氏于我相信如友,故曰‘任只’,且称仲氏之德塞实而无伪,渊深而不流,温和惠顺,终始如一,既能自善自谨其身,又当不忘先君,有以助我,相诀之辞如此,冀仲氏不遐弃也。
”但“先君之思”,也可以解作是戴妫对庄姜的临别赠言。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1.《自更》翻译:想要取得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取得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所以天子建立辅佐之官,设立师保之位,用它来检举过错。
人本来就不善于自己认识过错,君主就更为严重。
可见国家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面去寻求〔原因〕,而要致力于认识自己。
尧时设有进谏的鼓,舜时设有提意见的木牌,商汤时设有伺察君主过失的臣,武王时设有警戒君主要谨慎的小鼓,〔这样做〕还恐怕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如今〔君主〕的贤能比不上尧、舜、商汤和武王,而且还有掩饰自己过错的办法,这么一来,从哪里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呢?楚成王和齐庄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杀,吴王和智伯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灭亡,宋和中山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消灭,晋惠公和赵括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被俘虏,同样,钻荼、庞涓和太子申因不认识自己过错而身死,所以说在失败中没有什么比不认识自己过错更大的了。
范吉射逃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得到范氏家钟的人,想要背起钟来就跑,可是钟大背不起来,就用椎把它砸碎,于是钟发出鍠的一声巨响,他害怕人家听到而从自己这里夺走钟,便急忙掩盖自己的耳朵。
不愿人家听到是可以的,也烦恶自己听到就荒谬了。
做国君的而烦恶听到自己的过错,不是象掩耳盗钟这件事吗?烦恶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还算可以,〔而烦恶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荒谬了。
〕魏文侯宴请群臣,让所有大夫都要评论自己。
于是〔有的谈仁厚,有的谈他重义〕,有的谈他明智。
临到公叔痤,公叔痤说:“您是不好的君主。
取得中山的土地,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他封给您的儿子,由此可知您是不好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不高兴。
从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见此光景,公叔痤快步走了出去。
按次序临到翟黄,翟黄说:“您是贤德的国君。
我听说他的君主贤德的,那么他的臣属说话就直爽。
如今公叔痤说话直爽,因此,就知道您贤德。
”文侯高兴说:“〔任座〕能够返回吗?”翟黄回答说:“为什么不能够呢?我听说忠臣能竭尽他的忠诚,而不敢迴避死亡。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第一课席不暇暖席:坐席;暇:空闲。
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
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
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第二课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第三课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人名叫郄雄,能察看小偷的外貌,只要仔细看一看他们的眉毛眼神,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小偷。
晋侯派他察看谁是小偷,看了成百上千人没有看错一个。
晋侯非常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整个国家的小偷都捉完了,哪里需用很多人呢!”文子说:“国君想依靠察看外貌的办法捉小偷,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一定不会好死。
”不久,很多小偷骤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弄得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郄雄这个人。
”于是,他们一起绑架郄雄并把他杀了。
晋侯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郄雄死了!然而有什么方法捉小偷呢?”文子回答说:“周国有句谚语说:能看清深水里的鱼,这是不好的预兆,掌握别人隐私的,会遭到祸殃。
国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教导他们要严明,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懂得耻辱,就谁也不会去做小偷了。
”晋侯接受了文子的建议,就推举随会主持国事,小偷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逃到秦国去了。
第四课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第五课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
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
”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
”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第六课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
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
」子,称呼伯鱼。
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
」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
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
「尝独立。
」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
「鲤趋而过庭。
」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
」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
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
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
「曰,学诗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鲤回答。
「不学诗,无以言。
」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
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
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
」「鲤退而学诗。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
「他日又独立。
」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
「鲤趋而过庭。
」伯鱼快步过庭时。
「曰,学礼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伯鱼回答,未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
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
「鲤退而学礼。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
「闻斯二者。
」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
」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
「陈亢退而喜曰。
」陈亢退后,为何而喜。
喜的是:「问一得三。
」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
「君子」,指「孔子」。
「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
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
」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第七课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象山一样。
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毛竹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
第八课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第九课孔文举年十岁【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
”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第十课【原文】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注释】1. 邯郸:地名,春秋时代赵国的都城。
2. 元旦:指正月初一。
3. 简子:人名,又名赵鞅,春秋时赵国的缔造者。
【译文】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那天,捉大批斑鸠去献给国君简子,简子很高兴,就重重加以赏赐。
有位客人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的恩典呀!”客人说:“百姓们知道您要拿斑鸠放生,就都争着抢着去捕捉,这样打死的斑鸠就多得很了。
您如果真心要它们好好活着,不如禁止百姓们捕捉;捕了来又把它们放走,这恩典是偿补不了这过失的呀!”简子说:“好。
”第十一课【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第九课练习册《寺人披见文公》原文: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